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商周遺址窖藏

商周遺址窖藏

發布時間: 2021-01-30 13:50:08

㈠ 周公廟遺址的背景探訪

在陝西省寶雞市周原地區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名叫周家村。村子看似普普通通的,村裡的人口也並沒有多少,但是頗為奇特的是村民們都以周為姓。周姓的村民祖祖輩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卻不知他們的身世大有來頭。
逢年過節的時候,周家村的村民們就會搬出行頭,支起幕布,演上幾摺子皮影戲。相傳三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剛剛渡過洪荒時代,人類文明得以啟蒙。皮影戲里講的,就是在這混沌與迷茫之中,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和國家典章,從此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據說他就是周家村村民的祖先,叫作周公姬旦。
自幼生活在周原地區的考古愛好者於安君痴迷於周公姬旦的故事。但是民間皮影戲恐怕提供不了詳實可信的憑證,甚至連史書都會有演繹的成分。如何才能切實地了解到周公姬旦的事跡呢?有一天夜裡,於安君突然萌生出一個奇異的想法:要是能找到周公姬旦的墓葬,或許從此就能揭開周公姬旦的身世之謎。
周公姬旦的墓葬之謎吸引著陝西省考古研究所,以及國內其他科研機構的考古專家。歷時數十年的尋找,他們的足跡踏遍了周原地區百十公里的范圍。梅花狀的探洞密布在原野上,一根根探桿打入地下深處。然而,即使採取這種地毯式的勘探,周公姬旦的墓葬依然毫無蹤跡。
按照一般的常識,人們或許會在小山一般隆起的陵墓中尋找先人的遺骨。但是我國西周時期的墓葬是沒有墳丘的,墳丘墓的出現已到了春秋晚期,而其普及則是戰國時代的事了。
由此,「不封不樹」——既沒有封土堆,也不樹碑為標志,便成為後世人們談論西周墓葬的基本原則。
這種不封不樹的葬俗使考古工作者缺少尋找周公旦墓葬的線索。沒有線索,又要到哪裡尋找墓葬呢?考古工作者一籌莫展。
就在考古工作被迫中斷的時候,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
事情發生在距離考古隊駐地不遠的庄白村,村民們在田間勞作時,突然發現地面裸露出一個洞口。他們紛紛放下手中的農活,好奇地圍攏過來。很快,就有人從家裡拿來了手電筒。在電筒光的照射下,洞穴內發出陰森森的冷光。
中午時分,扶風縣庄白村的黨支部書記,急匆匆來到考古隊辦公室報告了農田裡發現的異常情況。這情況引起考古隊的高度重視,立即派人去組織發掘。
經過專家的初步論定,洞穴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窖藏。窖藏經過初步清理,共出土青銅器103件,其中鑄有銘文的青銅器有74件。這些青銅器屬於一個叫做微氏的家族窖藏。
令考古專家感到意外的是,在清理銘文時竟然發現了周公兩個字。
而一件名為牆盤的青銅器銘文更是談到牆的烈祖因參與武王伐商有功,所以「武王令周公舍寓於周庳(bi)處」
考古專家尹盛平:那麼舍寓於周庳處是什麼意思?舍寓,我們認為是給予土地,當然這個土地和種莊稼,種田的土地不一樣,西周種莊稼的土地稱為田,而是用來蓋房的土地稱為寓。
舍寓就是給這種土地,給這種土地讓他建房居住,叫舍寓於周。
從銘文中可以看出,青銅器窖藏的主人因為受到周武王的恩寵,故而能夠在周這個地方,也就是周公旦的采邑上,辟出一塊土地建蓋自己家族的住宅。
尹盛平:那麼周在哪兒?根據這批銅器銘文來看,根據牆盤來看,這個周是指周原,就是現在周原遺址這一帶。
考古專家徐天進:我們說的周原,指的就是扶風歧山兩個縣交界的十五平方公里,有的說二十四平方公里的這樣的一個范圍。
這塊土地既然是周公旦的采邑,那麼是否可以認為周公旦就埋在他的采邑——如今的周原地區。窖藏青銅器提供了相對明確的范圍,考古隊員日夜奔波在寶雞市的扶風和岐山兩個縣,尋找周公旦的墓葬。
於安君也沒有放棄他的尋找。周公旦究竟埋葬在何處?這是時刻困擾著他的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民間考古愛好者,於安君缺乏現場考古的第一手資料,只能在家人的幫助下,埋首於故紙堆中,進行文字上的推斷。他發現古籍中關於周公旦的記載非常多,他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他曾兩次輔佐武王東伐紂王,成為西周的建國功臣。並且制禮作樂,制訂國家典章。
這些文字交織在一起,漸漸在於安君腦海中理出了一些頭緒。
考古愛好者於安君:首先你要找到周公的墓,從歷史記載上看的話,比如《史記》裡面,它就明確記載了,周公在他快要去世的時候,就跟周成王說了,意思是說我死了以後,你就把我埋在洛陽的附近,我要每天陪伴著你。周成王他也是一個比較明智的君王,他就感覺讓周公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也不合適,在周公去世以後,他把周公埋在了畢這個地方。畢這個地方,就是和文王埋在一塊兒了。
史書上記載,周公旦輔佐武王伐商之後,積勞成疾。後人將周公旦與其父親周文王埋葬在一起,都埋葬於畢。這說明周公旦享受周王的待遇,埋葬在周王室的族葬墓地內,而族葬墓地就在畢這個地方。
徐天進:畢的考證。過去的話,基本上是文獻。從文獻到文獻,是吧。集中起來的話,大概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在咸陽的北塬上,一個就是在長安縣南邊的畢塬。
文獻推斷需要考古實據來印證。但是,自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咸陽的北塬、長安縣南邊的畢塬等處,進行了大量的發掘考察,結果一無所獲,沒有找到任何一座帶有四條墓道的大型墓葬。按照周禮,周王的墓葬必須帶有四條墓道。這是確認周王室族葬墓地的必備條件。如果找不到,那麼畢肯定不在這兩個地方。
「畢」在何處?便成為考古界急於破解的歷史之謎。
於安君:我的家就在周原那兒住著,我老家,根據我們那兒的風俗就是,一個人不管你在外面干多大的事,包括現在也一樣,他去世以後,他一定要把他的屍骨搬回來埋葬,這就是落葉歸根,這也就是古代那種族葬的遺留,到現在也有這樣的現象。
按照於安君的觀點,周原地區既然是周公的采邑,他生長在這里,出於落葉歸根的考慮,必然也將埋葬在這里。
另外,周原地區有兩座雙峰相峙的山峰,俗名箭括嶺,它就是著名的岐山。岐山得名源自遠古,在岐山腳下,有著名的周太王陵。相傳聖人周太王就埋葬在這里。依據西周盛行家族族葬的風俗,這里會不會也是歷代周王的埋葬之地。也就是文獻中提到的古地名——畢。
也許,享有周王待遇的周公旦就葬在附近的某個神秘洞穴內。
采訪徐天進:早期的這個畢是因為這個地名,然後在周初分封的時候,把畢公封到這個地方,然後叫畢公。那麼周人的地名,經常隨著這個人的遷移,有時候這個名字,地名跟著走,我想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做一種推測,有沒有可能畢最初可能是在周原這一帶。
如果專家的推測正確,古地名畢最初指的就是周原這一帶。那麼問題隨之而來,周原地區除了青銅器窖藏之外,應當還有其它的西周遺跡。
針對周原地區的新一輪考古發掘又大規模展開,由於有了專家在文字上的推論,考古隊員在現場工作時變得更為細心,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哪怕是普普通通的陶片,他們也詳盡地作以記錄。
果然,嘆為觀止的情形出現了,考古隊員挖掘出大量的石柱礎。這說明在庄白村的青銅器窖藏附近有等級相當高的建築遺址。
徐天進:過去也曾經有人提出來過,就是在周原發現了很多大型的建築,而這個窖藏,銅器的窖藏,往往就是在這個建築的附近。所以在比較早的時候,就有學者提出來說這個銅器窖藏和這個建築是有關聯的,就是說可能這個銅器窖藏的所有者,這些銅器的所有者,可能就是附近這些大型建築的居住者,他們有關聯。那麼後來我們還發現,在這些遺址的附近,窖藏或者大型建築的附近,還有墓地。周原有幾十處墓地,(屬於)西周時期,這些墓地,整個墓地的規模不是很大。
對於周原墓地的考古挖掘更為重要,周原地區如果是畢,也就是周王室的族葬之地。那麼這里應當有四條墓道的大型墓葬群。但是周原出土的墓葬只帶有一條或兩條墓道,這在禮制森嚴的西周,僅僅是諸侯王的墓葬規格。顯然不會是周王室族葬之地,周公旦的墓葬也不會在這里。
徐天進:(必須)找到至少有四條墓道的西周時期的墓葬才行。如果沒有找到這個可能就難說。如果那個地方確確實實說整個地毯式的整個都調查過了,沒有。那我想畢肯定就不在那個地方。
《詩經-大雅》中稱:「周原膴膴(wu),堇(jin)荼(tu)如貽(yi)」。贊美的是周原田地肥美,河湖密布。即便是種植的苦菜,吃起來也像糖一般的甘甜。
徐天進:過去李學勤先生就寫過文章,他認為周公的采邑就在周原,很重要的一個證據就是史牆盤,史牆盤記載了微氏家族的世系,從早期一直(到)若干代的世系,其中講到王命周公,舍寓予周。就是讓他在周這個地方蓋房子居住。這里頭的周是一個什麼樣的一概念,
以往學術界認為周指的是扶風岐山兩個縣交界的十五平方公里。
徐天進:周這個地方我自己現在的理解,它可能是指的一個比較廣義的一個區域,不是一個小的一個地名。
徐天進:剛才我就說我懷疑了,我從2001年的時候開始就有疑問,所以從01年的年末,我就開始帶著學生在這個周原的外圍去調查。
但是這個周原的外圍究竟包括哪些地方。徐天進當時並不清楚。他只能按照常規的考古調查入手。
徐天進:我們調查的時候,是要看那個斷面,看那個有溝有坎的地方,它切掉了以後暴露出來有很多斷面。這些斷面可以讓我們看到這個地下的堆積的情況,這些斷面暴露了很多遺物,
徐天進:所以我們通常會在溝里頭,在坎上,在有斷崖的地方走。
就是在這種看似漫無目的的調查中,徐天進有了新的發現。這一天,他在給斷層照相時,目光突然被一塊土疙瘩鎖住。
於安君並沒有放棄自己在文字上的考古。他遍查史籍,尋找古文中對於周原的記載。《詩經》的名篇《卷阿》(quan wo)中「有卷者阿,飄風自南」這句話吸引了他的目光。
卷是彎曲的意思,阿指大陵。詩經中的卷阿,指的是位於今天岐山縣城西北方的鳳凰山南麓,由於此地背靠鳳鳴崗,東、西、北三面環山,唯南邊與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狀,故稱卷阿。
而徐天進此刻就在鳳凰山附近考察,他在一條小溝的斷層里發現一塊龜甲。甲和骨是商周王室用以占卜記事的工具,它們的出現,往往成為破解歷史謎團的關鍵。徐天進拂開上面的新鮮泥土,赫然可見龜甲刻著周公二字。
徐天進:所以當時我還是真的感覺比較興奮,這個調查的時候採集到卜甲的話,可能是從來沒有的一個例子,要說偶然,當然也是偶然,我們調查了大概有八十萬平方米左右。但是我看到的那片卜甲的大小,大概是不到兩平方厘米,大拇指甲蓋兒那麼大小的一塊。
采訪徐天進:所以當時我們就跟陝西省考古所商量,聯合起來重新想開始周公廟遺址的考古。
就在鳳凰山古卷阿腹地有一處遠近聞名的建築群,它就是始建於初唐的周公廟。廟宇雖然為了祭祀周公旦而建造,但它並未引起考古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因為唐朝離西周有千年的歷史,唐朝人也未必知道周公旦的埋葬情況。如今,徐天進找到的那片甲骨將人們關注的目光重新投向這里。
而此時的於安君聽說後,也通過一些關系,在鳳凰山腳的周公廟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2004年5月,沉寂了3000年的鳳凰山山樑熱鬧了起來。村民們組成的勞動大軍在考古專家的指導下開始了大規模挖掘。
逐漸地,一個大型墓葬群的輪廓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山腳下的周公廟內,在於安君的拓包敲點下逐漸清晰的周公畫像,似乎也在焦急等待著山樑上的消息。那裡可能就是周公旦的墓葬之地。
於安君:這些周公大墓,西周王陵就在我頭頂,確實我現在想起來,到現在我到周公廟去以後,我感覺這地方太神奇了,我在那兒住了,我是97年到2003年,我住了五六年,我怎就不知道西周王陵就在我頭頂,確實在我住的那個地方,抬頭望上去,現在能看到挖掘的18號墓。
