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遺址
Ⅰ 今日亮點:焚書坑儒遺址,秦始皇到底有多血腥殘暴
燒書談何血腥殘暴?坑殺460個罪有應得的術士,談何血腥殘暴?
Ⅱ 焚書坑儒是什麼朝代的事
秦始皇「焚書坑儒」似乎是一個婦孺皆知的事情。但是,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卻未必都清楚,即使知道也未必知道它的真諦所在。
焚書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於社會逐漸進入青銅器時代,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漸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他們面對紛亂的社會狀況,希望通過思索和鑽研前人治世理念尋找到一條可以使社會安定,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的救世之路。於是產生了諸多的學派學說,並撰寫出無數著作,史稱諸子百家。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專制王朝——秦朝建立。
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
公元前213年,秦統一第八年,太子師博士齊人淳於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分封制,「無輔拂,何以相救哉?」意思是只有分封才能輔佐朝廷永安。
秦丞相李斯反對,進言說諸子百家:「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意思是社會學說眾多,思想復雜,人們對朝廷不忠。
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毀非官方收藏書籍、法家以外的所有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持續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
淳於越諫阻焚書,被殺。
坑儒
而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餘名儒士和方士坑殺,史稱「坑儒」。
另有一說,秦始皇力求尋找長生不老之葯,派遣徐福、侯生、盧生等方士求仙問葯。但侯生、盧生不滿秦始皇的統治方式,私自逃跑(亦有史料記載為侯生、盧生多年尋葯未果而出逃),導致秦始皇大怒,下令拷問咸陽400多名書生,欲尋侯生、盧生。事後,將相關460名書生以巨石掩埋。
評論:
1、隋代牛弘提出「五厄」之說,論中國歷代圖書被焚毀,首當其沖即為秦始皇焚書,二是西漢末赤眉入關,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劉石亂華,五是魏師入郢。
2、不過以今日一些研究者觀點而言,焚書對於中國圖書的破壞僅僅是第一步,真正造成徹底破壞的是項羽入關之後,火燒咸陽城,大火三月不止,原本僅存的孤本遂全部毀滅。
Ⅲ 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燒了哪些書
事件簡介
焚書坑儒發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裡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全部 「焚書坑」及「坑儒谷」遺址
坑殺。此即為「坑儒」。兩件事合成「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的原因
1.是秦朝建立專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聖賢的言論批評時政(只是對於坑儒,史學家們現在仍有爭論。一般來說有三種看法: 1、歷史上並無焚書坑儒一事,這純屬後人的杜撰。持這一觀點的是民國時期興起的「疑古派」,近幾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從而證明了「疑古派」觀點的不成立。 2、的確坑了一些人,不過那隻是些方士,或稱術士。持這一觀點的人,是由於無任何經學根底的涵養,導致不認識術士的術字,而將術士與方士混淆。古籍多通假字,《禮記.學記》雲:「蛾子時術之」,術述即是一例。術士即述士,古代學者遵從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信條,學述(學術)而不自造作(創作)。此亦「學術」一詞的本源和本義。 3、秦始皇的確活埋了許多秦朝學術界、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3.在關於郡縣制的辯論中,丞相李斯斥責儒者依古制實行分封制的主張不合時宜。
焚書事件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於社會逐漸進入青銅時代,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漸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他們面對紛亂的社會狀況,希望通過思索和鑽研前人治世理念尋找到一條可以使社會安定,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的救世之路。於是產生了諸多的學派學說,並撰寫出無數著作,史稱諸子百家。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秦朝建立。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進言,說愚儒「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趨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六國史書和私藏於民間的《詩》《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需要特加註意的是,從李斯的上書可知,當時帝國所有的書籍,包括明令燒毀的在內,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備份。朱熹也雲:秦焚書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舊留得;如說「非秦記及博士所掌者,盡焚之」,則六經之類,他依舊留得,但天下人無有。 隋朝牛弘提出「五厄」之說,論中國歷代圖書被焚毀,首當其沖即為秦始皇焚書,二是西漢末赤眉起義軍入關,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劉石亂華,五是魏師入郢。而劉大魁作《焚書辨》,毫不客氣地指出:書之焚,非李斯之罪,實項羽之罪也。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帝國的珍貴藏書,就此付之一炬。可憐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聖人之微言,最終只化為若干焦耳的熱量而已。
Ⅳ 焚書坑儒的小故事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在咸陽宮前擺酒,然後讓七十個博士上前祝壽。那時候的博士那是名副其實的博學之士。
一位叫周青臣的大臣向秦始皇拍馬屁說,陛下,秦地以前不過方圓千里,現在仗著陛下的威德,擁有了天下,改諸侯為郡縣,百姓安居樂業,不用再擔心打仗,這都是陛下您的功勞啊。秦始皇聽了,很開心。
