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交古城遺址
❶ 洛陽旅遊景區有哪些
如果說她(洛陽)算不上一座「非去不可」的城,那麼,至少洛陽可以稱得上讓你去了之後流連忘返的城,在這里,你總能感受到一種時光沉澱下來的沉靜與安詳。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白雲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區,總面積168平方公里。白雲山地處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區,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26℃,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被專家學者譽為「自然博物館」。
重渡溝位於洛陽市欒川縣境內,因東漢光武帝劉秀二渡伊水至此,擺脫王莽追殺並成就帝業而得御賜之名。神秘的歷史傳說加上重渡溝的景區三絕,是重渡溝由鮮為人知名不見經傳而一舉唱紅北國,聲震華夏,成為河南省目前最具活力的十大熱點景區的最好詮釋。重渡溝被業界權威人士魏小安先生稱為「中國農家賓館第一村」。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城東10公里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白馬寺原建築規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亂,數度興衰,古建築所剩無幾,人民政府為保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跡,曾進行過多次修葺。
洛陽王城公園坐落在洛陽市中州路北側,洛陽博物館西的東周王城遺址上。 地跨澗河兩岸,中間仿玉拱橋相連,佔地一千零八十畝,是全國唯一的遺址公園,也是洛陽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為河南省最大的綜合性公園。
雞冠洞位於欒川縣城以西4公里處,一座天然石灰岩溶洞。貌似雄雞昂首引頸高啼,山頂恰似雞冠,景緻秀美,山中有一個天然形成的地下溶洞,深幽莫測。此洞斜入地下長達一千多米,景色瑰麗,深不可測,被稱為北國第一洞。
洛陽博物館位於新市區中州路,建於1958年,是一座琉璃瓦裝嵌的民族形式建築,面積為2萬平方米。展廳大樓展覽面積35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洛陽博物館基本陳列為《永恆的文明——洛陽文物精品陳列》,展覽共分史前時期、夏商時期、兩周時期、漢魏時期、隋唐宋時期五大部分,集中展現了洛陽地區建國以來發掘出士的各類文物精品1000餘件。
關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時加以擴建,如今已佔地百畝,擁有殿宇廊廡150餘間,古碑刻70餘方,石坊4座,大小獅子110多個,古柏800餘株。
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洛陽西南160公里處的欒川縣境內,已開發了12個景區,100多個景點。境內山勢雄偉、峰巒疊嶂、林海茫茫、古木參天。這里「龍」文化薈萃,自然景觀萬千,四季景色秀麗,奇峰異石林谷幽深。
天子駕六博物館是依託21世紀重大考古發現,「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遺址型博物館。車馬坑規模大,車子類型多,擺放整齊,氣勢宏偉,是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駕六」遺存。
木札嶺原始生態旅遊區位於洛陽市嵩縣東南部,是河南省首家原始生態旅遊區,距洛陽120公里,311國道、臨木公路直達景區。景區東西毗鄰石人山、白雲山兩大景區,由九龍河谷、原始森林。
龍潭大峽谷是一條由紫紅色石英砂岩經流水追蹤下切形成的U型峽谷,全長12公里,谷內嶂谷、隘谷呈串珠狀分布,雲蒸霞蔚,激流飛濺,紅壁綠蔭,懸崖絕壁,不同時期的流水切割、旋蝕,磨痕十分清晰,巨型崩塌岩塊形成的波痕大絕壁國內外罕見。
花果山又名女兒山,俗名石雞山,地處洛陽市宜陽縣西南部。山與嵩縣、洛寧毗鄰,距洛陽市區90公里。花果山屬冰川期地貌,群峰點點,林濤起伏,重岩疊嶂,山石奇特,景色十分秀麗。
洛陽國際牡丹園,是中原地區最大的晚花牡丹園及中外牡丹精品園,佔地約30公頃。該園已栽植國內牡丹品種300多個、日本、法國、美國等牡丹品種100多個、以及中國芍葯品種300多個。
黃河小浪底水利風景區位於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的出口處,南距河南省洛陽市40公里,北距河南省濟源市30公里。310國道、207國道、連霍高速和正在建設中的太澳高速從景區邊緣通過,隴海鐵路、焦枝鐵路、洛陽機場近在咫尺,交通十分便利。景區又處在國家黃金旅遊線路河南「三點一線」的中心部位,該景區地跨南北兩岸,南岸為崤山的東北余支,西接汾、渭盆地,東臨華北平原。
神靈寨景區內古藤老樹,林海浩瀚;涓涓清流,潭瀑相連;奇峰怪石,古剎名山;山水奇特特別美,又有是我國最大的石瀑群,別具特色,那石瀑如江海傾瀉,銀河倒卷,波瀾壯闊,蔚為壯觀。
天池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南省嵩縣西北部,距古都洛陽98公里,洛欒快速通道與景區擦肩而過,天山路旅遊專線直達景區,是距洛陽最近的一個生態旅遊區。景區旅遊資源豐富、獨特,既有北方山水之雄偉,又有南方水鄉之秀麗,包含了山、石、水、林、人文五大生態旅遊特色。
中國國花園位於洛南隋唐古城遺址上,東起洛陽橋,西至牡丹橋,南臨洛宜路,北至洛浦公園南堤。總規劃設計面積1548畝,東西長2500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牡丹專類觀賞園。
伏牛山是河南省平均海拔最高、分布面積最大的著名山脈,也是河南省森林面積最大,覆蓋率最高,蓄積量最大、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山區,它東西綿延400千米,素稱「八百里伏牛」。洛陽伏牛山滑雪度假樂園位於欒川縣伏牛山老界嶺北坡,最高海拔2200米,度假樂園海拔1800米,佔地面積6平方公里,是一家集戶外滑雪,室內滑雪、滑冰,高山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四季旅遊勝地。
白園是為了紀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而修建的,此園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麗古雅。白園坐落於洛陽市城南13公里處的龍門東山琵琶峰上,佔地44畝,這里東西兩山對峙。伊河由南向北穿山而過,一橋飛架東西;宛若一道彩虹。白園內主要景點有青谷區、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時書屋等10餘處。
洛陽老君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南3公里處,是秦嶺余脈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原名景室山。後因西周朝「守藏室史」李耳到此歸隱修煉,並被道教尊為太上老君而被唐太宗易名為「老君山」,沿襲至今。
千唐志齋在洛陽市西約50公里處的新安縣鐵門鎮內,是全國唐代墓誌最集中的地方,因藏有1000多塊唐代墓誌而得名。 該處是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先生二三十年代所建。
民俗博物館位於東關新街東側潞澤會館內,以集中再現豫西民間習俗為主要內容。主要有信俗、婚俗、壽俗、民間藝術等4個展廳。 信俗廳中陳列有民間信仰較普遍的60位神像。
欒川縣位於豫西伏牛山地理坐標為東經111°11′~112°01′、北緯33°39′~34°11′之間。東與嵩縣毗鄰,西與盧氏接壤,南與西峽抵足,北與洛寧摩肩。一直有「洛陽後花園」美稱。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號痴庵、松樵;別號煙潭、漁叟;因祖居洛陽孟津,故又稱其王孟津。他在書畫上造詣高深,獨樹一幟,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書法家。
養子溝地處伏牛山主峰老君山懷抱,距縣城7公里,境內南北長13公里,游覽面積18.8平方公里。據傳唐貞觀末年巾幗名將樊梨花不甘丈夫薛丁山三次休辱之苦,跋山涉水尋訪至此安營紮寨、養子教子,並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和傳說故事,後人為了紀念英賢稱此地為養子溝,千年佳話,傳到今日。養子溝是洛陽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旅遊勝地。
漢光武陵位於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西南,又稱原陵、漢陵。它是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園。陵園呈長方形,南依邙山,北臨黃河,由陵園、祠院兩部分組成。
龍隱景區位於十三朝古都——洛陽之南,生態伏牛山東大門,距二廣高速55公里,交通便利、區位優越。龍隱,取意於「潛龍在淵,飛龍在天」。龍隱象徵著修養和閑隱之意,也正合當前親近自然、調養身心、休閑度假的旅遊發展趨勢。
西峽縣老界嶺自然保護區位於縣境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以老界嶺為界與洛陽市欒川縣、嵩縣相鄰,東與內鄉寶天曼自然保護區接連。保護區建於1982年,是南陽市面積最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又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西部屬煙鎮林場,東部屬黃石庵林場。
