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伯城遺址保護設計說明
『壹』 祭伯城遺址公園作文
祭(抄zhà)伯城遺址位於襲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是周代時期的古遺址。經初步發掘,發現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城牆,南北長1260米,東西寬780米,面積約98萬平方米。牆寬15米,高4—5米,黃土夯築而成
經過進一步的考古鑽探,考古工作者現已探出城圈、護城河、夯土基址等文物遺跡,初步探明該遺址范圍達50萬平方米。有關專家根據現在的祭城鎮地名、地理位置及取得的鑽探資料分析,這里就是他們尋找多年的古祭伯城。[1]
該遺址的發掘為研究周代歷史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貳』 祭城路的爭議
據河南商報報道,62歲的朱廣義把鄭州市政府告了。今年5月底,鄭州市政府發文,公告「祭城路」更名為「平安大道」,隨即引發廣泛爭議。這個以「祭城社區是先進文明社區」為榮的祭城社區居民,之前從沒想過要和政府抬這個杠。即便是走上了行政訴訟的路,他也不停強調,「我們是文明社區,不能素質低。」即使對市政府改路名的事兒不滿,他們也從來沒鬧過群體性事件,而是一直派代表申訴,討要說法。朱廣義世世代代居住在祭城,有據可查的家族史已經有430年。在他的心裡,完全不能接受鄭州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名字給改了,「就好像祖墳被人動了。」(圖片說明:眾多居民簽字、按上紅手印反對改路名)事件起因祭城路更名平安大道作為鄭州市「最有來歷」的一個路名,祭城路更名引起了市民的廣泛討論。眾多專家學者和鄭州市民,都希望能保留住原路名。在多方申訴無果後,今年9月8日,鄭州市金水區祭城社區5名居民(原祭城鎮村民),狀告鄭州市人民政府,要求撤銷決定、改回原路名。目前,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祭城的地名來源於古「祭國」,「祭國」作為一個城邦國家,不光在鄭州歷史上,在中國歷史上都有著一席之地。這里商代叫「祭國」,周代叫「祭伯城」,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祭字古音為「zhài」,後來「祭城」的「祭」轉音為「zhà」。2013年,祭伯城遺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朱廣義說,2013年9月11日,鄭東新區派人召集居民代表徵求意見,把祭城路改名平安大道,「當時參加的代表都不同意。但是在2015年5月底,一夜之間,我們發現祭城路的路牌全換成了平安大道。」更名之爭一場公權與民意的博弈對於朱廣義提到的祭城路更名的事,《河南商報》在今年6月1日起,曾進行過連續追蹤報道。6月1日當天,商報以《專家:祭城路改名割斷了鄭州文脈》為題,報道了鄭州市一眾專家對改名的反對。河南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作為鄭州市地名專家,表示曾參與市政府的討論,與會專家都反對改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安國樓稱,祭城路背後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從鄭州歷史上來講,如果祭城路沒了,鄭東新區就成了一個沒文化的地方;鄭州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孫子文更是認為,這次改名,違反了《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其後,省內媒體紛紛跟進。有媒體網上調查顯示,85%以上的人對改名持反對態度。鄭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隨後做出回應,稱改名徵求了沿線單位和居民的同意,並稱「祭」字辨識率低,改名的目的是方便外來客商,未來將建一個「祭城公園」或「祭城廣場」以示紀念。而鄭東新區也表示,將重新把社區內的一條路命名為「祭城路」。相關部門:程序已走完改回去可能性不大輿論平靜過後,祭城社區的居民們卻並沒有到此為止。朱廣義說,最初,他們只是想著,能不能想想辦法,把這個名字重新改回去。為此,他從6月中旬起找相關部門討要說法。他們認為,絕大多數居民並不同意改名,政府不尊重民意,強行改名是違法行為。他們最初找的是鄭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相關負責人稱,改路名是鄭東新區提出來的,調查顯示沿線大部分居民和單位都同意,第一手材料都在他們那裡。