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羅州古城遺址

羅州古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2 04:43:21

❶ 廉江在廣東什麼地方

廉江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是廣東省湛江市代管縣級市。

廉江市東西相距79.5公里,南北相距60.2公里。總面積2867平方公里。海域以10米等深線計算,行政區域內的面積達11755公頃。其中淺海面積5343公頃。

廉江是傳統農業大縣和工業強縣,盛產水果,號稱百果之鄉;是廣東40個產糧大縣中表現較突出的縣級市;是粵西唯一一個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工業類別齊全,尤以電飯煲產業表現突出,其電飯煲產量佔全國3成以上,是「中國電飯煲之鄉」。

(1)羅州古城遺址擴展閱讀:

在廉江境內出土的肩石斧、穿孔石鉞、石鎊、礪石等文物,證明了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在廉江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勤勞、淳樸的廉江人民世代相傳,辛勤勞動,創造了廉江的歷史和文明。

豐背村落遺址,展現了戰國時代當地人民生活的風貌;建於公元7世紀的羅州古城,以其仿唐代長安都城的不同凡響的格局,顯示了廉江當時盛極一時的繁榮。

新中國成立後,廉江人民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改造山河,艱苦奮斗,辛勤創業,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不斷發展,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

特別是1978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廉江人民不斷更新觀念,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奮發圖強,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工農業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城市化建設和其他各項社會事業日新月異。

1991年,廉江被評為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廉江撤縣設市。從此,廉江歷史掀開新的一頁,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逐步從以農村為主向以城市為主、城鄉結合上轉化,廉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❷ 良垌鎮的變遷

在廉江境內出土的肩石斧、穿孔石鉞、石鎊、礪石等文物,證明了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在廉江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勤勞、淳樸的廉江人民世代相傳,辛勤勞動,創造了廉江的歷史和文明。豐背村落遺址,展現了戰國時代當地人民生活的風貌;建於公元7世紀的羅州古城,以其仿唐代長安都城的不同凡響的格局,顯示了廉江當時盛極一時的繁榮。新中國成立後,廉江人民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改造山河,艱苦奮斗,辛勤創業,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不斷發展,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特別是1978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廉江人民不斷更新觀念,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奮發圖強,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工農業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城市化建設和其他各項社會事業日新月異..1991年,廉江被評為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廉江撤縣設市。從此,廉江歷史掀開新的一頁,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逐步從以農村為主向以城市為主、城鄉結合上轉化,廉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粵桂兩省要沖的羅州古邑
廉江地處雷州半島北部。粵佳邊界,扼粵佳兩省交通要沖。廉江,古稱羅州。始建前,秦屬象郡地;漢屬合浦縣地;晉屬高涼郡高涼縣地;(南朝)宋、齊,為高涼郡羅州縣地;(南朝)梁、陳。為羅州高興郡石龍縣地;隋屬高州高涼郡石龍縣地。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析石龍縣建石城縣,屬羅州,(註:羅州城遺址在河唇鎮龍湖村東側,面積約6萬平方米。此遺址布局有仿唐代長安城的明顯跡象。1962年,此城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時,在縣境之西及西南同時建招義、零綠兩縣。唐天寶元年,招義縣改為干水縣)此縣名即為石城縣之始。唐玄宗天寶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為濂江縣。南漢,屬羅州;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並廢濂江、干水縣,劃入吳川,屬辯州(太平興國五年即980年,改辯州為化州)。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76年),復析吳川西鄉置石城縣,屬化州;元,屬化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化州府,七年(1374年)屬化州,九年(1376年)屬高州府;清,屬高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至3年,屬高州道;民國3年改石城縣為廉江縣,屬高州道;民國9年廢除道制,屬高州善後處;民國12年屬高雷廉欽瓊崖羅陽八屬聯軍總指揮部;民國15年八屬聯軍全部覆滅後,屬廣東南路行政公署;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七行政區公署;民國38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屬廣東省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1月11日,廉江縣城解放,屬廣東南路專員公署;1950年9月,屬高雷專區;1952年11月,屬廣東粵西行政區;1956年2月,屬廣東省湛江專區;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縣合並為雷北縣,屬廣東省湛江專區;1960年11月,雷北縣易名為雷州縣,屆廣東湛江專區:1961年3月,撤銷雷州縣,恢復廉江、遂溪、海康三縣。按原縣區域分治和歸屬;1978年9月,屬廣東省湛江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9月。實行市領導縣體制,屬湛江市;1993年12月,經國務批准,廉江撤縣設市(二類市)。歸廣東省直轄,並委託湛江市代管。
廉江古近代經濟以農業為主,尤其以種植業為主要經濟支柱,屬於封閉式的自然經濟狀態。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人民生活較為貧困。傳統農業種植水稻、番薯、黃栗、芋頭、糖蔗、紅煙、黃麻、蔬菜等作物,習慣飼養豬、牛、雞、鵝、鴨等禽畜。糧食產量較低,但可以自給自足。主要土特產有長山紅煙、吉水蒜頭、生薑、蠶桑、茶葉、黃紅麻等。工業較為落後,主要是陶瓷、鑄鍋、醬品、爆竹等。到本世紀初。手工業和五匠(木匠、泥水匠、鐵匠、蔑匠、石匠)、四坊(磨坊、粉坊、油坊、豆腐坊)興起,遍布於各村鎮。民國元年(1912年),李使悅等4人在安鋪鎮中大街創辦華安印刷廠,揭開了廉江印刷業的歷史。民國6年,廉城南街形成了「布鞋生產門店一條街」;民國9年,塘蓬黃叔茂開辦刨制煙絲手工業工場;民國11年。太平碗廠開業……到1949年,全縣有工業和手工業410戶,計有陶瓷、鑄鍋、煉鐵、製糖、碾米、草織、縫紉、船舶修理、燒石灰、燒磚、印刷、製鞋、棉織、制煙等行業。總產值為181萬元。廉江物產豐富,具有發展商業的基本條件。但由於交通閉塞,縣民多以農為業。商業不振,經濟落後。新中國成立前廉江商業比較發達的時期要屬民國20~30年(1931—1941年)間,最著名的商品行石嶺的紅州、吉水的蒜頭,安鋪的紅糖、咸魚、海味,廉城的葯材等。民國26年。安鋪經商戶達840多戶。坐商200多家,行商600多家。廉城的商業也有鞋業、葯材等150多戶。當年石嶺是廉江縣的紅煙集散地,有隆興、萬合、和隆等煙行10多家;抗戰時期,因為道路被毀,從廣州灣進入內地的紗布、百貨等商品也大量用肩挑手提集售於此,因此盛極一時。此外,青平,塘蓬、石角、良桐等坪鎮也逐漸興旺。當時全縣擁有商號600多家,小商販3000多戶。
廉江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各時期有識之士都注重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設。早期曾建有一批書院,比較著名的是宋代建築的、紀念文學家蘇東坡旅羈廉江時燃松賦詩的「松明書院」;明清期間,邑中士子中科舉的迭有出現清朝以來,陸續出現一批文教科技界的知名人士,如經學家鄒士操,詩人江慎中,文學家江王泉,金融界學者黃典元等。

