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溝北崗遺址
Ⅰ 我國最早種植粟是什麼時期
我國最早種植粟的原始人是半坡人
半坡人
西有周口店,東有上宅,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遺址位於京東我的故鄉平谷境內,距今約六千至八千年,應屬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曾有專家論道:上宅文化早於西安半坡。我在歷史書上,是見過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彩陶盆的,只是所知不詳。而今到了西安,便不能不拐個彎,繞路半坡了。
一路想來,渭河發源於甘肅,滔滔滾滾曲折而來,奔騰東流注入黃河,橫貫陝西中部。渭河流域,支流密布,土地肥沃,人稱八百里秦川,為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半坡遺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臨滻 河,距今約五千至六千年,當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了。作為時間上前後相繼的上宅文化遺址,北有燕山,南有泃 河,依山傍水。看來人類早期生活似有共通之處,畢竟那個時代人類還只有被動的依賴自然,而不能主動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半坡遺址,發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以豐富的文化遺存,成為我國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博物館,就坐落在遺址上,進去,須登幾十級台階,彷彿一條時光隧道,一級級引我步入遠古先民的生活情境中。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話,應該叫半坡村。無論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僅一座,位於中央,小屋圍大屋而築。這種環形布局,不會是無意識的,明顯地體現著團結向心的一種原則一種精神。上宅文化遺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築,大多是不規整的橢圓形,屋內都埋有一個或兩個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儲火種。因沒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環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類似的。半坡遺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築應是用樹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莖葉再加泥土混合架構而成的,上宅文化遺址也發現了柱洞。這些今天看來實在是不起眼的"馬架子窩棚",卻是六千年前先民的傑出創造,是中國土木合構的古典建築的發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潤濕傷民」,人們便就地取材,鋪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內設有火塘,但無煙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艱難的生活!人類發展是緩慢的,每一個進步,都經歷了漫長的生活實踐甚至付出了血與火的慘重代價。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棲身之地,我們現在的煙囪等通風通煙易如反掌,隨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們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樣,實屬不易了。那麼,這些房子里又住著什麼人呢?既處在母系氏族階段,每個小房子,似應住著過婚姻生活的婦女以及不確定的來訪的其他氏族的男子,當然,也會有男女相對穩定的對偶婚,但絕不是後來的一夫一妻制,依然依附於母系大家庭內,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領住在大屋子裡,同時也是老年、孩子的集體住所。在半坡村裡,人們過著生而平等相安無事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既然居住區是一種環形布局,那麼,四周環繞一條壕塹圍護,就很正常了,盡管現在只清理一小段。塹深六至七米,寬五至八米。半坡人沒有現代挖掘設備,完全是用簡單的石鏟一鏟一鏟掘成的,數百米的壕塹,算來起碼出土量要一萬多立方米,那時一個氏族能有多少人?除去老弱病殘,還有多少強壯者?其工程之浩大之艱難,恐怕不亞於後人開鑿一條大運河。中華民族最能吃苦耐勞,從原始先民也得以體現。夏雨時節,村落積水可以疏導到壕塹中,而野獸襲擊、外族侵襲,壕塹做了第一道防護的屏障,稱這是後世城壕的雛型或先驅,不為過。塹北為墓葬區,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死者排列相當整齊,一般頭部向西,以單人葬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其中,成人兒童分開,兒童大多不葬於公共墓地內,而是置於瓮棺內,埋在房屋附近,或許想孩子年幼,尚需父母照顧吧,尤其瓮棺上有一鑽鑿的孔洞,大概是作為孩子靈魂的通道,表明半坡人已經具有人死後而靈魂不滅的觀念了。如果從整個墓葬看,雖然那時仍處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物質極其匱乏,人類還沒有走出混沌,因而沒有階級,沒有貧富,更沒有剝削與壓迫了,但差別總是有的,可能社會學家會有很多種更科學更合理的解釋,而憑直覺我以為,屈肢葬、俯身葬,一定與仰身葬不同,仰身葬者一定優於其他葬者,不然,就不會隨葬品大多出現在仰身葬中了,哪怕幾件陶罐,現在覺得忒不值幾個錢了,而那時當是較為貴重的了,宛若後代隨葬的青銅器、金銀器一般。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其途徑,一靠狩獵。從出土的許多石或骨的箭頭看,他們已普遍使用弓箭,還有石球石矛。 由此可以想見,人類發明了弓箭與矛,延伸自己的臂力,最初只為滿足生存需要,後來進入階級社會,為了爭奪領土,為了爭奪權力,弓箭與矛才用於戰爭,用於消滅人類自己!