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調查遺址
『壹』 吳哥遺跡的發現過程是什麼呢
吳哥是公元9~15世紀東南亞高棉王國的都城。9世紀初始,吳哥王朝先後25位國王,統治著中南半島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灣之間的大片土地,其勢力范圍遠遠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領土,盛極一時。其間大興土木,留下了吳哥城、吳哥窟和女王宮等600多座印度教與佛教建築風格的寺塔。1431年泰族軍隊攻佔並洗劫了吳哥,該城廢棄。隨後,繁華的吳哥就湮沒於方圓
45平方千米的叢林榛莽之中,到16世紀已成為一片雜木叢生的廢墟,逐漸被人們遺忘。
1860年1月22日,法國博物學家姆奧為了尋找珍奇異獸,來到金邊西北2504千米處的洞里沙湖岸。34歲的他,就在這個蠻荒的密林深處,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吳哥遺址。在此之前,沒有人相信當地會有什麼歷史可言,更不用說工藝技術了,但是擺在他眼前的景象,卻是一個輝煌燦爛的古文明無可置疑的證據。姆奧花了3個星期的時間在遺跡群中到處察看,從當地建築宏偉的、傳神的浮雕以及秀麗絕倫的雕像,他斷定吳哥地方以往曾經出現具有高度文明化的王朝。姆奧將眼前的景觀巨細無遺地記錄下來,然後趕回法國,把他所看到的一切一五一十通過新聞界發布出來,但是,沒有人相信他的話。幾個月以後,他回到中南半島的寮國叢林探險,不幸染患瘧疾,客死異鄉。
1863年時,姆奧的調查記錄在學術雜志刊載出來,西方考古學術界終於開始相信的確有吳哥遺跡的存在。1866年,法國的勢力侵入中南半島,法國人開始對這些神話般的廢墟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並且於1885年編了一份歷代國王的年表,人們才知道姆奧只不過是一個「再發現者」而已。根據考古學家找到的史料,人們知道高棉(即柬埔寨)在放棄都城吳哥之後,經歷了幾世紀的內訌和戰亂,不過,吳哥都城的建築卻保存得十分完善,絲毫未受戰火波及。1546年,高棉王安強一世曾修復吳哥窟,1576年,沙塔王曾經把宮廷的一部分遷至吳哥附近,以便就近維護。1551年,葡萄牙傳教士發現了吳哥都城,並且作成記錄,這份記錄目前還珍藏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中央圖書館。
到了17世紀,吳哥城已人跡罕至,逐漸被四周茂密的熱帶樹林吞噬。法國人在1898年,投入大量資金來維護吳哥遺跡,考古學家和一隊又一隊雇自當地的工人,逐次把枝椏纏繞的樹林砍掉,使廢棄了兩百多年的石廟群建築重見天日,恢復了昔日迷人的面貌。
『貳』 無錫民族工商業遺跡調查
[編輯本段]生平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江蘇無錫人。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幼喪母,由同族嬸母扶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鑽研,精益求 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沖破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董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
1949年7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據說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只有一張日偽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標准照。相片里那個帶著盲人眼鏡,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頂破氈帽下面的面孔,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也許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的緣由。這個華彥鈞的私生子,生來就被剝奪了家庭慈愛的權利。當他的生母無奈地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抵抗世俗的歧視,這個孩子性格中一些隱秘的部分已經可見端倪。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回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的眼光所見之處,也許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我從資料中知道,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華清河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後的日子說來也令人唏噓。無錫城中道觀洞虛宮里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華彥鈞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荒唐的生活帶來荒唐的結果:因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喪失對道觀的控制。流落街頭後,族人安排江陰的農村寡婦董彩娣來照顧他。世事就是這樣矛盾。痛苦絕望中的阿炳沒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後的日子裡,一個說唱時事,在街頭賣藝,以「瞎子阿炳」聞名的創作型民間藝人新生了。有一篇當時見證人的回憶文章說,日本人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難,在上海的崑曲班仙霓社擔任彈奏三弦的琴師,其間甚至還在當時拍攝的電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個群眾角色。
