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樓遺址
① 洛陽隋唐遺址廟會在那裡
新區隋唐遺址公園,趕緊去吧 初一到初七,再不去要結束啦
隋唐遺址公園 隋唐洛陽城的城郭概貌
[1]洛陽城遺址地跨洛河兩岸,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里, 已有1400多年歷史。
洛陽城由宮城、皇城、里坊區和郭城組成。將宮城的應天門、皇城的端門、天津橋、天街和郭城的定鼎門串連起來,就構成了隋唐洛陽城的城市中軸線。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而宮城則位於皇城之北。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
城的建築規模略小於京城大興城,但宮城、皇城的位置選擇在郭城西北地勢高亢的地方,其注意安全防禦遠甚於長安大興城。嚴格的里坊規制,強化了對城內居民的控制。城內三市的位置,都傍臨河渠,比大興城更多地考慮了工商業的繁榮。這座城市的設計規劃,特別是里坊的設計,不僅影響了當時國內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為鄰近一些國家的都城所仿效。
郭城:
郭城是都城外圍廓,對都城起防護作用。唐洛陽城是在隋洛陽城的舊址上修復興建的,為南北長的准矩形里坊式布置的中世紀城堡城市。
郭城,隋時只有短垣,唐時築高約5.22米。外郭有八門,通過郭城正南門——定鼎門與天津橋、皇城和宮城軸線貫通,形成唐洛陽城中軸線。根據陸機《洛陽記》的記載,唐洛陽城外廓共十二門,城內有三條大道,居中一條為官道,是文武百官平日著官服晉朝面聖的專用通道,而平常百姓只能通過左右兩側的大道進入城中,且左出右進。
里坊區:
里坊是居民宅院、各宗教寺廟以及中央或當地行政機構的所在地。里坊的街巷布局包括:東西南北大街、環坊牆內側的街巷和其他一些小的巷、曲。這樣十字街再加上小的巷、曲相隔,就構成了隋唐洛陽里坊的內部結構,居民住宅就分布在諸巷、曲之內。郭城內三分之一的里坊分布洛河以北‚大抵貧寒人家居多,其餘分布於洛河以南多為達官顯貴的邸宅,不少被精心營建為園林,其中最負盛名的有:白居易履道坊宅院、牛僧儒歸仁園和午喬庄綠野堂。
皇城:
皇城是唐王朝的中央機關辦公所在地,相當於明清故宮的外朝。都城建築群最為壯麗者是皇城和宮城。建築造型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皇城位於洛河北都城的西北角,南起今洛河橋,北至今燒溝村,東起今老城北大街,西至今西工電影院這個方形區域內。它區別於西京長安皇城在都城正中北部的布局,其原因之一是自然地理條件,皇城軸線要對准伊闕,使其符合風水格局。
皇城正南對準定鼎門和天津橋的端門。城中南北向有四條街,東西向有四條街。宋代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環溪」園中曾說:「以北望,則隋唐宮闕樓殿千門萬戶,延亘十餘里。」
宮城:
宮城是唐朝皇帝舉行大典、接見外國使節和皇族宴飲起居之處,相當於明清故宮的內廷。庭院深邃,建築緊湊,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幽美而恬靜。皇城內北為宮城。隋稱紫微城,宮城的正南門——應天門址在今周公廟西側的定鼎路上,門兩側有垛樓,垛樓外有闕樓,兩者之間有長廊相連(廊長38米,寬約11米)。由此可見應天門城樓的宏大景象。
隋唐洛陽城的主要建築
隋唐洛陽城宮城作為隋唐時期的東都故宮,在設計與建築,實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標志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千百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東都故宮中的含元殿及其周圍的殿堂,被成組的雕塑烘托著,構成了一個景觀景象豐富多彩、宏偉壯觀的城市建築空間。在這個藝術空間里,含元殿構成了控制景觀的主體,天樞紀念碑是這個藝術空間的視角中心。可以想像,在陽光普照之下,藍天、白雲、碧瓦、金光映襯著環境的綠樹碧波,這是一個何等美麗的城市空間景象!