❸ 跪求十處風景區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每處不少於200字

廉江歷史沿革(南朝至今)
始建前,.秦屬象郡地;漢屬合浦縣地;晉屬高涼郡高涼縣地;南朝宋、齊,屬高涼郡羅州縣地。南朝梁、陳,為羅州高興郡石龍縣地。.隋朝,仍屬高州高涼郡石龍縣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龍縣建石城縣,屬羅州,(註:羅州城遺址在河唇鎮龍湖村東側,面積約6萬平方米。
此遺址布局有仿唐代長安城的明顯跡象。1962年,此城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時,在縣境之西及西南同時建招義、零綠兩縣。唐天寶元年,招義縣改為干水縣),此縣名即為石城縣之始。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羅州徙治石城縣。.唐玄宗天寶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為濂江縣。.宋朝,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並廢濂江、干水縣,劃入吳川,屬辯州(今化州,太平興國五年即980年,改辯州為化州)。.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76年),復析吳川西鄉置石城縣,屬化州。元朝,屬化州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屬化州府。七年(1374年)屬化州。.九年(1376年)屬高州府。.清朝,屬高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至3年,屬高州道。.民國3年(1915年),改石城縣為廉江縣,屬高州道。.民國9年(1921年),廢除道制,仍屬高州善後處。.民國12年(1924年),屬高雷廉欽瓊崖羅陽八屬聯軍總指揮部。.民國15年(1927年),八屬聯軍全部覆滅後,屬廣東南路行政公署。民國25年(1937年),屬廣東省第七行政區公署。.民國38年(1940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屬廣東省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1月11日:廉江縣城解放,屬廣東南路專員公署。.1950年9月,屬高雷專區。.1952年11月,屬廣東粵西行政區。.1956年2月,屬廣東省湛江專區。.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縣合並為雷北縣,屬廣東省湛江專區。1960年11月,雷北縣易名為雷州縣,屆廣東湛江專區。1961年3月,撤銷雷州縣,恢復廉江、遂溪、海康三縣。按原縣區域分治和歸屬。1978年9月,屬廣東省湛江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9月,實行市領導縣體制,屬湛江市。1993年12月,經國務批准,廉江撤縣設市(二類市)。歸廣東省直轄,並委託湛江市代管。
地理
廉江山水秀麗,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四季如春,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金、銀、鋁、鋅、錫、銻和花崗岩、石灰岩、玄武石等20多種,其中銀礦和花崗岩蘊藏量名列廣東前茅。全市宜林宜果牧丘山地153萬畝,山塘水庫2800多個,九洲江貫穿市境西南89公里,全市可開發利用水域面積16萬畝。境內雙峰嶂為湛江市最高點,海拔382米。全國聞名的鶴地水庫,山清水秀,儲水量達12億立方米,水面積122平方公里,有「人造海」之譽。董必武、鄧小平、陳毅、郭沫若等國家領導曾蒞臨考察並予題詞。由鶴地水庫引流出去的雷州青年運河灌溉了遂溪、雷州、吳川和湛江市區。
[編輯本段]交通
廉江地理位置優越。道路基礎建設好,交通發達,已形成公路、鐵路、海運、空運門類齊全和相互配套的交通體系。黎湛線和廣茂線在市內文匯後,向南聯接湛江大港口,更突出了廉江交通大動脈和出海大通道的地緣優勢,與國內外往來十分便利。交通工具也有長足進步,運輸能力增強。
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國道325線和207線穿過全境,全長81公里。省道3條,全長93公里。由此把廉江城鄉公路網與廣東和全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八五」期間,廉江共投入公路建設資金4.3億元,對公路進行大規模的改、擴建,不斷提高公路等級水平。到1995年底止,公路總里程達1592公里,其中:一級公路16公里,二級公路13公里,三級公路52公里,四級公路683公里,等外公路1192公里。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56.2公里。全市23個鎮和356個管理區都通汽車。鎮與鎮之間的公路等級都達到四級以上水平。隨著工業大道、南北大道、羅州大道的建成通車,以市區為中心,以國道和省道為骨架向各鎮輻射的公路網路已初步形成。
公路運力具有較高水平,省內外客運交往日益增多。截至1995年底,全市擁有機動車輛3.38萬輛。其中大貨車4100輛,大小客車600多輛。目前,市區長途客車每天開往各大中城市有:5—8個對開班次往返廣州,8—10個對開班次往返深圳,4~6個對開班次往返珠海,3—5個對開班次往返海口,3—5個對開班次往返北海。往返湛江的客車每隔20分鍾對開一個班次。往來各鎮的客車更是絡繹不絕,從早上6點到晚上6點都有客車行駛。廉城至安鋪鎮、至化州的客車行駛時間較長,早上4點多鍾和晚上9點多鍾仍有客車開注。
鐵路形成樞紐。優勢越來越顯著。轄區內的河唇火車站是粵西地區的重要鐵路樞紐,黎湛和廣茂兩大鐵路干線在這里匯合。境內鐵路線長62公里。沿線設火車站8個。專線鐵路4條,是廣東省鐵路沿線設站和專線鐵路最多的縣市之—』。黎湛鐵路從廣西黎塘至湛江,是目前大西南最重要的出海通道,計劃「九五」期間將其改建成雙軌鐵路。廣茂鐵路從廣州到茂名,連接原有的河唇至茂名鐵路,成為廣東省內運輸大動脈。國家已計劃修建河唇廣西北海鐵路,連接昆明南寧一北海鐵路,構成華南一西南鐵路干線。這樣廉江就處於三大鐵路干線文匯點,成為華南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鐵道部門還規劃在此建設一個擁有編組站、機務段、大型貨場的河唇樞紐站。廉江所具有的這種鐵路樞紐優勢已被國內外所關注,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有識之士紛紛前來投資置業,許多「外向型」工業源源不斷在這里聚集,帶動了第三產業蓬勃發展。
海運發達。廉江市區距湛江港僅60公里,有鐵路和公路緊密相連。湛江港已與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是廉江走向國際市場的主要出海通道。此外。廉江在北部灣畔沿岸還擁有安鋪、營仔、龍頭沙等3個天然良港。目前。港口吞吐能力90多萬噸。擁有運輸船140艘,總噸位0.;萬噸。龍頭沙港新上的一個3000噸和兩個;000噸級泊位正在加緊建設。安鋪港歷史悠久,海運十分緊忙:,曾經有過每月從該港開往廣州、海南、東興、北海及越南的海防、西貢等地航班多達108個航次的紀錄。
航空便利。廉江市區離湛江飛機場50多公里,每天都有客車穿梭往來。市區各大賓館、旅社均設有多個民航售票代辦處,購票乘機十分方便。目前,湛江機場已有直通廣州、深圳、香港、海口、北京、上海、長沙、珠海、昆明等大中城市的航班。
今後,隨著廉江通往北海和大西南鐵路鋪通,黎湛鐵路復線建成,325國道擴建升級,連接廣湛高速公路縱貫廉江腹地的石平線一級公路修通,區域經濟聯系和國內外貿易將更加密切。廉江市區作為粵佳邊境商貿中心和廣東通往大西南交通要沖的地位愈加突出。加上市區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九洲江環市區北面穿流而過;大型水庫鶴地水庫坐落在市區東北部的河唇鎮上,距離市中心僅13公里,其得天獨厚的水源是周邊城市(如湛江市區、東海島、雷州市、吳川市、北海市)所缺少的。同時,城市新區擴展潛力也十分巨大,城區規劃控制面積可達160平方公里,而且大多利用台地、低丘,很少佔用農田。地勢平緩,土石方工程量小,地基承載力大多為15噸/平方米左右,地下水位深度4米,地殼穩定,地震基本烈度6度以下,歷史上還未有過破壞性地震的記載。廉江集優越的水源條件、巨大的城區擴展潛力、發達的鐵路和港口等經濟發展硬體於一身,實屬國內少有,這些條件必將使廉江成為湛江港口發展戰略中最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近幾年來,廉江市根據自然區位特點,把全市劃分為沿海、中部、山區庫區三個經濟區域,採取了市級抓名牌,各鎮抓特色,村戶抓模式的戰略措施,實行分類指導、層次推進。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優化,基本形成了紅橙、香蕉、龍眼、荔枝、紅楊桃、茶葉、速生林和羅非魚、對蝦、生豬、北京鴨、廣海雞等產業化基地,一品木業、安泰生物、佳鴻水產、茗皇茶、梅占茶等一批集約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成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以卷煙、建材、食品、機械製造、印刷、皮革、服裝、工藝品、高嶺土精選、紡織、家電、陶瓷為地方特色的工業在改革中持續發展,全市有200多種產品獲得部、省、市優質產品稱號,暢銷國際市場。外貿出口創匯名列湛江各縣(市)區的前列。
改革開放以來,廉江市廣泛開展對外經貿活動,先後同國內的28個省、市和40多所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進行了合作,與港澳台同胞以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長期貿易關系。廉江將以更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優美的環境.
[編輯本段]廉江旅遊
廉江境內山脈疊連,河流交錯;山塘水庫如繁星閃爍;奇峰怪石,不勝枚舉。人傑地靈,古跡悠在。青山綠水,景點眾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大部分尚待開發。
廉江市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歷史形成的自然景觀有「石城八景」,即建山疊嶂、崎嶺重關、雙溪拖練、三合溫泉、文峰聳翠、石室堆瓊、龍湖古州、松明石井。
干百年來,生息在這塊土地上的勞動人民不僅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也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河唇龍湖的唐朝羅州故城遺址,殘垣猶存,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長山鯽魚塘大壩革命紀念地——粵桂邊縱隊成立大會舊址,是緬懷先烈和教育後代的革命聖地。明朝以來,文人墨客先後評定和考證過的舊志八景有:謝建煙晴,崎嶺重關,雙溪拖練,三合溫泉,文峰聳翠,石室堆瓊,石城環繞,望恩雨露。還有羅州四景:建山覽秀,石門閱海,松明懷古,東林憎話。這些古跡名勝依舊風姿卓約,成為廉江旅遊資源中的瑰寶。
山嶂、水庫、海灘、花崗岩、紅樹林被譽為廉江旅遊資源中的「五朵金花」。就是這「五朵金花」把廉江裝扮得格外嬌嬈,形成了鶴地水庫、雙峰嶂、龍營圍、長青水庫、高橋紅樹林等極具綜合開發價值的大型風景旅遊區。這些景區的自然景觀極富濃郁的南國山光水色,令遊客流連忘返。
群山環繞的鶴地水庫是廣東省三大水庫之一,由其引發和哺育的雷州青年運河聞名全國。水庫面積140多平方公里,匯水面積達1440平方公里,號稱「人造海」。極目遠眺,天水茫茫,美稱「鶴湖煙雨」。其兩岸青山似黛,湖水如藍。幾十座形狀各異的小山有如幾十顆仙女散落湖中的明珠,把鶴湖點綴得更加絢麗多彩。庫壩是全國聞名的土壩水利工程,工程結構獨特,宏偉壯觀。不少偉人來到這里,留下不朽的墨跡,有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雷州青年運河」真跡、董必武的題詩、文學巨匠郭沫若揮毫題寫「青年亭」的匾,此外還有陳毅元帥夫婦親手種植的雲杉——元帥柏。水庫上游,兩座大橋橫跨兩岸,適如雙虹出海,著名的三合溫泉就坐落在庫區中部。80年代初,這里已是國家滑水隊員每年的冬訓場。遊客可下水暢泳,·可飛舟沖浪,可登上青年亭,飽覽湖光山色,以激發詩情畫意,又可選擇一處清幽之畔垂釣,享受大自然的賜贈。這里不僅發展水上運動條件得天獨厚,還是參觀、游覽和避暑休閑的好地方,宜開發為「鶴湖風景區」。
石嶺鎮地處廉江市中心腹部,東經110°,北緯21°,東連吉水、石城鎮,南連新民鎮,西連石頸、雅塘鎮,北連塘蓬、禾寮鎮,距廉江市城區16.5公里。鎮行政區域面積255平方公里,管轄24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全鎮共有332條自然村,總人口近11萬人,其中墟鎮常駐人口3萬人。每逢農歷初二、五、八為墟日,日成交額80多萬元。鎮轄區內有國營農林場各1個。
石嶺屬低丘陵地區,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為1700毫米,年均氣溫22.8度,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地下有花崗岩、石灰岩、河沙、瓷土、高嶺土等20多種礦產資源,據勘測花崗岩、石灰岩可開采100年以上。
石嶺鎮交通發達,西通325國道,距廣西北海市150公里,北距廣西玉林市139公里,南距湛江港和湛江民航機場70公里。省道遂(溪)六(深)線貫穿全鎮,是兩廣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該鎮在廉江市委市政府工業強市戰略強勁東風的驅動下,鎮委鎮政府以地方發展為已任,充分利用本鎮的資源和優勢,加快工業發展,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全鎮經濟發展迅猛,綜合實力不斷提高。2004年全鎮工業總產值89951萬元,通過發展壯大,國內、港台商人以及美國企業等前來投資辦廠。目前,石嶺鎮工業企業門類多,品種全,現已形成木製傢具、制衣、塑料、家電、金屬工藝製品、機械製造、花崗岩板材、異型石材石雕工藝、建築材料、輕紡、造紙、紙箱包裝、食品加工等一系列工業體系,集體、民營、股份合作、外商獨資等各性質工業企業有500多家,沙塘工業區、十里工業走廊、武陵工業區已初具規模。其中傢具、家電、石材工藝成為該鎮三大優勢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近年來到該鎮投資和合作的企業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收到較好的經濟效益,傢具、石材工藝、金屬工藝等主要產品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鎮內還有發電廠、水泥廠、木片廠等和台商獨資企業。
石嶺鎮在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合理調整農村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大搞開發性農業,生態旅遊觀光農業,開發商品生產,農業朝著高效,優質、高產的「三高」方向發展,出現了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結構合理,效益顯著的新格局,紅橙、荔枝、龍眼、香蕉、花卉、蔬菜(外運菜)、紅煙、淡水養殖、畜禽養殖等各類生產基地不斷崛起,目前該鎮擁有全廉江市最大連片紅橙生產基地、最大肉豬生產基地、最大珍貴花卉繁育基地、最大桉樹種苗和原木基地以及全市第一個接待外國遊客團體鎮和接待農業生產觀光人數最多鎮。2004年,全鎮農業總產值為37058萬元,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逐年提高。
石嶺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全鎮有中小學校33所、教職員工800多人,在校學生2萬多人。1995年,石嶺鎮「兩基」工作經省驗收達標,1996年被評為湛江市尊師重教先進單位,至今有7所中小學校被評為湛江市雙優學校,石嶺中心幼兒園被評為湛江市一級幼兒園。近年來,學校素質教育、快樂體育園地和教師安居工程為遠近所矚目。
石嶺鎮1995年被省定為全國十二個農村社區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試驗區之一,1999年4月份經中央、省、市派員驗收,給予高度評價和肯定,特別是農村改廁4400多戶,推動了粵西農村衛生工作的進程。石嶺醫院被省評為「甲等醫院」,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千家萬戶。
近年來,石嶺鎮黨委政府提出「工業強鎮,農業穩鎮,商貿活鎮,科技興鎮、依法治鎮、誠信立鎮」的發展戰略,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三個文明建設一起抓,全鎮各項事業蒸蒸日上。鎮多次被評為湛江市和廉江市先進黨委、標兵黨委、先進鎮。幾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央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國家農業部、國家民政部、國家教委、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以及省、市各級等有關領導前來指導工作。
石嶺鎮區位的優勢,豐富的資源、穩定的治安、優美寬松的環境,優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務是國內外投資者創業的天地、發展的良機。特別是最近石嶺鎮委鎮政府提出了把石嶺鎮打造成為工業重鎮和經濟強鎮以及把石嶺鎮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的中心城鎮的兩大目標,將會為該鎮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一新的契機。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新一屆石嶺班子的領導下,熱情好客的石嶺人民將更加熱情地歡迎海內外各界賓朋好友、有識之士前來觀光考察,投資興業,大展鴻圖,共鑄輝煌。
農業特色
石嶺鎮在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合理調整農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大搞開發性農業,開發商品生產,農業朝著高效,優質、高產的「三高」方向發展,出現了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結構合理、效益顯著的新格局,紅橙、荔枝、龍眼、香蕉、蔬菜(外運菜)、紅煙、淡水養殖、畜禽養殖等各類生產基地不斷掘起,各類種養專業戶1000多個。農業由傳統型向現代「三高」型轉變,由分散經營向集約科技型轉變,走出了一條「山上搞種養、山下搞加工、山外搞市場」的發展路子,把種、養、加工、流通結合在一起,逐步使石嶺由一個貧困落後的傳統農業山區鎮發展成為新興的多元化城鎮。
珠海的風土人情
當然,這里也有門庭若市、車水馬龍的地方。那天來到著名的拱北,這里因與澳門交界而出名,寬闊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座氣宇軒昂的建築,高大氣派的門頭上,懸掛著四個巨型厚重的大字——拱北口岸,庄嚴肅穆,象徵著國家的威嚴!大字下,廣場上,行色匆匆的人們紛紛拖著一個鋼管折疊小車來回穿梭著,耳朵里灌滿了刺耳的車輪與水泥地的磨擦聲。他們一色的黝黑皮膚、矮小個子、身著休閑衣。一看便知是些本地人。珠海的朋友介紹說:他們利用兩邊的關稅差價,以及政策許可,賺一點差價錢。靠近這里的蓮花路就是這些商品的集散地,因此,蓮花路也是珠海最著名的小商品一條街。這里商店林立,人流熙來攘往,熱鬧非凡。不過大型、高檔的商品,主要還在香州一帶。

