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疙瘩洞遺址

疙瘩洞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2 04:54:19

❶ 大城縣齊疙瘩古墓

齊圪垯漢墓位於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大尚屯鎮齊圪垯村北200米處。位於河北省廊坊市大專城縣大尚屯鎮齊圪垯村北屬200米處。該墓封土為兩個土丘和一塊高地。最大土丘居中,高於地表6米,面積約400平方米。丘上曾建有廟宇,當地居民稱「玉皇閣」(此閣於1960年被毀)。小丘居東,高於地表4米,丘上曾建娘娘廟,已毀。高地稱為漢墓 ,已被破壞,稱為西圪垯。1969年,當地挖戰備洞時,發現中間大土丘底部為磚砌多室古墓,結構復雜,墓門分東、西、南三門。墓道用大型方磚壘砌,呈口字形環繞連接墓室。中心墓室高約2米,面積16平方米左右。墓道高1.8米,寬1米,全長70米。墓門、墓道基本完整,墓室有塌方部分,但仍能看出圓券頂的結構。在墓內發現陶狗、陶樓、陶盤和五銖錢等。根據墓體結構、墓壁上煙薰陳跡和出土文物鑒定為漢代磚室墓。由於年久被盜,墓主無證可考。
1982年齊圪垯漢墓,被大城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將齊圪垯漢墓(編號6~9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設立保護標志,確定保護范圍。

❷ 雲南大陰洞遺址考古發現人類早期洞穴墓地保存得如何

根據最新消息來,雲南大陰洞遺址考古發源現人類早期洞穴墓地,這批墓葬均為土坑墓,人骨保存較好,葬式多樣。

目前,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西北大學等機構合作,對出土人骨開展體質人類學和基因學研究。通過遺存對比分析,初步判斷大陰洞遺址的年代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

專家表示,此次發掘工作對於雲南古人類活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多樣的葬式為古代葬俗研究等提供了科學的實物資料。

大陰洞遺址發現於去年9月,位於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壩美鎮者卡村境內,洞內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洞口寬約20米,由前後兩個洞廳組成。去年底至今年初,考古人員對該洞穴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前後洞廳發掘面積達300平方米。

❸ 穿洞文化遺址屬不屬於革命遺址

川洞文化遺址屬於革命遺址,這里邊兒有過革命的痕跡。

❹ 獨石仔古人類洞穴遺址的介紹

「獨石仔」洞穴遺址位於廣東陽春春城東北30公里處,坐落在陂面鎮鹿村崗西南面獨版石仔石山。東有漠陽江,西權有大朗、馬尾、石人諸石灰岩山峰。由於獨石仔獨自屹立於諸山的環抱中。故名為「獨石」。獨石仔洞穴,在山的東麓,是一個裂隙溶蝕形成的高15米、寬28米、深40米的山洞。洞穴兩端較高,中部稍低,面積約200平方米、洞口面向東南倚山近水;洞內通風,干亢透氣,有暗有光。

❺ 大興安嶺嘎仙洞石室,是古代哪個民族的發源地

大興安嶺嘎仙洞石室,是古代鮮卑族的發源地
噶仙洞為中國北魏拓跋鮮卑先祖所居石室。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1980年在洞內發現北魏太平真君四年 (443)祝文刻辭
位於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北約10公里、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端。其地峰巒層疊,樹木參天,松樺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約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長90多米,東西寬27米許,高20餘米,相傳為仙人洞府。洞內西壁距洞口15米處,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銘刻。
據《魏書》載,烏洛侯國世祖太平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去祭祀,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現存銘刻的文字共201字,與史籍記載的祝文基本相符,證實為北魏王朝承認的拓跋鮮卑發祥地。洞內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層,對於研究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洞西側距洞口約 15米處的石壁上刊刻 "祝文",共 19行,201字,字體大小不一,書體介於楷隸之間,書法古拙,筆勢蒼勁。內容為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四年 (443)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此發祥之地致祭時所刻祝辭,與《魏書》記載基本相符。石室的刻辭是有確切紀年並見於文獻記載的重要古代少數民族遺跡。在距地表0.8米深的黑色粘沙土層中,出土很多手制夾砂灰褐陶片,還有石嘎仙洞遺址鏃、骨鏃等,與完工、扎賚諾爾等地鮮卑遺存中出土物特徵相似。在地表以下 1.3米的黃色粘沙土層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這里可能存在著更早的文化遺存。

