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園游記
① 頤和園游記
作文我還是認為自己寫比較好哦,因為會有更多自己的真情實感,還可以多練練自己的文筆,不過還是給你篇範文吧 o(∩_∩)o(還有簡介,我想有幫助哦。)
、
範文:頤和園游記
頤和園在北京西北的海淀區。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是古代帝王的行宮和花園。
頤和園依山傍水,有萬壽山和昆明湖,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入春後,鮮花盛開,綠樹成蔭,景色誘人。
在頤和園的昆明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橋。湖畔有佛香閣、石舫。
佛香閣建在萬壽山上,是全園的中心,登上佛香閣,不僅可以包覽昆明湖上的風光,而且周圍數十里的景色也盡收眼底。
昆明湖北岸建有長廊,長廊東起邀月門,西到石丈亭,功273間,全長728米。整個長廊依山面水,隨山勢而起伏,循湖岸而曲折,向根綵帶把萬壽山南麓的建築群貫穿起來,並在湖光山色間嚴謹而自然地起了承接作用。這條綵帶般的長廊,把萬壽山前分散的景點建築連綴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條風雨無阻的觀景線。
長廊的每根枋樑上都有精美的繪畫,有西湖風景、山水人物、草木花鳥等。這些精美的繪畫描述了許多人們熟悉的故事,有《西遊記》、《水滸》、《西廂記》、《紅樓夢》、《三國演義》……,彩繪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花草樹木惟妙惟肖,蝴蝶在花草中翩翩起舞,小鳥在樹林中歡快地歌唱。
知春亭雖不大,卻是觀景的好地方。德和園是慈喜聽戲的地方。
頤和園里還有許多迷人的景色,吸引著國內外的遊客,令人們留連忘返。
頤和園簡介: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4400畝),水面約佔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瓮山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
#
清漪園1860年被焚毀1866年重建,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02年再次修復。2005-2006年對佛香閣景區和長廊進行修復。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面佔全園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她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
再一個設計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橋。西堤本是一條不寬的堤岸,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可是設計者偏要將平坦的堤岸人為地斷開,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於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
昆明湖的南邊是建園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小島,人們也叫它龍王廟,用十七孔橋將它與湖的東岸連接起來。
由十七孔橋、龍王廟和西堤將昆明湖裝點起來,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頤和園的第三個特色是她的後湖景區,依靠後湖使萬壽山形成三面環水的格局,後湖起到了觀賞、游覽和防火的三個功能,特別是將防火功能巧妙地與園林設計巧妙地相結合,其作用類似於城牆四周的護城河。
乾隆御題石碑
佛香閣是全園的建築中心,踞山面水,頤和園的設計還集中了全國的主要名勝景區。如南湖島上的望蟾閣仿武昌的黃鶴樓,十七孔橋仿蘆溝橋,後山的蘇州街是仿蘇州的買賣街建的。
對外賓旅遊路線的建議:進東宮門參觀仁壽殿後——往北拐(右手)三百米,走10分鍾,經「紫氣東來」城關到諧趣園,諧趣園是仿無錫寄暢園修建的,是最能代理中國園林特點的,具有濃厚的江南園林特色,與頤和園皇家園林的整體特色也不同,因外賓對中國園林和江南園林了解很少,所以建議一定不要遺漏,外賓在此經常表示贊美。參觀諧趣園然後到昆明湖——玉蘭堂——樂壽堂——長廊——排支殿景區——石舫——為了節省時間緊可出北如意門,不要去蘇州街了。
上圖乾隆皇帝南巡迴京後模仿無錫惠山園修建的諧趣園
在後湖的西段,有一處湖岸兩邊怪石高聳,是仿長江三峽的景色。在萬壽山後邊,還有一組仿西藏布達拉宮的建築群(上圖)。
到北京如果只有一天的游覽時間,建議您最好是游覽頤和園,而且千萬不要把諧趣園落掉(因為它的位置較偏僻)。
② 荔灣湖公園游記散文
不用,但是如有要劃船買就要另外給錢。
廣州荔枝灣遊船價格:
搖櫓船成人門票50元
豪華畫舫200元
搖櫓船+荔枝灣艇仔粥60元
搖櫓船+荔枝灣艇仔粥+關西小吃80元
搖櫓船票+蔣光鼐故居+荔灣博物館+荔枝灣艇仔粥80元
搖櫓船+茶藝+關西小吃100元
搖櫓船票老人38元
2、門票說明:
搖櫓船票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
搖櫓船票兒童身高1.2—1.5米之間購兒童票半價(25元),老人票65歲以上持老人證購老人票