阿炳在這個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圍繞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傳有許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讀到其一個,說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一個民間藝人教的,沒名字。楊蔭瀏說這曲子好,還說他們正在收集民樂,要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黎松壽和楊教授約好,回到家鄉一直等到9月份,楊蔭瀏和曹安和兩位教授才來到無錫。這次他們帶來的任務是錄制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些道教音樂,黎松壽堅持請他們去錄阿炳的樂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楊蔭瀏教授輕聲問這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名字。楊教授說沒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接著說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楊教授又說,《印月》這名字跟廣東音樂重了,要不叫映月,無錫有映山湖么。
對這件事情,黎松壽先生在他的回憶文章里說: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著楊蔭瀏、曹安和兩位先生找阿炳錄音,那天一直錄到晚上7點半才結束。錄音的時候,阿炳因為身體很不好,手勁也不夠,琴也是臨時找的,所以錄音保存下來的《二泉映月》並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後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錄音後的第5天,好像是無錫牙醫協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阿炳支撐著病體出門,由於他走得慢,到會場時演出都快結束了。我扶著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話筒前面。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對話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開始是彈琵琶,後來台下有人叫著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體,不要拉。阿炳說了一句:「我給無錫的鄉親拉琴,拉死也甘心。」接著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記得滿場都是人,連窗戶上也站滿了人。演出結束的時候,台下掌聲和叫好聲不斷,阿炳聽見就脫下頭上的帽子點頭示意。那次演出後的第3天,阿炳就去世了。
80多年前,無錫街道的上空常常飄揚著阿炳賣藝乞討所奏響的琴聲。他的即興演奏,不僅成就了《二泉映月》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擺脫了那種賞玩式的心態,上升為一種與我同在的共命運感。對人世的關懷,對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難,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貝多芬相提並論。不是說人活著多麼艱難,或者古人掛在嘴邊的「天降將大任於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為。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心靈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樂里常常感覺到的,在那一瞬間,就是能分清許多是非。我記憶里有過一段介紹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文字,說他在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時流著眼淚告訴別人:「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阿炳因為1950年那次錄音保留了他創作的六首樂曲:即今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是一件萬幸的事情。作為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個機會,不僅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用音符來表達,還能藉助音樂這種工具來感染其他的心靈。
[編輯本段]軼聞趣事
人們稱阿炳是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不怕權勢);人窮嘴不窮(不吃白食);人窮名不窮(正直)。
在無錫城裡,有個地主強奸家中的一個13歲丫頭,阿炳知道後,馬上把此事編詞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惡之舉,激起民憤,嚇得那個地主外逃好幾個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國民黨軍閥湯恩伯要阿炳給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會,阿炳斷然拒絕,遭到一頓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並編了唱詞,拉起二胡痛罵他們。
抗戰時期,日寇佔領無錫,一個叫章士鈞的人當了漢奸,阿炳知道後,就編詞罵他,又遭到一頓毒打。後來,這個漢奸被日本人殺了,阿炳拍手稱快,並編了一首《漢奸的下場》沿街演唱,無錫人士無不叫好。
[編輯本段]音樂作品
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其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
繼短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片段2)。 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華彥鈞墓 華彥鈞墓,一名阿炳墓。位於無錫市錫惠公園內惠山東麓映山湖邊。華彥鈞,即「瞎子阿炳」,民間音樂家,1950年12月病歿,葬無錫西郊璨山腳下「一和山房」道士墓。1979年5月,墓遭破壞,由無錫市博物館原地拾骨,於1983年遷葬惠山東麓、二泉之南現址。墓地面積742平方米,主體由墓牆和翼牆組成,狀如音樂台;舊墓碑現藏市博物館,彩墓碑由中國音樂研究所、無錫市文聯立,楊蔭瀏書,墓前瞎子阿炳銅像,由錢紹武雕塑。
