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陶寺遺址宮殿

陶寺遺址宮殿

發布時間: 2021-01-31 13:49:05

1. 陶寺文化中有沒有讓人細思極恐的歷史事件


另外,堆滿骨器廢料的大溝里,有幾十個人頭骨重疊堆積,雜亂無章。那些頭骨多被砍切,有的只留面部,有的頭骨下還連著好幾段頸椎骨,從骨齡看,以青年男性為主。

,陶寺遺址基本貫穿陶寺早、中、晚期的大型宮殿,呈長方形,面積約13萬平方米。

而且,在宮城內,有劃分清晰明確的倉儲區、墓葬區、平民區、貴族區、宮殿區、祭祀區、手工業作坊區等不同的區域。

而令人倍感驚怵的,是大溝的底部有一具三十多歲的女性,雖然頭骨尚在,但頸部扭折,下頜張開,呈驚恐狀;兩腿叉開,盆骨處竟被殘忍無比地插入一根牛角!

當年,這個宮城內,這個宮殿區內,到底發生過什麼血腥暴行?

……

真是讓人細思極恐。

2. 為什麼說陶寺是上古帝王堯舜共同統治的一個文明古國的首都

這目前還只是一個推測,認為陶寺是堯舜古都的學者提出以下證據:回
1、規模極大的城垣以答及其中布局有序的宮殿建築基址。
2、發現古老的天文觀象台以及祭壇等,說明此地規格很高。
3、大量的貴族墓葬以及特殊的葬儀,某些墓葬被認為有君王級別的配置。
4、發現的一個陶扁壺上發現了兩個硃砂文字,其中一個疑似「堯」字。

3. 堯是怎樣的一個帝王

帝堯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上古時代的堯文化,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堯文化的核心精神早已融入我國傳統文化之中。臨汾,古稱平陽,史書記載這里是帝堯活動的都國。2007年12月15日至17日,首屆中國·臨汾堯文化高層論壇在山西省臨汾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先秦史學專家學者出席了以「傳承弘揚堯文化,共建和諧新臨汾」為主題的論壇。下面是兩位專家的發言摘要。
李建民(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遺址。經過對陶寺遺址進行大規模的田野發掘,特別是出土扁壺上的朱書文字的成功破譯,為中國古代文明探源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物證。扁壺是陶寺遺址常見的一種汲水用的陶器,出土的朱書文字扁壺屬陶寺遺址晚期。經破譯的扁壺朱書文字為「文」和「堯」兩個字,朱書文字有筆鋒,似為毛筆類工具所書。陶寺扁壺文字因書寫於陶器之上,方得以倖存。陶寺遺址發現朱書文字並成功破譯,這一成果將漢字成熟期至少推進到距今4000多年前,是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
何駑(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考古發掘與研究表明,陶寺早期城址在陶寺中期擴展成為中國史前最大的城址。中期沿用早期的宮殿區,觀象授時祭壇的存在,不僅標志著歷法作為王權的一部分在陶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標志著陶寺城址的王都性質。最高權力控制的大型窖穴倉儲區的存在,是國家社會儲藏貢賦、備戰備荒的設施。陶寺是迄今我國考古發現的完全具備城牆、宮殿、王陵、觀象台和祭祀建築等各要素的先秦城址。陶寺文化高度發達的程度、陶寺城址都城的性質、陶寺文化社會組織的國家特質,在距今4000多年的當時歷史時期是極為罕見的。