含元殿(明堂):
由應天門,進入宮城,便可見宮中最高大壯麗的皇宮建築——含元殿。它相當於北京明清故宮里的太和殿。含元殿象徵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
含元殿原為隋時所建的乾陽殿,後經四次被毀,四次修建,先後九次易名。據《資治通鑒》「唐紀」中記載,含元殿高約72.24米,底部周長約73.71米。共三層,底層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個時辰。頂層為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間有周長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貫,故此又名為萬象神宮。其建築技術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
天堂(功德堂):
《資治通鑒》有記載,天堂位於明堂北面,共五層,高約120米左右,高於明堂,其內供養有大佛像。
由於太高,天堂建成不久,被巨風摧毀。隨後武則天又下令復建,「日役萬人,采木江陵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
天樞:
天樞是武則天王朝的歌功德紀念碑。位於皇城正南門——端門前。根據《資治通鑒》中記載,天樞為柱狀,高約31.06米,直徑約為3.55米,柱身八面,每面寬約1.48米。基層為周長50.29米的鐵山,上環繞銅制的蟠龍,麒麟。頂部為騰雲承露盤,直徑約0.75米,上置四龍立捧火珠,高約3.33米,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臣服國酋長的名字,武則天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九洲鼎和十二神鵰塑:
九州鼎和十二神鵰塑位於宮城之內,被置於明堂四周。武則天下令以當時行政區劃的九省為對象造九洲鼎。其中神都鼎稱豫州,最為著名。各鼎上還鑄有當地的地理區圖和文化特產,九鼎共用銅五十六萬七百餘斤。隨後武則天又下旨按十二地支鑄十二屬相金屬雕塑,均高約2.96米。
隋唐洛陽城的建設特色
(一)城市選址於最佳風水環境處
隋唐東都洛陽城強調「象天法地」的原則,洛水與邙山、龍門山構成一幅逆時針太極運行圖。隋唐洛陽城位居期間,都城與龍門山相對,負陰抱陽藏風聚氣,是典型的王都之地。
(二)強化了宮城和皇城的防衛
隋唐洛陽城不僅保持了「前宮後寢」的布局,還把中央機關辦公地方加築城,稱皇城,由天然屏障的洛河與河南郭城的里坊區相隔開。這無疑是加強了宮城與皇城的防衛作用。
(三)合理安排經濟商貿區
隋唐洛陽在洛河南北,里坊適中地位設了北市(在洛河北佔一個里坊)和南市(在洛河南占兩個里坊)及西市(佔一個里坊)。並在洛河碼頭處的部分里坊也設有商業店,這就較為均衡地方便城市經濟生活。
(四)引伊、洛二水於洛南里坊,使洛陽成為中國第一個「山水都城」、「園林城市」
隋唐洛陽為中國第一個沿河兩岸規劃城市的先例;又第一個引伊、洛二水於里坊區,使城區河網貫通,居家流水。這洛水貫城,河網縱橫,山嶽夾峙的都城,成了中國第一個「山水都城」。里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又水流周繞,就為洛南里坊區百餘個私家園林提供了天然資源條件。加之唐、宋的社會文化環境,這就營造了中國第一個「園林城市」,「花園城市」。
(五)城市的主要高大建築布置於宮城、皇城和大城的軸線,使城市的空間秩序明確,藝術化
在定鼎街軸線上,由郭城的定鼎門開始北去[1],天津橋、皇城南端門、宮城南應天門、乾元門、乾元殿(含元殿、明堂)、貞觀殿(天堂)、徽猷殿、曜儀城的元武門、園壁城的南門及北門、龍光門等,形成了城市的視覺通廊軸線,使城市線條清晰、自然、大氣。
(六)隋唐洛陽城是一個中世紀的特大型封建城堡型城市
隋唐洛陽城,郭城城區面積約49.09平方公里(不包括上陽宮),是當時世界上僅次於長安的一個特大型中世紀封建城堡城市。《隋書·地理志》載:「河南郡統縣十八,戶二十萬二千二百三十。」及「徙天下富商大賈數萬家於東京。」能解決這么大型城市聚居人口的居住、吃糧、用水、交通、社會工作等問題,說明當時的城市建設和管理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② 隋唐洛陽城的遺址概況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遺址
隋唐洛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區及近郊,地跨洛河兩岸。南對伊闕,北依邙山,東逾瀍河,西臨澗水,洛水貫穿其間。據勘查,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勢高亢處,宮城在皇城之北,宮城北面有曜儀城、圓璧城前後重疊,又有東。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東廂有東城,其北有含嘉倉城。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現存遺址東北至白馬寺鎮唐寺門,東南至李樓鄉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鎮苗灣,西南至王城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面積約47平方公里。 南寬北窄,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址寬約15~20米。南牆長約7290米,東牆長約7312米,北牆長約6138米,西牆南端長約6776米。稍呈弧形。東西兩牆下面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個城門,西牆無門。南牆3門,自東向西為長夏門、定鼎門(隋名建國門)、厚載門(隋名白虎門)。東牆3門,自南向北為永通門、建春門(隋名建陽門)、上東門(隋名上春門)。北牆2門,東為安喜門(隋名喜寧門),西為徽安門。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公里,寬約90~121米,路土厚達0.6米。
外郭城的城牆用夯土築成,基址寬15-20米。東城牆長約7312米,南城牆7290米,西城牆長6776米,北城牆長6238米,東西兩牆下發現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設8個城門。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門是一門3道,帶有雙闕,東西長143米。定鼎門門址寬28米,東西兩門道各寬7米,中門道8米。