可以說,考古挖掘是有突破性成果的。數十年來,困擾學術界的一個關鍵問題,確認周王室族葬墓地的必備條件——帶有四條墓道的大型墓葬終於破土而出了。
考古專家 王占奎:至少到目前為止,這是西周發現的惟一一處有四條墓道大墓的墓地,所以它自然而然就是最高等級的,到目前為止是最高等級的。以後會不會發現比它更大規模的墓,我不敢保證。
但是,事情遠非人們期望的那樣樂觀,周公廟的墓葬規格雖然是很高等級的。但是歷朝歷代猖獗的盜墓已經將墓室洗劫一空,如今的墓室中只剩了一些殘破的陶片和為數不多的青銅器。僅憑借這些出土文物還難以確認周公廟墓葬的主人就是西周初年那位卓越的政治家周公旦。
周公大墓究竟在何處,還需要考古工作者繼續探尋。
陝西省寶雞市鳳凰山南麓的周公廟,始建於唐朝武德元年。相傳,它是為了紀念西周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周公旦而建造的。周公旦把中國早期奴隸制國家形態發展到最完美的程度,建立起以德治國的典章,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由於那個遠古的國家——西周,留給後人的,只是一段由史書轉載的歷史。考古學家難以從中了解周公旦以德治國的真實故事。
然而,質朴的村民有他們了解歷史的方式。在夜幕降臨時,隨著密集的鼓點敲響,兩三盞昏黃的電燈泡下,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皮影戲正在上演。今天演的這段皮影戲講的是西周初年,有一個負荊的大臣跪行請罪,他將遭遇怎樣的生死命途。這一切,跟周公旦又是什麼關系呢。
遠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陝西省寶雞市的庄白村發生了一樁離奇的事件。那天中午,村民們在田間農作,架子車停靠在村南的坡地上,堅硬的土壤里似乎隱藏著某種神秘的跡象。
驀然間,村民揮舞的鐵鏟砸中埋藏在地表下的硬物。他們扔下鏟子,用手扒開土層。出於預料的事情發生了,村民們居然從農田裡扒出了青銅器的一角。
由於受到了相關的文物保護教育,村民們深知泥土中的青銅器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於是很快派人去考古工作隊報告這一情況。
當時,由陝西省考古所專家尹盛平帶隊組成的周原考古隊常年駐扎在這里。他們聞訊後,及時前往現場進行清理工作。
由於這是周原考古隊發掘的第一個大規模青銅器窖藏,又是在庄白村出土的。所以他們將其命名為庄白一號窖藏。
庄白一號窖藏埋藏較淺,器物堆放無序,處理得異常草率。似乎三千年前的埋藏者倉皇出逃,由於器物較多,體大量重,不便攜帶,因而被草草埋在地下。
這批青銅器的主人到底是誰?他們面臨怎樣的噩運呢?
一項規模浩大的工作隨即展開了,考古隊逐一對青銅器進行了清理。經過仔細查點,庄白一號窖藏共出土青銅器103件,其中最為珍貴的一件是牆盤。這是西周時期一個叫做牆的貴族所鑄造的。
盤是盛水器皿,是西周貴族用來盥洗的工具。它另有一個功能就是用於祭禮。故而牆盤盤沿以獸面紋飾為主,形象詭異神秘,具有一種獰厲之美。更為稱奇的是,牆盤內密布著文字。
這些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就是破解千古之謎的現實依據。考古隊員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加緊了拓印銘文的工作。
拓包嗒嗒的敲擊聲,似乎在講述著一部鮮為人知的家族史。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在墨點的漬染下呈現在人們面前。
牆盤銘文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武王伐商後,牆的烈祖由於某種原因而獲罪,他負枷跪行,來到武王面前請罪。
武王是怎樣的態度,他將如何處置這個罪臣呢?
然而想要更為詳盡地了解烈祖的命運,則需對銘文的進行全盤釋讀。但70年代的學術條件還難以做到這一點。
不謀而合的是,牆盤中的烈祖與民間皮影戲里的那個罪臣,其遭遇極其相似。他們可能就是同一個人。那麼,皮影戲沒有講清楚的故事也許可以通過青銅器銘文來破解。
庄白村地處周原,這里是周文明的發祥之地,也是先人理想的居住場所。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西周青銅器窖藏歷朝歷代都有出土,它們一般沿河谷分布,農民耕作時經常見到一些神秘的洞口裸露在黃土台地。甚至,某些青銅器窖藏就埋藏在農田附近。
而這一個個青銅器窖藏就是一段段家族的歷史。
三十多年後,考古專家尹盛平在圖書館搜尋歷年來有關庄白一號窖藏的研究文章。三千年前的龐大家族用青銅器記錄了他們的歷史。如今,考古專家通過對銘文的釋讀,逐步理清他們的家族故事。庄白一號窖藏出土的103件青銅器全是一個姓氏為微的家族器物。而牆盤更是一部小型的西周微氏家族史。從牆盤銘文中,尹盛平了解到牆的烈祖,這位微氏家族的先人,其獲罪的真實原因。一切要從這個家族的姓氏說起。
破解謎團的關鍵在於牆盤銘文中這個「微」字的識別。
考據工作依然圍繞著青銅器及其銘文展開。另一個用以確定微氏家族族源的顯要證據,出現在窖藏出土的另一尊青銅器——商尊上。商尊鑄造於西周初年,青銅器的器主——商,顯然是牆的先祖,他比牆更了解自己家族的根源。在商尊的銘文中,專家們發現了一個「帝」字。
原來,牆的烈祖因其身為殷商的舊臣,在殷商破國之後。他戴著枷銬,步步跪行來到武王面前,希望免於一死。在那個王朝更迭的年代,恐怕他的命運不容樂觀。
要談及西周初年對於殷商舊臣的處置,不得不提到周公旦。在周公廟東北角有一泉眼,唐宣宗曾下詔將泉眼賜名為「潤德泉」。他贊揚的是周公的仁義賢德,禮賢下士。三國時曹操更有詩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段話記錄在史籍中,成為後世傳誦的經典,表明周公旦以德治國的思想。
周公旦說,如今雖然滅亡了殷商,建立了周王朝。但並非天下太平,可以高枕無憂。周公旦仍然不忘時刻提醒自己,要以仁義賢德之心廣納天下賢士。
所以他即便是吃飯的時候,只要聽說有人求見,就立即把飯菜撤走,去接見那些求見的賢士。別人可能不會理解,但周公旦要讓兒子明白,他這樣的行為是生怕天下有才能的人不肯歸順周朝。
尹盛平似乎已經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作為亡國殷商後裔的烈祖來投誠西周。按照周公吐脯歸心的安撫政策,他應當受到周朝的禮遇。但是古籍中的另一段記載卻又引起他的擔憂。
武王滅商之後,微氏烈祖來到周原,跪見武王。面對投誠的殷商舊臣,武王不知所措。他廣泛徵求臣子們的意見。武王重臣姜尚當即上朝覲見武王。姜尚堅決表示:「我以前聽說過愛屋及烏的故事。如果相反,人不值一愛,那麼村落里的籬笆、家畜也不必保留。」姜尚的意思是把殷商的舊臣統統殺掉,永不留後患。
武王雖然當即屏退姜尚,不置一言。但是他深知姜尚的激烈言辭,在朝野間廣泛流傳。
一場血腥屠殺即將展開,滅門之災降臨到微氏家族的頭頂。
如今生活在周原的農民們依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們並不關心地底下埋藏的故事,雖然他們可能就是那些窖藏主人的後裔。
考古隊員在清理庄白一號窖藏的過程中,逐漸對窖藏的擁有者——微氏,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這個家族歷經數代,從投誠武王的烈祖,到牆盤的主人,之後還有牆的後裔等等。從窖藏的銅器來判斷,微氏家族並沒有遭受滅門之災。
這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微氏家族除了窖藏之外,是否還有其它的遺存。
於是考古隊員在庄白村附近展開了一系列的勘探與挖掘。果然,在窖藏往北200米處,發現有一個大灰坑,其中出土大量西周的板瓦。這顯然是大型建築遺址的跡象。
專家們將考古實例逐一與銘文對應。如果在庄白村附近有大型建築遺址,那裡會不會就是那個布滿文字的牆盤中,提及的「周俾」這個地方。
排列整齊的石基柱印證了牆盤銘文的記載。由於周武王的恩典,使得微氏家族能夠在周原地區建造自己的住宅。
從現在的考古證據看來,牆的烈祖,這位殷商的舊臣,並沒有被處死。他有幸保全了性命,甚至家人也受到恩庇,得以在周原繁衍生息。但是他怎麼逃脫滅頂之災的呢?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幕後的故事。
就在武王聽從姜尚的主張,力主殺戮之際,周公旦上朝進諫。
周公旦說:「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爭取殷人當中有才能有賢德的人,讓他們為新的周王朝效力。我們以這樣的方式治理國家,才能真正得到民眾的擁護。」
武王沉默不語,但他似乎更為贊同周公旦的意見。
那麼,微氏烈祖究竟有什麼才能,引起了周公旦的興趣?我們從牆盤可以得知,牆是西周的世襲史官。說明微氏家族歷代都是以史官為職。
在商周時期,史官不是普通人可以擔當的。國之大事,在祭與戎。史官不僅僅是修史,更肩負著祭祀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他還是巫師的化身。所以這項技能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而是世襲的。史官也就有了別人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或許是烈祖得以在新的王朝,謀得自己職務的第一個原因。
所以,武王不但沒有殺投誠的殷商舊臣,還將周公在周原的采邑賞賜給他,讓他住在岐周。
正是由於周公旦的仁義賢德,以一種廣納賢士的胸懷對待殷商舊臣,才使得微氏烈祖的命運出現轉機。武王親自給烈祖解了枷銬,於是微氏家族得以在周原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中新社陝西岐山12月11日電(記者 冽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11日在周公廟考古工地透露,在陝西岐山縣城北的周公廟遺址附近,今年新發掘出土了一批甲骨,其中一片上刻有6個字,非常珍貴。迄今為止周公廟遺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其中可辨識的文字近2600個,是中國其他地區出土西周甲骨文字的兩倍多。
岐山縣位於陝西省西部,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從周太王遷岐至周平王東遷的400多年間,岐邑(也稱宗州)是周朝的都城所在。都城東遷後,西周王朝的宗廟仍在岐山,仍然是王室進行祭祀及一些重大政治活動的場所。周公廟遺址位於岐山縣鳳凰山南麓,面積達10平方公里,是一處規模宏大、內涵豐富的大型商周時代遺址。
據雷興山介紹,周公廟遺址從2004年開始發掘,目前初步搞清商周時期的聚落分布,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可辨識的西周甲骨文近2600字,是中國其他地區出土西周甲骨文字總和的兩倍多。其中,許多屬於周公旦本人使用過的。
他透露,有一坑甲骨將近500字是周公旦本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使用的產物,比如東征平叛調動軍隊時的甲骨,比如營建洛邑占卜用的甲骨,豐富完善西周甲骨學,使西周甲骨學有質的飛躍。」
中新社記者在現場看到今年新出土的甲骨文,這是一塊牛的肩胛骨,長約15厘米,寬約10厘米,表面較為光滑,琢磨成骨鏟的樣子,刻著夆、貞、終、貞、既、吉6個字。
雷興山說,這6個字意思是:名為終、夆的兩個人有事占卜,其中一個所佔卜的事項結果吉祥。兩個人出現在西周時期同一塊甲骨上,目前還是第一次發現。他強調,這塊甲骨還有兩個特殊的地方:考古史上從沒發現過把刻有卜辭的骨頭改用成鏟子的;更特殊的是這塊甲骨沒有鑽孔,也沒有占卜過的痕跡,不像拿這塊骨頭占卜後刻在上面的,而是直接在上面刻的文字。有專家懷疑它屬於練習刻字的一塊骨頭,後來又當作骨鏟來使用。
據統計,迄今為止,周公廟遺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其中可辨識的文字近2600個。而中國其他地區西周遺址發現的甲骨文,全部加起來不足1100個。

