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古遺址出土窖藏文物
Ⅰ 臨沂有什麽遺址或遺跡
1.齊長城
齊長城遺址座落於沂水縣。長城遺址保存尚好,平均高約3.5米,底寬約12米,牆高約2米。
齊長城穆陵關遺址位於沂水縣城東於溝鄉、馬站鎮、圈裡鄉、楊庄鄉、富官莊鄉境內,佔地面積4,600餘公頃,為古齊國所建長城的一段。齊為西周時分封諸侯國之一;齊宜王時(公元前319——301年),疆域擴大,東至黃海,西至黃河,南達穆陵關。為防魯、楚等國入侵,齊國將以前零星修築的長城加以延長,西起平陰、東至琅琊台,蜿蜒500公里。穆陵關一段大都建在山嶺上,城牆為混合沙土夯築,基寬3-5米,保存較好的有4段:穆陵關東西兩段各5公里,楊庄鎮東、西溝子至鳳鳴峪一段長4公里,垛庄光光山一段長1.5公里。高矮不等,最高處一段即穆陵關東段,高出地面1-2米。穆陵關是齊長城的重要關隘,自齊國始,歷代均視為戰略要地,派兵駐守。今尚存明嘉靖年間修葺關樓時所立石碑。穆陵關山谷峻狹,古稱「齊南天險」。登關四覽,沂水、沭水盡收眼底,長城遺址逶迤起伏,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1978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孟良崮戰役遺址
孟良崮戰役是在一九四七年五月,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蒙陰東南地區,對國民黨軍隊發動的一次山地進攻戰役。華東野戰軍在陳毅、栗裕的指揮下,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英雄氣概,經浴血奮戰,一舉殲滅號稱「五大主力之首」的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擊斃敵中將師長張靈甫,少將副師長蔡仁傑,斃傷、俘敵三萬二千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一舉粉碎了蔣介石對山東省重點進攻的戰略計劃,扭轉了華東戰局,在解放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由此,「英雄孟良崮」成為沂蒙山的象徵而名揚海內外。
孟良崮旅遊區自建設以來,受到了黨政軍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陳毅元帥、粟裕將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均為孟良崮旅遊區題過詞,曾參加過孟良崮戰役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將軍、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省長李春亭和曾參加過孟良崮戰役的老首長、老將軍都曾多次親臨孟良崮。
3.銀雀山漢墓竹簡
銀雀山漢墓座落在臨沂市蘭山區銀雀山西南麓市政府院內,1989年10月落成開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松柏花竹,長廊圍繞,山水相映,整體設計融仿古建築與園林風格於一體,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是一座遺址性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共有三個展廳:銀雀山漢墓廳、竹簡陳列廳、文物陳列廳。
1972年4月在銀雀山發掘古墓兩座,定為銀雀山一號、二號墓。墓址開鑿在岩石上,為長方形豎穴,均為一槨一棺。槨內有隔板一側放棺、一側為邊廂,邊廂內放置隨葬器物。考古人員在邊廂里發現的竹簡。經專家整理,其中有中國古代四大兵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經》《曹氏陰陽》等先秦古籍。二號墓出土的《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這批珍貴的竹簡為研究中國先秦和漢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文學、音訓、簡冊、歷法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文獻資料。 特別是失傳1700多年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時出土,解開了歷史上孫子和孫臏是否一人、其兵書是一部還是兩部的千古之謎。漢簡出土名揚四海,震驚中外,與「馬王堆」「兵馬俑」齊名,被列為「新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4.萬壽宮
萬壽宮位於蒙山南麓,原名古蒙祠,宋代改為道觀,名玉虛觀,顓臾王廟,後易名萬壽宮。北宋宣和五年,宋徽宗趙佶曾封古顓臾王為英烈昭濟惠民王,故古蒙祠曾改名英烈昭濟惠民王廟。宋代盛行道教,萬壽宮道眾達310人,道觀建築最具規模。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均在此舉行盛大的廟會,遊客雲集,香火旺盛。
萬壽宮古建築群由於年久失修,部分損壞,後經平邑縣政府修復。新建築群座北朝南,迎面兀立著一座象徵著「天、地、人」三界的土木結構的三洞山門。山門前有一建築,稱「玉皇殿」。殿前有清朝嘉靖年間栽植的文冠果一棵。有《金石錄》中記載的「玉華峰」奇石一處,碑刻數通。過山門即進入正門,第一進院落正面是前殿和兩廂配房。前殿建築面積180平方米,單檐歇山勢。穿堂入第二進院落,為萬壽宮主體建築,北有「三清殿」,建築面積560米,重檐廡殿式,殿堂為玻璃瓦屋面。古寺新顏,金碧輝煌,頗具氣勢。
