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鳩店鎮遺址
㈠ 斑鳩店鎮的介紹
斑鳩店鎮地處來魯西南,南接自東平縣銀山鎮,東臨東平湖,西、北過黃河分別與聊城市陽谷縣、東阿縣搭界,東臨東平縣舊縣鄉。面積76平方公里,總人口4.6萬,是隋唐名將程咬金的故里。大蒜種植面積5萬畝,優美的環境,肥沃的土壤,豐富的水資源,悠久的種植歷史,使斑鳩店鎮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蒜之鄉。
㈡ 斑鳩店鎮的沿革
斑鳩店鎮宋屬東平府,元屬東平路,明屬東平州。清雍正十三年(回1735年)改屬泰安府,民國屬濟答西道。抗日戰爭時期,屬東阿縣二區。1946年屬平原省張秋縣第二區。1947年劃歸崑山縣,屬九區。1949年屬梁山縣第九區。1952年為第十區。1956年為第九區。1958年2月設斑鳩店鄉。同年9月建東風(銀山)公社。1962年,成立斑鳩店公社。1984年2月建斑鳩店、豆山2個鄉。1985年12月23日,劃歸東平縣。1986年5月,豆山鄉與斑鳩店鄉合並為斑鳩店鎮。
㈢ 阮氏三雄的英雄故里
石碣村位於山東省東平縣斑鳩店鎮,與子路村為鄰,它就是梁山好漢「阮氏三雄」的故里。
北宋時期,東平湖與梁山泊一脈相通,統稱「八百里水泊」。石碣村就在這依山傍水,周圍茫茫的蘆葦中,阮氏三雄就生活在這個村子裡。
據考證,當年的石碣村與南欒付、北欒村毗鄰,明朝萬曆年間,在石碣村修建了七間全是石頭結構的廟宇,頗有特色,當地人習慣稱這里叫石廟,久而久之,原來三村的名稱漸漸被後人遺忘,而石廟村名稱,卻流傳至今。
當年阮氏四兄弟死後埋在鐵嶺東北角的一個僻靜處,並壘石築上,修了四個墳墓。後來被宋朝官兵掘開墳墓,拋屍撤骨,只剩下四個墓坑,至今依稀可見。
當地百姓對阮氏兄弟一直非常懷念,曾修「七聖堂」和「三賢殿」,表示紀念。「七聖堂」和「三賢殿」建在石碣村東頭。當年「七聖堂」內豎有阮氏七兄弟的塑像,「三賢殿」內豎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的塑像,中間的一尊個頭最大,最年輕,那是阮小七。因為他功勞最大,所以放在當中。而這兩處遺跡現已盪然無存,遺址尚在。
隨若歲月的流逝,當年的石碣湖早巳乾涸,如今大部已變成了良田沃上.只有東面的東平湖,還保留著古石碣湖的風貌。最新統計:石廟村共六一千三百八十人,二百八十戶,姓阮的佔四分之一,作為阮氏兄弟的後輩一一石廟村的人們,也不再以打魚為生,而主要是種地,開山打石。
阮氏三雄由一代連環畫家顏梅華繪畫
㈣ 東平斑鳩店鎮豆山村搬遷通知
斑鳩店王廟搬遷之列嗎
㈤ 程咬金故里的介紹
東平縣斑鳩店鎮斑鳩店村,是名將(唐)程咬金的故里。
㈥ 東平名勝古跡
東平名勝古跡東平古稱「東原」,歷史悠久,古代文化遺存豐富。197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分別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橋墓群、梁氏墓群、東平故城。1978年,全縣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點400餘處。1985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1986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別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窩摩崖造像、戴村壩,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分別是溝壩遺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東王林(王憲墓)、月岩寺、祥龍觀、仲子讀書處、臘山古建築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對舊縣鄉進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02年底,縣境內共發現較為重要的遺址、墓葬、古建築、石刻及革命紀念地5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待批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館藏文物2000餘件。
一、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於東平縣城西區白佛山之陽,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鑿於開皇七年,窟內阿彌陀佛主像通高6.7米,結跏趺於束腰仰蓮座上。螺紋肉髻低平,面相渾圓,手施無畏與願印,著雙領下垂式袈裟。此阿彌陀佛像被專家譽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數十小龕,龕內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圖」頗具地方特色,為國內僅有的一處,「十六王子」造像銘造像也是國內罕見。白佛山石窟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東平故城