4. 考古發現最早國都陶寺:是否印證是堯的都城

坐落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東北約7公里處的陶寺遺址,總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是黃河中游地區龍山時代晚期一處超大型都邑遺址。
從2002年起,經過十餘年考古工作,陶寺文化遺址發掘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基本確定了 陶寺早中晚三期的宮城、早期外城(下層貴族居住區)、至少280萬平方米以上的中期外郭城、中期小城、中期宮殿夯土基址、集郊天祭日與觀象授時於一身觀象 祭祀台、祭地禮制建築、中期王族墓地、王權控制的獨立倉儲區、工官管理手工業作坊區以及調查判定了普通居民區,使學界認識到陶寺遺址是目前考古探明功能區 劃最為齊全的、具有典型雙城制模式的都城遺址;陶寺文化社會已進入到邦國形態。銅齒輪形器、盆口沿、環、蟾蜍等紅銅鑄造器外加上個世紀發掘的銅鈴,構成了 中國最早的銅禮器群。
此外,陶寺觀象台是迄今考古發掘與天文考古判定的世界最早的觀象台;觀象台觀測日出地平歷以20個節令,成為世界最早的最為縝密太陽 歷。陶寺遺址精神文化中展現出的列鉞王權象徵、和合政治理念、文德思想、中正天下觀、禮制思想、天文歷法作為王權軟實力的思想以及漢字載體等,對後世中國 王朝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陶寺文化開創的都城模式、宮室制度、禮樂制度、都城官營手工業制度等,也成為後世王朝制度文明的主幹。「由此足見,陶寺遺址 及陶寺文化,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到制度文明,都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核心的主要源頭。」
經過37年來兩大階段的陶寺遺址考古發掘,已經能夠提出一條比較完整的系列證據鏈,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都城內涵、規模和等級 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均與文獻記載的堯都有相當高的契合度。這一點是目前任何其他遺址所難以企及的。陶寺遺址的一系列新發現證明,黃河中游地區 在堯時期業已進入早期文明社會,業已形成了最初的中國~

5. 為什麼說陶寺遺址已經具有了國家形態

中國是唯一一個沒有斷掉傳承的文明古國,而其他三個古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中國的許多歷史文化傳承,也有所湮滅,傳到現在,也是支離破碎,所以恢復古老文化的傳承,成了許多史學家們最大的夢想。

陶寺古城的發掘,是古代文化的一個縮影,早在那個時候,古人們就已經出現了階層,並且有了宗教文化,而且宗教文化占據了絕對的位置,古城雖然已經發掘了接近40餘年,但是仍然有許許多多的秘密等著專家們去發掘,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最初的中國,將會呈現在我們面前。

6. 「唐堯帝都」可能為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嗎

不是很明確,估計在今河南山西一帶。
2004年6月28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一致認定:近4年來,在襄汾陶寺遺址連續發掘出土的陶寺早、中期城址,宮殿區核心建築,大墓出土的精美玉器、彩繪陶器等72件套隨葬品,及以觀天授時為主並兼有祭祀功能的觀象台,通過進一步考證,證實襄汾陶寺遺址極可能為4000多年前堯時代的「唐堯帝都」。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陶寺墓地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有關陶寺文化族屬問題的討論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1984年,王文清先生首先提出了陶寺文化「很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遺存」的觀點。1999年秋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聯合組隊對陶寺遺址進行了連續4年8個季度的發掘。截至目前,累計發掘近3000平方米,鑽探500000平方米。發掘出土的陶寺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總面積約為280萬平方米。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三部分組成,已考證中期的祭祀觀象區與墓葬區就在中期小城中。觀象台位於中期小城內祭祀區,總面積大約在1400平方米左右。目前清理的觀象台遺跡共為四個層面,遺跡壓在陶寺文化晚期文化層之下,由此推斷,應以觀象授時功能為核心、兼有觀象功能的復合建築。宮殿區位於早期小城的中南部,其三面有圍壕,一面緊南牆,面積約50000平方米。從宮殿核心建築區北入口遺跡的發掘,進一步證實陶寺城址內早、中期宮殿區奢華建築的存在。

據省考古所有關專家介紹,通過4年的考古發掘工作,確立了規模空前的史前城址以及與城垣相匹配的貴族大墓。這些發現從聚落形態、社會形態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證實了陶寺遺址極可能為「唐堯帝都」。陶寺遺址不僅確證了5000年中華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續性,而且為我們托出了一個清晰可鑒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廣泛認識價值的堯及堯的時代,並以其自身長久積淀的文明印痕遂使4000多年前的人文社會景觀突現眼前。

7. 陶寺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陶寺是四千前的都城?