船票包括:遊船、船上導游講解(不含其它消費項目,如茶水/水果/點心/民樂演奏)
荔枝灣船時間:9:00-21:30
荔灣湖公園舊址為荔枝灣,是廣州城歷史悠久的水鄉名勝。據考證,公元前200年已有荔枝灣。明朝「荔灣漁唱」列為羊城八景之一。在此歷代均有名園勝景,著名的有唐朝的「荔園」,南漢的「昌華苑」,元朝的「御果園」,明朝的「聽雪篷」,清朝的「海山仙館」「小田園」,以及民國初的「荔香園」、「彭園」等。
末建公園之前,荔枝灣大部分地主為水田、魚塘,以「泮塘五秀」著稱。沿荔枝灣涌河道可出珠江。乘「畫舫」遊河啖荔,即為廣州人最喜愛的「荔枝灣遊河」。
1958年,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根據城市建設總規劃,為改善荔灣區人民生活環境及生態環境,由廣州市市長朱光於當年4月4日主持開工典禮,組織全區幹部、群眾義務勞動,將荔枝灣、泮塘一帶坑坑窪窪的水田、魚塘、爛地築建成四個人工湖,通稱荔灣人工湖,緩解了西關的水患。1960年荔灣湖公園被正式命名,由前民盟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沈鈞儒題寫園名。
荔灣湖公園由小翠湖、玉翠湖、如意湖、五秀湖組成。總面積27.8萬平方米,其中包括水面17.2萬平方米,陸地面積1.06萬平方米。有園林建築八亭、八橋、四廊、三廳、一軒、一閣,散落在碧波綠樹叢中,頗具園林建築特色。全園綠化覆蓋率達84%,有喬木3613株,分屬34個科,灌木9850株,分屬53個科,每年培育花卉1.5萬盆;園內有大葉榕、小葉榕、木棉等古樹20株,草坪面積1萬多平方米。
荔枝樹原為公園的主要樹種,建園初期已大片種植。因環境污染嚴重,荔枝樹已不結果。近年來治理污染使環境有所改觀,至90年代初新補栽的300多株荔枝樹生機勃勃,園內倖存的一株老荔枝樹也開始重新結果。
遊玩小Tips:
門票:公園進園免費
地址:荔灣區龍津西路155號
附近公交:泮塘總站、中山八路站、到石路基站、泮塘站
③ 膠州如意河游記的作文
在額爾古納市東側,流淌著對蒙古民族具有特殊意義的河流——額爾古納河,蒙古民族就是在這條河邊生息、發展,並逐漸壯大強盛起來。額爾古納河的上游海拉爾河自於牙克石進入呼倫貝爾高原,流至阿巴該圖山附近,始稱額爾古納河,流到洛古河後始稱黑龍江。額爾古納河除去源流海拉爾河,長900公里,額爾古納河總流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額爾古納是蒙古語「捧呈、遞獻」之意。額爾古納河作為搖籃和母親,不僅哺育了蒙古民族,也滋潤了兩岸的土地。1988年深秋,我因公去額爾古納市,有幸得主人賞賜,在一晴日,遊了額爾古納河。有我的兩個助手同行。早餐後出行前,主人向我們每人發一頂帶紗布套的草帽,說是防蚊子的,還發一把鐮刀,說是開路用的。自賓館驅車南行十餘分鍾,就出城到了野外,一片灌木林橫在前邊,一望無邊;走進林中,可見有紫丁香、紅玫瑰、沙棘、老過眼、刺槐、山榆、野山楂、野山棗等等,還有許多我叫不出名字子的灌木樹;樹間是密密麻麻的沒腰高的野草;細看去,全是自然生態,沒有一點人工痕跡;林中沒有路,要用鐮刀把雜草、藤蔓、樹枝割掉,開出空道,才能往前行走;每一落腳,馬上有無數的各種各樣的昆蟲飛起來,特別是蚊子非常多,黑黑的顏色,大大的個頭,簡直是一個挨著一個地飛,兇猛的往臉上撲,我們只好把草帽戴上,用紗布套把臉蒙上,主人說,如果不蒙上,蚊子會落到臉上,把人的臉完全蓋住,可以把人蜇死;樹上有許多各種顏色的美麗至極的鳥,發出悅耳的啾啾鳴叫,看到我們便撲撲地飛向遠方,還有許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小動物,被我們驚跑;還好,這里沒有我最怕的蛇;安逸寂靜的世界一下子被我們打破了;樹木非常茂密,幾乎看不到天日,風吹不進來,所以悶熱悶熱的,片刻全身是汗;邊開道邊行走,走著走著,大約經過一個多小時,漸漸感覺涼爽了,又漸漸似乎聽到潺潺的流水聲,走出一看,原來有一條河橫在前邊,主人說這就是額爾古納河。河並不寬,看上去也就三十多米左右,深約兩米,清澈透底,宛如明鏡;由於兩邊是樹林,風很小,所以水靜靜靜地流淌,盪起粼粼的波紋,沒有浪;岸邊株垂柳繞,柔枝綠葉,隨微風飄搖;時有魚兒跳波,偶見鳶鳥掠水;水裡全是肥魚,多是黑色的,也有少許紅色的,每條有三四斤重左右,幾乎是一條接著一條,橫貫河道,密麻麻的,順水往下游,似乎急著集體去參加什麼集會。主人說:這里的魚全是野生的,非常好吃,由於市裡人少又沒有加工廠,所以沒有被捕撈,全部往下游進黑龍江里,俄國人捕撈食用和加工飼料;在中蘇關系緊張的時侯,為了不讓蘇聯人捕到魚,我們在這里架上漁網攔截捕撈,由於人少吃不了又運不出去,只好全部埋在地下爛掉,我驚奇不己,兩國之爭,魚也跟著遭殃。在中午時分我們開始准備野餐。從河裡抓出幾條肥魚,去鱗清腸,洗去污垢,放在帶來的鍋內,加上河裡的清水,加熱蒸煮,魚湯翻滾,蒸汽繚繞,時時飄出撲鼻的濃濃魚香,頃刻就熟啦;大家圍坐在鍋前,盡情享用,鍋里雖然沒有添加油鹽調料,可卻非常非常香醇,我似乎覺得是第一次品嘗到魚的味道,野生的確實與人工飼養的大不一樣。餐後大家躺在綿軟的草坪上,酣睡尋夢,一覺醒來,日已偏西,樹上鳥語蟬鳴,空中燕飛蝶舞,魚兒照樣在水裡游,大自然是那麽喧騰,又是那摩安逸,我似乎覺得還沒有離開夢鄉。我們收拾行裝,順著來時開辟的路,返回了下榻的賓館。
④ 作文:游記 400字左右
暑假裡,我去了杭州的西湖。
先是去白堤上遊玩。我看到了西湖:水是那麼綠,是一種深沉的綠,是一種輕柔的綠,綠得看不到湖底。這種綠色和對面山上的翠綠的樹木連在一起,湖旁那一排排楊柳,互相輝映。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湖的一邊有很多的荷花,爭奇斗艷地開放了,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之下顯得更加美了,更紅了。一片邊著一片,那一個個大大的蓮蓬看起來真讓人流口水。今天我終於理解到了詩句中寫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情景。
