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涇州古城遺址

涇州古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2 00:58:08

Ⅰ 古秦時陰密是今何地

陰密,在今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百里鄉,即古密須國,不存在於古秦朝代。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以古密須國都取名,屬安定郡,故治在今甘肅靈台縣百里鄉。東漢初廢。三國魏復置,仍屬安定郡。北孝明帝熙平三年(518年)屬平涼郡。北周復廢。

安定郡,是今甘肅靈台縣百里鄉。百里鄉位於靈台縣南部山區,系古密須國遺址所在地。東連本縣中台鎮,北接本縣西屯、星火、朝那鎮,西與本縣龍門鄉相鄰,南與陝西省千陽縣、麟游縣接壤。

早在商朝殷紂時,就有密須國立都,文王伐密滅其國,其地屬周,武王克商,封同姓為諸侯,建密國都密城,

據考證,今百里中學所在的二層台地,就是當年密須國和密國的立都之地。此處之南、北是有名的南將台和北將台,此地向東約三百米處,陰密古城牆殘跡猶存。

平涼郡,是今甘肅平涼西北一帶。平涼,甘肅省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為陝甘寧交匯幾何中心「金三角」,橫跨隴山(關山),東鄰陝西咸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

平涼歷史悠久,境內現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12處,除採集到石器外,還有人類頭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馬、羊等動物化石,足以證明早在60萬年前轄境內即有人類活動。

從涇川縣太平鄉大嶺上出土的舊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遺址可以斷定距今30萬年以前,平涼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軒轅黃帝曾登臨今平涼市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

(1)涇州古城遺址擴展閱讀

古密須國遺址在靈台縣治西50華里之百里鎮。古密須國在商末時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

古密須國在商末時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為周文王所滅。武王克商後,封同姓諸候,建立古密須國,後又為周共王所滅。今百里中學後院據說是原古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2里許的爛泥灣有密須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於此。

安定郡,古代區劃名,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地置安定郡,共有12個下縣。從東漢到北朝時期,安定郡先後屬於涼州、雍州、秦州、涇州。

到了隋朝時期,才得以獨立成郡。而唐武德元年(618)廢。

Ⅱ 涇州古城的歷史沿革

古城的建城史從商周時代開始,商周時的盤頂子至今猶存,這是一座祭壇,商周時祭天之處。商周時的阮國、共國,在古城內有遺址,即共池,今城關中學內,文獻多有記載。秦代遺物,分布在古城總面積的地下,從20世紀80年代起至2005年大雲寺遺址勘探結果顯示,秦代瓷器殘片、文化層豐富。西漢時,古城是臨涇縣縣城。東漢時,安定郡因漢羌戰爭被迫從高平(今寧夏固原)遷至美陽(今陝西扶風)僑治18年。公元129年,安定郡因戰爭仍在繼續而回不到高平,就設在臨涇縣城(今城關水泉寺),涇州古城從此成為嶺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北魏,涇州古城的地位空前之高,涇州時領6郡17縣(相當省級),涇州、安定郡、安定縣三級衙門都設在古城內。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因水患,古城遷至涇河南皇甫店,即今縣城所在。
從商周至清末,涇州城僅在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至大歷三年(公元768年)6年間被吐蕃佔領,其餘2000多年均未失陷,一直起著「外阻河朔,內當隴口,襟帶秦涼,擁衛畿輔,關中安定,系於此也」的國防重城作用。涇州和涇州古城「控扼兩陲之咽喉,邊衢之門戶,壯西服而控遠夷」。當西部勢力佔領涇州以西的國土,涇州城就是長安城和古中國西部最遠的邊陲重城。當中原勢力達到河西乃至更西地域,涇州古城又成了離長安城、離朝廷最近的京畿之地。
涇州古城歷史加上明代以後的今日縣城歷史,建城歷史在3000年以上。2005年,古城內始建大雲寺博物館、城關鎮政府辦公大樓。近年,一批建築相繼落成,古城3000年歷史已經合縫、復原。3000年涇州古城,無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Ⅲ 涇州古城的古城受損

