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平糧城遺址

平糧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1-31 09:43:20

『壹』 淮陽平糧台的城堡遺址為什麼成為中國城市的一大特點

全城坐北朝南,方向為磁北偏東6度,幾乎與子午線重合。南門較大,為正門,設於南牆正中;北門很小,又略偏西,看來是後門。這種格局明顯是精心設計的,它所體現的方正對稱思想一直影響了中國古代城市幾千年的發展,成為中國城市的一大特點。

『貳』 淮陽平糧台的城堡遺址有什麼特徵

這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每邊長185米,城內面積為3萬4千平方米,如果包括城牆部分,總面積為5萬平方米上下。但這所城市十分堅固,牆體很厚,牆基處寬約13米,殘高3米多,頂部寬8~10米,如果加以復原,所需土方大約不小於4萬立方米,工程十分浩大。

『叄』 軍糧城的歷史

商時並入冀州。周時分封同姓諸侯分為幽州。國名燕,延至春秋和戰國。秦統一後改分封制為郡縣制改幽州為上谷郡屬漁陽縣管轄。漢承秦制,西漢孝宣帝時渤海太守龔遂在漁陽一帶推廣耕地、鐵器、養殖、發展農業。東漢孝光武帝建武二年劃建雍奴縣又隸屬於雍奴,延至三國、晉、初唐。古時軍糧城便是天津的中心地區。漢、晉、唐,在今軍糧城一帶為海港城鎮。元代在大直沽一帶為河港。明清時中心在三岔口一帶。軍糧城名稱的出現始於唐代。是為預防北方奚,契丹的騷擾而在此幽薊地區駐守重兵,當時軍隊給養問題無法解決,主要依靠南方供給,主要是從江浙沿海饒過膠東半島再經過滄州(現黃驊,鹽山)即渤海西岸到達軍糧城,在此轉輸軍糧從而又修築城池,故名軍糧城。在宋清時期軍糧城別名又叫聚糧城因為這里曾儲過漕糧,作過義倉。在明代由於燕王掃北所造成的戰亂從而大量百姓則在此定居。軍糧城歷代都曾遭受過戰火直至清末,英法聯軍從大沽登陸進犯北京,法軍首先佔領天津。並以軍糧城為腹地在楊台村東建立兵營,(民國初年兵房尚存直奉戰爭被毀,奉軍師長李振棠命士兵拆除移建苗街小學)法軍又於《辛丑條約》負責天津至塘沽段鐵路(保護)駐扎此地。(軍閥混戰暫不詳敘)軍糧城的大量開墾是在清末民初。民國初年軍閥混戰部分軍閥遺老在此購置田地養老打算後因經營不善而失敗。北伐成功後先後有大陸、金城、鹽業、中南等八家銀行購置土地開發棉田稻地實業救國也未能實現。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部分日軍佔領軍糧城火車站並對該區實行保甲管治,為適應需求日軍為其提供軍糧改全種水稻並於40年在此建造軍谷公司,即軍糧城機米廠,為加強武裝防衛先後為軍谷公司訓練了一批漢奸並發給槍支組成勤務隊,以強迫農民為其種稻。45年日軍投降國民黨接收軍谷公司。次年國共內戰。
作為天津最早港口——軍糧城的形成,最早恐怕要追溯到魏晉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曹操為攻打烏桓而開挖了平虜渠和泉州渠,把該地的主要河流連為一體,初步形成了如今海河水系。軍糧城和南面的泥沽海口(現在的泥沽)隔海遙遙相對。據說泥沽海口就是當年的海河入海口。隋大業四年(608年),煬帝征調民夫二百多萬人,開鑿了南接沁水,北通涿郡的「永濟渠」,即流經魯城與平舒、文安之間,經由天津,北通涿郡(今北京市南)。天津成為江、淮、黃、海四大水系船隻往來涿郡的必經之地,沿河道的一些故城,作為內河港口,通龍舟,接送兵甲,裝卸糧草,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的發展。處於河北平原上的永濟河、滹坨河、潞河三條大河匯流在一起被稱作「三會海口」,就是從軍糧城和泥沽海口中間入渤海的。
唐王朝定都長安之後,幽燕成為邊防重地,唐統治者在河北、東北一帶多次用兵。當時,薊州為軍事要地,駐有重兵。軍隊的給養大部來自江淮,為順應南糧北調的漕運需要,處於南北水運樞紐的天津地區出現了第一個港口城市——軍糧城。當時由於軍運任務繁重,僅依靠隋代南北大運河的河漕運輸己很難滿足需要,特別是北方內河冬季結冰,不得不藉助於海漕運輸。江淮地區的漕糧由海道北運,到達海河下游入海口附近的軍糧城,再轉輸到漁陽等地。唐時李適之、裴寬、安祿山等節度使都曾兼任過海運使之職,可見當時對海運的重視。史載:幽燕地區的「范陽節度使,理幽州,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馬六千五百匹,衣賜八十萬匹段,軍糧五十萬石」,這點又說明了作為海港的軍糧城倉儲糧食數量之大。
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滄州刺史姜師度於薊州之北,漲水為溝,以備奚、契丹之寇,又約舊渠傍海穿漕,號為平虜渠,以避海難運糧」。即在天津東部的寧河與軍糧城之間,向東北方向開鑿了一條與海岸大體平行的運河,溝通了海河與薊運河的航道,使漕船不必再取海道進入薊運河,避免了海上的風險。這樣,漕船由軍糧城過平虜渠,入鮑丘水(薊運河),溯流而上,即可直抵薊州州治漁陽,築渠為「備奚、契丹之寇」,故名「平虜渠」。