當然,這里也是酒肆繁多,蓮花路附近聚集了全國各地的名點小吃。珠海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是當年建立特區時,從全國各地聚集而來。他們來自天南海北,飲食及生活習慣大項庭徑。因此,東北飯店、四川火鍋、蘭州拉麵、湘菜館、河北面館等比比皆是。我們吃厭了本地的粵菜後,特意趕到這里品嘗一下北方菜及川菜的麻辣,竟有種吃到家鄉菜的感覺!

在蓮花路的中央,排著一排戶外休閑吧。很是新穎、藝術。主要是些台灣小吃,粵式煲仔,還有熱飲、咖啡等。逛累了,喝點咖啡、吃點小吃,小憩片刻,欣賞一下來來往往的美女酷哥,也是一種享受!
襄陽區始建於西漢初年,以縣治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縣以北的地區。
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 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曹魏、西晉 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南北朝 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仍。
中華民國2年,直屬湖北省政府。3年,屬湖北省襄陽道。16年廢道,縣直屬於省。17年,屬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間,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黃龍一帶(縣內其它地方為國民黨統治)建立襄陽縣蘇維埃政權,屬鄂豫邊蘇區領導。
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
襄陽城地處漢江南岸,與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機關所在地。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不僅是歷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聞名的軍事重鎮。因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稱。自東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陽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戰場,戰爭的硝煙不斷彌漫在它的上空。如今,這里尚存許多軍事遺跡。襄陽城始築於漢,唐宋年間改為磚城,增設垛堞,新建城樓。明洪武年間重築,並在城的東北角新添一段城牆,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門,分曰:陽春、西城、臨漢、拱宸、震華。每座城門設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台,沿線分設敵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城牆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

襄陽城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綴十里城垣,與鼓樓(昭明台)、譙樓相映生輝。整個城池和諧地融為一體。

環繞襄陽城的古護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寬度180米以上,最寬處超過250米,是我國最寬的護城河,現被原樣保存。繞城泛舟而游,但見城垣高築、垛堞處處;垂柳掩映、灌木蔥蘢,彷彿置身於畫中,美不勝收。

襄陽城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襄陽城每座城門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萬曆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震門,臨漢門,震花門。因西門是朝拜真武祖師廟的必經之路,故又稱為「朝聖門」。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築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牆飛檐,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來下了很大功夫修復古城,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陽古城牆古樸的原貌。

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峰。城牆始築於漢,後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牆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里,

據山臨水,蔚為壯觀,明人李言恭詩贊「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人稱「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襄陽城布局嚴謹,形勢險要,自古譽為「鐵打的襄陽」。

這里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美稱。城牆始築於漢,時興時廢,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重築的新城。全城周長7322米,原有城門6座,橫匾於書陽春、文昌、西成、臨漢、拱宸、震華6個城門名。每座城門設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台,城牆沿線分設敵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

襄陽城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地處湖北省北部,漢水中游。《漢書·地理志》謂:「襄陽位於襄水之陽,故名。」戰國時楚置北津戌,始為軍政重邑。漢時置縣,三國時置郡,此後歷代為州、郡、府治所。漢唐兩代,襄陽城處於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荊州記》載:東漢時襄陽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城南一帶號稱「冠蓋里」。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使襄陽城由縣級治所一躍升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廣東、廣西、貴州等省的一部分,成為當時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陽城為山南東道治所,轄區擴及今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明末李自成攻佔襄陽城,並在此建立國家政權,自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陽與漢水對岸的樊城合為襄樊市。

