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氏遺址
❶ 誰有富察氏的詳細簡介!詳細!
孝賢純皇後(1712-1748),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清高宗乾隆帝第一任皇後。
名門淑媛
孝賢皇後出身滿洲鑲黃旗。鑲黃旗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親統,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後中,真正出身於滿洲鑲黃旗的並不多。孝賢皇後不僅旗籍高,而且出身於名門宦家,世代簪纓。富察氏為滿洲八大姓之一,從太祖到世宗時期,富察氏家族人才濟濟,名臣輩出,為清代多建功勛。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她的祖先旺吉努就率族眾歸附了後金,在統一東北、創建帝國的多年征戰中,屢建戰功。她的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朝以軍功官至禮部副理事官,至順治年間,累官至內大臣,加太子太保。她的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間任議政大臣,當過7年的戶部尚書,掌管國家的財政大權,曾經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哈什屯和米思翰均於乾隆十三年(1748)五月被追贈為一等承恩公。孝賢皇後的父親李榮保是米思翰的第四子,官至察哈爾總管。她的伯父馬齊,「歷相三朝,年逾大耋,抒忠宣力,端謹老成,領袖班聯,名望夙重,舉朝未有若此之久者」,她的另一位伯父馬武任過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官居一品,位極人臣,多年報效朝廷,被雍正稱為「聖眷最渥之人」。時人記載:「明(明珠)、索(索額圖)既敗後,公(馬齊)同其弟太尉公武(馬武),權重一時,時諺雲『二馬吃盡天下草』。」 孝賢皇後出身於這樣一個累世高官的顯赫家庭,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統教育,嫻於禮法,深明大義,並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加之天生的端莊文靜,可以說是一位標準的名門淑女、大家閨秀。
夫妻情深
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歷即位後改名為重華宮)為皇四子弘歷和富察氏舉行了隆重的結婚典禮。富察氏不僅聰穎美貌,還非常溫柔體貼,婚後,這對小夫妻相敬如賓,感情篤摯,恩愛逾常。她盡心盡意孝敬公婆,深受公婆的喜愛。乾隆在當皇子時,就已經娶了福晉、側福晉、格格等十人。做了皇帝之後,又納了不少妃嬪。在乾隆的眾多後妃中,孝賢皇後是和乾隆感情最好的,備受乾隆寵愛。因皇後富察氏謚號為孝賢,故又被稱為孝賢皇後。作為一個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對女人的要求當然不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內涵和性格。在門第、外表和性格這三大因素中,富察氏最為突出的就是性格。富察氏是一位既聰明透頂,又天真爛漫,既精明過人,又大氣溫柔,既識大體,又重小節,既善解人意,又有原則,既含蓄婉約,又可以笑唾檀郎的女人。在他忙於事業時,她以自己的精明協調管理後宮,安排照顧皇子的生活和教育,讓他不致分心。在他遇到困擾情緒煩躁之際,她如同一朵解語花,迅速讀懂他的內心,恰到好處的輕輕一握手,親手遞過來的一片小吃,不聲不響在他頸後的一個深吻,能給他極大的安慰,讓他的心境迅速走出陰郁。當他心情極佳,精力無處發泄時,她又能陪他縱情玩嬉,陪他在圍場縱馬奔弛,甚至偶爾也一試挽弓射箭。
一代賢後
乾隆曾盛贊孝賢皇後:「歷觀古之賢後,蓋實無以加茲」。雖是對她的私心偏愛,也反映了在極度挑剔的完美主義者乾隆心目中,孝賢皇後是完美賢淑、不可超越的典範。同時他認為他能夠專心地處理國家政務,閑暇時間查閱典籍,全部是孝賢皇後的功勞:「朕躬攬萬幾。勤勞宵旰。宮闈內政。全資孝賢皇後綜理。皇後上侍聖母皇太後。承歡朝夕。純孝性成。而治事精詳。輕重得體。自妃嬪以至宮人。無不奉法感恩。心悅誠服。十餘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餘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後之助也。」。 皇後雖出身名門望族,但並不是驕奢任性的女子,相反,她生性節儉,不喜奢華,平時在宮中的裝飾打扮用品不是金玉珠翠,而是簡簡單單的通草絨花。有一次,乾隆對孝賢皇後談起關外舊俗,提及祖上剛剛創建帝業的時候,生活條件比較艱苦,衣物的裝飾都是用鹿尾絨毛搓成線縫在袖口,而不是像現在皇宮中那樣用金線銀線精工細綉而成。皇後深悉帝心,特地做了一個用鹿尾絨毛搓成線縫制而成的燧囊獻給乾隆,以示不忘滿洲本色。乾隆非常珍愛孝賢皇後親手縫制的燧囊,一直帶在身邊。
除了生性節儉之外,皇後對乾隆感情至深,關懷備至,事必躬親。一次,乾隆帝患上了嚴重的癤瘡,經過多方醫治,才漸漸初愈了,但御醫一再叮囑將養百日之後才能完全康復。皇後聽說後,就搬到了乾隆寢宮的外屋居住,精心服侍了乾隆一百多天,直到看到乾隆確實康復如初,才搬回到自己的寢宮居住。
皇後一直為皇帝分憂解勞,夫妻二人同心同德、同甘共辛。譬如,乾隆在國事中最關心的事務之一便是全各地降雨的情況。因為乾旱或水澇都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和百姓的生活,以及國家的稅收。當時最了解皇帝無日不以雨嚦為念的,莫過於皇後。膜旱而同憂,雨雪而同喜,真稱得上休戚與共了。在《雨二首》的注文中他特別提到這一情形:「憶十三年來,朕無日不以雨暘為念,先皇後實同此欣戚也。今晨觀德殿奠酒,若常此時遇雨,應解愁而相慰,茲豈可復得耶?興言及此,淚欲沾襟。」 最令皇帝滿意的是,皇後非常孝敬乾隆生母崇慶皇太後。太後出身寒微,哪裡能同皇後相比?但皇後生性純孝,皇帝日理萬機,問安視膳難免有不周之處,皇後卻總能代皇帝盡到孝養之心。 有這樣一個既孝且賢的好妻子,乾隆深深感到家庭生活的美滿。
子女壽短
富察氏生有2子2女,可惜其中3位都早死,這也是導致皇後早逝的重要原因。作為母親,她很不幸:
皇長女 :(1728-1729),雍正六年十月初二子時生,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戌刻殤,未封。