蟠桃山位於洛陽欒川縣城西南10公里處,東依欒川縣城、雞冠洞風景區,西臨伏牛山滑雪場,南望君山老界嶺,北連洛盧快速通道,游覽面積達22平方公里。蟠桃山風景區有「中國第一天然石桃」,以四季交相輝映的奇花異木為鋪墊,以飛泉吊瀑、碧淵深潭為襯托;以峭峰、怪石、深谷、峽谷為背景,配以優美的神話傳說及具有豐富內涵的人文景觀,令遊人嘆為觀止,留連忘返。
龍馬負圖寺始建於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 348年),是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績,在圖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禮場所,是河洛文化中「河圖」出現地,也是中華易學的發源地,距今已有1600餘年。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位於洛陽市老城區南關貼廓巷坐南朝北並肩的三所清代民居院落內。紀念館佔地面積4200多平方米,擁有房屋150多間。
太多了 數不勝數 ... 作為洛陽人感到萬分驕傲 ... 樓主有空來洛陽我一定讓你更深刻感受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的榮耀
❷ 故宮明中都皇故城考古工作站何時揭牌了
2018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6月9日在滁州市鳳陽縣舉辦。活動中,故宮明中都皇故城(簡稱「明中都」)考古工作站揭牌。
2017年,鳳陽縣對皇城內散落的蟠龍石礎、石螭首、石欄板等文物逐一進行編號登記、拓片、拍照、測繪,為進一步研究和展示提供資料。同時,自2012年開始大范圍啟動對舊城磚的徵集、保護和利用工作。截至2017年5月,徵集到整磚76906塊、殘磚503420塊,已交由縣文物管理所集中保管,並在明中都皇故城遺址修繕保護工作中加以利用。
來源:中國新聞網
❸ 寧波名勝古跡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25公里處餘姚市河姆渡鎮。1973年發現。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由相互疊壓的4個文化層組成。經兩期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7000餘件,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歷史。遺址的第四文化層里發現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產工具骨耜,證明長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遺址出土的成排的木樁、板、柱等木構建築殘件,分布井然有序,部分鑿有榫卯,為干欄式建築遺存,是人類建築技術上的奇跡。出土的工藝品有小豬、小狗、木碗、骨匕、象牙飾件等,用彩繪、刻畫、捏塑、編結等手法製成。遺址出土了6支木槳,說明寧波的先民們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了水上活動。遺址還出土大量骨器、木器、陶器和少量的石器以及亞洲象、犀牛、四不像、獼猴、梅花鹿等動物的遺骨。繼河姆渡遺址之後,市域內又發現了八字橋、辰蛟、董家跳、淄山、童家嶴、茗山、塔山等屬河姆渡文化的遺址30餘處。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❹ 長島和養馬島哪個旅遊比較好
不一樣的感覺的,長島有北長山島和南長山島,大部分人去北長山島,專那裡的海邊景色屬很美,九丈崖、仙人橋、月牙灣什麼的,觀賞岩石和看海比較美,海灘呢不是沙灘,應該說是石灘,但是那裡比較清凈一些。養馬島那裡除了海以外還有就是騎馬,雖然說沒有在草原上那麼享受不過也不錯了。長島居住的一般是漁家,但是這個季節住漁家享受不到五一或者十一時的美味。養馬島那裡的海灘沙粒相比之下要細很多的。
這兩個地方都有專門的旅遊網址,你可以去看看
❺ 哪個千佛洞比較好玩
新疆當地特色1: 古絲綢路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正是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東岸的古絲道有一半是在新疆境內,因此新疆是東西文化的薈萃交融之地,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 在新疆綿延的絲綢之路上,遺留著許多舉世聞名的關隘、城堡、石窟寺、墓葬及烽火台等。現保存最好的遺址,要數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和交河古城。另外,新疆境內多佛窟,較大的有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克孜爾尕哈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5個。古絲道上,最令人神往的莫過於樓蘭古城。它處於羅布泊西北角,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曾經有過商旅往來盛極一時的歷史,如今只剩下被流沙淹沒的古城遺址。 新疆當地特色2: 瓜果之鄉 新疆民謠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誇,葉城的石榴頂呱呱」,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個瓜果和瓜果之鄉。 新疆是久負盛名的「瓜果之鄉」,瓜果品種繁多,質地優良,一年四季干鮮瓜果不絕於市,如石榴、葡萄、無花果、巴旦杏、杏、桑椹、蟠桃、梨、阿月渾子、核桃、沙棘、伽師甜瓜、哈蜜瓜等。 石榴:維語稱「阿娜爾」,以「石榴之鄉」葉城縣的石榴最為有名。葉城縣地處昆侖山北麓,霜期短,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質好,非常適合石榴的生長。葉城石榴色紅汁甜,深受人們喜愛。 葡萄:新疆有兩千年的葡萄種植歷史,吐魯番、喀什是葡萄的盛產地,除城郊有大面積的葡萄園外,家家庭院里都種植葡萄,「城在葡萄中,人在葡萄中」。現有無核白、紅葡萄、黑葡萄、玫瑰香、白布瑞克等500多個優良品種。 無花果:喀什盛產無花果,它可與哈密瓜、吐魯番葡萄、庫爾勒香梨齊名。無花果果形扁圓,果肉細 軟,果味甘甜,營養豐富並有葯用價值,含糖量高達24% 。由於無花果枝幹光潔,樹冠整齊,人們還把它栽在庭院里美化環境。 巴旦杏:喀什的名貴特產,是維吾爾族人民最珍視的乾果,常用它待客贈友,還把它的圖案綉在衣帽上,雕刻在建築物上。巴旦杏屬落葉喬木中的桃類植物,它的果肉不能食,但果仁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在喀什的維吾爾醫葯中,60%的葯里都配有它。喀什巴旦杏遠銷國內外,在國際市場乾果交易中售價很高。 杏:維語稱「玉呂克」,是受人們普遍喜愛的果實之一。新疆杏子品種繁多,肉厚汁多,味道甜美,營養豐富。杏子除鮮食外,還可以曬制杏干,有的地方還加工製成杏脯、杏包仁。 桑椹:喀什土沃泉甘,宜於植桑 ,故桑椹很多。桑椹是喀什成熟比較早的果實,被稱為「瓜果中的報春花」。喀什桑椹有白、紫兩種。因桑椹性寒、味甘,除有補肝益腎、滋陰養血的功能和對陰虛、頭暈目眩、失眠等症有明顯療效外,還含有芸香苷、花色素、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C等成分而深受人們喜愛。 蟠桃:較珍貴水果,蟠桃是桃子的一種,形狀扁圓 ,頂部凹陷形成一個小窩,其果皮呈深黃色,頂部有一片紅暈,味甜汁多,不愧為「仙桃」之稱。 梨:新疆梨的資源十分豐富,共有60多個品種,其中碭山梨(從安徽碭山縣引進)和庫爾勒梨較為有名,都有果大、皮薄、肉細、汁多、味甜的特點,極受人們的喜愛,梨含糖量高,維生素 C 、磷、鈣含量也較豐富。 阿月渾子top:維語稱「皮斯特」,是一種稀有名貴果樹。落葉小喬木。春季開花,夏秋間果熟,果實呈乳白色,尖端開裂有紅暈,果仁香脆可口,營養豐富,果仁含植物油54%至68%,還含有維生素A、B,阿月渾子在國際市場上與巴旦杏同被視為堅果中的上品,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核桃:又名胡桃,是世界著名的四大乾果之一,被公認為「長壽之果」。核桃仁含脂肪65-70%、蛋白質15-27%,碳水化合物16%,還含有維生素 A、B、C 、E、K 、胡蘿卜素、核黃素、鈣、磷、鐵、鋅、碘等多種元素。葉城縣是新疆重要的核桃產區,栽培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年總產量在1200噸左右。 沙棘:新疆沙棘資源十分豐富,營養豐富,果味酸中有甜,內含多種維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質,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極高。以沙棘為原料,製成的各種飲料,深受人們歡迎。 伽師甜瓜top:新疆甜瓜有近百個品種,其中數伽師甜瓜(因產地在伽師縣而得名)為最佳。伽師甜瓜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時代就被列為貢品,後來經過不斷改良,瓜質越來越好。緊靠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伽師縣具有適宜甜瓜生長的獨特氣候與水土條
❻ 丹東市古廟遺址分布
古廟的遺址,不太清楚,但是丹東地圖中帶廟的地址都在上圖中了,請採納,謝謝!
