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淄後李遺址
⑴ 後李文化是什麼地區的文明起源
後李文化因發現於我國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後李文化遺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圍主要在泰沂山系北側的山前地帶,距今8500年至7500年之間,前後延續1000多年時間。
後李文化是山東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和人類遺存,其年代延續之長,內涵之豐富,實為罕見,堪稱海岱地區史前文化的源頭。
後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濟南、鄒平、章丘、淄博、濰坊一帶,後李遺址一期遺存位於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後李官莊西北的淄河東岸的二級台階上,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後李文化地處沂泰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由於受淄河水的沖刷,遺址的西、南兩側形成高達10餘米的斷崖。
後李文化遺址最突出的特點是文化層次多而豐富,由上到下共分12層,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遺存、兩周文化遺存和晚期文化遺存三大階段。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
其中的後李文化是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它的發現將山東文化的發源年代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在後李文化遺存中有灰坑、墓葬、燒灶、房址、陶窯等。灰坑為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墓葬有小型土坑豎穴式和土坑豎穴側室兩種形制。
房址為半地穴式,不規則圓形,面積一般30至50平方米,大者50餘平方米。地面為夯土,堅實較硬。陶窯為豎式陶窯,分窯室、火膛和泄灰坑三部分。
居住面有的經過燒烤,多發現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排列比較整齊,個別墓室均未見葬具。死者頭向多朝東,有的向北。葬式多單人仰身直肢葬。多無隨葬品,少數放置蚌殼,個別見有陶支腳。
後李文化發現的陶器以紅褐陶為主,紅、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製作工藝為泥條盤築,器表多素麵,器形以圜底器為主,僅發現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器類主要有釜、罐、壺、盂、盆、缽、碗、形器、杯、盤、器蓋和支腳等。紋飾有附加堆紋、指甲紋、壓印紋和乳釘紋。
後李文化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期陶窯被譽為「中華第一窯」。該窯爐不僅證明淄博地區是我國屬較早開始燒制陶器的地區之一,而且證明淄博地區燒制陶器的歷史已有8000多年。
該窯爐結構簡單、形體較小,頂部結構已毀,僅存窯膛及爐底,但四壁燒痕明顯,為使用燒結所致,說明該窯爐建造其原始性。
後李文化的骨角蚌器多為鑿、匕、錐、鏢、刀、鐮等。有少量石器,以磨製為主。種類有錘、斧、鏟、磨盤、磨棒、刮削器、尖狀器等。
後李文化的陶器、骨器的碎片經測定距今約8200年至8500年。
遺址中的植物均以草本植物花粉居優勢,木本植物花粉次之。可見這一時期,後李遺址的植被具有明顯的草原特徵,草本植物比較茂盛。
由此證明,後李文化時期氣候比較暖濕,可能比如今高。環境一度較優美,既有旱生植物、水草及灌叢,也有低地及水體,當時居住區域,地勢比較平坦,接近河邊,有不少野生動物棲息與嬉戲在這里。
另外,後李文化遺址中還有一些禾本科植物花粉,其形態酷似現在的穀子。看來當時先民可能已經學會農業栽培,食物來源主要靠種植穀物,也輔以狩獵和捕魚。
後李文化的先民就是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從事各種生產活動並繁衍生息,從而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
⑵ 後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國哪些地區
後李文化因發現於我國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後李文化遺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圍主要在泰沂山系北側的山前地帶,距今8500年至7500年之間,前後延續1000多年時間。後李文化是山東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和人類遺存,其年代延續之長,內涵之豐富,實為罕見,堪稱海岱地區史前文化的源頭。後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濟南、鄒平、章丘、淄博、濰坊一帶,後李遺址一期遺存位於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後李官莊西北的淄河東岸的二級台階上,面積約15萬平方米。後李文化地處沂泰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由於受淄河水的沖刷,遺址的西、南兩側形成高達10餘米的斷崖。