㈡ 我國有史以來全部重大的考古發現有哪些

1、北京周口店遺址與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2、雲南元謀人遺址
3、陝西藍田人遺址
4、金牛山遺址及金牛山人
5、馬壩人遺址
6、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
7、丁村遺址
8、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
9、玉蟾岩遺址
10、裴李崗遺址
11、賈湖遺址
12、興隆窪遺址
13、大地灣遺址
14、仰韶遺址
15、半坡遺址
16、姜寨遺址
17、後岡遺址
18、廟底溝遺址
19、大汶口遺址
20、河姆渡遺址
21、大溪遺址
22、城頭山遺址
23、屈家嶺遺址
24、崧澤遺址
25、馬家窯遺址
26、柳灣墓地
27、牛河梁遺址
28、城子崖遺址
29、良渚文化遺址群
30、石家河遺址群
31、陶寺遺址
32、王城崗遺址
33、齊家坪遺址
34、卡若遺址
35、石峽遺址
36、東灣仔北遺址
37、圓山遺址
38、二里頭遺址
39、東下馮遺址
40、夏家店遺址
41、大甸子遺址和墓地
42、偃師商城
43、鄭州商城遺址
44、盤龍城遺址
45、安陽殷墟遺址
46、吳城遺址
47、新干大墓
48、三星堆祭祀器物坑
49、周原遺址
50、豐鎬遺址與墓地
51、琉璃河遺址
52、晉侯墓地
53、三門峽虢國墓地與上陽城遺址
54、晉國故城遺址
55、鄭韓故城
56、燕下都遺址
57、曾侯乙墓
58、紀南城周圍的墓葬群
59、中山王陵
60、銅綠山礦冶遺址
61、秦咸陽城及秦宮殿遺址
62、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63、睡虎地與龍崗秦墓
64、漢長安城遺址
65、居延漢代遺址與簡牘
66、西漢帝陵與陵園遺址
67、燒溝漢墓
68、銀雀山漢墓
69、滿城漢墓
70、漢代楚王陵
71、馬王堆漢墓
72、南越王墓
73、石寨山滇人墓地
74、漢魏洛陽城
75、樓蘭故城遺址
76、尼雅遺址
77、鄴城遺址
78、走馬樓孫吳簡牘
79、南京東晉——南朝帝王陵墓和大族家族墓地
80、集安高句麗王室與貴族墓葬
81、雲崗石窟
82、龍門石窟
83、敦煌莫高窟
84、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85、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86、隋唐洛陽城遺址
87、隋代虞弘墓
88、唐代帝陵陪葬墓
89、法門寺塔基與地宮
90、阿斯塔那墓地
91、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
92、南唐二陵
93、白沙宋墓
94、遼陳國公主墓
95、龍泉青瓷窯址
96、耀州窯遺址
97、西夏王陵
98、古格故城遺址
99、元大都遺址
100、明定陵

㈢ 四羊方尊介紹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幾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

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整器花紋精麗,線條光潔剛勁。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

方尊頸部飾由夔龍紋組成的蕉葉紋與帶狀饕餮紋,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有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全體飾有細雷紋。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既掩蓋了合范痕跡,又可改善器物邊角的單調,增強了造型氣勢,渾然一體。