1986年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象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編輯本段]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當時參加錄音的還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無錫報發表過《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一文,他在文中寫道:「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光《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無錫二泉池設有漪瀾堂,二泉亭等建築。農歷每月望日前後,月戀水,水懷月,同輝水韻。佳景天成。
『叄』 南陽如何回應抗日烈士陵園遺址遭破壞
7月2日消息,針對網路披露的河南南陽一抗日烈士陵園遺址近日正遭企業施工破壞的消息,事發地南陽市南召縣聯合調查組回應稱,已責成企業停止施工、保持原狀。南召縣表示,對於網友反映的「地下有近三千烈士遺骸」,目前無從考證,但將充分尊重保護「抗日烈士陵園遺址」的意願,邀請專家深入調查、考證,若經查證確有抗日戰士遺骸,將採取相應保護措施。
通報稱,據《南召縣志》記載,1938年,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十五後方醫院移駐南召,接受前方運送下來的傷病員,其中20多人在醫院死亡。時國民縣政府擇定雲陽城西南之南石廟,營建抗日將士烈士陵園,樹烈士紀念碑。
據當地年長者介紹,解放前此處荒涼偏僻,是亂葬墳場。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劉姓、王姓等村民在此處開荒種地,墳塋遭到嚴重毀壞。六十年代初期,老城社區又把此處設為集體林場。文革期間,紀念碑被人為毀壞,下落不明,「陵園遺址」無從辨識。目前,有6塊國民黨亡故士兵墓碑被當地民間保存,網友反映的「地下近三千烈士遺骸」無從考證。
來源:中國新聞網
『肆』 急!急!急!!!新聞調查節目「重建圓明園之爭」中40秒到之後持續近30秒的音樂是什麼在那裡下載
最好保留原址,另地重建。這樣既有紀念意義,又可以一睹圓明園的宏偉。
第一、現存的圓明園遺址是永遠的國恥紀念地,是世
世代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對其修復會使歷史文
物的教育價值盪然無存。
第二、圓明園目前的主要價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國宮廷建築或皇家園林的輝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毀後留下
的恥辱,現在的遺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價值。
第三、進行修復是對歷史文物的徹底破壞,與現行的
國家文物保護法相背。
第四、修復圓明園無論在建築質量上還是規模上,都
無法達到原有的水平,至多隻可能是增加一處新的人造景
觀,而且會變得不倫不類。
另:專家談之一:
2004年10月28日
圓明園不能再「毀」一次
□楊耕身
今年10月18日是圓明園罹難144周年,來自各界的20多名專家齊聚園內,共商遺址公園建設大計。有專家提出,圓明園有必要復建部分景觀,申報世界遺產。據10月19日《北京娛樂信報》報道,圓明園管理處負責人介紹,這次研討會的目的,是讓專家們對圓明園遺址公園的保護和建設獻計獻策。
眾多「專家」都眾口一辭地倡言「復建」圓明園,而沒有一丁點的「雜音」,這使得不論怎麼看,這次「研討會」都堪稱是一次組織得力的「復建吹風會」。但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因為在我國,關於「圓明園該不該重建」的爭論已不下十數年,「主修派」與「保留派」之爭一直未曾有過決斷,因此此次研討會出現如此統一的「口徑」,便著實有些出人意料。也正因此,我在看罷報道之餘首先想到的是:葉廷芳、李學勤、鄧友梅、梁從誡諸人士如今安在?
之所以想到上述諸人士,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是對重修圓明園持反對意見者。不止是他們,還包括更多人士。我們不妨追溯至1999年全國「兩會」時,「主修派」與「保留派」的一次交鋒。此事可見諸1999年3月31日《中國青年報》之報道。當時針對一份「重現圓明園景觀」的提案,包括上述諸人士在內的49位全國政協委員上書提案,表示堅決反對。也就是在此次「交鋒」中,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之子、梁啟超之孫梁從誡先生坦承:我這已經是好幾次反對重修圓明園了!———我奇怪的是:未必到了今天,他們都沒話可說了?
當年的那樁「公案」,也使得我們今天能夠更容易地找到反對重修圓明園的理由。作為那份提案「牽頭人」的葉廷芳先生在當時就指出:第一,現存的圓明園遺址是永遠的國恥紀念地,對其修復會使歷史文物的教育價值盪然無存。第二,圓明園目前的主要價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國宮廷建築或皇家園林的輝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毀後留下的恥辱。第三,進行修復是對歷史文物的徹底破壞,與現行的國家文物保護法相悖。第四,修復圓明園至多隻可能是增加一處新的人造景觀,而且會變得不倫不類。
歷史的天空風來雨過,圓明園也經歷了兩度劫難。1860年她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燒毀,作為清朝的皇家園林,其廢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清政府放棄管理以後,圓明園成為無主的園林,她又遭受第二次大規模的洗劫。也正因此,梁從誡先生曾經非常激動地喊道:「不能再毀圓明園了!」是的,不能讓人為的重修或復建再將圓明園「毀」一次了。
1999年圓明園的重修之爭之後,隨著2002年10月17日《北京市公園條例》的頒行,我們又一度認為,圓明園不再重建能夠從法律中得到確認。因為該條例規定:「對無法以人力再造和無法再生的自然景觀或者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人文景觀,禁止改變原有風貌和格局。」我注意到,此條例出台後,許多媒體都以「圓明園不重建寫入法中」為題做了報道。然而誰曾料到,條例也並沒有阻止新一輪的、雄心勃勃的重修計劃?