端慧太子永璉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申時,富察氏生下了永璉,永璉這個名字是雍正親自取的,「璉」字,就是 寓意著有將來能夠繼承皇位之意。如此一來,富察氏在弘歷心目中就更受愛重了。弘歷在乾隆元年,把永璉密定為皇太子。斯時皇帝年紀不過26歲,這樣早就建儲,顯然是因為太鍾愛某個兒子了,未想到剛過了兩年多,永璉就因「偶感風寒」,一病不起,於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年僅9歲。最為中意的愛子早夭,對乾隆帝身心是一個巨大打擊。為此,平素向來勤政的青年皇帝接連五天沒有臨朝。並把密定諭旨公布於眾,諭曰:「永璉乃皇後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 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旋冊贈皇太子,謚端慧 ,後功令諱其名「璉」字。按皇太子之禮為永璉隆重舉喪,弘歷多次親臨祭奠。
永璉死後,首先要辦理的後事就是選擇園址,營建園寢事宜。大臣們提出了幾個地方,乾隆都不同意。為什麼呢?原來乾隆想把永璉葬在自己的陵寢附近,使驕兒長倚膝下。而這時乾隆的萬年吉地還沒有派人卜擇,這樣永璉的葬地自然不能確定。所以只好把他的金棺暫安於京西田村殯宮。 經過反復挑選,最後朱華山以「來龍秀麗,穴情明確,土色純黃」而中選。陵址確定後,乾隆帝又不惜花費三千零五十六兩白銀作為拆遷費,讓二頃七十三畝八分九厘地里內的居民搬移,以此處地方為永璉墓地的禁區。在這片禁區內,乾隆帝從內務府撥銀十六萬八千二百三十五兩,從工部提取建築材料無以計算,並特付葉子金達三百七十八兩九錢九分二厘,為永璉修建了太子園陵。這一陵寢規制是清朝所有皇子陵中最完善的,也是規格最高的。不僅在建陵上乾隆帝偏私永璉,就連對太子的祭祀上也表露出逾格的眷寵。按制除帝後陵在清明、中元、冬至、歲暮行四時欽派王大臣親祭外,其餘人等不得逾制,而乾隆帝對於年僅九歲殤命的永璉也採用同樣規制,這一點就連親王、王妃也是不能比擬的。 充分表達了乾隆失去愛子之後的悲痛心情。
固倫和敬公主 她是皇後4個子女中唯一一位長大成人的。公主生於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日,薨於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下嫁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輔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 公主本下嫁蒙古王公,但破例准其留駐京師,她也是居於京師而享受1000俸銀的第一位公主。子一,名叫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是乾隆帝親自為外孫改的名,意為鋼鐵。 和敬公主死後,其遺體葬於北京東郊的東壩鎮附近,與色布騰巴爾珠爾合葬。當時根據色布騰巴勒珠爾家族政治、經濟地位上的需要,將和敬公主的衣冠埋於自己的領地,即今公主陵遺址。按照清朝的慣例,只有皇帝之墓稱陵,而此處之所以稱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寵愛,又其夫戰功卓著;二是葬於科爾沁領地,距京遙遠,稱「陵」以提高其政治地位。
悼敏皇子永琮 乾隆十一年四月初八子時,已經35歲的富察氏又為乾隆生下了皇七子永琮。永琮出生這當天正逢亢旱之後大沛甘霖,又值「佛誕」——佛家指農歷四月初八為佛生日——這吉祥的日子,皇帝大喜過望,揮筆寫詩慶賀愛子的誕生。雖然此時乾隆已經有了好幾個兒子,他對此子仍然愛如珍寶,也許是父親的偏心,他覺得這個孩子是他所有孩子中最漂亮最可愛最聰明的一個,「性成夙慧,歧嶷表異,出自正嫡,聰穎殊常。」 在端慧皇太子薨逝後,乾隆帝從未考慮過立庶子為太子,而是一心盼望嫡子出生以繼承大統。故而永琮在襁褓之中就被乾隆帝視為皇位繼承人。皇太後在眾多的皇孫中也最疼愛他。 可惜的是,永琮未滿兩歲,又因出痘於乾隆十二年臘月二十九日身亡。 乾隆悲痛萬分,諭曰:「先朝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 乾隆賜謚「悼敏」(這在清朝皇子中是極少見的特例),並命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為優。皇帝的解釋是「但念皇後出身名門,做為兒媳,在父皇生時,雖然沒能伺候多長時間,但這些年侍奉太後,承歡致孝,備極恭順,無微不至。做為皇後,則恭儉寬仁,可稱得上賢後。她誕育佳兒,再遭夭折,殊難為懷。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從優。」 因為既是乾隆自己心目中的繼承人,也是中宮嫡子,加之有特諭指名「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為優」。於是這個內定的小太子同他的哥哥端慧皇太子永璉一起安葬在了朱華山太子陵園內,嘉慶四年,嘉慶帝親政,追贈永琮為哲親王。
東巡崩逝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奉皇太後東巡至山東,富察皇後隨駕出巡。 由於乾隆是一個大孝子,只要其母親能夠走得動,出遊肯定要帶上她,富察氏來回奔波加上痛失愛子還要侍奉太後,加上車馬勞頓,在行進在泰山行宮的時候,富察氏病倒了,經太醫診治,是身染風寒。深識大體又心地善良的皇後不願因自己而貽誤皇帝的國家重務,更不忍心拖累歸心似箭的隨扈人眾,所以一再促請皇帝旋轡北還。皇帝沉吟良久,命令初八日奉皇太後回鑾。終於,在回鸞的途中,龍舟行至山東德州的舟次時,富察氏撒手人寰,這一天是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富察氏年僅37歲,而乾隆38歲。他們短短的22年的夫妻生涯在愛與痛中結束了。
人們總是在揮手之間,便突然地告別了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留戀的美好年華;人們總是在永遠失去之後,才真正懂得如何珍惜昔日曾視同尋常的一切。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亥刻,在事業上即將步入輝煌時期的乾隆皇帝,與恩愛發妻白頭偕老的心願卻無可挽回地破滅了。寧靜愜意的人生旅途對於還未到不惑之年的皇帝來說,似乎已到了終點,在今後千千萬萬的夏日冬夜裡,他只能在夢幻中與皇後相見。皇後去世時所乘的青雀舫曾保留了她最後的體溫,皇帝命令把這艘大船運進北京城。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船舶體積十分龐大,而城門門洞狹窄,在沒有起重機械的古代根本無法進城。為了保留這艘船舶,皇帝想把城門樓拆掉。還是禮部尚書海望最後想出了一個方法,他命人即搭起木架從城牆垛口通過,上設木軌,木軌上滿鋪鮮菜葉,使之潤滑,千餘名人工推扶拉拽,費盡力氣,終於將御舟運進了城內。