(3)商周遺址窖藏擴展閱讀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羊成為青銅重器著力表現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先秦時期,人們對羊的個性有兩個歸納:善良知禮;外柔內剛。羊「跪乳」的習性,被視為善良知禮,甚至被後世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範;外柔內剛也被引申出許多神聖的秉性,傳說的始祖皋陶敬羊,《詩經·召南》中也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的說法。

羊最通俗或民間化的象徵意義便是「吉祥」,至少從漢代開始,羊就與吉祥聯系在一起,漢代瓦當、銅鏡等銘刻中多見「宜侯王大吉羊(祥)」銘文,吉祥有時直接寫成「吉羊」。

湖南出土的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著力表現羊的青銅器,既保留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又有替代羊作為犧牲獻祭給神明的意思,同時還包含了對羊等家畜養殖興旺的期盼,也可能萌芽了後世關於羊的種種觀念。

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2000年5月,中國歷史博物館首次遴選館藏青銅器十大頂級國寶,四羊方尊位列其中 。2013年08月19日,四羊方尊被確定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名單 。

㈣ 禹州商周古墓遺址

1995年 江西萬年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玉蟾岩遺址 河南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城遺址 鄭州石佛鄉小雙橋商代遺址 山東長清縣仙人台國貴族墓地 廣東廣州南越國官署御苑遺跡 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 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渤海國遺址 杭州市中山南路趙氏太廟遺址 1997年 陝西秦嶺洛南盆地舊石器地點群 山東章丘市龍山鎮西河新石器時代遺址 廣西邕寧頂螄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址 香港東灣仔北遺址 河南偃師商城小城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跡 遼寧綏中石碑地遺址 廣東廣州南越國官署御苑遺跡 新疆尉犁營盤漢晉墓地 1998年 泥河灣盆地於家溝舊石器遺址 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祭壇和墓地金壇 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忠縣中壩遺址北票康家屯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 紹興印山越國王陵三峽庫區雲陽李家壩遺址 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築基址 南京仙鶴觀、象山東晉貴族墓地 慈溪上林湖寺龍口越窯窯址 1999年 江蘇江陰高城墩新石器時代遺址 吉林通化萬發撥子遺址 雲南羊甫頭墓地安徽淮北隋唐大運河考古 遼寧桓仁五女山山城 山太原市晉源區隋代虞弘墓河北元中都 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 河南焦作府城商代早期遺址 湖南虎溪山一號漢墓 2000年 福建三明萬壽岩舊石器遺址 江蘇連雲港藤花落龍山時代城址 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 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 湖北潛江龍灣宮殿遺址 四川成都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址 山東章丘洛庄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遺址 南京鍾山六朝壇類建築遺跡 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府治遺址 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2001年 山西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 青海民和喇家齊家文化遺址 廣東深圳屋背嶺商代遺址 浙江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四川成都金沙商周遺址貴 州赫章可樂墓葬 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窯址 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 河南禹州神鎮鈞窯遺址 浙江杭州南宋恭聖仁烈皇後宅遺址 2002年 廣西革新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湖南里耶古城及出土秦簡牘 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墓地 河北鄴南城東魏北齊塔基遺跡 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 湖北巴東舊縣坪遺址 吉林延邊西古城城址 黑龍江阿城劉秀屯金代大型宮殿 基址 江西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 浙江寧波元代慶元路永豐庫遺址 2003年 遼寧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時代遺址 河南鄭州大師姑夏代城址 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 陝西扶風周原李家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山東章丘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 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 陝西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 內蒙古通遼吐爾基山遼墓 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 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清御窯遺址(據國家文物局網站)
補充:
評選出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按時代先後排列如下: 1.北京周口店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與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 2.雲南元謀人的發現; 3.陝西藍田人的發現; 4.遼寧營口金牛山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及金牛山人的發現; 5.廣東曲江馬壩人的發現; 6.河北陽原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 7.山西襄汾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8.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調查與發掘; 9.湖南道縣玉蟾岩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掘; 10.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1.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2.甘肅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3.湖南澧縣城頭山新石器遺址的發掘; 14.內蒙古赤峰興隆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5.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6.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7.陝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8.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9.山東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地的發掘; 20.重慶巫山大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1.湖北京山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2.河南安陽後岡三疊層的發現; 23.河南陝縣廟底溝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4.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 25.上海青浦崧澤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6.山東章丘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 27.浙江餘杭良渚文化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 28.湖北天門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 29.甘肅臨洮馬家窯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30.青海樂都柳灣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墓地的發掘; 31.遼寧凌源、建平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掘; 32.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33.廣東曲江石峽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34.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 35.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遺址的發掘;
追問:
暈,我爺爺那一輩啊
回答:
我的第二個補充回答的前幾項應該合適。第一項1930年就已經發現、開掘。

㈤ 夏商周青銅器發展的歷史狀況是什麼

青銅器在夏商西周發展:
(1)萌生期(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
夏代青銅器數量和種類已較多,主要是青銅容器、兵器、樂器、工具和飾件.青銅容器有明顯的仿陶器特徵,有簡單的幾何紋裝飾.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初步表明青銅禮器制度開始出現.青銅兵器和工具與石器完全不同,而且形成了自身的特點.陶范法是這一時期青銅器的主要鑄造方法.主要發現在河南偃師二里頭.
(2)育成期(公元前16世紀—前13世紀)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青銅容器、兵器的種類和數量有明顯的增長.青銅禮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組合關系.青銅器完全擺脫了陶器的影響,分鑄技術已被嫻熟運用,大型青銅容器的鑄造也比較普遍.青銅器商也出現了文字.其在黃河、長江的中游地區都有發現.
(3)鼎盛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青銅藝術在商代晚期達到了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並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明文在相當數量的青銅器上出現,商代晚期以使用者的氏族徽記為主,稍晚也出現了記事體銘文.到西周早期,青銅器普遍鑄有銘文,出現長達數百字的記事銘文.
(4)轉變期(公元前11世紀末—前7世紀上半葉)
西周中晚期,青銅工藝有豪華精麗向端莊厚重轉變,食器大量出現,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編鍾制度確立.花紋由獸面紋、龍紋等變形產生的曲波文、獸體變形紋等成為紋飾的主體.唱片記事銘文很多.
(5)更新期(公元前7世紀—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後,諸侯國的經濟發展促進了青銅鑄造業的振興,新的器形開始出現,注重與實用的結合,以龍紋為主.同時附以鑲嵌、錯金銀、鎏金、彩繪等表面裝飾新工藝.長篇記事體銘文逐漸減少,各個諸侯國的青銅器因地域文化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戰國中期以後,隨著鐵器使用的盛行及其他工藝的發展,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㈥ 鄭州商代遺址的千年商都