「西平鐵路是關乎到平涼人民的幸福路,可是國家文物局再三下達文件要求優化線路,不允許直接通過涇州古城,而施工單位怎麼能不顧國家相關部委的要求,非得讓鐵路直接通過涇州古城,破壞絲綢之路上3000多年的涇州古城呢?」涇川縣文化產業辦公室主任魏海峰對於西平鐵路通過涇州古城表示不解,便聯合其他知情人員,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給甘肅省省長劉偉平留言反映此事。「一條僅有2公里左右的鐵路線,為什麼就不能在古城外的山體打一條隧道通過呢?」 西平鐵路是西安至平涼鐵路的簡稱,全長263.1公里,是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項目,由西平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總體負責。2008年7月,西平鐵路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國家發改委正式審批,並於同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西平鐵路將連通寶(雞)中(衛)鐵路和在建的天(水)平(涼)鐵路,把西安、寶雞、天水、平涼等市連接起來,從而形成西部經濟版圖中重要的鐵路運輸骨架網,是一條大能力的便捷運輸通道。
然而,就是這樣一條西部「大通道」,卻因設計方案會破壞涇州古城遺址而未得到國家文物局批准,無法繼續施工。一方是國家重點工程,必須要按工程設計時限定期完工。一方是千年古城,文化遺址保護不容忽視。沖突,就由此而來。 已經停工的現場,張貼著各種文件的噴繪版,還懸掛了很多標語條幅。包括涇川縣文體廣電局的緊急停工通知和國家文物局、甘肅省文物局關於西平鐵路通過涇州古城的各種回復意見。
涇川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隊長的劉鑫建稱,涇川縣文體廣電局曾於今年3月份和5月份先後兩次給西平鐵路涇川段建設項目部發出緊急停工通知,但都沒有效果。
涇川縣文體廣電局2012年3月30日發給西平鐵路涇川段建設項目部的緊急停工通知提到:「涇州古城遺址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受《文物保護法》保護,根據有關規定,責令你單位立即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停止施工,並按照程序辦理報批手續,對強行施工造成的一切後果,均由你單位負責。」
然而,該通知沒有得到施工方的重視,於是涇川縣文體廣電局於2012年5月5日,再次給西平鐵路涇川段建設項目部發去緊急停工通知:「經多次督促停工無效,你部仍加緊施工至今,現已對『涇州古城遺址』造成嚴重破壞,接上級緊急強令指示,根據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責令你單位立即在涇州古城文物保護范圍內停止施工,撤出工隊,否則將根據文物保護法相關條款予以處罰,對強行施工造成的一切後果由你單位負責。」同樣,再次緊急停工通知依然成為一紙空文,西平鐵路涇川段建設項目部未予理睬。
除此之外,現場還張貼著一張涇川縣文體廣電局關於涇州古城遺址保護的值班表。上面詳細寫著值班負責人及輪流值班人員的姓名和舉報電話,包括涇川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隊長劉鑫建在內的三名值班人員正在現場看守。
雖然現場已經停止施工,但是部分已遭毀壞的古城牆彷彿訴說著當時痛心的一幕,力圖阻擋機械進入現場施工的一排排石塊,在已坍塌的城牆面前顯得力不從心。 2009年12月11日,國家文物局以(2009)902號函件形式,對西平鐵路通過涇川古城的建設方案批復甘肅省文物局:「兩條線路(南線、北線)均通過文物保護范圍,特別是北線直接穿越古城內城,破壞了部分城牆,建議鐵路線路選址在南線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移出古城范圍。」 2012年3月12日,國家文物局以(2012)138號函再次批復了甘肅省文物局《關於新建鐵路西安至平涼線通過涇州古城文物保護方案的報告》:「涇州古城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你局所報西安至平涼鐵路工程選線推薦方案(即ck方案)直接穿越古城,不利於遺址的整體保護,不同意該方案。請協調相關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調整設計方案,將該項目移出古城保護范圍,另行選址建設。」
可以看到,國家文物局兩次批復中均明確提出將該項目「移出古城范圍」。而這兩次批復文件的噴繪版也被涇川縣文體局張貼在了施工現場的明顯位置。
