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遺址
1. 天水市秦安縣有哪些遺跡
興國寺座落在秦安縣城北街,是一組風格古樸的建築群。《秦安縣志》記載:「興國寺創建於元至順三年(1332年)。
街亭位於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距大地灣遺址8公里,是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魏蜀街亭之戰就發生在這里。
大池灣遺址位於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五營鄉,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距今7800--5000年。這里不僅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址,灰坑,墓葬,窯址和壕溝,而且還有精製的地畫,彩陶和面積很大,構造復雜的房屋遺跡。
可泉寺坐落於距縣城1.5公里的南山腳下,整個建築分為胡纘宗紀念館、可泉寺及媧鄉神母宮等3處。其建築群年代可上溯到秦漢乃至傳說中的女媧補天的上古時期,自宋元以前初具規模,明清兩代雖經戰爭破毀,然屢毀屢建,規模不減。
隴城故城是晉代設置的略陽郡、略陽城、北魏至唐的隴城縣,宋時的隴城寨,明代設置隴城巡檢司的治所。隴城北魏、北周的故城,在唐代宗寶應年(公元762年),因吐蕃進犯而被毀,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築一城,即現在的隴城,又稱八卦城。
秦安文廟,位於秦安縣興國鎮新華街東,創建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總面積2800平方米。現存建築有大成殿、崇聖祠、鄉賢祠、名宦祠、樂器庫、祭器庫等。
泰山廟坐落在秦安縣城東的鳳山上,是保存完整的泰山廟古建築群。
女媧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86年,天水牧馬灘出土秦墓木板地圖,其中繪制葫蘆河的2號圖標有一亭形物。據學者考證,此亭形物當為女媧祠。
2. 甘肅天水的文化
天水大地灣遺址 大約8000年前,一批中華先民生活在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地區(包括天水市的五縣兩區)和隴南地區的禮縣西和等地,他們創造了古老的大地灣文化,接著他們中的一部分遷入現在的陝西,形成了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嶺文化,大約1000年之後,大地灣文化、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嶺文化先後轉化為仰韶文化極重要的分支——半坡文化,半坡文化從陝西的關中地區向四面八方擴展,當它到達陝西、山西、河南的三省交界處時,在半坡文化的刺激下,仰韶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廟底溝文化興起,並取代了先前的半坡文化佔了統治地位。 發源於天水大地灣的仰韶文化,其時空和內涵在我國史前考古文化中體量最大、最豐富,影響最廣泛、深遠。是我國遠古文化的核心和主幹。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兩個類型是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其中又以後者傳播最廣、影響最巨,它以晉南、豫西、關中東部為核心,西至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東臨海岱的大汶口文化,南及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北達遼寧內蒙的紅山文化,都是其影響范圍。這種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有些考古學家把馬家窯文化和紅山文化當成了仰韶文化的變種。 大地灣遺址不僅是仰韶文化的源頭,而且還囊括了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兩個類型——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其晚期文化也代表了仰韶文化發展的最高成就。 天水大地灣遺址與四川三星堆文明的關系 岷江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以營盤山遺址為代表),和以三星堆為代表古蜀文明(以三星堆為代表)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淵源關系。而 根據目前取得的實物資料分析,營盤山大型遺址群歷經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以波西遺址為代表的遺存為第一階段,文化面貌與營盤山遺址有一定差異,受到了天水一帶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外來文化因素占據較為明顯的主體優勢。 第二階段是以營盤山遺址的主體遺存為代表,當時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遺址數量眾多,外來文化因素、主要是天水一帶仰韶文化的影響仍然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第三階段的遺存以沙烏都遺址為代表,距今4500年左右,出土遺物與成都平原各史前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寶墩文化相同,更多地表現出濃郁的本地文化特色,表明此階段岷江上游地區的本土文化因素已勝於外來文化因素,從而使四川古文明占據了優勢地位。 另外,大地灣遺址、營盤山遺址、三星堆遺址都有硃砂塗紅現象。這種現象最早在大地灣遺址中出現,所以應是大地灣文化影響的結果。 天水大地灣遺址與裴李崗文化的關系 裴李崗系統(和大地灣文化一樣距今8000年左右)一度曾被誤認為是仰韶文化的前身。但隨著對裴李崗系統尤其是賈湖遺址的研究逐步深入,學術界認識到將裴李崗系統看成是仰韶文化前身的觀點是不正確,雖然仰韶文化的確有部分文化要素來自裴李崗系統,但裴李崗系統是包括大汶口文化在內的海岱地區考古文化的源頭。仰韶文化真正的源頭是我國西北天水一帶的大地灣文化。 不過根據考古發現,裴李崗文化和大地灣文化之間似乎有一定的聯系,都發現了三足缽和彩陶,只是裴李崗系統把三足缽發揚光大,形成了鼎文化圈(以大汶口文化為代表),而大地灣文化把彩陶發揚光大,形成了彩陶文化圈(即仰韶文化)。 後來,裴李崗文化受到發源於天水的仰韶文化的擠壓,便進入了山東等地,形成了大汶口文化,並對後世的殷商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地灣遺址與馬家窯文化的關系 在甘肅省東南部的大地灣文化興起了2000多年之後,甘肅省的中部地區和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區出現了馬家窯文化。它繼承了仰韶文化彩陶的製作技藝,並推陳出新,造就了彩陶文化的另一個高峰。以至於有些人將它叫做甘肅的仰韶文化。 其實,根據考古發現,馬家窯文化是在甘肅東南部仰韶文化的刺激下形成的,它始終與甘肅天水大地灣一帶的仰韶文化處於對峙狀態。另外,從人種上來說,它們兩者的區別也是較大的,天水大地灣人有點像現在中國的南方人,而馬家窯人與華北人接近。 天水大地灣遺址和大溪文化的關系 大家熟悉的長江流域古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然而,長江流域真正的強勢文化是大溪文化,它是從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和彭頭山文化演變而來,它曾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其彩陶圖案以魚為主,而天水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比半坡遺址更生動地反映了魚圖案的整個演變過程。 有人說湖北的炎帝傳說可能與仰韶文化對大溪文化的影響有關。 天水大地灣與紅山文化的關系 距今5500年後,發源於天水大地灣的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相遇,很快,在紅山文化早期出現具有後岡一期文化特徵的「紅頂碗」,此後,紅山文化大幅度吸收仰韶文化的先進因素,特別是廟底溝類型的花卉紋彩陶圖案,形成具南北兩種文化因素的自身文化特徵。後者的證據是在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地區桑乾河上游的蔚縣西合營鄉三關村附近,發現的一群具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特徵的遺址中,也不時有篦點之字紋陶等燕山以北地區紅山文化因素出現,特別是發掘到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繪玫瑰花卉圖案彩陶盆與紅山文化繪龍鱗紋圖案彩陶罐在這里有共存關系,表明紅山文化在它的晚期向南擴展,並在桑乾河上游一帶與仰韶文化相遇。遼西地區作為5000年古國象徵之一的紅山文化規模宏大的壇、廟、冢遺址群,就是這一文化交流的成果。