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 3600年前,一個王朝就從這里起步,邁向歷史的深處。3600年後的今天,這里成了後人朝聖歷史的必經之路。
這就是千古鄭州,3600年前的商朝都城。
公元2003年11月28日下午,鄭州商朝古城牆遺址。夕陽的余輝灑在古老的城牆之上,一派滄桑、寧靜。站在這里,歷史的書頁從封面翻開,一個王朝也開始起步。3600年過去了,歷史風雲變幻,滄桑如歌。然而,隨著歷史回溯,一個疑問漸漸浮現在記者腦海中:這里為何成為了商朝的王都?歷經千年之後,它又是怎樣呈現在世人面前? 鄭州曾是帝王霸業的亳都
3600年前,這里叫亳都,是商朝前期最重要的都邑。
商代是繼夏代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自太乙(湯)至帝辛(紂),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經歷了將近六百年。關於商初成湯建國,幾乎所有的史書都是這樣記載:商乃興起於黃河下游的古老部族,到成湯時才居於亳?今山東曹縣南。大約夏朝建立後不久,商族就一直臣服於夏,成了夏的一個屬國。
夏末,商部落強大起來,積極准備滅夏。湯任用賢人伊尹做助手,謀劃滅夏大計,並且先後滅掉夏的同盟者韋、顧、昆吾。從夏朝本身的情況看,夏末,危及夏政權存亡的,一是國內階級矛盾尖銳,二是與周圍各國、部落矛盾激化。而夏統治集團內部混亂,「君臣乖而不親,骨肉疏而不附」,離心離德。夏桀為了轉移人民的反抗情緒,對外發動征伐戰爭。他在有仍大會諸侯,有緡氏反對,中途逃歸,他便大興問罪之師,滅掉有緡。接著又出兵討伐岷山。夏桀奢侈腐化,殘害異己,征伐鄰國,寵信妹喜,人民對他的統治痛恨至極。商部落首領成湯?即商湯?乘機以討伐夏桀的暴政為號令,發動了滅夏戰爭。雙方大戰於鳴條之野(今河南封丘東),夏桀大敗,退守三(zōng,今山東定陶)。成湯追擊,夏桀再敗,向東南逃竄,最後死於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夏亡。成湯回師亳邑,即位為王,以亳為國都。各方部落首領前來朝賀,商王朝正式建立,時間約在公元前1600年。
中原腹地緣何成了商都?
鄭州商城遺址為商初都城的概念在專家和考古工作者的腦海中越來越明晰,然而,位於中原腹地的鄭州、當時的亳都為何會成為商代的第一個王都?鄭州當時都有哪些優勢?
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參與者、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鄭傑祥認為,「天時地利人和」是鄭州成為商都的主要原因。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說,亳都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有兩個大片的沼澤地,是天然的軍事屏障;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物產豐盈,有著可靠的後勤保障;東邊也是大平原,成為糧食基地。這些優越的自然環境給當時的商王成湯推翻夏王朝,建立自己的政權,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其次,從政治形勢上分析,居此不遠的洛陽偃師境內的夏王朝,政權在握,不易進入。而要想推翻它,必須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因此,作為商人建立起來的商邑亳都無論在距離還是財力上,都是建立政治中心的首選之地。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歷史因素。商部落很早以前就在這里居住,據史書記載,商興起於黃河下游的古老部族,相傳其始祖名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賜姓子氏。商族在早期經常遷徙居地,自契至成湯共十四世,都邑凡八遷,到成湯時才居於亳今山東曹縣南,亳是商部落的一個最重要的城邑。大約夏朝建立後不久,商族就一直臣服於夏,成了夏的一個屬國。長期以來,商部落在這里建立了根深蒂固的政治中心,為後來推翻夏王朝奠定了政治基礎。
鄭傑祥認為,商王朝的勝利除了占盡地理優勢外,還有人的因素。自古中原人就有團結、同仇敵愾、不肯屈服的優良傳統,夏朝末年,國王桀的淫暴無道讓居住在亳都的中原人民怨沸騰,因此,在商部落成湯的號召下,一呼百應,使推翻夏王朝的斗爭勢如破竹。
鄭傑祥的觀點得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學會名譽會長許順湛的贊同。許認為,一個王都的選擇和確定,是由地理、經濟、政治等多個因素共同決定的。商代第一個王都選在鄭州,這同時也說明了鄭州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歷史上商人曾多次遷都,因而商人曾在不同地方建立過都城,並因此留下過多個都城遺址。因此,鄭州商城遺址是商人在何時修建的,具體是哪一個都城,學術界歷來說法不一,有商王仲丁建立的隞都說,有商王湯建國時所修築的亳都說。
11月28日,許順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鄭州商城的不同指認並不影響這座城址的重要性,因為我們從這個遺址上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都城,商代前期的文化與歷史。還有一點可能比鄭州巨大的城址、雄偉的宮殿和壯觀的青銅器更為重要,那就是在商人以鄭州為都城的時期內,從北方地區到長江以南,從甘青地區到東部海濱,在極其廣闊的范圍內都出現了青銅文化。由於在以上地區內發現的考古資料都與鄭州商城內出土的遺跡和遺物完全相同或大體相近,因而可以認為以鄭州商城為中心的青銅文明曾大規模地向四周傳播。這一先進文明的強有力擴展,不僅使得中原商王朝的領域前所未有地擴大了,而且讓更為廣闊的地區從此邁進了青銅時代。
鄭傑祥告訴記者,商都遺址是迄今為止全國第一座具有王都性質的城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帶有王都性質的城址之一。「它既是商王朝第一國都,也是同時期最大的都城,這在省會城市中是獨一無二的」。 遺址發掘掀開3600年歷史
過去人們並不知道鄭州在商代早期是商朝的都城,商都遺址的「橫空出世」有些偶然的因素。著名考古學家施勁松在《早期青銅文明之都》一文中記錄了商城遺址的「出世」前後。
1928年考古專家在安陽的挖掘,不僅找到了商代晚期的都城?認識了一個高度繁榮的青銅文明,而且引發了更多思考:既然史書上記載的商代晚期歷史已被考古學證明為信史,那麼商代早期的歷史呢?商代早期的文化面貌又是怎樣的?正是帶著這樣一些思考,考古工作者在20世紀50年代發現了鄭州商城遺址。從這個遺址上?人們看到了一段中國青銅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縮影,並找到了商代的早期都城。 1950年秋,鄭州市一個小學教員首先在鄭州城東南郊一個名叫二里崗的高地上發現了商代的陶器和石器。隨後中央和省、市文化部門的文物機構以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二里崗和鄭州的其他地方進行了考古調查,這是對鄭州商城進行發掘的開端。
1953年?考古工作者再次到二里崗進行發掘,二里崗遺址的重要性就在此時顯現了出來。此次發掘使人們認識到這是一個時代比殷墟更早、范圍也更大的遺址;從出土的釉陶、白陶和刻字骨片等判斷這不是一般的小村落?而是一個大城市。這次發掘按地層的上下堆積關系將二里崗遺址分為上下兩層,從此,人們便習慣用「二里崗」、「二里同上層」或「二里同下層」來指稱這一文化、這一文明或這一時期。1955年,在這個寬廣的遺址上,又發現了1座略呈長方形的南北向的商代城址。城牆周長近7公里,殘存高度l~5米,牆底寬20~30米。這在當時成為我國發現最早和保存較好的一座商城。
11月28日,該遺址面積達25平方公里,遺址中部是城牆環繞的城址,城牆上有11個缺口,可能是當時的城門。城內北部和東北部為宮殿區,現已發掘出3座大型宮殿的夯土基址,宮殿區東部還有蓄水池和輸水管道等貯水設施。當時的手工業作坊主要分布在城外。比如在商城南城牆外有一處以鑄造青銅工具為主的作坊遺址,在西牆外有一處燒制陶器的作坊遺址,在北城牆外有一處製造骨器和一處以鑄造青銅兵器為主的作坊遺址。除上世紀50年代發現的城牆外,在商城南牆外700~900米處又發現一段長5000米的夯土城牆,這很可能是商城的外城牆。在所有這些發現中,最為重要的當數在遺址上發現了3個埋藏銅器的窖藏。
1974年,人們在西北段城牆外挖防空洞時發現了1個窖藏,其中共埋藏有12件銅器,包括大方鼎4件,爵和戈各2件,簋和鉞各1件,方鼎中有2件套放在一起,其餘較小的銅器也都放在方鼎內。1982年,鄭州市向陽回族食品廠在基建過程中,在城牆東南角外發現了第2個窖藏,埋藏銅器13件,其中有大方鼎2件,大圓鼎1件,小圓鼎、樽和觚各2件,罍、卣、盂和盤各1件。1996年,一家房地產公司在施工時於西城牆南段外側發現了第3個窖藏。這個窖藏中只有2件東西並列放置的大方鼎,最大的1件竟高達100厘米。這些銅器都被埋在城外距城牆很近的高地上,放置有一定規律,窖藏內的地面經過加工,有的還鋪有木板和硃砂。有的窖藏附近還發現埋有牛骨架的灰坑,因而推測這些窖藏具有祭掃坑的性質。但也有人認為這些銅器是因商上朝內部發生動亂而埋藏起來的。但不論怎樣,這三批銅器器類齊全,包括了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兵器;同時,銅器形體高大雄偉,鑄造精美,紋飾講究,它們的主人無疑只能是商王。
亳都曾是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在鄭州商城西北20公里處的小雙橋,又發現了年代相當於鄭州商城晚期的王室祭祀遺址,出土了大型夯土建築、青銅建築構件、叢葬坑和大量人骨架,以及埋有牛頭或牛角的祭祀坑等。小雙橋的發現曾被評為1995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有人認為小雙橋遺址應當是鄭州商城遺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如果確實是這樣,那麼鄭州商城遺址的規模應更為巨大。
鄭傑祥說,考古界已形成了比較統一的認識,根據我國1996年5月16日啟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及考古學界多年的研究成果,已基本確認,鄭州商城應是第一代商王太乙(湯)所居的亳都,距今大約3600年。當時鄭州商城的面積計7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城垣剖面為梯形,下面挖有基槽,兩側有護坡,全部用土分段分層夯築。每層面上有密集的圓形尖底或圓形圓底的夯杵印痕,城牆還留有版築的痕跡。周長近 7公里,其中北牆長約1690米,西牆長約1870米,南牆和東牆均長約1700米。牆基寬20~32米,地面殘存最高為 5米左右。

城周共發現11個缺口,有些是城牆廢棄後損毀的,有些可能是城門。
城內為宮殿區和一般居住區。城郊有手工業作坊區和墓葬區。宮殿區在城內中部偏北和東北一帶,發現夯土建築基址20多處,面積 100~2000平方米不等。已發掘 3處,其中最大的東西長65米多,南北寬13.6米,房基用黃土夯築,現存厚度為1~1.5米,房基面上存在兩排長方形柱礎槽,大體可以復原為一座九室重檐頂並帶有迴廊的大型寢殿。其餘兩處較小,破壞嚴重。
鑄造銅器作坊發現 2處,一處在南牆外,一處在北牆外。作坊發現有操作的硬土面,面上有銅渣和可能是放。
墓葬區分布在城東北、城東南、城南和城西等處。已發掘 100多座墓。大部分是小型墓,隨葬有鬲、盆、豆、爵等陶器。一部分稍大的墓葬,隨葬有鼎、鬲、斝、爵、觚、尊、盤等青銅器以及玉器、象牙器、原始瓷器等。在白家莊一座中型墓中,出土10餘件銅器,墓內二層台上,還殉葬有一個奴隸。
在城西的杜嶺和東南城角外,各發現一處銅器窖藏,共出銅器 16 種。有大型方鼎、圓鼎和鬲、觚、牛首尊、羊首罍、提梁卣、盂、盤等。

㈦ 中國哪個省最多歷史文物古跡

河南地下文物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全國第二(地上文物陝西第一)

所以說:知中原者知中華

自1990年我國開始評選年度十大考古發現以來,地處中原的河南省已有24項名列其中,幾乎每年都有一至兩項考古發現入選,充分顯示了河南文物大省的地位。

有著「中國歷史天然博物館」之稱的河南省,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夏商到宋金時期,河南長期處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先後有20多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省份,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其四。河南省文物部門不久前對全省文物資源進行的調查顯示,其地下埋藏的文物數量居中國之首,館藏文物高達140萬件,將近佔到全中國館藏文物的十分之一,並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百處。