在張貼的國家文物局相關文件旁邊,西平鐵路涇川段施工方也貼出一張甘肅省文物局2006年12月13日印發的《關於甘肅省文物局同意新建西安至平涼線通過涇州古城的函》。函件中這樣提到:「經研究,我局原則同意西平鐵路通過涇州古城。請你局協調設計單位盡快提供有關圖紙,以便我局盡早安排對鐵路范圍內進行考古勘探和相應的文物保護工作,確保文物安全和工程順利開展。同時,根據《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請將文物保護費用列入建設工程預算。」西平鐵路建設方敢於強行施工的「底氣」,或許就由此而來。
一方拿出的是甘肅省文物局2006年「原則同意西平鐵路穿越涇州古城」的文件,另一方拿出的是2009年和2012年國家文物局「不同意該方案」的文件。雙方的文件公示、標語橫幅針鋒相對,在這滑稽的場面下,西平鐵路能否穿越涇州古城,就此僵持。 中鐵一局西平鐵路工程指揮部見到了該局指揮部副指揮長李傑說:「國家文物局第一次提出西平鐵路建設不能穿越涇州古城的函件是2009年12月11日,而西平鐵路2009年1月1日正式開工,歷時1年,重新調整設計方案不現實。」「我們只是施工單位,上級單位給什麼樣的方案,我們就將路修到哪裡。雖然國家文物局先後兩次提出將項目移出古城保護范圍,但我們對此毫不知情,也沒有相關人員給我們通知此事。」李傑說。
李傑說:「涇川縣文體廣電局第一次發的緊急停工通知送到了我部下屬的第三項目部,沒有送到我們指揮部,我們對此不知情。後來的『再次緊急停工通知』發來後,涇川縣文體廣電局工作人員就開始阻擋項目繼續施工,我們才對有關情況得以了解。」
據李傑介紹,西平鐵路涇川段項目已經修建54.56公里,投入3億元左右。涇川縣城關鎮蘭家山至水泉寺段引發矛盾停工後,經過多家單位協商決定,按照各自的渠道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問題。
除此之外,李傑也有自己的疑惑:「西平鐵路是國家重點項目,涇川縣文體廣電局沒有權力發來緊急停工通知。至於是否涉及到文物保護,我們對此並不了解,上級單位到目前為止沒有告知我們要改線重修。」
「西平鐵路涇川段開建以來,甘肅省、市工作組先後10餘次蒞臨現場辦公、指導工作,期間並沒有人提出項目建設破壞了文物遺址的事情。」李傑說。 從西平鐵路涇川段開建至今,涇川縣委縣政府對鐵路建設全力配合的同時,也在竭盡全力保護文物遺址。涇川縣委書記李全中表示, 「這次修建西平鐵路我們也曾經拿出了『隧道通過』、『下沉式』等方案,力求最大限度保護涇川文物遺址,由於各種原因未果。」李全中很為難。「西平鐵路是國家重點項目,建成後運量大且貨源集中,是兼顧部分省際交流及地方客貨運輸的鐵路。作為地方政府,我們在項目開建後積極協調土地方面的問題,同時要求縣文化部門做好相關文物保護工作。但從目前來看,當鐵路建設與文物保護相沖突時,縣政府相關部門就要履行文物保護職責,要求西平公司停止施工。」
2012年6月6日晚,涇川縣召集縣直有關單位,共同研究並拿出了關於保證國家重大項目建設與保護文化遺址的意見。 涇川縣明確表示,要積極支持國家重大項目建設,保護涇州古城遺址。妥善處理項目建設與文物保護的關系,既保證國家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又確保歷史文物遺產得到保護;其次,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文物部門意見。按照《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履行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保護職責,做好涇州古城遺址文物保護工作;第三、積極匯報銜接,落實國家文物局批復精神,調整設計方案,選擇既保證西平鐵路順利通過,又使文物得到保護的方案。
6月7日晚,涇川縣已向甘肅省重大項目辦公室及平涼市政府有關部門進行了專題匯報,請求甘肅省重大項目辦公室協調國家、甘肅省文物部門及西平鐵路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專家組進行實地勘探,提出具體處理意見。相關意見和請求,涇川縣還將盡快向甘肅省及國家文物局上報。 西平鐵路涇川段存在的另一個隱患,可能會威脅到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現在不僅是涉及文物保護的問題,更重要的鐵路建設中是否充分地考慮到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能否得到保障。」涇川縣委書記李全中說,涇州古城歷史上屬洪澇多發區,從目前鐵路建設情況看,工程建設會給城北防洪形成明顯的隱患。「我們正在向甘肅省重大項目辦公室及平涼市政府有關部門積極匯報,希望各方高度重視洪澇災害的問題,從工程技術角度盡量避免和消除隱患存在,從根本上提高防洪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Ⅳ 唐朝時期哪個地區是長安前面最後一道關,是長安的門戶

