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嶧山游記
Ⅰ 鄒城驛山游記 作文
鄒城歷史文化遺產眾多,現有各類文物古跡3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版省級8處,各類珍權貴文物15000餘件。馳名中外的「四孟」(孟廟、孟府、孟林、孟母林)古建築群布局嚴謹、雄偉典雅;南北朝時期的「四山」(鐵山、崗山、葛山、尖山)摩崖石刻,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歷史文化名山嶧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明魯荒王陵,是山東省最大的地下宮殿。邾國故城,承載著鄒城的悠久歷史。鄒城文物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山·水·聖人」為主要特色的五大旅遊景區,其內涵豐富多彩、特色鮮明、交通便利、設施齊全,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遊客.
Ⅱ 哪位皇帝的詔書被刻在嶧山刻石背面
秦始皇的詔書被刻在嶧山刻石背面。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的十餘年間,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先後五次遠途巡視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東齊魯故地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後世。」
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勒石於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
(2)登嶧山游記擴展閱讀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Ⅲ 去五嶧山的日記500字
嶧山位於復山東省鄒城市的東南制部。這是一座風景優美、怪石林立的石山,經常引得遊客來此觀光。我也曾經到這里遊玩過。
來到山腳下的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矗立在大門旁邊黑色的石碑,上面刻著「天下第一奇山」六個大字,非常引人注目。
開始登山後,你一定要慢行,不然,就會錯過很多美麗的風景。嶧山上的花草樹木令人驚嘆,嶧山上的石頭奇形怪狀。你看那些花草樹木,從石縫中冒出來,迎著風精神抖擻地挺立在懸崖峭壁上。看著這些可愛、頑強的生命,我心想:人類不是更需要這種精神嗎?你再看那些奇形怪狀的石頭,經過大自然的雕琢,一塊塊形態各異,讓人不由得贊嘆這些巧奪天工的美景。我最喜歡的一處是,在半山腰有一塊巨石,上面寫著「五巧石」三個紅色大字。「五巧石」的樣子像一隻精神抖擻的巨大烏龜。站在「五巧石」旁向山下看,視野非常開闊,令人心曠神怡。
在嶧山的最高峰,矗立著一塊青色的巨石,上面寫著一個又紅又大的「鰲」字。站在這里四面望去,迷人的風景令人陶醉。
嶧山既沒有「三山」的氣勢磅礴,也沒有「五嶽」的雄偉壯觀。可是,嶧山的怪石,嶧山的險峰,相比之下獨具韻味,常常使人流連忘返。
Ⅳ 登嶧山而小魯 讀孟子而知天下 是什麼意思 百度知道
這是濟寧鄒城的一個旅遊宣傳語
Ⅳ 登嶧山而小魯 讀孟子而知天下 是什麼意思
意思
登上泰山感覺魯國很小
讀了孟子知曉了天下
Ⅵ 急求一篇文言文翻譯,高手快來!!