❼ 太原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晉祠
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瓮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後人因以命祠名。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御碑《晉祠之銘並序》。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郁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天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四周山巒起伏,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石窟分布在天龍山東西兩峰,東峰8窟,西峰13窟。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自東魏至唐,歷魏、齊、隋、唐四個朝代。以唐代最多,達15窟。石雕體態生動,刀法洗煉,具有豐富的質感。宋代改名聖壽寺,寺宇已毀。寺前蟠龍古松蒼翠蔽日。
永祚寺雙塔(雙塔寺)
在太原市東南郊郝庄村南。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內那兩座」巍峨壯觀,聳入雲端的古塔,引人矚目,才被世人習呼為雙塔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高僧福登奉敕建造。現存寺內主要建築,全為磚構。八角十三級,高54.7米。塔內有階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人們出入太原,雙塔首先映入眼簾,成為太原的標志。寺內牡丹遍地,傳為明代所植。
龍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龍山山巔。滿山林密葉茂。石窟開鑿於元初,道人宋德芳於太宗六年(1234年)主持營造龍山石窟及昊天觀。現廟宇殘壞,石窟尚存,共8龕。各龕雕像數額不等,共40餘尊,大都保存完好,雕工朴實,衣著莊重,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
純陽宮
在太原市五一廣場西北隅。又稱呂祖廟。創建年代無考。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晉藩王朱新揚對宮內重新規劃,規模空前。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增築後院巍閣3層,景觀宜人。該院整個建築布局,類似八卦形式,為國內少見。
竇大夫祠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上蘭村、汾河峽谷左側。祠內古柏蒼翠。晉國大夫竇犨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後人在此立祠祀奉。歷代都留有碑記。現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是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還保留宋金時期風格。其中獻亭甚大,後檐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構簡練而嚴謹,為金元建築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湧出,水溫較低,人稱「寒泉」。「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
多福寺
在太原市西北24公里崛圍山之巔。山勢陡峻,松柏遍野。為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取自「多子多福」之意。寺在山頂小峪之中,極富古剎風趣。寺始建於唐貞元二年(786年)。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後唐庄宗)父子曾到此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重建,後又多次重修。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寺旁小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讀書處。
童子寺燃燈塔
位於龍山之上,始建於北齊天保七年,金天輔元年毀於戰火,明嘉靖元年重建。相傳有兩名童子在此山中隱修時,見山石氣勢不凡,遂在這里雕造了一尊高57米的佛像,寺名也是由此而來。
晉陽湖
位於太原市晉源區西南董茹村一帶。晉陽湖由汾河西乾渠引入,水質良好,湖水面積48平方千米,水深平均4米,最深處8米,夏季最高水溫達33℃,冬季為5℃~15℃,常年不結冰,是華北最大的人工湖,素稱「中國北湖」。
崛(山圍)山
崛(山圍)山位於太原西北24千米處,這里松柏圍裹,鬱郁蔥蔥。春天,山花爭艷;深秋,遍山紅葉。「崛(山圍)紅葉」是太原八景之一。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位於太原市西南約20千米處,系北齊高洋帝於天保二年(551年)開鑿的高達63米的摩崖石刻大佛,也稱西山大佛。它腳下埋著的寺院,曾是佛教凈土宗早期道場。
崇善寺
原名白馬寺,位於太原市上馬街中部南側,是一處隋末唐初創建的佛教寺廟,歷史上稱之為「三晉名剎」。寺內的大悲殿,是一處標準的明代建築,內塑有千手千眼11面觀音、千缽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塑像高達8.5米,風格、造型都很別致,而且色彩絢麗,衣紋線條流暢。這三尊塑像,是不可多得的明代藝術品。
北朝壁畫
北齊婁睿墓,在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西南1千米處。 20世紀80年代初,婁睿墓壁畫的出土,曾在我國考古學界引起過一陣轟動。在墓道、甬道的兩壁和墓室的壁面上均繪有壁畫,出土時大部分保存完好,現存壁畫71幅,面積20055平方米。整個壁畫組成了一幅人間生活場景與神怪傳說合為一體的壯闊畫面。
晉陽古城遺址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今太原市晉源區古城營一帶。遺址面積大約20平方千米,分西城、東城、中城、太原府、晉陽宮城、大明宮城、倉城、羅城等。晉陽古城建成於春秋末年(公元前476年),毀於宋初(979年),歷時1500餘年,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其遺址被列入中國十大遺址保護范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在開發保護中。
汾河景區
汾河公園是太原城市建設的民心工程,建成於2000年10月。景區長6000米,寬500米,蓄水260萬立方米,綠地130萬平方米,各種燈飾達7000餘盞。園內波光粼粼,花團錦簇,芳草如茵,風景秀麗,是太原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並州。蕭鼓沸天,弓刀似水,連營十萬貔貅。金騎走長楸,少年人一一,錦帶吳鉤。路入榆關,雁飛汾水正宜秋。 追思昔日風流,有儒將醉吟,才子狂游。松偃舊亭,城高故國,空餘舞榭歌樓。方面倚賢侯,便恐為霖雨,歸去難留。好向西溪,恣攜弦管宴蘭舟。」歷代詠並詩中,成就最高的無疑是宋代詞人沈唐的這首《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貺書》,大詞人除了描繪太原的風光形勝、懷念昔日的儒將才子之外,更重要的是從大歷史的高度,准確地提出了太原的文化定位: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並州。
太原旅遊「一卡通」
持太原旅遊「一卡通」可免17景點門票。(門票總計金額495元,「一卡通」售價每卡50元)
這些景區(點)分別是:晉祠博物館、天龍山景區、雙塔寺景區、中國煤炭博物館、蒙山景區、竇大夫祠、多福寺、凈因寺、龍山景區、太山景區、省民俗博物館、省藝術博物館、太原動物園、傅山碑林公園、蓮花台土雕群、市森林公園百鳥園及青年宮演藝中心《唱享山西》。
❽ 山東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跨地區
大澤山 :在膠東半島西部,主峰在平度、萊州間。
磨箕山 :在莒南縣、莒縣交界處。
龜蒙頂 :在蒙陰、平邑兩縣交界處。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沂南兩縣交界的沂蒙山區。
昆嵛山 :橫亘於文登、牟平兩縣市交界處。
德州市
蘇祿王墓* :在德州市北郊北營村中。
樂陵市
文廟 :在樂陵市區內。
五里冢 :在樂陵市城關鎮。
