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遺址
㈠ 天目山商周遺址的驚現遺址
天目之名古已有之
泰州的天目山位於姜堰北郊,是一處地勢稍高、四面環水的土墩,總面積3.4萬平方米,最高處只比河面高出了4米多,與其說是山,不如稱其為彈丸小島。
天目山之名,古來有之。一些學者認為,其提法應比浙江天目山還早。宋代,拒向元軍投降、潛逃經過泰州的文天祥曾在《泰州》一詩中寫道「羈臣家萬里,天目鑒孤忠」。這里的「天目」,指的就是泰州姜堰的天目山。
據明萬曆《泰州志》記載:「天目山,州治東四十五里,高二丈余,周二百三十步。昔王仙翁(按:王冶,晉代道士)嘗隱是山,有二井。」因二井形如天的一雙眼睛,故俗稱「天目山」。
居民偶然發現文物
天目山由於四面環水,幾乎與外界隔絕。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搭起一座竹橋,登上這座小島。在蓋房取土時,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了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和鐵劍、銅鏡、五銖錢等文物。經過文物工作者幾次考古調查,在天目山的淺土層中又發現了陶鬲、陶豆、陶罐、銅箭鏃、銅削等大量器物,同時還發現了一些魚、蚌、鳥、犬的遺骨及麋鹿角亞化石。
兩次發掘收獲頗豐
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期間,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江蘇省十多位考古專家組成考古隊,對天目山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這次發掘,在天目山意外發現了古代城牆、河道、排水溝、灰坑、房址、台基、墓葬等遺跡,說明這里竟是一座湮沒於歷史長河中的古城。
古城池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東西較長、南北較短的長圓形,面積約2.5萬平方米,設外城和內城兩部。被發現的內城規模,與明萬曆《泰州志》所載的城郭規模相近。由此可推測,在明朝編寫《泰州志》的時候,內城仍較為完好地保存在地面上。
原是一座商周古城
專家考證,天目山古城構築於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在時代上早於常州淹城遺址(約2500年前),它是江蘇省首次在長江以北發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區所發現的最早的城址遺跡。
如今,天目山遺址依然是以它原生態的風貌呈現在世人面前。遊人踏過吱呀作響的小竹橋,登上濃蔭覆蓋的土坡,隨意間,也許就能在地上,找到一塊舊時的殘石碎瓦。
㈡ 商朝遺址在那裡
偃師商城遺址位於偃師市城西1公里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水。據偃專師市文物局專家介紹,城屬址始建年代約為公元前1600年,延續使用200多年,距今已有3600多年歷史。城址覆蓋在地下1米至4米,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700餘米,中部寬約1120米,由宮城、小城和大城三重城垣及多組宮殿建築基址組成。
小城臨洛河,面積約80萬平方米,其布局為面朝後市,擇中立宮,對稱布局。城南部地勢略高處是宮城和官署區,國庫位於城西南隅,鑄銅作坊位於城外東北河邊,普通居住區和手工業作坊主要分布在城的北部。
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礎上向北、東方向進行大規模擴建而成的,面積擴大到190萬平方米。大城在保持原有格局基礎上,絕大多數宮殿得以改擴建或重建,呈現出盛世景象。
宮城大體呈方形,外圍有寬約2米的夯土圍牆,布局層次分明,設施完備。由南往北,可分為宮殿區、祭祀區和池苑區三部分,宮殿建築分為東西對稱的兩區;祭祀區設置考究,僅豬牲就發現近百頭之多;池苑區的核心是一長約130米、寬20米的長方形水池,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城市園林遺址。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㈢ 什麼商周遺址的文化遺跡再現了商周時期
商朝的遺址主要是殷虛遺址。周朝的遺址應該是鎬京遺址。
㈣ 考古學家發現的商周遺址是什麼
一個朝代雖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滅亡,但是這個時代的文明卻不會因此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會有一些承載著文化的遺跡重見天日,給人們講述著那段昔日的故事。今天我們說的這個遺跡是古老的商周遺址,它的重見天日顛覆了考古界的認知,甚至有專家建議把它修建設成公園。
事情發生在2017年的4月份,在彭陽紅河流域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們正在進行著考古調查研究。在考古人員們的細心探索下發現了姚河塬商周遺址。這個遺址佔地面積達到了60萬平方米,大約是整個塬地的三分之一。
這個遺址中專家發現有墓葬,祭祀遺址,制陶作坊,制銅作坊,車馬坑,池渠系統,路網,壕溝等遺跡,其中考古專家通過出土的文物諸如陶片,青銅車馬器等,可以推斷出這個遺址的時期應處於商朝的晚期到西周中期之間。
在這個遺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各種作坊,都印證了這個遺址的等級非常高,專家在其中一個深度達16米的墓葬中,發現了四輛青銅馬車,在墓葬旁邊有兩個殉葬的馬坑,其中殉葬的馬坑裡的馬頭都是頭朝北方,這可以斷定這個墓的墓主人的地位不低。
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們都很重視禮樂制度,一個人的生前地位往往會決定他死後的墓穴規格。在周朝時,只有天子在出行的手能夠享受六匹馬的車架,而這個墓穴的主人可以享受四匹馬的車架,其地位應該是諸侯,這么高地位的周代墓穴還是第一次在寧夏地區被發現。
陝西省考古研究員、商周考古學家張天恩據此判斷:這個墓葬的主人應該是諸侯國中地位較低的諸侯,因為雖然貴為諸侯但是諸侯間也有實力高低地位尊卑。中國自古以中原為腹地,地位高的實力強的諸侯的封地自然也是在中原地區,所以在寧夏地區的諸侯自然是地位稍次的。
㈤ 天目山商周遺址的遺址價值
天目山商周遺址位於江蘇姜堰鎮北郊,本世紀70年代後陸續出土商周幾何紋陶器殘片、商代龍背銅削、銅箭簇、石網墜、灰陶豆、角質亞化石、麋鹿角、銅鏡、漢代墓磚等文物遺跡附近出土的彩陶球,為姜堰區的 悠久歷史提供了佐證。1276年文天祥路經姜堰,曾留下「羈臣家萬里、天目鑒孤忠」詩句。