二靠捕魚。數千年了,魚網難以保存,網墜兒卻不易腐朽,很簡單,就是把扁平的小卵石,兩側擊打出缺口,拴在網沿上,墜網沉入水底,網在水中張開,待魚自投了。似乎陶器上曾印有布紋,半坡人已經紡紗織布,因此,他們就一定能夠用細繩,編織魚網。他們應該具有了這種能力。當然,我們切不可將五六千年前先人的智慧估計太高,畢竟是人類的童年,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相反,也不可能把他們的智慧估計太低,什麼都不行,那還怎麼稱得上萬物之靈呢?三靠種值。半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鏟、石斧、石鋤、砍伐器等生產工具,進入了較發達的原始農業階段。他們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樹木,芟除雜草,並放+火焚燒,再用石鏟翻掘土地,石鋤和尖木棒挖穴點種,最後,用石鐮或陶鐮收獲,食用時用石磨盤、石磨棒脫皮碾碎。現已發現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後的遺物,證明半坡人學會了栽培,粟耐旱易種,且便於存貯,不僅養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國北方種植的主要作物。故此,我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農業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國家了。記得上宅人也使用了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通過谷類孢粉鑒定,那時上宅地區便孕育了原始農業的萌牙。正是由於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即便是刀耕火種,他們才能夠過著較穩定較長久的定居生活,不然,或許他們還要扶老攜幼,一群群地四處飄泊,隨地而安呢。
坡人,製作了大批彩陶。雖然耕作於遠古時期,卻顯現著魅人的藝術感染力。他們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觀察和認識著變幻無窮的斑斕世界,用彩色繪制在陶器上,那藝術形象盡管簡潔,卻寓意深刻,充分再現了他們的精神世界。總的看,這些彩陶或寫實,如游動的魚,賓士的鹿,應是他們漁獵的寫照,藝術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也會寄託著希望捕獲更多的魚和鹿的心願;或審美,彩陶圖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圖案逼真,筆劃流利疏朗,顯然具有裝飾作用;或象徵,如人面魚紋圖案,人面塗彩,口部銜魚,三角頭飾,或許這就是半坡氏族的圖騰、族徽。彩繪中,魚紋形象很多,表現手法也由簡單而逐漸豐富,由寫實而逐漸脫離了魚的自然形態,成為寫意的幾何圖案。是寓人於魚,還是寓魚於人?抑或人魚合為一體?可以想見,半坡氏族極有可能是以魚類水族為圖騰的。既然如此,他們會不會認為他們就是由魚變化來的呢?如果是,倒與幾千年後科學所研究的人類起源於魚相吻合了,只是吻合,不可同日而語。據說,夏部族是以龍紋為主要的圖騰紋樣(又傳說夏禹治水),是否從半坡氏族的魚類水族深化派生出的呢?上宅文化遺址發現了許多鳥首陶柱,專家認定這是上宅人祭祀的東西,崇拜的圖騰。那圖騰是一種鳥。曾有人認為商部族就發源於燕山山脈南麓,而商部族信奉的是玄 鳥,即燕子,那莽莽蒼蒼的山脈又叫燕山,我不敢妄斷商部族就一定是由上宅人繁衍來的,這其中是否會有些內在關聯甚至一脈相承呢?尚未可知。上宅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還沒有發現具有明顯的有規律的符號,而半坡多種器物上,都有符號,筆劃均勻流暢,相當規整。同類符號在關中地區其它遺址中,多有發現。從其形狀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現於中國北方中原地區,只時間有別。是純粹的偶然嗎?甲骨文會不會來源於這些刻劃的符號呢?無論如何,甲骨文已經是一種很成熟很系統的文字,絕不會憑空產生的。而這些符號,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只有求教半坡人了。
半坡,仰韶文化的代表,太博大精深了,門外的我只匆匆一瞥,僅僅看了幾個先人足跡。而這足跡,甭管是深是淺,也是母親在遠古留下的。況且,與上宅人盡管遠隔千年與千里,足跡卻時斷時續地連貫在了一起……
Ⅱ 新密屬於鄭州嗎
新密屬於縣級市,屬於鄭州管轄區域。
Ⅲ 裴李崗文化的分布區域
迄今,發現裴李崗文化遺址已達100餘處,分布在河南境內的40多個縣、市,少者一處,多者八九處。其中,黃河南岸的豫中地區較為集中,豫西山地的淺山丘陵地帶和豫南的大部分地區也有分布。北到黃河以北的安陽地區,南到與湖北相鄰的信陽地區,西到洛河、淅川上游的盧氏,東到惠濟河流域和潁河流域的杞縣、項城地區。裴李崗文化遺址的面積不大,小的為數千平方米,大的可為10000或數萬平方米,一處單純的裴李崗文化堆積層的平均厚度多在1米左右。如果一處遺址既包含有裴李崗文化,也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時期文化,其面積一般在數萬到十餘萬平方米,文化堆積也相對厚一些。
從地質構造上看,河南省廣大地區是以華北陸台為基礎的。由於地質運動史上的無數次升隆,造成了很多山間盆地和谷地,如在豫西有伊洛盆地、汝穎谷地、溱淆谷地等等;太行山以東有林縣盆地;嵩山以東,是黃河沖積平原。俯瞰整個中州大地,到處似乎是平疇沃野,但從小區域上觀察,則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土崗溝壑。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諸氏族部落,就大多生活在靠近各個河流的崗丘上。這一帶第四紀黃土廣泛覆蓋,尤其是豫東平原,黃河沖積的次生黃土非常有利於古代農業的發展。據氣象學方面的研究,在距今2500—8000 年的全新世中期,中原和華北地區的年平均氣溫比現 在高得多,粟作農業的起源很可能就在這里發生。
裴李崗文化的典型遺址除裴李崗外,還有新鄭的沙窩李和唐戶村,新密莪溝,長葛崗河,臨汝中山寨,許昌丁集,郟縣水泉,鞏縣鐵生溝等等,不下 40 余處。碳 14 斷代為公元前 6200 年至前 5500 年前後,經歷了 700 年的發展而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仰韶文化。
Ⅳ 新密市歷史簡介