⑶ 故城臨淄留下了哪些遺跡,齊國是不是戰國最強大的國家
齊國,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一個對整個大中央帝國產生著巨大影響的東方諸侯大國;齊國故城遺址,一處保存相對完好的重要的古代大遺址。齊國作為一個古代文明的實體,早在八千年前的「後李文化」時代就創造出了燦爛的「東方文化」,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則肇始於周武王12(公元前1065)年,武王發推翻了商朝暴政建立大周政權後封建諸侯,他的第一功臣姜尚被封齊地,在今天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臨淄(當時稱「營丘」)建立了齊國。之後的八百年間,臨淄一直是大中央帝國在國土東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中心。而淄水這條小小的河流,也因為孕育了這個「東方大國」的勃勃心臟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條「小河」。
齊國故城分大城與小城兩部分,為「大城咬小城」的格局。大城為平民所居,建於西周時期,南北9華里,東西7華里,周長14158米;小城位於大城的西南隅,是國君居住和官吏辦公的宮城,建於戰國時期,南北4華里,東西3華里多,周長約7275米。大城和小城總周長約21,433米,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
臨淄齊國故城因沿河而建,故有城牆拐角24處(僅沿淄河東牆就有14處),這是其他先秦諸侯國都所沒有的。城垣基寬一般在20米左右(最寬處達55—67米),頂寬在10米左右;城垣高度約為「七雉」,即約14米左右,四周角樓高度為18米左右。
⑷ 後李文化山頂洞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哪些是在臨淄發現的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版遺存。為漢族先民權的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原來認為距今約4600-4000年,後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尤其是廟底溝遺址,帶有漂亮的玫瑰花圖案的黑陶,被認為是和"華-花"部落有關,而對光明的崇拜是這個部族的特徵,被認為是古代華夏族的祖先源頭。其中位於河南永城市龍崗鄉王樓村西北角的黑堌堆黑堌堆遺址,被確認為是龍山、商、西周文化遺址。
⑸ 臨淄的名勝古跡、以及名勝里的景物
東周殉馬坑
東周殉馬坑是一處春秋時期的齊國君主和大貴族墓地。東西各長70米,北面長75米,寬5米,三面自然連接,成為一體,全長215米。
天齊淵
天齊淵又名溫泉,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牛山北麓。2008年區政府對天齊淵遺址重修保護。
金嶺清真寺
位於今金嶺鎮金南村,是當地回族居民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院落范圍南北58米,東西70米,大門東向。
齊國歷史博物館
位於臨淄區齊都鎮鎮政府駐地,是中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它是在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文物陳列館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總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頂高15米。
中國古車博物館
位於臨淄區東北部的後李文化遺址,佔地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
古錢幣博物館
臨淄金珍堂古錢幣博物館籌建於2006年,2007年經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復設立,是亞洲最大的古錢幣專題博物館。
姜太公祠
位於臨淄區城區內,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冢為依託而建,總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
石佛堂
石佛堂位於今齊都鎮石佛堂村北側,堂室中央置彌勒佛一尊,高1.14米,寬0.45米,厚0.24米,背依刻有40個佛像的石屏。
⑹ 黃河三角洲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從後李文化到相當於北辛文化的遺存……
黃河三角洲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從後李文化到相當於北辛文化的遺存,再到回大汶口文化遺存和岳石文化答遺存,表明黃河三角洲在文化發展序列上是連綿不斷的。句中的「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是什麼東西?(語出《文史知識》20009年第4期p8《黃河三角洲的人文地理》一文)
⑺ 山東淄博市臨淄區有什麼歷史遺跡或古跡(越多越好) 最好全一些 跪求解決!
