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經縣新添鄉古城坪遺址
1. 滎經縣在哪啊
滎經是人文始祖顓頊故里 古稱若水,先秦設嚴道,今有「古城遺址」,建縣距今有2300多年的歷史。是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重鎮古驛。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邊緣,雅安市中部,幅員面積1781平方公里,總人口14萬。離省會成都僅175公里,雅攀高速公路建成後,交通更為便捷。
滎經文化底蘊厚重 西漢鄧通開銅礦鑄錢,「鄧氏錢、布天下」;東漢的《何君尊楗刻石》有「隸書之首」之美譽;繁多出土文物,闡釋璀璨華夏文明。2000多年歷史的滎經砂器享譽海內外,有「中國砂器之鄉」之美稱;融儒、佛、道於一體的雲峰古剎氣勢恢弘,為川西南佛教聖地。
滎經是綠色走廓、天然氧吧 這里植被優良,森林覆蓋率54.6%;河水清澈,空氣清新,無污染,環保綜合指標達國家一級標准,有「天然氧吧」之美稱。這里有西南地區生態保護最完好的龍蒼溝國家森林公園。齊白石有言:「家在清風雅雨間」。
滎經是水電基地 境內水系發達,溪河眾多,水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64萬千瓦,可供開發量近40萬千瓦。1985年實現全國首批農村初級電氣化縣。2003年被驗收為全國第二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獨立的電網和豐裕的可調控電力是我們發展縣域經濟的獨特優勢。
滎經是財富窪地 礦產資源富集,現已發現各類礦產21種,礦產地255處。已探明儲量的有:硅石、石灰石、鉛鋅礦、優質錳礦、黃砂石、赤鐵礦和銅礦,煤炭可采儲量2.5億噸以上,年產優質原煤300餘萬噸。
滎經是創業樂園 以全新的理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覆蓋全縣的數字化、程式控制化、網路化把滎經帶入信息高速公路。全省首批10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的滎經,已贏得省級雙擁模範縣、省級文化先進縣、省級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等榮譽稱號。
滎經是投資的熱土 全縣上下不斷優化投資環境,營造招商引資的最好條件。經濟結構的有效調整,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高耗能深加工、煤化工、生物制葯、生態旅遊、綠色食品加工、兔毛絨加工、水晶材料加工等新型產業的培育,將全面提升縣城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實現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華夏顓頊故里,中國砂器之鄉,西蜀佛教聖地魅力滎經。我們希望,把滎經的活力送給您,把滎經的機遇送給您,真誠的請您走進滎經這片投資熱土,感受開明開放的氣息,共創社會經濟同發展,城鄉經濟共繁榮的美好滎經。
2. 古交名字的由來古交遺址又是什麼
隋開皇十六年(596),析晉陽西境置交城縣,縣置在古交鎮。
唐天授二年(691),交城縣治徙卻波村(今交城縣城),以就驛道。先天二年(713),析交城縣北境於今古交境域置盧川縣,縣治在今爐峪口。開元二年(714),撤盧川縣復並入交城縣。此後直到民國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內無縣級建置
。
民國26年(1937)11月,日軍先後侵佔了太原和交城縣城。隨著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綏邊區(晉綏革命根據地)的開創,古交境內的建置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民國26年(1937)11月至翌年3月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八旅挺進古交,發動群眾組建了半政權性質的陽(曲)交(城)邊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初創了革命根據地。
民國27年(1938)3月至翌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員公署在河口鎮成立,後移駐獅子河一帶,同時,山西省陽曲縣政府駐河口一帶,交城縣政府駐屯蘭川一帶。