走過白堤,又漫步蘇堤去遊玩。那裡有幾家專賣杭州的特產,各種地方特色的工藝品是玲琅滿目。走完蘇堤,我們到了湖心島,這里有杭州市和浙江省的博物館,因為是暑假,已經免費向學生和遊人開放了。接著,又去了一個景點:那是一個公園。我和父母和父母的一個朋友上去了。那個公園的名字我忘了,只知道海拔5米。可真是個避暑的好地方。樹木十分的密集,只有幾絲陽光照進來,顯得十分的靜。看到這里的風景優美,我們在公園照了幾張照片。
去最後一個景點的時候,我又看到了西湖,湖上劃船的人多了起來,微波泛起了,顯出了西湖那種嫵媚,怪不得文人墨客為之寫下無數文章。
夕陽來臨了,我不得不離開了,西湖,你是多麼美麗呀,我永遠不會忘了你
⑤ 一篇200字左右的游記片段
1.東海借兵器:龍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斗來粗,二丈有餘長。他盡力兩手撾過道:「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說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那寶貝真個又細了幾分。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這寶貝如人意!」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念,手顛著道:「再短細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丈二長短,碗口粗細。
2.大鬧天宮:蟠桃會這天,孫悟空喝光了宴會用的仙酒,還闖入太上老君的丹房,吃盡了葫蘆內的金丹,然後回到了水簾洞。玉帝對孫悟空擾亂蟠桃會甚為痛恨,命令四大天王、托塔李天王和哪吒太子去捉悟空,10萬天兵被悟空打敗。玉帝又派二郎神來戰孫悟空。經過多次交手,在二郎神同悟空大戰之際,太上老君拋下金剛圈擊中悟空,方才將他捉拿。
3.描寫女兒國國王: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臉襯桃花瓣,鬟堆金鳳絲。秋波湛湛妖嬈態,春筍纖纖嬌媚姿。斜軃紅綃飄彩艷,高簪珠翠顯光輝。說甚麼昭君美貌,果然是賽過西施。柳腰微展鳴金佩,蓮步輕移動玉肢。月里嫦娥難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宮妝巧樣非凡類,誠然王母降瑤池。
4.三借芭蕉扇:孫悟空只好又來到翠雲山,這次他變成了鐵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的樣子。鐵扇公主不辨真假,把他接了進去。說到孫悟空借扇一事,假牛魔王故意捶胸道:"可惜,可惜,怎麼就把那寶貝給了猢猻?"鐵扇公主笑道:"大王息怒,給他的是假扇。"假牛魔王到:"真扇子你藏在哪兒了?仔細看管好,那猢猻變化多端,小心他再騙了去。"鐵扇公主說:"大王放心。"說著將真扇從口中吐出,只有一片杏葉兒大小。悟空大喜過望,連忙抓在手中,問道:"這般小小之物,為何能扇滅八百里火焰?"鐵扇公主道:"大王,你離家兩年,怎麼連自家的寶貝也忘了?只要念一聲口訣,這扇就能長到一丈二尺長短。"孫悟空記在心上,將扇兒噙在口中,把臉一抹,現了本像,徑自出了芭蕉洞。鐵扇公主氣得一下子跌倒在地。
5.真假美猴王:悟空為了懲惡揚善,數次打殺惡人強盜,為唐僧所不容。唐僧將他趕走,六耳獼猴想去西天就打傷唐僧,將行李包袱拿到花果山。沙僧到花果山尋找悟空,結果又不識六耳獼猴,給趕出了花果山。沙和尚到觀音處告悟空,結果悟空在那裡受苦。悟空得知有人在他花果山壞他名聲,就趕了過去。結果兩個猴子打將起來,便無法辨認了。兩個猴子一模一樣,連手段都一樣,只好找人來區分,天上無人能識;水中亦無人能識;地府的諦聽能識別,但由於無力收服此妖,不敢道破,便指點他們去大雷音寺。佛祖用金缽將六耳獼猴罩住,現出原形,悟空因他打傷師父,遂將他擊斃。最後師徒和好如初。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⑥ 求一篇作文泉州風景的游記 字數300
泉州開元寺。開元寺佔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模宏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名。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佔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徵性的屏障一紫雲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眼前這座別致的建築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後已經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存建築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製對聯「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一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為「哼哈二將」。