很難說,在此番「研討會」之後,圓明園的命運將是怎樣,但無論如何,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一切並不像這次「研討會」所製造的眾口一詞、人心所向的假象那樣;也想表明: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保護古代建築遺跡的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缺乏一種清醒的認識。當然,我更想表明的另一個最基本的認知就是:我深信在我們這個社會,不是所有的專家都會輕易地放棄其思想與良知。
當年的「主修派」提出的是「以企業行為重現圓明園景觀」,現在的「主修派」則打出了「申報世界遺產」這樣一個令人心動的理由,然而不論怎樣,當一切都泥沙俱下,我仍將相信那些最堅硬的品質不會有絲毫改變,一段最疼痛的歷史更不會在一個民族的心靈記憶中變得無足輕重。
『伍』 470餘尊佛像鑿在1塊巨石上是在哪發現的遺址
470餘尊佛像鑿在1塊巨石上是在重慶江津石佛寺發現的遺址,石佛寺遺址位於江津區版長江北岸的半山腰權,是一座晚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寺廟遺址。
經過4年多時間的挖掘,沉睡千年的江津石佛寺終於「露出真容」。沿著建築基址,可以看到發掘區地層堆積、採集遺物等考古成果。在方寸之間,窺見寺廟的千年興衰。專家介紹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現已發掘4600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標本900多件。
(5)新聞調查遺址擴展閱讀
江津石佛寺遺址簡介
重慶江津石佛寺遺址曾亮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線上終評會。該遺址為近年來重慶繼釣魚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寺廟巧借巨石布局,曾號稱「西蜀第一禪林」。2016年至2019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石佛寺遺址開展了主動性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
石佛寺遺址是我國為數不多的通過考古發掘全面揭露出來的布局完整的石窟寺。遺址體現了「隨山就勢、巧於因借」的山地建築規劃設計思想及營造技術特色,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提供了一項傑出範例。遺址中發現的石造像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陸』 老黑溝慘案遺址的建設歷史
30年代這里散居著300餘戶農民,「九·一八」事變後,在舒蘭、五常一帶山區活躍著一支抗日武裝,就是以宋德林為首的反日山林隊。老黑溝是這支隊伍的根據地之一。宋德林部隊利用這里的有利地理條件,養兵藏身,不時襲擊日寇,開展抗日武裝斗爭。
1932年3月,宋德林部第3支隊,在隊長邢文奎的率領下,混入敵營,將保護修築鐵路的日軍58人擊斃,拔掉了牛頭山炮樓,繳獲大批武器和彈葯、築路資材和糧食物品。同年農歷五月初十,義勇軍1支隊在上營東干溝埋伏,擊斃日軍12名,炸掉了碉堡。抗日義勇軍神出鬼沒,使日軍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日軍調動兵力,一面加強防守,一面加緊圍剿。但義勇軍依靠人民群眾,利用有利地形,與日寇展開游擊戰爭。時而突然出擊,然後無影無蹤,打得敵人暈頭轉向。1934年,有48名日軍討伐隊,到碾子溝掃盪,遇到一個老農,要其帶路。老農將敵引進溝谷,然後以找水為由,不知去向。這時槍聲大作,日軍被圍溝里,亂作一團,除1人逃走外,47名日軍全部被殲滅。
日本侵略者屢次討伐,屢次失敗,對抗日義勇軍恨得咬牙切齒,又無可奈何。甚至貼出布告,以高額懸賞捉拿義勇軍頭領。同時派出奸細,深入山裡,刺探我軍情況。根據密探報告:「老黑溝沒有好人,都是鬍子。」 於是日軍決定對老黑溝進行瘋狂圍剿。1935年春,關東軍從齊齊哈爾調第38聯隊(第38聯隊又稱奈良聯隊)第3大隊進駐舒蘭和蛟河,專門執行討伐任務。日軍第3大隊進駐蛟河之後,根據守備隊提供的情報,制訂了討伐計劃,進行了強抓苦力,招聘翻譯,「安撫」百姓等討伐准備。經過周密的討伐准備之後,第3大隊於1935年5月15日從蛟河出發,向老黑溝進犯,開始了春季大討伐。5月29日,第3大隊到達額勒赫,然後分兵三路進入老黑溝。至6月7日撤出老黑溝。在10天之內,日軍對平民百姓進行了血腥屠殺,並放火燒毀了大部分民房,使老黑溝成了人間地獄。據《老黑溝案件》約略統計,死難者合計1017人。《日軍暴行錄:吉林分卷》,第40頁。主要屠殺場所有樺曲柳頂子,柳樹河子,榆樹溝,青頂子等處。
在樺曲柳頂子(現為長安)日寇屠殺我平民百姓200多人,其手段,一是將百姓堵在屋裡殺死,然後燒房焚屍;二是將老百姓驅趕到樺樹林邊,挖坑活埋,待人埋到半截時,用刺刀亂刺,把人殺死。據調查,這里有7個坑,每坑埋10人左右,其中村西北角一個大坑就發現人頭骨30多個。《日軍暴行錄:吉林分卷》,第28頁。
