天水彩陶遺址
⑴ 史前彩陶遺址有哪些
廣義的彩陶是新石器時代的一種主要以赭、紅、黑、白等色繪飾的手制陶器。根回據不答同彩繪工藝,彩陶又分為彩陶(狹義的)和彩繪陶。彩陶是先將礦物顏料繪畫在陶坯表面,入窯燒制,彩陶的繪畫花紋經久不脫;彩繪陶則是先將陶器燒成後,再在其表面繪制花紋,這種彩繪顏料容易剝落。
中國彩陶分布廣泛,從北到南跨連著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等流域,有東海之濱橫貫中原,陝甘青地區而西至新疆天山南北,東南達福建、台灣、廣東,西南到四川、西藏地區。
⑵ 中國早期彩陶文明有哪些,分布在哪些區域
彩陶發源於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盛行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人類在新石器時代伴隨著相對定居的農耕文化一起發明了燒陶技術。考古發現逐漸揭示出中國的彩陶起源於我國西北地區的渭河流域。關中地區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時期就有了較發達的陶器,有個別缽形器口沿裝飾一條寬綵帶,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時期,人們已經能熟練地控制窯溫,並且彩繪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國的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地陸續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製品。
⑶ 甘肅天水的文化
天水大地灣遺址 大約8000年前,一批中華先民生活在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地區(包括天水市的五縣兩區)和隴南地區的禮縣西和等地,他們創造了古老的大地灣文化,接著他們中的一部分遷入現在的陝西,形成了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嶺文化,大約1000年之後,大地灣文化、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嶺文化先後轉化為仰韶文化極重要的分支——半坡文化,半坡文化從陝西的關中地區向四面八方擴展,當它到達陝西、山西、河南的三省交界處時,在半坡文化的刺激下,仰韶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廟底溝文化興起,並取代了先前的半坡文化佔了統治地位。 發源於天水大地灣的仰韶文化,其時空和內涵在我國史前考古文化中體量最大、最豐富,影響最廣泛、深遠。是我國遠古文化的核心和主幹。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兩個類型是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其中又以後者傳播最廣、影響最巨,它以晉南、豫西、關中東部為核心,西至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東臨海岱的大汶口文化,南及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北達遼寧內蒙的紅山文化,都是其影響范圍。這種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有些考古學家把馬家窯文化和紅山文化當成了仰韶文化的變種。 大地灣遺址不僅是仰韶文化的源頭,而且還囊括了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兩個類型——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其晚期文化也代表了仰韶文化發展的最高成就。 天水大地灣遺址與四川三星堆文明的關系 岷江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以營盤山遺址為代表),和以三星堆為代表古蜀文明(以三星堆為代表)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淵源關系。而 根據目前取得的實物資料分析,營盤山大型遺址群歷經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以波西遺址為代表的遺存為第一階段,文化面貌與營盤山遺址有一定差異,受到了天水一帶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外來文化因素占據較為明顯的主體優勢。 第二階段是以營盤山遺址的主體遺存為代表,當時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遺址數量眾多,外來文化因素、主要是天水一帶仰韶文化的影響仍然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第三階段的遺存以沙烏都遺址為代表,距今4500年左右,出土遺物與成都平原各史前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寶墩文化相同,更多地表現出濃郁的本地文化特色,表明此階段岷江上游地區的本土文化因素已勝於外來文化因素,從而使四川古文明占據了優勢地位。 另外,大地灣遺址、營盤山遺址、三星堆遺址都有硃砂塗紅現象。這種現象最早在大地灣遺址中出現,所以應是大地灣文化影響的結果。 天水大地灣遺址與裴李崗文化的關系 裴李崗系統(和大地灣文化一樣距今8000年左右)一度曾被誤認為是仰韶文化的前身。但隨著對裴李崗系統尤其是賈湖遺址的研究逐步深入,學術界認識到將裴李崗系統看成是仰韶文化前身的觀點是不正確,雖然仰韶文化的確有部分文化要素來自裴李崗系統,但裴李崗系統是包括大汶口文化在內的海岱地區考古文化的源頭。仰韶文化真正的源頭是我國西北天水一帶的大地灣文化。 不過根據考古發現,裴李崗文化和大地灣文化之間似乎有一定的聯系,都發現了三足缽和彩陶,只是裴李崗系統把三足缽發揚光大,形成了鼎文化圈(以大汶口文化為代表),而大地灣文化把彩陶發揚光大,形成了彩陶文化圈(即仰韶文化)。 