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並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築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歷二十六日,這里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庄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屓。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雲、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後兩側,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後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於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後就獻地結緣。幾天後,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10尊。在大殿後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制,這既值得誇耀,也是值得研究的。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雲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後廊檐間那對16角形輝綠岩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台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岩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佛經說:此鳥發聲微妙,仙音優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託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百柱殿的後側西邊,是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跡」。看到它老態龍鍾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對其是否開過白蓮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過,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古老的石碑,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於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岩托起,並鐫一對聯「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前幾年,大風將樹於從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鬱郁青青。大殿後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台階上。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一個叫行昭的和尚於是在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來天津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建壇,遂稱甘露戒壇。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08年)敦炤和尚認為戒壇不符合規范,又按《南山圖經》改建為五級,其間高低寬窄都有嚴格的限制。後經元、明多次重修,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構。壇頂正中藻井採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如蜘蛛結網,似回紋織錦,結構復雜而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24尊「飛天樂伎」,身系五彩飄帶,手持琵琶、二弦、洞蕭、響板,輕歌曼舞,翩翩若飛。它們與百柱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築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南音與南戲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藻井下分五級。壇台的最上層供奉明代的盧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蓮花台座有一千葉蓮花瓣,每片蓮葉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盧舍那四周各層侍立著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鈴、金剛鎖四菩薩,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觀音的及韋馱天將等24尊菩薩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剛塑像為最佳。