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琅琊台古遺址

琅琊台古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30 15:01:38

❶ 琅琊台有什麼故事

具體復講解一下秦始皇三蹬制琅琊台的故事:琅琊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史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已有八神,其中「四時主」就建祠在琅琊山上。而「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日太公以來作之...其祀絕莫知起時。」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初築琅琊台,同秦、晉、齊、楚等國君主在台上歃血盟誓,共 同尊輔周室。秦始皇於公元前219年再築之,在台上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歷史上許多帝王以游歷琅琊台為樂。齊恆公、齊景公游琅琊數月不歸。秦始皇初登琅琊便「大樂之,留三月」。他一生五巡天下,三次登臨琅琊台。秦二世、漢武帝、漢宣帝、漢明帝等都有登游琅琊台的記載。秦始皇在琅琊台兩次接受徐福上書,遣徐福發數千童男童女入海求長生不老葯,徐福最終到達日本不歸,使這里成為有文字記載的中日關系的源頭;徐福東度的壯舉在日本、韓國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有很大影響。唐末間熊曜、蘇軾,明清間顏悅道,丁耀亢、高鳳翰、劉翼明等文人學士游歷琅琊台後,留下了珍貴墨跡。如今琅琊台上古跡猶存;秦始皇築台的夯土層清晰可辨;秦磚漢瓦俯拾即是; 近年出土的四條秦代黑陶管道自台下直通台頂,其功用有待考證; 琅琊刻石(真品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堪稱國寶。

❷ 山東日照的歷史故事,歷史名人以及歷史古跡

一、歷史故事

淹了石河縣,立了日照城

相傳,古時沒有日照城,現今日照城石臼所以東廣大海面,原來是一大片陸地,石河縣就設在那裡。石河縣所處的地域,漁有闊水,耕有沃土,是個美麗富庶的地方。可是石河縣的人卻為富不仁,互相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偷盜劫掠隨處可見,拐騙殺戮俯拾皆是。

陸上不安,殃及水族。近海龍王深感不安,便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奏了一本,並提議:淹了石河縣,另立新城。玉皇大帝一聽,不假思索就准奏了,令東海龍王執行。

東海龍王奉旨來到石河縣城。這一天,時逢石河縣大集,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這東海龍王便化作一個賣油的老頭,設攤叫賣:「賣油啦,一葫蘆頭半斤,二葫蘆頭四兩。」他這么一喊,馬上圍上一大群人。

這時一個小孩走過來說:「老爺爺,你這樣賣不折本了嗎?」東海龍王心想:石河縣還是有好人的。龍王此時收了攤子,把那個小孩叫到身邊說:「孩子,你是個誠實的孩子,我告訴你一件事,三日內,這里將是一片汪洋大海,你若是看見縣衙門口的石獅子眼紅了,立即往西北方向跑。記住了,千萬不要回頭。」孩子聽了,很吃驚,他把龍王的話記住了,天天到縣衙前看那石獅子。

再說東海龍王把到石河縣考察的情況向玉皇大帝做了匯報,玉帝聽說石河縣好人壞人都有,不知如何處置。還是太白金星主意多,他建議玉帝降旨,讓石河縣的土地神,火速把石河縣善良的人家查訪清楚,然後托夢給他們,讓這些好人避開水禍,把壞人都淹死。

這天夜裡,石河縣善良誠實的人家同時做了一個夢,讓他們三天之後跟著一個小孩跑。大家雖然將信將疑,但還是各自做了准備。

到了第三天的下午,那小孩又到縣衙門前,見那對石獅子眼睛紅了,便按照賣油老頭說的,拔腿就往西北方向跑。就聽後面狂風呼嘯,海浪咆哮,電閃雷鳴,就像在屁股後面追趕他一樣,他也不敢回頭拚命地往西北跑。

當跑到一個山嶺上時候,風停了,浪靜了,他回頭一看,偌大的個石河縣不見了,成了一片汪洋。大家聚攏在山頂,往東望去,只見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映紅了大地。大家對著紅日歡呼雀躍,慶幸躲過了一場劫難。從此,這些人就在這里居住下來,變遷興廢,建立了一個新城。因為大難以後,時逢紅日東升,人們就把這個新城叫做「日照城」。

二、歷史名人

1、姜太公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勛,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2、呂母

呂母(?—18年),女,琅琊郡海曲縣(今山東省日照市)人。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領導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呂母作為一個財產俱豐的富戶,點燃反抗王莽反動統治的火炬,率領大軍打破縣城,殺死貪官。天鳳五年(公元18年),因病去世,起義軍歸附「赤眉軍」。

三、歷史古跡

1、孫臏書院

孫臏書院亦稱九仙書院,靴谷書院,坐落在九仙山游覽區內,倉敖嶺西麓抱犢峰下,始建年代無考,相傳此為齊國軍事家孫臏聚徒講學之處。

2、定林寺

始建於南北朝時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全寺南北長約95米,寬52米,總面積4940平方米,整個建築分前,中,後三進院落,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向前向後左右展開,東西兩旁對稱,依山勢向後逐級升高,現已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❸ 膠南琅琊台歷史

琅琊台,位於青島膠南市西南部,擁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這兒山海薈萃,景緻宜人,具有山、海、古、俗、仙、奇、美的獨特優勢和地方特色,為山東省省級旅遊度假區。 琅琊台其名,史籍最早載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樣解釋:「蓋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驅車來到琅琊台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美麗的海濱風光。碩大的龍灣碧波盪漾,層層銀色的浪花徐徐推進,簇擁著月光形的金沙灘,迎面屹立的琅琊台氣勢磅礴,山青樹綠,如詩如畫。信步登上琅琊台頂,頓感天高地闊,空氣清新,彷彿進入了人間仙境,心曠神怡。環視四周,山光嵐影,海濤變幻,漁帆點點,氣象壯觀,不禁令人感嘆:難怪秦始皇選擇這里築台,難怪他三次登臨,留連忘返,樂之忘歸! 沿著曲徑通幽的游覽路線信步進入景區,可以看到成組秦漢建築風格的仿古建築,由徐福殿、雲梯、御路、琅琊刻石、秦始皇遣徐福東渡求仙群雕像等等組成的建築群古樸典雅,格調協調,充分展現出齊秦文化的內容和秦漢建築的特點。 景區內除有保留較好的秦代修築的古琅琊台遺址外,還有配套的多處地下管道和人工壘砌的古台基,秦磚漢瓦在地面上隨處可見,俯拾即是。 琅琊台前的古琅琊港是中國五大古港之一,原系中國古代海港的鼻祖。隔海相望的齋堂島是當年秦始皇侍從齋沐數日,為其祈求長生不老的地方。這個海島,彷彿一條長鯨靜卧在海面上,風光特別秀美。 史傳越王勾踐初建琅琊台。同秦、晉、齊、楚等國君主在台上歃血盟誓,共同尊輔周室。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後,為稱霸中原,從會稽遷都琅琊,並在城東南5公里的琅琊山上築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前219年東巡郡縣,建造廠除函谷關外惟一的行宮——琅琊台行宮。西漢末,琅琊台毀於地震。明代萬曆年間在琅琊台頂修建海神廟和禮日亭,後廟、亭等俱毀。今琅琊台最珍貴的文物是秦朝刻石,刻石496字,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宇內的功績,碑文出臼李斯之手。其碑歷經戰亂輾轉,現殘石原件寸: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存。1982年,國務院公布琅琊台為第—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山東省政府確定琅琊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景區進行大規模恢復性建設。現以秦代風格修建了徐福殿、152米長的雲梯、再現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的高大花崗岩群雕,重建瞭望越樓,內置越王勾踐塑像,琅琊台刻石亭立於原刻石遺址處,內置刻石復製品。在台頂北側坡處,依據古籍記載在原址修復了始皇御路,路長135米,設386級台階,莊重典雅。古樸肅穆。秦始皇築台的夯土層清晰可辨;秦磚漢瓦俯拾即是;琅琊刻石(真品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堪稱國寶。 歷史上還出現過一個以琅琊為名的諸侯國:漢光武帝建立東漢以後,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將自己的十幾個兒子分封為王,琅琊國就是其中之一。而琅琊國自建立到三國時結束,在歷史上只存在了一百多年時間。 琅琊台修復建成的景點有:琅琊文化陳 列館、徐福殿、雲梯、觀龍閣、秦兵馬俑 布陣陳列館、御路、琅琊刻石、秦始皇遣 徐福入海求仙群雕,琅琊台保護亭、望越 樓、琅琊刻石亭、亭子蘭炮台、海洋生物 陳列館等。齋堂島在琅琊台東南海中,西 北距陸岸1.3公里。島東岸多岩礁,魚類 繁生,是觀光、垂釣的好去處。龍灣位於琅琊台北側,灣畔沙岸廣闊,綿延5公里, 呈弧狀,猶若一鉤彎月,又稱月亮灣;海 水潔凈,沙灘細軟,是日光浴。海水浴的理想場所。 天文奇觀 2008年8月29日,膠南市徐福研究會常務理事長畢長增作的報告《琅琊台是中國古老的觀象台遺址》引起了與會專家的廣泛興趣,報告期間,現場響起了十幾次掌聲,與會專家們紛紛表示將到琅琊台實地考察。據介紹,在4月份膠南舉辦琅琊台天文歷法學術論證會上,琅琊台就被確定為迄今已知的地面上遺跡尚存的我國最早的觀象台遺址.