從民國29至34年(1940-1945)8月抗日戰爭勝利,晉綏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擊區第八分區專員公署,1941年8月改稱為晉西北第八分區專員公署,1943年11月該稱上名)先是游動,後長駐在屯蘭川關頭村一帶。交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屯蘭川、原平川一帶,陽曲縣抗日民主政府駐獅子河一帶。
民國35年(1946)冬,閻軍進占古交鎮、河口等地,並主建了古交行政管理區(縣級),旋即被根據地軍民摧垮。
民國35年至37年(1946-1948)7月,陽曲縣政府駐河口、曹坪、大南坪一帶。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8月劃陽曲縣的嘉樂泉、閣上、梭峪、曹坪、杏林坪、大南坪、河口與交城縣的河南、古交9個鄉,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礦區、區領導機關駐河口鎮。同年11月上旬,又劃交城縣的岔口、營立、姬家莊、鎮城底、原相、南頭、草庄頭、刑家社8個鄉,連前共17個鄉,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礦區。1971年8月,婁煩縣的長足上大隊和雁門大隊劃歸本區。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古交撤區建市。
古交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
地址: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鎮後梁村
簡介: 古交遺址分為王家溝和後梁兩個遺址點,這一帶為汾河流經區域,系一較寬闊的山谷,在其河流堆積的階地上,目前已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早、中、晚3期文化遺存多處。早期遺存2處,是太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文化遺存,1處在王家溝,1990年3月發現石製品18件,均以角岩礫石作原料,器形甚大,有石核、砍砸器等。石核多數為單檯面,砍砸器多由扁平礫石製作,刃緣最長者有80毫米。另一處是後梁,1983年7月發現石製品459件,有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其中砍砸器、刮削器最多。砍砸器器形頗具地方特色。
中期遺存2處,一處在古交鎮以東的長峪溝,1983年發現石製品8件;一處在古交鋼廠附近,1959年12月採集12件石製品,原料均為角頁岩。其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
晚期遺存1處,屬於石器製造場性質。分布在東起古交鎮、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達李家社的南北長約7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的范圍內。1983年7月採得石製品205件,原料以角頁岩為主,類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器形普遍碩大,打制風格粗擴。其中1件石核長、寬、厚分別為51,45,14厘米,重21500克,是目前山西石核類中最大的1件。古交舊石器遺存,不但地點多,而且內涵豐富,加之從原料到類型乃至形態,都有著較多的一致性,說明它們之間有著一定的傳承關系。同時,也說明了汾河流域的古交,在整個舊石器時代,曾是遠古人類集中從事勞動和生息的場所。
3. 廣西那裡有古代遺址
一、古遺址
(一)柳城巨猿洞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城縣
簡 介:
柳城巨猿洞位於柳城縣社沖鄉新社沖村西南的楞寨山上。巨猿洞發現於山西麓的峭壁上,洞口距地面約90米。巨猿洞包括巨猿洞Ⅰ號洞及Ⅱ號洞,洞內長28米,面積180平方米。