位於東平縣東平鎮宿城村西北處,為兩漢之際東平國王城遺址。城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約1300米。城址內西北角、東北角、東南角還殘存有漢代夯土城牆。城址內遺存文物十分豐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釘磚、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殘片和大型陶磚以及青瓷豆、盤、罐等。近年來,出土文物有泥質五銖錢范、鐵質五銖錢范、虎符、金銀器和鋤、犁等鐵質傢具。東平故城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司里山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戴廟鄉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頂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塊巨崖周圍,共有大小造像千餘尊,完整清晰者600餘尊。如按年代劃分,則東崖多為北齊、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為北齊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寶冠,面相渾厚,手施說法印,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倚座於寬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稱「中原北齊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連」龕像,為我國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連」龕像。西崖多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組合像,其中唐代多為武後時期的造像,多通體磨光,面相豐圓飽滿。宋代造像則神情豐富,雕刻精細,其中的36尊羅漢像等更是神態各異,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風化較為嚴重,多為唐、宋時期的單體佛像或羅漢像。
造像龕旁多有銘文題記,最長者達500餘字,其中還有武則天造字10餘個。對於考證我國佛像石刻的名稱、年代、演變規律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司里山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理明窩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六工山之陽半山腰處,呈「一」字形東西向排列,長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僅有10厘米。
造像分三個時期,第一期「長安之年」造像,主要為阿彌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雙領下垂式衣,質薄貼體,面相豐腴,眉眼細長,身體上寬下窄,呈現出強健的力度美感。頭光為雙層桃形火焰紋並施彩繪,內層有化佛七尊。第二期「開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遜於第一期外,特點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紋呈粗泥條狀,頭似圓球,身體面相圓胖,面容較醜陋,體現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點。理明窩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北橋墓群
位於東平縣老湖鎮展營村內,為後漢東平國獻王劉蒼及其後代的墓葬群,又稱「王陵山漢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稱「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從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號墓即獻王墓,現存封堆高20餘米,直徑300餘米,夯土層明顯。其它2、4、8、9號均現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號墓在「文革」中被扒毀。
1958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3號墓進行過發掘,墓內出土有較完整銅鏤玉衣一套,同時還有金銀器、銅鐵器、玉盅、耳杯、陶壺等一大宗文物,均為東漢時期早期文物特點。北橋墓群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梁氏墓群
為於東平縣老湖鎮梁林村西,西鄰蠶尾山。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後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軍節度使梁維忠建址,「父子狀元」梁顥、梁固、呈相梁子美等均葬於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毀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畫墓,出土有銅駝、銅壺、石硯及墓誌等。墓區內現有梁維忠、梁固墓碑和梁子美神道碑以及數件大型龍首碑帽。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高6.5米,寬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別有太宰兼門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書侍郎李邦彥、尚書丞相趙野奉敕撰文、書丹、撰額。梁氏墓群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戴村壩
位於東平縣彭集鎮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於明永樂九年,為土壩,萬曆元年改築為石壩,歷代迄今均有維修。主壩體南北長438米,向東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瓏壩,中曰亂石壩,南曰滾水壩,三壩一體,以滾水壩水平高度最低。壩石壘砌採用鐵扣束腰法,增加了壩體的抵抗力。壩北又有東西向兩壩,一為「竇公堤」,石堤西連北壩頭,全長863米,最東為「三合土壩」,沿用舊名,實為石壩,長260餘米。二壩均為擋洪水,泄洪峰、保主壩的輔助壩。主壩兩端壩頭上有明、清、 民國歷代重修碑記數方。戴村壩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八、洪頂山摩崖刻經
