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海洋古船遺址視頻
⑴ 在海底,為何還有人造建築物的遺跡存在
如果我們用現代科學技術來計算這些海底遺骸所在的海域,它們至少在幾千年前、幾萬年前甚至更久遠的時光之前,就已經在海底里存在,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推斷出在我們未知的史前時代有一個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這些文明很可能因為我們不知道的原因,導致他們的文明史不能繼續流傳下去,只留下碎片在海里,作為存在的證據,講述史前傳說的那段往事。
毀於地震的罪惡都市
17世紀,牙買加皇家港口是加勒比地區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它也因海盜聚集而臭名昭著。皇家港口曾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邪惡的城市」。如今這罪惡城被海吞滅了。
皇家港口大概位於牙買加在金斯敦灣的入口處,當地人口最高時達到1萬人。當地的財富主要來自海盜。海盜船和武裝民船經常在海上劫持從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返回歐洲的船隻。該城市的消失並不是因為道德上的墮落,而是因為它建立在一片沙洲之上,而且高出當時的海平面不足1米。1692年,一場巨大的地震將該市震成一片廢墟。城市的三分之二沉入海灣,地震造成大約2000人死亡。據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考古學家唐尼-漢米爾頓介紹,「當初建造在牢固地基上的建築物如今仍然完好無損地坐落於海水中。」
數百年來,考古學家一直對這座水下城市充滿好奇,希望能找到海盜的傳說。也許最引人注目的發現來自20世紀60年代的一次探險,當時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塊懷表。懷表精確地設定在大地震發生的上午11:43。
消失的瑪雅文明隱藏在深海?
瑪雅文明以其建築、數學和天文聞名於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仍然屹立在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貝里斯和宏都拉斯西部的叢林中。目前考古學家在探索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水下通道迷宮後幾個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盧姆附近的海灘度假村地圖上,研究小組發現了一個名為sac actuan的縱橫系統,這個系統有163英里長,與一個52英里長的DOS Ojos系統相連
據水下考古學家吉列爾莫德安達(Guillermo de anda)說,這一「驚人」的發現將有助於我們了解該地區豐富的文化發展。在被西班牙征服之前,瑪雅文明的繼承者致力於該地區的文化。歷史學家馬修·西布森在他的YouTube頻道上解釋了這一令人著迷的發現。他說,被稱為瑪雅地下世界的遺跡是在世界上最長的水下瑪雅遺址大發現。
這個長而寬的頂部和兩端是一個自然奇觀,也是一個可以回到上一個冰河時代的「時間膠囊」。在勘探這些遺址時,德安達的考古隊發現了近200處考古遺址,包括瑪雅祭壇、古代人類骨骼和滅絕動物化石。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下遺址,特別是因為這里有很多考古材料,保存狀況,以及它涉及的大時代,超過15000年的歷史。
後記
海底遺跡在世界上的發現為史前文明的存在提供了許多不可磨滅的證據。這些科學證據證實了我們所不知道的文明存在,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很難認識到這些史前遺物在歷史上的存在,因為它們與過去的歷史觀不符。然而我們相信,只要改變一下固有的觀念,重新認識歷史的真相,只是個時間的問題罷了!無視於塵世的紛擾,海底古文明遺跡,依舊靜靜的矗立
⑵ 定海灣的考古揚名
最近20多年來,定海灣的近海采殼作業,曾挖掘出不少沉入海底的宋元時期版的陶瓷片。1984年,發權現了古沉船與大批古陶瓷文物。 1987年,又發現一處海底文物遺址。後經中澳聯合水下考古隊勘探,鑒定為宋代沉船。1990年3月1日是定海歷史上不尋常的日子,國務院總理李鵬親自簽署的中國歷史博物館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東南亞陶瓷工藝研究中心、澳大利亞海洋博物館海洋考古部聯合在定海進行為期三個月系統全面的水下調查、挖掘、測繪工作,開我國水下考古項目先河,出土了宋瓷、元陶、銅錢、鐵器、石錠、石水槽、古船板、宋瓷匙司南等2000多件海底寸物,還有元至正年號的鐵杈,特別是印有「國姓府」的抗倭炮銃為我國罕見文物。這些文物大部分收藏中央及省、市、具博物館中,小部分收藏於定海小學紅領巾文物陳列室。
⑶ 海洋考古的發展歷程
科學的海洋考古學復產生的制很晚,1944年,法國海軍水下工作小組發明了自攜式水下呼吸器(簡稱SCUBA ),即常規輕潛,為包括考古學在內的一切水下科學探索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證。