❻ 嘎仙洞遺址的拓跋鮮卑

拓跋鮮卑是鮮卑的一支,應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涼的河西鮮卑禿發部等,而習慣上往往僅指北部鮮卑。
拓跋氏初是鮮卑地處最東北的一支,亦稱別部鮮卑。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 1980年在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大興安嶺北段頂巔東側的嘎仙洞中,發現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燾派李敞祭祖先時刊刻於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內容與《魏書·禮志》一所載大致相同。但在石刻祝文中則保留了「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二十日天子臣燾使謁者僕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如聞舊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文句。證實了可汗、可敦出於鮮卑,柔然稱可汗、可賀敦源於拓跋部,其後突厥、回紇、蒙古等的稱呼略同。嘎仙洞石室祝文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大鮮卑山」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興安嶺北段。據《魏書·序紀》載,鮮卑之先「積六十七世」,至拓跋氏遠祖成帝毛時(約在公元前2世紀後期至1世紀前期左右,相當西漢武帝在位期間),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所謂「國」,當指氏族集團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較小的家支。毛似是部落聯盟的酋長,所稱「皇帝」,為拓跋珪時追尊。毛下傳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約公元1世紀前期),正值東漢初年,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拓跋鮮卑乘隙第一次南遷,至「大澤」,即今呼倫池(達賚湖)。由於地「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澤地帶),謀更南徙,未行而崩」。今發現的呼倫貝爾盟陳巴爾虎旗完工和新巴爾虎右旗扎賚諾爾發現的古墓群,大約就是拓跋鮮卑南遷過程中的文化遺跡,表明拓跋鮮卑確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居住過。當時拓跋鮮卑還過著「畜牧遷徙,射獵為業」的游牧生活,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階段。
推寅後又經六世,至獻皇帝鄰時,一方面「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即紇骨氏、普氏、拔拔氏、達奚氏、伊婁氏、丘敦氏、俟亥氏,連同拓跋氏形成「鮮卑八國」,後鄰又命叔父之胤為乙旃氏,疏屬為車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面因呼倫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隨著拓跋氏社會的發展,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張勢力,就必然向南擴展,遂准備第二次南移。由於年老體衰,乃以位授子聖武帝詰汾。諸汾遵命率眾南遷,幾經險阻,才到達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這里水草豐美,樹木繁茂,是牧獵的好場所,並接近了中原文化。由於兩次遷徙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人並號曰『推寅』,蓋俗雲『鑽研』之義」。第二推寅鄰命其子詰汾統領部眾南遷時,約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後,即東漢桓、靈二帝之際,當時正是檀石槐部落聯盟強盛時期。有學者認為率領族人第二次遷徙的推寅,即是東漢檀石槐統轄的西部大人中的日律推演或律推演,而有的學者則持否定態度,認為無論是時間、地點或事跡都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 拓跋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後,與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拓跋力微時,在75個異姓部落中,屬於匈奴的就有賀賴氏、須卜氏、丘林氏、破六韓氏、宿六斤氏等。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鮮卑聯盟後,與之雜居共處,相互通婚,逐漸被鮮卑化。據研究,「拓跋」的含義,乃是北人謂鮮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後代之意。《魏書·序紀》談到力微是其父詰汾與匈奴故地之天女結合所生。實際上是給鮮卑與匈奴通婚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此後,有不少晉人和烏桓等部眾也成為其「新民」。
始祖神元皇帝力微時(220—277年),拓跋鮮卑開始了第三次遷徙。拓跋詰汾長子禿發匹孤率眾從塞北遷居河西。「禿發」或即「拓跋」之異譯。由於拓跋部眾還梳著辮子,故當時人又稱之為「索頭」鮮卑或「索虜」,以區別於剃去部分頭發的其它鮮卑部。拓跋本支,從力微時起就游牧於上谷(治今河北省懷來縣)以西,雲中(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東北)一帶。由於受西部鮮卑大人蒲頭的襲擊,部眾離散,力微投依於五原郡(治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沒鹿回部大人竇賓(紇豆陵賓)之下。與賓共攻西部,賓兵敗失馬,力微以已所乘駿馬與之。賓感相助之恩,准其北居長川(今內蒙古興和具一帶)。經10餘年經營,諸舊部民漸往歸附。248年(曹魏正始九年),殺竇賓子,並其眾,諸部大人悉款服,勢力增強,控弦之士達20餘萬。258年(甘露三年),力微在位第三十九年,從河套北部遷於漢定襄郡之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是年四月,舉行祭天大典,諸部君主皆往助祭,唯白部大人觀望不至,召而戮之,使遠近震懾,相繼歸附。在由部落貴族和扈從武士操縱的部落大會上,拓跋部正式取得了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力微也鞏固了世襲的大酋長的地位。
同時,拓跋鮮卑在向西南發展過程中,對中原曹魏、西晉政權採取和好政策,亦是使拓跋鮮卑得以強盛的因素之一。力微與曹魏「聘問交市,往來不絕」。曹魏贈給拓跋氏金幣繒絮,歲以萬計。
261年(魏景元二年),力微還遣其子沙漠汗(文帝)至魏都洛陽「且觀風土」,實為質子。接受漢人文化,穿著漢服,掌握彈丸等武藝。魏晉禪代,沙漠汗仍留質於晉,每次北歸,晉均具禮護送。