是函谷關。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專關要塞之一。函屬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Ⅳ 古文化遺址的古文化遺址分類

成紀古城位於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南1000米的治平、深溝河交匯處的河谷川台地上。城址疊壓於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址上,呈正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西、南兩面城址因河水沖刷已塌陷,有五分之二現為河灘田,東、北兩面現存部分城牆(似為後世在原牆址上補築),基厚12米,頂寬1.5—2米,夯層厚14—18厘米。夯土中夾雜大量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陶片及漢代陶片、唐宋瓷片。城址內外存有大量秦漢時期板瓦、筒瓦、回紋鋪地磚和灰陶器物殘片及唐宋時瓷片。筒瓦一般長41厘米,直徑14.5—16厘米不等。現存瓦當多飾有雙雲紋、單雲紋、葵花紋,有的燒前刻有「長樂未央」或「大禾美帛」銘文。城址內已發現5口相似的筒形水井,其中兩口曾先後挖掘清理,井深12米。其中一口井底有戰國和漢代已破碎的陶罐(汲水用器)及井廢後填充入內的漢瓦當、瓦片等;另一口廢棄後被一西漢墓所覆。從城址遺存實物推斷,古城應建於戰國時秦統轄時期。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武古城位於涇川縣涇明鄉長武城村涇河南岸距河床百米高的坪上,北臨涇河,東、西兩面有深溝,南為人工開辟的斬斷面。城址有內外城,內城呈「呂」字形,為夯土築就。內城東、西牆長皆1200米,北牆長1000米,南牆長950米。現存牆最高3.5米,基厚12米,夯土層8—10厘米,夯跡圓形。城南牆外有人工城壕遺跡。城內有數條暗渠引入城外泉水,為豎井水源。城址附近出土有戰國提梁銅壺、漢代銅鼎、唐代造像塔及瓷碗、牌飾、弩機等。城址東南發現有銅礦石、銅渣。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密須古城位於靈台縣百里鄉達溪河岸二、三級台地上。城址今仍可辨。遺址東一公里處曾出土重43公斤大鼎。據考證,這里是商代密須國都城,周文王伐滅密須後又為密國首府。城址內及附近曾先後發現新石器時代、西周等不少遺物。 涇陽古城位於崆峒區安國鄉油坊庄村的頡河北岸100米的二級台地上。遺址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200米,面積約1.6萬平方米。城址內地表存有大量漢代繩紋瓦片和陶片以及銅箭鏃等遺物。在斷層中夾有長30厘米、寬25厘米的筒瓦。據《史記·秦本紀》載:秦昭王六年(前301)「涇陽君質於齊」,應是以地名封君;《括地誌》記:「烏氏縣,周之故地,後入於戎,秦惠王取之,置烏氏縣。」《漢書·地理志》記安定郡領21個縣,涇陽、朝那等排在「烏氏」之前,有學者認為排列順序系以置縣先後為準的,所以涇陽應是戰國時代秦所置縣。現定為西漢置縣遺址。 阿陽古城位於靜寧縣城川鄉靳寺新村南300米處,面積2萬平方米。文化層1.5米,暴露遺跡有灰層和雜物堆積層;遺物有紅粗夾砂陶片,屬齊家文化,有粗、細繩紋板瓦、筒瓦、瓦當及灰陶器物殘片,常有漢半兩和五銖錢幣出土。城址下為齊家文化遺址,周圍亦分布有紅山咀馬坡、黨家坪、新村等5處新石器和青銅器時代文化遺址。城址大部分已被河水沖塌,北面存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70米的牆址。築城年代不晚於戰國時期,現定為西漢所置縣。 水洛古城位於今庄浪縣城所在地,地處北、南水洛河交匯處。秦、漢時設水洛亭。東晉時已名水洛城,義熙五年(409),西秦攻克水洛城。歷經唐宋元明清,漸成一地重鎮。 ? 庄浪古城位於庄浪縣西北部庄浪河河谷。秦漢時在這里設受渠亭,唐稱結公城。蒙古太宗時在此設庄浪路治所。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290),城「周圍一里一百七十步」,時有東、南、北三門。南門名鎮遠,北門名拱極。明代成化五年(1469),擴至周長三里。嘉靖十三年(1534)於南門建城樓,至清康熙五年(1660),城的南北垣先後傾圮。乾隆三十三年(1694)整修,增築瓮城,改南門偏向東,名朝陽,北門名迎恩,各修二層城樓。現舊城垣尚有殘跡,附近有新石器遺址和漢墓群。 蔣家坪古城位於涇川縣城關鎮蔣家坪上,背山面水,居高臨下。北面為山坡地,東、西兩面為深溝,南臨涇河,與對面的何家坪相峙,形成咽喉要塞。遺址北窄南寬,呈簸箕形,靠北土丘上築有5個土台,居中者最高,人稱「將台」。現存夯土層及殘存遺跡顯示,東、西兩面原有城牆,南面距「將台」1000米處亦有1000米長東西走向的城牆,與南、北城牆相連接而成城堡。此城是西魏時涇州刺使乙弗貴主持築就。至唐初,因薛舉反唐失敗後,人稱「薛舉城」,頗為後人所重。 潘原古城位於崆峒區四十里鋪鎮曹灣村。北依山嶺,南臨涇水,西靠小路河。遺址是三角形,北延伸至山坡,南近河岸,根基寬約500米,東西長1500米。殘牆厚6米,夯土層為9—11米,夯窩圓形。牆土中含有仰韶及西漢時的陶片。遺址內磚頭瓦礫堆積甚厚,多為漢、唐、宋代物,間有子母磚。出土文物有石函、石桌、石經幢和造像石方塔,上刻有飛天、三世佛、經變等佛經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鐫有「景明四年」字樣,「景明」系北魏宣武帝年號,「四年」為公元503年。1973年,在遺址內曾出土數百斤窖藏宋代神宗時「熙寧」和徽宗時「崇寧」銅幣。古城始建於西漢,後經北魏陰■,至唐時為潘原縣城。 通邊古城位於庄浪縣東北部六盤山腳下的古雞頭道要沖,現為通邊鄉政府駐地。城堡遺址南北寬400米,東西長600米,舊有東、西、北三門,形如虎耳,俗稱「虎耳城」。遺址內瓦礫層厚1.5米,曾出土宋白瓷、豆青瓷、黑瓷殘片。初建於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慶歷八年(1048)稱通邊寨。金皇統二年(1142)設通邊縣。元初並入隴干縣。明清時為大集鎮,商貿興盛。民國時設通邊鎮。 胡谷堡位於崆峒區安國鄉土橋村北頡河南岸平川上。城址呈方形,東西長429米,寬319米,牆基厚21米,夯土層為10—12厘米。現存殘牆高15米。原有東、南、西三門。遺址內散見瓦片、瓷片多為宋代遺物。唐貞元七年(791)築,名胡谷堡,後改名安國鎮。 石門堡位於庄浪縣朱店鎮與萬泉鄉交界處石門口東南小灣村西側山巔。《水經注》:水洛水「逕石門峽,謂之石門水。」此地「山石如門,其路斬截」,故名。清乾隆《靜寧州志》記為「石門高山堡」。古堡築於1087年,為水洛城所轄二堡之一。遺址呈橢圓形,東牆殘留30米,內高3米,外高6米。有烽火台一座,殘高8米。遺址內有齊家文化灰層灰坑。 趙墩大墩梁烽台位於庄浪縣趙墩鄉一個長300餘米的山樑上。計有4座,其中一座為通脊形,高4米,直徑18米,夯層厚6厘米,有漢代豎繩紋灰陶罐殘片;另外兩座有宋代陶片。按地形,此處烽台系由靜寧縣威戎鎮境依次西來,東西一線排列計6座,直達六盤山。 良邑小灣梁烽台位於庄浪縣良邑鄉。殘台高5米,呈長方形,頂部南北邊長2.5米,東西邊長4.5米,底部南北邊長5米,東西邊長9米,夯層厚10厘米。遺址周圍散見明代白瓷圈足碗、青花瓷碗、粗瓷罐、灰陶罐等殘片以及礪石等遺物。與北部現陽咀、南部饅頭咀、東部武家堡等烽台連接。 雙疙瘩梁烽墩位於華亭縣山寨鄉北陽窪村雙疙瘩樑上,連續有三座烽墩,一座最高者6米,直徑10米,另兩座高4米,直徑6米,為宋代遺跡。 另外有漢、唐烽墩遺跡4座,一在華亭縣西華鎮藺家溝北山上,稱藺家溝烽墩;一在華亭縣縣城西華尖山;另兩座分別在華亭縣東華鎮南山十里墩和東華鎮裕光村郭家梁,前者稱十里墩烽墩,後者稱郭家梁烽墩。4座烽墩遺址皆有明顯的夯土層。