1960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喬治?巴斯(George Bass )對土耳其格里多亞角(Cape Gelidonya)海域的古典時代沉船遺址進行調查、發掘,開創性地在水下實踐了考古學方法,標志著水下考古技術的誕生。 此後,喬治·巴斯的海洋考古隊一直堅持地中海海域青銅時代海洋沉船的水下考古。他於1973年成立了德克薩斯A&M大學航海考古研究所,兼任人類學系海洋考古專業主任,出版了權威的《水下考古》一書。英國成立了「航海考古學會」,也先後調查、發掘、打撈了大西洋海域的一系列古代沉船,該學會編輯出版《國際航海考古與水下探索雜志(前述IJNA)》,成為面向全世界的高水平的航海和水下考古學術交流平台。在亞太海域,英國考古學者吉米?格林(Jeremy Green)在澳洲、泰國、菲律賓海域以及我國東南沿海的工作最具影響,1973年以來的沉船考古工作已經達到20多處。
⑷ 我國沿海海面以下有很多古代沉船通過水下考古可以證實我國古代發達的海洋事業,舉例說明有哪些考古成績
4月18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考古工作者在三亞搭乘中科院深海內科學與工程研究容所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前往西沙群島北礁海域進行我國首次深海考古調查。本次調查計劃下潛的深度將突破我國以往水下考古工作的深海「空白區」,個別潛次深度或將超千米。
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宋建忠介紹,本次深海考古調查計劃安排6個潛次,每個潛次作業時間6至8小時。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將搭乘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對西沙群島北礁區域進行考古調查。主要工作深度為50米至200米左右,根據工作需要,個別潛次深度將達到400米至1000米。
「目前,我國水下考古在深海領域缺乏經驗,工作大多集中在40米以淺海域。此次調查是我國水下考古深海作業的初次嘗試和探索。」領隊丁見祥說。
⑸ 歷史系考古專業海洋考古不收女學生是真的嗎
招生的時候沒聽說過有性別歧視。但是就考古工作本身而言,確實是男同學更合適,畢竟整天風吹日曬的,女同學可能受不了。另外,水下考古比正常陸地上的考古工作風險更大,體能消耗更快,女生會比較吃虧
⑹ 考古發現紅海底有古代馬車
紅海,阿拉伯語:البحر الأحمر,希伯來語:יַם סוּף,法語:Mer Rouge,英語:Red Sea)位於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回呈現狹長答型,長約2250千米,最寬355千米,均深490米,最深2211米,面積438000平方千米。其西北面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面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鹽度最高的海。
紅海是印度洋的陸間海,實際是東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
紅海是指介於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的狹長海域,古希臘人稱為THALASSAERYTHRAE,今名是從古希臘名演化而來的,意譯即「紅色的海洋」。
⑺ 近幾年中國有沒有考古大發現
290多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初露端倪」,承載至少6萬件文物的南宋沉船即將浮出海面,85公斤的「玉豬」驚現安徽,最早的真絲紡織品出土江西,湖北荊州精美的4層絲綢棺罩舉世罕有……2007年的眾多考古發現,令世人用更新的眼光來認識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考古發現良渚「中華第一城」
盡管「玉器時代」一說尚有爭議,但玉器文明在我國文明史上的重要性是不爭的事實。從遼河紅山文化、長江中下游凌家灘文化、長江下游良渚文化到黃河中上游龍山文化,都出土了大量文物予以佐證。2007年,至少有兩項考古成果被再次印證。
一項是5月起對安徽凌家灘遺址進行的第五次考古。在這個距今5300年至5500年的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多達200餘件的玉鉞、玉璜等精美玉器,其中重達85公斤的「玉豬」尤其令人嘆為觀止。凌家灘發掘工作負責人張敬國教授介紹說:「這是中國考古史迄今為止最大、最重,也是最古老的『玉豬』,對研究中國古代制玉工藝和文明起源意義重大!」
更令考古界感到震動的是與紅山文化並稱新石器時代「玉器中心」的良渚文化的一項發現。11月29日,浙江省文物局與杭州市政府聯合宣布,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史前文明中國最大的城址,堪稱為「中華第一城」。
考古學家嚴文明說,良渚文明在當時的影響范圍佔了半個中國,良渚遺址是目前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考古學家張忠培說,1928年起對殷墟的發掘確定了青銅文化的文明,現在由於良渚古城的發現可以確定玉器文化的發展階段。
最早絲織品提供中國絲綢文明新證據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其種類之多,綉工之巧,織造技術之高超,圖案花紋之精美,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譽。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就把中國稱為「絲國」。早在公元前,中國就開始向外輸出蠶絲和絲織品,「絲綢之路」因此得名。在這條超過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東亞強盛的文明象徵。
