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湘源縣遺址
① 全州縣是什麼時候劃分給廣西的
1971年
漢為零陵來、洮陽縣,隋並置湘源源縣,五代相繼改為湘川縣、清湘縣,屬全州,明廢清湘縣入全州。民國初改全州為全縣。1935年將西延分出建資源縣。 1949年11月17日全縣解放。1952年資源縣並入,1953年又分出資源縣。1959年改稱全州縣。1971年起屬桂林地區,1998年改隸屬桂林市。
② 灌陽縣的歷史
灌陽縣歷史悠久,從在灌江兩岸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38處看,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人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
灌陽在夏、商、周屬荊州之地,春秋、戰國為楚南裔境。秦以楚南置長沙郡,灌陽隸屬該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長沙國為零陵郡,觀陽縣隸屬零陵郡。
灌陽自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前建立觀陽縣後,各代隸屬、分合、撤消、復置如下:
西漢,隸屬長沙國桂陽郡。
東漢,隸屬荊州刺史部零陵郡。
三國,隸屬吳荊州零陵郡。
晉,仍隸屬荊州零陵郡。
南北朝,隸屬湘州零陵郡。
隋開皇十年(590)縣廢,與桃陽(一稱洮陽,今全州縣)合並為湘源縣,隸屬湘州零陵郡;大業十三年(617)析湘源復置為縣,縣名由觀陽改稱灌陽,縣治遷徒今灌陽鎮,仍隸屬湘州零陵郡。
唐武德七年(624)縣廢,並入湘源縣,隸屬江南西道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為縣,仍隸屬江南西道永州。
五代十國,後晉天福四年(939)縣廢,並入清湘縣,先隸屬永州,後隸屬全州。
宋乾德二年(964)復置為縣,隸屬荊湖南路全州。
元,隸屬湖廣行省全州路。
明,初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永州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征南將軍韓觀以瑤族滋事,遠湖廣,近廣西,易平瑤亂為由,具奏改隸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清,仍隸屬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民國2年廢府設道,隸屬廣西省桂林道(後改稱灕江道);15年後廢道設行政區,隸屬廣西省第八行政區。
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灌陽縣於同年11月20日解放,12月12日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廣西省(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專區。1970年桂林專區改稱桂林地區,隸屬桂林地區至今。
③ 全州縣歷史事跡
全州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湘江上游,地處湘桂走廊,堪稱廣西北大門。西接湖南永州市零陵區、雙牌縣,南界灌陽縣、興安縣,西挨資源縣,北達湖南新寧縣、東安縣。南與桂林市相距125公里,北與湖南省的永州市相隔78公里,湘桂鐵路與322國道平行貫穿全縣南北。全州縣轄9個鎮、7個鄉、2個民族鄉。全州縣歷史悠久,擁有眾多名勝古跡,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全州名人輩出,古代有石濤大師等,當代名人有蔣淑玉、盤文波、蔣欽揮
廣西全州縣隸屬於楚國的青陽之地,戰國是屬楚之長沙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今全州縣西南(鹹水、鳳凰鄉建安司?)設置了零陵縣(當今廣西區內最早的一個縣),隸屬長沙郡。 公元前124年(西漢元鼎三年),漢武帝劉徹在今全州縣永歲鄉梅潭村後的山坡上設置了洮陽縣,封長沙定王子狩燕為洮陽侯。自此全州北部始有洮陽之名。 公元前111年修築了洮陽城址(永歲改州),此時全州境內南北並存零陵縣,洮陽縣。同年有置零陵郡(鹹水、鳳凰鄉建安司?),轄零陵,洮陽二縣。 百代興亡朝復暮。東漢建武年間,零陵郡遷入泉陵(原湖南省零陵地區,現改為永州市)。三國時,魏,蜀,吳三分荊州,零陵縣,洮陽縣又分解出觀陽縣(今廣西桂林市灌陽縣),同屬蜀地,後屬吳國。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統一全國後,於隋開皇十年(公元五九O年)廢除了零陵,洮陽,觀陽三縣。因為地處湘江源頭,在城郊柘橋村設置了湘源縣。 根據康熙《全州志》記載,當時的湘源縣的轄境較寬,除今天全州縣的區域外,還包括今天的桂林市灌陽縣,資源縣,興安縣北部以及湖南省的東安縣,永州市南部等地區,隸屬永州總管府,一板橋
歷時三百六十六年。 直到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全州才改隸廣西桂林府。清延續明朝設置。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改全縣。1935年將西延分出建資源縣。1949年11月17日解放。1952年資源又與全縣合並,1953年又分出資源縣。1959年改稱全州縣。1971年起屬桂林地區,1998年改隸屬桂林市。(即按2008年算,全州劃歸廣西管轄距今已經有614年了)
④ 西漢時的灌陽
灌陽在夏、商、周屬荊州之地,春秋、戰國為楚南裔境。秦以楚南置長沙郡,灌陽隸屬該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長沙國為零陵郡,灌陽縣隸屬零陵郡。