皇後剛剛去世之時,皇帝感到更多的是震驚。真正摧心徹骨的悲痛,是在以後的歲月中一次比一次猛烈地襲來。 結發22年,他和皇後如同兩棵相互依靠交織成長的大樹,彼此早已長成了對方的一部分。登基之後,進入後宮的年輕妃子越來越多,在皇後容貌褪盡的同時,她們如同一朵朵含露的花朵,競相綻放。然而皇後的魅力,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增加,因為這種魅力源於內心,就像一壇芬芳的酒,歲月越老,就越醇香。富察氏是皇帝永遠的大後方、大本營,永遠的溫柔港灣。隨著歲月流逝,皇帝越來越覺得皇後的嫻靜、溫柔、持重,不急不躁不妒,像一塊貼身的玉石,時刻調適著他的政治體溫。共同生活的時間越久,他們相處得越諧和,越能讀懂對方的每一個細微的表情和動作,知道彼此的內心需要。正是因為有她在,他才能精力充沛地處理國務,把大清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強盛時期。
皇後離去的半年,表面上,皇帝仍然在全力處理國務,然而悲悼之情像潮水一樣經常突然襲上他的心頭,悲痛的巨流頻頻捲起,讓他什麼也做不下去。一連數月,皇帝都睡不踏實,動不動就覺得皇後還在身邊,頻頻驚醒。太監注意到,一向嚴謹精明的皇帝變得遲鈍了、無目的的活動增多、工作沒什麼效率、常常走到一處,卻忘了自己是要尋找哪個奏摺。有時剛說過的話,立刻就忘得一干二凈。還不時莫名其妙地大發脾氣,後宮上下都提心吊膽。
喪葬風波
乾隆喪子、喪偶以後,極度悲痛,情緒惡劣,在煩惱焦躁中由於孝賢皇後的喪葬事件引起了大官僚一連串的貶責黜革甚至賜死,使乾隆初年相對平靜的宦海突然掀起了波瀾。朝廷的政策方針從「寬」趨「嚴」,向著新的統治格局和統治作風演變。
首當其沖的便是皇長子和皇三子。他們作為庶出皇子,在孝賢皇後去世後,無悲哀之意,被乾隆斥為不孝,永璜的師傅俺達相繼受到處分,其中和親王弘晝、大學士來保、侍郎鄂容安各罰俸三年,其他師傅俺達各罰俸一年。永璜和永璋也因為這次事件,被取消皇位繼承權,兩年後永璜憂懼而死。
隨後,皇後的葬禮會逐漸演變成一場全國官場的災難。
乾隆13年四月,皇帝閱看翰林院所制的皇後冊文,發現滿文譯文中將「皇妣」一詞不小心譯成了「先太後」,這個玩笑開大了,憑空把孝賢皇後提成了乾隆的老媽,這讓皇帝勃然大怒,刑部尚書阿克敦被交刑部治罪。其他刑部官員見皇帝盛怒,加重處分,擬絞監候。不料,暴怒的君王尚不滿意,責備刑部「黨同徇庇」,故意「寬縱」。將刑部全堂問罪,包括滿尚書盛安、漢尚書汪由敦、侍郎勒爾森、錢阿群、兆惠、魏定國,均革職留任,而阿克敦則照「大不敬」議罪,斬監侯,秋後處決。這樣嚴厲的處分使當時官僚們個個膽戰心驚。
5月,乾隆又抱怨光祿寺籌備的給皇後的祭品等不夠干凈,光祿寺卿增壽保、沈起元、少卿德爾弼、竇啟瑛俱降級調用;工部因辦理皇後冊寶不敬,「製造甚用粗陋」,全堂問罪,侍郎索柱降三級,塗逢震降四級,其他尚書、侍郎從寬留任;因為冊謚皇後時禮儀出現小小紕漏,尚書海望、王安國降二級留任,其他堂官也分別受到處分。
由於乾隆與孝賢後生前感情摯篤,各地督撫大臣、提督、總兵、織造、鹽政等官員紛紛藉此邀寵,呈遞奏章,要求「跪請聖安」並「叩謁大行皇後梓宮」。兩淮鹽政吉慶聲明自己「驚聞皇後崩逝之信,心膽俱裂」,福建陸路提督則「伏地哀泣,涕淚交流」。乾隆對這些奏摺大多是一覽了之,表示毫不在意。但是,各省滿族的督撫、將軍、提督、都統、總兵,凡是沒有奏請赴京的,各降二級、或銷去軍功記錄。這樣受到處分的有兩江總督尹繼善,閩浙總督喀爾吉善、湖廣總督塞楞額、漕督蘊著、浙江巡撫顧琮、江西巡撫開泰、河南巡撫碩色、安徽巡撫納敏等五十二名滿族文武大員。
6月,舉行祭奠孝賢皇後典禮的時候,來的大臣不到一半,各省督撫大員要求進京參加葬禮的也太少,這讓乾隆尤其不爽,他決定找個由頭殺人。
正好,殺人的機會來了。 按滿族舊習,帝後之喪,官員們在一百天內不能剃發,以表示自己專心悲痛,顧不上收拾自己的儀表。這種風俗大清會典中並無記載,雍正皇帝去世時,許多官員並沒有遵照舊習,百日內已經剃發,朝廷並沒有追究責任。因此,皇後之喪中,許多人都剃了頭。6月,錦州知府金文醇,在百日內剃頭,被人舉報,當場抓了起來,交到刑部,刑部定了斬監候,乾隆正在氣頭上,剛好遇見這個殺人機會,一看刑部的判決,馬上把刑部尚書盛安叫來大罵一頓,說他徇私,把他也關了起來。這個時候又來了一個江南河南總督周學健,也是剪了頭發,乾隆一看,好傢伙,一個比一個官大,總督也送上門來了!周學健還沒處理呢,又送上來一個:湖廣總督塞楞額,乾隆眼珠一轉,寫了以下的批示:先有個金文醇,再有個周學健官職比他大,所以我就不怪金某了,現在又有個塞楞額,身為滿人,也不知道以身作則,這樣,就處理塞楞額。於是,塞楞額被下令自殺,周學健革職,發到邊疆做苦力,至於金文醇等人,就算你們運氣了,保住性命,滾蛋吧。
湖南巡撫楊錫紱、湖北巡撫彭樹葵也於百日內剃頭。聽說乾隆嚴厲追究此事,嚇得戰戰兢兢。楊錫紱准備自行檢舉,以求減輕罪證.塞楞額因是旗人,恐加重治罪,阻止楊錫紱自首,後來事情敗露。乾隆的怒氣更是火上加油,楊錫紱、彭樹葵革職。
翰林院撰擬皇後祭文,用「泉台」二字,乾隆又吹毛求疵,認為這兩字用於常人尚可,「豈可加之皇後之尊」,大學士張廷玉以及阿克敦、德通、文保、程景伊等「全不留心檢點,草率塞責.殊失敬理之義」,俱罰俸一年。 孝賢皇後的喪葬風波主要事件如上,更多內容詳見《乾隆帝及其時代》、《乾隆十三年剃發案研究》、《孝賢皇後之死與喪葬餘波》。
從乾隆十三年的官場風暴開始,乾隆對大臣的態度從開始的「以禮待之」漸漸變成了頤指氣使,呼來喝去,動輒痛罵訓斥,任意挫辱。。「彬彬有禮」的面紗從此被撕去,「君使臣以禮」這一詞條在乾隆的政治詞典中被刪掉。
史無前例的國葬
在乾隆皇帝看來,要有效寄託他的哀思,唯一的方式就是為皇後辦理一個風光盛大的喪禮,這樣才配得上皇後在他心裡的地位。他一意孤行地給了她隆重的葬禮,排場之大,空前絕後。 皇後喪儀的先例載在《會典》,一翻便知。康熙十三年五月,孝誠仁皇後去世,其時正值三藩之亂,聖祖康熙皇帝惟恐外省各官舉哀服喪,「有惑觀聽」,引起更大的驚恐混亂,遂降旨各省一切喪儀皆免。此後聖祖康熙諸後——孝昭仁皇後、孝懿仁皇後、孝恭仁皇後,世宗雍正孝敬憲皇後的大喪儀,一律循例而行,從未訃告在外文武官員、軍民人等照京師治喪。如今令總理皇後大喪儀的王公大臣進退兩難的是,照例行事,難免龍顏不悅,而違例提高喪儀規格,又必然遭致物議。權衡之下,他們決定索性拋開本朝《會典》而援引先朝《大明會典》所載皇後喪儀,聯銜奏請外省一律照京師治喪,理由冠冕堂皇:「大行皇後正位中宮,母儀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皇帝自然照準。於是各省文武官員從奉到諭旨之日為始,摘除冠上的紅纓,齊集公所,哭臨三日,百日內不準剃頭,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內,停止音樂嫁娶;一般軍民,則摘冠纓七日,在此期間,亦不嫁娶,不作樂。天下臣民一律為國母故世而服喪,就清朝而言,尚屬空前。
私定謚號