Ⅵ 唐朝時期什麼是長安的門戶

古涇州屬唐朝首來都長安自門戶。涇州——「外阻河朔,內當隴口,襟帶秦涼,擁衛畿輔,關中安定,系於此也」。涇州和涇州古城「控扼兩陲之咽喉,邊衢之門戶,壯西服而控遠夷」。當西部勢力佔領涇州以西的國土,涇州城就是長安城和古中國西部最遠的邊陲重城。當中原勢力達到河西乃至更西地域,涇州古城又成了離長安城、離朝廷最近的京畿之地。

涇州古城遺址位於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城北,從商周時代開始,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並遺存大量文化遺址。涇州古城遺址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受國家《文物保護法》保護。2012年6月初,網友給甘肅省省長劉偉平留言稱,受國家重點工程西平鐵路施工的影響,涇州古城的城牆已遭到破壞。

Ⅶ 古代地名

由於你沒有寫明具體的行政級單位,如府、州、縣等,所以會存在一些同名而不同行政級別,不同時期同一名字也會有不同的地方。因此,都列於下,你自己參考一下吧。

【安定】
安定衛:明洪武八年置,治所在今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南。後廢。

安定關:在今雲南景東縣北。

安定州:元朝時以定西州改名,治所即今甘肅定西縣。明初降為安定縣。

安定村:①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②又名驢坊村,即今北京市大興東南安定鎮。

安定縣:①西漢時置,治所在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東漢時廢。西晉復置。唐至德二年改名保定縣;②西漢時置,治所在今越南河南省南定西北紅河南岸。南朝劉宋時避重名而改名定安縣;③王莽時以廣陵縣改名,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西北。東漢時復名廣陵縣;④唐武德六年置,治所在今陝西吳堡縣境內。貞觀二年廢;⑤金大定七年以定安縣改名,治所即今甘肅寧縣。元至元七年廢;⑥元升安定堡為安定縣,治所即今陝西子長縣西北安定鎮。1939年移治瓦窯堡,改名子長縣;⑦元至元十二年改邛水縣為安定縣,治所在今貴州三德縣西南。二十年復為邛水縣;⑧明初降安定州為安定縣,治所即今甘肅定西縣。1913年改名定西縣。

安定驛:明置,在今甘肅涇川縣境內。

安定郡:①西漢元鼎三年置,治所在高平縣(今寧夏固原)。東漢移治臨涇縣(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隋開皇三年廢,大業三年復置。唐初改為涇州,天寶元年復改名安定郡,至德元年又改名保定郡;②南朝齊時置,治所在今湖北南漳縣西。後廢。

安定堡:①北宋置,即今陝西子長縣西北安定鎮。元升為安定縣;②明置,即今寧夏鹽池縣西北安定堡。清設守備駐防;③在今廣西崇左縣東北馱蘆鎮東左江畔。徐霞客曾游歷於此。

安定塘:在今廣西扶綏縣西。

安定鎮:金置,在今山東濱州西南。

【西平】
西平州:①唐置,在今越南諒山省諒山北。明以後廢;②唐武德四年置,治所在附唐縣(今貴州興義市)。八年改名盤州;③北宋元佑二年西南磻石以定等自稱西平州武聖軍,治所在今貴州省惠水縣南,後廢。

西平縣:①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南西平縣西,甘露元年改為侯國,後復為縣。王莽時改名新亭縣。東漢初復舊名,建初七年改置為西平侯國,章和二年復為縣。隋大業末廢。唐武德初復置,貞觀元年廢入郾城縣,天授初復置,移治到今西平縣治所在;②三國吳太平二年分臨汝縣置,治所在今江西臨川市西南。西晉太康初改名西豐縣;③西晉末置,治所在今廣西西林縣東南西平。南朝梁時廢;④東晉安帝時置,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北周時廢;⑤北魏時置,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北。北周時廢;⑥唐武德四年以高涼縣改名為西平縣,治所在今廣東陽江市西。貞觀二十三年廢。

西平河:即今蒙古東部克魯倫河。南宋紹興中金人割西平河以北與蒙古。

西平驛:①明成化十一年置,在今河南西平縣城中;②明洪武初置,在今廣東陽江市,萬曆中改名平豆驛;③明置,在今廣東羅定縣西扶合;④明置,即今四川平武縣東南西平驛。

西平城:在今山西臨汾市西北。西晉永嘉六年漢劉驥屯兵於此。

西平郡:①東漢建安中分金城郡置,治所在西都縣(今青海西寧市)。北魏時廢;②西晉永嘉五年置,治所在西平縣(今廣西西林縣東南西平)。南朝梁時廢;③隋大業初改鄯州為西平郡,治所在隍水縣(今青海樂都縣)。唐武德二年改名為鄯州,天寶初復名西平郡,乾元元年又改為鄯州。

西平寨:在今江西泰和縣東南。南寧紹興時置巡檢司於此。

【雁門】
雁門山:①又名句注山、陘嶺、西陘山,在今山西代縣西北。唐於山上置雁門關;②在今山西陽高縣西北。雁門水所出;③在今江蘇南京。李白有「綠水向雁門」詩句。

雁門關:①西晉時置,在今山西代縣西北雁門關西雁門山上,明初移於今址。為歷代兵家重地;②一名雁門村,在今山西靜樂縣南;③明正統中置,在今四川茂縣南,接汶川縣界。

雁門觀:在今四川汶川縣北。

雁門縣:隋開皇十八年以廣武縣改名,治所即今山西代縣。元中統四年廢。

雁門驛:明洪武五年置,在今山西代縣城內。

雁門郡:戰國趙武靈王置,秦、西漢治所在善無縣(今山西右玉縣東南)。王莽時改名填狄郡。東漢復為雁門郡,並移治陰館縣(今朔州市東南夏關城)。三國魏時移治廣武縣(今山西代縣西南古城)。隋開皇初廢,大業初改代州為雁門郡,治所在雁門縣(今代縣)。唐武德元年復改為代州,天定初又改為雁門郡,乾元初又復為代州。

