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城遺址
Ⅰ 潼關有什麼名勝古跡
潼關有的不多了!有幾座古代的烽火台,幾段破的不能在破的城牆,就這么多,潼關古城也因為各種原因不存在了。作為潼關人,真的很無奈!
Ⅱ 古潼關城是什麼樣的
潼關始建於東漢末期,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由於黃河水在關內南流潼版激關山,所以權叫「潼關」。
古潼關是我國著名十大名關的之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雲屏等潼關八景,十分引人入勝。
作為兵家自古必爭之地的潼關,地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
潼關的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間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的空間只夠容納一車一馬。
潼關要塞的險要構成,潼關城是其要隘,加之黃巷坂、禁溝和十二連城、秦嶺、黃河等,構成了一個立體戍守的要塞。
Ⅲ 潼關古城還嗎,現在在那
可以找到一些遺跡,比如往楊家莊山上去,可以看到古城牆,散落的青磚,回面對山西想起關門扼九州答的宏偉壯闊。從楊家莊邊上的山道下去,可以找到烽火台和其它的城門遺址,剝開草叢可以看到城牆城門嵌合在山土間的大塊石條。再往港口村中可見用青磚建設的房屋,變成火車道橋洞的城門,有些人家養豬圈都是當年剝落下來的城磚建的。從港口村出去往黃河邊上就可以找到城東門遺址,也就是得潼關得天下的「天下第一關」遺址,可惜已剩下個土墩,而且被新起的建築圍繞其中,高速公路從它後面穿行而過……但潼關人民很朴實善良!
Ⅳ 陝西潼關明長城遺址為什麼不完整
潼關有明長城我怎麼不知道?
Ⅳ 潼關城先後有幾個關城
潼關城作為戍守要地,先後有3個關城,即東漢上時期、隋唐時期及其以後的潼關城。
東漢回時期作為守答備要塞的潼關城,最早建於東漢晚期,建城的具體年代雖已無考,但是在211年的時候,有古籍記載「超等屯潼關」,便有了潼關之稱,此後為世人所稱。
隋代潼關城地處禁溝和潼水河谷交匯之處,又處交通要道,所以城牆後來沒有得到保存。
隋城遺址內僅有烽火台一座,在隋城南側中咀坡塬頭上有一高大烽火台清晰可見。這個台居高臨下,可能是隋代潼關城軍事要塞的訊號台。
唐代潼關城設立後,隋城的防衛作用仍然存在,唐代末期黃巢起義軍進攻潼關時,唐軍忘守禁溝,義軍踏破禁溝,進而攻破了唐代潼關城。
而唐代以後的宋、元、明、清時期的潼關城,其位置沒有多大變化,都是在唐代潼關城的基礎上維修、拓展和加固的。
Ⅵ 潼關城的遺址是怎樣的
後來清代向准抄所修襲《續潼關縣志》記載:潼關古城在上南門外塬上……今其遺址尚存。
向准所說的上南門是潼關東南半塬上的南門。潼關縣南遷至吳村後,原潼關縣城後來改稱為港口。後來東漢時期的潼關城只有南牆和北牆,根本沒有東牆和西牆,但是沒人知道為什麼。後經過考察認為,潼關城東臨原望溝,西臨禁溝及潼谷,兩溝深塹壁立,可見東漢潼關城的東西兩側以深塹為牆,所以就沒有築東、西兩面城牆。由於水土流失,城牆兩端局部崩塌於溝內,從兩端可見崩塌的殘跡。
Ⅶ 明潼關城遺址的門票與交通
門票價格
免費觀賞
交通提示
位於黃、渭河交匯處南岸.
Ⅷ 明潼關城遺址的歷史
武帝和獻帝先後遷關於河南新安及弘農衡山嶺。獻帝又於建安年間,遷關於潼關上南門外,即今港口鎮楊家莊、城北村一帶。潼關之名,始自於此。其建築情況,志書缺少記載。從其遺跡看,東起原望溝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溝東岸。東西兩面臨溝,地勢平坦而廣闊。南北朝時,北周愍帝宇文覺打敗東魏大將竇泰的戰斗發生在這里。愍帝取勝後,改潼關為「潼谷關」。
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東漢的潼關,遷於南北連城關間的坑獸檻谷(今港口鎮禁溝口附近)。隋亡後,唐朝仍在此設防約八十年。 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再資助遷關,移近黃河(即今港口鎮的舊城址),建有關樓,城外開挖塹溝。
宋、金、元三朝仍在唐潼關城地依險設防。
明代,潼關為軍事治所,設潼關衛,城池空前擴大。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對前朝關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規模的擴建。東、西、北三面由板築而成,城高 約16米,南與東南一隅,是順山勢之高下,削成垛口,高達30多米,城池周長11。2公里。這就把麒麟山、鳳凰山、象山、印台山、筆架山等囊括於城中。建有六處城門:東門名「金陡」;西門名「懷遠」;南有上南門、下南門;北有大北門和小北門。東、西門和大北門建有高大城樓。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及宣德年間(公元1512年)給水關建了樓。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又修建了兩個重門。萬九年(公元1601年)又作了大規模的重修,給這些建築物命了名:東門樓叫「迎恩」,東瓮城叫「占紫處」,東郭門樓叫「天險」;西門樓仍沿用「懷遠」,西瓮城樓叫「大觀亭」,西郭門叫「地維」;上南門叫「凌雲」,下南門叫「迎熏」;大北門叫「吸洪」,小北門叫「俯晉」,北水關樓叫「鎮河」。取名古雅,寓意深長。
明代潼關城的城牆,現在仍有留存。
清朝二百多年,仍在明代潼關城地設防,城池規模一依明朝,但進行了多次復修,並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約下臨黃河的北面土城牆約2400多米砌了磚,並興建了南、北水關樓,復修了各大建築物。依然有六個城門。東、西門的樓名仍沿其舊。東門有正樓五間,箭樓三間,西門有正樓、箭樓各七間。大北門改名「鎮河」,小北門改名「拱級」,下南門改名「鳳」,上南門改名「麟游」。南水關有閘樓七間,北水關有閘樓九間,規模宏大,映照山川,潼水穿而而過,中經橫跨東西的石橋,宛如長虹,復波往來,引人入勝。後來又給東、西兩面的土城牆俱砌了磚,更加完美,雄偉可觀。
Ⅸ 明潼關城遺址的相臨景點
華山 第一關 明潼關城遺址 唐玄宗泰陵 毓秀橋 京師倉遺址 普照專寺 風陵渡 慧照寺塔屬 南寺唐塔 黃土高原民俗村 三河濕地自然保護區 良周遺址 富平縣 寇準墓 大禹廟 蒙漢合文碑 十二連城 橋上橋 少華山 潼關 渭南鼓樓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甜水溝遺址 合陽處女泉 橋陵 蘊空禪院與懸棺
Ⅹ 明潼關城遺址的介紹
明潼關城遺址,從始建至唐代,兩經遷徙,三地設防,城池多變,設施不一。 東漢建立初期, 廢秦在河南靈寶縣創建的函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