2007年的幾項考古發現,再次令人們領略中國的絲綢文明。
2007年初,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縣博物館聯合對靖安縣水口鄉東周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考古界專家7月聯合考察後認為,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坑多棺越文化墓葬。
除了「1個墓坑放47具棺木」的特殊墓葬結構外,最令人震撼的是其中出土的一批東周時期保存完好、製造工藝精湛的紡織品。專家們認為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真絲紡織品,將改寫中國紡織織造歷史。尤其是從6號棺木清理出的朱紋紅黑雙色織錦,不僅採用硃砂染色,而且經線密度達到每厘米240根以上。考古學家通過紅外光譜測試了5個紡織樣品,發現其中大部分為真絲織品,不僅保存完好,而且製作工藝精湛,證實了當時紡織品繅絲、織造和印染工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而在湖北荊州謝家橋一號墓的發掘中,考古人員則清理出另一件罕見的絲織品--4層絲綢棺罩。據介紹,其中前3層最為精美:在第一層上,綉有鳳鳥般的精美圖案,上面還有絲織品做成的鎖形物,據稱是避邪之用;第二層上,抽象的花紋圖案更加細密;第三層上,竟出現神秘的人形圖案。荊州市文物局局長閻頻稱,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同時代保存最好、層數最多的絲綢棺罩。
嚴文明說,這兩個墓葬集中發現的精美絲織品,印證了中國高度的絲綢文明。
「南海Ⅰ號」引領的中國遠洋貿易暢想
2007年,另一項考古項目「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引人關注。
「南海Ⅰ號」為南宋時期商船,約長30米,寬10米,沉沒於廣東省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在先期的探撈過程中,考古隊員在四個一平方米左右坍方里就清理出近四千件精美的瓷器,令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界感到震動。而按照這條船的載貨量計算,文物總數將達到六萬件到八萬件,其燒制之精美、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世界罕見。考古學界普遍認為這艘船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價值非凡。
2007年5月17日,打撈「南海Ⅰ號」工作正式啟動。由於「南海Ⅰ號」沉沒海底800多年,歷經海水的沖刷、腐蝕,船體已非常脆弱,為最大限度地保護古船及船上文物,經過專家的反復論證,「南海Ⅰ號」採取「整體打撈」的方案,即製作一個巨型沉井,將沉井壓入海底淤泥後,整體罩住沉船及其周圍淤泥,然後再從沉井底部穿引36根鋼梁,形成一個密封的「鋼箱」,最後把「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出水。
據了解,「南海Ⅰ號」將於12月底前後出水,然後放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即「水晶宮」。張忠培表示,毫無疑問,「南海Ⅰ號」是研究我國古代海洋對外貿易的重要實據。
⑻ 什麼是比薩古船之謎
考古學家在比薩發掘到了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十七艘古船。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大一批古船遺跡。船上的珍貴貨物都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其中包括要運往競技場的獅子遺留下的牙齒。究竟是何等慘烈的災難把這些船隻深埋地下,以致形成了這個寶藏呢?
長久以來,義大利的比薩城以其斜塔聞名於世,現在,這座小城又因「比薩古船」的考古發現而聲名大噪。
1998年2月,比薩斜塔以南正在進行鐵路延伸工程。因為這一帶經常出土文物,所有新的建築工地上都必須有一位考古學家進行現場監督,現在,女考古學家伊林娜·羅西正在進行勘測,她並不知道自己腳下埋藏著何等重大的秘密。
突然,泥土中的一塊木頭引起了她的注意。正常情況下,木頭腐爛得很迅速,所以幾乎不會住很深的地下保留下來。那麼這塊木頭是從哪裡來的呢?伊林娜·羅西預感到這塊木頭將會講述一個神秘的故事。
伊林娜挖掘了兩天,竟然挖出一艘近兩千年前的古羅馬船隻。由於木船保存完好,古代造船工人留下的工具整修痕跡清晰可見。這個偶然的發現也使投資上千萬英鎊的建築工程完全停了下來。
就在幾米開外,伊林娜與她的同事發現了另一艘古船遺跡。它的貨物還原封未動,船員的鞋子就在附近出土。令人驚訝的是,這兩艘船僅僅才是故事的開始。
伊林娜·羅西說:「幾天後,我們又看到了第三艘船、第四艘船,這種發現一天天多了起來。」三號古船的纜繩與索具仍奇跡般地保留在原處。四號古船有十八米長,已經翻了個。後來幾乎每天都能挖出一艘「新的」古船,到最後總數竟達十七艘。這是數量最大的一次古船遺跡出土,但這些古船的來源還是個謎。
這些船隻一見天日,人們馬上就提出了古船為什麼會出現在這里的疑問。要知道,出土地點到大海的最近距離是十一公里。但是沒有人對做作出解釋。
為什麼有這么多的船隻在相同地點沉沒?是否有大災難襲擊這些船隻?