齊國的一個博士淳於越說,微臣聽說以前的殷商和周朝都是封子弟功臣為諸侯,這樣就可以相互輔助。現在不學習古人,而揸自改成郡縣制,恐怕不會長久啊。周青臣這個人,阿諛奉承,不是忠臣。秦始皇聽了,就讓大臣們討論這件事。
丞相李斯說,陛下開創大業,是萬世之功,這些臭儒生們如何會懂?以前諸侯都在的時候,整天找一些縱橫家、說客來往鼓動人心。這其實就是天下大亂的源頭。我請求陛下下令,把諸侯國的歷史都給燒了,除了博士們,天下百姓家裡的所有《詩》《書》百家語,都燒掉。
只留下那些醫葯、種樹、占卜的書籍。百姓想學法律,就找官吏當老師。有敢說《詩》《書》的,通通斬首。有誰敢拿古代諷刺現代,就滅他的九族。秦始皇說,好。於是,焚書運動就開始了。
由此可見,焚書的主要原因是儒生不贊成郡縣制,而贊成分封制。而它的始作俑者,正是郡縣制的倡導者"一丞相李斯。但書並不是全部燒掉了,朝廷里都有備份。因為他要的效果是「以愚黔首」,不準老百姓讀,但博士是可以讀的,統治階層都可以讀。
如果他們也不讀,那豈不是和老百姓一個樣了。而且所謂的百家語,也不是通常認為的諸子百家的文章,而是縱橫家的文章。這些人的言論對干社會的穩定性造成的威脅最大,從後來道家、儒家、墨家、名家的經典流傳度來看,當時並未焚毀。
有可能焚毀百家之書的,倒是後來的大英雄項羽。因為他進了咸陽之後,放火燒阿房宮,大火三月不滅,如果說焚書,他才是焚書的禍首,至於坑儒,則更是污衊。
(4)焚書坑儒遺址擴展閱讀:
焚書坑儒的實質
先來看看「焚書坑儒」的實質,「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統一思想的運動。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施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在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強暴力能夠控制的要素。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結構很難駕馭的,特別是在秦朝初年,戰國時期剛結束,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
因此,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統措施還不行,最關鍵最長遠的統一要素是思想的統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
Ⅳ 焚書坑儒的故事(100)
焚書坑儒是發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版官淳於越反對當權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儒生」(讀書人)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稱贊過去的而議論現在政策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這種措施引起許多讀書人的不滿。第二年,許多方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儒生攻擊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調查,將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焚書坑」及「坑儒谷」遺址活埋。歷史上稱這些事情為「焚書坑儒」。
Ⅵ 有哪些史料上記載了焚書坑儒這件事求書中原話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術士、儒士的事件。
焚書坑儒發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裡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全部 「焚書坑」及「坑儒谷」遺址
坑殺。此即為「坑儒」。兩件事合成「焚書坑儒」(《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需要特加註意的是,從李斯的上書可知,當時帝國所有的書籍,包括明令燒毀的在內,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備份。朱熹也雲:秦焚書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舊留得;如說「非秦記及博士所掌者,盡焚之」,則六經之類,他依舊留得,但天下人無有。
Ⅶ 焚書坑儒遺址:秦始皇到底有多血腥殘暴
實際上這種箝制百家言論的作法早在秦孝公時期就開始了,秦始皇不過是照搬商鞅之法而已
Ⅷ 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的地方現在在什麼地方
現在離高陵縣城約二十里許的一個地方名叫灰地坡,相傳就是當年秦始皇焚書回的地方.
現在答臨潼縣城西二十里處的洪涇堡,相傳就是秦始皇坑儒的地方,過去叫洪坑,久而久之,人們叫轉了音,讀成了「洪涇」。
秦始皇坑儒的場地,在西安與臨潼之間的韓峪鄉洪慶堡即現在的慶安公司附近,至今存留有坑儒谷地名。秦始皇畏懼「天下不從所更改法」,將700儒生以種瓜為名誘至坑中,「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唐天寶年間這里改名旌儒鄉,命賈至撰寫碑文,並修廟紀念。後廟毀碑失,宋時重刻並作序,「文革」中被毀。洪慶堡曾叫洪坑堡,又叫滅文堡等名,最近從坑附近出土一石頭文人雕像,是唐時舊物。坑儒的同時又焚書,「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也就是說,秦始皇特意將「種樹之書」留出,還算是有一點環保意識。也還是這個秦始皇,在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驅使70萬勞力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大興土木,營造阿房宮。
Ⅸ 焚書坑儒的故事內容是什麼
據《史記·儒林列傳》中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由此處可見,秦始皇當時坑殺的的確不是儒生,而是術士。但為什麼這么多年我們在課本中學習的內容都是說秦始皇坑殺的是儒生呢?這個原因就稍微有些曲折了。
從漢代開始,可查的史書記載都是在說秦始皇焚經書坑儒生,久而久之的這個觀念就自然而然地深入了人心,比如西漢劉向的《戰國策》中記載「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自此秦始皇的這口大鍋算是徹底背了下來。
上面也說過真正的「焚書坑儒」焚書不假,但當時秦始皇焚的大多是對秦有反對傾向的詩詞以及方術相關書籍,坑的也不是儒生,而是方士、術士。後來之所以會變成坑儒,這也跟秦始皇大量坑殺方士、術士離不開關系。
焚書坑儒
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趨之。正是因為秦始皇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才讓眾多的神仙方士出來期滿皇帝以換取聲名,但是不健忘的秦始皇孜孜不倦,沒有忘記自己長生不老的理想,結果就是這一些術士因為欺騙而賠上性命。他們自己有推脫不了的責任。
秦始皇之後,焚書斷斷續續還有,除了清朝皇帝動輒文字獄之外,其他的稍微不糊塗就不會打起燒書的注意,畢竟遺臭萬年的事情。
但是坑儒之後幾乎沒有坑儒的事件發生,一個皇帝基本上都知道長生不老可能不過是夢想,另外就是那一些江湖術士沒有大規模地跑到皇帝跟前吹噓說自己可以找到不死之葯。
出於警示作用,這一點或許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