雁門道:辛亥革命後置,治所在大同縣(今山西大同市),後廢。

Ⅷ 歷史問題(最少追加10分)

羅貫中
曹雪芹,後20回高鶚
唐朝

Ⅸ 張懷群的著作簡介

(本簡介引用自《從田野到書齋--陶立璠空間》)
(陶立璠,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西王母研究的難度減少了。
張懷群的《西王母五論》,找到了西王母研究的方法,可貴的是思路、理念。
張懷群認為,進入西王母文化寶庫有五個入口:民族、神話、道教、民俗、文學藝術。
西王母部落、西王母民族、西王母首領的其量驚人的歷史信息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長久以來,太多的人潛意識中認為西王母僅是神話。進而,又把屬於民族的、道教的、神話的、文學的西王母統攬在一起當民俗事象材料來述說;或把神話的、人類的、民族的、民俗的西王母全當作道教元素來應用;又把西王母神話細節作為西王母民族考證的依據,確定了民族西王母的誕生地、居住處,把西王母這個人類中的遠古女性籍貫具體到了某省某縣。
張懷群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西王母,他把紛紜龐雜的西王母寶庫作了一個分類,把西王母民族史、西王母神話史、西王母道教史、西王母民俗史、西王母文學(藝術)史一一剝離開來,就一個學科說一個問題,把他接觸到的一篇、一部西王母史跡或在隨意間碰到的一節、片言只語的西王母歷史文化信息,都分揀中哪些是西王母民族或者神話、道教、民俗、文學(藝術)元素,經過他的梳理,西王母學科一點也不神秘,一點也不復雜的本來面目,基本顯現。
今後,西王母文化如何研究呢?張懷群的《西王母五論》認為,把己知的西王母民族、神話、道教、民俗、文學藝術五個分類或學科的信息不必再重復羅列,誰如果發現了西王母民族、神話、道教、民俗、文學藝術五個方面新的信息或某一個方面新的信息,按分類補充進去就可以了,這不需要定位、結論,五個方面的材料足以證明西王母是什麼,不是什麼。張懷群的可貴之處,在於用材料說話,以材料為證據,來論證西王母的本來,而不是自已硬說西王母是什麼,不是什麼。所以,他的研究不是推想、猜測,他的研究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張懷群的《西王母五論》找到了西王母研究的方法、思路、理念。
張懷群首先走出地方記憶,在中國和世界文化遺產的信息庫中尋覓西王母的歷史文化信息。他認為,西王母,首先是民族,是人類,是遠古母系社會一個民族生活的地域和地域名,是遠古母系社會一個民族的名稱,是西王母部落的首領名,代有其人。第二,西王母是神話偶像,西王母是先人類而後成神話。第三,西王母是道教女神。第四,西王母是民俗事象,是最廣大的民眾把人類、神話、道教、文學中的西王母記憶以自己所知所記收集到一起,太多的人都叫她王母娘娘。第五,西王母是文學藝術表現的藝術形象和題材。
然後,他把存在於涇川的西王母文化遺產,展列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去觀照、比較,他認為或發現,昆侖是存在於新、藏、甘、青、寧、陝、川之間的大昆侖。神話的昆侖和自然的昆侖是兩回事。神話的西王母和民族的西王母存在區域是兩個概念。以西王母圖騰虎為主體的文物--西周虎紋銅觚、銅爵和戰國虎身銅壺於20世紀70年代在涇川出土,為涇川是西王母部族生存地之一提供了最早的考古依據。《王母消劫救世真經》、《玉皇王母救劫保生真經》在涇川發現,為涇川西王母道教研究提供了真實的宗教史料。穆天子西征未越過隴山,周王朝勢力也未過隴山。漢武帝十一次行幸回中、安定。涇川漢代西王母祖廟、宋代西王母廟會有考古資料和地方誌作證。涇川西王母民俗全方位多角度滲透於普通百姓生活之中。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豐富而系統,總量位於國內外西王母文化遺存地前列。西王母神話產生於昆侖主峰之下,為什麼主峰之下的民眾在古代很少有崇拜信仰西王母的文化遺存?因為後世信仰西王母的起源地不在昆侖主峰之下。他的結論是:何處有祖廟,何處西王母文化遺存最多、最深遠、最具體,何處就是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就是朝拜西王母的聖地。?