柳樹河子胡家店是一個大筒屋客店,這里成了日軍的又一殺人場所。5月31日,日軍將抓來的老百姓72人,先在西院老孫家「過堂」,然後一個一個帶到胡家店進行槍殺,又把客店燒毀。屍體被燒得扭曲萎縮,無法辨認。
青頂子屯坐落在呼蘭河北岸,南岸有一個月牙形的水泡子,人們稱為月牙泡。這里成為日軍血洗老黑溝時最大的屠殺場。在5月31 至6月2日三天時間里,日軍在這里殘酷屠殺百姓300多人。在月牙泡岸邊,日軍讓抓來的百姓面向月牙泡跪下,用機槍掃射殺死,然後將屍體推入月牙泡,清凈的泡子水立刻變成了紅色。據一位日本留學生的調查采訪,至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在打魚時,網上還不時掛上人骨。在月牙泡西邊的樹林中,日軍將百姓每人捆在一棵樹上,然後端著刺刀猛刺,日軍野獸般的狂叫和被害者的慘叫聲交織在一起,回盪在寂靜的山林,慘不忍睹。在月牙泡南200米處,日軍採取了另外一種屠殺形式,將老百姓雙手背過去,用鐵絲擰住,從兩臂間穿一根水曲柳桿子,每根桿子穿20人左右,排成排跪下,然後日軍用機槍掃射,木桿壓在死者的背上。日軍就是用這樣殘暴的手段屠殺我百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當年手持屠刀的劊子手,至今對於這一血案竟緘口不言,不肯認罪。據日本朝日新聞披露,一位有良心的日本人藤森研,曾對此事做過調查采訪。通過《隨軍史錄》、《奈良聯隊戰記》等史料,以及采訪當時服兵役者的談話,已經明確第38聯隊曾於1935年5月在老黑溝進行過討伐。但對於是否進行過屠殺一事,除史料中有片斷記載之外,被采訪「證人」,或是遮掩搪塞,或是矢口否認,藤森最後感嘆到:「當時的中國」,「當時的日本」,隨著「現在的中國」准確地將「老黑溝」暴露於光亮之處時,只有「現在的日本」將記憶拚命地推向黯淡而在掙扎著。日本《朝日新聞》1988年2月12日。這從一個側面表現出日本對戰爭的態度。
1995年8月31日,在慘案始發地修建了「老黑溝慘案遺址「紀念碑。在揭碑儀式上,吉林市委書記趙家治、市長戰月昌、市委副書記左榮連等領導親臨大會講話並敬獻花圈,舒蘭市委書記李鐵、市長朴春模等黨政領導也到會致悼詞並敬獻花圈。社會各群眾團體、新聞媒體和群眾代表共1000多人參加了揭碑儀式。
『柒』 定陵地下宮殿發掘記
關於古墓發掘的紀實資料
一,中國考古探秘紀實叢書
古墓、珠寶、古屍、陪葬 ,神秘的面紗背後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
本書真實地再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個兵馬俑發現,發
掘的詳細經過。。。。。。
2、《尋找北京人:「北京人」頭蓋骨失蹤之謎》
1929年,北京周口店發掘出來的「中國北京猿人」轟動了當時的世界,被譽為「整個地球人類的震撼!」然而。。。。。。
3、《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
本書用紀實文學的形式,敘述了南越王墓發現、發掘那曲折而動人的經過,也充分展現了南越王國風起雲涌、大喜大悲的歷史畫面。
4、《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
1928年7月,流氓軍閥孫殿英率部,以剿匪及軍事演習為名,荷槍實彈進入東陵,用七天七夜的時間,打開乾隆、慈禧兩座地宮,劈棺拋屍,將價值連城的曠世珍寶洗劫一空,釀成了中外文明史上驚天動地的大案。 。。。。。。
5、《風雪定陵:地下玄宮洞開之謎》
這是一部全景式、多側面反映新中國以科學考古手段發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長篇紀實文學。
6、《萬世法門:法門寺地宮佛骨再世之謎(修訂本)》
位於陝西扶風縣的千年古剎法門寺寶塔,在一個風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員無意間在塔下發現了秘密玄宮,這便是埋葬著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國無數珍寶並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門寺地宮。本書從不同側面,披露這座迷宮的發現、發掘經過,以及佛祖真身舍利東來中國的秘密過程,為中國歷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空間。
二,《天國的靈光:佛像》
本書是走進珍寶世界系列圖中的一冊,全書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紹了漢、十六國時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間的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詳細的文字介紹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對讀者的欣賞。全書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識性及鑒欣賞性,是文物愛好者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三,《唐李憲墓發掘報告(精)》