新密市簡介 新密市位於河南省會鄭州西南40公里處,中嶽嵩山東麓,轄3鎮12鄉,總面積1001平萬公里,72.8萬人。 新密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莪溝裴李崗文化遺址的發掘,證實8000年前,我們祖先就在此耕織狩獵,休養生息。炎帝時,新密名補國;西周時,稱鄶國;春秋戰國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漢高祖始置密縣。1994年4日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消密縣,建立新密市。 新密市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東漢大司徒候霸、明代工部尚書靳於中、清代著名詩人錢九韶、當代著名地質學家谷德振、著吝數學家侯振庭、著名醫學家馬德水、民間文學理論家張振犁等都因其貢獻卓著聞各於世,載入史冊。 新密市寶藏富蘊,地沃物阜。主要礦藏有煤炭、石灰石、鋁釩土、天然油石、磷礦石、硅石、玉石等25種。其中以煤炭、鋁釩土、石灰石、硅石為最多。煤炭地質儲量達50億噸,素有"烏金之鄉"美譽。密煤以低硫和高發熟量著稱。鋁釩土儲量10億噸,工業硅儲量10億噸,石灰石儲量50億噸,都極富工業價值。新密市丘陵緩起,平原間布,農業生產條件較好。農業物產品種豐富,盛產小麥、玉米。特產金銀花、大蒜、蘿卜等均為國內同類之珍,聞名遐邇。 新密市是河南省改革開放發展特別試點市。特別是進入八十年代後,新密人順應改革開放之天時,憑借衢通九州之地利,發揮人聰物豐之優勢,堅持「強工興農,以工建農,經科教文,四位一體,穩中求快,協調發展」的方針,按照「實乾乾實,實業興密,奮戰五年,實現百億」的發展思路,干方百針進行基礎設施建殷,投資環境愈加優宜,更具吸引刀;傾盡全力大上項目,上大項目,經濟建設一路高歌,突飛猛進。全市工業形成了以煤炭、建材、耐火材料、造紙為主導的四大支柱產業和以電力、化工、機械、冶煉、輕工為主體的良好格局。全市農業圍繞「一優雙高」開發,促使種養加、農工貿結合,使農業跳出了傳統農業的小天地,開始走向現代農業的大舞台。全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快速發展,已成為整個經濟的主力軍。1998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突破59.7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45.1億元,綜合經濟指標在河南省市 縣排名中位居前列。目前,新密人民正以興市富民為宗旨,以實現百億為目標,以實乾乾實為途徑,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Ⅳ 新密紅色文化作文
河南省新密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溱洧二水左右襟帶、大隗具茨環列為屏,溱洧兩岸古文化遺址密布,莪溝北崗裴崗文化遺址距今約八千多年歷史。在全市范圍內發現有裴李崗文化遺址12處、仰韶文化遺址11處、龍山文化遺址11處,其他還有二里頭和二里崗等文化遺址多處。特別是溱洧二水交匯處的中心區域內,有黃帝古都軒轅丘;有黃帝先祖少典氏的方國有熊之墟;有黃帝後裔祝融、鄶人和鄭武公在此建都的祝融之墟、鄶國故城和古鄭城;還有夏啟建都的新寨遺址;西周密人建國的密國都城;炎帝時補人建都的補國城,這些大小帶有都邑性質的古城址共有11處,形成一個引人注目的古都群。古城寨遺址新密古城寨遺址就是黃帝古都軒轅丘。位於新密市曲梁鎮大樊庄村溱水東岸,城址面積17萬平方米,城牆內外有護城河,城內中心位置發現有大型宮殿基址和廊廡式建築,2000年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古城寨遺址與新寨遺址一起,被國家啟動的大型文化建設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選定為四個重點研究項目。新寨遺址位於鄭州新密市城東23公里處劉寨鎮新寨村。遺址面積約70萬平方米。北部為龍山文化晚期遺存,中部和南部為二里頭文化遺存。1979年3~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試掘。該遺址包含有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遺存,龍山文化窖穴有圓形、橢圓形和袋形三種,直徑為2~3米,深為0.9~1.8米。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有深腹罐、鼎、甑、盆、碗等;石器較少,僅有刀、錛和石鏃等。補國城補國,上古封國。其地原為補部落人居住,夏朝建立,遂以原地相封,故名補國。其舊址在今河南省新密市牛店鎮打虎亭村北補子廟西南。范圍相當於今河南新密市西南部和登封市東部。鄶國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新密市東35公里處曲梁鄉樊庄東古城角寨村。西周鄶國都城遺址。鄶國於春秋時被鄭武公所滅。鄶國故城沿用很久,1860年在古鄶城的舊址上切削加高。現有城牆高約5~7米,下層2~4米為西周鄶故城舊址。城呈長方形,東牆長330米,西牆瀕臨溱水,長336米,南牆長435米,北牆長442米。有熊之墟根據戰國以來的文獻記載,特別是晉以來的相關史志,都記有新鄭為有熊之墟,而又與新鄭境內的有關傳說和考古資料相印證,新鄭為有熊之墟是可信的。祝融之墟祝融之族活動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區,其范圍包括今新鄭、新密、登封、鄭州一帶。
Ⅵ 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大隗鎮紙坊村種植的小麥有多少畝
新密概況新密市位於河南省中部的嵩山東麓,距省會鄭州市40公里,中原名剎少林寺公里,鄭州新鄭國際機場45公里。轄4個街道、11個鎮、2個鄉,1個風景區管委會:青屏街街道、新華路街道、西大街街道、城關鎮、牛店鎮、平陌鎮、超化鎮、苟堂鎮、大隗鎮、劉寨鎮、白寨鎮、岳村鎮、來集鎮、米村鎮、袁庄鄉、曲梁鄉;礦區街道、尖山風景區。總面積為1001平方公里,人口75萬人。
歷史文化
[編輯本段]
新密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莪溝裴崗文化遺址和新石器時期北崗文化遺址的發掘。證實8000年前,我們祖先就在此耕織守獵,休養生息。炎帝時,新密名脯國;堯舜夏商時屬豫州;西周時,稱鄶國;春秋戰國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漢高祖始置密縣。1994年4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境內有黃帝練兵演武研創八陣兵法的軒轅黃帝宮,目前全國罕見的打虎亭漢墓等名勝古跡。自然景觀以尖山香峪寺森林公園和北方最大的溶洞-神仙洞而聞名.