萬壽宮依山傍水,有喬松古檜700餘株,參霄蔽日,秀色可餐。有新植黑松、雪松、水杉、翠竹及各種果樹,滿山遍野。溪水長流,松竹常青。春華秋實,景色宜人。置身其間,如臨仙境。
5.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故居位於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為古典園林式建築。一期佔地面積約28畝,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
書聖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出生於琅琊郡(今臨沂市),自幼酷愛書法,真、草、隸、篆俱佳,尤善隸書。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在我國書法史上並稱「二王」。王羲之不僅在《晉書》有傳,還有勞唐太宗親筆撰寫了一段專論,因為他的書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賞」。唐太宗稱贊他「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個愛好書法的皇帝,他一生對王羲之的墨跡,真是「心慕手追」,直到臨死還留下遺言,將古今行書第一的《蘭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還爭論不休的一樁公案。
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隨家族南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舍故宅為佛寺,佛寺歷經興廢。偽劉豫時,易名普照寺,沿襲至今。為紀念我國歷史上這位書法大師,1990年以來,由臨沂地區行署、臨沂市政府投資400餘萬元修復了王羲之故居。
6.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應該也算吧)
Ⅱ 問什麼臨沂的古墓出土文物不留在臨沂
文物都是國家的,根據文物價值決定留在那裡。
Ⅲ 中國至今最有價值的考古發現是哪次
一定是秦始皇兵馬俑了,世界8大奇跡中的
再後來應該是長沙馬王堆的辛追夫人
Ⅳ 臨沂的名勝古跡有什麼啊
有銀雀山漢墓竹筒博物館、王羲之故居、臨沂市博物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金雀山公園、沂蒙湖水上游覽區、王祥故里、新四軍軍部舊址、湯頭溫泉、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諸葛亮故里、顏真卿故里、蒙恬故里、杏山溶洞、雲蒙湖、平邑漢闕、自然博物館、蒙山旅遊區、五龍湖、左寶貴衣冠冢、文峰山、荀子墓、萬畝銀杏園、萬畝梨花園、萬畝木瓜園、馬陵之戰遺址、卧佛寺公園、羽山、沂山、穆陵關齊長城遺址等
Ⅳ 臨沂有哪些文化歷史古跡
鳳凰嶺遺址
鳳凰嶺高出地面10-20米,海拔60-70米,巔峰75米,由五個饅頭形大土丘組成,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300餘米。其五個土丘已有三個被整平為農田,後存兩個。1982年5月,鐵十四局在此處購土,修築兗(州)石(臼)鐵路沂河東段路基,挖土時發現墓葬。臨沂地、縣文物管理部門及時組織人員對其進行發掘清理。是年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又冒著嚴寒,打破只在春、秋季考古發掘的常規,搶救發掘鳳凰嶺遺存。通過大面積科學挖掘,先後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壺、缽、銅鏡、五銖錢等。另有8個樂舞、雜技俑,塑雕精緻 ,栩栩如生。在這些墓葬中,一座最大的墓葬系東周墓。墓呈方形,面積近100平方米,由三部分組成,有車馬坑、器物坑和墓室。墓早年又有11具無棺的骨架,乃系奴隸殉葬墓。主墓北25米有一個器物坑,出土器物有編鍾一套計9件,鼎7件,矛14把,弓4張,簇鏃1宗,舟、獻各1件。最大鼎重35公斤,最長的一把矛達3.09米。在鳳凰嶺遺址中同時還出土地許多細石器,並發現了多處用火遺跡,這些細石器包括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大類,器形繁多。大多數以傳統的間接打法製成,具有典型的細石器特點。細石器在山東省乃首次發現,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單獨文化,存在於距今約有1至2萬年前的中石器時期。這一發現,填補了魯南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原始農業的空白。
泉上屯遺址
泉上屯遺址位於河東區湯頭泉上屯村東,西南距臨沂城30餘公里。村西有湯河流過,西北倚湯山,是片依山傍水的河旁台地。遺址東西寬750米,南北長約1500米,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呈梭形土狀堆積。其東約1500米處有一南北向蜿蜒起伏的低山,群眾稱"長虹嶺",屬沂、沭斷裂帶小構造形成和丘陵,以侏羅紀、白堊紀的紫紅色砂岩為主,而遺址座落在沂、沭兩河之間的分水嶺上,由沖積形成。
就泉上屯遺址在中國考古學的地位看,應屬華北中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系統,與黃河中、上游地區大荔沙苑、沁水下川、許昌靈井及河北黃驊等地的細石器文化處在大致同一發展水平上。就山東地區而言,泉上屯是中石器時代屈指可數的重要遺址。它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地區史前考古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考古空白,銜接了新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缺環,從而使山東史前序列的建立變為現實,解決了建國以來,30多年間山東史前考古中一個懸而未決的重大課題,讓考古工作者們初步認識了這種新的遺存面貌與形成。