惠王冢龍山文化遺址; 在樂陵市楊安鎮。
「魏王城」遺址: 在樂陵市大顧家村北。
「萃賢亭」遺址:在樂陵市舊樂陵村。
理元寺遺址 :在樂陵市奎台鄉。
漢三女冢: 在樂陵市。
禹城市
雙槐冢 :在禹城市禹城鎮。
元孫郁墓 :在禹城市梁家鄉。
邢寨汪龍山文化遺址; 在禹城市梁家鄉。古高唐城遺址 :在禹城市袁營鄉。
禹王亭遺址: 在禹城市。
八棱經幢: 在禹城市。
金代鐵鍾:在禹城市。
陵縣
東方朔墓: 在陵縣神頭鎮西南。
東方朔畫贊碑: 在陵縣城文化館內。
漢神頭墓群: 在陵縣神頭鎮。
侯家古墓: 在陵縣邊臨鎮。
秦厭次古城遺址: 在陵縣神頭鎮。
寧津縣
明建清真寺: 在寧津縣長官鎮東街回民區。
齊河縣
尹屯龍山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商周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
晏嬰冢 :在齊河縣。
武城縣
竇建德點將台: 在武城縣。
慶雲縣
唐棗 :在慶雲縣周尹村東北。
無棣故城遺址: 在慶雲縣。
大丁廟古墓群:在慶雲縣。
平原縣
千佛塔: 在平原縣崔家廟。
龍門: 在平原縣平原鎮。
明建文昌閣: 在平原縣恩城。
夏津縣
大成殿: 在夏津縣。
明植古棗樹: 在夏津縣三十里鋪村東。
臨邑縣
龍泉寺: 在臨邑縣。
明監宗御史邢侗「來禽館」遺址: 在臨邑縣臨邑鎮。
漢白玉丈八佛: 在臨邑縣德平鎮。
漢末文人彌衡故里遺址: 在臨邑縣德平鎮。
彌衡井: 在臨邑縣德平鎮。
清涼禪院遺址: 在臨邑縣清涼店村北角。
東營市
南宋大殿: 在東營市。
營子遺址: 在東營市。
冢頭墓群: 在東營市。
孤島溫泉: 在東營市河口區。
墾利縣
勝利引黃閘: 在墾利縣勝利鄉。
廣饒縣
孫武園: 在廣饒縣城。
南宋大殿: 在廣饒縣城內西北隅。
冢頭墓群: 在廣饒縣。
傅家遺址: 在廣饒縣廣饒鎮。
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廣饒縣傅家。
馬鳴寺碑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呂古墓: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水磨遺址: 在廣饒縣稻庄鎮。
營子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寨村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馬跑泉 :在廣饒縣丁庄鎮。
唐頭營遺址: 在廣饒縣丁庄鎮。
永寧寺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百冊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西辛張遺址 :在廣饒縣李鵲鄉。
張郭遺址: 在廣饒縣小張鄉。
小張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南趙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草橋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柏寢台: 在廣饒縣花官鄉。
南口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利津縣
鐵門關遺址: 在利津縣前關村。
望參戰國遺址: 在利津縣。
元王升墓: 在利津縣。
荷澤市
牡丹區
菏澤牡丹之鄉: 在牡丹區。
曹州牡丹園: 在牡丹區。
鄄城縣
堯王墓: 在鄄城縣。
萬全庄石獅: 在鄄城縣。
杏花崗陳王台: 在鄄城縣。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忠墓: 在鄄城縣劉垓村。
單縣
百獅坊-百壽坊: 在單縣城內。
鄆城縣
肖堌堆商代文化遺址: 在鄆城縣。
五代唐塔: 在鄆城縣。
萬人堌堆: 在鄆城縣武安鎮。
明柏林寺: 在鄆城縣漢石橋鄉。
曹縣
安陵堌堌堆: 在曹縣韓集鎮。
郗堌堆: 在曹縣。
梁堌堆: 在曹縣。
郜堌堆:在曹縣。
商、漢古遺址: 在曹縣普連集鎮。
定陶縣
官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定陶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仿山: 在定陶縣。
戚姬寺: 在定陶縣杜堂鄉。
梁王台: 在定陶縣。
項梁墓: 在定陶縣。
巨野縣
五代唐永豐塔: 在巨野縣巨野鎮。
明建文廟 :在巨野縣巨野鎮。
西漢御史大夫卜式石碑: 在巨野縣營里鄉。
「巨野教案」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鄉。
麒麟台古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
東明縣
竇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荊台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
唐單雄信墓: 在東明縣城關鎮。
清大成殿: 在東明縣城關鎮。
黃河渡口: 在東明縣高村集北。
成武縣
大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成武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唐開元石塔: 在成武縣。
壽峰: 在成武縣。
文亭山: 在成武縣成武鎮城西。
春秋防城遺址: 在成武縣孫廟鄉。
濟南市
七十二泉 多分布於濟南市舊城區。
趵突泉: 在濟南市西門橋南。
李清照紀念堂: 在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北。
珍珠泉: 在濟南市泉城路北。
黑虎泉: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 。
五龍潭: 在濟南市舊城西門外,南距趵突泉約0.5公里。
大明湖: 在濟南市舊城北部。
小滄浪: 在大明湖西北岸亭園。
厲下亭: 在大明湖中小島上。
北極閣: 在大明湖東北岸。
遐園: 在大明湖南岸、南門西側。
辛稼軒紀念祠: 在大明湖南岸原李公 (鴻章) 祠內。
解放閣: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
萬竹園: 在濟南市西青龍街與花牆子街的轉角處。
廣智院舊址: 在濟南市廣智院街 (今文化西路103號)。
濟南道院: 在濟南市上新街南首。
南大寺: 在濟南市禮拜寺街。
千佛山: 在濟南市南郊。
興國禪寺:* 在千佛山之陰半山坳中。
黃石崖造像: 在濟南市東南螺絲頂山主峰西側黃石崖。
大佛頭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佛慧山北。
大佛寺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南青銅山南壁懸崖上。
玉函山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玉函山上。
龍洞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東南。
四門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
龍虎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四門塔西北白虎山下。
千佛崖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龍虎塔西白虎山崖壁上。
九頂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靈鷲山九塔寺內。
華不注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部。
張養浩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園張庄村東。
房彥謙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採石村東北。
章丘市
城子崖遺址:* 在章丘市龍山鎮東北。
李開先墓: 在章丘市埠村鎮東稻庄村南。
百脈泉: 在章丘市明水鎮。
舊軍: 在章丘市明水北19公里刁鎮。
赫胥氏陵: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代酈食其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終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馬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平陵王墓: 在章丘市山後寨。
董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章丘市。(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齊長城遺址: 在章丘市。