它們怒目結發,赤足袒胸,顯得無比威嚴。環繞壇座的束腰處還有護三皈、護五戒的各種神王牌64個。戒壇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這種神秘肅穆的氛圍,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諸念俱滅,一心皈依。據說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為貴,大家也算有眼福了。戒壇之後,就是有「百寶樓」之稱的藏經閣。這里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錄劉鑒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樓下現為寺僧念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五代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後,就與佛結緣,起大信心,立大誓願,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後舍錢百萬緡造大殿等建築,並搜集一萬兩黃金白銀,研細為泥,請開元寺義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現二樓還保存有殘頁。另外還有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華經》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它們是我國珍貴的佛學典籍。除此之外,藏經閣還保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銅、瓷、木質的大小佛像、菩薩、羅漢、天王、神將等32尊。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及現代高僧弘一法師等名家的字跡和木板楹聯也珍藏在這里。一樓大廳里還收藏有12口南宋以來的方鍾,其中特別有價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鐵鍾,鍾上鑄有與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號的銘文,是研究台灣與泉州經濟史的很有價值的資料。在中軸線的兩邊,還有一些建築群:東有由迦藍祠改建的檀樾祠,紀念施主黃守恭。黃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後裔及海外紫雲家族無不以此為榮。有俗稱「小開元寺」的准提禪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薩;西有尊勝院,現已開辟一部分為弘一法師紀念館,有水陸禪寺,以供寺僧棲息。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遊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東塔名「鎮國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經十年才完工。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迴廊、外壁、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樑,搭連於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樑跨度。石樑與粱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緻。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1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東塔已於1997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遊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泉州開元寺石塔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瑰寶。從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和技藝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它充分體現了宋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性。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現在,東西塔影雕作品已成為我市最高層領導人饋贈佳賓的珍貴禮品。因此可以說,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徵。既是泉州人民的驕傲,也是海外僑胞和台灣同胞所憧憬的鄉影。