後來,裴李崗文化受到發源於天水的仰韶文化的擠壓,便進入了山東等地,形成了大汶口文化,並對後世的殷商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地灣遺址與馬家窯文化的關系 在甘肅省東南部的大地灣文化興起了2000多年之後,甘肅省的中部地區和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區出現了馬家窯文化。它繼承了仰韶文化彩陶的製作技藝,並推陳出新,造就了彩陶文化的另一個高峰。以至於有些人將它叫做甘肅的仰韶文化。 其實,根據考古發現,馬家窯文化是在甘肅東南部仰韶文化的刺激下形成的,它始終與甘肅天水大地灣一帶的仰韶文化處於對峙狀態。另外,從人種上來說,它們兩者的區別也是較大的,天水大地灣人有點像現在中國的南方人,而馬家窯人與華北人接近。 天水大地灣遺址和大溪文化的關系 大家熟悉的長江流域古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然而,長江流域真正的強勢文化是大溪文化,它是從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和彭頭山文化演變而來,它曾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其彩陶圖案以魚為主,而天水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比半坡遺址更生動地反映了魚圖案的整個演變過程。 有人說湖北的炎帝傳說可能與仰韶文化對大溪文化的影響有關。 天水大地灣與紅山文化的關系 距今5500年後,發源於天水大地灣的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相遇,很快,在紅山文化早期出現具有後岡一期文化特徵的「紅頂碗」,此後,紅山文化大幅度吸收仰韶文化的先進因素,特別是廟底溝類型的花卉紋彩陶圖案,形成具南北兩種文化因素的自身文化特徵。後者的證據是在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地區桑乾河上游的蔚縣西合營鄉三關村附近,發現的一群具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特徵的遺址中,也不時有篦點之字紋陶等燕山以北地區紅山文化因素出現,特別是發掘到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繪玫瑰花卉圖案彩陶盆與紅山文化繪龍鱗紋圖案彩陶罐在這里有共存關系,表明紅山文化在它的晚期向南擴展,並在桑乾河上游一帶與仰韶文化相遇。遼西地區作為5000年古國象徵之一的紅山文化規模宏大的壇、廟、冢遺址群,就是這一文化交流的成果。
求採納
⑷ 天水市秦安縣有哪些遺跡
興國寺座落在秦安縣城北街,是一組風格古樸的建築群。《秦安縣志》記載:「興國寺創建於元至順三年(1332年)。
街亭位於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距大地灣遺址8公里,是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魏蜀街亭之戰就發生在這里。
大池灣遺址位於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五營鄉,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距今7800--5000年。這里不僅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址,灰坑,墓葬,窯址和壕溝,而且還有精製的地畫,彩陶和面積很大,構造復雜的房屋遺跡。
可泉寺坐落於距縣城1.5公里的南山腳下,整個建築分為胡纘宗紀念館、可泉寺及媧鄉神母宮等3處。其建築群年代可上溯到秦漢乃至傳說中的女媧補天的上古時期,自宋元以前初具規模,明清兩代雖經戰爭破毀,然屢毀屢建,規模不減。
隴城故城是晉代設置的略陽郡、略陽城、北魏至唐的隴城縣,宋時的隴城寨,明代設置隴城巡檢司的治所。隴城北魏、北周的故城,在唐代宗寶應年(公元762年),因吐蕃進犯而被毀,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築一城,即現在的隴城,又稱八卦城。
秦安文廟,位於秦安縣興國鎮新華街東,創建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總面積2800平方米。現存建築有大成殿、崇聖祠、鄉賢祠、名宦祠、樂器庫、祭器庫等。
泰山廟坐落在秦安縣城東的鳳山上,是保存完整的泰山廟古建築群。
女媧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86年,天水牧馬灘出土秦墓木板地圖,其中繪制葫蘆河的2號圖標有一亭形物。據學者考證,此亭形物當為女媧祠。
⑸ 大地灣遺址、甘肅彩陶為什麼聞名於世
大地灣遺址、甘肅彩陶聞名於世的原因:
大地灣遺址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是中國西北地區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起源於距今7000年以前的甘肅彩陶,經過半坡和廟底溝文化時期的提升發展,到馬家窯文化時期進入繁榮發展階段。這兩項都對研究新石器文化有重大貢獻。
1、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分布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相接的緩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約2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國西北地區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灣遺址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萬多件,清理房屋遺址240座,灶址104個,灰坑和窖穴342個,窯址38個,墓葬79座,壕溝9條。
大地灣遺址對於建立渭河上游史前文化序列、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產生、發展以及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甘肅彩陶