新密市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東漢大司徒侯霸、明代工部尚書靳於中、清代著名詩人錢九韶、當代著名地質學家谷德振、著名數學家侯振廷、著名醫學家馬德水、民間文學理論家張振犁等都因其貢獻卓著聞名於世,載入世冊。
物產資源
[編輯本段]
新密市寶藏富蘊,地沃物阜。主要礦藏有煤炭、石灰石、鋁釩土、天然油石、磷礦石、硅石、玉石等25種。其中煤炭、鋁釩土、石灰石、硅石儲量豐富。素有「烏金之鄉」美譽的新密市,煤田地質儲量50億噸,其中煤炭工業保有量16.5億噸,並以低硫和高發熱量著稱.鋁釩土儲量6000萬噸,工業硅儲量10億噸,石灰石儲量50億噸,都極有工業價值。新密市丘陵緩起,平原間布。農業產品種豐富,盛產小麥、玉米,特產金銀花、大蒜、密香杏等,均為國內同類之珍,聞名遐邇。
經濟發展
[編輯本段]
新密市是河南省改革開放發展特別試點縣市。特別是進入八十年代後,新密人民順應改革開放之天時,憑借衡通九州之地利,發揮人聰物豐之優勢,實施「科 技興市戰略」;全市工業形成了以煤炭、耐材、造紙、建材為主導的四大支柱產業和以電力、化工、機械、醫葯、輕工業為主體的良好格局;農業圍繞「一優雙高」開發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畜牧業和林果業為重點,促使種養加、農工貿結合,使農業跳出了傳統農業的小天地,開始走向現代化農業的大舞台;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快速發展,已成為全市經濟的主力軍,綜合實力在河南省縣排名中位居前列。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76.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2.57億元,2000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02元,城鄉居民儲蓄余額達到39億.名列河南省前茅。目前,新密人民正以興市富民為宗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項目建設為主線,以民營經濟為主導,以科技進步為依託,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強力推進「二次創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
新密市是一座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城市,處於東引西進、開發西部的橋頭堡位置,建在城市西區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條件優越,是投資者投資創業,開拓市場特別是中西部廣闊市場的理想之地。
Ⅶ 小灰陶人頭像
新密市 郵編452300 區號
位於河南省中部,屬鄭州市。面積978平方千米,人口74.52萬。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為652毫米,無霜期220天。區內已形成了以煤炭、造紙、建材、耐火材料為支柱的工業生產體系。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炭、鋁礬土、水晶石等,其中煤炭儲量達50億噸,素有「烏金之鄉」之稱。主要土特產有金銀花、大蒜、杏仁、柿餅等。名勝古跡主要有打虎亭漢墓、裴李崗文化遺址和戰國魏長城遺址、軒轅皇帝宮、天爺洞。
軒轅黃帝宮,又名雲岩宮。座落於新密市東部。被譽為「中華人文始祖聖地」、「天下第一宮」、八陣兵法研創地。這里山水秀麗,風光旖旎。自古流傳著許多傳奇的故事和動聽的歌謠:「南京到北京,不如雲岩宮。三柏二石一所廟,王母娘娘坐空中。石頭縫里長柏樹,老龍叫喚不絕聲。黃帝風後研八陣,雲岩立宮聚群英。」黃帝宮位於武定湖北岸,依山傍水, 環境幽雅。人祖軒轅洞內,黃帝與風後的塑像神態悠然,栩栩如生,似在談古論今,議安天下。講武場、祖師殿、議事亭和嫘祖草堂,似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大殿四周,使整個殿宇錯落有致,層次格外分明。 黃帝宮前,是一水明鏡,雲霞留影在水溪,柳綠珠映,鳥飛鶯鳴,倒影浮沉,粼粼碧波,好似水中一晶宮。 對岸有三座鼎足而立的城堡。近前左右兩座,猶如宮闕。左邊的四周環水,位於情人島之上,松柏所籠罩。城堡內有風後八陣圖碑和供人們旅遊度假造型別致的小木屋。右邊的座落在清心島。最南邊的八陣兵俑城,恰似屏風。城堡內數百個兵馬俑組成的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黃帝宮,又名雲岩宮。座落於新密市東部。被譽為「中華人文始祖聖地」、「天下第一宮」、八陣兵法研創地。這里山水秀麗,風光旖旎。自古流傳著許多傳奇的故事和動聽的歌謠:「南京到北京,不如雲岩宮。三柏二石一所廟,王母娘娘坐空中。石頭縫里長柏樹,老龍叫喚不絕聲。