❹ 化州古墓出土什麼多

石龍勝跡位於州署前(今市府大樓前)。《太平寰宇記》說在「州南三里石龍崗上」,即指此(北宋以前州城在舊城嶺,故石龍崗在州南三里)。石龍勝跡不知幾許年代就已存在,南朝梁置石龍縣、石龍郡取名由此。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亦取「龍能變化之義」,故名化州。古石龍崗上有石器出地面,形似龍首,有石潛江中,稱龍尾。龍首有石竅通江底,氣激則鳴,聲似鵝鳴而更洪亮。有時噴沙,晶瑩潔白。古人不明這種現象發生的科學道理,覺得怪異。有人說石龍是靈物.嗚則吉祥。明景泰七年(1456年)石龍鳴三日,楊一清誕主於州署,後來成為正德、嘉靖兩朝名臣,位至宰相。崇楨間州守趙仕錦在此開石龍井,復建亭立碑。有人說鳴則不祥,引來災異,故用鐵鑊、石塊堵塞石竅,建鼓樓以鎮之。明末瓦礫泥土逐漸堆積。入清以後,井平穴廢。但石龍則仍存在,被埋在地下,深約3米。古八景寶山積翠、立石中流、鑒水飛帆、驪珠波光、千秋夜月、龍崗盤石、鳳井鳴泉、登高野色為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變遷。已非昔日景點;有的則因建設被毀,不復存在。 化州石龍郡遺址今何在?在化州城東面的舊城嶺上,有一道斷斷續續的"回字"形舊城基和一道亘於城前的黑混城,這里就是梁置的石龍郡縣故址,也是隋大業前羅州治所在地.1980年,國家博物館人員到這里考古調查,證實了石龍故址在縣東三里的舊城嶺上.據《化州縣志》記載:石龍古城"在縣東三里大芬坡".其實,大芬坡是城前一大坡平崗的土名.舊城嶺也是一塊平崗,高約12米,西面緊靠鑒江,羅江的匯合處.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里.冼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里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跡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麗山 又名尖崗嶺,古稱為「化州之鎮山。」秀麗直立,高215米,位於城區北15公里處。登高遠望,西北群山連綿,像大海碧波起伏;東南平原無垠,村落與田疇交錯。麗山有一奇,每當天寒霜凍,此山左右無霜,農作物不枯萎。麗山石景蔚為大觀。石室:位於山頂之東南側,深12米,寬15米,可容數十人席坐,為遊客憩息之所;石井;又名「一杓泉」,位於山頂西面,井探45厘米,長50厘米,寬33厘米,井壁及井底均為花崗岩石,此井終年不枯,水清如鏡;石洞:位於南側山坳,洞深不可測,當地群眾稱為「仙人洞」;石溪,在仙人洞下,長20米,只聞水聲,不見流水,稱為「石底流泉」。此外,還有石台、石塔、石林、石床、石碟、石硯等,酷似物狀,都是好景觀。中火嶂 位於廣東省化州城西10公里的石灣區境內,連綿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48米,山石壯觀,景色幽野,風光殊絕,如天上人間,被譽為粵西形勝,南國名山。
折疊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化州市人多地少,2008年底全市土地總面積235644公頃,實際利用情況是:農業用地202778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8788公頃,園地面積4297 公頃,林地面積79036公頃,牧草地5公頃,其他農業用地11915公頃。建設用地24116公頃,其中居民點與獨立工礦用地面積2076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097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256公頃;未利用土地8841公頃。土地資源利用的總體特點是:農業用地量多,占土地總面積的86.1%,但人均耕地少,只有0.855畝;因受地形地勢的影響,各類用地分布不夠平衡,尤以耕地、林地和園地比較明顯。南部的長岐、同慶、南盛、東山等鎮(街道辦事處)耕地較多,而園地和林地相對較少;北部的文樓、平定、播揚等鎮則林地和園地面積較大,是林業和水果生產基地;由於土地開發歷史悠久,利用率比較高,達96.2%,後備資源缺乏,只有不到土地總面積的3.8%。全市耕地總面積69055公頃,其中水田佔72.2%,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的沖積平原、丘陵谷地及緩坡地上。水稻田耕作層大多小於30厘米,土壤呈酸性反應。水田除大多數種植早晚稻冬薯等糧食作物或冬種蔬菜等經濟作物外,有部分早造種花生等經濟作物,晚造種蔬菜及冬種番薯。旱地主要種植花生、甘蔗、紅麻、蠶桑、黃豆等經濟作物,秋種番薯、黃豆等作物。
土壤資源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全市自然土土壤12.17萬公頃,水稻土面積3.98萬公頃,旱坡地土壤5776公頃。自然土土層深厚,土壤比較肥沃,熱帶和亞熱帶果樹、林木都生長良好,但西南部和東南部屬熱帶氣候,橡膠、蔬菜、胡椒生長比化北好,松樹在化北、化中生長較為茁壯,在化南和東南生長則較幼弱,由南到北局部地區都種有速生豐產桉、橡膠、胡椒等。耕地復種指數242.4%,且單產高,冬種面積大。稻穀產量在平均水平以上的水稻土面積為64.9%。這些水稻土除粘土田外,土壤質地都在中壤至重壤,保水保肥性能好,水熱狀況能滿足水稻生長要求,而且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肥力高。
【水資源】化州市雨量充沛,水系廣,水資源豐富。全市平均年降雨深1833.8毫米,摺合水量43.1億立方米。全市平均年徑流深777毫米,摺合徑流量18.3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深1138毫米,摺合徑流量26.8億立方米。最少年徑流深621毫米,摺合徑流量14.6億立方米。按平均年徑流量計,境內地表水資源為18.3億立方米。若加過境37.3億立方米客水,化州市地表水資源為55.6億立方米。
化州市境內河流基本上屬鑒江水系,其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89.9%。主要河流有9條,即鑒江、羅江、陵江、清湖河、中垌河、官橋河、石灣河、三丫江、塘河。鑒江在市內的最大支流羅江,自北向南至化州城區匯入鑒江,羅江在市境內的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65.8%。根據化州市境內河川徑流分布和河流天然落差,對全市各河流分段計算,全市境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4.2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為2.2萬千瓦。至2008年止,全市已開發利用水能尚不足萬千瓦。此外,化州市地下30米以上淺層地下水蘊藏總量為4.01億立方米。地下水水質受人為污染較少,水質良好,適宜人畜飲用。化州市現已發現的飲用天然礦泉水主要分布在塘崗嶺、石灣區等地。塘崗嶺飲用天然礦泉水是目前廣東省礦泉水出露范圍較大的礦泉水產地之一,經多次取樣分析其化學成分穩定,有益元素含量齊全,完全符合飲用天然礦泉水的國際標准,單井日開采量可達440噸以上。地熱水出露的溫泉位於那務鎮新時代陵江江畔,泉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溫度在40~60℃之間,PH值8.8~9.12,水中陽離子以鈉離子為主,陰離子以重碳酸根為主;礦物含量高除含有與一般地下水相同的常量化學成分外,還有硫化氫、偏硅酸、氟、溴、碘、銅、鉛、鋅、鍶、鉀、鎳、砷、欽、鉻等微量元素及特殊成分,其中硫化氫、偏硅酸、氟含量均達到醫療熱礦水命名標准。
【礦產資源】化州市已初步探明的礦種有31種,礦點280多處。金礦、銀礦、鈦鐵礦、磁鐵礦、褐鐵礦、硫鐵礦、鉛鋅礦、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岩、鉀長石、雲母、鋯英石、石英石、葉臘石、綠柱石、鈮鉭石、滑石、水晶石、冰洲石、磚用粘土、瓷土、高嶺土、河砂、礦泉水等儲量較豐富,鉬礦、銅礦、錳礦、獨居石、輝長石、石膏礦、泥炭土、錫砂礦等也有一定的儲量。石灰石儲量約在800億噸以上,其中文樓鎮白石儲量約400億噸,石灰石含艚高達58%,碳酸鈣含量99.8%,純白度大於93%,密度2.85克/立方厘米,高品位在國內極為罕見,除作生產水泥、石灰、石米的原料外,還可深加工成復粉、雙飛粉和重質、輕質碳酸鈣,廣泛用作造紙、橡膠、塑料、塗料、醫葯工業、化妝品、去污粉等多種產品生產的原料,現石灰石年產50多萬噸。平定鈦礦儲量780萬噸,位列廣東省第一,伴生鋯英石、磁鐵礦,鈦精礦品位一般為48%~50%,現年產量10多萬噸。鐵礦儲量約200多萬噸,鐵礦石經精選後含鐵量可達56%以上,年產量3萬多噸。花崗岩出露面積250.9平方公里,混合花崗岩出露面積415.8平方公里,已探明總儲量約20億立方米。該礦種類繁多,且質地優,耐酸,耐鹼,耐風化,比重大,硬度高,抗壓強度大。其中麗崗鎮的花崗岩,以質優馳名,石英二輝二長閃岩、斑狀黑雲二長花崗岩被國家建材工業部以「黑珍珠」命名。現全市花崗岩年開采量130多萬立方米。官橋豐村鉛鋅礦查實C級儲量礦石量為151.3萬噸。粘土礦儲量超過10億立方米。高嶺土儲量約500萬噸以上。主礦區新安大坡高嶺土,新安鎮高嶺土可開采面積50平方公里,自然白度高,開采條件好,自然白度高,質地優良。礦鉀長石儲量約50多萬噸。
【植被和生物資源】化州市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常青,動植物種類繁多。植物資源有1900多種。植被以常綠季雨林、馬尾松林、稀林灌木草坡、桉林、竹林、橡膠林、化橘紅以及龍眼、荔枝、芒果、木菠蘿、柑橙、菠蘿、香蕉等水果和水稻、玉米、番薯、花生、大豆、疏菜、糖蔗、蠶桑、黃紅麻等農作物為主。化州市是全國最早和著名的北運菜產銷基地、桑繭生產基地、優質黃紅麻種籽生產基地和廣東省商品糧生產基地、廣東省冬種玉米基地、廣東省糖蔗生產基地。北運及出口蔬菜年種植面積最多達1.4萬公頃。全市有林地面積8.19萬公頃,除有2萬多公頃的速生豐產桉樹林以及大片的松、杉、橡膠林外,還有水松、格木、赤藜、紅車、雞毛松、箭毒木、白木香、赤楠、鐵力木、白桂木等國家Ⅰ、Ⅱ、Ⅲ級保護植物以及見血封喉等珍稀樹種。化州市是全國水果百強縣,具有適宜熱帶、亞熱帶水果生長的良好條件,廣東省在農業區劃中把化州劃入早熟荔枝、龍眼生態的最適宜區。全市有龍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蘿蜜、地菠蘿、柑橙、柑桔、石榴、楊桃、黃皮等熱帶、亞熱帶名優水果面積4.95萬公頃。化州橙果大汁多、酸甜適中,蜚聲中外。「紅陽牌」紅楊桃、番石榴、無核雞心黃皮,「名富牌」番石榴、紅楊桃,「綠蕉牌」 和「綠士牌」綠色香蕉等,多次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和「中華名果」稱號。化州特產化橘紅,是中國名貴的中葯材之一,素有「南方人參」之稱,化痰止咳、健胃行氣等功效神奇,明清兩代被列為宮廷貢品、御用葯物,現為國家中葯保護品種,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以其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橘紅系列葯品、保健品,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東南亞及歐美等地。2008年底,全市化橘紅種植面積0.2萬多公頃。笪橋黃瓜也是化州著名的土特產。
動物資源有500多種,有黃猄、果子狸、金頭龜、山瑞、水獺、穿山甲等珍貴動物。[2]
折疊編輯本段景觀山巒
中火嶂巍峨險峻,登山張望,東方白練飛舞,南面水天一色,西側煙波萬頃,北地群山起伏。這幅天然畫卷,以其非凡的魅力和動人的神韻,震撼著遊人的心靈。怒放的桃金娘是中火嶂的一大奇觀。深春之時,登山而望,滿山的桃金娘樹鬱郁蔥蔥,枝上鮮花奼紫嫣紅,重重疊疊,置身其中,於萬花簇擁間恍如進入桃源仙境。由於毗鄰南海,山高林密,山間常見雲海,雲海形成之際,狂雲怒飛,鋪天蓋地,滿目青山瞬間為雲霧吞沒。中火嶂的水色亦美。仙人潭風光旖旎,景色優美,兩岸青山連綿,田園泛綠,村舍井然,秋高氣爽時潭水清澈,雲影徘徊,一派鄉野風情。龍潭西側,有古榕三株,江中綠水悠悠,波光返照,樹下江風徐來,於此小憩,樂趣無窮。
折疊編輯本段人文興建
化州市
中火嶂在我國歷史、軍事、文化上有著顯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巾幗英雄的冼英曾在這里行兵布陣,對抗分裂勢力,有力的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宋代文人蘇轍、范祖禹,明末才子陳鑒、民國李宗仁等都曾經登臨此地,留下壯麗詩篇。琉璃泉在化州市新安鎮,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來,泉水流不斷,觀泉的遊客也不斷。據《化州縣志》記載:琉璃泉坐落棧道旁,是路邊過關的旅客飲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禎年間,鄉民壁土建庵於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會聚這里賦詩品茗。一郡城清宮遭難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隱於庵中,削發當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眾在崖下挖鑿了「琉璃井」,摘葉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為此泉寫下了「茗飲一盞賽新羅」的詩句。自此,「來試名泉一勺甘」者蜂至。 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沒有煮過,飲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產的榕樹茶,茶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如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飲此泉,長壽者甚多。寶山公園位於今化州城區中心的寶山上,古為八景之一的「寶山積翠」。1964年辟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公園正門在東面的陵園路口,有石階登山頂。山頂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積翠。龍吟等亭;環山路兩條,旁設石台、石凳,供遊人憩息。廣植花草樹木,濃蔭夾道。登山可覽城區全景,是城區游覽的好去處。清風樓位於市府大院後背最高點的古城牆上。始建於唐代,數易樓址及樓名。唐名觀風台,宋名清風樓,元名觀風樓,明復稱清風樓,清同治年間重建,改名魁星樓,後通稱清風樓。1992年重建,一座兩層,高1l米。登樓眺望,古時能飽覽「楓林樹色依天外,茅屋雞聲隔化州市
水東」的荒郊景色,而今則是「三江六岸橋相接,車似流水人如龍」的繁華景象了。化州孔廟又叫文廟,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孔廟原為化州古鎮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十分壯麗。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齊名。化州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二年(1209年),州守范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移重修,到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五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現今有於市府市委和文化部門的重視,經多年的努力現已重建,雄偉壯觀的化州古城[孔夫子]廟現已重新坐落回原來的位置全部復元到原來的風藐。化州鼓樓坐落於市公安局之前面: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1986年重建後樓門加大.樓體升高,但仍保持原來紅牆綠瓦、重檐翹角的古建築風貌。
南安冼太廟位於長岐鎮南安圩,佔地面積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於清末。
博金疇山崗遣址位於東山區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石環,陶片有素麵夾砂紅陶、黑陶和印紋硬陶等.為新石器時代古人生活遺址。
江口嶺遺址位於那務鎮京堂小學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壺,兩耳、四耳罐等陶器,鐵劍,石臼、石棒及夾砂陶、印紋硬陶碎片等。為秦漢時代人類生活遺址。獨木舟工場遺址位於長岐鎮石寧村西側鑒江河邊。先後出土一批東漢至魏晉間製造的獨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此處為古獨木舟工場。
羅州城(亦石龍郡城)遺址位於化州鎮東北隅的舊城嶺。羅州城始建於南朝梁(503~557年),為土築,南宋以後毀。解放初城址尚清晰,牆基凸出地面一至數尺不等。城為方形,面積10萬平方米。
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里.冼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里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跡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梁、陳兩朝為羅州及石龍郡、高興郡的治所。陳封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石龍郡太夫人,即駐此。
冼太夫人廟遺址在州署(今市委、市府)前面右側。始建於宋代,一座兩進。1953年建縣委辦公樓時拆毀。
范公墓址位於城西二里石牛嶺南麓(今人民醫院留醫部後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學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貶至化州,未幾卒,葬於此。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體育場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❺ 幫忙寫一下以下作文 好的可以加分