中國古代,極重所謂「謚法」。「謚」者,行之跡也。也就是帝後及大臣死後,要據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或褒或貶的稱號。《大清會典》規定,皇帝崩逝所上廟號、尊謚,由大學士偕九卿科道等官會議,將所議定之字奏請嗣皇帝欽定;而後妃及王大臣凡應賜謚者,皆由大學士酌擬合適字樣,奏請欽定。如今皇帝根本不理會內閣,徑自降旨定大行皇後謚號為「孝賢」,實無先例。
隨後,乾隆親自護送載著富察氏靈柩的龍舟日夜兼程地趕回了北京。富察氏殯於長春宮, 皇帝服縞12日,並每天到皇後生前居住的長春宮靈前祭酒。 乾隆為籌措皇後的葬禮,不惜耗費巨資、大興土木。下面一組龐大的數據足以說明問題了。 乾隆13年三月二十五日,諭令恭辦喪禮處向戶部支領白銀三十萬。同日,孝賢皇後金棺從長春宮移至景山觀德殿。觀德殿是清代帝後出宮之後停放棺木之處,富察氏死後,乾隆下令挪蓋觀德殿。此工程包括新建宮門、添蓋凈房、鋪墁甬路、海饅散水、添砌瓦院等項,動員工匠8242個,各作壯夫9593名,耗費白銀9600餘兩。 靜安庄是帝後移出觀德殿後停放棺木之處,靜安庄本有殿堂,可乾隆帝認為規模太小,下令擴建。從乾隆13年四月開工,包括大殿、前報殿、宮門、配殿、朝房等新建房間338間,耗費白銀91300餘兩。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五日,大行皇後梓宮移殯景山觀德殿。 乾隆親臨祭酒。此後的初祭、大祭禮、滿月禮等到後來皇後梓宮暫奉東直門外靜安庄以後的暫安禮、周年禮、二周年禮等等,乾隆無不親臨致祭。
外戚恩澤
正當大家處於皇後喪葬風波的恐怖氣氛之時,孝賢皇後的親屬們卻沐浴著無比浩盪的皇恩。富察氏一族在乾隆朝以後族之故,一門朱紫,出將人相,更臻於鼎盛之勢。這樣的殊寵被史家稱頌為, 「外家恩澤古無倫」,「聖心眷注亦古今所罕見也」。而李榮保第十子、皇後之親弟傅恆一支尤煊赫。 傅恆年未而立即位登首輔,二十餘年中,出將入相,活躍在乾隆朝政治和軍事舞台,在推動乾隆盛世形成的過程中,貢獻甚鉅,乾隆帝對其評價之高,恩寵之異,罕有人及。
乾隆也絲毫不掩飾自己施恩外戚是因為皇後的緣故:「朕之加恩傅謙兄弟者。乃因皇後加恩。並不因其為大學士公傅恆之兄弟也。即大學士公傅恆之加恩。亦由於皇後。而況其兄弟乎。朕為天下主。何事非秉至公。何事能逃明鑒。」
孝賢皇後的侄子福康安,自幼被乾隆帶到內廷,親自教養,待之如同親生兒子一般。福康安長大成人以後,乾隆對他更是委以重任,生前封貝子,死後贈郡王,成為一代寵臣之最。 富察氏一族在乾隆朝的著名人物:富良,傅恆,傅清,福靈安,福隆安,福長安,明瑞,明亮,福康安,奎林。
在富察皇後安放在裕陵地宮後的四年多時間里,為她祭酒一百一十次。乾隆帝在皇後喪滿日寫了著名的《述悲賦》。《述悲賦》具有催人淚下的震撼力量,歷史上哪有這樣的皇帝對愛情如此的專一深摯呢。
乾隆十七年冬,東陵勝水峪地宮工程告竣,皇帝親自護送皇後梓宮奉安於地宮寶床上,赫赫揚揚,風風光光的孝賢皇後大喪儀才落下了最後一幕。 喪禮完畢之後,乾隆下令設立「孝賢皇後陵總管衙門」,這個衙門,設置總管、副總管、章京、筆貼式等大小官員23名,看守陵墓兵丁80名。看守陵寢,僅這一項開銷,每年就需銀十萬兩以上。
❷ 富察氏的漢姓有那些
滿族八大姓之富察氏
富姓宗族。今日遼東地區滿族中的富氏與傅氏,為同一原始滿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後裔。富與傅二者之間,只是在冠用漢字時所出現的同音異字。滿族富察氏是清代道光末年,仿效漢族文化習俗,取其滿族多音節姓氏中的第一個音節富、傅,而冠用的漢字姓。
早在明代中期以前,今日富氏的先人在遷徙中,曾經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縣境內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有: 「富察,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甚繁,散處於沙濟、葉赫……長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後金初年率族眾投歸,清太祖努爾哈赤將族眾編為半個佐領,由其統領。」族眾在女真各部的統一戰爭中,多有業績,史料中立傳之人達十數人之多。
查尋富察氏宗族在明代以前的遷徙足跡,他們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龍江中下游地區。氏族在隨著歷史上女真人的數次大規模遷徙而逐步南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遷徙途中遺留下多處氏族居住過的遺址,在宗族譜書中所記注的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處。
遠在金、元時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為蒲察氏,並為金代的女真大姓,亦是金代的望族。《金史•列傳》中記載了十數位蒲察氏族中成員的傳記。「蒲察琦,本名阿憐,字宗卿,棣州陽信人,試補刑部掾。」 「蒲察鼎壽,本名和尚,上京曷速河人,欽懷皇後父也。賦性沉厚有明鑒,通契丹、漢字,長於吏事。」蒲察氏在金代,據《金史,國語》注釋: 「蒲察曰李」,即漢語譯為李姓。由此可知,今日遼東滿族富姓(傅姓)的姓氏演變,從金代起即產生音移變化,而沒有產生譯意上的變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傅)氏的全部演變過程。
❸ 我姓何,是滿族人,聽老人說是鑲黃旗人,請問我的滿族姓是什麼聽我爺爺說叫什麼爾
[馬佳]
拼音---Majia
名人---馬佳圖海, 馬佳升寅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馬氏。
[佟佳]
拼音---Tongjia
名人---佟佳扈爾漢, 佟佳隆科多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佟氏。
[富察]
拼音---Fucha
名人---富察額色黑, 富察額師泰, 富察托庸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富、傅氏。
[費莫]
拼音---Feimo
名人---費莫溫達, 費莫溫福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馬、麻氏。
[瓜爾佳]
拼音---Guaerjia
名人---瓜爾佳費英東, 瓜爾佳鰲拜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爾嘉,後改漢姓為關、白、石、(包)鮑、汪等氏;近人關天培、關向應,即屬其族裔。
[鈕祜祿]
拼音---Niuhulu