2002年10月22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天目山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城址屬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明顯受長江以南湖熟文化和中原西周文化的影響。城址在該地區具有較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力,對研究、填補江淮地區西周、春秋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2006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9日,經國務院核准公布,天目山 遺址作為歷史時期不同朝代、不同類別、不同地域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典型遺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8月至2003年10月,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南京博物院、泰州博物館、姜堰文管辦3方人員組成天目山遺址考古隊,對天目山遺址先後進行了兩次考古考掘,揭露面積1316平方米。考古發現,該遺址是一座西周時期的古城址,分為內城和外城,外城外側有環城河道,外城牆僅發現東、北、西三側。內城周長近於萬曆《泰州志》所載史實。城牆為土築,始建時城牆高度不超過10米,與古文獻相符。發掘中還發現了河道、台基、房址、墓葬、排水溝等古遺跡和大量動物遺物及人工陶器罐、鬲、豆、缽、盆、盤、簋等。天目山西周古城,是目前江淮地區發現的最早城址。這一時期的城址很難得。為春秋時代不同古城結構比較和中國古代城市模式發展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資料。江淮地區西周春秋時期歸屬及其文化特徵,以往缺少研究,史料十分單薄且內容相悖。當時有可能在此活動的有干、淮夷、吳、東夷等國族,但文獻缺載。天目山古城是河道中的小城,是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晚吳國嚮往中原、向北發展的要道中的一座城堡。古城文化因素體現了江南湖熟文化與中原龍山文化交融匯合發展演進的歷程。天目山古城地處古長江河道、古海岸線進退變化區域內,該遺址可以為稻作文化的產生研究提供基礎性資料。2003年10月18目,首屆江蘇省文物節暨南京博物院建院70周年慶典中,中國商周考古第一人、夏商周斷代工程理論權威專家、北京大學博導鄒衡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展廳對天目山古城出土文物予以現場點評。
㈥ 商周遺址裡面是什麼樣子的
商周遺址位於房山區琉璃河內。包含居住址、古城址和墓葬區3部分遺存。這處古文化回遺址從70年代初開始答發掘,通過對出土器物的分析和研究,認定屬商周二代的古文化遺存。 居住址發現了當時人們居住的房子,使用過的窖穴,以及屬西周時期的遺物,包括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其中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在一些使用過的灰坑中也發現屬於商代的遺物。
㈦ 商周遺址有封土嗎
商周遺址位於房山區琉璃河內。包含居住址、古城址和墓葬區3部分遺存。這處古專文化遺址從70年代初開始發屬掘,通過對出土器物的分析和研究,認定屬商周二代的古文化遺存。 居住址發現了當時人們居住的房子,使用過的窖穴,以及屬西周時期的遺物,包括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其中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在一些使用過的灰坑中也發現屬於商代的遺物。
㈧ 商朝遺址在鄭州嗎
鄭州有商代遺址,但是商代遺址不全在鄭州。
㈨ 天目山商周遺址的介紹
天目山遺址,位於抄姜堰區城區北部,是一座四面環水的古城址,遺址所在地地勢較高,四面環水,形似一座小島,呈覆缽形,與中國東南地區以往發現的同時期古城有著較大差別。天目山遺址,位於姜堰城區北部,新通揚運河南側,姜溱河東畔。遺址所在地地勢較高,四面環水,形似一座小島。2006年5月29日,經國務院核准公布,天目山遺址作為歷史時期不同朝代、不同類別、不同地域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典型遺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18日,首屆江蘇省文物節暨南京博物院建院70周年慶典中,鄒衡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展廳對天目山古城出土文物予以現場點評。
㈩ 新鄭商周遺址
遺址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南部和西部,潩水河與九龍河兩河交匯的夾角台地上,歷代相傳稱該地為「黃帝口」,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戶遺址文化遺存堆積豐富,包含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是一處跨時代的聚落群址。其南北長1860米,東西寬300—860米,面積140餘萬平方米,其中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達3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址。2006—2007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遺址進行全面調查和考古發掘,發現舊石器加工地點4處,裴李崗文化時期大型居住基址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重要文化遺物。發現可以確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房址63座,灰坑(窖穴)204座,溝4條(排水系統1條),壕溝1條。這些新發現的房址,不僅數量多,而且形制多樣,單間式房址60座,雙間式3座。房址分布較有規律,分4組布局,其中2組具有排狀布局的特徵,是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考古的重大發現,進一步豐富了裴李崗文化的內涵,對研究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聚落形態,房屋建築方式,特別是裴李崗文化時期的家庭組織結構,農業文明的起源等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