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汩羅白茅城遺址

汩羅白茅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2 20:14:46

㈠ 湘陰和汨羅是什麼關系啊 有誰知道

湘陰和汨羅現在是同屬於岳陽這個地級市的縣級市,兩者相鄰,以六塘至白水(具體說是原種場)為界。在以前,汨羅沒有建市的時候,汨羅是屬於湘陰縣的。汨羅在春秋時為羅子國都城,秦置縣,南北朝設州,唐並入湘陰,1966年分家建縣,1987年撤縣建市。 隋開皇九年(589年)省湘陰入岳陽縣,縣治遷長樂(今汨羅市長樂鎮)。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岳陽縣為湘陰縣,縣治又遷至春秋羅子國都城、秦代的羅縣縣治古羅城(今屈原行政區馬頭槽)。唐武德八年(625年),並羅縣入湘陰。此時縣域廣闊,地轄今湘陰、汨羅、平江三縣(市)。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因地域太廣,難於治理,遂析湘陰縣東部地置昌江縣(今平江縣),同屬岳州。同年湘陰縣治遷城江城(汨羅市川山坪鎮常公村)。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縣治再遷白茅城(今汨羅市川山坪鎮石橋村)。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陰改屬潭州(今長沙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縣治遷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現在的縣城(文星鎮)。元成宗元貞年間升湘陰為州,屬潭州路,文宗時又改屬天臨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屬長沙府。清朝仍屬長沙府。民國初年直屬湖南省。民國26年(1937年)底,湖南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9年(1940年)設行政督察區,湘陰均屬第一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湘陰屬長沙專署,1952年屬湘潭專署,1964年屬岳陽專署。1966年,劃出湘陰縣東部5個區建汨羅縣(後改市)。1986年,屬地改市後的岳陽市。
∟ 1966年汨羅縣自湘陰劃出,另設一縣。現湘陰南北縱長61公里,東西橫跨51.5公里。東接汨羅,西連益陽,北交岳陽、沅江,南鄰望城。全縣總面積 1548.17平方公里。人口約70萬。

㈡ 湘陰縣的建制沿革

湘陰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開拓,至夏代,為三苗部落所居。
周代,成王分封諸侯,湘陰地屬楚國。文王徙羅子國遺民至湘水之南,縣境為羅子國地。
秦始皇廢封、行郡縣,改羅子國為羅縣,隸長沙郡。
西漢高祖劉邦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吳改長沙為國,東漢建武七年復長沙郡。或國或郡,羅國均為其屬地。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徇定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羅縣屬劉。劉備、孫權以湘水為界分治荊州後,羅縣歸孫,仍隸長沙郡。至晉代隸屬未變。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為安置巴峽流民,上表割羅縣、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置一新縣,名湘陰,屬長沙內史,縣治設琴棋望(今縣蘆葦場鯰魚洲中部)。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縣治遷黃花城(今鶴龍湖鎮黃花嶺)。
隋開皇九年(589年),省湘陰入岳陽縣,縣治遷長樂(今汨羅市長樂鎮)。
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岳陽縣為湘陰縣,縣治又遷至春秋羅子國都城、秦代的羅縣縣治古羅城(今屈原行政區馬頭槽)。
唐武德八年(625年),並羅縣入湘陰。此時縣域廣闊,地轄今湘陰、汨羅、平江三縣(市)。
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因地域太廣,難於治理,遂析湘陰縣東部地置昌江縣(今平江縣),同屬岳州,同年湘陰縣治遷城江城(汨羅市川山坪鎮常公村)。
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縣治再遷白茅城(今汨羅市川山坪鎮石橋村)。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陰改屬潭州(今長沙市)。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縣治遷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縣城(今文星鎮)。
元成宗元貞年間,升湘陰為州,屬潭州路,文宗時又改屬天臨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屬長沙府。
清朝時期,湘陰縣仍屬長沙府。
民國初年,湘陰縣直屬湖南省。
民國26年(1937年)底,湖南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9年(1940年),湖南設行政督察區,湘陰均屬第一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湘陰屬長沙專署。
1952年,湘陰縣屬湘潭專署。
1964年,湘陰縣屬岳陽專署。
1966年,湖南省劃出湘陰縣東部5個區建汨羅縣(後升為汨羅市)。
1983年2月8日,岳陽市升為地級市,並撤銷岳陽地區,國務院批准將撤銷岳陽地區後的湘陰縣與瀏陽縣、寧鄉縣劃歸長沙市管轄,同年7月13日,恢復岳陽地區,國務院批准將長沙市管轄的湘陰縣劃歸恢復的岳陽地區 。
1986年,湘陰縣屬地改市後的岳陽市 。
2015年11月20日,湖南省民政廳批復湘陰縣鄉鎮區劃調整,將文星鎮、石塘鄉、白泥湖鄉、袁家鋪鎮、長康鎮成建制合並設立文星鎮;將青山島鎮與三塘鎮成建制合並設立三塘鎮 。