名人---鈕祜祿額赤, 鈕祜祿穆克登布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郎、鈕氏。
[索綽絡]
拼音---Sochuolo
名人---索綽絡德保, 索綽絡景星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式之一,後改漢姓為索、曹氏。
[依爾根覺羅 ]
拼音---Yeargenjeilo
名人---依爾根覺羅阿山, 依爾根覺羅穆精阿, 依爾根覺羅鶴年
歷史---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是清朝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後改漢姓為趙、
遼東地區是滿族的發祥地,現今仍是滿族人民集居的地方。在遼東諸多的滿族姓氏中,滿族集居地人民通常將佟、關、馬、索、赫、富、那、郎八個滿族姓氏,推崇為陳滿洲著姓,同時又將其俗稱謂「滿洲八大姓」。然而,現今俗稱謂八大姓的滿族著姓姓氏,是自清代中期以後而冠用和改用的漢字姓。而歷史上,他們是女真人的直系後裔,是早期進入遼東地區的滿族先世。
查尋遼東滿洲八大姓的姓氏起源和演變,是研究滿族社會發展史中的一項重要課題,是滿族譜牒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項目,它將對滿族早期的社會諸方面狀況提供有力的歷史依據。僅就上述因由,本文將遼東滿族望族中的八大姓氏的歷史演變過程,做一探析,並請方家斧正。
滿族的姓氏在歷史長河中,演變頻繁。 「滿洲雖始有定性,後皆指名為姓。遼東的滿族八大姓氏在近代冠、改漢字姓中,亦是如此。《養吉齋叢錄》記有: 「凡公私文牘,稱名不舉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稱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滿語,或用漢文;用漢文,將用二字,不準用三字,以其與滿語混也。」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後期滿族各氏族在冠用漢字姓與改用漢字姓過程中,出現了極不規范的趨勢。這種趨勢的出現,連封建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乾隆皇帝也感到震驚,不得不下達如下諭旨:「八旗滿洲、蒙古有姓氏,乃歷年既久,多有棄置本姓沿漢習者。即如牛呼紐氏,或變稱為郎姓,即使指上一字為稱,亦當曰牛,豈可直呼為郎,同於漢姓乎?姓氏者,乃滿洲之根本,所關甚為緊要。今若不整飭,因循之久,必將各本姓遺忘,不復有知者。」然而,統治階級的震驚與整飭,實際上並沒有起到任何束縛滿族各姓氏冠漢字姓與改漢字姓的作用,甚至在皇室宗族內部,不規范的冠以漢字姓的事例也在出現。清太祖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的後裔,滿姓為愛新覺羅,但在這一時期,有一族支竟取漢字溥字為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種不規范的冠用漢字姓與改用漢字姓的民族文化融合中,遼東滿洲八大姓也在上述前提下,分別由原來的滿洲姓氏分別冠用和改用了漢字姓,姓氏為:佟、關、馬、索、赫、富、那、郎沿用至今。
1.佟姓宗族。佛滿洲佟姓氏族成員遍布遼東每一區域。近代和現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諸多村堡名,都是他們生活過的地方。佟姓或童姓、仝姓,同為滿族一姓,是為同音異字,皆源出佟佳。佟佳清初為姓氏佟佳氏。關於清初佟佳氏,《滿洲八旗氏族通譜》對佟佳氏成員佟養正做了如下記載: 「佟養正,鑲黃旗人,世居佟家地方。其祖達爾漢圖墨圖於明時,同東旺、王肇州、索勝格等,往來近邊貿易,遂寓居開原,繼遷撫順。」在史料記載中,明末清初佟姓為佟佳氏,是以地名佟佳為姓氏的,而其氏族成員多有進入明邊進行貿易之人。作為以地為氏,是明代女真人冠用姓氏的一大特徵,他們是處於不斷地遷徙及漁獵採集生活中的需求,而以棲居地為姓氏的,諸如覺爾察氏、章佳氏、索綽羅氏等都是如此。但這些姓氏是出現在明代的女真姓氏,其以地為氏的范疇近似於今日的佟家村,章家堡等近代以姓命名的地名相彷彿。但是,這些自明代以後所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其所用姓氏並非是他們氏族的原始姓氏。
在明代中期以前,據朝鮮《龍飛御天歌》記載:「女真中有夾溫一姓」。經史料查證,夾溫是遠在金、元時期的女真姓氏,亦是夾谷姓氏的諧音。夾谷是金代一個較大的女真人著姓。《金史·列傳》中有十數位夾谷姓氏之人載人傳記之中。如:「夾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篤人也。姿壯雄偉,善騎射。皇統八年,襲祖駛達猛安」。 「夾谷衡,本名阿裡布,山東西路猛安益打把謀克人也。大定十三年,創設女直進士舉,衡中第四人,補東平府教授。」關於夾谷這一姓氏, 《金史·國語》注釋為:「夾谷曰仝」。仝與佟、童是漢字中的同音異字,又同為夾谷姓而演變為朝鮮史料中所載的夾溫姓氏。這一姓氏歷史上,曾被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先世應用過,史料亦有記載,如「依蘭豆漫夾溫猛哥帖木兒、童凡察、童叫場、佟塔失、佟努爾哈赤」等。從上可知,今日建州女真人的後裔,冠用漢字姓的佟、童及仝姓,均是出自金代的女真夾谷姓氏。
2.關姓宗族。滿族關氏是由清前女真姓氏瓜爾佳氏而改用漢字姓演變的一個姓氏。滿語kor,漢譯為「館」, 「閣」之意,亦可譯為:「住所」之意。瓜爾佳氏氏族,是清初遼東地區人口眾多歷史地位十分顯赫的一個氏族。宗族改用漢字姓關姓,是於清代中期以後改用的,並一直沿用至今。
早在清前,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創業之時,今日滿族關姓的先世瓜爾佳氏成員即投身在後金政權的一統大業之中。後金時期,氏族中許多成員為有清一代的開國元勛。曾被清太祖努爾哈赤封為輔政五大臣之一的費英東,早在1588年與父索爾果一道,親率所屬蘇完瓜爾佳部五百戶歸附。費英東在後金政權初創時期,勇猛善戰,屢立戰功,被授於一等大臣。此外,尚有圖賴、剛林等諸多瓜爾佳氏族成員成為有清一代重臣,並以其卓著的業績而名垂青史。