即使是沒有到過泉州的人也常在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大凡名剎,必有名僧。歷代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代有高僧:唐代開山祖匡護大師,五代唯識大師,律宗釋弘則,凈土宗釋楚勤,南禪釋文展,橋成造化的釋義波,禪宗第一住持釋妙恩,溫陵禪師釋戒環,藹益大師釋智旭,「為文似柳、為詩似陶「的釋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於一身的現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開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國弘法。如清朝順治年間的木庵禪師,漂洋過海,揚名東瀛,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世傳人;新中國成立後的轉逢老和尚,足跡遍及印尼、尼泊爾、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現任住待道元法師也曾應邀前往巴西弘法,禪風遠播。「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制,巧妙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優美的藝術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遊客前來禮朝膜拜,旅遊觀光。
⑦ 游記作文開篇好片段
今年五月一日,我們一家坐著小轎車去雲台山旅遊,一路上,只見歡快的版麥苗在風中跳著舞,紅紅的權玫瑰花,黃黃的月季花,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小花盛開著,不時散發出淡淡的清香,田野到處充滿著初夏的芬芳,我們彷彿行進在一幅美麗的畫卷中,
小學生作文游記400
。
聽爸爸說,雲台山屬太行山系,是豫北的名山,位於河南省修武縣境內。那裡山嶽高峻,山間常年雲霧繚繞,風景優美,有著「小九寨溝」的美稱。
快到雲台山的時候,山路崎嶇起來。遠遠看去,只見山脈連綿起伏,到了山腳下,我們下車步行進山。山路兩邊群山起伏,鬱郁蔥蔥的綠色林海中,點綴著一簇簇小野花,帶著露水和草木的清香。隨處可見的潭水五光十色,色彩繽紛,而且清澈見底。在這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里,我禁不住跳進了清涼的水中,濺起的水花弄濕了爸爸的衣服,他拿起空水瓶,舀滿水向我潑過來,哈哈,開始潑水了,我們倆互相追趕,真的是身上濕淋淋,臉上笑開花,課文里不是有句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徵,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幸福多。」我們怎能不高興呢!
當我們下山時,多次回頭,不忍離去。雲台山,我喜歡你的山,喜歡你的水,更喜歡我們歡樂的「潑水節」。
⑧ 函谷關游記作文大全450字
游函谷關
自古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的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地王垛村。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築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入函,故稱函谷關。這里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 的地方。今天,我慕名而來,終於見到了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函谷關。
剛到門口,我就看見了一個高28米的老子金像,這個金像重60噸,為紫銅鍛造貼金,總投資達2588萬元。金像上的老子面向嚴厲,但又不失和藹,左手持,右手背後,長發披肩,鬍子都有一人多高。
函谷關的西面,就是被稱作「道家之源」的太初宮,太初宮就是為了紀念老子當年在此著寫五千言|《道德經》而修建的。關於太初宮,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當年函谷關關主善觀天像,一天,他看見東方有一團紫氣升起,便知道有聖人要來。果不其然,老子就真的騎著青牛從東方走來,後來老子就留了下來,寫成了《道德經》「紫氣東來」的成語就源於此。
雞鳴台又名的田文台,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你只要向上走幾個台階,就能聽到雞的鳴叫聲,再想想「雞鳴狗盜」這個故事,就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別有一番韻味。
現在,我就站在這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悠久而光輝的函谷關,我不禁思緒萬千。回憶過去,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如今,這里是鳥語花香,書香溢滿院,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⑨ 游記作文500字寫頤和園的,急需!!!!!!!!!!!!!!!!!!!!!