『肆』 二戰風雲油城糧城

前面那人說得有點失誤,建糧城,也就是所謂的兵城,資源區鋼,油,稀各一個回,其餘全農田。若到答後期,軍事區只留市政廳,司令部,參謀部,運輸站,雷達站,以上軍事建築最好十級(圍牆,軍校可不要,交易所看邇自己要不要,建議留下,開好自動買糧,以防兵變)其餘建築全拆了建倉庫,倉庫儲存比例把糧食調到100去,這樣可以提高城裡糧食總量上限,留不超過四個民居就可以了,軍工廠不要都行,反正能改的全改造倉庫,這就是糧城,也是兵城

『伍』 淮陽平糧台宛丘古城遺址要門票

要,成人30,兒童15,導游和老人免費

『陸』 在中國著名的文化遺址中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是什麼遺址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眾多。

不完全統計有華南的洞穴遺址、貝丘遺址、華北的磁山文化、華中的彭頭山文化(見彭頭山遺址)、半坡文化遺址、姜寨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

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石家河文化遺址、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等。

現著重列舉如下:

1、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

地點在春灣鎮高村牛窿洞,陂面鎮紫雲岩、赤豹岩,石望鄉馬腰岩,春城鎮崩石埇、舊石角,馬水鄉蛤窿洞。

這7個石灰岩洞穴均發現遺存有劍齒象、納馬象、犀牛、熊、鹿、野豬、豪豬、豬獾、牛、羊、鼬等動物的牙及骨化石、燒骨和螺殼等,在舊石角洞穴還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繩紋夾砂粗陶7件。

但未發現人類使用的工具,還未能足以證實是古人類居住的文化遺址。有待今後發掘,進一步弄清其文化內涵,然後再作確切結論。

2、彭頭山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大坪鄉平原中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頭山遺址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 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彭頭山遺址的文化面貌與以往所發掘過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為彭頭山文化。

3、姜寨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姜寨遺址,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遺址上。

姜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民北路,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

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區文化館合作,由鞏啟明等主持進行11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1.658萬平方米,是迄今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

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或稱西王村類型)。

4、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

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於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5、平糧台古城遺址(新石器時代末期)

平糧台古城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城址。位於河南省 淮陽縣東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糧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發掘出土進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陳風宛丘》以及《東門之枌》、《爾雅註疏》、《晉書》中均有記載。根據史書記載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糧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

這座古城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留最好,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國家的起源、早期奴隸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柒』 二戰風雲糧城如何建築

