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之越談
㈠ <<西游記>>的賞析
《西遊記》是我國優秀的古典文學名著之一,至今仍廣為流傳,其中的精彩故事都回還記憶猶新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玄奘怒逐美猴王;孫大聖四海求仙方,觀世音甘露活寶樹;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智取芭蕉扇。可堪稱是經典中的經典。雖然書中有一些看不大懂的地方,但卻並沒有減弱我對《西遊記》的喜愛之情:調皮機靈,詭計多端的老孫;大腹便便,視食如命的老豬;老實忠厚,謙虛謹慎的老沙;有時心軟,有時固執的唐僧。
㈡ 西遊記,賞析
暑假期間,看了一本課外讀物------《西遊記》,的確受益非淺。《西遊記》是我國優秀的古典文學名著之一,至今仍廣為流傳,其中的精彩故事都還記憶猶新。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玄奘怒逐美猴王;孫大聖四海求仙方,觀世音甘露活寶樹;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智取芭蕉扇。可堪稱是經典中的經典。雖然書中有一些看不大懂的地方,但卻並沒有減弱我對《西遊記》的喜愛之情:調皮機靈,詭計多端的老孫;大腹便便,視食如命的老豬;老實忠厚,謙虛謹慎的老沙;有時心軟,有時固執的唐僧。這些生動形象、逼真的人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首先,我想談一談對唐僧這個一向人們褒貶不一的人物的理解:
第一:耳朵軟,沒有主見。就等"三打白骨精"為例,小女、婆婆、老伯都是白骨精所變,唐僧不辯真假,也不能怪他,畢竟不如悟空的火眼晶晶。可既然悟空已說出實情,並有白骨脊樑上的一行字"白骨夫人"的證明,唐僧就應相信悟空。八戒一向愛和悟空對著干,在一旁挑釁生事,唐僧果然耳朵軟,信了八戒。悟空不住地叫:"師傅,莫念!莫念!"聽了都叫人心寒。悟空穿山越嶺,擒妖除怪,跟隨唐僧一行吃盡了千辛萬苦。而唐僧心裡糊塗,不明真相,竟然過河拆橋。第二:言而無信。唐僧在"三打白骨精"中,寫過一紙貶書,作憑證,不要悟空做自己的徒弟。還發過一段驚人的毒誓:"今後再要你,我就墜下地獄,不地超生!"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可當黃袍怪施法將唐僧變為老虎,悟空急忙迎救之時,唐僧的誓言又在哪裡?唐僧只有感激、只有道謝,但內心更多的是羞愧與驚訝!迷途知返自然比執迷不悟要好得遠。可是,"為人師表"啊!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第四:固執,自作主張。以"盤絲洞七妖作法"為例。唐僧自作主張去化齋,徒弟們好言相勸,無奈唐僧十分固執,結果成了七個女妖的"上門午餐",唐僧這才含淚悔恨。可是唐僧啊!你為什麼總是要做"事後諸葛亮"呢?
然後是孫悟空:
孫悟空是全書中最光輝的形象。"大鬧天宮"突出他熱愛自由、勇於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經"表現他見惡必除、除惡必盡的精神。孫悟空大鬧天宮失敗後,經過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鎮壓,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個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個頭戴緊箍,身穿虎皮裙,專為人間解除魔難的英雄。在重重困難之前頑強不屈,隨機應機,就是鎮魔者孫悟空的主要特徵。
接下來是豬八戒:
最初的影響是好吃懶做,因為這個原因已經讓孫悟空罵了又罵,同時也給師徒四人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在孫悟空被趕走的這些時候里,它又因為貪睡,害得唐僧誤入妖怪的洞穴。不過有的時候,它也挺聰明的。在去請孫悟空的路上,它用了激將法,這點是出乎我意料的。而且,它也很重義氣,雖然平時孫悟空一直罵他,但在孫悟空被趕走時,它也落下了眼淚,不是嗎?