東平陵故城遺址: 在章丘市。
趙八洞石刻造像: 在章丘市。
長清區
五峰山: 在長清區城東南,為泰山支脈。
洞真觀: 在五峰山東側志仙峰下。
蓮花洞石刻造像: 在五峰山西峭壁上。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長清區孝堂山上。
靈岩寺*: 在長清區東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
千佛殿 :在靈岩寺內。
辟支塔 :在靈岩寺內。
墓塔林: 在靈岩寺西。
積翠證明龕 在長清區靈岩寺後方山之巔。
濟陽縣
商周時期鄺 冢遺址: 在濟陽縣。
小李遺址: 在濟陽縣。
劉台遺址: 在濟陽縣。
玉皇冢遺址: 在濟陽縣。
龍山文化遺址: 在濟陽縣鄺家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平陰縣
洪範池: 在平陰縣洪範池鄉。
多寶佛塔: 在平陰縣翠屏山 (水山) 頂的玉皇閣院內。
書院泉: 在平陰縣。
石門邑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斗祭台商周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
項王墓 :在平陰縣。
明文學家於慎行墓: 在平陰縣。
北安故城遺址: 在平陰縣安城。
商河縣
商蘆坊遺址: 在商河縣。
漢小宮庄墓群: 在商河縣。
濟寧市
太白樓: 在濟寧市南部舊城牆之上。
浣筆泉: 在濟寧市浣筆泉路西。
崇覺寺鐵塔*: 在濟寧市鐵塔寺內。
漢碑群: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市教育局院內東北隅。
聲遠樓: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
東大寺: 在濟寧市小閘口古運河西岸。
曲阜市
魯國故城:* 在曲阜市舊城區。
仰聖門: 即曲阜市舊城正南門,正對孔廟。
闕里坊: 在曲阜市孔廟東牆外闕里街。
孔廟*: 在曲阜市舊城內。
欞星門 :即孔廟大門。
奎文閣: 在孔廟同文門與十三御碑亭之間。
十三御碑亭: 在孔廟大成門前。
杏壇: 在孔廟大成殿前甬道正中。
大城殿: 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
寢殿: 在大成殿之後,為孔廟三大殿之一。
聖跡殿: 在孔廟寢殿之後。
漢魏六朝碑刻陳列館: 在孔廟東廡。
玉虹樓法帖石刻: 嵌於孔廟東西廡北端。
孔子故宅: 在孔廟東路承聖門內。
詩禮堂: 在孔廟故宅井前。
魯壁: 在孔廟故宅井之後。
孔府*: 在曲阜市城內,西與孔廟毗鄰。
孔府大門: 在曲阜孔府。
重光門: 在孔府大堂前。
六廳: 在孔府大堂東西兩廂。
大堂: 在孔府二門內。
二堂: 在孔府大堂之後。
三堂: 在孔府二堂之後。
內宅門: 在孔府三堂之後。
前上房: 孔府內宅第一進院落的正廳。
堂樓: 在孔府前上房之後。
鐵山園: 即孔府後花園。
孔府西學院: 在孔府西路。
慕恩堂: 在孔府東路。
孔林*: 在曲阜市城北1.5公里。
享殿: 在孔林洙水橋北。
萬古長春坊: 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
孔子墓: 在孔林內東享殿後。
孔尚任墓: 在孔林東北隅、環林路外側。
孔令貽墓: 在孔林東偏北、環林公路東側。
尼山孔子廟: 在曲阜市東南30公里尼山東麓。
洙泗書院: 在山東曲阜市舊城東北4公里,面洙 (水) 背泗 (水)。
顏廟: 在曲阜市舊城北部陋巷街。
梁公林: 在曲阜市舊城東13公里防山之北。
孟母林: 在曲阜市小雪鄉鳧村東、馬鞍山麓。
周公廟: 在曲阜市舊城東北1公里周、漢宮殿舊址上。
少昊陵: 在曲阜市區東4公里舊縣村東北。
石門山: 在曲阜市區東北25公里處。
九龍山崖墓: 在曲阜市九龍山南坡。
兗州市
興隆塔: 在兗州市城東北隅原興隆寺中。
西吳寺新石器遺址:在兗州市小孟鄉。
北辛文化遺址: 在兗州市小孟村北。
屯頭大汶口-龍山遺址: 在兗州市。
新嶧商周文化遺址:在兗州市。
春秋瑕邱故城址: 在兗州市。
春秋、秦漢遺址 :在兗州市二十里鋪。
古乘丘城遺址 :在兗州市故縣村北。
舊石器人類墓葬群: 在兗州市王因。
漢樊城遺址: 在兗州市黃屯。
元高唐州判薛瑞墓碑: 在兗州市薛家廟村東南。
鄒城市
孟廟*: 在鄒城市區南關。
孟府*: 在鄒城市區南關,東與孟廟毗鄰。
孟林: 在鄒城市區東北四基山西麓。
朱檀墓: 在鄒城市區北九龍山南麓。
鐵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西北鐵山之陽。
崗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北崗山北麓,分布在名叫「狼溝」的山谷中。
葛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東北葛爐山西麓花崗岩石坪上。
嶧山 :在鄒城市東南。
魚台縣
武景亭遺址 :在魚台縣。
孔廟大殿: 在魚台縣。
魚台舊城遺址: 在魚台縣。
棲霞堌堆新石器遺址: 在魚台縣李閣鄉。
武棠序遺址: 在魚台縣武台鄉。
金鄉縣
文峰塔: 在金鄉縣。
魚山堌堆商文化: 在金鄉縣。
白垞集: 在金鄉縣。
嘉祥縣
青山寺: 在嘉祥縣城西南7.5公里。
武氏祠: 在嘉祥縣武翟山 (一作武宅山)下。
武氏墓群石刻 :在武氏祠內。
劉賀廢壙: 在嘉祥縣金山之陽山腰處。
曾廟: 在嘉祥縣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
微山縣
微山島: 在微山縣南、微山湖中。
仲子廟: 在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
伏羲廟: 在微山縣兩城鄉劉庄西。
汶上縣
寶相寺塔: 在汶上縣城西北隅。
分水龍王廟: 在汶上縣南旺鎮北。
關帝廟: 在汶上縣汶上鎮。
唐故城遺址: 在汶上縣汶上鎮。
古闞城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魯桓公墓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白英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古桃城遺址 :在汶上縣軍屯鄉南桃村。
軍屯漢墓葬群:在汶上縣軍屯鄉。
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縣軍屯鄉。
古陽城遺址: 在汶上縣郭樓鄉。
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縣白石。
唐鄭王城遺址: 在汶上縣白石鄉鄭城村。
北齊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縣白石。
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縣白石。
界牌周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苑庄。
唐陽城故址: 在汶上縣義橋。
周馬神廟遺址: 在汶上縣義橋。
大徐龍山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徐海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中店漢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東周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泗水縣
卞橋: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卞橋村東,橫跨泗河上游支流上。
泗水泉林: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陪尾山下。
小黃溝大汶口遺址: 在泗水縣。
下蘆城遺址: 在泗水縣。
古卞城遺址: 在泗水縣。
仲廟遺址: 在泗水縣泗水鎮。
北魏漢陽縣故城遺址: 在泗水縣故縣村北0.5公里。
安山寺: 在泗水縣泗張鄉。
梁山縣
馬刨泉: 在梁山縣北崑山上。
梁山: 在梁山縣南,北瀕東平湖。
梁孝王墓: 在梁山縣。
十里杏花村: 在梁山縣。
聊城市
光岳樓: 在聊城市舊城中心。
傅家塋: 在聊城市舊城城南1.5公里。
山陝會館:* 在聊城市東關古運河西岸。
隆興寺鐵塔: 在聊城市東關原隆興寺內。
臨清市
舍利寶塔; 在臨清市西北運河東岸。
清真寺: 在臨清市西、衛運河東岸先鋒橋畔。
螯頭磯: 在臨清市汶河分汊處。
高唐縣
梁村塔: 在高唐縣城北梁村。
戰國齊盼子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東漢華歆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高唐文廟: 在高唐縣高唐鎮。
大觀八行碑: 在高唐縣高唐鎮。
唐代大覺寺遺址: 在高唐縣梁村鎮。
清平縣迎旭門遺址: 在高唐縣清平鎮。
金代信武將軍虞寅墓: 在高唐縣谷官屯村。
陽谷縣