位於東平縣舊縣鄉屯村鋪村東洪頂山西部山谷兩側,為北齊河清三年時所刻。刻經面積共有1500餘平方米,內容多為佛教經文中的一節,如《文殊般若經》是「文殊師利白佛言」至「無念無作故」一節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樂佛」等佛名,還有東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題記。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為我國北朝摩崖刻經之最,堪稱「榜書之宗」。刻字原有1200餘字,因自然風化,現存700餘字。洪頂山摩崖刻經為待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楚霸王墓項羽墓
位於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東,當地人稱為「霸王墳」。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徑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漢柏數株,均在「文革」中被毀。今墓前殘存石碑一通,約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劍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載孰能攀。秋風蕉鹿行人憾,口寢於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烏口,戊申之春,余來守汶陽,過谷城見村碑苔蘚,古冢……」此墓史載為楚霸王之頭顱墓,即漢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王於谷成(即今舊縣)。」楚霸王項羽墓為待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溝壩遺址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溝壩村西處山間台形地上,面積約6300平方米,為商周遺址。文化層堆積厚約0.5—2米。土質灰褐色,地表暴露遺物有夾砂褐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粗豆柄、厚壁罐、獸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飾繩紋。南部有一方形灰坑,邊長1.5米。溝壩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王村墓群
位於東平縣東平鎮王村村南、村北,為漢代封土堆墓葬。現存墓兩座,村南1號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徑40米;村北2號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徑60米,土質為灰白淤積泥。兩墓均夯土層明顯,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結構及葬品不詳。原王村周圍有不少漢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毀。王村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百墓山漢墓群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傳,山周圍有漢墓百餘座,故山俗稱「百墓山」。其中有近年來發現的一座墓葬,為全石結構中型漢代畫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盜。南北長近9米,東西寬6米,高近3米。墓門向東,分前室、後室和左右耳室幾部分,後室外有迴廊。畫像內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內容有謁拜圖、樂舞圖、豐收圖、白虎、方相氏和五銖錢幣等。運用淺浮雕和平面線刻兩種雕刻技法。前室中間石柱上刻有「此人馬皆食大倉」八隸字。百墓山漢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東王林(王憲墓)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梯門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徑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祿大夫勛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贈少保謚康毅荊山王公墓」等題字。墓前神道上現存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左右對立,形體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還殘存石門坊一座、華表一對。原墓區內有石門、林牆、神道碑、柏樹等,均毀於「文革」中。東王林(王憲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崑山月岩寺(王憲墓)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崑山西麓,為一處寺院建築。寺坐北向南,門向西,面積約3千平方米。寺院內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及左右配殿和後殿,為前後雙重院落,其中大雄寶殿向南,面闊三間,進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質結構,歇山式灰瓦頂,脊上有磚雕雙龍戲珠及花卉圖案。