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漢井遺址

漢井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2 21:23:06

『壹』 綽墩遺址的考古發掘

綽墩遺址自1998年以來已連續進行了六次考古發掘,遺址內揭示出了大量的文化遺存,其中包括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綽墩遺址內涵最豐富、文化發展最鼎盛的當屬良渚文化時期,在20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共發掘、揭示出水稻田24塊。其中的河道、房址、祭台及墓葬等共同構成良渚文化較完整的聚落形態。特別是由水溝、蓄水坑等組成的農田灌溉系統的發現,引起中外專家的濃厚興趣。它代表了整個江南原始文化,對研究原始社會的自然環境、人口比例、社會結構及人類生產生活諸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1998年秋,在遺址的原土墩西南坡布探方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面積達220平方米。考古發現,遺址的文化堆積延續性特別長,它包含了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崧澤文化(5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馬橋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及以後各期的文化遺存。考古的最大收獲是清理了崧澤文化墓葬27座。其中,未成年人墓有10座,佔有相當的比例,而且多數無隨葬品。成人墓中發現了與原始成人習俗有關的青壯年拔牙現象。墓葬中隨葬品多寡不一,一般在6至13件之間,器物以鼎、豆、罐、壺、甑為主,另有少量的玉璜、玉玦等玉器出現。意外的是較多發現了陶盉,這些陶盉不僅造型優美,而且形式多樣,說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糧食比較充裕,釀酒相當普遍。
綽墩遺址的第二次考古發掘面積為320平方米。首先清理出良渚房址兩座。一座為長方形,房子開闊有11米,進深6.5米。其建築結構除了已具備房基、梁架、屋頂外,牆體運用蘆葦、竹、木材等作為牆骨來增加牢度。另一座房子為圓形,東側是門道,中間是灶坑,旁邊是窖穴。這座圓形房子是專門用來炊煮的廚房。圓形房子外西北部有兩灰坑,說明那時人類已有一定的環保意識,不僅炊煮分設,而且已有專用的垃圾坑。其次,發現了崧澤文化墓葬6座、馬家浜文化墓葬12座。崧澤墓葬主要出土了質地精良的玉璜1件、玉耳墜2件、螢石飾品1件及多件色澤如玉的石鉞、石錛。在馬家浜文化地層中出土了1件磨製光潔的蛇紋石紡輪,是7000年前原始先民手工紡織勞動的又一例實物。在探方的西南部清理出崧澤房址1座,發現了土牆居住面、灶坑、柱洞等遺跡。接著,在崧澤房址的南面,發現了兩座規模較大的唐代船型磚室墓,可惜早已被盜僅剩墓底,而墓磚上所留下」天子問什」等刻字,讓人幾多遐想,但還是無法證明唐代名伶黃番綽墓的真實存在。
第三次考古發掘發現了馬家浜文化房址1座、灰坑1個、墓葬5座;崧澤文化房址1座、灰坑1個、水井1口;良渚文化房址2座、灰坑8個、祭台1座;馬橋文化至東周時期的灰坑14座、水井6口;唐代、宋代墓葬各2座,宋代水井2口。這些遺跡中,馬家浜文化房址在江南地區屬首次發現,而良渚文化時期祭台的又一次發現,無疑證明這時期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且有專門掌管祭祀活動的巫師,社會已出現貧富分化和被劃分成不同地位的各個階層。另外,在這次考古中共出土各類文物200百多件,其中,馬橋文化的陶器數量最多,有泥質陶、印紋陶、原始瓷三種質地。器形有凹圜底罐、凹足鼎、實足甗、三足盤和簋、豆等。這些陶器的紋飾美輪美奐,有籃紋、席紋、回紋、梯格紋、雲雷紋、葉脈紋等等,進一步豐富了對馬橋文化的認識。