嶧山刻石 又稱元摹嶧山秦篆碑。原立於鄒縣城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致敬門內,1973年移入啟聖殿內保存,現存於鄒城市博物館。刻石呈豎長方形,水成岩石質,四面刻字。碑高1.9米,寬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側面刊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詔書。小篆體,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國,惟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嶧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該碑刻文今已泐毀37字,尚存185字。左側面以行書刊刻跋語,記述摹刻經過。《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東行郡縣,上鄒繹山,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原秦嶧山篆碑,立於嶧山書門。唐《封演聞見記》雲:此碑後被北魏太武帝登嶧山時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邇,碑雖倒,慕名前來摹拓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仍絡繹不絕。當地官民因常疲於奔命送往迎來,便聚薪碑下,將其焚毀,從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嘆惜秦碑被毀,便將流傳於世的拓片摹刻予棗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句。宋代淳化四年(993年)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本重刻於長安(今存西安碑林),稱長安本,其後全國據此翻刻9種之多。今存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嶧山刻石》、《鄒縣志·古跡卷》記載甚詳:「宋元佑八年(1093年),鄒令張文仲於北海王君向獲李斯小篆,刻諸廳嶧陰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縣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嘆是碑殘缺,恐致泯絕,乃命工礱石纂刻於其側。」
原石已被後來曹操登山時毀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見到的是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現藏在西安碑林里,但與琅邪、泰山相較,仍不免有「優孟衣冠」之誚,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但秦代的遺本已然很少,即使如此亦不能輕易捨去不用,筆畫略細而勻整,且多用圓筆,字體呈方形,表現圓渾流麗之風格,確與琅邪等異趣。
嶧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書
高218厘米,寬84厘米
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戰亂,原石被野火焚毀。此石是宋太宗趙光義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鄭文寶根據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陰有鄭文寶題記。《嶧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此石最佳。
在秦的統一事業之中,一個重大的功績就是統一了文字。中國的漢字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從最早出現在陶器上的符號,刻劃在獸骨龜甲上的甲骨文,和鑄造在鍾、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後,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統一了中國文字。李斯曾經說過:上古創造大篆字體,廣為流傳,但由於時間久遠,人們多不能認識。所以現在刪掉繁雜筆劃,省略異體字形,改進成為小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對發展中國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的十餘年間,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先後五次遠途巡視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東齊魯故地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後世。」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於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還有一套書法理論,他在談到用筆的方法時說:寫字,用筆要急速回轉,折畫要快,象蒼鷹俯沖盤旋一樣。收筆好比游魚得水,運筆就象景山行雲,筆畫的輕重、舒捲,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動之勢。書藝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後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後世臨摹學書之佳。