院內有明代萬曆七年全石質鍾樓一架,高4.5米,四角攢頂,宋代小虛觀塔一座,全石質,高3.5米,瓦壟頂,均造型精美。還有碑刻數方及摩崖榜書題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東原文化」的重要史料。崑山月岩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五、祥龍觀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半山腰處,南臨東平湖,為一道教宮觀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門向西,內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其南建有南天門一座,均為明清時期建築。院內有明、清碑刻數方,院外有龍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觀。祥龍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臘山古建築群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北山體間,東臨東平湖,為一處道教建築。始建年代無考,明、清、民國之際均有維修。有峰雲觀、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築,分布在呈 字形的石階盤路周圍。其中峰雲觀內的主體建築三清宮與邱祖閣為連體建築,全高7米,面闊3間。磚石結構,閣在上,平頂,邊緣有垛口。觀北有明正德年間所建樂台一座,柱上有楹連曰「聲遏行雲一曲昇平千聖樂,歌翻白雪五音調葉萬民歡。」臘山又是一處風景奇特的旅遊勝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稱,被歷代名人譽為「小泰山」或「小岱峰」。臘山建築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七、清真寺
位於東平縣州城鎮州城內,為縣內回民宗教活動場所。佔地約6畝,初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明、清、民國及現代均有維修,為魯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東,從東向西依次為大門、天井、前殿、後殿、觀賞台等。其中前殿為主殿,起脊灰瓦頂,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3間,內為四梁八柱樑架結構。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撐,灰瓦頂。後殿和前殿有天溝相連,五脊攢肩式頂,斗拱結構,造型奇巧。其裝飾具有獨特的阿拉伯民族風格。清真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仲子讀書處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子路村內,又名「子路祠」,始建於宋嘉祐四年,後歷代均有維修。佔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依山坡而建,二進院落,以大門、二門、仲子祠正殿為軸線,左右各一瓦殿,構成一個嚴謹的建築群。正殿仲子祠為立山式建築,面闊3間,灰瓦頂,滴水勾檐。大門有清光緒年間劉洪恩題寫的「仲子讀書處」匾額。仲子讀書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側。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兩組,第一組近於山巔,呈扇形分布,為宋代造像。中間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結跏趺於須彌座上,兩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無畏與願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羅漢像,合為十八羅漢。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第二組造像在第一組下方60米處,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結跏趺於須彌座上,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圓肥胖,較為醜陋。此三像年代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53處:無鹽故城、須昌故城、鄣城故城、後邑故城、遂城遺址、陽谷邑故城、朱橋遺址、丁塢遺址、屯村鋪遺址、舊縣三村遺址、范村墓群、石馬古墓、一擔土古墓、路口古墓、趙橋古墓、焦村古墓、於寺古墓、孫百大百 墓、韓煦墓、大窪墓群、劉曜墓、孫復墓、西王林、郭樓古墓、後銀山古墓、李將軍墓、龍山石窟造像、於寺石刻、長山石刻、黃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華岩洞石窟造像、靈泉寺石刻、雙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觀音堂等碑記、東平公冉子祠碑記、鏵山石刻造像、堯陵禪寺、永濟橋、程公祠、玉皇廟、秦氏節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庄教堂、李所教堂、劉仲羽墓、東進支隊辦公室、工委誕生地、烈士陵園。
㈦ 斑鳩店鎮的名優特產