河南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是各類文物遺存最多的省份之一。全省現存有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點30000餘處。全省現已查明的有價值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造像等不可移動文物3萬余處,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各類可移動文物140多萬件。全省有1處世界文化遺產(即洛陽龍門石窟)、9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2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000餘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8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20座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鎮)。在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四座。河南文物數量多、分布廣、品類全、價值高、歷史跨度長,奠定了全國文物大省的堅實地位。

一、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國之冠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自夏商以降到宋金為止,這里長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而河南地下埋藏文物的數量居於全國首位。河南地下文物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數量多,種類全。二是時間跨度大,時代相蟬聯。三是價值大,知名度高。四是分布地域廣,密度大。五是蘊藏文物特別豐富的古代大型遺址所佔比例大。

(一)史前遺址
河南先後發現舊石器地點和古人類化石地點50多處。其中靈寶營里、三門峽水磨溝和會興溝、澠池青山和任村、洛陽北窯、南召杏花山和小空山、安陽小南海、許昌靈井、舞陽大崗等,都是名滿全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構成了中原地區舊石器時代完整的發展序列。尤其是南召猿人化石,其時代與周口店北京猿人相當。這里與陝西藍田猿人、湖北鄖縣和鄖西猿人出土地點相距不遠,證明古人類在豫鄂陝三省鄰接的廣大地區長期生活著。
以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命名的裴李崗文化,距今約八千餘年,是我國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全省已發現120多處裴李崗文化遺址。其中舞陽賈湖出土的七孔骨笛和近似文字的甲骨契刻符號,以及人工栽培稻等,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轟動。
河南是仰韶文化的故鄉,該文化即是以澠池仰韶村遺址而命名的,那裡又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軔之地。全省已發現同類遺址800餘處,諸如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古城址、鄭州大河村和汝州洪山廟的彩陶、濮陽西水坡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淅川下王崗和鄧州八里崗數十間房基組成的連間長屋等,都是罕見的考古大發現。
河南發現龍山文化遺址1000多處,其中包括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郾城郝家台、輝縣孟庄和新密古城寨等多處龍山文化城址,還有鑄造青銅器和原始文字的遺存發現,為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尋找早期夏文化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實物資料。

(二)帝王都城
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夏商部分都在河南。夏都中的絕大多數,如陽城(今登封)、陽翟(今禹州)、帝丘(今濮陽)、斟鄩(今偃師)、原(今濟源)、老丘(今開封縣)等均在河南。其中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偃師二里頭等遺址經過考古發掘,都屬於夏代王都。
商都大多也在河南,其中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安陽殷墟經過多年考古發掘,均為商代王都。近年在安陽殷墟洹北一帶發現大型城垣,更有重大學術價值。
西周雖都陝西,但在洛陽修建陪都成周,成為控制東方的重鎮。並在河南分封了蔡(今上蔡)、管(今鄭州)、衛(今淇縣)、陳(今淮陽)、宋(今商丘)、許(今許昌)、杞(今杞縣)、應(今平頂山)、房(今遂平)、虢(今三門峽)、申(今南陽)、息(今息縣)、黃(今潢川)等一大批諸侯國。平王東遷,洛陽遂為東周王都。而各諸侯國都邑也日漸擴充。到了戰國時期,宜陽(今宜陽)、陽翟(今禹州)、韓(今新鄭)均曾作過韓國都城,大梁(今開封)為魏國都城,中牟(今鶴壁)曾為趙國都城,陳(今淮陽)曾為楚國都城,如今在河南保留的周代城址尚有30多座。
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時期,歷經30多個統一的或地方割據的王朝,其中有二十餘個在河南建都。在中國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其四,即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國務院公布的102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河南有8座,即洛陽、開封、安陽、南陽、商丘、鄭州、浚縣、濮陽。

(三)考古發掘
我省文物工作者認真貫徹「既有利於文物保護,又有利於基本建設」、「重點保護,重點發掘」的兩重兩利原則,認真開展文物鑽探和考古發掘工作,揭示了許多重要的遺跡現象,展示了河南地區古代社會的發展進程,填補了許多歷史空白,為我國的文物考古事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僅在自1990年以來國家文物局通過考古專家組和《中國文物報》評選的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我省就有殷墟160號墓、三門峽上村嶺周代虢國墓、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東闕遺址、殷墟花園庄商代甲骨窖藏、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仲墓、永城芒山漢梁王陵、丹江口水庫楚國貴族墓、洛陽北宋衙署庭院遺址、鄧州八里崗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輝縣孟庄遺址、永城漢梁孝王寢園、鄭州西山仰韶文化遺址、鄭州小雙橋商代遺址、孟津妯娌新石器時代遺址、平頂山應國墓地、偃師商城內城、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址、新安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基址、焦作府城商代早期遺址、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禹州神垕鈞官窯遺址、鄭州大師故夏代城址、偃師二里頭宮殿區遺址等24項考古成果入選,數量居全國各省首位。另外,殷墟宮殿基址和160號墓、清涼寺宋汝官窯址和蠻子營汝窯瓷器窖藏獲「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永城漢梁王陵及梁孝王寢園獲「八五」 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鹿邑隱山遺址商周青銅墓獲1998年全國重大考古新發現提名榮譽獎。
在考古研究方面,河南在全國各省同行中也位居第一。僅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例,全所累計出版學術專著60餘部,發表考古報告和研究論文1500餘篇。中國考古最高獎—夏鼐考古學基金獎,全國共評出16項,該所中選5項。該所承擔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商前期年代學研究」課題和「夏早期年代學研究」專題成績顯著,受到國家科委的表彰。若再加上洛陽、南陽、三門峽、安陽、開封、商丘和其他地市的考古科研成果,其專著、論文和考古報告的數量就更多了。由河南博物院主辦的《中原文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的《華夏考古》均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為繁榮和發展文物考古科學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
與此同時,河南的地下出土文物通過國家和省市博物館的陳列,通過多次在國外舉辦的文物展覽,通過廣播電視,介紹給中國和世界人民,這無疑大大提高了河南的知名度。讓人們在看到日新月異實現現代化河南的同時,也看到了一個光輝燦爛的古代河南。

安陽殷墟出土的國寶司母戊鼎

㈧ 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導游詞 5分鍾以內主要講太陽神鳥

金沙遺址博物館導游詞

剛才大家在參觀過程中,已看到我們的考古工作人員田野工作的情形,現在請隨我來看看考古後期整理工作的情況。

剛剛看到的那些器物在現場經過測繪、照相、登記、裝袋等一系列工作後,就會送到這里來進行清洗,篩選、拼接、修復、繪圖、拓片、整理、分析、研究編寫報告等一系列後期工作。每一個過程都需要極其的細致與極大的耐心。

技術人員常常要在一大堆器物的碎片中,尋找探索,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他們就像福爾摩斯一樣,把各種不同形狀的碎片根據它們的形狀、顏色、質地來進行拼接,最大可能的恢復它們的原貌。
在器物最大可能的修理復原後,就要分門別類地進行繪圖工作、有紋飾、圖案的器物還要做拓片工作,考古工作者會詳細精確地描繪與記錄下每件遺物的細部特徵,最後根據這些特徵編寫出科學的考古發掘報告。

(走出遺跡館)

在我們的對面就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陳列館。陳列館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鋼結構建築,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它與遺跡館的外形一方一圓,一起構成博物館內的兩個主體建築。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它們均採用斜坡的方式,喻示著金沙遺址從大地上冉冉升起。其頂上的方格就像考古發掘中的一個個探方,顯示著金沙遺址的大量遺跡尚未發掘,神秘的寶藏還未徹底探明。兩座建築就象兩片葉子飄落在摸底河兩岸的大地上,建築在這里與地界充分的交融,在交界處模糊了彼此,讓我們不要去驚擾這片神聖的土地和那些沉睡了千年的精靈,而那些已經被破譯的遠古信息卻在清晰地再現與表達。

我們面前這條靜靜流淌的河流被稱為摸底河,她由西向東把金沙遺址分成了南北兩個部分。幾千年來她默默無聞的陪伴著金沙遺址,但是它到底源於何時,卻不得而知了。而「金沙」這個美麗的名字,啟用於何時,我們也不得而知。在金沙遺址范圍內發掘的一座五代後蜀時期墓葬出土的墓碑上,將此處稱為「金沙鄉」,隸屬當時的犀浦縣,說明至少在五代時期「金沙」這一名稱就已存在了,並一直沿用到現在。金沙遺址的命名則是在2001年。早在1995年~2000年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該遺址范圍內的黃忠小區、三合花園、金都花園等地點進行過考古勘探與發掘,發現有商周時期的大型房址、窯址、灰坑、墓葬等遺存,其文化特徵主要是以陶尖底盞、尖底杯、圈足罐、高領罐、簋形器等為代表,其性質為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序列中的「十二橋文化」,時代約當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當時的發現主要集中於黃忠村區域,因此將遺址定名為「黃忠村遺址」。(考古學遺址的定名常以發現地的小地名來命名)2001年2月初,一建築公司在「三合花園」以南隔摸底河相望約800米處的成都青羊區蘇坡鄉金沙村一組(現在遺跡館的位置)開挖小區下水管道,施工中發現了大量象牙、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珍貴文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組織人力,對這一區域進行了大面積的勘探與發掘工作。並開始把金沙村的遺存與黃忠村遺址聯系起來,認識到它們應是同一大型遺址的不同組成部分,考慮到發現大量珍貴文物的金沙村地點特別引人關注,就把包括黃忠村在內的遺址命名為「金沙遺址」。