❹ 山東省琅琊台的遺址經考古發掘,取得了哪些新進展

在山東琅琊台有了新的進展,歷史學家發現了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事,在古代有許多用陶瓷所製成的排水管道,這件事刷新了我國對歷史的認知,而且這是一個震驚世界的一件事情。在琅琊台的遺址里,有許許多多類似於現代的下水管道,這可以看得出,我國古代先人的智慧。這個下水道排水技術適用於室內排水,估計是害怕室內積水過多,會玷污神明,所以說這個琅琊的舊遺址是祭壇的可能性更多一點,這也是歷史學家所認可的一件事情。中國擁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些文物都將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留下的瑰寶。

❺ 琅琊台好玩不

千古名勝

琅琊台位於黃島區(原膠南市區)西南26公里處的海濱。1982年,國務院公布琅琊台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琅琊台為青島琅琊台風景名勝旅遊區。2010年國家旅遊局評定琅琊台為AAAA級景區。琅琊台是兩千多年前古人緣琅琊山夯土築就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繪當時的琅琊台「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周二十餘里,傍濱巨海」,它「台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高五里」。如今的琅琊台,依然可見台分3個層次,遞級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環台周長7.5公里,平坦的台頂周長130米。琅琊台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包括琅琊台、琅琊台下的龍灣、環台沿海風景帶及台前齋堂島上的古跡和自然風光。
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齊時作八神,其中四時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歷代的許多帝王曾來這里祭拜。越王勾踐在琅琊山起觀台會盟諸侯。秦始皇3次登琅琊,一住數月,從內地遷來3萬戶百姓,修築起琅琊台,並刻石紀功。琅琊台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女東渡日本的啟航地。所以,琅琊台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書,是琅琊文化的一個重要凝聚點,是學者文人訪古探幽尋夢的地方。1994年以來,中國徐福會多次在這里舉行中國和國際徐福學術研討會及徐福遺跡探訪活動。原膠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這里舉行紀念徐福東渡日本的慶典。
琅琊台冠領群山,仰俯高天風雲和大海碧波驚濤,與海上島嶼相望相呼應,自然風光大氣磅礴,蔚然壯麗,天地山海間的奇觀異景叢出迭現,令海內外遊人嘆為觀止。
琅琊文化陳列館

琅琊台
琅琊文化陳列館位於琅琊台景區西門東側的山坡上,黑瓦紅柱,飛檐重疊,造型樸拙大氣,古意凝重,叫人一看便知是秦漢建築風格。陳列館前矗立著《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青銅鑄像,展現了始皇帝登上琅琊台臨風大樂的形象,引導人們一進景區便走向琅琊台的歷史文化。陳列館由序廳、主展廳、迴廊組成。序廳展覽的是《琅琊台圖》、四時主祠模型、古琅琊地區大事年表和琅琊歷史變遷圖等。主展廳第一層陳列著從春秋至漢代巡遊琅琊的12位重要歷史人物的塑像和反映他們在琅琊台活動的壁畫及地圖;第二層展出琅琊台出土的文物和社會文物。迴廊的廊壁上嵌刻著歷代名人吟詠琅琊風物的詩詞文賦碑刻。
跺腳溝
在琅琊文化陳列館東側,琅琊台和爭高山之間,有一道綠涌翠漩的山溝—跺腳溝。相傳秦始皇修築琅琊台,強征勞役,百姓苦不堪言,人怨天怒。秦始皇白天刑驅百姓築台升高一層,一夜間台西側的山頭也長高一截。就這樣,這邊不停地築台,那邊山也不停地長高,琅琊台總是高不過西山。秦始皇怒不可遏,在西山上狠狠跺了三腳,那西山才停止了長高。他跺腳的地方陷成了一道山溝,人們叫它「跺腳溝」。溝底溪水淙淙,溪邊野薔薇叢生密布。溝內到處生長著高大的板栗樹,夏季枝繁葉茂,林蔭清涼;秋季,果熟落地,遊人在路邊上就可撿到板栗,給人一份驚喜。
徐福殿
跺腳溝北端,一組秦代風格建築群落依山而建,這是為紀念開創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徐福殿。建築面積871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和東西兩廡。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四壁掛著介紹徐福生平和東渡日本事跡的大型工筆畫。殿內還展覽著中外關於對徐福研究的著述。後殿和兩廡展出文物和名人書畫。徐福是中日、中韓人民友好交往的開拓者,深受中國、日本和韓國人民的尊崇。日本和韓國的社團前來進行徐福遺跡探訪,必來此謁拜。
雲梯
徐福殿後,在琅琊台和爭高山的連接線上,有一條沿著山坡修建的花崗岩石階路,宛若天上飄下的白綢帶,人們稱它為雲梯。據志書記載,這里原是秦始皇登琅琊台的三條御路之一。1994年在御路原址修建,高152米,寬2.8米,共336步台階,中有4個平台。雲梯兩邊的山坡上喬木、灌木、藤類等植被遍布,鬱郁蔥蔥,生機盎然。
觀龍閣

琅琊台
攀上雲梯頂端,在琅琊台和爭高山之間有一片平地,平地北側的仿古樓閣,名為觀龍閣。主閣兩層,兩側為引廊。閣前是演出和觀看文藝節目的廣場。由於特殊的氣象條件和地理環境,琅琊台上空的雲經常變幻成龍的形狀,出現龍飛龍舞的景象。每到東南風起,琅琊台下龍灣里的波浪,不是滾滾滔滔橫著卷來,而是縱著奔騰,呈「龍」狀。每道波浪都龍頭高昂、龍須飄拂、龍身矯健、龍尾舒展。
整個龍灣里,龍隱龍現,龍騰龍躍,龍吟龍唱,形成萬千銀龍聚會的場面。在觀龍閣觀看琅琊台龍奇觀,更能感受到萬千銀龍在龍灣聚會的磅礴氣勢。觀龍閣放映廳還播放《琅琊台觀龍》電視記錄片。
秦兵馬俑布陣館:設在觀龍閣東側的一個山洞內,分3個展廳展示秦軍隊的3種作戰方陣。這些兵馬俑是根據陝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縮制的,方陣依原樣布置,陣勢奇妙,深藏玄機,威武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軍威。
秦御路

秦御路,是秦始皇登琅琊台時走過的路。從觀龍閣向東沿琅琊台北坡的一條鵝卵石路前行200多米,就到了秦御路。
如今的御路是1994年在舊路基上重建的。路中間是用黑方磚鋪成的平滑路面,兩邊是用花崗岩砌成的台階,路沿有石雕護欄。路寬6.8米,高135米,共有386步台階,中間有4個寬敞的平台。在第三個平台東側有當年重修御路時開掘出一處古建築遺址,它由黃色岩石一層層壘砌而成,外形象古埃及的金字塔。登御路,可聽到前面人的腳步聲非常特別,如踏在水中,與秦得水德之說很巧合。登上了琅琊台頂,縱目四周,但見峰巒起伏於腳下,滄海鋪展至天邊,人離天格外近。
望越樓

望越樓是一座古樓亭建築,在琅琊台頂的東側,亭中立有紫銅鍛造的越王勾踐銅像,他身披鎧甲,手按腰間長劍,一派懷抱四海的英雄氣概。史書記載,越王勾踐徙都琅琊後,在琅琊山上起觀台,又在台東頂建望越樓,以登樓南望家鄉會稽。望越樓是觀海上日出的絕佳位置。
琅琊台夯土層保護亭
在琅琊台頂東側,廊亭式建築,亭前建有櫥窗式的半壁亭保護著削直的土層面。夯土每層厚約6厘米,夯築紋理十分清楚,印證著《史記》記載的確切。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在琅琊台頂,共有石雕像14尊:秦始皇、徐福、胡亥、李斯、趙高和文武官員、武士、侍女、侍從等。群雕生動地表現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遊琅琊時,徐福向秦始皇講述海上求仙經過的場面。作品的整體氣韻與古台、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渾然融合而又相互襯托,氣勢宏大。群雕把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場面燦然凝固在琅琊台上。
琅琊刻石亭