全糧食,其他資源建築每個3或4個主要是把最大容量到120w,好放點資源來建設,糧城造旁邊,最好寇多點,軍工廠也多點,掠寇來支持自己建設,多了造兵

『捌』 河南發現夏代「糧倉城邑」,你覺得發現有什麼意義

河南發現夏代糧倉城邑,我覺得發現的意義是對考古造成一定的正面影響,有利於我國考古研究的發展,也給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對於現在的人了解古文化古風情的生活習俗有特別大的幫助。

河南發現了夏代的糧倉城邑,主要的意義就是給考古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和推動意義,可以有助於我國考古學家研究夏代的發展情況,也有助於我國對古時候糧倉存儲季糧食作物發展的研究,所以這項發現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玖』 傳說伏羲建造人類第一座城池叫陳都,不知考古是否確認有這座城池

有的,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淮陽縣有伏羲陵。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位於河南省東部周口市10縣市中心,屬周口市。清雍正十二年置淮寧縣,1913年改淮寧縣為淮陽縣,轄21個鄉、鎮、場。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135萬。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741.2毫米,無霜期216天。區內主要有紡織、食品、機械製造等行業。主要土特產有黃花菜、槐山羊、陳州驢等。旅遊景點有太昊陵建築群、龍湖、平糧台古城遺址等。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創華夏民族遠古之文明:制網罟,教民漁獵,開畜牧業之先河;畫八卦,分陰陽,奠定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造土損,制琴瑟,始有中華之古樂: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會之群婚習俗;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歷史上曾三次建都,三次為國。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創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聖火。 5000年前,炎帝神農氏在此建都始稱陳,嘗百草藝五穀,開創了中國農業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建陳國。道教始祖老子生於陳國苦縣,這里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為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
上古時代,這里一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范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縣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於萬畝龍湖之中。佔地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金碧輝煌,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輝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16000畝)的萬畝龍湖風景名勝區,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 陳楚故城
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有史可查的達32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周圍五省數百縣市農民雲集進香,日均2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平糧台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我國唯一一座有史書記載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兩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遺址。考古發掘出九個「中國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國城市建設歷史推進到4700年前,史學界稱之為「華夏第一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考古發掘」。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7處,淮陽縣城所在地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東漢時期的陳王劉崇墓,是至今考古發掘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磚石結構墓。 平糧台宛丘古城
面積16000多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領部族從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在這里擇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因此可以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湖中景點眾多,全國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16處,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的中原水城獨有特色,被譽為「中原明珠」、「內陸奇觀」。這是一片歷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靈之水,《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是對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描寫,這里奼紫嫣紅的蓮花,是商周時代留下的優良種群;茂密生長的蒲葦,曾是夫子「陳蔡絕糧」的充飢美食;絕無僅有的白龜,把羲皇「一畫開天」的傳說變成了史實;這里盪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華民族數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七台八景聲名遠播。剪枝公園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俯拾皆是。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據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證:五億七千萬年前,在中國境內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出現了淮陽古陸。 65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畫八卦,肇始了華夏文明;他造干戈、飾武功,統一四海,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綜合各個部落的特點,創造了龍的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後炎帝神農繼都於太昊之舊墟,易名為陳。神農氏在這里嘗百草,藝五穀,率領先民步入農耕社會。所以說,淮陽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體的象徵。夏,陳屬豫州。商,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後裔媯滿於陳,並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建陳國,築陳城; 以國為姓,陳胡公媯滿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孫、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陳姓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道教創始人老子就生於陳國苦縣。戰國時期,楚頃襄王遷都陳城,歷經38年,史稱郢陳,故淮陽又稱「陳楚故城」。秦時這里初設陳縣,後置陳郡,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陽。在六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淮陽五次建都,四次封國,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則國,統制則郡,南北迭轄,州縣兼置,始終是豫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3年,國務院撤消淮陽專區,才改為縣治。所以考古學家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六千年看淮陽。 陳胡公鐵墓