第四次發掘在遺址的東南部,考古面積380平方米。主要發現了兩座良渚文化的淺地穴式房址和這一時期的池塘。在編號為F11的房址內出土了兩件罕見的精品。一件是通體刻有鳥紋的闊把黑皮陶壺,其精湛的製作工藝宛如鬼斧神工,代表了良渚文化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令人驚嘆不已;另一件彩繪木漆碗出土時色彩鮮艷,亦屬這時期極少發現的精品。考古揭示出以河道為中心的良渚文化時期的聚落。一條東北向西南走向的河道由通道和內灣兩部分組成。在已揭露的長達45米的南堤岸邊有夯築結實的的紅燒土塊,而在北堤岸上發現了密密麻麻的木樁。這種周邊修成陡坡並有紅燒土夯築再加上栽滿荊棘的設施,可能是古人用於護衛的防禦牆。在河道內彎出口處發現了一塊木塊。它長1.1米、寬0.7米、厚0.23米。其周邊還有枝木、木樁、木鍥。木塊的二側邊異常平整,底部光滑微凹,上部居中處有一錠象形的鼻孔鈕。木塊的一端有砍伐時留下的斷面,另一端表面從上至下呈45度的斜面,形似船頭。經科學鑒定,木塊的材質為二針松,乾重94.4公斤、可排水177公斤、載重極限達82.7公斤,因此斷定這木塊是原始先民的渡河工具。在河的兩岸除發現了房址外,還發現了以家庭為單位的良渚墓葬7座。
2002年秋至2003年春,考古隊進行了第五次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工作分二期,總發掘面積1128平方米,發現遺跡164處。有灰坑、墓葬、水井、水田、房子、河道、溝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發現了馬家浜文化時期25塊水田。這些水田是利用自然形成的低窪地或依地勢開墾的小塊農田,旁邊還有用於灌溉的排水溝、蓄水坑等。在田塊土樣中淘洗出大量的炭化米粒,有長粒型、橢圓型等多種形態,經江蘇農科院檢測表明,每克土樣的水稻植物蛋白石密度超過5000個,也就是說這些田塊均有大量水稻生長過。通過對水稻植物蛋白石定性分析證明,炭化的米粒是粳稻,從而又一次確定6000多年前崑山地區已有人工栽培的水稻田。在164處遺跡內出土了各時期的器物363件,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一把馬家浜時期的象牙梳彌足珍貴,它不僅在太湖流域屬首次發現而且對進一步研究馬家浜時期的氣候條件、自然環境、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有重要意義。
2003年至2004年,進行第六次考古發掘。發掘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2003年12月2日~2004年1月10日,發掘300平方米;第二階段從2004年2月23日~4月30日,發掘420平方米;第一、二階段合計發掘面積720平方米。共發現各類遺跡147處。其中有墓葬13座,灰坑45個,水井16口,水田遺跡64塊,房址3座,河道1條,水溝5條。出土各類器物167件。其中馬家浜文化49件,崧澤10件,良渚25件、馬橋44件,春秋2件,戰國18件,漢代1件,唐宋17件,明代1件。器形以陶器為主,少量石器和骨器。陶器種類較多,有罐、鼎、釜、瓮、豆、盆、盤、缽、提梁壺等;石器有斧、刀、鏃、鑿等;骨器有鏃,另有銅器、金器、玉器等。現將主要工作可以說綽墩遺址代表了整個江南原始文化,它對剖析長江下游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重要作用。