城內街道縱橫相交,寬窄相配,形成棋盤式布局。據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條,東西向街道6條;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條,東西向街道3條。街道兩旁有水溝遺跡。其中定鼎門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幹大道,又稱天街,現存的寬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區:隋稱「里」,唐稱「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長寬在500-580米之間。周圍有坊牆,牆正中開門,坊正中設十字街「四齣趨門」。據《唐六典》及《舊唐書》記載,洛陽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餘一部分為今城所佔壓,一部分為洛水沖刷無遺。文獻記載城中設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內有縱橫街道備3條,四面各開3門。 宮城遺址位於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長方形。北牆長1400米,西牆長1270米,南牆長1710米,東牆長1275米。城牆寬約15-20米,中為夯築,內外砌磚。已經勘查出南牆正中的應天門(隋名則天門)、東邊的明德門(隋名興教門)、西邊的長樂門(隋名光政門)和北牆的玄武門、西牆的嘉豫門。在宮城中軸線上,發現多處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發掘出多處長方形基址和一處石砌圓形基址。
東宮在宮城南隅,自為一城,東西330米,南北約1000米。宮城北部有陶光園,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宮城內中軸線上,由北向南有延續不斷的大片夯土基址,應是中央各殿的殿址。
應天門遺址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垛樓和東西闋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東西兩側有向外凸出的對稱的兩堵夯牆組成的巨大闕樓,相距83米,各寬17.5米,城門東西寬120米以上,這就是文獻所載的「左右連闕」。
應天門遺址位於洛陽市都城博物館和洛陽日報社之間,定鼎南路從門址中部穿過。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規模恢弘,氣勢壯觀。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應天門一側三出闕,兩側共六闕。這是古代都城宮城正門最高禮制。天子三出闕是中國古代最高禮制的都城門。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禮制。應天門內右側發現了為營建宮室而設置的窯場,出土大批註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磚瓦。
天堂遺址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明堂遺址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主詞條:履道坊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唐城隊 ,對著名詩人白居易作了考古發掘 ,歷時 6個月。發掘的遺跡有宅院、庭園、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貴文物 1 0 0 0多件 ,揭示了與這位偉大詩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種種文化現象。白居易故居位於洛陽市區東南郊 ,今屬安樂鄉獅子橋村東北 1 30米的一片田野 ,東經112°30′,北緯 34°40′。這里正是唐東都洛陽城的「履道坊」;而獅子橋村 ,則位於「集賢坊」 ;獅子橋村正北的軍屯 ,則是位於「尊賢坊」 ;獅子橋村正東的何村 ,則是位於「永通坊」 ;何村南面 ,則應是「永通門」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發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後庭院的兩進式院落。
③ 淹城遺址的開發保護
1985年文物部門對該遺址制訂了總體規劃,劃定了保護范圍,並成立了武進縣淹城管理委員會和武進縣淹城博物館。
長期以來,武進區人民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淹城遺址的保護,不僅成立了武進區「淹城博物館」和「淹城管理委員會」等專門保護管理研究的機構,而且還按照中央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和原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淹城遺址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在做好淹城遺址保護工作的同時,武進區政府在淹城的規劃利用上也做了許多工作,並將其納入武進區新城建設的總體規劃。近期武進區建委又按照區委區政府的要求,在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同意的《淹城遺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1996~2010年)的基礎上,著手制訂更全面科學的淹城遺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進一步促進淹城遺址的保護走上良性的道路。
以「保護、考古、修復、利用」為規劃原則,科學地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大規模經濟建設、文物保護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文物管理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三者之間的關系,合理謹慎地對淹城進行保護利用。做到城內城外雙向推進,城內立足保護,逐步恢復淹城遺址原貌;城外合理利用,並注意保持遺址固有的環境風貌和歷史文化傳統。 根據規劃原則,以吳越史跡為導線,充分利用考古手段和成果,逐步恢復淹城三城三河形制,展示春秋淹城古文化風貌。認真整治環境、合理綜合利用,使淹城遺址成為集科學、文化、旅遊於一體的「春秋古文化游覽勝地」。