瓜爾佳氏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這一姓氏的應用,由明伊始直至清初。瓜爾佳氏部分史料亦有稱之為哈爾佳者,但二者之間只是諧音上的變化。遠在明代以前,今日遼東滿族關姓的先世是由金、元時期的女真姓氏古里甲姓氏演變為瓜爾佳姓氏的。其姓氏演變,已在清代乾隆年間欽定修撰的《滿洲源流考》中得到證實。古里甲姓氏在金代史料中屢有記載,《金史·列傳》第四十九記有: 「古里甲石倫,隆安人,以武舉登第。」從金、元時期的姓氏古里甲到明清之際的姓氏瓜爾佳,顯然從讀音上即可發現,是由音移變化而形成的。但在金代,古里甲作為女真人的氏族大姓,《金史·國語》注釋為:「古里甲曰汪」,即譯漢字姓為汪姓。追溯今日遼東滿族關姓的先世,歷史上最初生活在黑龍江及松花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此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部族數經遷徙,而分居在東北各地。但作為瓜爾佳部族的原始居住地,據清史學者李林先生考證,「原是遼代五國部轄地,金代改稱胡里改部,即今日黑龍江依蘭縣境內」。而今日遼東的瓜爾佳氏後裔,則是南遷中遷至遼東的,氏族後裔所用的瓜爾佳姓氏是於遷徙居住中,以地為氏而形成的姓氏。由古里甲至瓜爾佳音移上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巧合。歷史上,遼東關姓宗族的姓氏演變應為:金、元時期,古里甲(漢譯汪姓);明、清初,瓜爾佳;清代中後期至今,關。而關姓則屬於改用漢字姓所用的一個姓氏。
3.馬姓宗族。滿族馬姓在遼東地區分為漢軍旗人和滿洲旗人兩個不同的血緣集團。由於兩個不同的血緣集團冠漢字姓相同,又同居住生活在遼東地區,所以極容易產生源流上的混淆。漢軍旗人馬姓,是指清代中前期投歸、降俘和其他原因而加入滿族民族共同體的原漢族馬姓氏族。他們在加人滿族民族共同體編入漢軍八旗後,也和滿洲八旗各氏族一樣,撰修族譜,並在族譜撰修過程中,將其馬氏姓氏之中加一「佳」字,形成馬佳氏,使世人難以區別誰是女真人後裔,誰是中原漢族人的後裔。
滿洲八旗中女真人後裔的馬姓宗族,清代前期,他們的氏族姓氏為馬佳氏。是以地名命姓氏的一個宗族。《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七記有:「馬佳,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散處於綏芬、馬佳及各地方」。在人物傳記上,史料對馬佳氏的先世多有記述。「赫東額,鑲黃旗人,世居馬佳地方,國初來歸。國初,赫東額同親弟尼馬禪率滿洲五十五戶來歸。」 「羅爾機,正紅旗人,世居馬佳地方,國初來歸。其子羅多理原任護軍校。」由此可知,滿洲八旗中的馬佳氏氏族,是清代中期以後冠漢字姓馬姓的一個氏族。他們冠姓時,是在原女真姓氏馬佳的稱謂中,取其頭一字馬字為姓而形成了形似漢姓的馬姓姓氏。
在滿族社會發展史上,馬佳氏僅僅是清代中前期至明代的馬姓氏族先世的姓氏,並已從相關的史料中得到佐證,是出自地域而冠之姓氏,對此,《馬佳氏譜書》亦有記載: 「我馬佳氏發源於滿洲馬佳地方,世居嘉理庫城。」可是,在此以前,史料記載中並沒有出現馬佳氏這一姓氏,據《馬佳氏譜書》族源記述:「原夫我遠祖,所自出實與費莫氏之先,同屬一源。會遭家難,播遷於嘉理庫馬佳地方,因以為氏」,「馬佳、費莫實為同族」。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歷史上女真人馬佳氏這一姓氏的出現,是由宗族遭受災難而撥出一支擇地另居後產生的。這一支的原姓氏應是金、元時期的費莫氏。費莫氏據《滿洲源流考》記載:「舊時稱作裴滿氏。」《金史·國語》記有: 「裴滿曰麻。」即金代的女真裴滿姓氏,漢譯為麻姓。這樣,金以後,今日遼東滿族馬姓宗族的姓氏演變為:金、元時期裴滿氏(漢譯麻姓);元末明初費莫氏;明至清代中期以前演變為馬佳氏;清代中期以後音移冠用漢字姓馬姓。
4.索姓宗族。滿族索氏是於清代後期而冠用的漢字姓。此前,宗族的滿族姓氏為索綽羅氏。《索綽羅氏譜書》記載,其氏族「原居長白山一帶,在康熙年間分遷至遼東岫岩、興京一帶」。然而,《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卻又記載為:「索綽絡氏,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散處於輝發及各地方。」遼東地區索氏的先人松果托(松吾突),清初史料多有記載: 「松果托,滿洲鑲紅旗人,世居輝發地方,國初來歸。以閑散白身身份隨軍入關。至山東,梯攻臨清城,率先登城,授騎都尉。定鼎燕京時,從征山海關,擊敗大順軍馬步兵二十萬眾,敘功加一雲騎尉,三
遇恩詔加至一等輕車都尉。此後,其子孫相繼承襲數世。」根據史料所記載,遼東索綽羅氏的先世原為海西女真人,他們隨海西女真人的數次遷徙,由松花江流域來到輝發河流域。 「國初來歸」並人建州女真的具體時間應是1607年,努爾哈赤統一扈倫四部收復輝發部時歸來的。他們氏族在遷徙前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即明代嘔罕河衛、肥河衛、兀者衛等地,是於明代中期定居在輝發河流域的。並在這一時期以地為氏,冠稱索綽羅氏的。
據《滿族宗譜研究》一書考證,索綽羅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輝發河流域以前,其先世為黑龍江尼瑪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衛、嘔罕河衛的女真人為益得里氏」,益得里氏與尼瑪察氏同宗。尼瑪察在女真語中是尼瑪哈的轉音。尼瑪哈在金代屬於女真尼龐古部,其姓氏為尼忙古氏,金代譯漢字姓為魚。應當指出的是,遠在金代的尼忙古漢譯為魚,今日的滿語尼瑪哈nimaha,漢譯也為魚,語意上沒有變化。結合上述,索綽羅氏族的姓氏演變,由金代起,先後沿用了尼忙古氏、尼瑪哈氏、益得里氏、索綽羅氏,而最後以多音節姓氏的第一字索字冠用了漢字姓,沿用
至今。
5.赫姓宗族。赫氏是遼東地區的滿族著姓之一,他與何氏同是由滿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頭一字冠注漢字姓演變而來,兩者之間為同音異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遼東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記事全面的宗族譜書。譜書中對其氏族的遷徙、源流均做了翔實地記述。