淮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歷代帝王稱為「開物成務」之風水寶地。被稱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在這里著書講學長達四年之久,為他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留下了「陳蔡絕糧」千古佳話。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有《陳風》十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等文壇巨匠在這里都留下了歌詠淮陽的不朽佳篇。包公陳州放糧也發生在這里。 陳王劉崇墓
太昊陵
太昊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於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原佔地面積875畝,是一座氣勢磅薄、規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
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二月二廟會達3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同志參觀太昊陵後,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四個大字。 朱總理題的羲皇故都
該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佔地875畝。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頒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盪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天順六年(1462年),復加修葺,立後殿、鍾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成化六年(1470年)增高鍾鼓樓、彩繪殿宇;萬曆四年(1576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昊陵南臨碧波盪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 弦歌台
「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來到這里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 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於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制。前有台,台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牆,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庄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牆,通往蔡河,在陵牆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群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築,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築,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迴廊,台正中有一磚砌拱門。此門原無登臨階梯,二十世紀70年代為方便遊人,在兩旁建了旋梯,遊人可憑閣遠眺。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而定名的。此門在古建築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通高7.6米,築於高台之上,台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中觀萬物,創先天八卦,肇始華夏文明。 過太極門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東南角有鍾樓,西南角有鼓樓。二樓通高11.2米,東西對峙,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重檐歇山式建築,下部為直壁式台基,上部為灰色筒瓦覆蓋,樓內有木梯可達上層。鍾樓上懸有明鑄巨鍾一口,撞之,其聲悠揚。鼓樓內掛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悅耳。鍾鼓二樓,層檐凌空,昭穆對峙,晨鍾暮鼓,響徹陵區。 與太極門相對應,迎面為「統天殿」,俗稱「大殿」,建於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廟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重點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龍鳳大脊,屋面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裝飾考究:中為三節彩釉吉星陶樓,樓下有一龕,龕內書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殿四挑角為四絕人(龐涓、子都、韓信、羅成)等吻獸。殿內有「丈八木龕」,雕工精細,造型莊重。龕內塑有伏羲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手托八卦,赤腳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殿內牆壁上嵌有高1.2米、長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聖跡圖》,分別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於宛丘、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干戈、諸夷歸服、以龍紀官、崩葬於陳。殿前有月台,面積300多平方米。這里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殿、台周圍有青石欄桿,它和《伏羲聖跡圖》均為1998年大修時新增設。 統天殿環統天殿、鍾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間,呈曲尺狀,前有迴廊、欞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檐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顯仁殿下得統天殿後門台階36.2米,便是等級僅次於統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該殿通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高台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構朴實、端莊、嚴謹。 顯仁殿