近期保護利用項目為恢復城池形制,復原古遺跡景點。結合考古發掘,疏浚古河道,連通三城河,恢復淹城靠水道進出的原貌,利用疏浚古河道所出之土,修補三道城牆,恢復淹城三道城牆的原貌(子城牆已恢復),子城內的竹木井已經修復。
為了滿足當今社會人們崇尚個性,懷古寄情的精神需求,保護開發淹城遺址旅遊資源的項目正在實施。其原則是:文物區禁止一切永久性建築,力求忠實地反映遺址的歷史原真性;綜合服務區主要關注文化氛圍的體現,在區內設古街市肆、文化廣場、書院、茶樓、戲台等,使遺址公園成為弘揚歷史文化和不斷鑄就新的地域文化的重要基地。
淹城遺址公園效果圖
淹城遺址的保護開發項目,總投資8億元,佔地4350畝,分兩期實施。一期工程由入口廣場及1000畝的森林公園綠化組成,森林公園2005年4月份開工,入口廣場5月份正式施工,目前已基本完工,累計完成投資27億元。其中入口廣場佔地12萬平方米,包括廣場、城樓、闕樓、鍾樓、鼓樓、觀景台及淹君橋、龍踞橋、七巧橋等三座橋梁,是遊客的集散地。森林公園一期栽種全冠大樹8000多棵及下層植物綠化。二期工程包括入口三條古文化街及森林公園二期1500畝綠化,總投資53億元。古文化街由淹城酒樓、茶樓、戲台、博物館、商業用房等仿古建築組成。森林公園二期則環繞淹城城池,進行大規模、多品種、高規格綠化防護,形成春、夏、秋、冬四區十二景,並配套人工湖、濕地、野營燒烤、森林浴場、水幕電影、遠古文化通道等文化、休閑性項目。
游覽線路擬規劃成水、陸、空三路,即建造仿古的獨木舟和遊船,通過淹城的三道護城河游覽淹城;陸路,以毛面花崗岩石塊,在城內依地勢建一條仿古道路,可步行,可乘仿古馬車觀光;空中看淹城,擬用飛艇。
春秋淹城,是歷史峰巒中的一座著名景點,從不同的方位看,有不同的感悟,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它又像一部博大精深的歷史典籍,需要我們用歷史的眼光去閱讀,其意義、感悟應該超越淹城本身。目前,淹城遺址已成功地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目錄」,從長遠角度來看,淹城的目標應是具有國際影響的歷史文化遺產,與太湖流域的其他旅遊點共同構成國際文化旅遊景點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
為弘揚常州悠久的歷史文化,突現淹城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和春秋文化景觀,常州市政府規劃對淹城遺址及周邊地塊進行保護、改造,其中對淹城遺址核心區進行保護修復,以反映遺址的歷史原真性;另在遺址周邊規劃建設遺址森林公園。淹城遺址公園以其地域獨有的深厚文化底蘊吸引遊客紛至沓來,必將成為聞名遐邇的旅遊景區。
④ 西安鳳城路名稱的來歷
因為正處當年鳳闕之東,故將這一地區的十條街道分別命名為鳳城一至十二路。長安城自古又稱鳳城(屬於民間的一種俗稱),是因西漢長安的鳳闕而得名。
西漢時所建的鳳闕,闕樓高二十丈(一說十七丈五尺),是西漢長安城最高的建築。闕樓上有一尊高五尺的銅鳳凰,它是我國最早測量風向、風速的儀器。
(4)闕樓遺址擴展閱讀
西安鳳城路出土文物:西安出土文物中的鳳也有不少。如戰國時的雙鳳朝陽瓦當、秦代鳳鳥紋瓦當、漢代朱雀紋瓦當、唐代鳳頭人面壺、菱花形鸞鳳飛仙紋銅鏡等。
這些鳳都具有顯明的各個時代的特色。如朱雀紋瓦當:一隻鳳雀挺著胸,揚著頭,闊大的翅膀向上展開,尾羽彎曲翹向前方,一足抬起,似要翩然飛舉,呈現著昂揚奮發、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鳳的形象常常被"古為今用",如西安市搞文化藝術節,就將朱雀作為吉祥圖案和吉祥物,取"鳳鳴長安,再現輝煌"之意。
西安位置境域:西安市位於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
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
⑤ 去年夏在西安未央宮遺址發現夯土堆東部有一個圓筒水泥建築,有一窗戶型入口,那個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時代西漢
所在陝西省西安市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朝之後又有數個王朝定都於此,隋朝初年遷都至大興城後,這里被廢棄。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區的西北郊外。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兆倫鑄錢遺址並入。
歷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蕭何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築城牆。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築達到高潮,先後征發了14萬人築牆,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漢武帝繼位後,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至此,經過近一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始告齊備。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繁盛一時。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長安城毀於戰火。東漢定都洛陽,以長安為西京。漢末,洛陽被董卓縱火燒毀後,漢獻帝曾遷回長安居住。此後的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認為漢長安城過於狹小和破舊,於是命宇文愷在東南方興建新的都城。自開皇三年(583年)遷都大興城(即唐長安城)後,有著近八百年歷史的漢長安城便被永久地廢棄了。
布局