灌陽自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前建立灌陽縣後,各代隸屬、分合、撤消、復置如下:
西漢,隸屬長沙國桂陽郡。
東漢,隸屬荊州刺史部零陵郡。
三國,隸屬吳荊州零陵郡。
晉,仍隸屬荊州零陵郡。
南北朝,隸屬湘州零陵郡。
隋開皇十年(590)縣廢,與桃陽(一稱洮陽,今全州縣)合並為湘源縣,隸屬湘州零陵郡;大業十三年(617)析湘源復置為縣,縣名由觀陽改稱灌陽,縣治遷徒今灌陽鎮,仍隸屬湘州零陵郡。
唐武德七年(624)縣廢,並入湘源縣,隸屬江南西道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為縣,仍隸屬江南西道永州。
五代十國,後晉天福四年(939)縣廢,並入清湘縣,先隸屬永州,後隸屬全州。
宋乾德二年(964)復置為縣,隸屬荊湖南路全州。
元,隸屬湖廣行省全州路。
明,初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永州府;洪武二十八年(1395)征南將軍韓觀以瑤族滋事,遠湖廣,近廣西,易平瑤亂為由,具奏改隸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清,仍隸屬廣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民國2年廢府設道,隸屬廣西省桂林道(後改稱灕江道);15年後廢道設行政區,隸屬廣西省第八行政區。
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灌陽縣於同年11月20日解放,12月12日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廣西省(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專區。1970年桂林專區改稱桂林地區,隸屬桂林地區至今。
1996年,灌陽縣面積1863平方千米,人口約26.3萬人。轄3個鎮、7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灌陽鎮、黃關鎮、文市鎮、洞井瑤族鄉、觀音閣鄉、西山瑤族鄉、新街鄉、紅旗鄉、新圩鄉、水車鄉。縣政府駐灌陽鎮。
1999年3月,撤銷紅旗鄉並入灌陽鎮。調整後,全縣轄3個鎮、6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灌陽鎮、黃關鎮、文市鎮、洞井瑤族鄉、觀音閣鄉、西山瑤族鄉、新街鄉、新圩鄉、水車鄉。縣政府駐灌陽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灌陽縣總人口231288人。其中:灌陽鎮57268人,黃關鎮38610人,文市鎮30014人,洞井瑤族鄉7917人,觀音閣鄉7711人,西山瑤族鄉10644人,新街鄉34562人,新圩鄉19283人,水車鄉25279人。
⑤ 全州縣是哪一年劃為廣西的
歷史沿革
戰國是屬楚之長沙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置長沙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39公里處),轄7縣4侯國。7縣是:零陵(今廣西全州、興安、灌陽一帶)治所在今全州鳳凰或鹹水、營道(今寧遠縣地)、泠道(今寧遠、新田縣地)、始安(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靈川、永福、永寧縣地)、營浦(今道縣及江永部分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治所在今永歲鄉梅潭、鍾武(今衡陽縣地)。4侯國是:泉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及雙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岡、綏寧、城步一帶)、夫夷(今邵陽、新寧一帶)、舂陵(今寧遠、新田、祁陽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設州,零陵郡屬荊州。[3]新莽王朝時,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轄地未變。東漢時復名零陵郡,遷郡治於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區城北1千米),轄區除原來的7縣3侯國(舂陵侯國並入泠道縣)外,還增加了湘鄉縣(今湘鄉、雙峰等地)和昭陽(今邵東縣地)、烝陽(今衡陽縣地)2侯國,共計8縣5侯國。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於建安三年(198)攻佔零陵,零陵郡屬劉表勢力范圍。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後,劉備代劉表領荊州牧,零陵郡屬劉備勢力范圍。[3]三國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劉備病故,零陵郡地入東吳。孫吳時期,零陵郡地域開始減小。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興安、靈川、永寧、永福等縣地從零陵郡分出。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南部置營陽郡,郡治營浦(今道縣);分北部都梁、夫夷、昭陽置昭陵郡;同時將湘鄉、重安(原鍾武)、烝陽3縣劃入衡陽郡。至此,零陵郡轄6縣:泉陵(今冷水灘、芝山、東安地及雙牌的一部分)、祁陽(今祁陽縣地)、永昌(今祁東縣地)、零陵(今廣西全州縣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觀陽(今廣西灌陽縣地)。