柳城巨猿洞遺址於1956年發現。1956年至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巨猿洞先後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洞內堆積物厚2至4米,由上而下可分為六層。出土巨猿下頜骨化石3件,巨猿牙齒化石1100多枚。伴生動物化石包括從高等靈長類到低等脊椎動物化石數千件,它們分屬哺乳動物的靈長目、嚙齒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六類。主要有猩猩、金絲猴、獼猴、華南毫豬、碩箭豬、擬豺、小豬獾、水獺、似中國黑熊、大熊貓小種、桑氏鬣狗、最後鬣狗、豹、德氏花面狸、靈貓、果子狸、東方劍齒象、似鋸齒三棱齒象、雲南馬、爪獸、裴氏獏、柴氏犀牛、最後雙齒尖河豬、多突起河豬、柳城豬、丘齒鼷鹿、湖麂、鳳岐祖鹿、雲南黑鹿、廣西巨羊等,其中有不少為新種。柳城巨猿洞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早期,距今約100萬年。
柳城巨猿洞是世界上迄今發現巨猿化石最多的一處洞穴,出土的巨猿化石代表著77個巨猿個體,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巨猿的形態及人類進化系統諸方面均有重大的價值。出土的其他動物化石作為更新世華南動物群的典型的代表,不僅為解決柳城巨猿洞的地質年代提供了確鑿的證據,而且對研究華南更新世早期動物群的分類等問題亦具有重要的價值。
(二)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
簡 介:
布兵盆地洞穴遺址群位於田東縣祥周鎮,布兵盆地位於田東縣百色盆地東南部,是中國南方一個小型斷陷盆地,喀斯特地貌發育,洞穴極為豐富,目前有十餘個洞穴發現古代遺存。
該洞穴遺址群於1999年被發現。2002年至今,廣西自然博物館和田東縣博物館對布兵盆地茅草洞、吹風洞、么會洞、感仙洞、霧雲上洞、寶來洞、霧雲洞、陸那洞、小山洞、中山洞、鯉魚洞(原名定霧洞改名為鯉魚洞)和村空洞等進行了長期的調查、發掘和綜合研究。在吹風洞發掘的5.5平方米范圍內,出土哺乳動物化石1007件,包括哺乳動物化石915,巨猿牙齒化石92件。哺乳動物群共24種,是典型早更新世早期的代表性種屬,吹風洞動物群的時代為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左右。2004年么會洞兩次發掘的面積30平方米,發現625件哺乳動物化石和8件石製品,哺乳動物22種。其他洞穴均出土過動物化石或石製品。
布兵盆地洞穴遺存,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化石和石製品,對於研究東亞早期人類的起源、現代人類的起源和中國南方第四紀環境變化意義重大。
(三)那賴遺址
年 代:舊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
簡 介:
那賴遺址位於田陽縣城西面約3千米,坐落於田州鎮興城村與那坡鎮六合村交界處的山包上,面積約5平方千米。
該遺址於2003年發現,屬右江南岸四級階地,高出山腳約70米,網紋紅土層厚1-4米,礫石層距地表10-25米。遺址內散布著豐富的打制石器及加工碎片,器型有手斧、手鎬、砍砸器、刮削器等。在遺址的最高點有一處約50平方米的核心區,石製品分布密集。2005年廣西文物工作隊等對那賴遺址進行局部搶救 性發掘,出土大量的砍砸器、手斧、手鎬、刮削器等石製品和玻璃隕石。經對與手斧同地層出土的玻璃隕石進行年代測定,該遺址的年代為距今80.3萬年。
那賴遺址是一處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在遺址內發現的有一定規模的石器加工場,是百色盆地舊石器遺址中的首次發現,可能是迄今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那賴遺址石製品豐富,種類齊全,保存較好,是百色舊石器的重要成員,對研究我國南方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四)曉錦遺址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
簡 介:
曉錦遺址位於資源縣資源鎮曉錦村下錦自然村後龍山,距縣城東北方13千米,西面約3千米為資江,西南約30千米為潯江,遺址面積1萬平方米。
該遺址1997年底發現,廣西考古研究所隨後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740平方米。該遺址發現了大量柱洞、灰坑、水溝和10餘座房址,以及陶窯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部分完整器及數萬粒碳化稻米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遺物。