1978至1985年這一階段的陶寺考古發掘與研究,未能解決陶寺是否為都城遺址這一問題。1999年,新一輪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再次展開。

2002年起,陶寺遺址考古工作被納入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目的在於判定陶寺遺址是否是都城,陶寺文化的社會組織是否進入到國家。經過十餘年的考古工作,發掘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發現了作為都城必須具備的諸多元素:城牆、王陵、宮城、平民居住區、手工業區、倉儲區,以及禮儀性建築。

據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何駑介紹,陶寺作為都城,城內功能區劃齊備且明確:宮城居城中偏北,工官管理的手工業區被設置在城內東南部。大約從事農業的普通居民區設置在城內西北部。大型倉儲區位於宮城外側東部。城市的東南有一處夯土基址,何駑推測並經過實證,認定它是觀象祭祀台及其附屬建築,城外北偏西是祭祀地祇的「澤中之方丘」及其附屬建築。何駑還提到,在今年的發掘過程中,發現宮城正南門有兩條伸出去很長的夯土,推測可能是「闕」的建築基址。他解釋,這種建築類似於故宮午門兩側的雁翅樓,具有較強禮儀性。

如果「觀象台」等遺址確屬推測中的禮儀性建築,那麼陶寺就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先秦時期功能區劃最為齊全的、具有典型雙城制模式的都城遺址,堪稱「四千年前的北京城」。

陶寺真的是堯都嗎?

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專家認可陶寺是一座都城的觀點。再結合相關史料和傳說的記載,有專家推測,這里很有可能就是堯的都城——平陽。正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首席科學家李伯謙所說:「陶寺就是堯都,就是文獻記載的堯的中心所在、都城所在。」

他認為,明顯的貧富分化、設防的城、大型禮儀建築、文字、銅器、大型的倉儲設施、大型的宮殿建築基址、高規格的墓葬等都是判斷文明形成和國家出現的標准,而這些,在陶寺都有。因而,「陶寺是中原地區最早進入王國階段的代表性遺址。」他說。

臨汾古稱「平陽」,據史書記載,帝堯曾建都於此。而在這里的種種發現又證實陶寺是一座都城。陶寺延續的時間是公元前2450年—公元前1900年,堯的活動年代是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000年。由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白雲翔表示,陶寺是堯都,在空間與內涵上都有較高的吻合度。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一系列的考古證據鏈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遺址的內涵、規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與堯都相當契合。後世歷史文獻記載、當地民族志資料證據、地名甚至方言等等,也都共同指向堯都在晉南臨汾一帶。

自37年前開始發掘,關於陶寺遺址的性質,考古人員一直在探索。雖然目前的大量證據都指向「陶寺就是堯都」,但考古學家們秉持一貫嚴謹的學術態度,仍然表示,目前還沒有到可以下定論的時候,陶寺與堯都之間的等號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和研究。雖然無限接近真理,但真理向前一步可能就是謬誤,考古學家們還在努力中。

8. 唐堯古國的陶寺文化到底為什麼會消失不見呢

陶寺文化為什麼快速消亡

位於山西省的崇山,又名塔兒山,海拔米,南北延綿伸展10多公里,數千年來她似一位“母親”張開雙臂守候著腳下這片文明的土地。公元前2300至1900年,使用扁壺、肥足鬲的一群人生活在這里,他們不斷發展壯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的基因,甚至傳承影響至今。

在陶寺遺址宮殿區核心建築群的東南部發現了很多是石窯群,這些石窯群專家稱不可能是普通的手工作坊也不可能是制石灰的窯群,專家認為這些群窯的功能應該和宮殿區的宮廷生活有關系。