『貳』 城村漢城遺址的旅遊簡介

城內高胡坪是漢城的中心建築區,揭露的一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有正殿、側廂、庭院、天井、排水溝等,保存相當完整,出土大量的陶器、鐵器、銅器等。其器形有罐、盆、缽、瓿、壺、盅、鐵矛、鐵劍、銅鏃、弩機等。據考古隊論斷,城村漢城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早到西漢前期,即閩越國統治時期,其下限可能延長到西漢末或東漢初年,它的興廢與閩越族的盛衰密切相關。
城村古漢城遺址位於市區的正南,距城關35公里,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被列為武夷山世界遺產地的古漢城遺址保護區,1996年12月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村漢城遺址發現於1958年,是1997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福建省已發現的古城址中保存較好的一座漢代古城址,也是我國江南地區比較完整的一座,它已成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武夷山人總是自豪的說,這里是雙世界遺產,文化遺產人們都知道朱熹和紫陽書院,此外就大力推薦下梅村。我卻在喝茶時知道左近有漢代閩粵王朝遺跡,一時神往。老蔣回去了,小平便租了車,又找來另一個朋友林警官,以充向導。司機小左聽得一大早冒著寒氣去古漢城,便搖頭說那裡不好玩,沒什麼可看的。早去的價值是可以不付他們認為非常不值得的部分門票。晴天清晨,大霧。建溪如溫泉般蒸騰,遠近樹葉結著霜。霧中一路前行,途經林警官工作的地方,孤獨的一片房子和農場。見古漢城路標轉進小路,霧更濃,但不一時目的地到達。
暗紅色大門,後面荒草和矮牆的影子。除了晨霧,我們該是最早來客了。四周寂靜,一條鵝卵石路延伸至遙遠的年代。今晨比昨日稍暖,霜只結在葉片邊緣,所有草木都鑲了一道白色。這城是曾助劉邦而戰的閩粵族人,因為野心而修建的小小王城,中間山丘建造宮殿,兩邊高處有瞭望台,四面環水,明顯取了守勢。然而終於城破荒敗,只剩下少許殘跡。濃霧環繞中登上宮殿台基,不見兩邊瞭望台,只看到玻璃板下幾塊古老城磚。殿堂有採暖的地熱管道,還有用這管道加熱的浴池。雖然只是小小族群,王室在戰雲之下亦未曾忘記這些舒適的享受。
宮殿之下是古井,仍然有水,可飲用,旁邊貼著檢測報告,亦屬礦物質含量可觀的「礦井水」。打上來半桶水,確有許多漂浮物,據說是甘甜的。井亭邊一塊大牌子,寫著華夏第一井。遺跡、荒草和濃霧,氣氛肅殺。陽光透過來已然極淡,公路就在不遠處,聲音也像隔絕了一般。仍然沿著鵝卵石路走出去,據說夏天這里出沒許多蛇。
按古老建築樣式,牆壁卻不是磚砌,是石子、砂土、糯米等等做成的「混凝土」牆。現代生活雖早已佔領這古老小村,卻還留得一些從前樣式的泥牆。一個角落有小戲台,空盪盪的,只有一個老者在曬太陽。見我拍照,他眼都不抬便走開去。村裡的生活顯然剛剛開始,清冽空氣盪漾著人的氣息。
城村道路狹窄鵝卵石鋪就,中間一條石板,供獨輪車通行,路邊是流經每家每戶的水渠。見到一家院子放著獨輪車,冒失的進去試推,居然能平衡。放回去才看見主人在屋頂上,忙忙的作些泥瓦活兒。林警官是輕車熟路,三繞兩繞出村而去。牌坊下幾個人曬著太陽,幾條狗懶洋洋的躺著。

『叄』 成都發現漢代聚落遺址了嗎

3月6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郫都區古城鎮指路村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在距今年左右的郫縣古城遺址附近,一個戰國晚期至東漢時期的遺址被發現。從出土器物及遺存來看,極可能是秦滅巴蜀以後移民及其後裔的聚落。不僅如此,這處遺址還發現了刻有「×子鄉」字樣的漢代陶雙耳罐,以實物證明這片遺址就是鄉一級的基層聚落。

據介紹,指路村遺址的發現,是首次在遺址科學發掘中出土的帶有鄉名的陶文,極有可能是遺址在秦漢時期的名稱,尤為可貴。

出土器物 見證古蜀文明漢化進程

這個基礎設施完備的聚落,居住的是何許人呢?楊波說,從出土文物來看,它們應該不是古蜀人所留下,更應是戰國晚期秦滅巴蜀後的移民及其後裔留下的。

此次考古發現的房屋基址中,既有干欄式,也有基槽式,「在寶墩、金沙等古蜀文明遺址發現的房屋基址,都以干欄式為主,因為蜀地水患解決以前,這種底層架空式的干欄式建築才可能有效防潮。而開挖地基、填土石造房的基槽式建築,就是典型的外來文化,反映了漢代人居住方式的轉變。」

這種外來文化還體現在瓮棺、瓦當等出土文物中。楊波說,古蜀時期並無瓮棺葬風俗,而瓦當同樣是中原文化中用於高等級建築的構件。此外,遺址還出土了陶罐、陶缽等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徵的器物,且數量巨大,與巴蜀文化特徵明顯的釜形鼎等器物形成鮮明對比。

將指路村遺址置於秦滅巴蜀的大背景下,不難得出它的「移民」性質。楊波說,秦滅巴蜀以後開始了大規模的移民。一是屯兵,二是將罪犯家眷遷到巴蜀地區移民支邊,以及把六國剩下的民眾遷移來此統一管理。再加上漢武帝開發西南夷鼓勵移民,卓文君之父卓王孫這種富豪級人物也舉家入川。因此從秦到西漢時期,幾次移民都會帶來巨大的文化影響和沖擊。