㈢ 關於輝縣的作文450字。

家鄉輝縣古稱共國,地形北高南低,既有高山峻嶺,又有丘陵平川,詩人郭小川曾贊美說「輝縣好地方,祖國少有,世界罕見」。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裡,輝縣源遠流長,原始社會這塊厚土上就有人類的足跡。據史書記載,遠古時這里是共工族的居住地,因此才有共國的稱謂。自漢置縣後,輝縣先後有共縣、共城、共州、河平、蘇門、輝州等名稱,明洪武元年才正式初改名為輝縣。1988年撤縣設市,但僅在輝縣後加「市」稱作「輝縣市」,一直沿用至今。
風雨滄桑,時空流轉,歷史在這片土地上留下厚重的文化積淀。輝縣城西北有座蘇門山,蘇門山下有著名的百泉湖,開鑿於周代,久有盛名,有北方「小西湖」之稱。《詩經 衛風》里「毖波泉水,亦流於淇」,就是指的百泉湖。也有學者認為,《詩經》中所提的「泉」,均是指輝縣的百泉湖。有山有水,山水相依,美麗的自然風光,曾吸引了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前來觀賞,至今這里仍有宋徽宗、唐伯虎、岳飛、鄭板橋等人的碑刻和墨跡。西晉初年的稽康、阮籍、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七位名士,曾以「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思想,於公元一百七十年前隱居在輝縣城西的竹林里,史稱「竹林七賢」。北宋理學的創始人邵雍在此學習易經,現在百泉湖畔仍存他留下的「安樂窩」一處。文物部門曾對輝縣共城遺址進行調查研究,城牆全部分層夯築,南北長1200米,東西長1300米,總面積156萬平方米。城牆最厚處寬90米,一般處寬70米,高13米。據專家估計按當時生產力水平計算,建這樣一座城需十年時間,共城是當時僅次於西周的京城鎬京的都城。
上世紀30年代,在輝縣琉璃閣發現了一處周代墓地,共出土文物一千多件,種類涉及禮器、樂器、兵器、酒器等,它就像一幅畫卷,生動地再現了這塊古老土地曾經的輝煌。最值得稀奇的是吳王夫差劍的出土發現。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傳世或出土的吳王夫差劍共有6把,其中一把出土於輝縣東南的戰國墓區,劍身寬5厘米,全長59.1厘米,滿布花紋,鋒鍔仍很銳利,劍身鑄有篆書陰文:「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等字。
這片熱土,為許多歷史人物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北宋末年岳飛帶領「八字軍」曾駐扎在輝縣百泉的蘇門山下,後在輝縣西北的侯兆川大勝金軍。元代政治家、詩人耶律楚材敢言直諫,力戒殺戮,晚年隱居於輝縣城西的梅溪村,曾提出一系列恢復發展中原經濟的政策措施。清初大儒孫奇逢由河北來輝縣居於城南的夏峰村,在百泉主講「夏峰之學」。
這片熱土,人才輩出,到了近代,尤為可歌可泣。抗日戰爭時期,皮定均將軍曾是太行七分區司令員,在輝縣指揮了多次的對日作戰。《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的原型之一就是輝縣人郭興,那時他任武工隊隊長,穿梭來往於平原山區之間,殲頑敵,除匪霸,令敵人聞風喪膽。時間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輝縣人在縣委書記鄭永和同志的帶領下,戰天斗地,大興水利,一部《輝縣人民幹得好》的新聞記錄片,使輝縣名揚全國。如今,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輝縣與時俱進,麥浪翻滾,果林飄香,已成為河南重要的優質小麥主產區之一,更有工業的發展和山區旅遊的開發,讓輝縣人的「錢袋子」一鼓再鼓,名列全省百強縣前列。
每每和外人談及家鄉,我都會如數家珍地介紹她厚重的歷史,以及她當代的巨大變化,言語間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自豪與陶醉。