古阿井: 在陽谷縣東北阿城鎮。
景陽崗: 在陽谷縣城東南17.5公里。
茬平縣
三十里鋪龍山-戰國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孟嘗君練兵場遺址: 在茬平縣。
魯連仲祠堂: 在茬平縣王老鄉。
尚庄遺址: 在茬平縣。
檯子高遺址: 在茬平縣孫橋鄉。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莘縣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 在莘縣西南大張村附近。
東魯店遺址: 在莘縣。
齊桓公會盟台遺址: 在莘縣朝城鎮。
鄭板橋縣衙舊址: 在莘縣古城鎮。
韓國昌墓: 在莘縣董杜庄鄉。
東阿縣
曹子建墓碑: 在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曹植墓北側。
青冢子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阿縣楊柳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冠縣
黑旗軍起義紀念地: 在冠縣。
蕭城遺址: 在冠縣北館陶鎮。
武訓大殿: 在冠縣。
臨沂市
羅炳輝墓: 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
洗硯池: 在臨沂市區考棚路西側北段。
銀雀山金雀山漢墓群 :在臨沂市區東南部,東臨沂水河。
漢竹簡墓: 在臨沂市內。
王羲之故居: 在臨沂市內蘭山區洗硯池街。
寶泉寺遺址: 在臨沂市羅庄區。
湯頭溫泉: 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
東周-漢代墓葬群: 在臨沂市黑墩鄉鳳凰嶺一帶有墓葬88座。
沂南縣
漢畫像石墓: 在沂南縣城西北寨村。
陽都故城遺址: 在沂南縣磚埠鎮沂河西岸。
郯城縣
郯國故城: 在郯城縣郯城鎮北。
觀竹寺遺址: 在郯城縣新村北。
黑龍潭遺址: 在郯城縣。
郯子林: 在郯城縣。
沂水縣
穆陵關齊長城遺址: 在沂水縣城北50公里。
漢東安故城: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南。
西漢皇冢子漢墓群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北。
北代莊周、漢遺址: 在沂水縣北代庄村東。
崮子頂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
薛王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高庄鄉馬蘭村。(
蒼山縣
荀子墓 :在蒼山縣蘭陵東南1.5公里。
蘭陵古墓: 在蒼山縣。
南朝梁詩人何遜墓 :在蒼山縣長城村內。
費縣
費縣故城遺址: 在費縣。
玉環山仙人洞: 在費縣。
上冶玉泉觀: 在費縣上冶村。
西蔣龍山文化遺址: 在費縣新橋鄉石橋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玉泉書院 :在費縣上冶村
戰國防城遺址: 在費縣方城村。
苑上商代遺址: 在費縣朱田鄉。
漢墓群: 在費縣朱田鄉。
唐銀杏樹: 在費縣朱田鄉。
春秋古台遺址: 在費縣劉庄鄉。
魯郎城故址: 在費縣劉庄鄉。
平邑縣
功曹闕 :在平邑縣城。
天寶山: 在平邑縣天寶鄉境內。
左寶貴衣冠冢 :在平邑縣地方鎮地方村西,北依紅石嶺。
曾點基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澹臺滅明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康成石室」: 在平邑縣南武城山。
莒南縣
向國故城遺址: 在營南縣。
舊石器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龍山文化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蒙陰縣
蒙山三關:白馬關、九女關、紫荊關 在蒙陰縣。
「中山晚照」 在蒙陰縣坦埠鎮中山之陽。
西漢盧縣故城遺址 :在蒙陰縣故縣村。
「堂阜遺址」: 在蒙陰縣常路村北。
岱崮保衛戰遺址: 在蒙陰縣岱崮鎮。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縣垛庄鎮泉橋村東。
清建清真寺大殿: 在蒙陰縣南芙蓉村。
臨沭縣
郭家山遺址: 在臨沭縣。
北構頭古墓群: 在臨沭縣鄭山鄉。
新石器龍山、岳石山遺址: 在臨沭縣北溝頭村東北50米。
徐賀城古遺址: 在臨沭縣醋庄鄉。
卡麻科古遺址: 在臨沭縣店頭鄉。
案子古遺址: 在臨沭縣周庄鄉。
冠山仙人洞: 在臨沭縣山裡村。
長春寺銀杏樹: 在臨沭縣山裡村。
後利城遺址: 在臨沭縣蛟龍鎮。
馬庄古遺址: 在臨沭縣曹庄鎮。
西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曹庄鎮。
明建清真寺; 在臨沭縣張賀城村北。
陳官莊古墓群遺址: 在臨沭縣石門鎮。
青雲山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坊口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黃家屯古槐: 在臨沭縣青雲鄉。
青島市
前海棧橋: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
八大關: 在青島市東部。
匯泉: 在青島市東南。
小青島: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與前海棧橋隔海相望。
湛山寺: 在青島市東部湛山西南、太平山東麓。
康有為墓: 在青島市浮山南麓,大麥島村北山。
小魚山: 在青島市市南區福山支路西端。
觀象台: 在青島市市南區觀象二路15號。
嶗山: 在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區東部。
太清宮: 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
上清宮: 在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
華嚴寺: 在嶗山東部那羅延山 (亦稱華嚴山) 麓。
太平宮: 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
明霞洞:在嶗山南部昆侖山 (亦稱玄武峰) 腰。
華樓宮: 在嶗山北部華樓山。
九水: 在嶗山白沙河上游。
龍潭瀑: 在嶗山南部八水河上游,北距上清宮約1公里。
膠南市
琅琊台 在膠南市夏河城東南5公里。
東皂戶遺址 在膠南市。
向陽村遺址 在膠南市寶山鄉。
齊長城遺址 在膠南市市美鄉徐家前夼。
龍山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西南部。(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西漢祝茲城遺址 在膠南市膠河鄉柏鄉。
膠州市
三里河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
西庵遺址 在膠南市張家屯鎮。
秦柏欄將軍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元武義將軍盧琮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牧馬城 在膠南市。
漢祓國古城 在膠南市。
三官廟 在膠州市雙京村。
❾ 安徽出土過哪些寶貴的文物優秀答案獎勵100分
一、古遺址
(一)古文化遺址
全區已發現古代文化遺址89處,其中滁州23處,來安8處,全椒21處,定遠6處,鳳陽9處,嘉山15處,天長7處。按時代劃分,新石器時代21處,商周時代16處,秦時代11處,漢時代以後41處,其中已發掘和試掘6處。較重要的遺址有:
侯家寨遺址 1978年春發現。位於定遠縣城西45公里的七里塘鄉袁庄村。呈台形,面積3萬平方米。1985、198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兩次發掘,揭露面積375平方米,發現灰坑5個,殘居住面3處,以及一批陶器、骨角器、石器等。分4個自然層,經初步整理,將遺址第三、第四層定為一期文化,第二層為二期文化。一期文化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器形以釜形器、陶支腳為代表。鹿角靴形器數量多且磨製精緻,是該期文化代表性器場。此外,還出土大量的豬、狗、鹿、狼、牛、魚、龜、鱉、鳥類等動物骨骼。二期文化仍以夾砂紅褐陶為主,遺物比一期明顯增多,器形以鼎、甑、缽、豆、壺、形器為代表。伴隨出土還有大量彩陶,其圖案花紋為紅彩,花紋主要是寬窄綵帶。一期盛行的鹿角靴形器,刻劃符號在二期不見,陶釜和陶支腳在二期則被陶鼎、甑等所代替。二期文化發現殘居住面,推測可能是半地穴式建築。經碳14測定,一期文化年代距今約7000年,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本省1979年以來考古十大發現之一,1981年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濮家墩遺址 位於滁州市大王鄉林樓村濮家莊。為一台形地,南北長65米,東西寬55米,高8.3米。由墩西、墩南的斷面可見有大面積紅燒土層和灰坑,可見五至七層不等的文化層堆積。採集標本有石器、骨器、陶器以及動物骨骼,初步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5年11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遺址 位於滁州市擔子鄉萬橋村朝陽庄北500米處。遺址長100米,寬60米,高9米。採集標本有石器、陶器。根據標本初步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龍遺址 位於全椒縣城北10公里譚墩鄉西。遺址南北長80米,東西寬70米,高5米。首次發現有鹿角、紅燒土、陶器殘片以及陶紡輪、鬲足、鼎足、足等。根據標本和文化堆積層分析,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1年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梓遺址 位於定遠縣城西南30公里的九梓鄉街西。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81米,東西寬59米,高8米。50年代、70年代曾兩次進行試掘,根據出土的器物初步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1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墩遺址 位於天長縣漢澗鎮郜山村。有兩個墩子,北面墩子高約10米左右,呈橢圓形,曾出土磨光石刀。初步確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頓丘山遺址 位於來安縣城東0.5公里處。遺址呈台形,南北長200米,東西長120米,文化層平均厚度約2.5米。曾出土大量石器、陶器、蚌器、骨器和銅鏃等,其中以卜甲最為珍貴,保存在安徽省博物館內。經專家考證,確定該遺址為殷商早期文化遺址。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桃園遺址 位於全椒縣城西2.5公里的南屏鄉地藏村東北。為台形地,高4米。採集標本有陶片,鬲足,定為商周時代文化遺址。1978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夫台遺址 位於天長縣漢澗鎮和平村。為一台形地,高約3米,總面積約9120平方米。有大量陶片、瓦礫等,質地以灰陶為主,紋鈽有繩紋、弦紋、方格紋,並有少量印陶紋。台上原有一祠堂,名「萬福堂」,因之名「萬福台」,後誤為望夫台。由實物標本推定為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獅子墩遺址 位於天長縣釜山鄉中心村。呈不規則台形,高約5米,面積7540平方米。上有大量陶片,紋飾以繩紋和回紋最多,有少量印陶紋,確定為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古城址
全區已發現古城遺址31處,其中滁州9處,來安5處,全椒4處,定遠4處,鳳陽3處,嘉山5處,天長1處。
鍾離城遺址 位於鳳陽縣臨淮鎮東2.8公里李二庄鄉。為春秋時鍾離子國故城址。城址東西長360米,南北長380米。城垣殘高3至4米,基寬18米,頂寬6米。東護城河尚存。城牆為黃土夯築。遺址中曾發現戰國時期銅鏃、楚國蟻鼻錢等,地表遺物較多。1931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樑土城遺址 位於天長縣石樑鄉土城村。形成於商周時期,北周改置石樑郡石樑縣。遺址呈長方形,土堆最高處達20米。總面積約2.7萬平方米。散布大量陶片、磚瓦,分別屬於商、周、漢、六朝、唐、宋等各個時期。1961年省文物工作隊曾實地勘察。該城址未作任何挖掘,保存完好。1989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阜陵城遺址 位於全椒縣東南9公里的陳淺鄉百子村。東漢阜陵王劉延(漢光武帝子)建城於此,先後為王國、侯國、縣的治所。遺址呈長方形,長500米,寬300米。至清代,城址尚保存完好,後漸坍塌。建國之初坍塌的城牆基尚可辨認。1965年後,在該遺址上建起了小學、醫院和庄宅,城牆基夷為平地。1978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豐樂城遺址 位於全椒縣城西南35公里的卜集鄉古城隊。南朝粱時,豐樂縣建城於此。武帝大同年間,縣廢。遺址呈四方形,城牆尚存,每邊長800米,城垣清晰。牆高3米,基寬7米,上寬3米,為夯土築成,有對稱四城門。1978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陰陵城遺址 位於定遠縣西北35公里的靠山鄉古城村。《鳳陽府志》載:「鳳陽與定遠二縣之界有莫邪山,山南有故城遺址,周2里,即秦陰陵故城。」遺址上瓦礫遍地;歷年出土有陶器,瓷器、銅器、漢筒瓦等,均系秦漢時期之物。1981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城遺址 位於定遠縣大橋鄉三官集油坊村。秦設東城縣。城遺址輪廓明顯,有內外兩城。內城呈長方形,東西0.75公里,南北0.5公里。四周城基高出地面1米,四角城樓高出地面5米,四周護城濠深約3.33米左右。外城亦呈長方形東西1.5公里,南北1公里,微見斷續城基。城址內散布大量秦磚漢瓦殘片。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王城遺址 位於來安縣新安鎮東南35公里處的煙陳鄉姜渡村姜東隊。據民國《六合縣志》載:吳王城為三國東吳所建,因吳王孫權而得名。北齊瓦梁郡治所曾置於吳王城故基上,南唐時廢。遺址呈方形,面積約1.3萬平方米。城垣及四門遺跡清晰可辨。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中都城遺址 位於鳳陽縣府城鎮西北隅。朱元璋即位後建元洪武,以應天府為南京,開封府為北京。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家鄉臨濠(今鳳陽)建中都。為營造都城,從全國各地征調匠工、軍士、民夫、移民、罪犯近百萬人,選泥左丞相李善長、光祿大夫湯和負責營造城池宮闕;又派人到川、貴、湖廣等地採伐名貴木材運往鳳陽,供建都之用。經過六年的營建,已具備宮廷建築的基本格局和形制。洪武八年,因「勞資罷之」,終未在此定都。
中都城分外城、皇城、紫禁城三城。外城系土築,呈長方形,城西南伸一角為鳳凰嘴,周長3.04萬米。原外城設9門;南曰洪武門、南左甲第門、前右甲第門:北曰甲第門、後右甲第門;東曰獨山門、長春門、朝陽門;西曰塗山門。外城現已不存。皇城為磚石修壘,為不規則長方形。周長7670米,開有承天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今亦不存。皇城內建有太廟、歷代帝王廟、大社稷壇、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建築。南部東西對稱建築有鼓樓和鍾樓,其間有中都城隍廟和功臣廟等。北部依山建苑圃、龍興寺、觀象台;臨水建百萬倉等,另有國子監、會同館、官署、衛所等布列城內。街道規劃有洪武街、泰安街、長春街、淮南街等24條街道和均衡對稱的104坊,以及商業、交通等設置。現大多已不存,鼓樓僅存樓基,龍興寺尚存部分房舍,已非昔日面貌。紫禁城為磚築,呈南北長、東西稍窄的長方形,周長3580米。開有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今城基殘存,南城牆至西城牆尚存。紫禁城內,正殿曰奉天殿,左右各建樓台,左曰文華殿,右曰武英殿。殿後為宮,前曰乾清官,後曰坤寧宮,同時有高泰殿、奉先殿、柔儀殿、春和殿、文淵閣等分列左右。今均已無存。
據考,中都紫禁城宮殿建築巍峨壯麗,雕梁畫棟鮮艷奪目,紅牆黃瓦熠熠生輝。宮殿皆圍以玉石欄桿,兩側皆雕龍鳳、獅子、花卉等圖案;皇宮的台階和御道均用雕有龍風、海馬、海水、雲朵圖案的條石砌鋪而成。現遺址上留有許多彩艷的瓦礫和雕有各種圖案的石構件。城牆均用大方磚砌成,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混合灰漿抹縫,在關鍵部位用鐵汁灌澆。城內的奉天殿,尚存白玉石蟠龍柱礎4塊,每塊呈正方形,邊長2.7米,高1.1米,上面雕有騰空飛舞的蟠龍,雕工精細,造型逼真。午門兩側須彌座上的白玉石浮雕仍存76塊,總長度486米,圖案為龍鳳、雲朵、方勝(兩個菱形的一部分重疊相連而成)、麒鱗、鹿、獅子滾綉球、牡丹、芍葯、荷花、西番蓮等。浮雕中的動物有的昂首狂奔,有的安閑靜卧,有的左顧右盼,有的振翅高飛,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浮雕中的花卉,線條舒展流暢,布局疏密得體,構圖層次分明。這些浮雕技法嫻熟,刀工精細,是中國現存浮雕中的精品,對研究明代的雕刻藝術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1903年3月,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人民政府對中都城的保護維修極為重視,建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並多次撥專款進行維修。殘存的午門經過修整,掩埋在灰土中的牆基玉石浮雕已重放光華。塗山門坍塌部分又重新砌好,上城樓的斜階也整修一新。西城牆部份城堞仍保留完好。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明中都城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明中都皇故城暨皇陵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古墓葬