黃帝風後研八陣,雲岩立宮聚群英。」黃帝宮位於武定湖北岸,依山傍水, 環境幽雅。人祖軒轅洞內,黃帝與風後的塑像神態悠然,栩栩如生,似在談古論今,議安天下。講武場、祖師殿、議事亭和嫘祖草堂,似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大殿四周,使整個殿宇錯落有致,層次格外分明。 黃帝宮前,是一水明鏡,雲霞留影在水溪,柳綠珠映,鳥飛鶯鳴,倒影浮沉,粼粼碧波,好似水中一晶宮。 對岸有三座鼎足而立的城堡。近前左右兩座,猶如宮闕。左邊的四周環水,位於情人島之上,松柏所籠罩。城堡內有風後八陣圖碑和供人們旅遊度假造型別致的小木屋。右邊的座落在清心島。最南邊的八陣兵俑城,恰似屏風。城堡內數百個兵馬俑組成的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再現了當年黃帝與風後布兵研創八陣的壯觀場面。 背後,是一彎月狀的一泓清水。從玄女島穿過玄女峽,乘舟仰視,兩岸懸崖峭壁驚人,石頭縫里長出的松柏青蔥密布,猶如三峽縮影,這便是軒轅黃帝宮後景「九龍潭」。潭中有一小島,島上建有一所「九龍廟」,又名「龍抓王小廟」,廟旁立有積德行善碑。在潭北尖石岩上,有一帶狀瀑布,瀑布如噴銀吐玉,常年不斷,水沖岩聲大如龍吟,似驚雷轟鳴,被世人稱之為「響水潭」。 這里如畫的風景,有人作了客觀的比喻,說它「大似盆景,小似西湖」。夜色融照下的黃帝宮更加迷人、浪漫。近幾年來,黃帝宮經過開發建設,已成為風景優美的旅遊區和避暑勝地,遊人們盡情地乘舟在湖面上穿梭。釣魚台、天然游泳場和水上歌舞廳,給古樸典雅的旅遊區增添了無限生機。
新密市情——歷史沿革
上 古
三皇時期,古密地為補國,都城在今縣西牛店一帶。
五帝時,軒轅黃帝在雲岩(雲岩官)練兵講武。唐、虞、夏、商四代,密縣屬豫州。
周 代
周初,密縣為密國、鄶國。密國姬姓,是周王室同姓貴族國,後被周宣王所滅,都城在今大隗鎮;鄶國是周武王所封,姬姓,為火正祝融之後,公元前769年被鄭武公所滅,都城在今曲粱鄉古城寨村。
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鄭武公滅鄶,屬鄭。在今大魄鎮置新密邑也叫新城。
周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54年)夏,齊桓公借口鄭國國君逃避首止之盟,又違背農時修築新城,親率宋公、陳侯、衛侯、曹伯伐鄭,包圍了新密。
周靈王十年(公元前562年)九月,晉率諸侯會於蕭魚(今尖山鄉蕭魚口)。
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韓哀侯率兵滅鄭,新密邑屬韓國。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攻韓,俘韓王安,韓國滅亡,新密邑屬秦國。
秦 代
秦統一六國,置三川郡,新密邑屬之。
西 漢
漢王劉邦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密縣,屬河南郡,縣城在今大隗鎮。
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卓茂任密縣縣令。旅政有方,民感其德,後人在大隗鎮、縣城建有卓君廟。
西漢末年(公元23年),王莽、劉秀曾在密縣境內作戰。
東 漢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密縣人侯霸被光武帝劉秀拜為尚書令,次年晉大司徒,封關內侯。建武十二年霸死,光武帝親臨弔唁,追封侯霸謚號則鄉哀侯,食2600戶。
晉 代
永嘉四年(310年),晉都洛陽被匈奴族漢帝劉淵所破,晉皇太子司馬業逃難至密縣,住雲岩官南側黃路坡寨,後改為王居城。建興元年(313年)即皇帝位,史稱 "孝愍帝"。
南 北 朝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分密縣為武陵、曲梁兩縣,屬廣武郡。
北魏時,建光林寺,是密縣第一座寺院。
東魏天平四年(537年)春,滎陽人張儉等率眾於大隗山,通寶炬。被東魏武衛將軍高元盛所鎮壓。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撤武陵、曲尖二縣,復置密縣,屬滎陽郡。
天保三年,在縣東建浮圖寺。
隋 代
開皇元年(581年),建超化寺,佔地方圓20餘里,僧侶2000餘人。明清時期寺院被破壞,現僅存部分佛殿。
二年(582年)在縣西北召建華嚴寺。
大業十二年(616年),縣城由大隗鎮遷址法橋堡(今名縣城)。
唐 代
武德三年(620年),撤密縣,且密州,轄零水、洧源二縣。
四年,廢密州,撤零水、洧源二縣,復置密縣,屬鄭州。
開元二年(714年),於超化寺院內建造中空13層磚塔,高約30米。
天寶七年(748年),縣東曲梁建鐵鍾寺。同年,縣西尖山上寺溝建上香峪寺。
宋 代
開寶元年(968年),建中香峪寺。
二年,建雲岩官。
咸平四年(1001年),縣衙西建法海寺。
崇寧四年(1105年),大隗鎮建月華寺。
金 代
大定元年(1161年),縣西南柏璧山下,建白龍王廟。