(過摸底河後)

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陳列館展覽面積約6000平方米。分為五個展廳,主要以金沙遺址所發掘的重要遺跡和遺物為主要內容,通過現代科技手段,以科學、通俗、生動、活潑的方式,從古蜀金沙王國的生態環境、建築形態、生產生活、喪葬習俗、宗教祭祀等方面,全面展示金沙文明的輝煌與燦爛。我們接下來的參觀將從二樓走下一樓,再從一樓走到地下一層。在地下一層里,不僅有我們的最後一個展廳《金沙之謎》,還有我們的4D影院,每隔20分鍾(暫定)會放映精彩的四維特效影片《金沙傳奇》(暫名),那裡還有許多參與互動項目,它們將會誘發你的思古之情,讓你重溫古蜀文化的傳統智慧,而各項有趣的游戲更會為你增添一份快樂與驚喜。在地下一層中還設有書吧、禮品商店、咖啡廳、快餐店等休閑設施。有興趣和時間的朋友,在我們的發現金沙之旅結束後,可以到這些地方去看看、坐坐。

第一廳 《遠古家園》

(介紹半景畫) 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故國家園遠古時期的某一時刻:

碧野藍天,萬物萌發,薄霧淡煙,白雲飄浮。茂密的森林由近至遠,直達天邊;重疊的建築自大而小,橫陳眼前。伴隨著林間禽鳥的高唱,摸底河清波瀲灧,流水淙淙,自然天籟之中,還夾雜著幾聲馴畜家禽的鳴叫。縱目天際,大氣涌動。放眼春野,生機盎然。近處農田中,有人精耕細作,遠方森林裡,有人狩獵捕獲,河中的獨木舟上,有人放魚鷹捕魚,村寨院落邊,有人進行手工製作,還有小孩在玩耍嬉戲,稚情歡歌……

當朝霞出來,西北遠處的雪山在燦爛的陽光下開始散發出神聖的光輝。傳說中古蜀族的祖先蠶叢、柏灌就是從這西北的高山中一步步走進了成都平原。而後來魚鳧王田於湔山時仙去,杜宇王最後歸於西山。蜀族的興起與山有著特殊的關系,因此西北的高山對於蜀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她是古蜀人心裡的神(聖)山,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古蜀先民的福地。她開創了古蜀王朝流淌不息的文脈,護佑著古蜀人在這一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這是一首田園的牧歌,一派祥和的氣氛,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存相親的美好畫景。其實這是一幅虛構的場景,但卻來源於眾多考古學材料的學術支撐。金沙遺址及同時期其他遺存中出土的大量建築遺跡與豐富器物,還有眾多的動物植物標本等,都為我們復原這一場景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大量考古學資料證明,金沙時代成都地區的生態環境,曾是一個自然森林密布、野生動物繁多的天地。遺址中,出土了數以噸計的象牙,還有大量野豬犬齒、鹿角、麂骨、犀牛骨、馬牙等,並埋藏有大量烏木。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的人類遺存現象(腳下的陶器套箱),這一切,都向人們昭示出,數千年前成都平原氣候溫暖濕潤,河渠縱橫,植物繁盛,動物成群。在這舒適宜人的環境中,金沙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勞作,從事著農業、狩獵、漁撈、家畜飼養以及手工業等生產活動,世世代代過著平靜而充實的生活。

而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也為我們描述出了成都平原的美麗圖景:

《漢書&S226;地理志》說:「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

《後漢書&S226;公孫述傳》記:「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

《華陽國志&S226;蜀志》敘:「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綉、罽、氂、犀、象、氈、毦,丹、黃、空青之饒……」。

在周圍的這幾個展櫃里,展出的是金沙遺址及其附近同時期考古遺址中出土的一些動植物標本,有象的臼齒、鹿角、野豬的犬齒、黑熊的臼齒、馬骨、狗骨、還有靈芝等。這一件件珍貴的標本正是金沙時期成都平原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金沙遺址位於北緯30。41,,東經104。,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特別的。這個緯度線具有神奇的魄力。在這條線上,有地球上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也有地球上最荒涼的流浪的沙漠;這里有眾多古代文明留下了的深刻烙印(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河文明、古希臘、蘇美爾、瑪雅、巨石、河姆渡、良渚、大溪等),這里有佛教的聖地,伊斯蘭教的故鄉,基督教的中心、道教的仙境,還有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最奇怪的湖泊、最瑰麗的山體、最壯觀的大潮、最洶涌的海流……,璀璨金沙是這條神奇線條上又一道耀眼的風景線。

這是一個互動參與活動,當你擊拍這個檯面的任何一個位置,就能看到你想知道的世界早期文明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而在那邊的觸摸屏里還有一些關於金沙遺址動植物群的資料,你們也可以自己動手查找相關動植物知識。

第五廳 《解讀金沙》

金沙遺址的發現使3000年前一段輝煌燦爛的文明奇跡般地展示在人們眼前,人們不禁要問,是誰創造了這段歷史?是誰鑄造了這個奇跡?他們何以如此輝煌?他們來自哪裡?又去向何方?五年過去了,隨著金沙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一些謎底在慢慢揭曉,有的疑問已經找到答案,但卻仍有大量的迷團還未解開。

第一,輝煌之謎

《華陽國志&S226;蜀志》里有一條非常重要的記載說:「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為我們描繪出了古蜀杜宇王時期的強大與寬闊。那麼這段文獻是否可靠呢?

其實在金沙遺址發現之前,成都平原及周邊地區就發現了許多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重要遺跡。梳理這些考古資料,發現它們的文化面貌與金沙遺址非常相似,它們應是同一時期的人類文化遺存。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成都市區十二橋遺址發現了大型的干欄式木構建築和大量的尖底陶器,以及卜甲等物,隨後的幾年又在十二橋附近由西向東分別發掘了撫琴小區、方池街、君平街、指揮街、鹽道街、岷山飯店、岷江小區、黃忠村等遺址,這些遺址綿延十餘公里,彼此之間相距不遠,文化面貌也極其相似,其時以十二橋遺址發掘面積最大、出土遺物最多、且最具典型性,因此把這些遺址統稱為十二橋商周遺址群。

十二橋遺址商代木構建築群系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遺存。建築遺跡分布面積約1萬平方米,大量的木構件及建築材料呈規律分布,且保存較好。發現了兩種建築結構,一是用傳統楫鉚連接法建造的大型建築。根據地梁卯孔的布列構成關系分析,其復原長度當在12米左右,推測其可能是金沙時期又一處大型建築基址。在這個遺址里還發現有一種干欄式的建築。它的長度在30米以上,跨度達7米,這座建築的建築 結構是,先將許多下端削尖的原木樁打入土中,構成密集的樁網。在木樁的上端綁扎縱橫交錯的大小地梁,形成方格狀的基礎結構,再在其上鋪設木板,作為居住面。房頂為兩面坡,檁櫞上鋪發厚厚的茅草。壓迫種建築的居住面高於戶外地面,並且懸空,彩樁基礎,起到了防潮隔濕的作用。尤其適應當時成都平原河流縱橫,又未經整冶,洪水時有發生,地下水位高,地面普遍潮濕的地理環境。

此時期成都市區周圍其他相關遺存中也出土了大量文物。

這件在成都市郊出土的西周大銅罍,高達66厘米。岷江小區工地出土的銅尊,其紋飾特點深受中原地區同類型器物的影響,但製作上卻要顯粗糙簡陋許多。在成都方池街遺址出土的這件石跪人像造型風格則與金沙遺址祭祀區出土的眾多石跪人像如出一轍,只是體形更為高大。十二橋遺址出土的這些石餅形器也與金沙遺址祭祀區出土的同類器物相同,可能用途也是一樣吧。

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現的規模恢宏,氣派雄偉的成都羊子山土台遺址,是個呈方形的三級夯土台。它的底邊103.7米見方,一、二級各寬18米,第三級31.3米見方,高有10米多,總體積為35574立方米。這座土台始建於商代晚期,應是此時期象徵古蜀國國家權力的大型標志性禮儀建築,是古蜀統治階層舉行祭祀大典的又一神聖之地。它也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大一座商周時期的宗教性祭祀土台。

五十年代發現的新繁水觀音遺址是成都平原發現較早、發掘面積較大的一處商周時期文化遺址。該遺址出土的陶器與金沙遺址陶器面貌基本相同。

1959年、1980年彭縣竹瓦街先後出土了兩批窖藏青銅器,是這個時期目前出土青銅器最為豐富的一處文化遺存。這批青銅器具有強烈地地方特色,代表了金沙王國時期青銅工藝的最高水平,又體現出與中原商周文化的交流,是研究四川盆地青銅禮器制度發展演變的重要材料。

廣泛分布、勢力強勁的金沙王國在十二橋文化時期也影響到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目前在東達湖北西部、北到陝西南部、南達川西南地區都發現文化面貌與之接近的古文化遺存。如雅安沙溪遺址、漢源麻家山遺址,閬中坪上遺址、三峽以西的中壩遺址與哨棚嘴遺址晚期,及三峽以東的中堡島遺址、朝天嘴遺址、紅花套遺址等,還有陝西寶雞茹家莊遺址等地,分布范圍相當廣闊。