統天殿與顯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門,又稱「寢殿」,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築,通高16.6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灰筒瓦覆頂。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上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三字,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上築寢殿,兩廂有台階、角門,可以繞殿循游,因此又稱「轉廂樓」。整座建築始建於明代,分三次壘砌而成。樓內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稱「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現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開頭有「洪武四年」字樣,故有傳說現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宮建造的。民間傳說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兵起義,打了個敗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後有追兵,在走投無路之時,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廟內,祈禱說:「人祖爺若能保我平安無事,今後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廣說也奇怪,他話音剛落,一隻蜘蛛立即在廟門口飛快地結起了蛛網。元兵追到廟前,見蛛網封門,便追向別處。後來,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於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達前來,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內現存古碑有二百餘通,碑文大多是為伏羲歌功頌德的,還有一部分是記述對陵內建築重修或增修的經過,最多的是各地民眾來「朝祖進香」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來祭祀的,則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無幾。 寢殿後面是「先天八卦壇」。該壇與寢殿相距5.22米,青磚壘砌,為直壁式等邊八角形,徑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壓條。壇面以青磚砌先天八卦圖,卦序為乾(三三)、兌 (三三)、離(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龍馬負圖」,俗稱「四不象」。據傳,這四不象為古代一個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對先天八卦各執一詞,爭訟不已,沒有一個能說到底蘊之處,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資鑄造了一隻四不象立於此壇中,用以警示後來人。 先天八卦壇之後便是紫禁城,城內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尋」(一尋相當於今8市尺)。方座邊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高3.46米,寬80厘米,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因此,關於碑文書者與年代,其說不一。《淮陽縣志》上說:碑文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後一字「似陵又似隴」,又說「相傳此碑為蘇文忠女弟巾書或以為蘇長公。」還有人說是魏晉人所書。不過關於蘇東坡女弟蘇小妹巾書傳說較廣。說是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工將竣,欲於陵墓前建一豐碑,以壯觀瞻。知蘇東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著,便派人前往,請他書寫「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紙墨字條送到如舟署里,適值東坡出城遊玩未歸,其女弟蘇小妹偕女僕同到書室,見桌上墨紙齊全,書興大發,因無大筆,就用她的汗巾,一氣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寫完。東坡回來見了,喜出望外,認為蒼老古勁,可傳千古。求書者來取,東坡即付之。此外還有傳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說蘇東坡遊玩回來,見蘇小妹前面六字寫得蒼勁有力,卻把「墓」錯寫成「莫」,甚為惋惜,蘇小妹在一旁則只笑不語。蘇東坡望著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連連稱贊:「妙,妙」。原來,蘇小妹是以大地為土。此三說不知究以何說為是,或三說均非,因年代久遠,風化日曬,後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無可考證。
太昊陵風景(15張)蓍草園
陵墓的後面是「蓍草園」。《淮陽縣志》記載:「太昊陵後有蓍草園,牆高九尺,方廣八十步。」此為淮陽的八景之一——「蓍草春榮」。傳說伏羲就是根據白龜龜背圖案,采來蓍草「揲蓍畫卦」,創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稱為「神蓍」。據說全國只三處生長此草:一為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大員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復命時都必須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蓍草園
太昊陵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外,在統天殿和顯仁殿之間的外側,東有三觀:岳飛觀、老君觀、元都觀。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觀:女蝸觀、玉皇觀、天仙觀、三清觀。這七觀,現僅存岳飛觀,其它六觀有待恢復。在太昊陵,傳說中的各神不說,就連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門外有更衣亭五間,外城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午門西側的東天門前有石牌坊,曰開物成務,西天門前有石牌坊,曰繼天立極。這些也有待恢復。 陵區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數千株。在陵區的東南隅,有一座被稱為「淮陽獨秀」、「華夏一絕」的松柏造型公園。1996年6月,中央電視台在一、二、四套節目《九州神韻》欄,均作了專題報道,題目為《松柏造型天下奇》。該公園建於1957年,有各種松柏造型200餘種。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觀,令遊人留連忘返。 太昊陵以其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令人肅然起敬,嘆為觀止。清人雷方曉在一首詩里寫道;「宛上龍蟠面碧湖,巋然岳峙一陵孤;功開天地規模大,道冠皇王氣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無限感慨地賦詩:「朝思暮想妻子女,夢里同游太昊陵。」

『拾』 平糧台古城遺址的古城建築特徵是怎樣的

宛丘在淮陽縣城東南4000米處的大連鄉大朱村南,稱「平糧台」。是一處屬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遺址。這座古城已有4500年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城堡之一。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掘相印證,平糧台古城遺址即是被稱為「太昊之墟」的古宛丘都城。

城址平面呈正方形,城牆採用版築和堆築法建成,即先用小版夯築的土牆,然後在其外側逐層呈斜坡狀堆土,夯實,加高到超過牆的高度後,再堆築出城牆的上部。夯印清晰,有單個,也有4個一組的圜底圓夯、橢圓形夯。

門道下鋪排水管道,結構是在門道下挖出上寬下窄的溝,溝底鋪一條套接的陶水管道,其上再並列鋪兩條陶水管道。北端稍高,宜於向城外排水。

城址內已發掘出10多座房基,在城內還發現有灰坑、陶窯和墓葬。出土遺物有陶質的鼎、罐、瓮、甗、豆、盆、鬶、紡輪,石質的鑿、鏟、斧、錛、鏃、紡輪和骨鑿、骨鏃、蚌刀、蚌鐮等。此外還發現銅渣。

陵廟內主要包括中軸線上的一系列建築: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園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