元 代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領州五,密縣居鄭州。
至正二年(1342年),密縣改稱密雲縣,屬鈞州。同年,在縣西建報恩寺。
十五年,在縣西北建助泉寺。同年二月,密縣地震。
十九年,密縣蝗災,莊稼被吃光,人捕蝗蟲為食。
明 代
洪武元年(1368年),改密雲縣為密縣,屬開封府鈞州。
三年,知縣馮萬金重建縣城,增築土城堵,圍3.5公里,有四門(東仁育門,西文正門,南禮節門,北樂和門)。
四年,縣衙西建城隍廟。
洪武、永樂年間(1368-1424年),官府組織山西洪洞縣人多次移民密縣。
成化二十年(1484年),《密縣志》纂修成書。
弘治八年(14坤年),建通濟橋(大隗鎮東)。
嘉靖二十九年(1650年)重修宋太師歐陽文忠公墓。鈞州同知方渝為墓碑撰文。
萬曆元年(1675年),知縣蕭文元續修《密縣志》。
三年,據載,密縣首次人口資料為戶3888,口32267,其中丁13640。
四月,鈞州改曰禹州,密縣屬之。
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徐霞客由滎陽至密,經西北香爐山、聖借池、石佛地過縣城到天仙廟等地游覽。密縣山水名勝,《徐霞客游記》有載。
崇禎四年(1631年),密縣大雪五日夜,澗谷皆平,不少食畜凍死,民絕灶火,雪融屍現者不一。
五年夏,淫雨60日夜,多數房屋、土洞倒塌,致有人、畜死亡。
六年,夏,大旱。
七年,知縣苗之廷續修《密縣志》。是年,蝗飛蔽日。
八年春,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打密縣城;知縣苗之廷率軍頑抗,城未破。
十二年,知縣曹化申建東、西磚城面,添設墩堡、敵台,東、西、南翁城,並修城壕。
十三年,旱災、蝗災交織,人相食。是年,王村保張文明,招募民工修築超化寨,地勢險峻,山水環繞,為一邑勝地。
十四年春,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二次圍攻密縣城,經三日夜激戰,城破。義軍派冷英為密縣縣令,兼管登封。後冷英被超化寨主張文明殺害。
清 代
清初,密縣屬開封府禹州。
順治二年(1645年),知縣勸諭復業,開墾荒蕪土地570餘頃。
五年,知縣李芝蘭,指使在縣西北石坡口建 "白衣堂",招僧數人,以防虎患。
六年春,群狼入城,傷數人。
七年,在城西關建惠濟橋,後稱李公橋。
八年,縣東建浮山雙橋。知縣李芝蘭纂修《密縣志》。
十三年,青屏山頂建屏峰塔一座。
十六年,知縣李鵬鳴,續招復業戶583戶,2232人。是年,知縣李鵬鳴重修《密縣志》,雕版印刷成書。
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縣城東門外建興學書院。
十七年至二十年,密縣連遭蛇、水、旱、瘟疫四災。
二十三年,知縣衷鯤化在縣治西建檜陽書院。
二十四年,暴雨數日,衙房傾倒,知縣衷鯤化移衙於舊治,對倒塌衙房整修。
二十八年,在雲蒙山南建浮山雙橋,後稱官夫橋。
二十九年,縣城外南嶺建文峰塔。是年,春夏無雨,麥苗旱死大半,耕牛十之八九得瘟疫死亡。
三十四年四月六日 地震。
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民房倒塌,砸死數百人。洧水河沿岸沖毀土地4萬余畝。
十一年,知縣蔣彥改舊布政分司署為"普濟堂",撥地362畝,收養無靠者。
乾隆元年(1736年),奉旨蠲免密縣水沖地2200畝,豁除連潤銀272兩。
六年,在縣西南平陌設塘訊,建官廳 1間,墩台1座,守兵4人。
十三年,全縣12200戶,人107011口。
十五年,乾隆與皇太後巡幸游篙、洛,十月途經密縣,憨留牛兒店鎮,尖營膳畢,易騎圍獵,射虎於城西北隅裴家窪,日西駐蹕於城東大營。百姓頂香,跪道旁迎送。老民、老婦恩賞銀牌。
三十九年春,多紅風、黑焰,莊稼歉收。
四十九年,於城西街、觀音堂、大隗鎮。牛兒店建社倉4座。
五十年,春、夏大旱,多大風,秋季無收。緩征錢糧,年征一半。
五十一年春,人相食,疫大作。
嘉慶二年(17盯年)冬,大雪3日,平地積雪3尺。
十年七月,地震。
二十二年,知縣景倫與武進謝增同纂《密縣志》,開雕成書。
七年,城廂及各保設義學21處。
十五年,溱水暴漲,沿河村莊淹沒殆盡。
成豐三年(18魄年),禹縣王紅磚率農民起義,屯兵大鴻寨。元宵節攻入密縣城,放監開倉,焚燒大堂、官宅。城守官王青山頑抗喪命,知縣胡燕青的妻子兒女被殺,本人隻身逃往鄭州。
二十一年,縣設煤厘局,管理煤礦事宜。
二十四年,閨三月十八日地震,五月十三日,雷、電十大風交加,冰雹如拳,樹木多拔,洧水兩岸尤甚。
二十五年三月,雨雹,小麥歉收,秋冬大旱,玉米無收,麥未播種。次年春,大飢,人相食。
三十年,縣按詔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學制四年。畢業獎勵,最優等為方廩生,優等為增生,中等為附生,下等發回原籍為佾生。
三十一年,改各保義塾為初級小學堂,共26處。是年,縣設立師范傳習所(附設於高等小學校內)。鄉會試及科考停止。自清初至是年,全縣共考得進士14名,其中文11名,武3名,考取舉人124名。
三十二年四月,密縣設勸學所。