漢長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並不規整。由於城牆在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才開始興建,因此為了遷就二宮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牆曲折如南斗六星,北牆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狀,有「斗城」之稱。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寬12-16米,牆外有寬8米、深3米的城壕溝。據實測,東牆長6000米,西牆長4900米,南牆長7600米,北牆長7200米,合計25700米。城內面積約36平方公里,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
城牆四面各開三座城門,南牆中為安門,東西兩側為覆盎門和西安門;北牆中為廚城門,東西兩側為洛城門和橫門;東牆中為清明門,南北兩側為霸城門和宣平門;西牆中為直城門,南北兩側為章城門和雍門。每座城門都有三個門道,合計十二門、三十六門道,與張衡《西京賦》所述「方軌十二」、「三塗洞開」等相吻合。門道一般寬約8米,恰好相當於當時四個車軌的距離。城門上原有木構門樓,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內的大街都與城門相通。主要街道有8條,相互交叉。其中最長的安門大街長5500米,其餘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寬約45米,路面以水溝間隔分成三股,中間的御道寬20米,專供皇帝通行,兩側的邊道各寬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為美化環境,路旁還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種樹木,茂密如蔭。
漢長安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貴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宮的北闕一帶,稱作「北闕甲第」。居民區分布在城北,由縱橫交錯的街道劃分為160個「閭里」。著名的「長安九市」則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橫門大街相隔,分成東市三市和西市六市。東市是商賈雲集之地,西市則密布著各種手工業作坊。
據考證,漢長安城的布局和形制與《周禮·考工記》基本相符。它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宮殿
長樂宮在漢長安城的南隅,又稱東宮,是由秦興樂宮改建而成的。漢朝初年,劉邦從櫟陽城徙居此宮,受理朝政。惠帝以後改為太後的居所,西漢末年毀於兵火。宮殿平面為不規則的方形,周圍築牆,周長1萬余米,面積6平方公里左右。宮內主要有前殿、臨華殿、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鍾室等14座建築。宮牆四面各有一門,東門和西門外有闕。
未央宮在城的西南隅,又稱西宮,為皇帝朝會之所。西漢、王莽、東漢獻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處理朝政,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隋唐時期,未央宮被劃入唐長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時重修了宮殿,因此現存遺跡有很多是那時遺留下來的。
未央宮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築圍牆,東西長2150米,南北寬2250米,面積約5平方公里。宮城四面各闢一門,在東門和北門外立闕。宮內有40多座建築。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宮正中,台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最高處達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築還有溫室、凌室、織室、曝室、天祿閣、石渠閣、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陽殿、柏梁台以及魚池、酒池等。各殿之間都有「復道」相通,以備緩急。
在長樂和未央二宮之間有一座武庫,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2米,四周築牆。牆內有七個倉庫,每庫分為四個庫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齊的兵器木架,現已朽壞。武庫建於漢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蕭何營建,是當時全國的武器製造和貯藏中心,具有極重要的地位,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中另外三座宮殿都是後妃們居住的宮室。桂宮位於未央宮北,靠近西牆,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880米。明光宮在長樂宮北,具體位置范圍不明。其正殿遺址被後世的多種建築疊壓,因此泛稱為樓閣台。北宮位於未央宮以北,具體位置亦不明。據記載,各宮殿之間都架設飛閣和地面復道相連,彼此往來,外人不能看見。近年來在宮城內外進行的各種考古活動中,出土了大量建築材料、鐵器、銅器、石器、瓦當、骨簽和貨幣等,具有極高的史料參考價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組巨大的宮廷御苑群,位於長安城西,秦代時即已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擴充和改建後,有離宮別館數十處,周長達100多公里。據《漢舊儀》和司馬相如《上林賦》的記載,苑內豢養百獸,「長安八水」也盡在其中。此外還有訓練水軍的昆明池,種植蔬菜的溫室,鑄錢場所「上林三官」等各種機構。東漢時,上林苑被廢棄。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築是建章宮,與未央宮隔衢相望,有飛閣相連。因為不受城牆的限制,所以宮城規模特別龐大,豪華程度也更甚於未央宮。宮牆周長10餘公里,南面開正門閶闔門,門內有別鳳闕。北門和東門外也分別有闕,名北闕和鳳闕,後者的遺跡至今尚存。宮城由36座殿宇組成,號稱「千門萬戶」。主要建築有前殿、駘盪宮、馺娑宮、枍詣宮、天梁宮、承光殿、奇華殿、鼓簧宮、廣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樓等。此外,宮域北部還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並有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島。西漢末年,王莽為建造宗廟,拆毀了此宮以及附近宮室多處。