1 從我懂得上網的時候,看見網上的那些大網站,例如:中文雅虎、搜狐、新浪等,我就有個願望:要學會製作網站並做個像搜狐這樣的大型網站。

記得那是勞動節,爸爸從上海出差回來,給我帶了一本由美國微軟公司出版的網站製作叢書。我便認真地閱讀了一遍,並且照著書上的講解和圖片學起了製作網站。

過了很久,我的第一個網站誕生了。雖然,這個網站是完全按照書里製作的,但心裡還是特別高興。

於是,我決定不要看書,自己做一個心愛的網站。我便打開了OFFICE FRONT PAGE軟體,准備開始另一個工程。首先,我決定做一個游戲攻略網站。我玩過的游戲雖然多,但是我一人不可能記得那麼多游戲的攻略。所以,我只能在網上向各大游戲網站求援……

過了不久,資料找齊了。我就開始設計這個網站的版面、內容……終於,第一面網頁完成了。

第二天,我又訪遍各個資源素材網站,找來了一些素材來裝飾網站。

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了,我的網站慢慢地變得完美。

有一天,爸爸看了我製作的網站,甭提有多高興了!他說:」做得不錯啊,這樣就可以上傳了!」聽了爸爸的誇獎,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我聽爸爸的話,想把網站上傳,可我對於用FTP上傳網頁這個步驟不太熟練,所以沒有上傳。我曾經想過看書吧,可堅定的信心卻叫我不能看!最後得到了哥哥的同學的指導,把網站上傳了。過了幾天,我打開了我的網站看看,沒想到瀏覽的人數竟有很多很多……

這下,我真的興奮極了!因為我的願望實現了!

❻ 我的家鄉作文 600字,最好是寫湛江的。

我的家鄉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一想起我的家鄉——湛江市,就使我心花怒放,心久久不能平靜。家鄉存儲了我天真爛漫的童年。那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是我最好的朋友。

雖然它沒有桂林山水那樣迷人的風景,也沒有洛陽古城濃厚的歷史氣息,更沒有香港這顆「東方明珠」的璀璨奪目,但它卻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湛江是嶺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傳承地之一,古代百越鮮明本土文化基礎深厚,中原文化、楚、閩文化脈絡清晰,海洋文化、山地文化融會貫通,海外文化烙印依稀。廣府文化影響廣泛。有人在描述地方風俗時曾用「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來表達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事實上,真正做到「十里不同」的地方畢竟不多,象二人轉,走遍東北大地,都在唱;大秧歌,北方農村,都在扭。但是在湛江卻不同。這里是一縣一俗,一鄉、一鎮一「術」,真真正正是「十里不同風」。湛江,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座民間藝術「金礦」,不僅藝術形式舉世罕見,而且藝術水平之高也令人嘆為觀止。 湛江文化有一個大得統稱——「紅土文化」。 這些民間藝術都是湛江人民在千百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反復摸索、不斷完善創造出來的文化財富,是留給後人的無價之寶。正是這些無價之寶,奠定了今日湛江和湛江人的氣質、風度和底蘊。

每次只要我聽到演唱時,我的心中總會一陣澎湃。當我聽到那鼓聲不斷的敲擊著,我不知怎麼的,就會感到很自豪。為我是一個湛江人有著美好的家鄉生活而感到深刻的自豪!

這些年來,湛江從經濟、教育、文化、旅遊等方面大力發展。 經濟方面,湛江大力實施「工業立市、以港興市」戰略,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湛江正逐步成為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化新興港口工業城市。教育方面,湛江市有多所二本大學,如湛江師范學院、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學院等。湛江政府非常重視教育的發展。 旅遊方面,既有藍色濱海、綠色生態以及紅土風情景觀等共性,也各有特色。湛江是個美麗的廣東城市,歡迎大家到我的家鄉去遊玩

❼ 想知道:成都市 羅州古城在哪

塘山嶺森林公園 龍營圍萬畝蝦塘--東南亞最大的連片蝦場;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中國大陸目前面積最大的成片紅樹林;羅州古城遺址--研究唐代粵西社會風貌的重要遺址。...