㈣ 薛城遺址的古代城址

薛國故城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志·古跡考》載:「薛城,在薛河北、縣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古奚仲所封國,城則田文增築。」現古城址在滕縣官橋及薛城區夏庄一帶,距薛城10餘公里。故城歷經滄桑,凡2000餘年,至今城基猶存,清晰可見。夏禹時,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故城東南十餘公里有奚公山(今薛城區夏庄鄉境內),山上有奚公祠、奚公墓。戰國時期,古薛已是擁有6萬之家的名城。商朝時,奚仲十二世孫仲虺居邳,國自名薛(仲虺墓亦在今薛城區夏庄鄉境內)。周武王時,封任姓之後畛復國於薛,爵為侯。《路史》雲:「薛至奚仲至周隱王時,凡傳六十四世,有國一千九百餘年。」戰國初,齊國滅薛,齊威王少子田嬰封於薛,號靖郭君。田嬰去世後,田文襲父封爵,仍居薛,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以「好客養士」而名聞天下,他善於用人,廣招賢士,門下有食客三千,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後來薛公田文病逝,諸子爭立,齊、魏共滅之。
薛國滅亡後,秦代設薛郡,漢以後至魏晉均設薛縣。隋代廢薛後,為滕縣領屬之地。以後,薛漸為村落,不復舊名。
南常故城
南常故城位於薛城區原南常鄉南常村村北,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鳳凰山又名朝陽山,山勢連綿數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錯,其間雜有參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鵬,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鳳凰山北麓有玉華泉,南麓有涼泉,二泉之水合流環繞故城,最後西流入漕河。東峰下有朝陽洞。
故城東有老鴣山,山西側有元代廣威將軍同知嶧州軍事周忠及其子武節將軍兼邳州節度副使周瑞昌的墓葬。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殘存土墩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其餘地上盪然無存。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
南常故城,舊志一說為建陵城,一說為建陽城。故城坐落在白茅山、寨山之陽,南常村東北方向的一片平原地帶上,一條古河沿城址東部自北南流。
關於建陵城一說,《嶧縣志·古跡考》載:「建陵城在縣西四十五里白茅山之陽,漢衛綰封建陵侯即此。」但此說與文獻記載不符。《水經注》記載:「沭水,一瀆南徑建陵縣故城東,漢景帝八年(前149)封衛綰為侯國。」《地名大辭典》載:「建陵縣,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江蘇沭陽縣西北。」《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漢建陵縣位置與《地名大辭典》的記載相同。由引可見,南常故城即建陵故城的說法顯系不當。
關於建陽城一說,《詩經·魯頌》記載:「居常與許。」東漢古文經學大家鄭玄注釋曰:「常,或作嘗,在薛之南。」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可查見春秋時期「常」的地理位置即今南常故城附近。由此可見,南常故城可視為春秋時期的常(嘗)邑。從今地名上看,故城南、北部有南常、前後北常等村,似皆以此城位置而定。《續山東考古錄》載:「建陽縣城在(縣)西微北四十五里,俗稱『建陵城』。」《地名大辭典》載:「建陽縣,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嶧縣西。」與《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建陽城位置相同。因此,此城應是西漢時期建陽縣城所在地。
西周時期,區境內出現奚、常兩個城邑。 奚邑在今區境北部的奚村一帶,常邑在今南常、沙溝一帶,二邑隸屬於薛國。
孟嘗君田文,他的父親是齊威王之子,齊宣王之弟田嬰。田嬰受封於薛,時所謂薛公。孟嘗君其後也承襲了薛公之位。他之所以被稱為孟嘗君,可能是起先被封在嘗邑(亦即薛邑之旁的常邑)。孟嘗君為謚號,時稱「薛文」,或者尊稱「薛公」(參見《史記》)。
其謚號得之,應是「孟」是庶子之長,(伯,嫡子之長。)孟嘗君是田嬰的小妾所生,妾生之子為庶子,「嘗」、「常」古之通用,概於孟嘗君早年被封於古薛城之南的常邑有關,「君」當時是對有威望的人的尊稱。
故常邑是薛之下邑,是戰國田文父子時薛國南面的一個城市。因為當初靖郭君田嬰首先在薛國城內大修原薛國宗廟太廟,即原奚仲廟,並又補立自己的田氏宗廟於此,作為新的太廟;而孟嘗君又把齊國的宗廟之祭器遷於此,也即立薛城為田氏父子的「國都」,而其附城奚、常,只能稱邑。見於「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春秋左傳。庄公二十八年》)
大凡奚邑也不能夠稱城的原因,就在於此。由於薛國的太廟,奚仲廟早立於薛國城內,除了祭祀薛祖奚仲之外,還是頒布及其實施宗法制度、占卜、求巫的場所。奚公山上的奚公祠,或車服祠,作為墓前的祭祀祠,只有祭祀奚仲之功能。
安陽故城
故城遺址在今鄒塢鎮北安陽村北,為西漢新陽國遺址。《漢書·地理志》載:「新陽,侯國,隸屬於東海郡。」《嶧縣志·疆域考》載:「新陽國,鴻嘉二年封,故城在西北四十里,今安陽城。」《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西漢之新陽國地理位置與上述記載相符合。
故城地處台型高地,長寬各約200餘米,呈正方形,東、西、南三面牆基比較明顯,有的地段竟高出地表4至5米,系由黃土夯築而成。故城內,地面散見許多陶器殘片。故城西北不遠為墓山,山之陽古墓成群,這處較大的墓群與新陽故城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古臨城遺址
古臨城遺址已無考,據明萬曆十三年《滕縣志》載:「(臨城)縣南七十里,臨山西,周四里。」相傳臨城為臨王官家所築,可臨王為何時代人也無可考證。現北臨城是否臨城故址亦無所考,僅考明洪武二年設臨城驛,驛址在今北臨城小學院內,由此可知,北臨城最晚也建在明代以前。北臨城北有鳳凰台遺址,這「鳳凰台」很可能是「烽火台」的訛名。根據現有考證推測,如果今北臨城不是臨城故城遺址,那麼,臨城故城遺址也不會離此太遠。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