在琅琊台頂南側的一個平台上,有一座琉璃瓦蓋頂的亭子,這就是琅琊刻石亭。琅琊刻石立於秦始皇第一次巡遊琅琊時,內容是歌頌其偉業盛德,共497字;秦二世即位後來到琅琊時又在該刻石旁加刻詔書以彰明先帝功德。兩次均由李斯撰書。後來,琅琊刻石被毀,碑文只剩下二世詔書部分。琅琊刻石現存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高129厘米,寬67.5厘米,厚37厘米,刻辭13行,86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置於琅琊刻石亭里的刻石碑,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琅琊刻石原件復制的。
重刻秦琅琊刻石碑
這是1994年根據《史記》記載的秦始皇琅琊刻辭全文和二世詔書刻辭全文書刻的,立在琅琊台頂以西突出的山頭上。刻石碑的造型是根據有關志書上記載設計建造的,用青州墨青石作為鐫刻石體。刻石碑高4.8米,頂寬0.73,底寬2米。碑文由著名書法家熊伯齊用小篆體書寫,環刻在碑中間部分的東、南、西三面。
鯨館
鯨館既是琅琊台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又是一處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琅琊台景觀示意圖
。鯨館展示的鯨的標本,來自1995年在鯨館西側海灘潮湧上岸的一頭幼鯨屍體。鯨館主體兩層,側體三層。在第一層,展出鯨皮標本。在第二層,展出鯨骨標本,還有其他近200種海洋生物標本,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海豚、海龜等的標本。
亭子蘭炮台:亭子蘭炮台在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北岸,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它是膠南市境內三個古炮台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軍事設施。古人在這里設炮台,足見琅琊台和琅琊港古時軍事地位的重要。
徐福東渡起航處
在琅琊港的港口碼頭上有一通刻著「徐福東渡啟航處」的石碑。據《史記》記載,徐福東渡日本是從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啟航的。在中國古代,琅琊港經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海運港灣和海防要地。如今,港口不僅有漁船碼頭和貨運碼頭,而且還建有旅遊碼頭。青島--琅琊台海上旅遊客輪碼頭就在這里。在徐福東渡啟航處石碑的東邊和西邊的不遠處,有潮灣古造船遺址和者灣子古造船遺址,當地居民說那是徐福為求仙葯和東渡日本修造樓船的舊址。
齋堂島
從琅琊港碼頭乘船向東南行0.9公里,就到達那綠樹紅瓦的海島,它因「始皇登琅琊時,侍從齋戒於此」

而得名。齋堂島南北1.6公里,東西0.25公里,岸線周長5.i8公里,面積0.4平方公里。它分南島和北島,中間由一道狹窄的沙丘連接。北島平坦,有居民300多戶,以漁業為主,村中居民都是海島漁家。村西邊是泊漁船和渡船的海岸港灣。村東邊潮間帶礁石嶙峋,退潮時到那裡趕海:拾螺、捉蟹、碰海蠣子……南島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上青松蔥籠,林間有綠蔭野徑。環島山岩陡峭,有許多奇險的景緻,也有多處適宜執竿垂釣的好地方。山南頭海邊的黑石洞和隨潮漲潮落而顯露隱沒的彩畫礁石,別有意趣。山頂一座高11.8米的燈塔,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為海島點染出一種歷史氣氛。齋堂島和琅琊港碼頭之間,每半小時有一趟渡船來往,遊人進出非常方便。
龍灣
在琅琊台東北方,有一片遼闊的海灣,它的水域面積66平方公里,灣口在東岸的大珠山嘴和琅琊台前的齋堂島之間,這就是龍灣。站在琅琊台看龍灣,它北面的車輪山,東方的大珠山和靈山島,猶如仙山叢列;西岸的沙灘,好似天上落下的兩彎連在一起的金色新月。龍灣就是一軸由古台、仙山、仙島和新月形沙灘鑲嵌著浩浩碧波銀浪的畫卷。每到東南風達到5級以上,龍灣里就會出現銀龍奔騰聚會的景象,十分壯觀,這就是有名的琅琊台龍的奇觀。
在龍灣西岸有一塊巨石,朝著陸地的一面刻著「龍灣」二字,朝大海的一面刻著「倏起一龍」四個字。「倏起一龍」原是明代諸城知縣顏悅道立在琅琊台上的題為《登琅琊述》石碑上的一句話。歷經450多年,此碑猶存。這是古人記述琅琊台龍奇觀留存至今的文字實物。

琅琊台觀龍台
琅琊台景區北門設在龍灣岸灘,建有大型環保停車場,接納遊人從龍灣沿北坡登琅琊台。具有秦代宮殿氣派的遊客中心在北門右側。從遊客中心到停車場之間的徐福街,展現出了秦代街市的風貌。在徐福街廣場上,立一尊5.8米高的徐福石雕像,它塑造了開辟中日友好交往先河的徐福馭風踏浪志在遠方的形象。
龍灣海水浴場,灘廣沙細,入海200米水深不及人肩,而且還遠離污染,海水晶瑩透明。如果碰上刮東南風,人與「龍」同游共樂,更是其樂無窮!
從龍灣海水浴場往西100米,是王家台後漁家民俗村。村裡有家庭旅館,還開展一些吸引遊人參與的漁家生活和漁業生產活動的項目。
觀龍台
觀龍台是一個寬敞的石砌平台,臨海一側立著一塊刻有「觀龍台」三個大字的石頭置身此台觀龍灣里銀龍奔騰的景象,離「龍」很近,使人覺得「龍」幾乎能跳上平台與人逗樂。這里是觀「龍」最佳位置之一。平台向南連著一排石砌台階,站在台階上能聽到一種非常特別的聲音,這里被稱為「龍吟回應處」。登完這排台階,左側有一座仿秦漢建築的亭子,匾額上題寫「觀龍亭」,此亭臨崖頭而立,走進亭內看龍騰龍躍,有近處俯視的效果,既看得真切,又能體味龍陣的氣勢。
秦闕

秦闕是從北路登琅琊台的門。闕由四柱撐一橫匾,以簡潔樸素的造型體現著秦代建築的凝重大氣。匾額「琅琊台」三字由著名畫家劉海粟題寫。進闋門走不多遠,便登上「觀龍橋」,站在橋上,回望龍灣里群龍聚會,可見「龍」們都從闋前經過,好象是在接受檢閱,其場面非常隆重和庄嚴。橋右前方路西側有一片黑瓦房,綠樹和菜圃環繞,這是秦代民居。進入民居庭院和室內,彷彿走進了兩千多年前秦代的民間生活之中。

❻ 琅崖台的歷史

琅琊台,位於青島膠南市西南部,擁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這兒山海薈萃,景緻宜人,具有山、海、古、俗、仙、奇、美的獨特優勢和地方特色,為山東省省級旅遊度假區。琅琊台其名,史籍最早載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樣解釋:「蓋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驅車來到琅琊台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美麗的海濱風光。碩大的龍灣碧波盪漾,層層銀色的浪花徐徐推進,簇擁著月光形的金沙灘,迎面屹立的琅琊台氣勢磅礴,山青樹綠,如詩如畫。信步登上琅琊台頂,頓感天高地闊,空氣清新,彷彿進入了人間仙境,心曠神怡。環視四周,山光嵐影,海濤變幻,漁帆點點,氣象壯觀,不禁令人感嘆:難怪秦始皇選擇這里築台,難怪他三次登臨,留連忘返,樂之忘歸!沿著曲徑通幽的游覽路線信步進入景區,可以看到成組秦漢建築風格的仿古建築,由徐福殿、雲梯、御路、琅琊刻石、秦始皇遣徐福東渡求仙群雕像等等組成的建築群古樸典雅,格調協調,充分展現出齊秦文化的內容和秦漢建築的特點。景區內除有保留較好的秦代修築的古琅琊台遺址外,還有配套的多處地下管道和人工壘砌的古台基,秦磚漢瓦在地面上隨處可見,俯拾即是。琅琊台前的古琅琊港是中國五大古港之一,原系中國古代海港的鼻祖。隔海相望的齋堂島是當年秦始皇侍從齋沐數日,為其祈求長生不老的地方。這個海島,彷彿一條長鯨靜卧在海面上,風光特別秀美。史傳越王勾踐初建琅琊台。同秦、晉、齊、楚等國君主在台上歃血盟誓,共同尊輔周室。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後,為稱霸中原,從會稽遷都琅琊,並在城東南5公里的琅琊山上築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前219年東巡郡縣,建造廠除函谷關外惟一的行宮——琅琊台行宮。西漢末,琅琊台毀於地震。明代萬曆年間在琅琊台頂修建海神廟和禮日亭,後廟、亭等俱毀。今琅琊台最珍貴的文物是秦朝刻石,刻石496字,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宇內的功績,碑文出臼李斯之手。其碑歷經戰亂輾轉,現殘石原件寸: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存。1982年,國務院公布琅琊台為第—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山東省政府確定琅琊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景區進行大規模恢復性建設。現以秦代風格修建了徐福殿、152米長的雲梯、再現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的高大花崗岩群雕,重建瞭望越樓,內置越王勾踐塑像,琅琊台刻石亭立於原刻石遺址處,內置刻石復製品。在台頂北側坡處,依據古籍記載在原址修復了始皇御路,路長135米,設386級台階,莊重典雅。古樸肅穆。秦始皇築台的夯土層清晰可辨;秦磚漢瓦俯拾即是;琅琊刻石(真品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堪稱國寶。 歷史上還出現過一個以琅琊為名的諸侯國:漢光武帝建立東漢以後,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將自己的十幾個兒子分封為王,琅琊國就是其中之一。而琅琊國自建立到三國時結束,在歷史上只存在了一百多年時間。琅琊台修復建成的景點有:琅琊文化陳 列館、徐福殿、雲梯、觀龍閣、秦兵馬俑 布陣陳列館、御路、琅琊刻石、秦始皇遣 徐福入海求仙群雕,琅琊台保護亭、望越 樓、琅琊刻石亭、亭子蘭炮台、海洋生物 陳列館等。齋堂島在琅琊台東南海中,西 北距陸岸1.3公里。島東岸多岩礁,魚類 繁生,是觀光、垂釣的好去處。龍灣位於琅琊台北側,灣畔沙岸廣闊,綿延5公里, 呈弧狀,猶若一鉤彎月,又稱月亮灣;海 水潔凈,沙灘細軟,是日光浴。海水浴的理想場所。