曉錦遺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可以確認為是桂北新石器時代的一個新的文化類型;發現的大量柱洞、灰坑、墓葬等,在廣西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是首次發現;碳化稻米的發現也屬首次,是兩廣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標本,對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傳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大浪古城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大浪古城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石灣鎮大浪村委古城頭村。城址東、南、北三面為護城河,西面臨周江古河道。
大浪古城在20世紀60年代被縣文物部門調查發現。2002年廣西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古城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城址呈正方形,邊長220米,面積 48,400平方米。城址東、南、北三面有護城河,西面臨江。城牆殘寬5~20米,殘高1~5米。四面城牆的中部均有缺口,可能為城門,除西南角已被破壞外,其餘三個角均較寬大且高出周圍城牆體, 可能為角樓。現護城河已淤塞,但輪廓清晰。城址內出土數量眾多的刻劃紋和幾何印紋陶片、建築石構件等遺物,在城中央發現建築遺址,西門外古河道邊還發現了與城門相連的碼頭遺跡,包括弧形夯土平台、台階踏跺和船埠等。初步確定大浪古城遺址可能是《漢書》記載的海上絲綢之路合浦港之一。
大浪古城的發現,對尋找西漢中期的合浦郡郡治有很大的幫助,也為研究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質料。
(六)草鞋村遺址
年 代:漢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
簡 介:
合浦草鞋村遺址位於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草鞋村西南側的小嶺上,遺址西臨南流江分支—廉州西門江。
遺址於20世紀80年代發現。2007年至2008年,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遺址分布面積 13,310 平方米。發現陶窯、磚窯共22座,建築遺址5處,水井5口及一批作坊遺跡,呈環狀分布於小嶺的坡坎四周。出土雲樹紋和獸面紋瓦當、幾何印紋陶片、陶器及大量的筒瓦、板瓦殘片,也有米字紋、方格紋及方格帶戳印紋陶罐,水波紋陶缽,瓦當,陶墊,陶拍、網墜等。初步確定為漢代嶺南地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為集制陶作坊和窯場於一體的漢代遺址。
草鞋村遺址考古的一個重要收獲是大規模、完整的漢代制陶作坊遺跡的發現,遺址規模之大、功能之系統、保存之完整,在我國南方地區漢代考古上較為少見。對研究中原磚瓦製作技術南傳和漢代官營手工業制度,尋找漢代合浦港及合浦郡治具有重要的史證價值。
(七)越州故城
年 代:南朝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
簡 介:
越州故城位於欽州市浦北縣石埇鎮坡子坪村,距縣城60千米,城址南濱南流江,依山築就。
1963年廣東省考古隊對位於城址內子城(官廳地)進行試掘。越州故城呈方形,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東西南北門對稱,城牆殘高3~8米,城基最寬處約16米,全部城牆均以紅黃色泥與粗沙混合夯築,每隔百步有一突出城牆外的「馬面」,全城周長2080米,佔地面積370畝。東南面為一內城碼頭,穿過護城濠與南流江相連,城址內十字街道與東西南北門對稱,呈方形,東北城牆依山築就,穿山為城門。內城建在西面的一座山崗上,南北長130米,東西寬160米,也呈方形。內城南北寬130米,東西160米,城牆基寬3~6米,殘高1~2米,全城四周有護城濠。城內出土有筒瓦、板瓦、獸面瓦當、水波紋、素麵陶罐殘片、青黃色釉陶碗殘片等。