泉上屯遺址在當時是山東省各地除臨沂以外均未發現的文化遺存。1992年6月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政府樹立的文物保護單位石碑現屹立在泉上屯村東。
青峰嶺遺址
青峰嶺遺址是一處以中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為主的史前居址。它的發現引起了中外考石學界的矚目,對研究人類歷史發展及魯南古代發展史有重大貢獻。
遺址位於河東重溝鎮王、鄭田莊村北,東南靠劉田莊,北為養馬庄,向東700多米有一條沭河支流自西北向東南流過。遺址為紅砂土沖積而成的梭形高地,北端偏西,南端偏東。南北長1150米,東西寬500米,總面積約57.5萬平方米。遺址於1982年12月發現,1992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峰嶺遺址是山東地區繼鳳凰嶺遺址發現之後的第二處大型中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迄今發現文化遺跡、遺物較多,且保存較好的一處遺址。就其遺址保護意義來講,有助於中石器時代社會形態的研究、 人類進化史的部究、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古氣候與植被環境變遷的研究。
青峰嶺與鳳凰嶺等遺址的發現,因其所處的考古學年代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行將結束、新石器時代期文化即將萌出的過渡階段時間,稱為"中石器時代"。按照考古學的命名原則,青峰嶺遺址應歸屬於此前發現的鳳凰嶺文化。這一次的發現,填補了20世紀80年代以前山東地區中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
大范庄遺址
大范庄遺址位於臨沂市河東區相公鎮大范庄西0.5公里處,嵐濟公路側。遺址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40米,總面積為3萬平方米,高出地面6-8米,呈饅頭狀土丘。土丘上層多周、漢時代遺存,已數遭破壞流失。1965年,村民在此取土填汪,發現器物,報告上級部門,隨後原臨沂縣文物部門組織人員到此發掘,因"文化大革命"開始,發掘工作被迫暫停,共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26座,出土文物768件。其中石器20件,主要有鏟、鐲、鏃、石佩等;骨器23件,主要有骨鏃、獐牙、獸牙等。最多的器物為陶器,計725件,主要有夾砂陶、泥質黑陶、夾砂白陶、夾砂紅陶。器形大多數為平底器皿,三足器鼎和圈足器有豆和柄鏤孔杯。高柄鏤孔杯有30件,胎壁極薄,近似蛋殼,故稱為蛋殼陶,它是龍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器型規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樣,是古陶中的瑰寶。
Ⅵ 山東臨沂發現北辛文化環壕聚落,從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在滕州市(現棗庄市滕州市)北辛遺址調查中,採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風格不同的陶器,稱之為“北辛類型”。北辛文化主要分布於泰沂山系南、北兩側一帶,包括了除膠東半島以外的山東省大部分地區。 該遺址位於沂水縣許家湖鎮邵家宅村南,東部緊鄰沂河,北、西兩側被丘嶺環繞,屬嶺前沖積平原向河邊台地過渡地段,面積約3.5萬平方米。遺址保存狀況較好,內涵較為豐富,採集遺物標本以夾砂紅陶、褐陶為主,質地較粗疏,器型有鼎、缽、盆、罐等。根據器型的演變特徵並經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專家鑒定,為新石器時代北辛文化遺存。
Ⅶ 我有一個關於臨沂古建築的課題需要資料 求好心人幫忙~~~謝謝
暑假那會想去臨沂轉轉,所以通過查文物保護單位的方式對臨沂專的古跡摸了一下底,結果略令屬人失望,臨沂市區(蘭山、羅庄、河東三個區)內符合你這個要求大概只有兩個,一個是清代的臨沂孔廟,一個是建於1903年-1913年的天主教堂,其他要麼是古墓葬、古遺址,要麼就是所謂的革(和了個諧)命遺跡了,所以最後還是沒去。
你可以去搜 臨沂孔廟 和 臨沂天主教堂 ,網上介紹很多。孔廟在各地的建置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你可以參考一下傅熹年對建築平面的分析法,從網格、院落對角線和視角三個方面分析分析一下試試看(平面實在找不到測繪圖就用谷歌地球)。那個天主教堂我剛才看了下網上的圖片,窗子都是半圓券,的確有點古羅馬或者羅馬風建築的感覺,要是能實地測一下柱網和正立面的話或許也能分析出一點什麼來(正立面不好測的話或者數磚,或者照正面照片用CAD的比例間接推敲),西方建築的分析法主要是看平面和立面的比例關系。
Ⅷ 什麼是考古里說的窖藏
一個專門藏東西的地方
何家村唐代窖藏