❼ 琅琊台風景名勝區的交通信息

在琅琊文化陳列館東側,琅琊台和爭高山之間,有一道綠涌翠漩的山溝—跺腳溝。相傳秦始皇修築琅琊台,強征勞役,百姓苦不堪言,人怨天怒。秦始皇白天刑驅百姓築台升高一層,一夜間台西側的山頭也長高一截。就這樣,這邊不停地築台,那邊山也不停地長高,琅琊台總是高不過西山。秦始皇怒不可遏,在西山上狠狠跺了三腳,那西山才停止了長高。他跺腳的地方陷成了一道山溝,人們叫它「跺腳溝」。
溝底溪水淙淙,溪邊野薔薇叢生密布。溝內到處生長著高大的板栗樹,夏季枝繁葉茂,林蔭清涼;秋季,果熟落地,遊人在路邊上就可撿到板栗,給人一份驚喜。 跺腳溝北端,一組秦代風格建築群落依山而建,這是為紀念開創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徐福殿。建築面積871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和東西兩廡。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四壁掛著介紹徐福生平和東渡日本事跡的大型工筆畫。殿內還展覽著國內外關於對徐福研究的著述。後殿和兩廡展出文物和名人書畫。
徐福是中日、中韓人民友好交往的開拓者,深受中國、日本和韓國人民的尊崇。日本和韓國的社團前來進行徐福遺跡探訪,必來此謁拜。 秦御路,是秦始皇登琅琊台時走過的路。從觀龍閣向東沿琅琊台北坡的一條鵝卵石路前行200多米,就到了秦御路。
當下的御路是1994年在舊路基上重建的。路中間是用黑方磚鋪成的平滑路面,兩邊是用花崗岩砌成的台階,路沿有石雕護欄。路寬6.8米,高135米,共有386步台階,中間有4個寬敞的平台。在第三個平台東側有當年重修御路時開掘出一處古建築遺址,它由黃色岩石一層層壘砌而成,外形象古埃及的金字塔。登御路,可聽到前面人的腳步聲非常特別,如踏在水中,與秦得水德之說很巧合。登上了琅琊台頂,縱目四周,但見峰巒起伏於腳下,滄海鋪展至天邊,人離天格外近。 從琅琊港碼頭乘船向東南行0.9公里,就到達那綠樹紅瓦的海島,它因「始皇登琅琊時,侍從齋戒於此」而得名。齋堂島南北1.6公里,東西0.25公里,岸線周長5.i8公里,面積0.4平方公里。它分南島和北島,中間由一道狹窄的沙丘連接。北島平坦,有居民300多戶,以漁業為主,村中居民都是海島漁家。村西邊是泊漁船和渡船的海岸港灣。村東邊潮間帶礁石嶙峋,退潮時到那裡趕海:拾螺、捉蟹、碰海蠣子……南島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上青松蔥籠,林間有綠蔭野徑。環島山岩陡峭,有許多奇險的景緻,也有多處適宜執竿垂釣的好地方。山南頭海邊的黑石洞和隨潮漲潮落而顯露隱沒的彩畫礁石,別有意趣。山頂一座高11.8米的燈塔,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為海島點染出一種歷史氣氛。
齋堂島和琅琊港碼頭之間,每半小時有一趟渡船來往,遊人進出非常方便。 在琅琊台東北方,有一片遼闊的海灣,它的水域面積66平方公里,灣口在東岸的大珠山嘴和琅琊台前的齋堂島之間,這就是龍灣。站在琅琊台看龍灣,它北面的車輪山,東方的大珠山和靈山島,猶如仙山叢列;西岸的沙灘,好似天上落下的兩彎連在一起的金色新月。龍灣就是一軸由古台、仙山、仙島和新月形沙灘鑲嵌著浩浩碧波銀浪的畫卷。每到東南風達到5級以上,龍灣里就會出現銀龍奔騰聚會的景象,十分壯觀,這就是有名的琅琊台龍的奇觀。
在龍灣西岸有一塊巨石,朝著陸地的一面刻著「龍灣」二字,朝大海的一面刻著「倏起一龍」四個字。「倏起一龍」原是明代諸城知縣顏悅道立在琅琊台上的題為《登琅琊述》石碑上的一句話。歷經450多年,此碑猶存。這是古人記述琅琊台龍奇觀留存至今的文字實物。
琅琊台景區北門設在龍灣岸灘,建有大型環保停車場,接納遊人從龍灣沿北坡登琅琊台。具有秦代宮殿氣派的遊客中心在北門右側。從遊客中心到停車場之間的徐福街,展現出了秦代街市的風貌。在徐福街廣場上,立一尊5.8米高的徐福石雕像,它塑造了開辟中日友好交往先河的徐福馭風踏浪志在遠方的形象。
龍灣海水浴場,灘廣沙細,入海200米水深不及人肩,而且還遠離污染,海水晶瑩透明。如果碰上刮東南風,人與「龍」同游共樂,更是其樂無窮!
從龍灣海水浴場往西100米,是王家台後漁家民俗村。村裡有家庭旅館,還開展一些吸引遊人參與的漁家生活和漁業生產活動的項目。 卧龍山莊百鳥園在龍灣海水浴場正北方300米處。園內按生態要求建設,建有人工湖、荷花池、滑沙場、滑草場等,竹樹成蔭,草皮滿地,四季花開,環境優雅。在綠樹茂密的小丘上,70多種鳥兒在這里悠然自在地生活和繁衍。區內還建有舊時民居,布置草屋、火炕,果、蔬由園內生態生產,毫無污染;魚、蝦、蟹現從人工湖撈出,絕對時鮮,是度假的好去處。

❽ 青島開發區的文物古跡調查報告

青島市的地勢為北部海拔較高,由北向中部和西部逐漸降低,東南沿海地區和膠州灣沿岸地區地勢較低,青島北部及東南部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嶗山山地就在此,該山脈越膠州灣伸向膠州、膠南境內,嶗山是道教名山,嶗頂為全山最高處,海拔1133米,也是青島市最高的山峰,在全省居第二高度,僅次於泰山頂峰(1524米),是我國沿海諸山中最高的山峰。

青島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濱城市。星羅棋布的山崗低丘散布於青島市區,樓宇依地形而建,紅瓦屋頂錯落有致,連同蜿蜒起伏的街道和蔥綠的樹木,構成青島市區獨特的地理景觀。

青島近代歷經滄桑,有著豐富的文化旅遊景觀,根據景點的分布和文化內涵,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四大區域,即:西部舊城區(西方近代城市風貌)、東部新區(現代化國際城市風貌)、市區腹地(膠東民俗文化風貌)、郊區(歷代文物古跡風貌)。到青島來游覽,即可享受宜人的氣候和優美的風光。又可在觀賞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晶中產生深層次的思索和啟迪,因而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

概括來說:青島岬灣相間,沙軟灘平,海岸曲折,城伴海生,海增城色。嶗山,山險峰秀,空曠幽遠,鬼斧神工。八大處歐式建築,造型別致,紅頂石牆,精巧玲瓏,各具風韻;宗教建築別具韻味,市區的天主教堂、嶗山的道觀廟院、珠山佛寺尼庵,其建築造型迥異,氣氛庄嚴肅穆、空靈聖潔;名人故居多而密集國內罕見。民俗景點分布廣、傳統悠久、種類繁多、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物古跡遍布轄區各市、區,使青島更加古樸凝重、清幽典雅。東西文化再此交融、相得益彰。

青島海岸線總長730.6公里,北起即墨市的金口,經嶗山區、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城陽區、膠州市、黃島區,南至膠南市宋家嶺。海岸多為曲折的岩岸,海岬與海灣交替排列,共有49處海灣。膠州灣是青島市最大也為山東半島最大的海灣,南北長32.5公里,東西寬28公里,面積達436平方公里,膠州灣內有輪船駐泊的良好條件。青島沿海有眾多沙灘,不少已被開辟為海水浴場,海邊還有不少灘塗,有些已開發為鹽田或海產養殖場。青島沿海島嶼有52個,面積都不大,距陸地較近。多數島嶼進行了開發利用,是開展海洋旅遊的一方新天地。

青島氣候有著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四季分明,夏短冬長;夏無酷暑,冬少嚴寒;降水適中,熱量充足;春夏多霧,冬春風大。青島夏季較內地短,一年平均只有80天,夏季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最熱的8月平均氣溫為25.1攝氏度,由於受海洋影響,比較涼爽,是人們避暑,療養和游泳的最好季節。

位置: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南部,位於東經119°30′~121°00′,北緯35°35′~37°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全市總面積為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

面積:總面積10654.1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700多萬。

行政區劃分:青島市現轄七區五市,七區即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城陽、嶗山、黃島區,五市為萊西、即墨、平度、膠州、膠南。