營陽郡轄營浦、營道、舂陵、泠道等4縣。[3]西晉太康元年(280),廢營陽郡入零陵郡。永嘉元年(307)置湘州,零陵郡屬湘州。東晉永和年間(345~356),析零陵郡復置營陽郡。義熙十二年(417),零陵、營陽二郡屬荊州。[3]南北朝時期,梁天監十四年(515),改營陽郡為永陽郡;陳改永陽郡為營州永陽郡。隋開皇九年(589),撤零陵、營陽二郡,設永州總管府,區域較零陵、營陽2郡有所擴大,謝沐、馮乘2縣從臨賀郡劃入。大業五年(607),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轄5縣:零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地及雙牌部分地)、湘源(今廣西全州、資源、灌陽地)、永陽(今道縣、江永縣地)、營道(今寧遠、新田地及祁陽部分地)、馮乘(今江華、廣西富川縣地)。隋末,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3]唐武德四年(621)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改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並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道州。開寶元年(742),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永州、道州。大歷二年(767),永州轄4縣:零陵、祁陽、湘源、觀陽(析湘源縣置,今廣西灌陽縣地);道州轄5縣:宏道(原營浦縣地,今道縣地)、延唐(原營道縣地,今寧遠縣地)、江華(今江華縣地)、永明(原永陽縣地,今江永縣地)、大歷(析延唐縣置,今寧遠、新田及祁陽部分地)。五代時期,後唐天成二年(927)馬殷建立楚國,永、道二州屬馬氏楚國勢力范圍。楚王馬希范置全州,以潭州之湘川縣為清湘縣,又割灌陽縣為屬而治清湘。後周廣順元年(951),南唐滅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後周世宗時,授周仁逢為武平軍節度使兼侍中,「盡領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屬周仁逢領地。[3]宋全州領縣二:清湘,灌陽,隸荊湖南路。元至元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屬全州路,明洪武元年為全州府。九年四月降為州,省州治清湘縣入,屬湖廣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屬桂林府。領縣一:灌陽。清因之不變。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改全州縣,先隸灕江道、桂林道,後屬廣西省第1區、第8區。1935年將西延分出建資源縣。[3]1949年11月17日解放。1952年資源又與全州縣合並,1953年又分出資源縣。1959年改稱全州縣。1971年起屬桂林地區,1998年改隸屬桂林市。⑥ 全州縣歷史事跡
全州縣的歷史:
全州始建於西漢元鼎六年,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從古今一直為歷代州、府、縣治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古今客、貨運之重要通道。
是湘桂之交通樞紐,是南進嶺南、北入中原的兵家必爭之地。根據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規劃,加快全州新區建設,強勢由桂北重鎮向廣西北大門中等城市跨越,建成桂北副中心城市。
2015年11月,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6年全州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
2017年成為第三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地區。並入選首批「自治區級生態縣。
(6)全州湘源縣遺址擴展閱讀:
全州縣自然資源豐富,2015年土地面積摺合603.18萬畝,有耕地72.70萬畝,其中水田54.92萬畝,旱地17.78萬畝,水域面積10.69萬畝,林業用地面積363.79萬畝。
礦產資源有煤、錳、鐵、錫、鉛、鋅、鎢、硫磺、鈾等20多種。境內長6公里以上的河流共123條,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72.6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量39.14億立方米。
地下儲水量6.07億立方米,外縣流入水量27.47億立方米。境內諸河流中,除湘、灌、羅三江可以通航外,其餘各支流水淺流急,有利於截流築壩,引水灌田。
加上井泉眾多,丘陵平原交錯,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水位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25萬千瓦。
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全國100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天湖電站水頭高1074米,設計總裝機容量6萬千瓦。
⑦ 全州縣的歷史沿革