赫氏是在清代後期光緒初年冠用漢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為姓。」赫舍里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遷徙後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歷史上生活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金代歸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際赫舍里氏先世隨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開始了遷徙。遷徙中,他們先後遷徙到緩芬河流域、圖們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最後定居在蘇子河、渾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蘇子河、渾河流域後,在清前為後金政權的締造,氏族成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碩色巴克什,正黃旗人,穆瑚祿都督第七子,特赫納之孫也。國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來歸,太祖高皇帝以碩色兼通滿、漢及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命在文館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滿、漢、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由頭等侍衛授吏部啟心郎。三年考績,所任稱職,授騎都尉,隨大軍征討,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從其遷徙的歷史記載中可以得知,這一姓氏是於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們的先世應追屬為金代女真紇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遷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邊布爾哈河、湯旺河、隴烏河流域。金代紇石烈部族人,姓氏為紇石烈氏,是以部為姓的。紇石烈氏,譯漢姓為高姓。紇石烈一姓,《金史·列傳》記載:「紇石烈恆端,西南路忽倫宋割猛克人,襲兄銀術謀克。泰和伐宋,充行軍萬戶,破宋軍兩千於蔡州,加宜武將軍。自壽州渡淮,敗宋步騎一萬五千於鷂子嶺,遂克安豐軍。」
從金代史料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女真紇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個族眾繁多的氏族,並由於族眾龐大,遠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紇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離出來,由紇石烈氏冠用漢譯高姓的一支,即是這樣分離出去的。至此,今日遼東滿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變分別為:金、元時期,紇石烈氏(譯漢字姓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後期至今,赫氏。
6.富姓宗族。今日遼東地區滿族中的富氏與傅氏,為同一原始滿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後裔。富與傅二者之間,只是在冠用漢字時所出現的同音異字。滿族富察氏是清代道光末年,仿效漢族文化習俗,取其滿族多音節姓氏中的第一個音節富、傅,而冠用的漢字姓。
早在明代中期以前,今日富氏的先人在遷徙中,曾經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縣境內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有: 「富察,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甚繁,散處於沙濟、葉赫……長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後金初年率族眾投歸,清太祖努爾哈赤將族眾編為半個佐領,由其統領。」族眾在女真各部的統一戰爭中,多有業績,史料中立傳之人達十數人之多。
查尋富察氏宗族在明代以前的遷徙足跡,他們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龍江中下游地區。氏族在隨著歷史上女真人的數次大規模遷徙而逐步南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遷徙途中遺留下多處氏族居住過的遺址,在宗族譜書中所記注的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處。
遠在金、元時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為蒲察氏,並為金代的女真大姓,亦是金代的望族。《金史·列傳》中記載了十數位蒲察氏族中成員的傳記。「蒲察琦,本名阿憐,字宗卿,棣州陽信人,試補刑部掾。」 「蒲察鼎壽,本名和尚,上京曷速河人,欽懷皇後父也。賦性沉厚有明鑒,通契丹、漢字,長於吏事。」蒲察氏在金代,據《金史,國語》注釋: 「蒲察曰李」,即漢語譯為李姓。由此可知,今日遼東滿族富姓(傅姓)的姓氏演變,從金代起即產生音移變化,而沒有產生譯意上的變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傅)氏的全部演變過程。
7.那姓宗族。那姓滿族宗族在遼東滿族氏族中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個姓氏。
那姓這一姓氏出自於音移的多音節滿族姓氏納拉氏。納拉氏是以其歷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納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納拉氏雖為滿洲著姓,但在明代氏族卻散居在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及各地方。史料對納拉這一姓氏的記載為:「雖為一姓,各自為族」。這樣,史料的記載就證實了明代納拉氏姓的女真人,並非同一宗族。
遼東的那氏滿族宗族,是以氏族宗譜中所載,以一世祖納齊布為祖先的納拉氏後裔,即明代中後期的哈達、烏拉兩部納拉氏氏族。除此以外,在海西女真其他部中的納拉氏氏族,與此部納拉氏氏族,並無血緣關系連帶。如輝發部納拉氏在遼東《納拉氏譜書》中將其姓氏的冠用業已說明。「輝發部先世,原系黑龍江東海岸窩集部尼瑪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其始祖昂古理、興濟理二人,自黑龍江載木植主獲利,移遷於察魯居焉!察魯地有扈倫國納拉姓噶楊阿、圖莫圖二人平素結好深厚,俱由察魯移居張地,四人聚約修睦,昂古理、興濟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納拉。葉赫部先世系蒙古人,姓出默特,始祖興懇達爾漢,奉明國成祖皇帝之命,率其部民兵等,衛守東省開原界此北圍場,遂滅扈倫國。張地所居的納拉姓部寨屯村,因據其姓。」