據《南齊書》記載,越州是當時的軍事政治中心,越州城自置至廢,經歷了我國南朝時期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約廢於隋朝中葉。越州故城是目前廣西保存較好的南朝城址之一,對研究南朝歷史、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八)中和窯址
年 代:宋
類 型:古遺址
所在地: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
簡 介:
中和窯址位於梧州市藤縣藤州鎮中和村,距縣城約10千米的北流河東岸。
遺址於1963年發現。1964年、1973年分別由自治區博物館和自治區文物工作隊、中山大學等進行了發掘清理,1981年9月和1986年6月時任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李輝柄主任率隊曾兩次到中和窯址考察採集標本。通過挖掘清理發現20多座瓷窯,主要分布在北流河沿岸長約2千米,寬約0.5千米的小山丘上。兩次試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中和窯的結構,為斜坡式龍窯,依山勢而建,呈長方形。分窯門、火膛、窯床、煙囪四部分。窯長一般為10~60米,寬為1.5~3米。燒制方法早期採用一缽一器仰燒法,晚期兼用迭燒法。瓷器品種式樣繁多,有各式碗、盞、盤、碟、杯、洗、盒、缽、壺、罐、瓶、燈、爐、盂、熏爐、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以碗、盞、盤、碟等日用器為主。紋飾豐富多彩,主要以纏枝花卉為主,有折枝、纏枝花卉、海水游魚、海水戲嬰、印花模具瓷質有尖狀蘑菇形、半球狀蘑菇形、平頂等式樣。印面所刻花紋分陰、陽兩種,頗具特色。其中一件飛鳥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歲春季念龍參造」年款。中和窯址的年代應在北宋至南宋的後期,是以生產外銷瓷為主的地方民窯。
藤縣中和窯址的發現,擴大了我國青白瓷窯址的分布范圍,填補了廣西青白瓷研究的空白,為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研究我國古代外銷陶瓷提供新的資料,為研究宋代廣西手工業和社會經濟、文化以及對外友好往來,特別是與東盟各國往來有重要意義。
4. 我國有哪些文化遺產
===========
中國文化遺產
===========
安徽:
新四軍軍部舊址(1-27,涇縣)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2-55,鳳陽縣)
安豐塘(芍陂)(3-53,壽縣)
龍川胡氏宗祠(3-84,績溪縣)
潛口民宅(3-88,黃山市)
許國石坊(3-102,歙縣)
花戲樓(3-131,亳州市)
廣教寺雙塔(3-145,宣城市)
和縣猿人遺址(3-184,和縣)
薛家崗遺址(4-9,潛山縣)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4-27,南陵縣)
棠樾石牌坊群(4-141,歙縣)
老屋閣及綠繞亭(4-142,黃山市)
羅東舒祠(4-143,黃山市)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4-248,肥東縣)
陳山遺址(5-44,宣城市)
凌家灘遺址(5-45,含山縣)
尉遲寺遺址(5-46,蒙城縣)
壽春城遺址(5-47,壽縣)
壽州窯遺址(5-48,淮南市)
柳孜運河碼頭遺址(5-49,濉溪縣)
繁昌窯遺址(5-50,繁昌縣)
皖南土墩墓群(5-164,南陵縣)
曹氏家族墓群(5-165,亳州市)
朱然家族墓地(5-166,馬鞍山市)
水西雙塔(5-314,涇縣)
亳州古地道(5-315,亳州市)
白崖寨(5-316,宿松縣)
程氏三宅(5-317,黃山市)
呈坎村古建築群(5-318,黃山市)
漁梁壩(5-319,歙縣)
宏村古建築群(5-320,黟縣)
西遞村古建築群(5-321,黟縣)
壽縣古城牆(5-322,壽縣)
查濟古建築群(5-323,涇縣)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5-452,潛山縣)
人字洞遺址(6-93,繁昌縣)
臨渙城址(6-94,濉溪縣)
李白墓(6-252,當塗縣)
蒙城萬佛塔(6-567,蒙城縣)
許村古建築群(6-568,歙縣)
祁門古戲台(6-569,祁門縣)