最後是沙和尚:
老實,這是談到他的第一印象,其他的就覺得沒什麼很特別的,相對於豬八戒來說,它更認真,願意吃苦,毫無怨言。
觀世音菩薩選了四個人,真是絕配,孫悟空一身本領,豬悟能敢於斗爭,沙悟凈憨厚沉穩,唐僧心地善良,師徒四人經歷千難萬險,終於修成正果,成仙成佛,我真為他們高興!
㈢ 西遊記25集所有台詞
唐僧:弟子玄奘奉東土大唐皇帝旨意,徭役寶剎,拜求真經。
如來:版你那東土大唐物廣人權稠,多欺多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造下無邊罪孽。
唐僧:阿彌陀佛。
如來:我有經文三藏,共有三十五部,15144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
唐僧:忘佛祖垂恩,賜弟子三藏真經,以造福大唐生靈。
如來:猴兒莫嚷,此事我早已知曉,經不可輕傳,不可輕取呀。
唐僧:論壇功德佛,孫悟空:斗戰勝佛,八戒:凈壇使者,悟凈:金身羅漢,白龍馬:八部天龍。
悟空:「師父,天地本不全,經文豈無殘缺之理。」
(3)西遊記之越談擴展閱讀:
西遊記第25集:波生極樂天
唐僧師徒過凌雲渡,乘無底船,終達彼岸,得以脫胎換骨,來到靈山。佛祖命二尊者引他們到珍樓用齋,入寶閣選經。不料二尊者卻向他們索取「人事」。悟空不肯行賄,結果取來的竟是無字白經。
他們重返靈山告狀,佛祖卻不責怪二尊者。師徒們只好把紫金缽盂送給尊者,才取得有字真經,並一一受封佛號。
㈣ 西遊記議論文
首先,我想談一談對唐僧這個一向人們褒貶不一的人物的理解:
第一:耳朵軟,沒有主見。就等"三打白骨精"為例,小女、婆婆、老伯都是白骨精所變,唐僧不辯真假,也不能怪他,畢竟不如悟空的火眼晶晶。可既然悟空已說出實情,並有白骨脊樑上的一行字"白骨夫人"的證明,唐僧就應相信悟空。八戒一向愛和悟空對著干,在一旁挑釁生事,唐僧果然耳朵軟,信了八戒。悟空不住地叫:"師傅,莫念!莫念!"聽了都叫人心寒。悟空穿山越嶺,擒妖除怪,跟隨唐僧一行吃盡了千辛萬苦。而唐僧心裡糊塗,不明真相,竟然過河拆橋。第二:言而無信。唐僧在"三打白骨精"中,寫過一紙貶書,作憑證,不要悟空做自己的徒弟。還發過一段驚人的毒誓:"今後再要你,我就墜下地獄,不地超生!"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可當黃袍怪施法將唐僧變為老虎,悟空急忙迎救之時,唐僧的誓言又在哪裡?唐僧只有感激、只有道謝,但內心更多的是羞愧與驚訝!迷途知返自然比執迷不悟要好得遠。可是,"為人師表"啊!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第四:固執,自作主張。以"盤絲洞七妖作法"為例。唐僧自作主張去化齋,徒弟們好言相勸,無奈唐僧十分固執,結果成了七個女妖的"上門午餐",唐僧這才含淚悔恨。可是唐僧啊!你為什麼總是要做"事後諸葛亮"呢?
然後是孫悟空:
孫悟空是全書中最光輝的形象。"大鬧天宮"突出他熱愛自由、勇於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經"表現他見惡必除、除惡必盡的精神。孫悟空大鬧天宮失敗後,經過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鎮壓,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個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個頭戴緊箍,身穿虎皮裙,專為人間解除魔難的英雄。在重重困難之前頑強不屈,隨機應機,就是鎮魔者孫悟空的主要特徵。
接下來是豬八戒:
最初的影響是好吃懶做,因為這個原因已經讓孫悟空罵了又罵,同時也給師徒四人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在孫悟空被趕走的這些時候里,它又因為貪睡,害得唐僧誤入妖怪的洞穴。不過有的時候,它也挺聰明的。在去請孫悟空的路上,它用了激將法,這點是出乎我意料的。而且,它也很重義氣,雖然平時孫悟空一直罵他,但在孫悟空被趕走時,它也落下了眼淚,不是嗎?