❽ 古代有羅國嗎

羅國是夏商時代羋部落穴熊的一個分支,和荊楚同祖。大約在殷高宗武丁時,羋族系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羅便隨楚由羅山(河南羅山縣)遷避到甘肅正寧縣。以後又被周王朝壓迫,隨楚國遷於湖北房縣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滅,將其遺民遷於枝江,後來又被遷至湖南汩羅。可是,這個商、周時期的古國,在古代史料中卻寥寥無幾,是值得深入探討和考證的。
????羅子國的起源和立國
????羅,是祝融氏吳回之後,也是荊楚的一個先祖 羋姓首領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與楚國之後改姓熊,屬於同姓同祖。秦嘉謨所補輯的《世本》雲:「羅氏,本自顓頊,末胤受封於羅,國為楚所滅,子孫以為氏。」註:「案《秘笈新書》引《姓纂》,以羅為祝融氏。」《姓苑》也說是「祝融氏之後」。《姓氏急就篇》則就「羅氏,顓頊後。」《通志·氏族略》:「羅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後。」本來祝融是顓頊之後,更說明羅系顓頊系祝融氏吳回的後裔,和荊楚同一祖系。
????至於羅系熊姓,據《左傳·桓公十二年》杜預註:「羅,熊姓國。」疏:「《正義》曰:『羅,熊姓,』《世本》文也。」《世說新語·方正》注引《羅府君別傳》曰:「羅,楚熊姓之後,啟土羅國,遂氏姓焉。是則熊姓又似出羋姓也。」張澍注《世本》說:「蓋楚君皆以熊為號,疑熊姓,楚所分也。顧亭林以羅為羋姓,非是。」羅泌《路史·國名紀丙》也說:「羅,熊姓羅君也。」又《後紀八》雲:「羅,熊析也。」又雲:「濮、羅、歸、越、夤、滇、麇、麋、羋 蠻,皆 羋分也。」《路史》明確地指出羅本姓熊,是羋姓的分支。可見羅為熊姓,系荊楚的分支,荊楚的先祖季連,始姓羋,系祝融吳回之孫。季連的孫子叫穴熊,以後成為荊楚國君熊姓的來源。據此,說羅是顓頊之裔,或祝融之裔,或楚之分支,都沒有矛盾,卻只能說是和荊楚同一祖系。至於說羅是羋姓也好,熊姓也好,原也一致,因熊姓來源於羋姓,並無任何抵牾之處。
????至於羅字的名義,最早出現於甲骨文的,有《續甲骨文編錄》六三七作「 」,《續甲骨文編》七四三作「 」,又四二一八作「 」,《殷契粹編》一一O七作「 」,就象拿著鳥罟捕鳥之狀.」,《爾雅》雲「鳥罟,謂之羅。」註:「謂羅絡之。」疏:「羅,鳥飛張網以羅之。」《詩·王風·兔爰》雲:「雉離於羅。」傳:「鳥網為羅。」《禮記·月令·季春》:「田獵置罘,羅罔畢翳。」註:「羅罟曰羅罔。」杜甫《遺興》詩:「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羅就是張羅以捕鳥的羅網。
????究竟羅網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據張澍粹集補注的《世本》雲:「句芒作羅。宋衷註:句芒,伏羲臣。」《說文解字》:「羅,以絲罟鳥也,從網從維,古者芒氏初作羅。」可見華夏族在很古的時候,就已發明羅來捕鳥,創造了狩獵的一種工具。如內蒙古東部的虎爾哈部,據《御制增訂清文鑒》卷二十二載,「虎爾哈」,意為「大圍網」,是用以打鳥雀。則古老部落以此為生者便毫不奇怪了。
????以後,善於製造羅網,並用來羅捕飛鳥的部落,便稱為羅。這個羅部落是則荊楚的祖先穴熊分支出來的。大概當穴熊活動於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鄭縣)和熊山(河南郾城縣東三十五里)的時候,羅便活動於熊山南二百八十里的羅山。《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載:「羅山,大(羅山)縣南十里,峰巒環抱,隋因以名縣,亦謂之龍山,又名小羅山。縣南百里又有大羅山。」《清一統志》卷一百六十八載:「隋縣治在此山下,因以名縣。」唐武德四年又建為羅州。我認為羅山縣的命名,並非小羅山的「峰巒環抱」,而大羅山就沒有這種說法,應是《路史·國名紀丙》所說的:「羅,熊姓羅君也。」注「故信陽有羅山。」指出羅最早在羅山,羅山即因羅曾活動於這一帶地方而命名的,今為河南羅山縣。《左傳·昭公五年》:「楚子以馹至於羅汭」。又雲:吳敗楚於鵲岸,楚子濟於羅汭,次於萊山。俞正燮《癸已類稿》卷二《棫林、羅汭、萊山義》稱:「《河南志》謂羅汭在羅山(縣),萊山在光山(縣)。……當以《河南志》為是。」也認為羅山是古羅汭,說明為古羅人之地。所謂羅汭即羅山之東的竹竿河,古名谷水,發源於大別山脈的掘山,北流入淮水。大小羅山正位於大批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鳥站」,是羅人以羅捕鳥最優越的地方。這個地方,在解放以前,仍是森林茂密,鳥類群集,農民每於春秋兩季的夜晚,於山岡坦露高地上,燃起大堆篝火,周圍再圍以圍網,那成千上萬的鳥群,紛紛朝著篝火猛沖俯撲而來,都撞落在篝火的四周,大多都羽落翅折頭破血流,或死或在地上掙扎。沒有死傷的,則被火光照花了眼,弄得暈頭轉向,向四周亂竄,結果都撞入周圍預設的大圍網之中。篝火周圍便鋪起一層厚厚的鳥體,個別振翅欲飛的鳥,卻被農民用棍揮舞擊落在地。往往滿載而歸,成為人們的佳餚。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時代,人煙稀少,森林更為稠密,鳥類更加多,羅人的捕鳥收獲更應多若十倍了,對以鳥肉來維持季節性的生活,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也是當時的事實。羅人活動的范圍,有可能到達今湖北羅田縣,羅山與羅田,相距不遠,中隔大別山脈,也正是鳥類麇集的優良的地方,所以也成了羅人田獵鳥獸之地,羅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代呂,殷高宗武丁等歷代君王,大肆征伐屬於夏朝的殘余勢力——荊楚,羅是荊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樣的打擊,便隨著荊楚部族躲避而西遷。當荊楚遷到今陝西渭水域的荊山、楚水葉,羅人也遷到楚北面羅山、羅水,即今甘肅正寧縣東二十里的羅山。《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七載:「(正寧)縣東二十里有羅山。《寰宇記》:羅川水出羅山下,隋以此名縣。」《清一統志》卷二百三載:「羅山,在正寧縣東二十里。」又載:「羅水,在正寧縣南,西南流入寧州界。《元和志》:隋,羅川縣,以縣南羅水為名。」白眉初《秦隴羌蜀四省志》載:「羅水出子午嶺,西流至峽西縣會涇水。」羅山,系子午嶺西來的一以山脈,正位於陝、甘界上。子午嶺之北有直羅川。在陝西富縣南,東流入葫蘆河。由於羅人遷居於此,這里的山和水都以羅為名,羅川之上還有叫羅川務的地名。後來,隋朝便因羅川之名,建為羅川縣。這個羅山、羅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慶節居住的邠地的北鄰,他們都屬於夏族的體系,共同聯合以抵抗商人。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十巫中有巫羅,當系羅國的首領,又是巫師,與巫彭相近,巫彭亦在西方,今彭水(甘肅慶陽縣南古彭陽縣)一帶。到了周武王滅商時,才封羅為子爵,正式成為周的屬國羅子國。
????羅與周、楚的關系
????據《周禮·夏官·羅氏》載:「羅氏掌羅烏鳥。」註:「能羅罔搏鳥者。」秦嘉謨輯補《世本》稱:「周大羅氏掌鳥獸。其後氏焉。」《禮記·郊特性》雲:「大羅氏,天子之掌鳥獸者也,……羅氏致羅與女。」《周禮·夏官·大司馬》載:「羅弊致禽以祀枋。」註:「羅弊,罔(即網)止也。」可見羅人的首領曾任周朝捕鳥之官,還將捕得的禽鳥貢獻給周王,以充祭品。更可說明羅山縣的大羅山,是因大羅氏活動過而得名的。這時羅所在地的正寧縣的羅山和羅川,因靠近周都,才能在周的朝延中任羅氏官職,如果這時遠在湖北的房縣或宜城,相隔千多里,決不能遠至周都任職,更說明甘肅正寧縣的羅山、羅川為羅的住地是切合實況的。羅人不但用羅網捕鳥,這時還發展到養了大批「鷹鸇鷙鳥,而羅氏教之獵。」馴養這些猛禽以逐捕飛禽。
????由於羅在周京較近,所以周王朝便侵迫羅、楚,他們便越過秦嶺沿著淅水南遷。當楚王遷至淅川的丹陽時,羅也沿漢水南遷至湖北荊山西北面的房縣,依附於楚。《姓氏羅急就篇》認為「封於羅,今房州也,子孫以為氏。」《姓考》說:「羅國,即房州地,後滅於楚,以國為氏。」邵羅《姓解》也說:「羅,按顓頊之末裔,受封於羅國,今房陵也,子孫以國為氏。」