指路村遺址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目前的考古只是其中一角,未來將長期發掘。

『肆』 中國漢闕之鄉在哪裡

中國漢闕之鄉四川渠縣,渠縣漢闕是我國現存手地面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結構建築遺存。全國僅存29處漢闕中,渠縣就有6處7尊,分布在土溪岩峰兩鄉不足10公里的古驛道旁,素有「漢闕之鄉』』的美稱。它不僅具有豐富的雕刻內容、精湛的雕刻技術和高超的建築手法,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在60年代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較有名的有馮煥闕、沈府君闕。

馮煥闕位於渠縣土溪鄉趙家村。東漢建光元年(121年)建。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的主闕部部分。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部分組成,通高4.38米。為仿木結構建築。闕身正面銘文為「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闕上仿木結構的仿子、窗格、斗拱和饕餮等浮雕皆造型優美,雕刻精緻。

沈府君闕位於渠縣漢碑鄉漢亭村。東漢延光年間(122—125年)建。是渠縣漢闕中唯一的雙闕,子闕已毀。兩闕相距21.62米,均高4.84米。雙闕形體基本一致,皆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部分組成。闕身正面均有銘文。東闕刻「漢謁者北屯司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西闕刻「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二闕銘文上端均鐫朱雀,下端鐫饕餮。東闕內側浮一青龍,西闕內側浮雕一白虎。兩闕樓四角雕力士,四面為漢代社會生產、生活情景及動植物的浮雕。神態生動、逼真,造型古樸、優美。
渠縣漢闕———新「國保」之五
(sconline.com.cn)
闕是指我國古代大型建築或建築群入口的標志,漢闕即是指漢代大型建築入口的標志,一般可分為墓闕、宮闕、城闕和廟闕,它是我國現存地面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古結構建築遺存。在全國僅存的30餘處漢闕中,四川渠縣就有6處7尊,是我國現存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地方,堪稱「中國漢闕之鄉」。渠縣的漢闕均為墓闕,分布在渠縣土溪區至岩峰區不到10公里的范圍內,包括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馮煥闕和沈府君闕,以及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趙家村東、西無銘闕、王家坪無銘闕和蒲家灣無銘闕。第五批「國保」公布時,它們被統稱為「渠縣漢闕」。

渠縣漢闕的雕刻純熟細膩、簡潔流暢,多採用線刻(陰刻)、減地平級、浮雕、透雕、銘刻等雕刻手法,其中尤以馮煥闕銘文的瘦勁清朗、沈府君闕銘文的流暢飄逸而獨樹
一幟,唐人張懷灌就曾贊沈府君闕書法「騰飛揚波,非晉魏以來所能彷彿也。」渠縣漢闕的雕刻內容彷彿一幅真實的歷史畫卷,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漢晉時期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當時流行的神仙思想。其上多以花草樹木、神靈異獸、人物故事為題材,一方面炫耀闕主生前的權勢和仕宦生活,另一方面則是祈求闕主死後靈魂安息、升天。
渠縣漢闕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我國古代房屋從台基到頂蓋的建築式樣至漢代已基本形成,在渠縣漢闕中已能見到仿製當時木結構建築的台基、立柱、欄額、斗拱及頂蓋結構,可見這些建築結構在當時已趨於定型,這無疑為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重要的是,渠縣大多數漢闕上還以正確的比例雕刻出當時木結構建築中各種構件的外形,為我們研究和復原漢代木結構建築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渠縣漢闕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力學、美學、哲學於一體,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80處)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
(三)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共77處)
其中:
編號/分類號 名 稱 時 代 地 址
51 4 馮煥闕 東 漢 四川省渠縣
53 6 沈府君闕 東 漢 四川省渠縣

『伍』 成都哪裡發現了漢代基層聚落遺址

新津寶墩古城、大邑高山、溫江魚鳧……成都平原分布的史前古城,蘊含了太多古蜀文明時期的未解之謎。然而在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以後,古蜀地區也迅速經歷著向漢文化變遷的過程。3月6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郫都區古城鎮指路村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郫縣古城遺址附近,一個戰國晚期至東漢時期的遺址被發現。