戰國是屬楚之長沙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置長沙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39公里處),轄7縣4侯國。7縣是:零陵(今廣西全州、興安、灌陽一帶)治所在今全州鳳凰或鹹水、營道(今寧遠縣地)、泠道(今寧遠、新田縣地)、始安(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靈川、永福、永寧縣地)、營浦(今道縣及江永部分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治所在今永歲鄉梅潭、鍾武(今衡陽縣地)。4侯國是:泉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及雙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岡、綏寧、城步一帶)、夫夷(今邵陽、新寧一帶)、舂陵(今寧遠、新田、祁陽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設州,零陵郡屬荊州。
新莽王朝時,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轄地未變。
東漢時復名零陵郡,遷郡治於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區城北1千米),轄區除原來的7縣3侯國(舂陵侯國並入泠道縣)外,還增加了湘鄉縣(今湘鄉、雙峰等地)和昭陽(今邵東縣地)、烝陽(今衡陽縣地)2侯國,共計8縣5侯國。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於建安三年(198)攻佔零陵,零陵郡屬劉表勢力范圍。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後,劉備代劉表領荊州牧,零陵郡屬劉備勢力范圍。
三國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劉備病故,零陵郡地入東吳。孫吳時期,零陵郡地域開始減小。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興安、靈川、永寧、永福等縣地從零陵郡分出。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南部置營陽郡,郡治營浦(今道縣);分北部都梁、夫夷、昭陽置昭陵郡;同時將湘鄉、重安(原鍾武)、烝陽3縣劃入衡陽郡。至此,零陵郡轄6縣:泉陵(今冷水灘、芝山、東安地及雙牌的一部分)、祁陽(今祁陽縣地)、永昌(今祁東縣地)、零陵(今廣西全州縣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觀陽(今廣西灌陽縣地)。營陽郡轄營浦、營道、舂陵、泠道等4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廢營陽郡入零陵郡。永嘉元年(307)置湘州,零陵郡屬湘州。東晉永和年間(345~356),析零陵郡復置營陽郡。義熙十二年(417),零陵、營陽二郡屬荊州。
南北朝時期,梁天監十四年(515),改營陽郡為永陽郡;陳改永陽郡為營州永陽郡。
隋開皇九年(589),撤零陵、營陽二郡,設永州總管府,區域較零陵、營陽2郡有所擴大,謝沐、馮乘2縣從臨賀郡劃入。大業五年(607),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轄5縣:零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地及雙牌部分地)、湘源(今廣西全州、資源、灌陽地)、永陽(今道縣、江永縣地)、營道(今寧遠、新田地及祁陽部分地)、馮乘(今江華、廣西富川縣地)。隋末,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唐武德四年(621)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改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並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道州。開寶元年(742),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永州、道州。大歷二年(767),永州轄4縣:零陵、祁陽、湘源、觀陽(析湘源縣置,今廣西灌陽縣地);道州轄5縣:宏道(原營浦縣地,今道縣地)、延唐(原營道縣地,今寧遠縣地)、江華(今江華縣地)、永明(原永陽縣地,今江永縣地)、大歷(析延唐縣置,今寧遠、新田及祁陽部分地)。
五代時期,後唐天成二年(927)馬殷建立楚國,永、道二州屬馬氏楚國勢力范圍。楚王馬希范置全州,以潭州之湘川縣為清湘縣,又割灌陽縣為屬而治清湘。後周廣順元年(951),南唐滅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後周世宗時,授周仁逢為武平軍節度使兼侍中,「盡領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屬周仁逢領地。
宋全州領縣二:清湘,灌陽,隸荊湖南路。元至元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屬全州路,明洪武元年為全州府。九年四月降為州,省州治清湘縣入,屬湖廣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屬桂林府。領縣一:灌陽。清因之不變。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改全州縣,先隸灕江道、桂林道,後屬廣西省第1區、第8區。1935年將西延分出建資源縣。
1949年11月17日解放。1952年資源又與全州縣合並,1953年又分出資源縣。1959年改稱全州縣。1971年起屬桂林地區,1998年改隸屬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