南屏村古建築群(6-570,黟縣)
江村古建築群(6-571,旌德縣)
振風塔(6-572,安慶市)
溪頭三槐堂(6-573,休寧縣)
鄭氏宗祠(6-574,歙縣)
竹山書院(6-575,歙縣)
黃田村古建築群(6-576,涇縣)
世太史第(6-577,安慶市)
齊雲山石刻(6-825,休寧縣)
劉銘傳舊居(6-957,肥西縣)
李氏庄園(6-958,霍邱縣)
馮玉祥舊居(6-959,巢湖市)
半塔保衛戰舊址(6-960,來安縣)
淮海戰役總前委和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6-961,濉溪縣)
山東: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1-54,濟南市)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1-55,嘉祥縣)
四門塔(1-62,濟南市)
曲阜孔廟及孔府(1-99,曲阜市)
城子崖遺址(1-140,章丘市)
臨淄齊國故城(1-144,淄博市)
曲阜魯國故城(1-145,曲阜市)
孔林(1-163,曲阜市)
靈岩寺(2-21,濟南市)
蓬萊水城及蓬萊閣(2-37,蓬萊市)
大汶口遺址(2-48,泰安市)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3-9,威海市)
馮玉祥墓(3-39,泰安市)
駝山石窟(3-46,青州市)
千佛崖造像(3-48,濟南市)
光岳樓(3-65,聊城市)
聊城山陝會館(3-77,聊城市)
孟廟、孟府和孟林(3-83,鄒城市)
牟氏庄園(3-92,棲霞市)
十笏園(3-95,濰坊市)
岱廟(3-125,泰安市)
崇覺寺鐵塔(3-146,濟寧市)
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3-170,萊州市)
鐵山、崗山摩崖石刻(3-171,鄒城市)
薛城遺址(3-202,滕州市)
田齊王陵(3-232,淄博市)
蘇祿王墓(3-252,德州市)
北庄遺址(4-10,長島縣)
丹土遺址(4-11,五蓮縣)
曹植墓(4-67,東阿縣)
廣饒關帝廟大殿(4-106,廣饒縣)
魏氏庄園(4-173,惠民縣)
丁氏故宅(4-174,龍口市)
煙台福建會館(4-205,煙台市)
青島德國建築(4-206,青島市)
八路軍一一五師司令部舊址(4-244,莒南縣)
西河遺址(5-58,章丘市)
桐林遺址(5-59,淄博市)
丁公遺址(5-60,鄒平縣)
景陽崗遺址(5-61,陽谷縣)
安邱堌堆遺址(5-62,菏澤市)
即墨故城遺址(5-63,平度市)
漢濟北王墓(5-168,濟南市)
北寨墓群(5-169,沂南縣)
漢魯王墓(5-170,曲阜市)
顏廟(5-336,曲阜市)
臨清運河鈔關(5-337,臨清市)
泰山石刻(5-454,泰安市)
白佛山石窟造像(5-455,東平縣)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5-492,青島市)
沂源猿人遺址(6-104,沂源縣)
北辛遺址(6-105,滕州市)
王因遺址(6-106,兗州市)
賈柏遺址(6-107,汶上縣)
小荊山遺址(6-108,章丘市)
東岳石遺址(6-109,平度市)
白石村遺址(6-110,煙台市)
兩城鎮遺址(6-111,日照市)
堯王城遺址(6-112,日照市)
東海峪遺址(6-113,日照市)
後李遺址(6-114,淄博市)
三里河遺址(6-115,膠州市)
傅家遺址(6-116,廣饒縣)
教場鋪遺址(6-117,茌平縣)
歸城城址(6-118,龍口市)
郯國故城(6-119,郯城縣)
邾國故城(6-120,鄒城市)
逼陽故城(6-121,棗庄市)
東平陵故城(6-122,章丘市)
中陳郝窯址(6-123,棗庄市)
龍華寺遺址(6-124,博興縣)
寨里窯址(6-125,淄博市)
嘴子前墓群(6-256,海陽市)
蕭王莊墓群(6-257,濟寧市)
洗硯池墓群(6-258,臨沂市)
崔芬墓(6-259,臨朐縣)
韓氏家族墓地(6-260,莘縣)
明魯王墓(6-261,鄒城市)
卞橋(6-613,泗水縣)
隆興寺鐵塔(6-614,聊城市)
顏文姜祠(6-615,淄博市)
泰山古建築群(6-616,泰安市)
曾廟(6-617,嘉祥縣)
尼山孔廟和書院(6-618,曲阜市)
濟寧東大寺(6-619,濟寧市)
蒲松齡故宅(6-620,淄博市)
西天寺造像(6-832,淄博市)
洪頂山摩崖(6-833,東平縣)
聖經山摩崖(6-834,文登市)
洪家樓天主教堂(6-976,濟南市)