這些現象證明了以金沙為代表的蜀文化不僅與長江中游地區存在著深層的文化互動關系,同時又與北邊的商周文化發生了密切接觸和交流。成都平原腹心地帶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綻放的文明之光,粲然彰示了一種開放、精進的文化姿態及一個強勢的古蜀政治、經濟及宗教文化的格局。

目前從這眾多同時期遺址情況看,以金沙遺址的規模與等級最高,遺址內具有一定的規劃和較為明確的功能分區,每一個區內又都具有一定的布局結構,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的高規格禮儀性用器和一些與宗教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的特殊遺跡現象,這些都是一般聚落所無法比擬的。從金沙遺址的規模與等級來看,是目前成都平原眾多遺址群中面積最大,堆積最豐富,出土器物等級最高的一處。因此可以說在公元前1200-前600年,金沙應是古蜀王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也即是古蜀王國的第二個都城所在。此時,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同時存在著的幾十處文化遺存,它們如同滿天星斗,圍繞在金沙遺址周圍,一方面形成眾星拱月的態勢,烘托出金沙遺址在這一時期不可動搖的中心地位,一方面又與金沙遺址一起共同構架出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蜀王國強大宏偉的面貌。

第二,來源之謎

當我們領略了金沙王國的雄渾壯闊與奇幻絢爛後,會不禁地問,這個神秘的王國來自哪裡?他們從天而降,還是撥地而起?其實成都平原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傳說中古老的蜀族很早就在此繁衍生息。「蜀」不僅是一個族號,也是一個國號。相傳蜀國經歷了蠶叢、魚鳧、柏灌、杜宇、開明等數個王朝,然而古蜀國的面貌卻一直籠罩在虛無縹緲的眾多神話傳說中,文獻資料中也只有隻言片語的記載。近幾十年經過幾代考古學者不懈地努力,已基本了解到古蜀文明發展歷程的大致脈絡。

其實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蜀地早在四五千年前,即已進入文明社會。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目前已知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以新津縣龍馬鄉寶墩遺址命名,年代約為公元前2800年~前1700年,約當中原地區龍山時代至夏代早期。

寶墩文化時期的社會經濟,以原始農業和漁獵為主。這一時期最顯著的特點,是數量眾多且具一定規模的古城址群的出現。這些古城址,南起新津寶墩,北至廣漢三星堆,西起都江堰芒城,東至成都,即遍布於平原核心地區的古城址群。各古城均建在河流間的較高階地或台地上,其布局規范,結構嚴整,面積在10~60萬平方米之間,城牆採用平地起建斜坡堆砌法修築而成,在有些城址內還發現有大型禮儀建築遺跡,古城可能兼具防禦、治水、經濟文化、政治宗教中心等功能。這種相對獨立的、高於氏族部落的古城址群的出現,表明成都平原地區此時已進入文明起源的歷史階段。

這是在郫縣古城遺址中發現的一處寶墩文化時期的大房子,長度達50米,寬約11米,面積約550平方米。房屋呈西北-東南向,與城的方向一致。該房屋以卵石為牆基,於卵石中埋木柱。牆體可能為木柱間編竹笆,內外抹草拌泥形成牆體。房內墊土中摻入紅燒土防潮,房內無隔牆,有五個檯子橫列於中部,檯子間間距3米左右,每個檯子的周圍都挖有小基槽,槽內埋設密集的圓竹。推測可能以圓竹作為護壁,於護壁內填卵石,護壁外抹泥形成檯子。根據這座建築附近地層堆積比較純凈,出土的生活遺物又極少,也未發現一般的生活附屬設施,推測這座房屋不是一般的生活居所,而可能是大型的禮儀性建築。在這座大房子旁邊發現的小型房屋一般都是圍繞著這座大房子布局,它們的門向都是朝著大房子,清楚地表現出這座房子的重要性。

這些陶器與石器出土於八個古城址中,它們是寶墩文化時期的典型器物,表現出了當時生產生活的一些狀況。

距今4000年前後,古蜀文明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典型的三星堆文化正式形成,其年代為公元前1700~前1200年,約當中原夏商時代。分布范圍以三星堆遺址為核心,輻射至四川大部分地區及鄂西、陝南一帶。

三星堆遺址規模宏大的城牆體系、分布密集的房屋建築基址、氣勢恢宏的祭祀遺跡、精美絕倫的文物瑰寶,這一切,都有力地勾畫出一個繁榮故國的雄姿風儀,折射出一段燦爛文明的七彩光焰。
從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王國衰落消亡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而金沙遺址正好與之相接踵,在此時開始興旺繁盛。距三星堆遺址38公里的金沙遺址內出土的大量文物及文化信息都顯示出與三星堆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關系。大量資料表明,金沙文明就是直接秉承三星堆文明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壯大,輝煌的金沙文明實是三星堆王國政權遷徙南移的結果。

第三,去向之謎(遺韻)

大約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金沙王國也逐漸走向了衰微。從考古資料看,那些曾經熱鬧繁華的村落在此時已大多荒蕪人煙,有的還淪為了墓地,神聖的祭祀場所也變成了一片廢墟,古蜀國的都城再次遷移,去向不明。

其實當金沙文明被歷史的風雨洗盡鉛華,早期蜀文化之文脈卻蜿蜒潛行、承傳不墜。成都平原發現的大量戰國時代遺跡與遺物明晰地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斕的晚期蜀文化圖卷。巨大的船形棺、精麗的漆木器,奇峭的蜀式銅兵器及至今難以釋讀的「巴蜀圖語」等,皆是當時文明華表之見證。這一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稱為晚期蜀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600年—前300年。

金沙晚期開始出現的船棺葬式,以及金沙遺址流行的陶尖底盞,在戰國早期還有較多的發現都清楚地表明了金沙王國的大致去向這點。

古文獻中曾有杜宇傳位於鱉靈(即開明)的一段史事,講「一號杜主……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

上世紀50年代在成都百花潭中學出土的一件銅壺上以錯金銀技法刻劃著精美的《宴樂漁獵攻戰圖》,反映了戰國時期蜀地社會生活之大貌。而戰國時代的一系列木槨墓、船棺墓的出土則具有更為明顯的時代特徵。

此期墓葬以成都商業街船棺墓、新都馬家木槨墓等最為重要。 木槨墓是此時蜀地最常見的葬制。新都馬家木槨墓墓內出土銅禮器多具規范的器物組合定式,推測系使用的標准禮器。其墓葬形制與出土遺物多具楚文化特色,對探究當時蜀、楚間的文化關系等具有重要意義。船棺則是以整木鑿製成獨木舟形以裝殮遺體及隨葬品的葬具。其形擬舟楫,具承載靈魂升天之象徵意義。2000年發現的成都商業街大型船棺墓則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多棺合葬墓,為古蜀國開明王朝王族或蜀王本人的家族墓葬,年代為戰國早期。整個墓葬規模宏大,下為墓坑,上有地面建築,結構講究。墓坑長30.5米,寬20.3米,面積約為620平方米。墓中現存大型船棺、獨木棺等葬具17具,其中最大的船棺長18.8米,直徑1.5米。墓葬多次被盜,仍出土了大量的漆器、竹編器和陶器等。商業街船棺墓葬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數量、體量最大的船棺合葬墓,為研究古代陵寢文化制度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商業街船棺墓葬發現的當年就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並於當年評為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商業街船棺遺址博物館也正在籌建中,不久的將來各位就可以蒞臨現場參觀。

當我們追溯完金沙遺址的來源與去向後不難看出,古蜀歷史是如此的源遠流長。我們了解到其實當歷史的腳步在跨進金沙時代之前,早就有著厚重的積淀,而當它邁過金沙之後,仍在繼續向前,最終,百川歸海,大勢所趨。公元前316年,秦並巴蜀,至此,歷經千載滄桑的古蜀文明古蜀社會順應時代潮流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大家庭中。

第四,未解之謎

上承三星堆,下傳晚期蜀文化的金沙王國的發現,在新世紀初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驚喜與震動。我們在慶幸已找到了三星堆的流向和戰國蜀文化的源頭之時,卻被更多的謎團所困擾。近幾年的發掘,雖然已經為我們揭開了金沙王國神秘面紗的一角,但是金沙仍然還有許多空白和謎團是我們現在無法解答的。

歲月掩埋了金沙,也保存了金沙。隨著現代文明的步伐,一個過去我們從不知曉的國度,一段失落的文明,就這樣一步步向我們走來。在這一片厚實的泥土下還會有什麼驚人的發現呢?在下一秒又會有什麼新的疑問呢?恐怕誰也不能回答。但是我們相信籍著考古工作的開展與深入,文明的碎片會一點點的拼接,金沙神秘的面紗也終將被全部的撩起,金沙一定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我和大家的金沙發現之旅在這里就要結束了。但就像我們金沙遺址的發掘一樣,這是一個了猶未了的故事。接下來我們還為大家准備了許多精彩節目,會讓你的這次旅程更加精彩和豐富。有時間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參加我們的體驗金沙互動參與活動,也可選擇觀看四維特效影片《金沙傳奇》,利用現代高科技,去幾千年前的古蜀王國里體驗一番。

謝謝大家。希望與您再次相約金沙博物館.

㈨ 中國至今最有價值的考古發現是哪次

一定是秦始皇兵馬俑了,世界8大奇跡中的
再後來應該是長沙馬王堆的辛追夫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