求採納
3. 為什麼天水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文化底蘊,但沒有一座享譽全國的文化古跡
天水或許有8000年的歷史,但卻沒有8000年的文化,更沒有聽說有什麼底蘊。
4. 天水的古三國遺址有哪些
街亭 木門道 天水關
5. 天水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
是古時絲綢之路重鎮, 現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 總人口 350萬人。
6. 天水什麼地方
天水市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現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總人口328萬人。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跡甚多,現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梁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同時,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布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凈土寺、曲溪和街子溫泉渡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秀色交相輝映,巧奪天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人。
天水市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適宜多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長,為全國十大蘋果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達26.2%,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這里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35種,其中金屬礦15種,非金屬礦20種。天水不僅有昔日輝煌,改革開放的春風更使勤勞勇敢的天水人民煥發出無限的改革熱潮和發展活力。今日的農業以實施種、養、加「六個百萬工程」為突破口,糧食生產穩步發展,林果、畜牧、蔬菜、農副產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進程正在加速;天水是全國著名的五大電器工業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機械、輕紡、電子三大行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一座西北電器城正在崛起,名牌戰略格局正在形成,工業結構高速發展和產品的進一步升級換代正在實施;五橫三縱省道國道及市區環形交通的貫通,天蘭、隴海鐵路復線的籌建,通訊網、電力網的擴建,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商貿流通業迅速發展,對外交流融合日益增加,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使天水這片古老的黃土地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全市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今天的天水,先後被列為全國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重點城市、科教興市重點城市、省級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和全省雙擁模範城。
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於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武山水簾洞,洞內樓台、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游覽勝地……還有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崗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的麥積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藝術,險峻的洞窟著稱於世。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綠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
行政區劃
天水市轄2個市轄區、4個縣、1個自治縣。
天水市 面積14392平方千米,人口350萬人(2004年)。
秦州區 面積2442平方千米,人口65萬。郵政編碼741000。
麥積區 面積3452平方千米,人口58萬。郵政編碼70。
清水縣 面積2003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741400。縣人民政府駐永清鎮。
秦安縣 面積1601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741600。縣人民政府駐興國鎮。
甘谷縣 面積1572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741200。縣人民政府駐大像山鎮。
武山縣 面積2011平方千米,人口44萬。郵政編碼741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面積1311平方千米 人口32萬。郵政編碼7415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張家川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當地特色: 東方雕塑藝術館
麥積山石窟位於天水東南部,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
麥積山石窟塑像的大小與真人相若,有的交頭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潑,形態栩栩如生,被譽為「東方塑像館」。在天水附近的武山尚有拉梢寺石窟,位於絕壁上的浮雕大佛高約六十公尺,遠觀尤覺雄偉。
麥積山洞窟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各洞窟。
羲皇故里、龍的故鄉
天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史載人首蛇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和女媧,即出生於天水,故天水又稱為「羲皇故里」、「龍的故鄉」。伏羲,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伏羲誕辰日和農歷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天水便舉辦規模盛大的祭典儀式,1995年起 ,又擴大辦成了天水伏羲文化節。