景觀:趵嶗山、八大關、棧橋、五四廣場。

青島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個旅遊度假的好去處,這里有以「海上名山第一」著稱的嶗山風景名勝區,雄奇壯闊,靈秀幽清,為內地名山所不及,市區景點有小青島湛山寺、棧橋海濱、中山公園、匯泉廣場、基督教堂、魯迅公園、天主教堂、海軍博物館、青島市博物館等;在青島市郊及各縣市還有天柱山、三里河文化遺址、田橫五百義士墓等市郊景點可供您觀賞。

青島旅遊的豐富內涵,濃縮近代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歐式風格的眾國建築,形成了中西合壁獨具特色的美麗的海濱城市,素有東方瑞士之美譽。

歷史文化與歐陸風情保護區掩映於秀麗自然風光之中的眾多文化遺產,記錄了百年青島的風雨滄桑和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豐富內涵。多元化的城市歷史文化積淀,保存完整的百年老街,洋樓別墅區,充滿海情、海韻和浪漫色彩的多處優質沙灘海水浴場,形成了獨特的歐陸風情區。

日新月異的東部都市觀光區橫貫東西的旅遊觀光大道東海路、香港路和澳門路,中華文明雕塑園、五四廣場、音樂廣場等,構築成一幅海濱都市旅遊景觀。

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錯落有致的度假別墅群,沙細坡緩的海濱浴場,海濱雕塑園、海洋游樂城、海豚表演館、國際啤酒城、高爾夫球場、國際會展中心、文化博覽中心、世紀廣場、體育中心等一大批現代文化體育娛樂休閑設施使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成為理想的國際性會議、博覽、運動、休閑目的地。

嶗山國家風景區古人贊之為「海上名山第一」,《齊記》有詩雲:「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聊齋》作者蒲松齡曾隱居嶗山,寫下了著名的《嶗山道士》等傳世篇章。嶗山主峰巨峰海拔1133米,是我國18000公裏海岸線上的最高峰;九水十八潭,如夢如幻。景區集山、海、林、泉、瀑布於一體,系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中國道教主要發源地之一。其東南兩面瀕臨大海,海光山色相融相映,雲光紫氣變幻無窮。

青島歷史上遺留下20多個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形成歐陸風格的城市風貌。代表性的建築有提督府、提督樓、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和八大關別墅區等。每一座建築,都寫著一段歷史,演繹一出故事,很多中外影視片都在這里拍攝過。春秋冬夏,成雙成對身著婚紗禮服的新婚夫婦倘佯在八大關,攝影留念,留下歐洲蜜月之旅般的回味。

青島市郊自然生態景觀、人文景觀、名勝古跡豐富多彩。千古名勝琅琊台,古台觀月、龍灣涌浪,始皇三次東臨樂而忘返,越王勾踐在此設台會盟諸侯、徐福東渡日本從此啟航;田橫島,西漢五百義士壯懷激烈、可歌可泣;還有被譽為石刻瑰寶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柱山摩崖石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山石林和春秋戰國的齊長城遺址等。