張懷群還提煉出了西王母文化的精華和在新千年的進步意義,他認為,從涇川西王母文化遺產自身,看其在新千年的進步意義,看其在人類文化遺產中的定位,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共識:西王母應該是中國的、東方的和平女神、長壽美神,以完美的形象,正從5000年之先,款款向21世紀的全人類走來。這個文化的精華是:和平之美,民族團結之美,長壽之美,女神之美,母愛之美,青春之美,想像之美,團圓之美,自然之美,藝術之美,愛國之美。他又比較出了涇川西王母祖祠十最:涇川有最美的西王母塑像,涇川出土了最美的西王母圖騰虎中華民族圖騰龍形成一體的戰國時代銅壺,涇川是皇帝親自朝拜西王母次數最多的地方,涇川王母宮創建最早有文獻明確記載,涇川有目前存在的最早的西王母祠碑刻:宋開寶碑,涇川有記載西王母史跡詩文最多的古代地方誌《涇州志》,涇川有最早最大的西王母廟會,涇川是當代兩岸交往中台胞朝拜西王母來得最早、最多的內陸縣;最權威的寫西王母的漢樂府《上之回》,是贊美漢武帝來涇川(回中)的史實;涇川是漢族地區女神廟最多的縣之一,全縣有西王母祖廟為代表的女神廟187座供奉女神187位。
西王母信仰是兩岸沒有分歧、沒有爭議的共同語言和文化共識,從台灣到涇川的西王母朝聖之旅,己暢通20年,涇川祖祠西王母金身首次赴台繞境巡安,他作了准確的記述。
其餘篇目,如涇川五大遺產之一:西王母文化發祥地遺產錄,涇川五大遺產之五:民俗文化勝地遺產錄,周穆王西征與在涇川回山會見西王母,世傳漢武帝在涇川回山拜謁西王母,涇川回山王母宮建於漢代,漢武帝11次來涇川暨與西王母的情結,中國古文獻論西王母與玉文化,中國玉論,西王母讓華夏民族第一次觸摸到玉,西王母是中國玉文化巨著中最早出現的人物形象,中國上古神話中的西王母,《全唐詩》內胡曾的《回中》詩明明白白道清了漢武帝到涇川之史實,涇川與慶陽:西王母部族與公劉部族交往片談,涇川西王母葫蘆園的文化淵藪和最新果實,讀五十年前的西王母廟會日記,昆侖開始的地方,昆侖與回山之間,陝西省圖書館典籍記載涇川與西王母歷史錄,涇川壇祠宮觀廟坊名錄,玉都九天玄女廟及七月十二玉都廟會,涇川西王母宴菜系,西王母聖地涇川地名之應用,西王母景觀命名資料與創意,西王母會所命名資料與創意等等,都是研究、保護、應用西王母文化遺產不可多得的思考成果和歷史資料。
張懷群的《聖地涇川.西王母祖祠聖地》的難得之處,還在於他首次發現了許多珍貴史料,比如他發現了從唐代至今鮮為人知的《全唐詩》內胡曾的《回中》詩,該詩明明白白道清了漢武帝到涇川之史實;他發現了當地有記載但只知其名而不知內容的漢樂府《上之回》原文與歷代大詩人寫的《上之回》與涇川之史實;他發現史料、考證出漢武帝十一次來涇川﹙安定﹚;他找見了古文獻對涇川王母宮建於西漢元封元年的紀年確切記載王母西真宮,在涇州回中山,漢元封元年建,宋學士陶谷撰文,元季重修。他發現了六十多年前的西王母廟會日記,等等。
張懷群的《聖地涇川.西王母祖祠聖地》,是西王母研究的最新的方法和不可不了解的最新成果,值得一讀。很有引用價值。 甘肅涇川是西王母祖祠聖地、佛祖舍利供養聖地,必然有不同凡響的地望與人望,且聽張懷群娓娓道來。
聖地歷史
60萬年前的涇川大嶺上:是甘肅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遺址;甘肅境內第一個有人化石的遺址:涇川涇明鄉牛角溝出土了5萬年前的涇川人頭蓋骨化石;涇川:是古人類發祥地;商周時,涇川建過兩個國家;涇川,3000年歷史沿革長河;周代至清代:涇州戰爭3000年;周代至清代:涇州戰爭大事記;漢代:羌族起義與安定兩次東遷;北魏:戰死三萬多人的當原之戰;唐王朝與吐蕃:涇州百年戰場;尉遲恭郭子儀馬超范仲淹楊文廣等歷代名將駐兵涇川;隋唐軍事重鎮長武城;完顏村、陽坡村與合道之間:東漢至唐代的著名古戰場之一青石嶺。
聖地與皇帝皇後
周穆王周共王與涇川;秦始皇過回中;張軌及其子孫:涇州出的皇帝;涇州至少出過12位皇後;唐初第一大戰戰場:李世民在涇川伐薛舉;圻土庶城、李世民在涇川伐薛舉紀實、後世對李世民在涇川伐薛舉之評價、《舊唐書》、《新唐書》對薛舉的記載、中外軍事史對李世民擊滅薛舉父子之戰的評價、李薛之戰28年後,李世民到涇州,寫《經破薛舉戰地》詩、柳宗元因李世民在涇川伐薛舉而寫《涇水黃》、薛舉城現狀;涇原兵變使唐德宗皇帝棄京城而逃。
聖地與名人
涇州與李商隱;涇州使李商隱在仕途上失敗,涇州又使李商隱的愛情詩驚艷千載、李商隱在涇州的詩作、李商隱詩中,揮之不去涇州與王氏的影子、李商隱給王茂元和在涇州任上寫的公文、李商隱直接寫西王母的詩、王茂元、寫李商隱在涇州的越劇劇目《別也難》、後世對李商隱詩歌的點評、晚唐時期最重要的駢體文作家之一、李商隱傳、毛澤東喜歡李商隱的詩,以李商隱的詩作為書法練習的內容、因為涇州,成就了愛情詩的千古大師;