現存的伏羲廟,又名太昊宮,在市區西關,當地稱作人祖廟,其建築肅穆古樸,巍峨壯觀,是海內外華人尋祖追宗的聖地。
最佳旅遊時間
天水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5℃。最熱天氣是7月份,最高溫度為33.4℃;最冷天氣是1月份。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天水平均氣溫(攝氏)一覽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溫度 -0.6 0.2 6.3 11.7 17.7 21.1 23.3 21.7 16.3 11.3 3.9 -1.8
節日
天水伏羲文化節
由每年農歷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里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95年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歷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7. 甘肅天水市安遠鎮戰國遺址
安遠處在散渡河與清溪河的交匯處,北達通渭、寧夏,東連秦安、平涼,西通武山、隴西,南控甘谷、西禮。四至有大路通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宋代,安遠是北宋和西夏交戰的前沿地區。宋朝採取"步步為營"的戰略,每得一地,便築城設寨,安遠古城便是在這種背景下修築的。公元1016年8月,河湟吐蕃嘉斯勒等領部屬三萬多人攻略三都谷(漢代叫射虎谷),被秦州知州曹瑋打敗,殺敵一千多人,此戰事即發生在今天的安遠川。宋的"軍"、"城"、"寨"、"堡"是具有軍事和行政雙重職能的機構,既管軍,又管民。由於安遠寨是楊文廣所築,所以關於楊家將的傳說在安遠流傳很多,有六郎山、六郎墳、三關口、西校場、校場坡、演武廳等與宋王朝邊防軍事有關的遺跡存在。
安遠鎮位於甘谷縣北部,距縣城17公里,海拔高度在1420-1890米之間,東接八里灣鄉,南連新興鎮,西鄰大石鄉,北與大庄鄉和通渭縣為鄰,通(渭)甘(谷)、甘(谷)禮(辛)公路橫穿而過,區位條件優越是甘谷縣的北大門。區域面積155.25平方公里,全鎮轄36個行政村,170個村民小組,12061戶,45842人,其中農業人口44109人。2009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342元,人均產糧214.4公斤,,耕地面積10.5萬畝,其中糧田面積81800畝,有效灌溉面積13659畝,佔13.1%。鎮政府駐地西城村,位於北緯34°53′,東徑105°16′。
安遠鎮古稱秦州或柳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置安遠寨,屬秦州,旋即又屬通縣,以西夏常北來入侵,取"安其遠方"之意。元、明、清以至國民時期,為通渭重鎮。1950年秋,劃歸甘谷縣管轄,先後設安遠區、安遠人民公社、衛東人民公社、安遠鄉等。2001年12月,經省民政廳批復,撤鄉建鎮;2003年7月被省體改辦批准列為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
8. 天水的歷史文化。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贏非子在秦池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冀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
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民國二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
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三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十六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
民國18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二十三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8)天水遺址擴展閱讀:
天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最高峰天爺梁,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
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
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9. 跪求,天水郡古戰場遺址的具體方位
我家就在天水郡這里 但是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天水郡這里有古戰場啊 你說的是不是古代的天水郡?我記得好像是三國以前天水叫天水郡和現在叫天水市是一個意思 三國的時候天水市叫秦州 秦州守將叫姜維 (天水市甘谷縣人 現在甘谷縣城裡有姜維陵墓) 我想你要問的可能是街亭吧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原因就是馬謖街亭失守 街亭古戰場遺址我去過 不過是4年以前了
地點是現在的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那裡 我記得是五營鄉和它後面的一個鄉中間位置 那個鄉的名字我記不起來了 不過你在秦安縣坐班車問問到五營鄉的班車司機 他們都知道的 順便一提 到了五營鄉你可以參觀一下大地灣遺址 是距今8000年以前的人類生活遺址哦 具體的介紹我也忘記了 呵呵 你去了 自己再好好看吧 (*^__^*)
10. 甘肅天水有那些名勝古跡,和旅遊景點...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伏羲廟、南郭寺、玉泉觀、甘谷大象山、武山水簾洞景區 、秦安縣鳳山景區。
1、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全景區包括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一個古鎮街亭溫泉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伏羲廟
中國西北地區著名古建築群之一,原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地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南郭寺
南郭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佔地5.7公頃。這里樹木蔥蘢,古柏參天,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為天水的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時,寫下一百餘首贊美詩。
4、玉泉觀
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腳下,於北緯34°22′—34°37 ′,東經105°31′ —105°48′ 之間。距離市中心廣場約1公里,北迤青山,南俯州城。
海拔高度1230米。 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5、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像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佔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