郫都區古城鎮指路村遺址,距離寶墩文化時期的郫縣古城遺址北城牆僅約100米。2017年6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針對指路村遺址幾處秦漢堆積豐富、埋藏淺的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結果收獲豐富。

考古遺址現場負責人楊波介紹,在3個月的發掘中,700餘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發現了兩處房址、兩口水井、一條道路、窯址、灶、瓮棺、灰坑、灰溝等遺跡,以及陶罐、缽、釜形鼎、瓦當等出土器物。最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埋藏在漢井中的一件陶雙耳罐上,刻有「×子鄉」字樣,「它以實物證明指路村遺址就是漢代最基層的一個聚落。這也是四川地區目前為止年代最早的鄉、里級遺存,在漢代考古中也相當罕見。」

『陸』 懸泉置遺址的文物遺存

懸泉置遺址位於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側1.5公里處的戈壁荒漠中,敦煌市與安西縣行政區域交界處,這里南依三危余脈火焰山,北臨西沙窩,為漢唐年間安西與敦煌之間往來人員和郵件的一大接待、中轉驛站。這里東去安西56公里,西去敦煌64公里;遺址總面積22,500平方米,海拔1,700米。現存面積約2.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2.5米。地面暴露有灰層、大量繩紋灰陶片、草渣和漢簡。
遺址由主體建築塢堡和塢外附屬建築倉、廄構成。塢呈正方形,邊長48.10米,土坯砌築,塢內有兩組房屋建築。塢牆設於東牆正中,寬3米。塢東北及西南角有角墩。
出土簡牘2.1萬余枚。形制有簡、牘、觚、封檢、、削衣等。紀年簡最早是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最晚為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其中以宣帝、元帝、成帝簡最多。內容有詔書、律令、科品、檄記、簿籍、爰書、劾狀、符、傳、歷譜、術數書、字書、醫方、相馬經等。出土有較多的書於牆壁墨書題記,內容涉及詔書和葯方等,特別是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直行隸書,字體工整,保存較好,是研究漢代歷律、農技和醫葯水平的最新資料。
其它遺物有銅、鐵、漆、木、骨、革、絲、麻、紙、毛和糧食等16大類,共計3250餘件。其中大量西漢漢、宣時期麻紙的出土,證明了早在西漢時期紙已做為書寫工具在西北邊郡地區廣泛使用。

『柒』 三國時期遺址

四川多。。全是蜀漢的
成都境內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國文化遺跡
(一)、市區:
1.衣冠廟/在武侯祠南約1.5公里處,其得名源於此地原有關羽衣冠墓。
2.桓侯巷/成都萬里橋和衣冠廟之間原有一座墓,人們認為是桓侯墓,墓所在的巷道也被成為桓侯巷。
3.萬里橋/成都南門原大橋名叫萬里橋,其橋為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所建。自三國後,人們一直稱其為萬里橋。此橋今已不存。
4.諸葛井/成都江南館街有一井,人們稱為諸葛井,相傳為諸葛亮所開鑿。井旁曾修有諸葛祠,現井、祠皆毀。
5.龍泉洛帶鎮/相傳劉禪在此落玉帶於井。
6.黃龍溪/相傳劉備稱帝時,此地出現黃龍。
7.黃忠墓/成都西郊在清道光年間曾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有「黃剛侯諱漢升之墓」,於是人們在此修建了黃忠祠,塑黃忠像。「文革」中黃忠祠、墓被毀。
8.洗馬塘/在成都市和平街小學內。塘邊相傳為趙雲住地遺址,而池塘就是趙雲洗戰馬的地方,清初,塘邊尚有「漢順平侯洗馬池」的刻石。現塘池被填平。
9.向寵墓/原在成都市城北公園內,現已不存。
10.九里堤/成都金牛區和平鄉九里村,殘存有一條長2000多米、寬7~8米的土埂,這就是人們稱為九里堤或者諸葛堤的遺跡。諸葛亮當年為發展經濟,防禦水害,提高糧食產量,住持修建了這條攔水堤壩。宋代太守劉熙曾重修,並在堤旁修諸葛廟,現已不存。
11.張飛營/在成都龍泉驛區。這里原為漢、唐時期的古驛站,張飛營遺址就在驛站口旁邊的山上。遺址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張飛曾屯兵於此配合劉備攻打成都。唐、宋時,這里有「古張飛營」石碑,現石碑已不存。