Ⅶ 曹操登嶧山,幹了何事,讓一件國寶永遠的失去了
嶧山是我國古代九大歷史名山之一,海拔僅582.8米,但卻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於一身,形成獨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所以,自古就有齊魯名山歸「岱、嶧」的美譽。可你知道嗎?真正使嶧山名揚天下的,卻是一塊石碑。據說這塊碑,還因魏武帝曹操被毀掉了。
原來,真正的嶧山碑早已經被焚毀,現在我們在陝西西安「碑林」看到的《嶧山刻石》,其實是南唐人臨寫重刻的。而原碑我們再也無緣一睹它的風采了。
Ⅷ 中學生作文 關於嶧山的作文
嶧山位於山東省鄒城市的東南部。這是一座風景優美、怪石林立的石山,經常引內得遊客來此觀容光。我也曾經到這里遊玩過。
來到山腳下的大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矗立在大門旁邊黑色的石碑,上面刻著「天下第一奇山」六個大字,非常引人注目。
開始登山後,你一定要慢行,不然,就會錯過很多美麗的風景。嶧山上的花草樹木令人驚嘆,嶧山上的石頭奇形怪狀。你看那些花草樹木,從石縫中冒出來,迎著風精神抖擻地挺立在懸崖峭壁上。看著這些可愛、頑強的生命,我心想:人類不是更需要這種精神嗎?你再看那些奇形怪狀的石頭,經過大自然的雕琢,一塊塊形態各異,讓人不由得贊嘆這些巧奪天工的美景。我最喜歡的一處是,在半山腰有一塊巨石,上面寫著「五巧石」三個紅色大字。「五巧石」的樣子像一隻精神抖擻的巨大烏龜。站在「五巧石」旁向山下看,視野非常開闊,令人心曠神怡。
在嶧山的最高峰,矗立著一塊青色的巨石,上面寫著一個又紅又大的「鰲」字。站在這里四面望去,迷人的風景令人陶醉。
嶧山既沒有「三山」的氣勢磅礴,也沒有「五嶽」的雄偉壯觀。可是,嶧山的怪石,嶧山的險峰,相比之下獨具韻味,常常使人流連忘返。
Ⅸ 秦始皇嶧山刻石反映了秦始皇哪一功績
嶧山刻石主要反映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功績。
《史記·秦始皇本紀專》載:"始皇二十八年屬(前219年)東行郡縣,上鄒繹山,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嶧山刻石全文如下: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Ⅹ 一篇春天游記的文章
嶧山游記
陽春三月,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登嶧山。
我們隨著遊人一進入嶧山風景區,立即被眼前的景緻吸引了:嶧山雖然不是很高,但山上樹木很多,也很高大,有松樹,柏樹、榆樹及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樹,樹木一片連一片,都長得那樣蔥蘢茂盛。有的樹干顯得那麼蒼老,好象已生長了幾十年。山上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奇形怪狀的石頭,很有觀賞趣味。
我們隨著遊人開始登山了。登山的路是用石頭砌成的一層層的石階,石階呈褐青色,因為遊人常年登攀,稜角已磨得很光滑。我們順著石階盤旋而上。山路凹凸不平,攀登的過程中要小心注意安全,所以我們走得很慢。開始登山時,我興致很高,對登到山頂滿懷信心,但走著走著,我就累得滿頭大汗,覺得非常疲乏。就坐到一塊被風風化得十分光滑的山石上歇了下來。我抬眼望瞭望山頂,估計還有四分之一的路程,心裡真不想再往上登了。爸爸可能看出了我的思想,就笑著鼓勵我說:「怎麼,難道就讓眼前的嶧山嚇住了嗎?我們以後還要去登泰山呢。」
是啊,連這並不太高的嶧山都登不上去,以後怎麼登泰山啊?聽了爸爸的話,我突然來了勇氣和勁頭。站起身,又隨著爸爸、媽媽向山頂攀登。
啊,終於到達了山頂,我站在嶧山頂峰俯視周圍,嶧山景色盡收眼底,雖然我登的還不是泰山,但心裡也感受到了「一覽眾山小」的興奮。
從這次登嶧山的過程,我體會到我們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遇到困難,都不要放棄,只要鼓起勇氣克服困難,堅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白居易曾經說過:人間四月芳飛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在上海這樣繁華的城市裡竟然有個桃花朵朵、爭相開放的世外桃源,如果把你沒有去過的話,就請跟我來吧…… 桃花節是南匯的特色節日,今年桃花節的時候,媽媽帶我去了世外桃源,這真是個好地方。剛走進世外桃源,我就被一陣香氣所吸引了,走近一看,嗬!原來是一片桃園。桃園里種著密密的桃樹,樹枝上開滿了千萬朵嬌小的花朵兒,連花枝也彎了,真是「千朵萬朵壓枝低」呀。穿行在桃林間的石板小道上,重重疊疊的桃花撲面而來。桃花很嬌弱,稍碰一下樹枝,那粉紅、絳紅、紫紅的桃花瓣便如雪花飄似的,紛紛飄落下來,構成一幅難得一見的「曲徑花雨」。桃花色彩艷麗,有黃的、有紅的、有紫的,七彩繽紛,五色煥然,彷彿是一條長長的彩虹架於世外桃源之上。放眼遠眺,在茫茫花海中,有遊人穿梭其中拍照留念,笑聲、說話聲在桃林上空回響,卻只聞其聲,未見其人,人與自然便巧妙地融為一體了。在桃花的世界裡,也零星地散落著一些黃色的油菜花,嫩黃的顏色與粉紅、桃紅等相映成趣,別有一番味道。
跟我欣賞完桃花林之後,你是不是有點沉醉其中了呢?世外桃源中還有更精彩的活動呢。穿過桃林,就是農家樂。那白牆青瓦、小橋流水,處處都透出農家的氣息。大家可以在這里捕捉農家散養的雞、採摘新鮮的蔬菜、垂釣野生魚、學做南瓜餅,或者自己動手學做一頓土灶菜飯,感覺很好的哦。出了農家小院,便可登觀海塔看全景。在塔頂,真是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受。朝西看,千畝桃林分外妖嬈;朝東看,浩盪大海萬千傾濤。我是流連忘返,真想留在世外桃林中當一回「神仙」。
跟我走了這么一圈,你有什麼感受呢?這里還有很多有趣的活動,心動不如行動,趕快來南匯看桃花節吧!
其實還挺好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