今日的比薩是義大利共和國的一座小城,從古羅馬時代以來,義大利的海岸線就一直在改變。現在海岸線距比薩有十一公里。今天比薩的水路只剩下一條已經無法通航的渡河。
這個有足球場大小的考古遺址向我們展示了回顧往日比薩的窗口。伊林娜·羅西說:「以前我沒有見過古羅馬時代的繩結,現在出土的一個船上的繩結是兩千年前系的,與今日的『水手結』相同。」
經過幾個星期的挖掘,考古學家把注意力放在一艘船上。這艘船的年代約為公元前一世紀,大約是凱撒時期。船身的長度有九米,有公共汽車般大小,側舷有十二個水手的座位,船上還有一面縱帆。考古學家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文物:古船的船頭上有用來攻擊其他船隻的撞角,靠十二個水手劃槳和一面風帆提供動力。
在十七艘各類船隻中,有一艘是貨船。貨船上有一個水手的遺骸,身旁是他忠實的狗。除了水手的物品外,這艘船至少還攜帶了三百隻雙耳陶瓶。那是古代羅馬人的儲藏罐。古船上的貨品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人們可以藉此了解古羅馬帝國的進口貿易。
考古學家使用X光對船上貨物進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陶罐中裝有酒類、櫻桃乾和葡萄。但最令人驚奇的是一個裝有沙粒的罐子,裡面的沙粒都是經過人工挑選的。這些沙子來自南方,來自八百公里以外的坎帕尼亞。也許就像某些人所說的,這是建築競技場所需的優質沙粒,用來吸干那些為生命而戰的角鬥士的鮮血。
在六個月的挖掘中,大量的古物又被發現。其中有精緻的陶器,上面還繪有神話人物的圖形。這真是一把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這些迦太基女神的畢身塑像表明古羅馬人與其最憎恨的敵國有商業上的往來。
考古學家又發現一艘貨船,裡面有用動物骨頭製成的「挪亞方舟」。他們找來古動物學家克勞迪奧·塞倫帝諾進行研究。克勞迪奧·塞倫帝諾從骨頭上的痕跡判斷出它曾經被煮食過——也許作為水手的午餐。還有一項稀有的發現,這艘船上有四百隻豬前腿,確切地講,是四百頭豬的右前腿。很明顯地,豬因為向左側躺著睡覺而使其右邊的肉肥嫩味美。這些豬腿很可能來自西班牙,在那裡豬右腿被製成鹽漬或熏制的火腿。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古船上只有豬的右前腿而沒有左腿。
最奇特的發現莫過於一顆獅子的牙齒。這只獅子大概來自非洲,要被送往競技場去參加斗獅子比賽。考古學家相信獅子身體的其他部位還應該埋在地下。每一個新發現都改變著人們對比薩的印象——那裡應該是羅馬帝國的大港口。
正當考古學家挖掘這一遺址時,他們又發現了有力的證據來支持這個論斷。在距大海十一公里的地下發現了古老港口的防波堤和碼頭。兩千年前,水手們從這里卸下進口的火腿和美酒,還有要運往競技場的沙子和石子。
究竟是什麼力量使船隻沉沒,什麼力量堵塞了溝渠、掩埋了港口?
考古學家測定出船隻的年代後,第一條線索出現了。這些船隻並非出現於同一時代,它們前後跨越了八百年的時間。這些古船必然是被一連串的災難所摧毀。比薩那八百年的歷史就是不斷被淹沒的歷史。每次水災都極其猛烈而且攜來大量泥沙。泥沙淤積後,海岸線被退至幾百米外。連續的水患把海岸線越推越遠,致使城市與海洋的距離達到了十一公里。
古代比薩人民建設了港口,但它被洪水帶來的泥漿淹沒。他們重建港口,新的洪水再次將它摧毀。這樣的重復持續了八百年,直到比薩人民征服了洪水猛獸。但港口永遠消失了。盛極必衰是古比薩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