????羅子國後又再向東走出山林,遷至漢水之濱的宜城縣西二十里的羅川城,這時砰原沃野,是羅人發展農業的優越環境。《水經注》:「夷水……歷宜城西山,謂之夷溪,又東南逕羅川城,故羅國也。又謂之鄢水,《春秋》所謂:『楚人伐羅渡鄢』者也。」《路史·國名紀丙》也說是「在襄(陽府)之宜城。」證實了羅國所在地,確在今湖北宜城縣的羅川城。
????到了春秋初期,正值楚武王國勢強盛,楚向漢水以東和以北發展勢力,羅國首當其沖,便遭楚國不斷的侵凌。《左傳·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國派兵征伐絞國,「楚師分涉於彭,羅人慾伐之。「註:羅「國在宜城西山中。」次年春,楚屈瑕伐羅,……(師行)無次,且不設備,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莫敖縊於荒谷,群帥囚於冶父。」這次羅、盧兩國乘楚以大國自驕,座痹無備,夾擊楚軍,把楚國打得大敗,主帥自縊,其餘將帥被俘,使楚國損失慘重,可見當時羅國的勢力還很強大。但因楚畢竟是個大國,「其後,楚復伐羅,並其國,子孫以為氏。」羅國被楚所滅,時間約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伐隨之前。否則,楚國決不能越過羅國去攻打隨園,也不能越羅國去攻打隨園,也不能越羅國去攻打鄧國。所以,楚滅亡了羅國之後,完全控制了漢水交通要道,為吞並漢東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鞏固的基礎。
????對於羅的滅亡原因,據富辰諫周襄王說:「昔鄢之亡也由仲任,……羅則季姬,……是皆外利離親者也。」註:季姬,姬氏女,為羅夫人而亡其國也。……外利,行滿腔熱情僻求利於外,不能親親以亡其國也。「這個季姬,很可能是漢東諸姬國君的女兒,與羅聯婚』含有共同抵抗強楚的目的。至於把羅的亡國原因,歸咎於季姬這個婦人,未免過分。但羅子勝楚而驕,發展為驕奢滿腔熱情佚,不能團結群眾,卻是亡國的主要原因。
????羅亡國後,子孫便由熊姓改為羅氏,或為羅侯氏。《姓氏急就篇》說:」羅侯氏,羅國為楚所滅,其後號羅侯氏。「《古今姓氏書辯證》卷十二也說:「羅侯,羅君之後,子孫氏焉。」《姓解》也稱:「羅侯,即上羅國子孫,為楚所滅。有國日,嘗封侯者,又自稱羅侯氏。」《通志·氏族略》載:「羅侯,羅君之後,支孫我廿。其國在宜城山中,後遷枝江。」《路史·後紀八》雲:「羅,……後也入楚,有羅氏,羅侯氏。」蘇軾《萬石羅文傳贊》中也說:「羅氏之先,無所見,豈左氏所稱羅國哉。」國亡,以國名為姓,這些都是周、秦時期,亡國、失邑之君主、大夫的子孫所慣行的通例。
????羅子國滅亡後遺民的遷徙
????楚武王滅亡了羅子國之後,為了在北進時,防止可能遭到羅中遺民的干擾,於是便把羅的遺民遷到楚都丹陽附近的枝江,其目的與役使羅人修築丹陽城有密切聯系,羅這時已成為楚的附庸國。故《水經注》雲:「枝江地,故羅國。」《路史·後紀八》也說:「初國宜城,後徙枝江。」《通志·民族略》亦從此說。
????到了楚文王時,由丹陽遷都於郢,因 羅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楚文王又將羅的遺民遷到今日湖南汩羅,《漢書·地理志》載:「長沙國羅縣,」應劭日:「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杜佑《通典》稱:「邱州,古羅國地。」指定的是岳州南境一帶。《路史·國名紀丙》雲:「今潭之湘陰東北六十里有羅故城,秦之羅縣,梁為羅州。」《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載:「羅縣城,……春秋時羅國也。」光緒《湘陰圖志》卷六沿革表示:「楚文王滅羅,而徙都郢,乃從宜城徙羅丹陽,已而於湘陰乃是楚文王時。湘水之陰的羅國故址在汩我江南岸,今汩羅縣西北八里的屈原農場蠶桑場。羅子國城遺址尚留有繼續的城垣和護城河遺跡。1957年,湖南省博物館曾在此發掘,發現城垣東西長490米,南北寬400米,城北廓保存較好,牆基寬14米,高3米,用黃土夯築而成。城內西南部有長25米、寬7米的土台,堆積有筒瓦、板瓦及繩紋陶片。城赴東面有文化遺物和墓葬,出土有灰陶繩紋鬲、豆、罐及一些繩紋硬陶片等。從出土的陶器的質地、器形、紋飾來看,與長沙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風格基本一致。可知,城址的時代當屬春秋戰國時期。與羅子國遷此立城的歷史吻合。
????羅子國的活動范圍,在麋子國的南面,約在今汩羅江流域。由於羅人的關系,把一條無名溪江改為羅水。范致明《岳陽風土記》雲:「洞庭之南,羅水出焉。」《清一統志》雲:「盧水源出盧山,南流逕故縣城,至雙江口入汩,以其流逕古羅縣,故一名羅水。」盧水是羅水的一以,應是先因羅國所在而叫羅水,羅水流入湘江處叫羅淵,見於《水經注》,因位於羅水與羅國故地,才叫羅縣。
????光緒《湘陰圖志》卷二十水志:「案羅水源出巴陵羅內(一名羅里),以北斗嶺周環羅列其中,有三源九井,謂之羅內,故得羅水之名,」其實,「羅水源出巴陵縣葛藤尖」,即今岳陽縣渭洞鄉桂峰村葛藤尖。羅水西流叫枯港,三十五里經羅內,再西南流叫松溪,以下才叫羅水,八十八里至汩羅縣紅花鄉雙江村的小江口入於汩水,才合稱汩羅江。清末「夏時漲水,深約二丈有奇,面闊約三十丈;冬時漲落,不通舟楫。」羅內的名稱,系羅國活動之地,並非「周環羅列」而名。
????在汨羅江北岸的楚塘鄉楚南村有汨羅山,又叫羅山,屈子祠前有羅淵,皆以羅國活動地域而名。羅子國以北就是麋子國的活動范圍。到戰國初,楚於今湖南一帶置黔中郡,而羅、麋等附庸國宣告終結,都統轄於黔中郡。
????秦漢時,羅國遺民,有的留居長沙郡,有的東遷豫章郡(江西南昌),《廣韻》雲:「本自顓頊末裔,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出豫章、長沙。」《太平寰宇記》卷一O六洪州載,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羅二姓,一直到宋代,都是大姓,人才輩出,散布於全國各式各地。
????據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絹畫古地圖中,在江華縣的瀟水支流有一條羅水,當系一以羅人南遷於此而得名。至於西江中下游一帶分布之區,至今壯族語稱田為羅,即山間田之意,也說明羅人有一部分南遷至兩廣與駱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羅為名的地方,決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羅人則又向西南,從滇東、滇南遷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羅斛國,後來並吞了暹國,便合稱暹羅,即今泰國的主體,成為泰族的一部分。
????當羅被楚滅時,還有一部羅人不願降服楚國,他們和盧、庸遺民向西越過神農架進入川東,定居於閬中,成為板楯蠻七姓之一,後來有的便融入於土家族。一以則繼續西遷到北勝縣,成為彝族的大姓羅氏。另一支則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與於越、揚越融合為布依族,羅姓成為布依族的大姓。羅姓布依族人是古羅子國之後,羅子國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汩羅後,在那裡定居過一段時期。後來,有一支又越過羅霄山脈到江西。據說羅霄山脈的得名也與羅子國後裔有關。再後來,復從江西西經湖南輾轉遷到貴州,形成羅甸國和羅番。 《經世大典·招捕總錄》的《八番順元諸蠻》篇中載: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羅殿國主羅阿察等及遏蠻軍番主羅篤納土來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順元諸蠻夷官》篇中則作:「羅甸國主羅阿察」,「羅阿資羅甸國遏蠻軍安扶使」,又謂「八番,羅氏等國」,後又分別立八番、羅旬二宣慰司。在羅甸國置羅番遏蠻軍安撫司。又設羅博縣,今改為羅甸縣。今羅氏仍為布依族中之大姓,為羅甸國和羅番的後裔。咸豐《安順府志》卷一五《風俗志》載仲家七大姓中有羅氏. 有的羅人,則由湘北南遷於湘南,加入了瑤族十二姓之一,如廣西龍勝的白水保存的瑤族《評王券牒》中署有羅道門、羅行,原存湖南藍山縣荊竹鄉新寨村的《萬福攸同,蘭桂騰芳》瑤人譜牒中有羅竹奉。