本書是關於李憲夫婦葬墓的發掘報告。本書記錄了該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內裝飾壁畫以及種類繁多的隨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銅、銀、玉、玻璃料器等媽媽,這些都為唐代的社會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四,《徐州獅子山楚王陵--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序 我們的心願引子壹 漢兵馬俑坑的發現貳 發掘清理兵馬俑叄 尋找兵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試掘到正式批准發掘伍 內外墓道發掘告捷陸 會戰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貴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兩個問題後記
五,《中國(世界)歷史未解之謎》&《中國(世界)考古未解之謎》
六,《帝國的輝煌》
本書是關於秦始皇兵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圖書。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大眾介紹了秦國歷史以及秦所創造的
七,《定格歷史(隱藏於古墓中的奧秘)》
八,《滿城漢墓--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
滿城漢墓的發現,揭示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墓葬結構和埋葬制度,為研究漢代冶煉、鑄造、漆器、紡織等手工業和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劉勝墓全長約52米,最寬處約38米,最高處約7米,由墓道、車馬房、庫房、前堂和後室組成,竇綰墓和劉勝墓的形制大體相同。兩墓的墓室龐大,隨葬品豪華奢侈,共出土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絲織品等遺物1萬余件,其中包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著名器物。
九,《走進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記》
繼發現震驚世界的三星堆遺址之後本書紀之初,在成都平原又傳來了令人再次震驚的考古大發現:一個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國邑遺址,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駭然現世……考古工作者將此遺址命名為「金沙村遺址」。
本書作者親自參與了金沙村遺址的發掘工作,他們以如花的妙筆,將田野考古和豐富的知識以及科學求實的態度融為一體,撰寫了這本書。 作者將帶你一起穿越數千年時光隧道,走進古蜀都金沙村,去體會古蜀人的社會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
本書集中展示了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問世30餘年來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與藝術》
找尋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時期重要考古遺跡調查報告(1992-2002)札達盆地岩畫的發現及對西藏岩畫的幾點認識丁冬:西藏西部一處前佛教時期居住遺址的發?? 西藏西部陶器製作工藝的觀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會盟寺的比定圖像拉薩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松贊干布塑像的再觀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大發現》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稱「北京人」)遺址發掘與研究,是世界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紀中國考古學重大事件之一。此遺址被列入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中國境內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眼前的這本小冊子,作者盡力將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發現與研究這一段牽涉眾多學科和專業性很強的歷史,融會了國內外相關的重要考古發現,寫成一本雅俗共賞的書
十三,《考古人類學隨筆--張光直作品系列--張光直作品系列》