漢武帝為訓練水軍,在上林苑內開鑿了昆明池。目前其遺跡是一片窪地,面積10餘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當時的島嶼,應為豫章館之所在。東西兩岸有牽牛、織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還有多處建築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宮、白楊宮、細柳宮等的遺址。
王莽執政時,將長安改名為常安,並在城南郊按儒家傳統的禮制觀念和漢代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興建了辟雍、靈台、泰一和九廟等禮制建築。目前能明確辨認的是辟雍和九廟的遺址。辟雍的平面外圓內方,中為一圓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其周圍是邊長235米的夯土圍牆,四周辟門,牆外還有直徑360米的圓形圜水溝。九廟遺址有12處基址,其中11處被一堵邊長1400米的方形圍牆包圍,另一處在南牆的外側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為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四周是方形圍牆,牆上四面辟門。
漢長安城周圍尤其是北牆附近分布著不少制陶、鑄錢和冶煉的作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4年發現的上林苑兆倫鑄錢遺址,也就是西漢時的國家造幣中心「上林三官」。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戶縣大王鎮南兆倫村,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600米,面積達90萬平方米。遺址的南部多瓦礫,其北有坩堝殘塊、銅渣、灰堆等堆積。遺址中北部有許多鑄錢殘范坑和廢棄錢范堆積,其中還出土有陶拍、定位銷、青銅工具等文物。據文獻記載,「五銖錢」即誕生於此。
洛陽,原作「雒陽」,古為豫州的一部分,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舊稱伊洛。東與鄭州市相連、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鄰、西與三門峽市相接,北隔黃河和焦作市相望。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3個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陽城為都超過千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位於中國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游。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澗河、瀍河。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鄰中嶽嵩山。自古以來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成了歷代帝王建都築城的理想場所。「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市境內為豫西小盆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多種類型。
洛陽市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長。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
⑥ 隋唐遺址植物園以前是隋唐的帝都嗎
洛陽城由宮城、皇城、里坊區和郭城組成。將宮城的應天門、皇城的端門、天津橋、天街和郭城的定鼎門串連起來,就構成了隋唐洛陽城的城市中軸線。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而宮城則位於皇城之北。郭城東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為里坊區。城的建築規模略小於京城大興城,但宮城、皇城的位置選擇在郭城西北地勢高亢的地方,其注意安全防禦遠甚於長安大興城。嚴格的里坊規制,強化了對城內居民的控制。城內三市的位置,都傍臨河渠,比大興城更多地考慮了工商業的繁榮。這座城市的設計規劃,特別是里坊的設計,不僅影響了當時國內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為鄰近一些國家的都城所仿效。
郭城:
郭城是都城外圍廓,對都城起防護作用。唐洛陽城是在隋洛陽城的舊址上修復興建的,為南北長的准矩形里坊式布置的中世紀城堡城市。
郭城,隋時只有短垣,唐時築高約5.22米。外郭有八門,通過郭城正南門--定鼎門與天津橋、皇城和宮城軸線貫通,形成唐洛陽城中軸線。根據陸機《洛陽記》的記載,唐洛陽城外廓共十二門,城內有三條大道,居中一條為官道,是文武百官平日著官服晉朝面聖的專用通道,而平常百姓只能通過左右兩側的大道進入城中,且左出右進。
里坊區:
里坊是居民宅院、各宗教寺廟以及中央或當地行政機構的所在地。里坊的街巷布局包括:東西南北大街、環坊牆內側的街巷和其他一些小的巷、曲。這樣十字街再加上小的巷、曲相隔,就構成了隋唐洛陽里坊的內部結構,居民住宅就分布在諸巷、曲之內。郭城內三分之一的里坊分布洛河以北‚大抵貧寒人家居多,其餘分布於洛河以南多為達官顯貴的邸宅,不少被精心營建為園林,其中最負盛名的有:白居易履道坊宅院、牛僧儒歸仁園和午喬庄綠野堂。
皇城:
皇城是唐王朝的中央機關辦公所在地,相當於明清故宮的外朝。都城建築群最為壯麗者是皇城和宮城。建築造型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皇城位於洛河北都城的西北角,南起今洛河橋,北至今燒溝村,東起今老城北大街,西至今西工電影院這個方形區域內。它區別於西京長安皇城在都城正中北 隋唐遺址公園部的布局,其原因之一是自然地理條件,皇城軸線要對准伊闕,使其符合風水格局。
皇城正南對準定鼎門和天津橋的端門。城中南北向有四條街,東西向有四條街。宋代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環溪"園中曾說:"以北望,則隋唐宮闕樓殿千門萬戶,延亘十餘里。"
宮城:
宮城是唐朝皇帝舉行大典、接見外國使節和皇族宴飲起居之處,相當於明清故宮的內廷。庭院深邃,建築緊湊,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幽美而恬靜。皇城內北為宮城。隋稱紫微城,宮城的正南門--應天門址在今周公廟西側的定鼎路上,門兩側有垛樓,垛樓外有闕樓,兩者之間有長廊相連(廊長38米,寬約11米)。由此可見應天門城樓的宏大景象。
⑦ 隋唐洛陽城的文保規劃
早在1963年,隋唐洛陽城便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1988年1月,它又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90年代,洛陽市在編制第三期城市總體規劃時,確立以洛河為軸線,洛河南北對稱發展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同時規定,隋唐洛陽城城南半部約22平方公里遺址作為綠地保護起來,創造了在市中心黃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積文化遺址的範例。
2008年12月1日,洛陽市頒布實施了《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條例》,為該遺址的保護提供了可靠保障。
2005年,國家啟動大遺址保護工程,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隋唐洛陽城保護展示的腳步更是明顯加快,這一千年遺跡開始煥發出新的活力。 定鼎門展示工程
2007年3月,定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當時累計拆除不協調建築物、構築物5萬余平方米,搬走企業6家。該工程計劃10月完成,今後將作為一個新的文物旅遊景點對外開放。晚唐詩人禇載曾賦《定鼎門詩》一首:「郟褥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屆時市民可現場一睹其風采。
天堂、明堂展示工程
洛陽市還啟動了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環境整治工程,在市印刷廠一帶實施明堂、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計劃對17家企事業單位、595戶居民實施拆遷安置,拆遷面積約7.8萬平方米。天堂、明堂展示工程已經於2014年底完工並對外開放。
應天門展示工程
據洛陽市文物局大遺址辦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隋唐洛陽城明堂、天堂、北城牆、應天門、南城牆等保護展示工程已通過立項,隋唐洛陽城遺址將建成全國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城市遺址公園。在原洛陽日報社一帶實施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計劃對8家企事業單位,167戶居民拆遷安置,拆遷面積約1.7萬平方米。2015年6月份有關拆遷工作已開始進行。
隨著各項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石代都城將逐漸走出象牙之塔,讓更多的社會大眾通過它觸摸歷史,感受歷史,大遺址保護的成果也將惠及社會大眾。
根據概念性展示方案,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共投資3.5億元,將採用原狀模擬的形式展示,包括應天門遺址的門樓、朵樓、闕樓、廊廡及其周邊環境都將「全唐風」打造,建築造型與隋唐洛陽城天堂遺址、明堂遺址、定鼎門遺址相協調,最大限度保持歷史建築的造型比例、尺度與色彩。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共分為三層,首層及夾層為遺址展示和展覽區,二層及三層為隋唐洛陽城相關歷史展示區。應天門建成後時,遊客可登上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俯瞰洛陽城,感受隋唐古城風韻。
2015年7月13日應天門復建工程指揮部通知,應天門復建工程將開工建設,定鼎路施工路段將全部封閉。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十一五「期間,國家計劃投資20億元,用於全國100處具有重大影響和典型意義的大遺址的保護工作,洛陽片區大遺址將作為全國大遺址保護示範工程予以重點支持。
2005年,隋唐洛陽城作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首批36處大遺址之一,被重點保護。
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洛陽市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東的城市中心區,是隋、唐、北宋洛陽城宮城的核心區域,佔地10.59公頃,是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洛陽城營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陽城包括宮城、皇城、圓壁城、曜儀城、東城、含嘉倉城和外郭城。歷史上,洛陽城在武則天時期地位最高、最為宏偉,且這個時期的遺址遺跡保存情況較好,所以重點選擇唐代武則天時期洛陽城宮城正殿明堂遺址以及天堂遺址(分別被稱為「萬象神宮」和「通天浮屠」)實施保護與展示。公園另有宋代太極殿建築遺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