甘肅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主要分布區域,甘肅史前彩陶有完整的起源與發展序列。起源於距今7000年以前的甘肅彩陶,經過半坡和廟底溝文化時期的提升發展,到馬家窯文化時期進入繁榮發展階段。自仰韶文化晚期即石嶺下類型開始,彩陶體現出一定的地域特色。進入馬家窯文化時期,彩陶的地域特色彰顯,形成獨特的紋飾發展演變體系。馬家窯文化彩陶演變的主線是由旋紋到四圓圈紋,這類紋飾應當具有為馬家窯人認同的特定的象徵意義,有可能表現的是太陽崇拜觀念。
隨著田野考古的深入,後來又在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村和西山坪遺址發現更早的前仰韶文化彩陶,這些具有初始特徵的彩陶將甘肅及以西鄰近地區彩陶起源的年代追溯到了距今7000年前的年代。已有的發現完全能證實甘肅史前彩陶具有完整的起源與發展序列,這樣的序列不僅在中國其它區域沒有見到,在世界其他區域也沒有見到,由這一個角度看,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原始藝術生長的典型區域。
⑹ 什麼史前遺址被我國史學家稱為二十世紀考古大發現,我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
1. 大地灣遺址被我國史學家稱為二十世紀考古大發現,是我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2.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45千米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東側,座落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和相接的緩坡山地上,總面積270萬平方米,是年代較早,規模較大最具中國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布局規整,平衡對稱,由主室、東西兩側室和後室、門前附屬物構成,總面積420平方米,並在牆壁、門、灶台的設計布局上還增加了防火保護層 。該遺址出土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萬件,發掘房址241座。大地灣遺址的人類活動歷史可由8000年前推前至6萬年前。該遺址對探索中華文明的線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隴右與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編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3.大地灣遺存包含6個文化層。第1—3文化層形成於60000—20000年前,地層中僅發現石英砸擊技術產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層形成於20000—13000年前,細石器技術產品和大地灣一期陶片開始出現,但在遺物總體數量上處於從屬地位;第5文化層形成於13000—7000年前,以細石器和大地灣一期陶片為主;第6文化層形成於7000—5000年前,主要文化遺物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4.大地灣遺址發掘房址241座,大部分屬於深穴窩棚式建築,灶址104個、灰坑和窯穴321個、窯址35個、墓葬70座、壕溝9條。編號F901的地面,是「混凝土」地面。編號F901的建築是宮殿式建築。編號為F411房址上發現繪畫。編號F901原始地面下層混合層中的材料是中國較早的人造輕骨料。編號F405、F901用草泥包裹的附牆壁柱遺跡是中國較早的消防實例。出土的條形盤、鏟形抄、簸箕形器等是中國較早的度量衡 。陶器口沿上多繪有紅色寬綵帶,是中國最原始的彩繪圖案,陶器形狀有圓底缽、三足缽、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條形盤、深腹罐等。大量早期彩陶製品以繪有變體魚紋和鳥紋相結合的花紋為主。陶器上發現10多種刻劃符號,有類似水波紋狀的;有類似植物生長的,還有以直線和曲經相交的形紋等。出土的人頭型器口彩陶瓶是中國較早的雕塑。大地灣遺址一期灰坑中,採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大地灣遺址編號為H398的灰坑中,發現一堆炭化的糧食標本,鑒定為黍(俗稱糜子),但黍粒均小於現代種 。
5.大地灣遺址的研究顯示,古人依次經歷了原始狩獵採集、發達狩獵採集大地灣遺址、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農業四個經濟發展階段,為研究中國西北地區原始建築、藝術、農業起源、文字和宗教等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大地灣遺址的彩陶對研究中國繪畫的起源和原始社會的繪畫藝術有重要學術價值,陶器上發現的刻劃符號為中國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和線索。
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陶器
⑺ 如何對彩陶遺址進行考察
對這彩陶器來說,首先看它製造人的大名與製造人的年月,就知到是那一個一代的,另還要看製造的工藝技術製造人有沒有名望,要看很多方面才能定
⑻ 天水秦安大地灣,這個人類文明起源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文明肇啟,大地之光。今天,文旅妹帶大家解開人類文明起源之謎,一覽「八千年歷史看甘肅」的珍貴文化遺存——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是八千年原始先民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首創文明的歷史見證。大地灣遺址位於秦安縣五營鎮邵店村,是一出規模較大的原始社會新時期時代古文化遺存。