(二)、新都
1.彌牟鎮八陣圖遺址/明代已毀壞過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加以補修,道光十年(1837)曾勘清,當時佔地36畝4分4厘,當時還存71壘。1981年公布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至今還存4壘,每壘高3米多。
2.八陣圖碑/新都桂湖公園,即升庵祠內收藏有原彌牟鎮武侯祠的「八陣圖碑記」明碑。碑高185厘米,寬115厘米,碑帽及篆書碑額已失,僅存碑身。碑文為陰刻楷書。
3.馬超墓/新都城南2.5公里處。新都馬超墓在明代有四川按察使楊瞻立的「漢故征西將軍馬公諱超字孟起之墓」石碑,清人馬維祺曾在墓前建馬超祠,並親書碑一通。如今馬超祠已被毀,墓僅存方圓百米的土堆。馬超祠舊址蓋起了一所馬超小學,明楊瞻碑收藏在新都文管所。

(三)、雙流
1.葛陌/在雙流縣北4公里,金花、永福鄉交界處,為諸葛亮舊居。此處原有葛陌廟,已毀,現仍有葛陌村、諸葛井。
2.大口井/九江鄉大井村,相傳諸葛亮曾於此汲水灌田。
3.石刻張飛頭/又名「福頭」,在太平鄉與簡陽縣武廟鄉交界處。
4.蔣公舊治坊/紀念蔣琬,已拆。

(四)、都江堰
1.都江堰/諸葛亮曾在此設置堰官,以兵1200守衛。
2.青城山/青城山是天師道發祥地,三國時張魯的祖父張陵曾在此設壇傳道。

(五)、大邑
1.趙雲墓和趙雲廟/趙雲死後下葬於大邑縣城東銀屏山麓。趙雲墓依山而建,狀若小丘,墓前有清康熙年間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
2.鶴鳴山/鶴鳴山在大邑縣城北15公里處,張陵曾修道於山中。

(六)、邛崍
1.臨邛火井遺址/在火井鄉,諸葛亮曾在此取天然氣煮鹽煉鐵。
2.孔明鄉/今孔明鄉。
3.邛雅驛道遺址

(七)、蒲江
1.太清觀遺址/東漢道教創始人張陵曾在此居住。

其他地區:
1、德陽市
(1)德陽市:
a.秦宓墓宅(德陽市城北2.5公里秦宓村)
b.三造亭(秦宓村)

(2)廣漢市:
a.張任墓(金雁橋西北側北外鄉桅桿村)
b.鄧芝墓(向陽鄉勝利村)
c.馬岱墓(向陽鄉張化村)

(3)綿竹市:
a.諸葛瞻父子雙忠祠(綿竹市城西郊)
b.蜀漢三叛石雕跪像(城區關岳廟內出土,鐫刻於明代,像背刻有「叛逆糜芳」、「叛逆傅士仁」、「叛逆郝普」,現存於雙忠祠內。)

(4)羅江縣:
a.白馬關(羅江縣白馬山上)
b.龐統墓、祠(羅江縣白馬關山)
c.落鳳坡(羅江縣北2公里處)

2、綿陽市
(1)綿陽市:
a.蔣琬墓、祠(綿陽市城西郊西山)

(2)梓潼縣:
a.七曲山大廟(梓潼縣城北9公里處)
b.卧龍山諸葛亮北伐遺跡(有諸葛寨、八卦井、武侯廟、飲馬池等)
c.翠雲廊(從梓潼到劍閣、閬中的數百里古道,有張飛柏、阿斗柏等)

(3)江油市:
a.陰平郡縣遺址(江油縣小溪壩鄉陰平壩,現有皇後山、點將台等)

(4)平武縣:
a.古江油關(平武縣南壩鎮)
b.李氏夫人墓(蜀漢江油關守將馬邈降魏,其夫人自縊,曾有李氏夫人祠,墓碑尚存)

3、廣元市
(1)廣元市:
a.葭萌古城(即葭萌關、昭化古城,廣元市南30公里昭化城牛頭山東北麓)
b.費禕墓(昭化古城西門外)
c.明月峽古棧道(廣元市朝天區)

(2)劍閣縣:
a.鄧艾墓、鄧艾廟(劍閣縣城北10餘公里北廟鄉孤玉山)
b.劍門關(劍閣縣城北30公里大劍山)
c.姜維墓(劍門關旁)