在中國通史中,將最初的中國的概念與陶寺文化事情形成的,夏商周所創造的這種傳統模式和政治制度是從陶寺文化所繼承和發展而來,主源來自於陶寺文化。

9. 堯和舜的帝都是建在哪的

是很明確,估計在今河南山西一帶。
2004年6月28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所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一致認定:近4年來,在襄汾陶寺遺址連續發掘出土的陶寺早、中期城址,宮殿區核心建築,大墓出土的精美玉器、彩繪陶器等72件套隨葬品,及以觀天授時為主並兼有祭祀功能的觀象台,通過進一步考證,證實襄汾陶寺遺址極可能為4000多年前堯時代的「唐堯帝都」。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陶寺墓地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有關陶寺文化族屬問題的討論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1984年,王文清先生首先提出了陶寺文化「很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遺存」的觀點。1999年秋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聯合組隊對陶寺遺址進行了連續4年8個季度的發掘。截至目前,累計發掘近3000平方米,鑽探500000平方米。發掘出土的陶寺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總面積約為280萬平方米。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三部分組成,已考證中期的祭祀觀象區與墓葬區就在中期小城中。觀象台位於中期小城內祭祀區,總面積大約在1400平方米左右。目前清理的觀象台遺跡共為四個層面,遺跡壓在陶寺文化晚期文化層之下,由此推斷,應以觀象授時功能為核心、兼有觀象功能的復合建築。宮殿區位於早期小城的中南部,其三面有圍壕,一面緊南牆,面積約50000平方米。從宮殿核心建築區北入口遺跡的發掘,進一步證實陶寺城址內早、中期宮殿區奢華建築的存在。

據省考古所有關專家介紹,通過4年的考古發掘工作,確立了規模空前的史前城址以及與城垣相匹配的貴族大墓。這些發現從聚落形態、社會形態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證實了陶寺遺址極可能為「唐堯帝都」。陶寺遺址不僅確證了5000年中華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續性,而且為我們托出了一個清晰可鑒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廣泛認識價值的堯及堯的時代,並以其自身長久積淀的文明印痕遂使4000多年前的人文社會景觀突現眼前。

10. 中國建城最早城市

這個有爭議,一說凌家灘,距今約5500年,在長江、淮河之間的巢湖流域,有大型宮殿和神廟建築,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也初具規模,該遺址應該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城市。

資料出處http://news.sina.com.cn/o/2006-09-04/01239924992s.shtml

另一說陶寺,《史記》中曾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記載,由於這些都邑都處在山西西南部,因此,中國較早的城市都應該位於晉南。
2002年,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正式啟動,陶寺遺址被確定為項目的子課題—「聚落反映社會結構」。 兩年來,課題組對陶寺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鑽探與重要遺跡的發掘,共鑽探32萬平方米,發掘1511平方米。
2002年發現並確認了陶寺文化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早期小城南部貴族居址、中期墓地及大墓、大型倉儲區。其中發掘出的中期大城面積達28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2003年,又發現並確認了中期小城內的祭祀區大型圓體夯土建築和早中期宮殿核心建築區的北出人口。尤其是大型圓體夯土建築,總面積約1400平方米,建築形狀奇特,規模宏大,是目前發現的最重要的史前建築之一。
經過多年較大規模的發掘,陶寺遺址出土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存,特別是文字、城址、宮殿區、王陵、銅器、陶禮器、觀象台等等,堪稱我國迄今為止最典型、最全面的發現。從聚落形態的角度來看,高規格的宮殿建築、宗教建築和與天文歷法有關的建築設施,應當是「王都」級聚落所具有的標志性的建築。顯然,陶寺已具備了早期文明化社會所具備的一些基本要素,應該說它是目前我國所發現的規模最大、顯現文明化程度最高的史前聚落。

資料出處《回望山西/華夏之根》,可參看http://www.daynews.com.cn/mag6/20051011/ca428280.htm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