1970年10月5日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個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個高65厘米,腹徑腹徑60厘米的陶瓮,裡面裝有大量金銀器;10月11日,在第一個陶瓮出土地點的北側不遠處,考古人員又發現了一個大小類似的陶瓮,瓮上面蓋有一層銀渣,其內裝有金銀器和玉器;考古人員在陶瓮的旁邊還發現了一件高30厘米,腹徑25厘米的銀罐,銀罐內裝有一件精美的鑲金獸首瑪瑙杯。這次發現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各種金銀器、銀鋌、銀板、銀餅、中外錢幣、寶玉珍飾和貴重葯材。這次出土的文物被稱為何家村唐代窖藏。
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銀器皿271件,銀鋌8件,銀餅22件,銀板60件,金、銀、銅錢幣466枚,瑪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帶10幅,玉臂環1對,金飾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寶石等。其中被定為中國國寶級文物的有3件,定為中國國家一級文物的有數十件。
鑲金獸首瑪瑙杯:海內孤品,中國政府禁止其出境。
鴛鴦蓮瓣紋金碗:被定為中國國寶級文物。
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被定為中國國寶級文物。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被定為中國國寶級文物。
這批金銀器的數量非常大,價值非常高。經實測何家村唐代窖藏金器總重達298兩(唐大兩,合今45克),銀器總重3700多兩(唐大兩),再外加十副玉帶,它們的總價值在唐代大約摺合黃金900——1000兩,銅錢3830萬錢。
考古工作者經過鑽探並對照文獻,初步判斷現在何家村的位置是在唐代長安城興化坊中部偏西南處。
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證,這批文物「為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6月因安祿山之亂逃奔四川時邠王李守禮後人所窖藏」。他認為這批窖藏文物是邠王府中的財物,可能是在「安史之亂」時倉促埋下而後來未能挖出,所以才保留到現代。而陝西歷史博物館和北京大學的學者考證,何家村窖藏的主人是唐代尚書租庸使劉震,窖藏埋藏年代應為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的涇原兵變時,也因兵亂保存到現代。
何家村窖藏的製作工藝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何家村金銀器使我們對唐代的金屬冶煉、機械設計及加工、焊接、貴金屬製作等都有了直觀、深入的認識。專家推測當時可能已經使用簡單車床對材料進行切削、拋光,窖藏文物的焊接、鉚、鍍、刻、鑿等的工藝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同時大量優質銀器的出現也表明當時冶銀技術的進步。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銀鋌、銀餅、銀板上面留有文字,這些文字涉及到年號、地區、賦役種類等,這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唐代的經濟制度。此外22枚銀餅中有4枚是庸調銀餅,為庸調銀實物的首次發現。
何家村窖藏應為唐代宮廷之物,這些物品反映出了豐富多彩的宮廷生活。如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就印證了唐代宮廷舞馬的記載。據《舊唐書·音樂志》載:「玄宗在位多年,善樂音。若宴設酺會,即御勤政樓。……日旰,即內閑廄引蹀馬三十匹,傾杯樂曲,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抃轉如飛。」《新唐書·禮樂志》、《通典》、《通志》、《樂府雜錄》、《明皇雜錄》等文獻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唐代張說的《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中有「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的詩句。
傳說唐玄宗常在承天門樓上設宴娛樂,筵席間興致高昂時,便向樓下拋撒金錢作為賞賜。唐代詩人張祜《退宮人》一詩有「開元皇帝掌中憐,流落人間二十年。長說承天門上宴,百僚樓下拾金錢。」的詩句。「金錢」指「金開元通寶」,它不用於流通而僅供賞玩。何家村窖藏一次出土了「金開元通寶」30枚,是「金開元通寶」迄今惟一的一次發現。
何家村窖藏出土錢幣39種,是錢幣收藏史上一次大發現。出土錢幣包括唐代流行的開元通寶,西域高昌國的高昌吉利錢,日本元明天皇鑄造的和同開珍銀幣,波斯的薩珊銀幣,東羅馬金幣等。還一次出土了「金開元通寶」30枚,「銀開元通寶」421枚。
家村窖藏出土了一套完整的葯具和大量的葯物,其中的葯物在唐代屬名貴葯物,僅硃砂一項就有7種規格。這是迄今為止唐代葯具和葯物最為系統、完整的一次發現,是中國古代醫葯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
何家村窖藏珍寶還呈現出濃重的多種文化因素。有些文物直接來自波斯薩珊、東羅馬、中亞粟特和日本等地,如各種錢幣。還有一些文物有明顯的異域風格,如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形制上仍保留有粟特帶把杯的風格,但其上的仕女形象已完全中國化了。這些文物反映出絲綢之路上多種文化碰撞、融合、創新的過程。
http://ke..com/view/850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