這是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的隨筆集,收錄其80及90年代所寫書序、講演稿、報刊文字及訪談記錄。內容涉及考古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發展,學者介紹,學界軼聞掌故、考古時事及對學術的前瞻。以隨筆的形式,讀者不僅可了解張光直學術上的直知灼見,於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位詼諧、寬容、樂觀、熱富有社會使命感的尊長。這是「張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書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專著。作者通過實地考察,獲取了充足、完備、翔實的一手資料,詳細介紹了秦陵四大陵區即西垂陵區、雍城陵區、櫟陽陵區和咸陽陵區的陵墓、陵園、陵寢建築、陪葬墓、陪葬坑等情況。特別是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秦始皇陵,其規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屬罕見。秦始皇皇陵的考古發現,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成為世界認識中國古代燦爛輝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書包括趣探事源,趣談考古,趣覓古跡,趣話文物幾個篇幅,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考古文化的歷史演變與發展,探究了考古中的來龍去脈之謎。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國卷·彩圖版》
本書作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叢書的一種,力圖通過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中國考古。編者在參考大量歷史文獻、考古資料並結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考古者、考古過程、考古等多種角度來探索中國古代文明,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過程中難以言表的身心體驗。
十七,世界偉大考古紀實系列報導
1:眾神的宮殿
作者:理查德·艾爾曼
1999年3月3日,人類考古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發現正通過衛星向全球現場直播……著名預言家凱西在上個世紀曾說,20世紀末,人們將開啟獅身人面像隱藏了數千年的「檔案館」,以揭開人類起源與智慧之謎。而埃及古老的諺語則告知我們:每當世紀交替之時,神秘的金字塔或通往遠古的墓道就會被發現,從而找到一段人類失去的歷史。
2:廢墟的真相
作者:呂貝克·斯特夫
你即將看到:考古史上最為動人心弦的篇章——14個失落的城市在百餘年間相繼被發現,它們無疑是人類文明的最早胚胎,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黎明時期。14個城市,14個撲朔迷離的故事,每一次發現都是考古史上最為動人心弦的一章,它們共同奏響了史前文明的輓歌。本書幾乎囊括了自考古學誕生以來所有偉大的考古發現,可以說是一把打開遠古、通向未來的鑰匙……
3:水晶頭骨之迷
作者:凱瑞·路易斯·托馬斯
克利斯·馬頓
美洲土著人世代流傳著一個故事:祖先留下了十三個水晶頭骨,當地球文明達到極致時,它們會重新出現,並揭示出人類過去和末來的秘密……
九十年代,英國的兩個電視製片人果然在中美叢林的古廟廢墟中,找到了一個精美絕倫的水晶頭骨,他們追蹤調查,終於發現十三個水晶頭骨已全部現世,每一個頭骨都來歷不凡且具有不可理喻的一些靈異表現。 這一發現和金字塔上的獅身人面像一樣神秘莫測,引起全球考古學界的一場激烈論戰……
本書是關於這一發現探索過程的真實全紀錄,作者攝制的同名電視紀錄片已在英國BBC及歐美各大電視網播映,引起舉世矚目。
4:破譯聖經
作者:蘇拉米·莫萊
從《創世紀》到《啟示錄》,籠罩著令人炫目的神秘光環,上帝從天國來到人間,又從人間回到天國,在這一過程中,他不僅將天國的幻象多次投印到人間的大地上,而且還將其深深地投印在地球先民的腦海里,成為人類文明的集體記憶:從「大西洲」到「太平洲」;從《神秘埃及》到巴比倫泥版;從漫天烈火的所多瑪到驚天動地的通古斯;從密咒遍布的帕姆帕沙漠到叢林深處的卓爾金星……
在這本書中,穿過歷史的迷瘴,我們將通過《聖經》與那些上帝的羔羊進行對話,從亞當到基督,從但丁到諾查丹瑪斯……他們將講述天國的神聖,他們還將述說天國的神秘。
5:人是太空人的後代
作者:葛瑞姆·漢卡克
人類的起源的說法可以說是眾說紛紜, 葛瑞姆·漢卡克以他自己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 並寫了人是太空人的後代此書, 從中以他自己的帶有一些超意識的眼光去探討了這個問題, 您不妨在讀了此書之後, 與作者一起去回味這份獨特的滋味!