自1978年發掘以來,大地灣遺址不僅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更是創造了國內十大之「最」——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雕塑、最早的漢字雛形、最早的宮殿式建築、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度量衡與十進制、最早的繪畫、最早的人造輕骨料、最早的消防實例,對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明乃至華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國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國就去大地灣。
從大地灣發展過程來看,從採摘野生植物,到將野生植物培育成可以年復一年連續再生產的人工栽培作物;從捕殺動物,到將某些易於馴服且繁殖較快的動物馴化為家畜,大地灣的先民們首先解決了吃的問題;從低矮潮濕的地穴式房屋,到地面上的宮殿式建築,住的問題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從室內沒有爐子到有爐子,從爐子在地面下到地面上,人們對火的性能也逐漸掌握。人口從最初的幾十人增長到上千人,社會制度從母系轉向父系社會,領導者不僅具有很高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且應用簡單的科學辦法制定和管理標准量具。從社會發展學的角度來看,大地灣的吃、住、社會體制,管理體系是經過長期摸索而發展起來的,它應當向著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可是為什麼當它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就很快地消失了呢?是什麼原因使大地灣3000多年創造的輝煌而在短短的時間就得以殆盡。
第一種猜想是瘟疫。在遠古的時候已經有瘟疫,那時的人們對瘟疫還沒有太多的認識,抵抗瘟疫的能力也非常有限,當瘟疫暴發後不得已就遷走了。從F901出土的文物上看,人們在離開它之前,並沒有把糧食、禮器、量具等重要的物品帶走,反到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災難讓它失掉原有功能和價值,人們才不得不棄它而去。
第二種猜想是火災。可能和當時對火的敬畏有關,或者是對火的信仰有關,因為燒過火以後就不再住人了,就把它廢棄了。由於滄桑巨變最後掩埋在地下,所以完整地保存五千年。
第三種猜想就是民族侵入。專家認為游牧民族侵入進來,破壞了原來的農業,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等等發生了變化,使得大地灣的重要性逐漸衰落。
從8000年前到5000年的歷史滄桑巨變中,大地灣有過蹣跚的步履,有過茁壯成長的身影,有過史詩般的輝煌,正當它振翅翱翔飛向文明的彼岸時卻轉瞬間隕落了,在這漫長的3000多年時間里,大地灣的先民們不畏艱辛、義無返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執著精神,猶如鳳凰涅磐般驚天地泣鬼神。雖然大地灣最終是緣何而消失的,目前還沒有準確的答案,文旅妹認為隨著大地灣考古的進一步發掘,這一謎題終究會被解開的。
⑼ 我想了解天水的地質情況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天水市 面積14392平方千米,人口350萬人(2004年)。天水市地圖秦州區面積2442平方千米,人口65萬。郵政編碼741000。(2005年以前叫秦城區)麥積區面積3452平方千米,人口58萬。郵政編碼70。(2005年以前叫北道區)秦安縣面積1601平方千米,人口68萬。郵政編碼741600。縣人民政府駐興國鎮。清水縣面積2003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741400。縣人民政府駐永清鎮。甘谷縣面積1572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741200。縣人民政府駐大像山鎮武山縣面積2011平方千米,人口44萬。郵政編碼741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面積1311平方千米 人口32萬。郵政編碼7415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張家川鎮。天水境內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最高峰天爺梁,高達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為黃土梁峁溝壑區。渭河及其支流橫貫其中,形成寬谷與峽谷相間的盆地與河谷階地。土壤在河流和溝谷區為沖擊、洪積物形成的淤淀土、草甸土,經過開墾耕種熟化而形成以黃綿土、黑壚土為主的耕作土壤。土層深厚,山塬開闊,是糧、油、菜、果主要生產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以西部盡皇山、雲霧山、景東梁為主體的西秦嶺山地和東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嶺大堡、關山為主體的小隴山、隴山山地,重巒迭嶂,山險谷深。 天水地跨長江、黃河兩流域,以西秦嶺為分水嶺,北部地區為黃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積11673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49%;南部地區為長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積265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8.51%。有 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想看1000年前的中國就去西安;如果想看8000年前的中國就去大地灣其一是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大地灣出土的炭化稷標本,將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時間上推了1000年。 其二是中國最早的彩陶。大地灣出土的三足缽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一批彩陶。 