❼ 雲南大陰洞遺址發現早期洞穴墓地具體情況是什麼

近日,考古人員在雲南大陰洞遺址開展發掘工作時,發現了目前省內規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遺存,為滇東南古人類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考古人員共發現17座墓葬,主要集中分布在後洞區深處,呈墓地形式分布。墓葬似經過人為布局,墓葬隨葬器物較少,只有部分隨葬有陶釜、紡輪和石箭鏃。

❽ 我國境內幾個重要古人類遺址的區域位置

屬於猿人階段的主要有:1.元謀人。1965年發現於雲南省元謀縣。發現有屬於一青年男性的兩枚牙齒化石、17件打制石器和40多種哺乳類動物化石,距今約170萬年左右。2.藍田人。1963年在陝西藍田縣陳家窩村發現一個完好的猿人下頜骨化石,屬老年女性,距今約50萬年。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一個猿人頭蓋骨和1枚猿人牙齒,屬於一個30多歲的女性,距今約110~115萬年。3.鄖縣人。1975年在湖北鄖具發現4枚猿人牙齒化石,次年又發現6枚猿人牙齒化石,其特徵所表現的年代與藍田猿人接近。4.北京人。發現於北京周口店。從1927年開始陸續發掘出猿人化石,迄今為止,共發現猿人頭骨6個,頭骨碎片9塊,面骨碎片6塊,下頜骨15個,股骨7段,肱骨3段,脛骨1段,鎖骨和目骨各1塊,牙齒152枚。這些化石分屬於不同年齡和性別的46個人的個體。北京猿人的頭骨最寬處在耳孔稍上處,前額低平,眉脊骨粗壯,顴骨突起,吻部前伸,腦殼較厚,平均腦容量為1059毫升。遺址還發現石器和石片10萬余件,洞穴的文化堆積層里有四層面積較大並且較厚的灰燼層,最厚者可達6米。北京猿人的化石資料和遺址的文化堆積,是目前世界上原始人類化石最豐富而且比較完整的。北京猿人的時代距今約69萬年。5.和縣人。1980年在安徽省和縣龍潭洞發現一個相當完整的頭蓋骨、1塊左側下頜骨碎片和3枚牙齒,距今約30~40萬年。6.金牛山人。1984年在遼寧營口縣金牛山發掘出一個較為完整的猿人頭骨,此外還有椎骨、肋骨、腕骨、掌骨、趾骨等比較罕見的猿人化石50餘件,這些化石全部屬於一個成年不久的男性個體。距今約20多萬年。

我國境內的古人化石資料和遺址比猿人的為多,說明在古人階段人類活動的區域比以前廣泛。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1.大荔人。1978年在陝西大荔縣甜水溝的岩壁上發現一個相當完整的頭骨化石,還有180多件石器和10多種動物化石。其頭骨化石特徵介於猿人和古人之間,是由猿人向古人過渡的典型資料。距今約20~30萬年。2.馬壩人。1958年在廣東韶關馬壩墟西南的山洞裡發現一個頭骨化石,屬中年男性,是古人的早期類型代表。3.丁村人。從1953年開始在山西襄汾縣丁村陸續發現粗大石器和動物化石,次年發掘出14處化石地點,發現3枚人牙化石。1976年又發現1塊約為2歲幼兒的右頂骨化石。距今約10萬年。4.許家窯人。1976年至1977年間在山西陽高縣許家窯村附近的斷崖上發現大量化石,其中有人頂骨10塊、枕骨2塊、右下頜骨殘片1塊,臼齒2枚,還有1塊附著4枚牙齒的小孩右上頜骨。這些化石分屬於14個男女老幼不同的個體。距今約10萬年。5.長陽人。1956年在湖北長陽縣下鍾灣村的名叫堰龍洞的岩洞里發現人的上頜骨化石殘片連同2枚牙齒,還有1枚前臼齒。長陽人的嘴部和頜部已經和現代人接近,是較晚時代的古人。