柳宗元在《段太尉逸事狀》里寫段秀實任涇州刺史事;唐著名詩人王昌齡張籍溫庭筠臨涇川寫《山行入涇州》《涇州塞》《回中作》;譚嗣同游訪涇川瑤池並賦詩;左宗棠在涇川;馮玉祥在涇川;林則徐過涇川;於右任游回山在涇川北門演講為王母宮及涇川民眾題聯題書;涇川:名人文化勝地。
聖地地望與人望
安定胡姓:天下胡姓出安定;網路勁傳:天下胡姓出安定、胡質、胡威父子清廉美名傳千載、安定胡氏名聞天下,後世的胡氏子孫往往喜歡歸宗於安定,安定胡姓成為最為龐大的分支、南方的安定書院、南方的《安定胡氏族譜》、天下胡姓出安定的原因、胡姓安定堂之源、當代涇川胡姓、胡姓安定堂和李姓隴西堂有相同的地位;安定郡是梁姓歷史上最大的郡望;梁姓是古代涇州大姓之一,安定郡是梁姓歷史上最大的郡望,是目前姓氏著作和網路流行的姓氏文化關鍵詞、形成安定郡是梁姓歷史上最大郡望的梁益耳世系、南方梁姓安定之根、安定梁姓名人、梁姓尼凈秀曾被南北朝(南宋)太宗明皇帝、(南齊)世宗文皇帝蕭長懋、(南梁)高祖武皇帝蕭衍三朝皇帝敬奉。甘肅涇川是阮姓暨越南阮姓起源地;張軌後裔:涇川(安定)張姓郡望簡說;全國關內最大的完顏宗弼(兀術)後裔聚居區:涇川完顏住區解密;涇川呂家;大人物,甘肅有誰?涇州出了多少大人物;北魏臨涇古墓及墓誌銘在涇川南塬發現,涇州古城應是歷史上早期的臨涇城;甘肅涇川是柳毅傳書郵票原地之一;涇川是因,洞庭是果――《柳毅傳書》郵票為甘肅東大門積累人氣和地望;六百多歲的涇川縣城;涇川靈台地緣與皇甫氏遺產;靈台:中華針灸學發源地、針灸始祖皇甫謐誕生地遺產保護應用之見。
聖地自然與民俗
皇帝封的鎮國湫:唐代的涇川豐台湫池有幾百畝水面;先有鎮國湫,後有善女廟;東有善女廟,西有王母宮、先有涇川善女廟,後有因善女廟而創作的唐代傳奇《靈應傳》、因有鎮國湫、善女廟、《靈應傳》,才有魯迅為此作的批註並由魯迅選入《唐宋傳奇集》、湫池在唐代、宋代有數百畝大,圓地數百畝;明代善女廟仍在,說明代善女湫還在、絲綢之路涇川段古代自然生態風貌、燕子戀城飛不去、品涇川八景、老涇川齊梨、蘭家山梅李子、涇川小吃與傳統文化、涇川小吃與現代文明、《涇川小吃錄》後記。
聖地與現代
紅25軍政委吳煥先長征途中犧牲在涇川、平涼特色文化名市:呼之欲出、平涼旅遊學雲南、保護世界遺產論。 甘肅涇川是1964年發現佛祖舍利和唐代金銀棺的佛祖舍利供養聖地。該發現被評為1964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佛祖舍利傳入中國後,隋文帝給涇州等30個州各分了舍利,同時起塔,以石函盛裝入地宮供養。各州並未都發現了舍利,涇川是發現舍利14粒和舍利套函很完整的地方。
張懷群的《聖地涇川.佛祖舍利供養聖地》全方位首次披露了舍利從隋代到涇州,後失傳;武則天時代重新發現,後又失傳;1964年再發現的全過程。
涇川大雲寺地宮在塔基地宮發展史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首將中原傳統的棺槨之制納入佛教,開創了用棺槨瘞埋舍利的先河。這不僅表明佛教的漢化,同時在學術上也具有斷代的意義。
佛祖舍利最早在印度用口小腹大的罌壇盛裝,供養在塔上部的覆缽部位,傳入中國漸以地下棺槨形制供養,而以墓室形貌在塔基下建地宮,以金棺代替罌壇,涇州大雲寺為最早。這就是說,涇川〔涇州〕大雲寺地宮是中華第一佛寶地宮的地位,大雲寺金銀棺是最早的金銀棺的地位,在世界上早已經確立了。
涇州大雲寺因《大雲經》而名,一提起武則天頒行的《大雲經》,歷史上一口咬定是偽經,張懷群發現,《大雲經》是古印度人曇無讖北涼時在敦煌譯出的,時在公元422年左右,武則天頒《大雲經》時,《大雲經》己存在了260多年。歷史真實是《大雲經疏》偽了《大雲經》原意,《大雲經疏》百多年前在敦煌藏經洞被發現。張懷群講述這一過程直到出版這個講述的過程,是經歷了相當曲折的。
涇川是古涇州州治所在地,涇川是佛祖舍利供養聖地,古涇州必有宏闊的佛教歷史背景和豐厚的佛教文化土壤,比如:
14位帝王與涇川佛事有歷史之緣;
北魏胡太後是涇州籍,胡太後與與涇川佛教文化、洛陽龍門石窟寺的有趣史實再現;
三個朝代有名的尼凈秀也是涇州籍;
正史載涇州沙門曾經起義;
忽必烈給涇州鎮海寺的聖旨由八思巴用八思巴文寫成後刊刻的碑現存涇川;
涇川有百里石窟長廊:是-百里原生形態的絲綢之路;
涇州古城三千年歷史波瀾壯闊。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