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築(6-977,青島市)
王盡美故居(6-978,諸城市)
煙台山近代建築群(6-979,煙台市)
萬字會舊址(6-980,濟南市)
台兒庄大戰舊址(6-981,棗庄市)
江蘇:
太平天國忠王府(1-3,蘇州市)
中山陵(1-19,南京市)
蘇州雲岩寺塔(1-68,蘇州市)
拙政園(1-121,蘇州市)
留園(1-124,蘇州市)
蘇州文廟及石刻(1-131,蘇州市)
保聖寺羅漢塑像(1-135,蘇州市)
明孝陵(1-177,南京市)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2-2,南京市)
玄妙觀三清殿(2-22,蘇州市)
網師園(2-41,蘇州市)
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3-3,南京市)
周恩來故居(3-14,淮安市)
雨花台烈士陵園(3-26,南京市)
孔望山摩崖造像(3-42,連雲港市)
南京城牆(3-59,南京市)
寄暢園(3-93,無錫市)
環秀山莊(3-94,蘇州市)
何園(3-97,揚州市)
個園(3-98,揚州市)
南通博物苑(3-99,南通市)
棲霞寺舍利塔(3-143,南京市)
瑞光塔(3-147,蘇州市)
將軍崖岩畫(3-164,連雲港市)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3-167,南京市)
丹陽南朝陵墓石刻(3-168,丹陽市)
焦山碑林(3-177,鎮江市)
淹城遺址(3-203,常州市)
南唐二陵(3-245,南京市)
揚州城遺址(4-52,揚州市)
大伊山石棺墓(4-57,灌雲縣)
漢楚王墓群(4-63,徐州市)
明祖陵(4-73,盱眙縣)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4-84,蘇州市)
綵衣堂(4-137,常熟市)
盂城驛(4-170,高郵市)
瞿秋白故居(4-202,常州市)
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4-216,鎮江市)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4-233,南京市)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辦事處舊址(梅園新村)(4-247,南京市)
龍虯庄遺址(5-38,高郵市)
普哈丁墓(5-159,揚州市)
浡泥國王墓(5-160,南京市)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5-283,江陰市)
退思園(5-284,吳江市)
寶帶橋(5-285,蘇州市)
耦園(5-286,蘇州市)
龍王廟行宮(5-287,宿遷市)
水繪園(5-288,如皋市)
國山碑(5-446,宜興市)
千佛崖石窟及明徵君碑(5-447,南京市)
薛福成故居建築群(5-484,無錫市)
原國民政府舊址(5-485,南京市)
南京人化石地點(6-69,南京市)
藤花落遺址(6-70,連雲港市)
大墩子遺址(6-71,邳州市)
花廳遺址(6-72,新沂市)
三星村遺址(6-73,金壇市)
駱駝墩遺址(6-74,宜興市)
青墩遺址(6-75,海安縣)
綽墩遺址(6-76,崑山市)
天目山遺址(6-77,姜堰市)
宜興窯址(6-78,宜興市)
鍾山建築遺址(6-79,南京市)
明故宮遺址(6-80,南京市)
龍江船廠遺址(6-81,南京市)
鴻山墓群(6-246,無錫市)
徐州墓群(6-247,徐州市)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6-248,南京市)
洪澤湖大堤(6-506,淮安市)
泰伯廟和墓(6-507,無錫市)
滄浪亭(6-508,蘇州市)
惠山鎮祠堂(6-509,無錫市)
南通天寧寺(6-510,南通市)
崇教興福寺塔(6-511,常熟市)
海清寺塔(6-512,連雲港市)
紫金庵羅漢塑像(6-513,蘇州市)
報恩寺塔(6-514,蘇州市)
太倉石拱橋(6-515,太倉市)
盤門(6-516,蘇州市)
獅子林(6-517,蘇州市)
軒轅宮正殿(6-518,蘇州市)
寂鑒寺石殿(6-519,蘇州市)
昭關石塔(6-520,鎮江市)
戶部山古建築群(6-521,徐州市)
瞻園(6-522,南京市)
泰州城隍廟(6-523,泰州市)
東林書院(6-524,無錫市)
昭嗣堂(6-525,無錫市)
趙用賢宅(6-526,常熟市)
張溥宅第(6-527,太倉市)
東山民居(6-528,蘇州市)