朱廣義隨後又找到鄭東新區社會事業局。他想看看,相關部門聲稱的「徵求過民意,大部分居民和單位都同意」,都是誰同意的?對方稱,被調查的有鄭州市兒童醫院、頤和醫院、海文幼兒園、鄭州四十七中和河南農業大學等。朱廣義開始挨著找這些單位。有的聲稱不知情,有的聲稱自己單位原本登記的地址就是「龍湖外環路」或者「黃河東路」,祭城路改不改名,跟他們並沒有關系。昨日,河南商報記者見到了這份調查問卷的復印件。復印件有120份,居民意見均是簡單在「同意」下面打了個鉤;單位意見都蓋有公章表示同意,包括龍子湖高校園區的幾所高校,以及附近醫院等,但是河南農業大學的意見是「希望改成學院路或者龍子湖大道」,頤和醫院的意見是「希望改成頤和大道。」朱廣義說,這份調查問卷涉嫌造假,筆跡明顯出自同一人;而他收集的3000多份居民簽名的反對意見上,都有大家各自的簽字和紅手印。其後,朱廣義再次找到鄭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和鄭東新區社會事業局,對方均稱,程序已走完,名字再改回去,可能性不大。訴訟進展鄭州市政府提交答辯狀9月8日,朱廣義和同住一個社區的居民李啟順、賀發群、朱狗妞、宋新安5人,將鄭州市人民政府起訴至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要求撤銷改名決定,恢復「祭城路」原名。5人平均年齡超過60歲,均是祭城社區老居民。這份訴狀是朱廣義自己寫的。理由是鄭州市政府的改名,違背了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以及《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中的規定。由於幾個人都沒有多少文化,這份訴狀寫得極其簡單。朱廣義說,他們歲數大了,不好找活兒,平時都是打點零工,請不起律師。為此,他四處搜集資料,自學法律。此案在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後,今年9月30日,鄭州市人民政府提交了答辯狀。河南商報記者發現,鄭州市政府的答辯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答辯:一、祭城路更名與原告無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認為改名並未侵犯原告的人身權、財產權。二、為避免「一線多名」及方便外來者,更改路名徵求了大多數群眾、單位的意見;並稱,更名事宜在地名網上公示,並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不存在違規。三,此次更名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相較於鄭州市政府提供的厚厚一疊條例清晰的證據,朱廣義的訴狀顯然有些單薄,但他依舊信心滿滿:「電視上說了,讓每個公民都感受到法律的公正。為這件事,我已經做好了准備。」商報聲音徵求民意不能隨意溫江樺(河南商報評論員)祭城路改名,政府答辯狀給出的支持理由有三:避免一線多名、方便外來者、大多數群眾同意。那麼,就一一來看。避免一線多名,簡單啊,為什麼不統一改成祭城路呢?「祭城路」這個名字,歷史久,有內涵,不比「平安大道」這么老掉牙的名字強?於是,政府相關人員解釋:為了方便外來者。一個路名,能給外來者帶來多大的便利?哪個城市沒有點兒自己的歷史,「祭城路」這個名字能提示外來者,鄭州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自己的內涵。改了,也就沒了。也許,有人覺得這個路名不太吉利,倘若心存正道,行事方正,一個路名能妨礙什麼?《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里有規定,除非違規,想要更名,得有關方面和當地群眾同意。祭城路改名,就是有關方面提出來的。想要當地群眾同意,就要徵求民意。政府說,沿線大多數單位、居民都同意。結果呢,討說法的居民發現了有貓膩:有的單位不知情,有的單位跟改名毫無關系,徵求的意見只有120份。看看其他人徵求的民意吧。討說法、把政府給告了的居民,收集了3000多份當地群眾簽名的反對意見。6月2日,有媒體在官微上調查,截至當晚7點,共有441人參與投票,385人覺得不應該更名,佔到了全部人數的87.3%。這個調查范圍不局限沿線居民,大了些,但也反映了不少鄭州市居民的心態。祭城路更名,「民意」同意得莫名其妙,讓人摸不著頭腦。這裡面,民意是不是被代表了?真想調查民意,就應該拿出誠意。數量稀少的紙質調查問卷,不僅封閉,而且容易被操縱。因此,想要平息祭城路改名風波,不僅得讓專家論證,從合理性上站住腳,還得來一場透明、公開、大范圍的民意調查,從民主上站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