班鳩店鎮大蒜皮色潔白,頭大瓣整、味辣適中,無工業污染,富含維生素、蛋白質、植物殺菌素及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是上等的辛香蔬菜和調味品。據測定,每100克大蒜中含蛋白質4.4克,碳水化合物23克,鈣5毫克,磷44毫克,鐵0.4毫克,硫胺素0.24毫克,核黃素0.03毫克,尼可酸0.9毫克,抗環西酸3毫克,並含有能殺死癌細胞活性物質二烯丙三硫、乙烯硫的代磺酸、乙酯等,產品具有增強食慾、殺菌防癌、降低血酯、增強免疫能力、改善人體微循環等各種功能,被稱為「土裡長出的青黴素」,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1991年參加國家農業部舉辦的農產品展覽獲得優質獎,成為山東送展的大蒜品種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地方品種。產品遠銷北京、天津、遼寧、河北、吉林等省市,並出口日本、美國、韓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家和地區。全鎮大蒜種植面積3.5萬畝,年產蒜苔1.8萬噸以上,每年5月中旬大量上市,年產大蒜7萬噸以上,5月下旬收獲,90%達到出口標准。為方便大蒜銷售,鎮政府投資150萬元建設了一處佔地210畝的大蒜專業批發市場,場內設施齊全、交通方便,是從事大蒜交易的理想場所。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大蒜深加工企業飛速發展,全鎮現有蒜片加工企業10多家,每年加工蒜片800噸以上。特色大蒜肥沃的土壤、豐富的水資源、悠久的種植歷史和科學的種植技術,使斑鳩店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蒜之鄉。
㈧ 東平縣屬於哪個市
東平縣,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
東平縣東與肥城市毗鄰,南與汶上縣、梁山縣接壤,西部版隔黃河與東阿縣、陽谷權縣,河南省台前縣相望,北與平陰縣搭界。總面積1330.44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東平縣下轄3個街道(東平街道、州城街道、彭集街道)、9個鎮(沙河站鎮、老湖鎮、銀山鎮、斑鳩店鎮、接山鎮、大羊鎮、梯門鎮、新湖鎮、戴廟鎮)、2個鄉(商老莊鄉、舊縣鄉)。東平縣人民政府駐東平街道龍山大街19號。
(8)斑鳩店鎮遺址擴展閱讀
1、泰安市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泰安市轄2個市轄區(泰山區、岱嶽區)、2個縣級市(新泰市、肥城市)、2個縣(寧陽縣、東平縣)。泰安市人民政府駐泰山區昇平街。
2、位置境域
泰安市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泰山南麓,東鄰濟南市、淄博市、臨沂市,南連濟寧市,西隔黃河與聊城市、河南省濮陽市相望,北以泰山與濟南市為界,總面積7761平方千米。
㈨ 斑鳩店鎮的概況
斑鳩店鎮位於東平縣西北部,東臨東平湖,西、北靠黃河,南望梁山,面積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萬畝,40個行政村,4.6萬人。全鎮共有黨員1699名,其中農村黨員1356名,鎮機關黨支部118人。現有在職機關幹部101人。農業以種植大蒜、大豆為主,是省級農業標准化生產基地。工業主要以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公寓用品、板材加工為主。現在旅遊經濟也正快速崛起,已成為鎮域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2010年是斑鳩店鎮加快發展的關鍵年、提速年,按照縣委提出的「爭先進位、跨越發展」的要求,緊密結合斑鳩店實際,進一步理清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思路,按照「三線四區」( 「三線」,即220國道、南水北調明渠、府前街;「四區」,即鎮駐地城區、六工山景區、沿湖生態觀光區和項目園區)的發展布局,堅定不移地實施「一三四五」的發展思路,即圍繞「建設經濟文化強鎮」這一目標,夯實「平安建設、計劃生育和基層組織建設」三個基礎,培植「旅遊經濟、大蒜生產、麻鴨養殖、公寓用品生產」四個產業,實現「項目建設、小城鎮建設、景區建設、大蒜產業和對上爭取」五個突破,努力打造「文化旅遊名鎮、中國大蒜之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
斑鳩店鎮常年大蒜種植面積5萬畝,年產蒜苔3萬噸,大蒜9萬噸。所產大蒜皮色潔白,頭大瓣整,味辣適中,無工業污染,富含維生素、蛋白質、植物殺菌素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1991年,參加國家農業部舉辦的農產品展覽,獲優質獎。2003年為大蒜注冊了「斑鳩店」牌商標,被山東省農業廳命名為「無公害農產品」,2004年通過了國家農業部質量安全中心的認證,2005年被確定為山東省農業生產標准示範基地,2007「斑鳩店」牌大蒜商標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斑鳩店鎮被評為「泰安市十大現代農業特色鄉鎮」,2008年被泰安市評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千村推進工程」。目前,鎮內有大型恆溫庫45座,庫容量達5萬余噸,力爭三年內建成全省倉儲大鎮和大蒜產品集散地。
斑鳩店鎮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系程公故里、水滸之鄉,轄區內文物古跡眾多,擁有水滸山寨水寨、建福寺、程公祠、仲子讀書處、百墓山漢墓群等十幾處自然和人文景點。特別是鎮政府於2009年10月投資近2億元建設的水滸山寨、水寨、忠義堂,於2010年5月竣工並對遊人全面開放。水滸山寨、水寨、忠義堂座落在東平縣斑鳩店鎮東南5公里處,東臨東平湖,西傍黃河,山水相依,風景俊秀。總佔地面積620畝,其中山寨佔地面積120畝,水寨佔地面積400畝,忠義堂佔地面積100畝,是目前亞洲唯一一處集山寨、水寨為一體的旅遊景點,預計旅遊年接待人數達40萬人次。目前,建福寺復建、程公府建設等項目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