❾ 《琅琊台 》解析

琅琊台位於山東青島膠南琅琊鎮,東臨龍灣,西靠琅琊鎮,北依車輪山,南有千古名勝琅琊台,與青島隔海相望。區內規劃有環境優雅的多功能區,是旅遊名勝、欣賞風光的好去處。琅琊台古有中國五大港口之稱,因秦始皇三度東臨,築台並遣徐福東度求仙,開啟中日文化交流先河而蜚聲海內外。現經過開發建設,已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琅琊台風景名勝旅遊區。
島琅琊台省級旅遊度假區,是1995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該度假區位於琅 琅琊台
琊台國家風景名勝區北側,東靠龍灣,北連車輪山,依山傍海,景色宜人。龍灣海灘長5.6公里,寬800米,灘面平緩,海水潔凈,被譽為「碧波、銀浪、金沙灘」,是難得的天然海水浴場。 度假區起步區已經啟動運行,引資建成了龍灣樂園。樂園內設古代競技設施,有晃板、鞦韆、觀中、游戲繩索等,古色古香,與琅琊台風景區的秦漢風格建築相呼應,又是遊客自娛自樂項目,很受歡迎。龍灣海水浴場建有別致的休閑屋,遊人可自己動手烹飪,品味這里的海鮮特產。度假區還推出民俗游活動,遊人在漁民家吃漁家宴,隨漁民出海體驗全新感受和領略海上風光。度假區規劃面積9.8平方公里,內設傳統文化區、鹽水湖風光區、點將台綜合服務區、金海灣娛樂區、徐福里山莊別墅區等功能區,擬建成融服務、經貿、游樂、健身、避暑、療養等功能於一體的旅遊度假區,現正以優惠條件向國內外招商引資,越來越多的開發商看好這里優越的條件和美好的開發前景,前來考察論證,有的已達成協議。度假區距204國道5公里,與縱橫交錯的省道、市道聯網,通達中國各地。 琅琊台位於膠南市琅琊鎮東南5公里處,為一聳立的山丘,海拔183.4米。三面環海,西北為一小片平原,是著名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琅琊台「因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早在戰國之前就已聞名於世,著名的《山海經》中就有關於琅邵台的記載:「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 史傳琅琊台最早為越王勾踐所建。據《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記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後,為了統領被吳戰敗的齊地,遂從會稽遷都琅琊,並在城東南5公里的琅琊山上築台。台頂營造「望越樓」,以南望會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9年東巡郡縣,封禪泰山,遍把齊地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因四時主詞建於琅琊台上,故「南登琅琊」。秦始皇到琅琊台後,為這里秀麗的山海風光所吸引,遂遷3萬戶百姓,重築琅琊台。經數年營造,終於建成了秦王朝在函谷關外規模最大的宮殿群——琅琊台行宮。 《水經注》對琅琊台的規模有記載:「台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周二十里, 琅琊台
傍濱巨海,台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高五里。」可見其規模宏大,壯麗無比。西漢末年,琅琊台建築毀於地震,從此漸被湮沒。明萬曆年間,諸城知縣顏悅道在台頂修建海神廟和禮日亭,後人陸續樹碑,史稱「七十二通龍頭碑」,後廟、亭、碑盡毀,僅台基保存完好。自山腰以上,3層台基層次分明,均系夯土築成,部分地段由磚、石所砌,上中常發現秦磚、漢瓦、陶片。山南、山北還發現了築台時鋪設的陶制水管,台下海邊還有蓄水池。 琅琊台最珍貴的文物是秦刻石,據《史記忖已載》始皇令築琅琊台後,「立刻石,頌秦德,明德意」,刻石立於琅琊台上,故名「琅琊刻石」。刻石全文496字,其中正文289字,附文207字,其文二字一韻,四字一句,文筆流暢,言簡意賅。正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字內的豐功偉績,附文記錄了李斯、王綰等10個隨從大臣的名字及議立碑刻的事跡。據傳,碑文出自李斯的手筆。始皇死後,秦二世亦循其父蹤跡巡遊天下,在始皇碑刻旁加刻文字。因年代久遠,到北宋時,琅琊台始皇頌德碑已亡失大半,僅存從臣姓名。二世碑亦已迸裂。清乾隆年間,諸城知縣宮懋讓為防止石碑迸裂,用鐵箍將裂石束住。此時,碑文僅存80餘字,後鐵箍銹折,二世碑遂迸散無蹤。直到1922年,諸城縣教育局督學王培枯受命兩次到琅琊台尋找,終將殘石找回。先藏於諸城教育局,解放後珍藏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秦代刻石10餘處,現僅存兩處,其中泰山頂所藏殘碑,僅存10字。琅琊碑保存84字,且字形、筆法均優於泰山刻石,實乃國之瑰寶。 登台觀海,是琅琊台一大勝景。琅琊台三面環海,東北側是綿延5公里、碧波銀浪的金沙攤,海中有「蒼然奪目,伊如畫屏」的靈山島。西南側琅琊古港古風猶存,觀滄海日出,看蜃樓海市,由古至今,不知引來多少人。90年代,琅琊台風景名勝區逐漸恢復,在台東部修建了秦漢風格的望越樓,上置銅鑄越王勾踐塑像。台下則依山新建徐福殿,雕梁畫棟,襯著鬱郁蔥蔥的山嶺,顯得格外古樸,尤其矗立的碑刻和徐福上書秦始皇群雕像,更為琅琊古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編輯本段景區景觀
千古名勝----琅琊台
琅琊台位於膠南市區西南26公里處的海濱。1982年,國務院公布琅琊台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琅琊台為青島琅琊台風景名勝旅遊區。2001年 琅琊台
,國家旅遊局評定琅琊台為AAA級景區。 琅琊台是兩千多年前古人緣琅琊山夯土築就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繪當時的琅琊台「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周二十餘里,傍濱巨海」,它「台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高五里」。現在的琅琊台,依然可見台分3個層次,遞級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環台周長7.5公里,平坦的台頂周長130米。琅琊台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包括琅琊台、琅琊台下的龍灣、環台沿海風景帶及台前齋堂島上的古跡和自然風光。 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齊時作八神,其中四時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歷代的許多帝王曾來這里祭拜。越王勾踐在琅琊山起觀台會盟諸侯。秦始皇3次登琅琊,一住數月,從內地遷來3萬戶百姓,修築起琅琊台,並刻石紀功。琅琊台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女東渡日本的啟航地。所以,琅琊台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書,是琅琊文化的一個重要凝聚點,是學者文人訪古探幽尋夢的地方。1994年以來,中國徐福會多次在這里舉行中國和國際徐福學術研討會及徐福遺跡探訪活動。膠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這里舉行紀念徐福東渡日本的慶典。 琅琊台冠領群山,仰俯高天風雲和大海碧波驚濤,與海上島嶼相望相呼應,自然風光大氣磅礴,蔚然壯麗,天地山海間的奇觀異景叢出迭現,令海內外遊人嘆為觀止。
琅琊文化陳列館
琅琊文化陳列館位於琅琊台景區西門東側的山坡上,黑瓦紅柱,飛檐重迭,造型樸拙大 琅琊台
氣,古意凝重,叫人一看便知是秦漢建築風格。陳列館前矗立著《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青銅鑄像,展現了始皇帝登上琅琊台臨風大樂的形象,引導人們一進景區便走向琅琊台的歷史文化。陳列館由序廳、主展廳、迴廊組成。序廳展覽的是《琅琊台圖》 、四時主祠模型、古琅琊地區大事年表和琅琊歷史變遷圖等。主展廳第一層陳列著從春秋至漢代巡遊琅琊的12位重要歷史人物的塑像和反映他們在琅琊台活動的壁畫及地圖;第二層展出琅琊台出土的文物和社會文物。迴廊的廊壁上嵌刻著歷代名人吟詠琅琊風物的詩詞文賦碑刻。
跺腳溝
在琅琊文化陳列館東側,琅琊台和爭高山之間,有一道綠涌翠漩的山溝—跺腳溝。相傳秦始皇修築琅琊台,強征勞役,百姓苦不堪言,人怨天怒。秦始皇白天刑驅百姓築台升高一層,一夜間台西側的山頭也長高一截。就這樣,這邊不停地築台,那邊山也不停地長高,琅琊台總是高不過西山。秦始皇怒不可遏,在西山上狠狠跺了三腳,那西山才停止了長高。他跺腳的地方陷成了一道山溝,人們叫它「跺腳溝」。溝底溪水淙淙,溪邊野薔薇叢生密布。溝內到處生長著高大的板栗樹,夏季枝繁葉茂,林蔭清涼;秋季,果熟落地,遊人在路邊上就可撿到板栗,給人一份驚喜。
徐福殿
跺腳溝北端,一組秦代風格建築群落依山而建,這是為紀念開創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徐福殿。建築面積871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和東西兩廡。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四壁掛著介紹徐福生平和東渡日本事跡的大型工筆畫。殿內還展覽著中外關於對徐福研究的著述。後殿和兩廡展出文物和名人書畫。徐福是中日、中韓人民友好交往的開拓者,深受中國、日本和韓國人民的尊崇。日本和韓國的社團前來進行徐福遺跡探訪,必來此謁拜。
雲梯
徐福殿後,在琅琊台和爭高山的連接線上,有一條沿著山坡修建的花崗岩石階路,宛若天上飄下的白綢帶,人們稱它為雲梯。據志書記載,這里原是秦始皇登琅琊台的三條御路之一。1994年在御路原址修建,高152米,寬2.8米,共336步台階,中有4個平台。雲梯兩邊的山坡上喬木、灌木、藤類等植被遍布,鬱郁蔥蔥,生機盎然。
觀龍閣
攀上雲梯頂端,在琅琊台和爭高山之間有一片平地,平地北側的仿古樓閣,名 琅琊台
為觀龍閣。主閣兩層,兩側為引廊。閣前是演出和觀看文藝節目的廣場。由於特殊的氣象條件和地理環境,琅琊台上空的雲經常變幻成龍的形狀,出現龍飛龍舞的景象。每到東南風起,琅琊台下龍灣里的波浪,不是滾滾滔滔橫著卷來,而是縱著奔騰,呈「龍」狀。每道波浪都龍頭高昂、龍須飄拂、龍身矯健、龍尾舒展。整個龍灣里,龍隱龍現,龍騰龍躍,龍吟龍唱,形成萬千銀龍聚會的場面。在觀龍閣觀看琅琊台龍奇觀,更能感受到萬千銀龍在龍灣聚會的磅礴氣勢。觀龍閣放映廳還播放《琅琊台觀龍》電視記錄片。 秦兵馬俑布陣館:設在觀龍閣東側的一個山洞內,分3個展廳展示秦軍隊的3種作戰方陣。這些兵馬俑是根據陝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縮制的,方陣依原樣布置,陣勢奇妙,深藏玄機,威武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軍威。
秦御路
秦御路,是秦始皇登琅琊台時走過的路。從觀龍閣向東沿琅琊台北坡的一條鵝卵石路前行200多米,就到了秦御路。 現在的御路是1994年在舊路基上重建的。路中間是用黑方磚鋪成的平滑路面,兩邊是用花崗岩砌成的台階,路沿有石雕護欄。路寬6.8米,高135米,共有386步台階,中間有4個寬敞的平台。在第三個平台東側有當年重修御路時開掘出一處古建築遺址,它由黃色岩石一層層壘砌而成,外形象古埃及的金字塔。登御路,可聽到前面人的腳步聲非常特別,如踏在水中,與秦得水德之說很巧合。登上了琅琊台頂,縱目四周,但見峰巒起伏於腳下,滄海鋪展至天邊,人離天格外近。
望越樓
望越樓是一座古樓亭建築,在琅琊台頂的東側,亭中立有紫銅鍛造的越王勾踐銅像,他身披鎧甲,手按腰間長劍,一派懷抱四海的英雄氣概。史書記載,越王勾踐徙都琅琊後,在琅琊山上起觀台,又在台東頂建望越樓,以登樓南望家鄉會稽。望越樓是觀海上日出的絕佳位置。
琅琊台夯土層保護亭
在琅琊台頂東側,廊亭式建築,亭前建有櫥窗式的半壁亭保護著削直的土層 琅琊台
面。夯土每層厚約6厘米,夯築紋理十分清楚,印證著《史記》記載的確切。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在琅琊台頂,共有石雕像14尊:秦始皇、徐福、胡亥、李斯、趙高和文武官員、武士、侍女、侍從等。群雕生動地表現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遊琅琊時,徐福向秦始皇講述海上求仙經過的場面。作品的整體氣韻與古台、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渾然融合而又相互襯托,氣勢宏大。群雕把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場面燦然凝固在琅琊台上。
琅琊刻石亭
在琅琊台頂南側的一個平台上,有一座琉璃瓦蓋頂的亭子,這就是琅琊刻石亭。琅琊刻石立於秦始皇第一次巡遊琅琊時,內容是歌頌其偉業盛德,共497字;秦二世即位後來到琅琊時又在該刻石旁加刻詔書以彰明先帝功德。兩次均由李斯撰書。後來,琅琊刻石被毀,碑文只剩下二世詔書部分。琅琊刻石現存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高129厘米,寬67.5厘米,厚37厘米,刻辭13行,86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置於琅琊刻石亭里的刻石碑,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琅琊刻石原件復制的。