新人階段的古代人類還有一些原始人的特徵,但其體質形態的主要方面已經和現代人相差無幾。這個階段的古人類在我國境內分布更廣,其中最主要的有:1.峙峪人。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發現人的枕骨化石1塊,石器15000多件。峙峪人的時代距今為28000年。2.河套人。內蒙古和陝、甘、寧相連的河套地區,自1922年以來多次發現古人類遺址。1922年在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發現1枚小孩門齒化石。1956年和1960年又在這一帶發現有人頂骨和股骨化石。河套人是由古人階段向新人發展的過渡形態的典型。3.資陽人。1951年在四川資陽縣黃鱔溪發現一老年女性的頭骨化石,另外還有1件骨椎化石。資陽人頭骨最寬處在兩側頂結處,冠狀縫和矢狀縫的鋸紋比較簡單,人字點和枕骨外粗隆點基本上處於一條直線上。這些特徵都和現代人接近。4.柳江人。1958年在廣西柳江的一個岩洞里發現頭骨化石1個、下胸椎4個、肋骨5段及其他骨骼化石,屬於一個40歲左右的男性。5.麒麟山人。1965年在廣西來賓縣麒麟山發現屬於一老年男性的部分顱骨化石,其時代和柳江人接近或稍晚。6.山頂洞人。1933—1934年間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頂部的洞穴里發現有較晚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堆積,定名為山頂洞人。其化石材料包括三個相當完整的頭骨,還有頭骨殘片、下頜骨、脊椎骨、枕骨和牙齒等,分別代表著至少8個人的個體。山頂洞人的相貌已經和現代人沒有什麼明顯區別,其腦容量已達1300~1500毫升。他們有方形的眼窠、高大的顴骨、廣闊的下頜。古人類學家認為,「假若給他們穿戴上現代人的服飾和我們站在一起,誰也不會用奇異的眼光多看他們一眼。」(賈蘭坡:《「北京人」的故居》,北京出版社,1958年版,第37頁)山頂洞人的時代距今約18000年。

從遙遠的古代開始,中國境內的遼闊土地上,就星羅棋布地居住著許多原始人類。在一二百萬年的漫長年代裡,他們經過猿人、古人和新人等發展階段而接近於現代人類。

❾ 溶洞遺址bug被封了沒

沒有 我現在還在卡呢

❿ 穿洞史前遺址分幾部分

穿洞史前遺址年代,其下部僅有一個碳14年代數據,為距今1.6萬年左右,為第八至十層。中部為距今約9610年,為第六至七層,發現遺物極少;上部為第二至五層,第三層為距今約8080年,第五層為距今約8540年,人類化石大部采自5層以上。下部遺物被稱為穿洞早期文化,上部為晚期文化。穿洞的早期文化比較接近四川漢源的富林文化和桐梓馬鞍山遺址上部的文化遺物,與攀枝花市龍灣洞的下層器物組和漢源獅子山的石製品大同小異。上部地層的人類化石包括完整的頭骨一具以及上、下頜骨、單個牙齒和部分體骨,至少分屬於老年、中年、青年和兒童5個個體。位於第四層的頭骨保存較完好,是一個女性青年的。

穿洞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的形態特徵多數具有現代人形態特徵,與資陽人同屬晚期智人亞種。1萬余件石製品絕大多數也來自上部地層,除石片和石核外,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尖狀器和刮削器。骨角器也主要出自上部地層。骨器以骨錐為主,還有骨鏟和骨棒等以及少數刮制的鹿角鏟。骨、角器總數近千件,骨器類型多,器形周整,磨製精工,為國內少見。穿洞人的用火遺跡包括上、下部的幾個灰燼層、火堆遺跡以及數以萬計的燒骨和少量的燒土塊、炭屑和燒石。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熊、虎、犀牛、鹿和麂等10多種,基本上都是現生種。下部石製品細小,石器多向背面加工,與北方小石器文化傳統有關系;上部石製品相對粗大,打片多用銳棱砸擊法,石器加工精細,多向破裂面加工,具有貓貓洞文化的特點。穿洞遺址對研究同時代不同文化關系,以及舊石器時代後期和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銜接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大量磨製和刮磨製骨器的發現,也改變了我國南方骨器貧乏的狀況,對我國境內早期人類製造骨器技術增加了較多的新知。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