明堂位於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是宮城的正殿,也是隋唐洛陽城歷史上地位最顯赫的建築。現存的明堂遺址是明堂的中心基址,對其保護採取跨空結構建築方式對原建築進行復建,是集遺址保護、文物陳列、考古發掘、模擬展示、休閑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天堂遺址的保護,在外觀上將清晰地再現唐朝時期的建築風格。在內部功能設置上,完全按照現代人居環境要求設計,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隋唐文化。
⑧ 應天門的考古發掘
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對應天門遺址進行勘察;20世紀80年代發掘出應天門門道基石、城門洞與城台墩基;20世紀90年代探明應天門的闕形制為三出闕。考古人員據此判斷,應天門是以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垛樓並向南伸出闕樓,中間有廊廡連接的建築群。應天門遺址平面呈「凹」字型,下部墩基東西長約130米以上,南北寬約60米,城門進深約25米。在這樣的墩基上建起高約35米的城門,其雄偉程度讓人嘆為觀止。考古人員發掘發現,應天門城門遺址大致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城門遺址殘存有墩台、門道、隔牆、東西飛廊、東西垛樓、東西兩闕等遺跡;晚期城門遺址即文獻所記載的五鳳樓遺址,殘存有墩台、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垛樓、東西兩闕及東西馬道等遺跡。在隋唐洛陽城宮城內軸線西側,考古人員還發現應天門遺址北側有兩排立磚,立磚南部有用小鵝卵石砌成的長約13米的排水溝,立磚和排水溝東面還有一石制柱礎。考古人員據此推測,隋唐時期的應天門有完整的排水系統。應天門上還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左右連闕中間以廊廡相連,宛若空中樓閣。這種建築形制對北宋、汴梁時期的丹鳳門和明清時期的北京故宮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都城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發掘簡報(2001-2002年)
應天門遺址可以分為早、晚兩期。早期門址可能重修於盛唐時期, 當與文獻所載武則天當政時期韋機重修應天門有關。晚期門址可能重修於晚唐、北宋年間,當與文獻所載天佑年間改稱五鳳樓有關。
應天門遺址墩台可以分為早、晚 兩期,平 面皆呈長方形。早期門址墩台東西長51,南北殘寬26.5米 。 晚期 門址墩台直接建在早期門址之上,除利用早期門址墩台殘基之外,另又有所擴大。 經拼接,其 東 西 長55.2、南 北殘寬25.2米 。
應天門遺址早、晚兩期門址皆為3個門道。早期門址3個門道東西各寬5米,3 個門道之間的隔牆東西各寬5米 。晚期門址3個門道破壞嚴重,目前僅發掘出東門道東壁及其相關遺跡。僅就殘跡可知,晚期門址整體向東平移3.25米。晚期門址的各個門道內地面皆鋪石,這種現象應引起重視。定鼎門遺址三期和四期門址的3個門道內的地面都沒有鋪石。應天門遺址晚期門址的規格顯然高於定鼎門遺址三期和四期門址。
應 天門遺址西飛廊破壞嚴重,目前僅知其殘存早期門址西飛廊的夯築基槽。經拼接,早期門址西飛廊與晚期 門道東飛廊(1990年發掘) 寬度基本相同,推測早、晚兩期應天門遺址東、西飛廊的規模和形制沒有發生太大 變化 。應天門遺址晚期門址東門道內出土的長方形磚,皆有被火痕跡,說明應天門可能毀於戰火。關於應天門遺址,文獻未載其廢棄原因和過程,此次發掘可補歷史記載之闕。
⑨ 宋朝宮殿叫什麼
宋朝宮殿叫大慶殿。
皇宮的正殿叫做大慶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大慶殿之南,是中央政府辦公機關,二者之間有門樓相隔。大慶殿之北的紫宸殿,是皇帝視朝的前殿。
每月朔望的朝會、郊廟典禮完成時的受賀及接見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舉行。大慶殿西側的垂拱殿,是皇帝平日聽政的地方。
紫宸、垂拱之間的文德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後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宮中的宴殿為集英殿、昇平樓。北宋皇宮內的殿宇並不很多,後宮的規制也不很大。
後宮有皇帝的寢殿數座,其中宋太祖趙匡胤住的是福寧宮,除後妃的殿宇外,後宮中尚有池、閣、亭、台等娛樂之處。
(9)闕樓遺址擴展閱讀
1981年春,開封市園林部門在龍亭東湖(潘湖)清理湖底淤泥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明周王府和北宋皇宮遺址的部分遺跡,從而揭開了北宋東京城考古的帷幕。
經過開封市文物工作隊20餘年的艱辛努力,已相繼調查、勘探和發掘了北宋東京外城、內城、皇城三道城牆和城牆上的部分城門以及城內的汴河、蔡河、古州橋等大批重要的遺址;
已初步揭開了北宋東京城遺址的神秘面紗,為研究北宋東京城的起源、發展、鼎盛、衰落特別是東京城的布局等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考古資料。
北宋皇宮遺址的發現,拉開了北宋東京城考古工作的帷幕。隨後北宋東京城的外城、內城、皇城、金明池、汴河、蔡河等多處重要遺址相繼得到勘探發掘,這些發現對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⑩ 唐代闕樓最高等級是什麼
三出闕。抄
「闕」是中國古代城門、宮殿或者陵園的一種標志性建築。隨著歷史的演變,闕逐漸形成最高等級的三出闕建築,這種建築在古代社會為帝王專用,地位尊崇。闕制中最高等級的三出闕一般聳立在帝王居住的宮廷大門前面,是天下獨尊的標志性建築。
在陵制完備的唐代帝陵共有六組三出闕建築,除四門外設置三出闕以外,朱雀門外的乳台、鵲台也各設置一組三出闕建築。
(10)闕樓遺址擴展閱讀
考古發現三出闕結構: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唐順宗豐陵陵園西乳闕遺址,發現了一處代表皇家禮儀的保存完整的夯土建築,夯土台基平面呈梯形,表面以條磚包砌,台基四周有磚鋪散水。
令人驚喜的是,考古人員發現這座建築是一座典型的「三出闕結構」。唐代建築保存至今的非常稀少,尤其是代表皇家禮儀的「三出闕」建築。此次發現可以說為中國建築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出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