(3)青川縣:
a.陰平古道(相傳在摩天嶺有孔明碑)
b.鄧艾廟與武侯祠(三鍋石鄉西陽壩)

4、南充市
(1)南充市:
a.譙周墓(南充市文化宮內)
b.陳壽萬卷樓(南充城西1公里處果山)
c.王平墓(南充市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

(2)閬中市:
a.張桓侯祠(閬中縣城內)
b.嚴顏寺(花冠鄉天冒水山腰)
c.瓦口關(閬中縣雙山埡)

5、瀘州市
a.瀘州武侯祠(瀘州市城西忠山)

6、樂山市
(1)夾江縣:
a.諸葛亮點將台(在夾江縣城西,距千佛岩500米處)
b.龐坡洞(傳說是龐德公隱居處)
c.漢柏(傳說為龐德公所植,在木城鄉漢柏村石面渡附近)

7、雅安市
(1)蘆山縣:
a.姜維墓(蘆山縣城東北鳳凰山);
b.姜城故址(蘆山縣城關);
c.姜慶樓(廬山縣城南街姜侯祠內)

(2)漢源縣:
a.孟獲城遺址(漢源縣城東75公里處)

8、宜賓市
(1)南溪縣:
a.桓侯宮(俗稱張爺廟,在縣城三元街)

9.達州市
(1)渠縣:
a.八蒙山古戰場(在縣東北3.5公里處,相傳張飛與張合在此交鋒,有張飛立馬銘,曾建有桓侯廟);

(2)彭水縣:
a.張飛刁斗(傳有張飛銘文);
b.張飛妍石刻(傳說有張飛手指刻字,在太原鄉英光村石彭公路西側)

『捌』 梁城的遺址遺跡

梁城,城呈長來方形,南源北長360米,東西寬200米。現存城牆殘段高1米,有夯層,周圍原有土城牆已扒除,僅剩城壕。
古跡有梁王朱溫墓,城內發現有漢井10餘眼,有大量小型漢畫像磚、漢磨等文物。此城由漢延續至五代。
1977年7月10日,被原縣革委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玖』 明光市有哪些古代井遺址請問安徽省明光市有哪些古代井

明光市原為嘉山縣,漢代始置縣,為盱眙、淮陵二縣地,屬臨淮郡。南朝時,宋專僑置睢陵縣。北魏改屬睢陵為濟陽,北齊改為池南縣,南陳復名睢陵縣,北周初改為招義縣,後又改為化明縣,屬鍾離郡。唐朝時復名招義,屬濠州,宋朝改為招信縣,元朝並招信縣入盱眙,明朝屬鳳陽府,清朝直隸泗州。

『拾』 廣州旅遊的歷史遺址

1、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

墓中出土文物一萬余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 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

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考古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入選國家AAAA級景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南越國遺跡》與《海上絲綢之路》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狹義上講,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當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廣義上講,即是1924年以後,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興辦的各個軍事學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內。

黃埔軍校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3、六榕寺

六榕寺位於廣州市的六榕路,是廣州市一座歷史悠久、海內外聞名的古剎。寺中寶塔巍峨,樹木蔥茂,文物薈萃,歷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跡。六榕寺因蘇東坡當年為寺廟題字而得名。

它與光孝、華林、海幢寺並稱廣州佛教四大叢林。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樣,歷來為人們所稱頌,加之歷史地位與光孝寺齊名素有「光孝以樹傳,凈慧(六榕寺的別稱)以塔顯」之稱。

4、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花都區新八景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大布鄉官祿布村。故居始建於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間泥磚、瓦頂木結構平房,石砌牆基,總面闊16.5米,進深5.5米。

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單間小屋,泥牆,無間隔。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餘年,青少年時期在此度過。故居的附近還有洪秀全讀書和教書的私塾、洪氏宗祠等。故居原建築曾被清政府焚毀,新中國成立後重建。現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紀念館,洪氏宗祠辟為紀念館輔助陳列室。

5、大佛寺

廣州大佛寺坐落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惠福東路惠新中街21號(在北京路西側、廣州百貨大樓正南方)。廣州大佛寺始建於南漢(公元917-971),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龑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

明代擴建為龍藏寺,後改為巡按公署。清順治元年(1649)公署毀於火。平南王尚可喜於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重建殿宇,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