頤和園是我國保存完好的古典皇家園林,是世界聞名的建築。到北京觀光游覽的人大多數都要去頤和園。頤和園里有一處非常有名的景點,那就是長廊。長廊在古典園林建築中非常重要。據說頤和園的長廊是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它以建築精美和豐富多彩的圖畫吸引著前來觀光的遊客。快離開北京時,媽媽就帶我去參觀了頤和園。
; ; ; 一進大門,展現在我眼前的是雄偉、曲折多變的長廊,「它真長啊」!我不由得贊嘆道。長廊彷彿是一條彩色畫廊,棟樑上畫著人物、山水、花鳥等彩色圖畫,大約有一萬多幅,有些圖畫非常熟悉,有《西遊記》里的故事、有《紅樓夢》里的人物,還有《水滸》、《三國演義》里的故事。進門時,媽媽就買了一本書,一邊走一邊對著圖畫給我講故事。
; ; ; 長廊非常漂亮,一邊是綠樹成蔭的萬壽山,一邊是寬闊無邊的昆明湖。據石碑上介紹,長廊總長度為728米,共有273個間隔,是乾隆專門為他媽媽欣賞昆明湖的雨景而建造的。
; ; ; 剛開始走長廊的時候,我還覺得非常有趣兒,可是走著走著,我就累得走不動了,於是我就對媽媽說:「媽媽,我實在走不動了,再走下走我就要累死了!」媽媽說:「那好吧,咱們休息一會兒吧!長廊很美,許多外國人不停地拍照著,津津有味。對於有些東西,我還是不懂。我想,等我長大以後,
今天,我們來到了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頤和園。頤和園佔地290餘公頃,主要由昆明湖與萬壽山兩部分組成。頤和園建於1750年,原名清漪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1886年慈嬉太後挪用海軍經費重建,後改名頤和園。1900年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02再次修復。1924年正式辟為公園。1992年被評為「世界上造景最豐富,建築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1998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我能來到頤和園,感到很榮幸。我們從東宮門進入頤和園,經過仁壽殿,來到昆明湖邊。一見到昆明湖我就想起蘇軾的詩名「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邊的昆明湖晶瑩剔透,湖水微微泛起漣漪,湖中借杭州西湖長堤,仿東海神山仙島。那邊的萬壽山滿山古柏蒼松,掩映著雄偉的宮殿、秀麗的樓閣。啊!人間仙境!這里讓我流連忘返。看完昆明湖,我閃來到了玉瀾堂,是慈嬉太後囚禁光緒皇帝的地方。我們繼續前進,來到樂壽堂――慈嬉太後住的地方。樂壽堂的匾上有一個電燈泡,據說是中國最先用電燈的地方。出了樂壽堂,來到了著名的長廊。長廊全長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間。每一間的頂上都雕有畫,上千幅畫中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山下是排雲殿,半山腰有佛香閣,山頂還有智慧海。這些建築的頂都有是金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最後,我們從北如意門出了頤和園,結束了游覽。
去年五月一日,我在首都北京游覽了馳名中外的頤和園。
從我們住的白石橋走大約五公里就到了頤和園。這時的頤和園正值春季,像個美麗的大公園。在一座座布滿琉璃瓦,金碧輝煌的宮室旁,不時嗲溫暖追著奇花異草俊俏的身影。合歡樹、太白花、千年古松……這些花草樹木形態各異,顏色不一,襯托著富麗堂皇的宮室,很值得觀賞。
我們走上了一條五彩的花石子路。粗看上去小路上碎石凌亂不堪,五花八門,可細細研究,卻大有意趣。五彩的石子組成了各種圖案,或花草、或人物、或宮室、或器皿,真是美麗動人。
順著小路一直往前走,就來到了聞名於世的長廊。據說,這是慈禧太後為了觀看昆明湖上的景物而建造的。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踏上了長廊。長廊很長,一眼望不到頭,長廊的頂有二百七十三個五彩間隔,每個間隔里都畫著五彩的畫。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側有紅柱,紅柱之間由綠色的圍欄相連。綠欄很低,人可以坐在上面欣賞昆明湖的美景。
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抬頭望去,一座玲瓏寶塔聳立在山上,這就是佛香閣。
登上佛香閣,向下眺望,園內的景物大半盡收眼底。正前方是赫赫有名的昆明湖。昆明湖湖面很靜,像一塊翡翠。小船從上面輕輕滑過,留下一道淺淺的水痕,彷彿是劃在翡翠上的一條碧痕。微風吹過,水面盪起粼粼波紋,在陽光的照耀下浮光躍金,十分好看。遠處,十七孔橋的影子倒映在水裡,模模糊糊的,不清楚,不真切。
夕陽西下,我從佛香閣上下來,懷著萬分喜悅的心情,匆匆走出園門,結束了一天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