三十三年,超化棗樹溝媒礦工人陳治有、費華等,為提高工人工資,爭取人權,組織60餘名礦工向煤礦資本家進行斗爭,後又到鞏縣小關圈窯,聯合礦工同礦主斗爭,隊伍發展到千餘人,後在洛陽被清軍鎮壓。
三十四年,縣商會成立,會長為孫誼。
宣統元年(1909年),縣西鐵匠張小五、張群、郭須發動農民舉行抗捐稅斗爭。三月三日,桌眾千餘人進入縣城,砸毀縣衙、鹽店、煤厘局,張小五被捕遇害。
二年,縣設教育會、教育講習所、自治研究所、自治籮辦事務所。
三年,縣成立議事會、參事會,縣行察局改為笛務局。
中華民國時期
1512年(民國元年)
知縣姚晟年繼任密縣知事,沿清制。縣衙改為知事公署。
1913年
1月,成立密縣清鄉守望社。次年,改為保衛團。
2月,成立公款局;改官立高等小學堂為縣立高等小學校,堂長改稱校長,畢業獎勵廢止。
1948年
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陳(庚)、謝(富治)部隊第四、九縱隊,12日午夜攻克密縣城。
5月8日,國民黨駐鄭州十六兵團第四十一師、四十七師、暫編第二十六旅,計9個團,加之新、密、登、滎四縣保安團,共2.5萬餘人,西進密縣。駐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縱隊七十六團、七十七團,奉令在密縣城東南塔坡蛆擊,登密戰役開始。激戰三日解放軍擊退國民黨部隊進攻20餘次,斃敵千餘人。後誘敵於景店地區,敵127旅被全殲,余部潰逃鄭州,登密戰役勝利結束。
10月,密縣全境解放,中共密縣委員會、密縣人民民主政府搬遷縣城辦公。潛逃在鄭洲的國民黨密縣政府徹底覆滅,縣長高萬青進往台灣。
11月3日, 縣人民民主政府分區召開萬人大會,慶祝密縣解放。
1949年
是月,為支援人民解放軍大軍南下,在曲粱成立支前司令部,設下牛、雙樓支前站,動員群眾捐獻糧食260萬公斤,柴禾、飼料各100多萬公斤。
6月,成立密縣工會,田玉明任主席。1960年3月,改為密縣工會聯合會,後改為密縣總工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密縣縣城及各區政府所在地舉行大會,熱烈慶祝新中國光榮誕生。
12月18日,密縣首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在縣城開幕,出席代表121人。
是年,密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生產推進社,附設糧食門市部,以低價拋售糧食,穩定市場糧價、物價,打擊投機糧商。
1950年
2月,全縣開始土地改革。縣人民民主政府發布命令,嚴禁地主、富農疏放土地、財產。
4月,縣人民民主政府開始在全縣貫徹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1956年
8月23日,密縣兵役委員會成立。
12月26日,召開密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王銀安當選為縣長。
是年,全縣高級農業合作社發展到241個,有7.76萬個農戶入社,占總農戶的99·8%。
1957年
1月13日,縣人民委員會決定每月1日、15日為縣長接待群眾日。
7月,暴雨10日,雨量達167毫米。僅10日中午2小時內降雨量達103毫米。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沖淹禾苗11萬畝。縣委、縣人民委員會領導群眾開展生產自救。
縣委召開民主人士座談會,幫助縣委整風。
8月,根據省、地委有關指示,全縣分自留地43358畝,占總耕地面積4·71%,人均0·11畝。
11月,反右派斗爭開始,全縣先後有436人錯劃為"右派";後按照中央有關政策,分別於1978年11月、1979年6月予以復查,全部改正。
1958 年
年初,開展"除四害" (老鼠、麻雀、蒼蠅、蚊子)運動。
2月22日,密縣首屆黨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會議在「左」的思想指導下,對農田水利、綠化、中小學教育及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提出了不切實際的口號,浮誇風開始在全縣蔓延。
9月,密縣3隻改良綿羊,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展出。
密縣種羊場技術員賈子敬出席農業部召開的全國綿羊改良現場會,並作了書面發言。
是年,上海玉器廠工人用一塊6噸重的密玉雕刻成國家登山健兒攀登珠穆朗瑪峰英姿的巨型工藝品,題名為"攀登世界高蜂",被國家定為國寶,陳列在上海工業展覽館。
是年,國家衛生部部長李德全來密視察工作。
1959年
1月12日,密縣人民委員會衛生科改為密縣衛生局.
1960年
2月7日,密縣1200名青年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支援建設,安家落戶.
5月,密縣編制委員會成立.
8月5日至8日,中共密縣第二屆代表大會召開,李世民當選為第一書記.