足球博物館、齊國車馬管、東周殉馬坑、齊故城遺址、古錢幣博物館,我知道的就是這些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⑻ 後李文化遺址的主要發現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里自秦設縣,被聯合國地名組織評定為千年古縣;這里是兵聖孫武的故里山東省廣饒縣,早在幾千年前就成為一個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而後李文化遺址的發現,又讓這個古城「長」了三千歲。近日,記者走進後李文化遺址,一探究竟。
三塊陶片把歷史推進三千年
2014年4月3日,在省道323(濰高路)改線二期工程(廣饒段)修建之前,考古人員對擬定線路沿線進行了遺址考古勘探。
「本次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員是自北向南進行考古勘探,然後對勘探結果進行分析、討論,並得出結論。考古人員一邊進行實地勘探,一邊進行相關的調查。在土層中,每一個朝代都會有相應的土層,土層之間會有明顯的分界線。考古人員就是根據這種特點,對土層進行層層分析。」東營市歷史博物館考古保管部主任趙金告訴記者,當整個考古工作進行到緊鄰濰高路新線西頭的西大張村南頭時,地上散落的一些不顯眼的陶片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
工作人員馬上在該處進行了鑽探取樣,同時發現村南頭有一處兩米多高的斷坡。他們立即對這一段溝壁做切片,然後對土層進行分析。在清理溝壁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了一塊泛白深褐色的陶片。這個陶片是一個陶釜的上沿,而且,疊沿造型與新石器時代前期後李文化的疊沿釜造型相同,這一下子讓工作人員興奮起來。隨著考古的深入,工作人員先後在溝壁底層找到了三塊同時期的陶片。
「我們這里離臨淄的後李村後李文化遺址不遠,所以這里發現後李文化遺址是完全有可能的。」趙金告訴記者,後來這些標本經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山東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論證認為,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後李文化、商、周、唐、宋時期的文化遺存。這一發現也讓廣饒縣有據可考的人類活動歷史向前推了近三千年,表明早在75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初期,在這片區域就已經有了文明。
9.2公里省道發現9處文化遺址
「我今年57歲了,從小到現在,這個地方就是這樣的地貌,旁邊是祖祖輩輩耕種的小麥地,直到考古人員來這里勘探,我們才聽說這里大有價值。」西大張村村民耿建華表示說,村內不少人都因為在村裡發現了重大考古線索而高興。
「這就是遺址現場,我們在溝壁上發現了四個土層,文化堆積豐富,初步斷定是一處生活聚居地的歷史文化遺址。生土層以上有三個歷史文化堆積層,分別屬於後李文化時期、商周時期和唐宋時期。在遺址周圍採集到疊沿釜、陶鬲、盔形器、盆、瓷碗、瓷盤等器物的殘片。」在西大張村,趙金向記者介紹著遺址的情況。
記者在現場著實看到了明顯的分界線,黃褐色的生土層上方有一條弧形的白色土層,再往上又是略顯灰白的土層。據考古人員介紹,新發現的後李文化遺址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約350米,南北約250米,遺址面積約85000平方米。遺址保存狀況較好,文化堆積多在1米至1.5米之間,最厚處達到1.5米。
記者了解到,西大張後李文化遺址只是本次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針對省道323(濰高路)西段新線沿途考古勘探中發現的一處歷史文化遺址。而整個9.2公里長的省道內,共發現了9處遺址,其中7處屬於本次考古勘探工作的新發現。
「廣饒縣歷史文化悠久,在古代就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周邊又有臨淄、青州等著名古城,廣饒本身也是一座千年古城,農耕文明在這里發展很早,地下遺址眾多也在我們的意料之中。」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榮子錄告訴記者,在前期的沿線考古工作中,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址從後李文化一直持續到漢代。
多處遺址需要搶救性挖掘
據了解,西大張村後李文化遺址所處的省道323(濰高路)改線工程將於近期動工,而在這條省道上先後發現如此多的歷史文化遺址,引起了當地相關部門的注意。加之目前廣饒縣存在的大量遺址多是以古人生活場所為主的遺址,這處西大張後李文化遺址經專家初步論斷,也是以生活場所為主,目前考古部門已經針對遺址分布比較密集的區域向有關部門遞交了工程遷移的申請。
「現在基本上能確定一段工程線路為避讓文化遺址將向西遷移300米,這樣一來我們至少有三四處遺址不會被破壞,但像西大張後李文化遺址這樣無法避讓的,我們現在正申請進行搶救性發掘,以最大可能保存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趙金介紹說。
除了西大張遺址,該縣發現的具有東周至漢代文化遺存的杜宋遺址,具有商、周、漢代文化遺存的里大村南遺址以及具有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特徵的溝頭村東北遺址等都需要進行搶救性挖掘,以便進一步發掘它們的考古和歷史價值。
此外,榮子錄還表示,本次後李文化遺址的發現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發現,「一般後李文化都依河而建,現在我們在西大張遺址附近還沒有發現古河流,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考古工作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如果發現了古河流,那麼對廣饒甚至整個山東的歷史將又是一個新發現。」(記者 趙秋麗 通訊員 鍾文峰 馬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