滁縣地區的古墓葬,經考古發掘的已有數百座,出土的文物和資料,分別由地、縣文物管理所收藏。已列入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葬共有11處,大多有地面標志和遺跡。
(一)古墓群
北崗漢墓群 位於天長縣安樂鄉北崗村。主要分布在蔡庄,朱庄、蘭庄等處,分布密集。省、地文物工作隊先後發掘墓葬9座,出土漆器、銅器、陶器、鐵器和木器等433件。根據墓葬結構及出土文物分析,為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之墓葬。
耿家尖古墓群 為漢、唐、宋時期墓群。位於天長縣湖濱鄉高郵湖耿家尖水下。曾出土過大量宋代瓷器。1980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花壠古墓群 為漢宋代墓群。位於全椒縣城西南方向30公里廣平鄉。墓群以廣干園藝場為中心,西南至卜集鄉西石行政村的汪庄、韓庄、胡姨等生產隊,西至峨嵋行政村的高庄、田穀、大何、小錢、大王、山吳等生產隊,北至廣平鄉浦北行政村和窪李隊,東至程家市汽車站。東西長3公里,南北寬2公里。古墓較多,墓冢呈梅花瓣形,比比皆是,故稱「梅花壠」。1978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王古墓群 為漢宋代墓群。位於全椒縣西北45公里西王集。整個墓群環繞西王集南、北、西三面,東西寬約2公里,南北長約3公里。柯陳一帶的漢魏六朝和宋墓葬大部分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破壞。1978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8月,在丁窪發掘宋石室墓3座。
百子古墓群 為兩漢至宋墓群。位於全椒縣陳淺鄉石庄村。墓區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公里。1973年5月,省、地、縣文物部門聯合發掘石庄漢墓2座,曾出土大量珍貴文物。1978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口古墓群 為漢代墓群。位於來安縣水口鄉上蔡村下蔡隊。1978年曾發掘2座棺墓,出土有陶器、漆器、王莽錢幣等。
常山古墓群 為漢至宋時墓群。位於滁州市常山鄉,以常山集為中心向東西兩側山脊延伸。在集西300至600米下馬庄有古墓7座,1986年修建公路時挖出其中1座,裸露可見拱形頂;集西200米處公路兩側有古墓12座;集東200至600米有古墓14座。1986年5月滁州市文物普查初次發現。1991年地區文物管理所在常山集自來水廠區內發掘古墓3座,出土一批陶器、銅器、鐵器及錢幣。
三角圩漢墓群 位於天長縣城郊鄉。1991年12月,在三角圩興修水利工程工地上,清理、發掘漢代墓葬23座,出土三批漆、木、玉、銅、陶器等文物700多件。其中11件珍品參加中國文物精華展覽。
(二)名人古墓
虞姬墓 也稱虞姬孤堆。位於定遠縣二龍鄉譚村旁。《括地誌》雲:「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即此處。墓呈高大封土堆,橢圓形,頂分三半;底部直徑約69米,高約29米。北沿於1958年被挖掉一部分。墓前有一石碑,主文為「西楚霸王虞姬之墓」,橫額:「巾幗千秋」;兩旁對聯:「虞兮奈何自古紅頗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伴黃昏」。1981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董槐墓 位於定遠縣定城建設小學校內西南角。董槐(?~1263年),宇廷植,定遠縣城人。宋嘉定六年(1213年)中進士,官至右丞相。清《定遠縣志·邱壟》載:「許國公董槐墓,縣西察院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知縣張景尉立華表、墓道、邑人凌濤題碑。」墓呈圓墩形,直徑約30米。墓南置一寬約60公分、長約2米的石墓碑。「文化大革命」期間,墓堆、華表、碑記等均被毀壞。唯墓西小巷名董公巷,沿用至今。1981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孝子墓 位於天長縣秦欄鎮秦欄中學校內。墓主朱壽昌,宋神宗年間秦欄人,因棄官尋母,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墓建於宋,為高大封土堆,四周有券;墓前立有碑坊、石表、石桌、燭台和墓碑。「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毀。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皇陵 位於鳳陽縣府城西南8公里處,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朱元璋父母去世時無地埋葬,同村人劉繼祖施捨該墓地。在安葬時「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是草草埋下的。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已稱吳王的朱元璋回到闊別十多年的濠州,看到父母的墳墓仍淹沒在荒郊野草中,准備用隆重的禮儀進行改葬。後因怕改葬會破壞「龍穴天墓」的靈氣,又改變決定,就地培土,增大加固墳墓,並派專人看護。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營建皇陵,再次增大加厚陵墓,廣植名貴樹木,開辟神道,立華表、石人、石獸。又築皇陵城。城共有三重,外城為土城,周圍1.4公里,中為磚城,周圍3公里,內為皇城,周長0.25公里。陵墓前有享殿、廊廡、華表、碑亭,及石人石獸36對;另有神廚、官廳、鋪舍數百間,御橋、紅橋、皇堂橋及金門、紅門、欞星門等建築。特設皇陵衛率軍士5000餘駐守;又將當地居民3324戶編為陵戶,負責守夜、打掃環境、置辦供品。設皇陵祠祭署,負責祭祀。朱元璋稱帝後,兩次回鳳陽謁陵,並一再命太子及諸王至鳳陽謁陵。明成祖朱棣稱帝後,曾3次親祀皇陵。崇禎八年(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破鳳陽,皇陵毀於兵火,僅存石碑2座及石人石獸。
建國後,1950年在皇陵陵墓的頂部和四周重新種植松柏,現已蔚然成林。1976年皇陵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9月重新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次年2月,皇陵石刻連同明中都皇故城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沐英墓 位於定遠縣城西鄉解放水庫附近。墓主沐英,字文英,定遠縣人。朱元璋收為養子後,從姓朱,由帳前都尉進僉事同知,又晉至征南右副將軍。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卒於滇,迫封黔寧王。此為一金首玉衣冢。原神道立有石像生和石碑,現大部被毀壞,尚存少數亦損殘不全。1981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物保護單位。
沈仁墓 位於定遠縣大橋鄉沈家湖村西南約50米處的小山坡。墓主沈仁,定遠縣人。元末於縣境的豁鼻山舉旗造反,後歸附朱元璋。從領軍百戶積功至都督僉事、福建司指揮使。墓上有封土堆,墓道兩旁立有翁仲、獅、羊、華表等石刻。1981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沃公墓 位於天長縣天長鎮二鳳村沃公隊。墓主沃田,山東登州人,明代抗倭英雄。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天長殉難,被安葬在遇難處,朝廷追封為「鎮遠將軍僉事」。民國21年(1932年)天長縣抗日救國會立碑紀念。1989年8月,墓葬遷入新建的沃公祠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