重刻秦琅琊刻石碑
這是1994年根據《史記》記載的秦始皇琅琊刻辭全文和二世詔書刻辭全文書刻的,立在琅琊台頂以西突出的山頭上。刻石碑的造型是根據有關志書上記載設計建造的,用青州墨青石作為鐫刻石體。刻石碑高4.8米,頂寬0.73,底寬2米。碑文由著名書法家熊伯齊用小篆體書寫,環刻在碑中間部分的東、南、西三面。
鯨館
鯨館既是琅琊台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又是一處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琅琊台景觀示意圖
。鯨館展示的鯨的標本,來自1995年在鯨館西側海灘潮湧上岸的一頭幼鯨屍體。鯨館主體兩層,側體三層。在第一層,展出鯨皮標本。在第二層,展出鯨骨標本,還有其他近200種海洋生物標本,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海豚、海龜等的標本。 亭子蘭炮台:亭子蘭炮台在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北岸,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它是膠南市境內三個古炮台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軍事設施。古人在這里設炮台,足見琅琊台和琅琊港古時軍事地位的重要。
徐福東渡起航處
在琅琊港的港口碼頭上有一通刻著「徐福東渡啟航處」的石碑。據《史記》記載,徐福東渡日本是從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啟航的。在中國古代,琅琊港經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海運港灣和海防要地。現在,港口不僅有漁船碼頭和貨運碼頭,而且還建有旅遊碼頭。青島--琅琊台海上旅遊客輪碼頭就在這里。在徐福東渡啟航處石碑的東邊和西邊的不遠處,有潮灣古造船遺址和者灣子古造船遺址,當地居民說那是徐福為求仙葯和東渡日本修造樓船的舊址。
齋堂島
從琅琊港碼頭乘船向東南行0.9公里,就到達那綠樹紅瓦的海島,它因「始皇登琅琊時,侍從齋戒於此」而得名。齋堂島南北1.6公里,東西0.25公里,岸線周長5.i8公里,面積0.4平方公里。它分南島和北島,中間由一道狹窄的沙丘連接。北島平坦,有居民300多戶,以漁業為主,村中居民都是海島漁家。村西邊是泊漁船和渡船的海岸港灣。村東邊潮間帶礁石嶙峋,退潮時到那裡趕海:拾螺、捉蟹、碰海蠣子……南島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上青松蔥籠,林間有綠蔭野徑。環島山岩陡峭,有許多奇險的景緻,也有多處適宜執竿垂釣的好地方。山南頭海邊的黑石洞和隨潮漲潮落而顯露隱沒的彩畫礁石,別有意趣。山頂一座高11.8米的燈塔,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為海島點染出一種歷史氣氛。齋堂島和琅琊港碼頭之間,每半小時有一趟渡船來往,遊人進出非常方便。
龍灣
在琅琊台東北方,有一片遼闊的海灣,它的水域面積66平方公里,灣口在東岸的大珠山嘴和琅琊台前的齋堂島之間,這就是龍灣。站在琅琊台看龍灣,它北面的車輪山,東方的大珠山和靈山島,猶如仙山叢列;西岸的沙灘,好似天上落下的兩彎連在一起的金色新月。龍灣就是一軸由古台、仙山、仙島和新月形沙灘鑲嵌著浩浩碧波銀浪的畫卷。每到東南風達到5級以上,龍灣里就會出現銀龍奔騰聚會的景象,十分壯觀,這就是有名的琅琊台龍的奇觀。 在龍灣西岸有一塊巨石,朝著陸地的一面刻著「龍灣」二字,朝大海的一面刻著「倏起一龍」四個字。「倏起一龍」原是明代諸城知縣顏悅道立在琅琊台上的題為《登琅琊述》石碑上的一句話。歷經450多年,此碑猶存。這是古人記述琅琊台龍奇觀留存至今的文字實物。 琅琊台景區北門設在龍灣岸灘,建有大型環保停車場,接納遊人從龍灣沿北坡登琅琊台。具有秦代宮殿氣派的遊客中心在北門右側。從遊客中心到停車場之間的徐福街,展現出了秦代街市的風貌。在徐福街廣場上,立一尊5.8米高的徐福石雕像,它塑造了開辟中日友好交往先河的徐福馭風踏浪志在遠方的形象。 龍灣海水浴場,灘廣沙細,入海200米水深不及人肩,而且還遠離污染,海水晶瑩透明。如果碰上刮東南風,人與「龍」同游共樂,更是其樂無窮! 從龍灣海水浴場往西100米,是王家台後漁家民俗村。村裡有家庭旅館,還開展一些吸引遊人參與的漁家生活和漁業生產活動的項目。 琅琊台觀龍台
觀龍台
觀龍台是一個寬敞的石砌平台,臨海一側立著一塊刻有「觀龍台」三個大字的石頭置身此台觀龍灣里銀龍奔騰的景象,離「龍」很近,使人覺得「龍」幾乎能跳上平台與人逗樂。這里是觀「龍」最佳位置之一。平台向南連著一排石砌台階,站在台階上能聽到一種非常特別的聲音,這里被稱為「龍吟回應處」。登完這排台階,左側有一座仿秦漢建築的亭子,匾額上題寫「觀龍亭」,此亭臨崖頭而立,走進亭內看龍騰龍躍,有近處俯視的效果,既看得真切,又能體味龍陣的氣勢。
秦闕
秦闕是從北路登琅琊台的門。闕由四柱撐一橫匾,以簡潔樸素的造型體現著秦代建築的凝重大氣。匾額「琅琊台」三字由著名畫家劉海粟題寫。進闋門走不多遠,便登上「觀龍橋」,站在橋上,回望龍灣里群龍聚會,可見「龍」們都從闋前經過,好象是在接受檢閱,其場面非常隆重和庄嚴。橋右前方路西側有一片黑瓦房,綠樹和菜圃環繞,這是秦代民居。進入民居庭院和室內,彷彿走進了兩千多年前秦代的民間生活之中。
編輯本段景區旅遊
美食
海水豆腐:來膠南,不可不嘗嘗海水豆腐。與傳統的鹵水豆腐相比,海水豆腐的特點是入口清爽,滑潤,口味獨特、醇厚,味道鮮美異常,並且不會破壞大豆的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海水豆腐的主要原料為黃豆,輔料為海水及淡水。含水量低,用手按壓感覺比普通豆腐硬, 琅琊台海水豆腐
由於它不含任何鹵水、石膏等添加劑,所以表面看比不上普通的豆腐細膩光滑,甚至有點粗糙,但聞起來卻沒有了那股鹵水味,只有大樂途遊民部落五周2007西藏聖地婚禮 、航空旅行白皮書、黃金周出遊全攻略豆的清香。 海水豆腐烹制時比較耐燉,且膨脹有彈性,越燉越嫩,鮮味十足。在膠南沿海農村,逢年過節有做海水豆腐的風俗。每年臘月小年之前,家家戶戶都會提前用冷水將黃豆浸泡24小時,還要稍微留點硬心,這樣做出的豆腐才好吃。然後挑上水桶到海邊,等到海水剛退潮後,尋找清澈的海水,用勺子一勺一勺舀到桶里。 有時為了等潮水,半夜就要到海邊去。接下來就是磨豆腐。在過去,磨豆腐這一環節,主要是由人來完成的。一個村子裡只有寥寥幾盤石磨,逢年過節,磨豆子的人就會排起長隊。電磨的出現,使磨豆腐不再是一個漫長而勞累的過程,吃豆腐也不再局限於年節。現在,膠南海水豆腐的製作已經形成了產業,想吃海水豆腐,不必您親自動手,各大超市、市場隨時都能買到。 開春山菜包子:山菜,一種生長在山上最不起眼地方的野菜,加上一點點肉,一點點油,就能包出味道精美的包子。只有在春天才能吃的到哦。 青島盛產名貴的海參、扇貝、鮑魚、海螺、大對蝦、加吉魚等,這就決定了青島烹飪以海味原料為主的特點。傳統的青島宴席有一定的講究,常見的有「四一六」,「四二八」規格。上菜的順序要求先冷後熱,先咸後甜,每席必有魚,沒有海參不算大席。吃海鮮要看季節,春季和夏季是最好的季節,絕對讓你吃得再也不想吃肉。當然也要小心,有很多遊人初到青島由於經受不住海鮮的誘惑,吃得太多,結果……(可想而知)。 青島有北方特色的海鮮大席,也有山東各種特色的風味小吃。麵食鋪天蓋地 琅琊台山菜包
,餃子熱氣沸騰。北方美食口味厚重,需要良好的消化能力。青島名廚雲集,山珍海味集中,又有譽滿海內外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佐餐,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在小吃街可領略青島地方風味小吃,這里有大飯店裡難得的樂趣。「劈柴院」位於中山路、河北路之間的江寧路,是青島著名的小吃街。除此之外還有大麥島海鮮街、雲霄路中苑美食街、匯泉小吃街、雙星大吃街、泰山路燒烤街、長安食街等,薈萃八方風味,是美食家的天堂。
住宿
青島琅琊台省級旅遊度假區王家台後村(景區北門附近,緊靠龍灣海水浴場)開辦的漁家宴家庭旅館,環境簡潔、衛生、優雅,可接待700人同時食宿,餐飲以活海鮮、小海鮮為主,突出漁家宴風味。台西頭村(景區南面,臨琅琊港)開辦的漁家宴家庭旅館,可接待350人同時食宿。 龍灣大酒店
龍灣大酒店(景區北門附近,緊靠龍灣海水浴場)開辦的海濱別墅區,可接待35人住宿。聯系電話: 市區六家星級飯店,分別為:國旅大酒店(三星),東方九九紅大酒店(三星);新泰華大酒店(三星),豐澤山莊大酒店(三星),中太大酒店(二星);裕源賓館(二星)。共有各種客房近600間,可接待住宿客人1200人次。
交通
距青島流亭機場距離約98公里,距機場車程時間約90分鍾,距黃島火車站距離約55 公里, 距火車站車程時間約65分鍾,距膠南汽車站距離約30公里 ,距汽車站車程時間約40分鍾;距黃島渡口裡程數約66公里,距黃島渡口時間約70分鍾。
購物
在琅琊文化陳列館、台頂設有兩處旅遊商店和龍灣旅遊商品市場,可購買琅琊台酒、琅琊台茶、海產品等特色紀念品。到琅琊港可以購買干鮮海產品。膠南--琅琊台沿途可購買各種石器。膠南市區評出「十佳」旅遊商品,分別是琅琊台系列酒、德維牌圓火腿、嘉福牌系列海鮮產品、三山牌食品、超潤牌純凈水、海青牌綠茶、懸泉牌綠茶、海魂牌男女系列皮鞋、國途牌運動鞋、海天牌木製工藝品。
編輯本段琅琊台游記
琅琊台,位於青島膠南市西南部,擁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這兒山海薈萃,景緻宜人,具有山、海、古、俗、仙、奇、美的獨特優勢和地方特色,為山東省省級旅遊度假區。 琅琊台其名,史籍最早載於《山海經•海內東經》 :「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樣解釋:「蓋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驅車來到琅琊台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美麗的海濱風光。碩大的龍灣碧波盪漾,層層銀色的浪花徐徐推進,簇擁著月光形的金沙灘,迎面屹立的琅琊台氣勢磅礴,山青樹綠,如詩如畫。信步登上琅琊台頂,頓感天高地闊,空氣清新,彷彿進入了人間仙境,心曠神怡。環視四周,山光嵐影,海濤變幻,漁帆點點,氣象壯觀,不禁令人感嘆:難怪秦始皇選擇這里築台,難怪他三次登臨,留 琅琊台
連忘返,樂之忘歸! 沿著曲徑通幽的游覽路線信步進入景區,可以看到成組秦漢建築風格的仿古建築,由徐福殿、雲梯、御路、琅琊刻石、秦始皇遣徐福東渡求仙群雕像等等組成的建築群古樸典雅,格調協調,充分展現出齊秦文化的內容和秦漢建築的特點。 景區內除有保留較好的秦代修築的古琅琊台遺址外,還有配套的多處地下管道和人工壘砌的古台基,秦磚漢瓦在地面上隨處可見,俯拾即是。 琅琊台前的古琅琊港是中國五大古港之一,原系中國古代海港的鼻祖。隔海相望的齋堂島是當年秦始皇侍從齋沐數日,為其祈求長生不老的地方。這個海島,彷彿一條長鯨靜卧在海面上,風光特別秀美。 史傳越王勾踐初建琅琊台。同秦、晉、齊、楚等國君主在台上歃血盟誓,共同尊輔周室。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後,為稱霸中原,從會稽遷都琅琊,並在城東南5公里的琅琊山上築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前219年東巡郡縣,建造廠除函谷關外惟一的行宮——琅琊台行宮。西漢末,琅琊台毀於地震。明代萬曆年間在琅琊台頂修建海神廟和禮日亭,後廟、亭等俱毀。今琅琊台最珍貴的文物是秦朝刻石,刻石496字,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宇內的功績,碑文出臼李斯之手。其碑歷經戰亂輾轉,現殘石原件寸: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存。1982年,國務院公布琅琊台為第—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山東省政府確定琅琊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景區進行大規模恢復性建設。現以秦代風格修建了徐福殿、152米長的雲梯、再現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的高大花崗岩群雕,重建瞭望越樓,內置越王勾踐塑像,琅琊台刻石亭立於原刻石遺址處,內置刻石復製品。在台頂北側坡處,依據古籍記載在原址修復了始皇御路,路長135米,設386級台階,莊重典雅。古樸肅穆。秦始皇築台的夯土層清晰可辨;秦磚漢瓦俯拾即是;琅琊刻石(真品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堪稱國寶。 琅琊台 歷史上還出現過一個以琅琊為名的諸侯國:漢光武帝建立東漢以後,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將自己的十幾個兒子分封為王,琅琊國就是其中之一。而琅琊國自建立到三國時結束,在歷史上只存在了一百多年時間。 琅琊台修復建成的景點有:琅琊文化陳列館、徐福殿、雲梯、觀龍閣、秦兵馬俑布陣陳列館、御路、琅琊刻石、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琅琊台保護亭、望越樓、琅琊刻石亭、亭子蘭炮台、海洋生物陳列館等。齋堂島在琅琊台東南海中,西北距陸岸1.3公里。島東岸多岩礁,魚類繁生,是觀光、垂釣的好去處。龍灣位於琅琊台北側,灣畔沙岸廣闊,綿延5公里, 呈弧狀,猶若一鉤彎月,又稱月亮灣;海水潔凈,沙灘細軟,是日光浴。海水浴的理想場所。