定陵地下宮殿發掘記http://video.zhulong.com/shipin/detail.asp?id=238491#
請看央視10套探索發現節目的《考古中國》系列片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BF%BC%B9%C5%D6%D0%B9%FA&id=28416
愛莫能助呀
給你找了沒找到.
『捌』 金星表面發現的古城遺址到底是誰留下來的,現在它們去了哪裡
從1960年以來,前蘇聯和美國發射了不少的探測器,可是仍「不識『金星』真面目」,只是了解到一些金星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表面溫度可達500℃;空氣中含90%以上二氧化碳;特大熱風暴常常颳起。
許多科學家確認,那些遺跡絕對是有一定智能的生物的「產品」,而不是大自然的「產品」。這也就是說,在很久以前,金星上曾經有過輝煌的某種生物的時代。
有的科學家還進一步推測,也許是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比例不斷增大,以致占據絕對優勢,從而發生強烈溫室效應,導致大量水分蒸發散失,改變了金星的生態環境,最後使這種生物滅絕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據報道,目前,有的國家正准備派無人飛船去實地做進一步地調查研究。
『玖』 吳哥遺跡有著怎樣曲折的發現過程
吳哥是公元-15世紀東南亞高棉王國的都城。9世紀初始,吳哥王朝先後25位國王,統治著中南半島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灣之間的大片土地,其勢力范圍遠遠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領土,盛極一時。其間大興土木,留下了吳哥城、吳哥窟和女王宮等600多座印度教與佛教建築風格的寺塔。1431年泰族軍隊攻佔並洗劫了吳哥,該城廢棄。隨後,繁華的吳哥就湮沒於方圓45平方千米的叢林榛莽之中,到16世紀已成為一片雜木叢生的廢墟,逐漸被人們遺忘。
1860年1月22日,法國博物學家姆奧為了尋找珍奇異獸,來到金邊西北2504千米處的洞里沙湖岸。34歲的他,就在這個蠻荒的密林深處,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吳哥遺址。在此之前,沒有人相信當地會有什麼歷史可言,更不用說工藝技術了,但是擺在他眼前的景象,卻是一個輝煌燦爛的古文明無可置疑的證據。姆奧花了3個星期的時間在遺跡群中到處察看,從當地建築宏偉的、傳神的浮雕以及秀麗絕倫的雕像,他斷定吳哥地方以往曾經出現具有高度文明化的王朝。姆奧將眼前的景觀巨細無遺地記錄下來,然後趕回法國,把他所看到的一切一五一十通過新聞界發布出來,但是,沒有人相信他的話。幾個月以後,他回到中南半島的寮國叢林探險,不幸染患瘧疾,客死異鄉。
1863年時,姆奧的調查記錄在學術雜志刊載出來,西方考古學術界終於開始相信的確有吳哥遺跡的存在。1866年,法國的勢力侵入中南半島,法國人開始對這些神話般的廢墟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並且於1885年編了一份歷代國王的年表,人們才知道姆奧只不過是一個「再發現者」而已。根據考古學家找到的史料,人們知道高棉(即柬埔寨)在放棄都城吳哥之後,經歷了幾世紀的內訌和戰亂,不過,吳哥都城的建築卻保存得十分完善,絲毫未受戰火波及。1546年,高棉王安強一世曾修復吳哥窟,1576年,沙塔王曾經把宮廷的一部分遷至吳哥附近,以便就近維護。1551年,葡萄牙傳教士發現了吳哥都城,並且作成記錄,這份記錄目前還珍藏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中央圖書館。
到了17世紀,吳哥城已人跡罕至,逐漸被四周茂密的熱帶樹林吞噬。法國人在1898年,投入大量資金來維護吳哥遺跡,考古學家和一隊又一隊雇自當地的工人,逐次把枝椏纏繞的樹林砍掉,使廢棄了兩百多年的石廟群建築重見天日,恢復了昔日迷人的面貌。
『拾』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考古造假事件
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有很多人利用造假的手段從中牟取暴利,歷史上有很多有名的考古造假事件。
近年來考古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烏龍事件,我覺得當務之急是進一步改善檢測工具,盡量讓檢測結果更加真實可靠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