最後是沙和尚:
老實,這是談到他的第一印象,其他的就覺得沒什麼很特別的,相對於豬八戒來說,它更認真,願意吃苦,毫無怨言。
觀世音菩薩選了四個人,真是絕配,孫悟空一身本領,豬悟能敢於斗爭,沙悟凈憨厚沉穩,唐僧心地善良,師徒四人經歷千難萬險,終於修成正果,成仙成佛,我真為他們高興!
㈤ 談西遊記500字,讀書匯報會用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的內容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掉書袋似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這種特點,無疑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吳承恩撰寫的幽默小說《西遊記》,裡面寫到儒、釋、道三教,包含著深刻的內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神話作品。吳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魯迅
沒讀過《西遊記》,就像沒讀過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樣,這種人侈談小說理論,可謂大膽。——(法國當代比較文學家)艾登堡
《西遊記》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法國大網路全書》
似庄而諧的神魔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中,《西遊記》要算是最駁雜的一部書。它糅合進了佛、道、儒三家之言,對這樣一部神魔小說,要想做出比較確切的、與普通讀者的閱讀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書過程以及作為小說情節主體的唐僧取經故事的演變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從這中間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這個本來是弘揚佛法的故事怎樣會加入道教的內容,又怎樣蛻變為富有文學魅力、情趣的小說,以及由其自身矛盾所形成的藝術特點。
在中國古代小說中,《西遊記》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臻於第一流的偉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長篇小說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說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說中的地位,相當於《三國演義》之於歷史演義小說。
神魔小說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叫做出身傳,另一個部分叫做靈應傳或降妖傳。《西遊記》的結構也是這樣。第一至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等故事,為他的神通廣大和後來追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介紹小說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經的故事。
孫悟空出身傳中的大鬧天宮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機智的、堅強的孫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強烈的反抗性格,藐視腐朽無能的天宮統治者,喊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正像有人所說的,「如果沒有歷史上發生的許多次規模巨大的、猛烈地沖擊了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大鬧天宮的情節不可能想像得那樣大膽,孫悟空作為一個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樣光彩奪目。」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神魔小說的兩大主題:尋找與追求,斬妖與降魔。《西遊記》把二者巧妙地聯系和結合起來。它告訴人們: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必須去頑強地戰勝這些困難,克服這些挫折。
後一部分主要描寫了西天取經克服八十一難的艱巨性,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社會的矛盾,路上的妖魔既是害人的自然力量的化身,更是給百姓造成苦難的封建社會邪惡勢力的化身。作品通過取經人和妖魔的斗爭及神佛與妖魔之間的關系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戰勝困難的樂觀精神和封建時代的統治階級統治的腐朽、秩序的混亂.
㈥ 《西遊記》問題及答案
《西遊記》的故事家喻戶曉, 表面上看,講的是唐僧取經,師徒四人不畏艱險戰勝困難,終成正果。但細看此書,裡面有違邏輯、前後矛盾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根本就無法用常理解釋。
這么多的矛盾、硬傷,當然,還遠遠不止這些,可以說比比皆是。作者解釋得了嗎?於是, 民間就有這樣一句俗語:「看了西遊記, 說話象放屁。」 可是, 《西遊記》的作者會有那麼弱智嗎? 我們通觀西遊記全書,發現這些矛盾並不是簡單的筆誤,而分明是作者重點刻意描寫的對象。那麼,我們只能認為這是作者在有意巧設機關,故意寫出一個有違邏輯、前後矛盾的西遊故事,為我們出了一個天大的「謎語」,就看我們是否能夠猜中謎底。作者的布局功夫之高,乃世所罕見。其實,解謎的「玄機」就隱藏在小說《西遊記》的原文之中。這些矛盾都是有解的,只是多數讀者都沒有認真看而已。我們把全書中所有矛盾的地方聯系起來看,都可以根據原著所給出的依據,而將其中的玄機一一破譯開來!!!