❿ 臨沂有什麽遺址或遺跡

1.齊長城
齊長城遺址座落於沂水縣。長城遺址保存尚好,平均高約3.5米,底寬約12米,牆高約2米。
齊長城穆陵關遺址位於沂水縣城東於溝鄉、馬站鎮、圈裡鄉、楊庄鄉、富官莊鄉境內,佔地面積4,600餘公頃,為古齊國所建長城的一段。齊為西周時分封諸侯國之一;齊宜王時(公元前319——301年),疆域擴大,東至黃海,西至黃河,南達穆陵關。為防魯、楚等國入侵,齊國將以前零星修築的長城加以延長,西起平陰、東至琅琊台,蜿蜒500公里。穆陵關一段大都建在山嶺上,城牆為混合沙土夯築,基寬3-5米,保存較好的有4段:穆陵關東西兩段各5公里,楊庄鎮東、西溝子至鳳鳴峪一段長4公里,垛庄光光山一段長1.5公里。高矮不等,最高處一段即穆陵關東段,高出地面1-2米。穆陵關是齊長城的重要關隘,自齊國始,歷代均視為戰略要地,派兵駐守。今尚存明嘉靖年間修葺關樓時所立石碑。穆陵關山谷峻狹,古稱「齊南天險」。登關四覽,沂水、沭水盡收眼底,長城遺址逶迤起伏,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1978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孟良崮戰役遺址
孟良崮戰役是在一九四七年五月,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蒙陰東南地區,對國民黨軍隊發動的一次山地進攻戰役。華東野戰軍在陳毅、栗裕的指揮下,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英雄氣概,經浴血奮戰,一舉殲滅號稱「五大主力之首」的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擊斃敵中將師長張靈甫,少將副師長蔡仁傑,斃傷、俘敵三萬二千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一舉粉碎了蔣介石對山東省重點進攻的戰略計劃,扭轉了華東戰局,在解放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由此,「英雄孟良崮」成為沂蒙山的象徵而名揚海內外。
孟良崮旅遊區自建設以來,受到了黨政軍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陳毅元帥、粟裕將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均為孟良崮旅遊區題過詞,曾參加過孟良崮戰役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將軍、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省長李春亭和曾參加過孟良崮戰役的老首長、老將軍都曾多次親臨孟良崮。

3.銀雀山漢墓竹簡
銀雀山漢墓座落在臨沂市蘭山區銀雀山西南麓市政府院內,1989年10月落成開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松柏花竹,長廊圍繞,山水相映,整體設計融仿古建築與園林風格於一體,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是一座遺址性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共有三個展廳:銀雀山漢墓廳、竹簡陳列廳、文物陳列廳。
1972年4月在銀雀山發掘古墓兩座,定為銀雀山一號、二號墓。墓址開鑿在岩石上,為長方形豎穴,均為一槨一棺。槨內有隔板一側放棺、一側為邊廂,邊廂內放置隨葬器物。考古人員在邊廂里發現的竹簡。經專家整理,其中有中國古代四大兵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經》《曹氏陰陽》等先秦古籍。二號墓出土的《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這批珍貴的竹簡為研究中國先秦和漢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文學、音訓、簡冊、歷法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文獻資料。 特別是失傳1700多年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時出土,解開了歷史上孫子和孫臏是否一人、其兵書是一部還是兩部的千古之謎。漢簡出土名揚四海,震驚中外,與「馬王堆」「兵馬俑」齊名,被列為「新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4.萬壽宮
萬壽宮位於蒙山南麓,原名古蒙祠,宋代改為道觀,名玉虛觀,顓臾王廟,後易名萬壽宮。北宋宣和五年,宋徽宗趙佶曾封古顓臾王為英烈昭濟惠民王,故古蒙祠曾改名英烈昭濟惠民王廟。宋代盛行道教,萬壽宮道眾達310人,道觀建築最具規模。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均在此舉行盛大的廟會,遊客雲集,香火旺盛。
萬壽宮古建築群由於年久失修,部分損壞,後經平邑縣政府修復。新建築群座北朝南,迎面兀立著一座象徵著「天、地、人」三界的土木結構的三洞山門。山門前有一建築,稱「玉皇殿」。殿前有清朝嘉靖年間栽植的文冠果一棵。有《金石錄》中記載的「玉華峰」奇石一處,碑刻數通。過山門即進入正門,第一進院落正面是前殿和兩廂配房。前殿建築面積180平方米,單檐歇山勢。穿堂入第二進院落,為萬壽宮主體建築,北有「三清殿」,建築面積560米,重檐廡殿式,殿堂為玻璃瓦屋面。古寺新顏,金碧輝煌,頗具氣勢。
萬壽宮依山傍水,有喬松古檜700餘株,參霄蔽日,秀色可餐。有新植黑松、雪松、水杉、翠竹及各種果樹,滿山遍野。溪水長流,松竹常青。春華秋實,景色宜人。置身其間,如臨仙境。

5.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故居位於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為古典園林式建築。一期佔地面積約28畝,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
書聖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出生於琅琊郡(今臨沂市),自幼酷愛書法,真、草、隸、篆俱佳,尤善隸書。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在我國書法史上並稱「二王」。王羲之不僅在《晉書》有傳,還有勞唐太宗親筆撰寫了一段專論,因為他的書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賞」。唐太宗稱贊他「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個愛好書法的皇帝,他一生對王羲之的墨跡,真是「心慕手追」,直到臨死還留下遺言,將古今行書第一的《蘭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還爭論不休的一樁公案。
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隨家族南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舍故宅為佛寺,佛寺歷經興廢。偽劉豫時,易名普照寺,沿襲至今。為紀念我國歷史上這位書法大師,1990年以來,由臨沂地區行署、臨沂市政府投資400餘萬元修復了王羲之故居。

6.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應該也算吧)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