1961年
6月,密縣貫徹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精簡機構,下放全民所有制職工4417人、城鎮居民462人,6508名集體所有職工被精簡後退回農村,原外地下放回縣的857名職工又返回原藉。
1964年
2月,縣政府決定並報上級批准,撤觀音堂人民公社,設劉寨、岳村人民公社;北召人民公社遷至尖山,改名尖山人民公社;米村人民公社遷至牛店,改名牛店人民公社;五里店人民公社遷至袁庄,改名袁庄人民公社。
1965年
10月,滎、密公路開始動工興建。
中央農業部批准密縣為綿羊改良重點縣。
1966年
2月14日,國務院副總理、財政部長李先念,由縣長李鳳鳴陪同,在來集王家窩視察農田水土保持工作。
8月,中共密縣縣委發出關於深入開展宣傳貫徹中共八屆十一屆全會公報和《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緊急通知。文化大革命在密縣開始。
1967年
4月2日,密縣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成立。縣委、縣人大停止辦公。
1971年
5月20日,07108工程開始施工,縣內三岔口至坡劉村,長20.5公里。次年5月渣油表處路面。
1974年
7月10,密縣新縣城籌建處成立。
1976年
10月25日,密縣舉行萬人集會遊行,慶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聲討「四人幫」反革命罪行。
1977年
超化莪溝發現裴李崗古文化遺址。
1979年
2月,縣委召開四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及省、地常委擴大會議精神。強調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9月,新縣城建設初具規模,縣委、縣革命及縣直部分單位遷入新縣城辦公。
1980年
1月3日,開放各鄉鎮的清真寺。
秋,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12月,密縣召開新婚姻法及計劃生育宣傳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動員大會。
密縣至禹縣公路開通。
是年,全國醫葯總局在北京召開的銀花品嘗鑒定會上,密縣銀花以味濃、清香定為等級銀花,為全國之冠。
1982年
8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密縣來集鄉和城關鎮的惠溝、五里店、楚溝、楊寨、高溝、甘寨六大隊劃出,成立新密區,屬鄭州市管轄。
1983年
1月1日,新縣城青屏劇院落成。
7月22日,開封地區撤銷,密縣歸屬鄭州市。
1985年
1月,密縣召開首屆體育運動會。
9月10日,縣城隆重舉行建國後首次教師節慶祝大會。
1986年
密縣電視差轉台在青屏山建成試播。
1988年
11月18日,縣委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就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徵求意見。
11月23日,省委副書記趙地主持的省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座談會"在密縣召開。
1989年
是月,密縣同鄭州礦務局聯合投資100萬元,在青屏山建成新密電視台並開播,同時開播了密縣調頻電台。
2月18日至26日(農歷旺月十四至二十日),新縣城舉行花燈盛會,近30萬人次參觀。同時,開展了法制、計劃生育宣傳教育。
24日,長途全自動電話在密縣開通。
3月,縣委、縣政府決定本月為《義務教育法》宣傳月。
是月,經密縣政府批准,鄉撤銷學區建制,成立教育管理委員會。
4月13日,縣人民政府發布《加強水資源管理布告》,明確密縣水資源由縣水利局統一管理。
5月20日,中共密縣委員會發出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政府及單位認真學習並堅決貫徹執行國務院總理李鵬在首都黨政軍幹部大會上的講話,強調要深刻認識在北京發生的反革命動亂的嚴重性,同黨中央保持一致,維護正常的社會政治制度和生產秩序。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密縣撤縣換市為新密市.
參考資料:網路 -----新密吧
Ⅷ 目前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塑藝術品的經典有哪些
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小灰陶人頭像,出土於距今7200年前屬裴李崗文化的專河南密縣莪溝北崗遺址,殘高屬4厘米,寬鼻深目,突頦縮嘴,塑工拙稚,僅粗具形貌。在稍晚的仰韶文化許多遺址中都出土有人頭塑,陝西寶雞北首嶺的男性陶塑人頭像還施用了塑、繪相結合的手法表現人的特點,陶塑顏面豐頤,鼻直頦圓,雙耳扁平,頂部突出的繩紋象徵頭發,眉毛和胡須用黑彩表示,更富有真實感,可視為新石器時代陶塑藝術品的經典。
Ⅸ 商周時墓葬人頭為什麼朝南
考古發現表明,仰身直肢葬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為普遍的葬俗,但墓葬座向和頭向所反映版的靈魂不權滅「之幽」觀念,各遺址卻自有鮮明的個性。如河南密縣莪溝北崗聚落遺址居住區西部和西北隅,發現的68座墓葬絕大多數為南北向,頭向朝南。[1]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37座四期墓葬,也基本為此種葬式,另又有比較專門的兒童瓮棺葬墓地。[2]而在陝西西安半坡聚落遺址發現的250座墓葬,以及臨潼姜寨聚落遺址發現的380座墓葬,絕大多數呈東西向,死者頭對西方(以正負10餘度的擺幅計),但二者又有一些不同點,半坡成人墓都埋在居住區北面墓地,孩童瓮棺大多埋在住房周圍,姜寨則成人孩童同葬一去處,孩童墓居北,成人墓位於南,排列有序。[3]這顯然都是基於按年齡分級的社會生活現實對鬼魂世界秩序再作的安排。再者,仰韶文化時期的瓮棺葬具一般都有鑽孔,可能是為了便於靈魂自由出入。另又有在人骨上塗灑紅色或黑色顏料者,似與靈魂的再生或善惡觀念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