其三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大地灣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發現了十幾種彩繪符號,這些符號比過去國內最早發現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劃符號時間早了1000多年。 其四是中國最早的宮殿式建築。距今5000年的大地灣四期文化發掘出一座編號為「F901」的建築,是目前所見我國最高的房屋建築。 其五是中國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其六是中國最早的繪畫。天水屬華北、華中、蒙新和喜瑪拉雅植物交匯處,樹種成份復雜,森林資源豐富。天水市現有森林總面積589.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6.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東南部的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屬804種,其中喬木312種,灌木437種,藤本55種,常綠植物122種。 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星葉草、杜仲、銀杏、大白紅杉、大果青桿、金錢松、小白樹、水青樹;三級保護的有秦嶺冷杉、廟台槭、穗花杉、華榛、領椿木、胡桃楸、獐子松、青檀等。 野生葯用植物660多種,其中常用葯220多種。廣闊的天然森林,繁衍了許多珍禽異獸,棲息著30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類保護的羚牛、梅花鹿、金貓、雲豹等;二類保護的有羚麝、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獺、猞猁、獼猴、紅腹角雉、蘭馬雞、紅腹錦雞、大鯢、暗腹雪雞、淡腹雪雞、勺鳥、血雉、黑熊、秦嶺紅鱗鮭等 http://ke..com/view/14548.htm
⑽ 天水的名勝與特產有那些
一、天水名勝:
1、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城市建成區內,規劃面積215平方公里,由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五個子景區180多個風景點組成,景區內動植物物種豐富多樣,地質地貌,氣候典型獨特,石窟文化保存完好。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1982年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地質公園、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創建先進單位、國家5A級旅遊區。
2、天水伏羲廟
天水伏羲廟是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築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南郭寺
南郭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佔地5.7公頃。這里樹木蔥蘢,古柏參天,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為天水的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時,寫下一百餘首贊美詩。
4、玉泉觀
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腳下,距離市中心廣場約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高度1230米。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5、甘谷大像山
甘谷大像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佔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天水特產:
1、甘谷大蔥
甘谷大蔥,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特產,甘谷大蔥是甘谷縣蔬菜的主打產品之一,是甘谷縣的特色農業產品。甘谷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空氣較乾燥,土壤主要為黃綿土,壚土和淀土,適宜大蔥的生長發育。
2、秦州大櫻桃
秦州大櫻桃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的特產。秦州區所產大櫻桃風味獨特、色澤艷美,其品質要超過煙台和大連等我國大櫻桃主產區,已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大櫻桃生產基地,秦州大櫻桃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3、花牛蘋果
花牛蘋果,甘肅省天水市特產。系指產於該市大部分地區的元帥系優良品種蘋果,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被許多中外專家和營銷商認可為與美國蛇果、日本富士齊名的世界三大著名蘋果品牌。是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第一個獲得正式商標的蘋果品牌。
4、秦安花椒
秦安花椒果實色澤艷,果皮鮮紅,粒大,皮厚,梗短,香氣濃郁,風味獨特;秦安花椒已成為甘肅乃至西北地區優質花椒生產第一縣,先後被評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花椒之鄉、中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該省林果支柱產業建設十強縣。
5、天水雕漆天水雕漆
天水雕漆天水雕漆繼承了古代傳統雕漆工藝技術。其漆面烏黑、光亮,漆底平整、堅實,耐酸鹼腐蝕。不怕燒燙。用它製作的工藝品,造型古樸、大方、雅緻,富有西北渾厚的地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