從上述資料記載中,民間納拉氏存藏的史料已將納拉氏的宗族血緣關系闡述清楚,即海西女真四部中,輝發與葉赫兩部的納拉姓氏族,與哈達、烏拉兩部的納拉氏氏族先人,不屬同宗。由史料記載中可以得知哈達、烏拉兩部的納拉氏先世,原居住地為黑龍江中下游,他們在元末明初之際進行了兩次規模較大的遷徙,於明末遷至興京地區。
明代時期的納拉氏氏族姓氏是由音移變化而來的。這一姓是納蘭產生的音移變化。在此之前,金、元時期女真的納蘭姓氏為納刺姓,部名為納喝。納喝部在歷史上曾居住在今吉林省葉赫河流域。而在金代,納刺氏的女真姓氏漢譯過來為康姓。由此可知,今日遼東滿族那氏的姓氏演變,一直是沿用原始姓氏音移的方式演變下來,直至清代中期冠漢字姓至今。
8.郎姓宗族。郎氏滿族宗族是由滿族姓氏紐祜祿氏而冠用的漢字姓,他們冠用漢字姓的最初時間據其氏族譜所載為清代乾隆年間。郎姓姓氏是由紐祜祿滿語niohe,漢譯為狼而演變為郎,用作姓氏的。這一姓氏,是滿語的漢譯姓氏。
紐祜祿,「原系滿語地名,因以為氏」。氏族居住在長白山、英額等地方。在清一代,紐祜祿氏氏族成員, 「仕官難以枚舉」,清王朝開國元勛額亦都,即是紐祜祿氏的氏族成員。
紐祜祿氏宗族,是先期進入蘇子河、渾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們在元末明初之際,由原始居住地黑龍江、松花江中下游,歷經三次大規模的遷徙而來到佛阿拉地區。其中,史料記載中的長白山地區僅是他們氏族在南遷中的一處中間居住地。
金代,紐祜祿氏的姓氏為女奚烈氏,據《金史·國語》記載: 「女奚烈日郎」,即女真語漢譯為郎姓。在清代官修史料《滿洲源流考》中記有:「紐祜祿氏舊作女奚烈氏」。由上述記載中可見,今日郎姓的姓氏,在歷史上沒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樣,發生過諸多的變化,而是自金代起即漢譯為郎姓。遠在金代,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記載,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於金勝堡」。又,「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門,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金代,由於女奚烈宗族龐大,朝廷對女奚烈宗族組建的弟子軍以其宗族姓氏
予以命名。
遼東滿族郎氏,由金、元至今日,只由女奚烈氏在明初演變為紐祜祿氏,再由紐祜祿氏漢譯冠姓,冠用了郎姓這一姓氏。
清代中期以前滿族的姓氏,除沿襲了金、元時期的女真姓氏外,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所載錄的滿洲姓氏,大部分採用了以地為氏的冠姓方式,在現居遼東的滿族八大姓氏也沒有超越這種范疇。
在滿族氏族沿用金、元時期的姓氏過程中,由於在歷史各個時期受到社會環境發展的諸方面因素影響,幾乎全部原始姓氏發生了諧音變化。這些變化的實質,是與所處社會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女真人的原始姓氏多為復合音節的女真語片語,在女真語言不斷發展完善的歷史過程中,其語音也在逐步發生變化。至清代初期,由於受民族文化融合的影響,語音變化程度更為加劇。但變化的結局,僅僅反映在語言音節的諧音上,並沒有在語言本質上產生變化。反映在對照金代有史記載的女真姓氏上,各姓雖然在自金以後的歷史歲月中,多有隨地命姓而脫離原氏族姓氏
者,諸如八姓中的佟佳、瓜爾佳、馬佳、索綽羅、赫舍里、富察、納拉及紐祜祿氏,但這些以地為姓的姓氏多有和原始姓氏諧音相沿之處。
在女真人以地為氏的命姓中,尚有部分滿族宗族,由於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將本支的姓氏從滿語中漢譯過來,加以沿用。這類漢譯的姓氏,早在金代即已出現,並一直發展著。由金代女真姓氏中譯成的仝姓,古里甲譯成的汪姓,裴滿姓譯成的麻姓,紇石烈姓譯成的高姓,蒲察姓譯成的李姓,都證實了這一點。
遼東滿族八大姓氏的歷史演變,是滿族人民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從金、元時期起,滿族先世姓氏在歷史不同時期的變化及宗族內部血緣集團產生的裂變而出現的新的姓氏上看,滿族及其先世在姓氏上的演變過程錯綜復雜。早在金、元時期,清皇室的先世一直為夾谷姓,澤譯仝姓,而至明末卻冠用了愛新覺羅這一姓氏。馬佳氏的先世由甫亦莫氏改稱費莫氏,此後又以地為氏冠用馬佳為姓。從而使部分姓氏的出現,發生了隨意不規范化趨勢。在清代中期以後滿族各氏族漢字姓和改漢字姓中,這種趨勢發展的更為復雜,更為不規范。紐祜祿氏各支在冠漢姓時,其姓
氏早在金代就已漢譯為郎姓,而在這一時期,有的族支卻改用漢字紐字為姓,還有的改漢字牛字為姓。索綽羅氏除以原姓第一音節索為姓外,部分族支改用漢字曹字為姓,諸如此類甚多。
在滿族姓氏演變過程中,隨名姓也對滿族姓氏演變曾經造成了許多障礙。隨名姓氏使人們一時無法剖視其姓氏的歷史本來面目。如:納拉氏中的輝發部納拉姓的隨姓問題(前文已略述),如果不通過民間譜書資料進行佐證,是無法查尋這一姓氏源流的。在清代中前期,由於滿族民族共同體處於鼎盛發展時期,至使許多中原漢人和其他民族成員加入到滿族民族共同體中。部分漢人被編人到漢軍八旗之中。這部分漢軍八旗氏族,有的在編撰宗族譜書時,有意的將本宗族的姓氏效仿滿洲八旗氏族的姓氏加以稱謂。如李姓改稱為李佳氏,康姓改稱為康佳氏,馬姓改稱為馬佳氏,連明代降將尚可喜在修譜時,也將本宗族的姓氏改稱為沙各達哈拉。滿族民族共同體中的漢軍八旗部分宗族,除在這一時期效仿滿洲八旗氏族的姓氏外,許多宗族在先世源流上也加以附會,多將自己的先世溯為女真氏族成員,使世人難以辨別其姓氏的緣尾。
綜上所述,在遼東滿族人民集居的區域,由於地域不同,歷史上姓氏演變稱謂不同,而所泛指的滿洲八大姓氏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將佟、關、馬、索、葉、富、那、郎列為八姓。還有的地方將葉姓換成齊姓加入到八姓之中稱謂。然而,本文所提及的八個姓氏是遼東具有代表性的八個姓氏,亦是由金代女真人後裔而形成的八個滿族宗族,是具有區域代表性的。他們可以直接涉獵於滿族先世的漁獵採集及遷徙生活,揭示每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最終體現民族文化融合的必然歷史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