藝圃(6-529,蘇州市)
全晉會館(6-530,蘇州市)
淮安府衙(6-531,淮安市)
師儉堂(6-532,吳江市)
蓮花橋和白塔(6-533,揚州市)
吳氏宅第(6-534,揚州市)
揚州大明寺(6-535,揚州市)
小盤谷(6-536,揚州市)
高郵當鋪(6-537,高郵市)
甘熙宅第(6-538,南京市)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6-821,無錫市)
俞樾舊居(6-928,蘇州市)
阿炳故居(6-929,無錫市)
中央體育場舊址(6-930,南京市)
國民大會堂舊址(6-931,南京市)
中央大學舊址(6-932,南京市)
金陵大學舊址(6-933,南京市)
金陵女子大學舊址(6-934,南京市)
春在樓(6-935,蘇州市)
榮氏梅園(6-936,無錫市)
張太雷舊居(6-937,常州市)
柳亞子舊居(6-938,吳江市)
朱自清舊居(6-939,揚州市)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6-940,南京市)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6-941,鹽城市)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6-942,淮安市)
人民海軍誕生地(6-943,泰州市)
甘肅:
莫高窟(1-35,敦煌市)
榆林窟(1-36,安西縣)
麥積山石窟(1-38,天水市)
炳靈寺石窟(1-39,永靖縣)
萬里長城—嘉峪關(1-103,嘉峪關市)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碑)(1-130,武威市)
拉卜楞寺(2-43,夏河縣)
北石窟寺(3-43,慶陽市)
南石窟寺(3-44,涇川縣)
大地灣遺址(3-189,秦安縣)
馬家窯遺址(3-190,臨洮縣)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3-210,敦煌市)
齊家坪遺址(4-21,廣河縣)
駱駝城遺址(4-40,高台縣)
鎖陽城遺址(4-50,安西縣)
張掖大佛寺(4-112,張掖市)
興國寺(4-127,秦安縣)
武威文廟(4-163,武威市)
魯土司衙門舊址(4-164,永登縣)
馬蹄寺石窟群(4-190,肅南縣)
會寧紅軍會師舊址(4-237,會寧縣)
南佐遺址(5-120,慶陽市)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5-121,禮縣)
黑水國遺址(5-122,張掖市)
懸泉置遺址(5-123,敦煌市)
許三灣城及墓群(5-124,高台縣)
白塔寺遺址(5-125,武威市)
果園—新城墓群(5-185,酒泉市)
汪氏家族墓地(5-186,漳縣)
雷台漢墓(5-187,武威市)
伏羲廟(5-430,天水市)
胡氏古民居建築(5-431,天水市)
凝壽寺塔(5-432,寧縣)
圓通寺塔(5-433,民樂縣)
聖容寺塔(5-434,永昌縣)
東華池塔(5-435,華池縣)
武康王廟(5-436,崇信縣)
西峽頌摩崖石刻(5-468,成縣)
水簾洞—大像山石窟(5-469,武山縣)
天梯山石窟(5-470,武威市)
文殊山石窟(5-471,肅南縣)
哈達鋪會議舊址(5-511,宕昌縣)
林家遺址(6-202,東鄉族縣)
牛門洞遺址(6-203,會寧縣)
寺窪遺址(6-204,臨洮縣)
西河灘遺址(6-205,酒泉市)
火燒溝遺址(6-206,玉門市)
破城子遺址(6-207,安西縣)
八卦營城址(6-208,民樂縣)
八角城城址(6-209,夏河縣)
永泰城址(6-210,景泰縣)
明肅王墓(6-288,榆中縣)
湘樂磚塔(6-794,寧縣)
玉泉觀(6-795,天水市)
後街清真寺(6-796,天水市)
紅城感恩寺(6-797,永登縣)
秦安文廟(6-798,秦安縣)
張掖鼓樓(6-799,張掖市)
西來寺(6-800,張掖市)
羅川趙氏石坊(6-801,正寧縣)
永昌鍾鼓樓(6-802,永昌縣)
延恩寺塔(6-803,平涼市)
張掖會館(6-804,張掖市)
雲崖寺和陳家洞石窟(6-868,庄浪縣)
木梯寺石窟(6-869,武山縣)
王母宮石窟(6-870,涇川縣)
《新修白水路記》摩崖(6-871,徽縣)
蘭州黃河鐵橋(6-1070,蘭州市)
瑞安堡(6-1071,民勤縣)
灞陵橋(6-1072,渭源縣)
俄界會議舊址(6-1073,迭部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