❾ 廉江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廉江市山青水秀,風景秀麗,歷史形成的自然景觀有「石城八景」,即建山疊嶂、崎嶺重關、雙溪拖練、三合溫泉、文峰聳翠、石室堆瓊、龍湖古州、松明石井。新景有:三台遠眺、公園春暉、石角彩虹、雙峰松濤、長青橙紅、鶴湖煙雨、九洲琴韻、龍營卧波、十里紅樹、南北大道等。這些景點風光旖旎,氣象萬千,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這些旅遊景點,是廉江開發旅遊業的潛力所在。廉江的旅遊業已初具規模,比如被稱作「鶴湖煙雨」的鶴地水庫,方園140多平方公里,儲水12億立方米,放眼但見碧波盪漾,天高水闊。水天一色,一望無際,真不愧為「人造海」。水庫中間有不少綠色的島嶼,宛如一塊綠毯中鑲入顆顆珍珠,益增美感。每逢秋季晚睛時,夕陽斜照,青天碧水,水庫深處白鶴飛翔,翩翩起舞,真乃「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白鶴齊飛」,美不勝收。遊客可盪舟游湖,欣賞水光山色,探究白鶴的行蹤,遣情懷於山水之間;可到湖中沐浴洗滌,世俗間的奔波勞累和煩惱隨清涼的湖水一洗而去,使人幾忘身置塵世間!或到中流擊水,一酬平生壯志;亦可登臨青年亭,憑欄遠眺,飽覽那碧波漣漪、煙波浩淼、天水茫茫、一望無涯的鶴湖風光。水庫渠首開設有水上快艇、水上單車、水上飛機、碰碰船、碰碰車、汽槍射擊、康樂球、電子游戲等娛樂設施,游湖歸來,可在林間漫步,湖濱垂釣,亦可到娛樂場中各得其樂。

廉江紅橙是由位於該市的國營紅江農場在上世紀70年代選種培
育的柑橙優質產品(紅江農場稱該橙為紅江橙)。據國家、省有關專
家鑒定,廉江紅橙的品種來源是羅江柳甜橙和江西紅桔嫁接時,產
生了嵌合(扇形)變異體,在廉江的特定地理位置、土壤、氣候條件
和栽培技術作用下,才表現出其特別的優良性狀和品質。它色香味
兼優,馳名中外,榮獲全國優質水果稱號,被定為「國宴佳果」,
廉江市也被國家命名「中國紅橙之鄉」。
廉江茗皇茶以安全、優質、口感獨特的品質為廣大消費者認可
和喜愛。以「天然、綠色、健康」的理念,依託科技,針對基地富
含稀有微量元素的土壤,制定環保安全生態的獨特有機茶種植管理
規程:嚴禁使用農葯和化肥。施肥——只施用經食品專家制定的以
:花生麩、生物有機液混合發酵的生物有機肥,從不使用化肥;蟲
害防治——採用植物防治為主,生物防治為輔,嚴禁使用農葯。制
茶工藝——與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博集大陸及台灣傳統的制茶
工藝,經多年反復攻關,創新一套獨特的烏龍茶新工藝。

紅楊桃又叫羊桃,或者還可以叫作洋桃、陽桃等,廉江市屬亞
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6000毫米以上,而楊桃溝的位置就選在
三面環山,背風朝陽的地方,年平均氣溫22度左右,是楊桃最適宜
的產區,所以紅楊桃吃起來特別清脆甜爽,口感也更脆.

廉江市人傑地靈,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是投資置業的好地方。1995年被授予
「中國紅橙之鄉」、「全國衛生城市」稱號,1996年被授予「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區)
」稱號,2001年被省政府授予「南粵先進文化市」和「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市、
區)」稱號,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市」和「全國農業生態示範市」、「全國
科普示範市」稱號,2006年又被授予「中國電飯鍋之鄉」稱號。

除紅橙之外,廉江先後還有廣海雞、茗皇茶、梅占茶、紅楊桃、廣良紅荔枝等農產品榮獲
國家綠色食品等稱號。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