西遊記究竟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下面,我將採用邏輯推理的手法, 重新解讀《西遊記》。鄭重申明--本文討論的范圍:
1. 僅限於小說《西遊記》。和其他的神話故事無關。
2. 僅限於小說《西遊記》中的故事情節、邏輯關系進行推理。
3. 小說《西遊記》中虛設的人物角色,與現實無關。小說中的宗教根本不是現實中的宗教,小說中的唐僧也不是現實中的玄奘法師,這個很早就有定論了。切勿自作多情,對號入坐!
。。。。。。。。
。。。。。。。。
。。。。。。。。
。。。。。。。。
(73) 西遊記的主旨是什麼
西遊記的主旨是什麼? 這么多年來, 一直是眾說紛紜, 答案千奇百怪, 大致有如下幾種說法:
1) 搞怪說。僅是神話小說, (或惡搞歷史上的玄奘法師), 滑稽搞笑, 看了好玩, 並沒有什麼寓意。
2) 宗教說。是一本宗教小說, 講的是佛道並重, 或是以佛證道。
3) 煉丹說。講的是丘處機道長(或其他道士)的煉丹口決。
4) 謗佛說。看起來是在講修佛, 其實是在譏諷誹謗佛教。
5) 修心說。心生則魔生, 心滅則魔滅, 講的是如何養性收放心的學問。
6) 養身說。講的是氣功口訣, 養身怯病(魔)之道。
7) 諷刺說。諷刺官場腐敗。
8) 揭露說。揭露現實社會的黑暗。
9) 懲惡揚善說。
10) 反映人民斗爭說。
等等。主流的大致就這些吧。
所謂主旨, 是具有唯一性的, 看看上面這些說法哪一條是的? 哪一條都不是的! 以上這些說法, 西遊記中確實都函蓋了有, 時不時的都有所體現, 這只能叫: 西遊記從側面反映了有如上現象, 但卻都不是當做自始至終的主線來寫的。
西遊記自始至終的主線, 其實非常清晰明了。
開頭, 唐僧師徒因為種種原因, 聚到了一起, 上西天去取經, 無論他們是真心實意也好, 虛情假意也罷, 反正是朝著目標出發了。過程中, 他們遇到了無數次的艱難險阻, 面對環境的惡劣, 敵人的攻擊, 上級的壓力, 內部的糾紛, 他們都挺過來了。故事的結尾, 皆大歡喜, 都成功了, 是以圓滿成功結束的。所以, 西遊記的主旨寫的是如何成功的故事, 這才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起因、經過、結果, 無不是緊緊地圍繞著這條主幹在寫。
其他的, 諸如上面的那些說法, 都是枝葉, 不過是從側面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已。我說西遊記的主旨就是如何成功, 有些朋友可能不太認同, 這種理解太膚淺了吧, 太世俗了吧, 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朋友會反對, 他們硬是要固執地堅持西遊記講的是佛家的修行。
佛是真正的大智慧者, 說句不好聽的話, 佛的境界, 又豈是你一個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得了的! 西遊記你都看不懂, 你還能看得懂佛經?! 其實呢, 世俗的修行與佛家的修行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矛盾, 只是追求的境界不同而已。並且佛也提倡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修行。
任何一個人, 起初都有一個立志階段, 立志陞官, 立志發財, 立志為僧, 哪怕是具體到做某一件事, 也都是起緣於最初的一個念頭, 所以, 立志階段(決定開始)總是在幼稚期完成的, 是最不成熟的, 因為他處於整個事件的最前端。沒有立志, 便談不上努力。做任何事, 先都有個目標, 沒有目標, 你往什麼方向努力?! 有了目標, 很自然地就要朝著目標去努力。沒有努力, 便談不上懷疑。在前進的過程中, 一定會因種種困難而產生種種懷疑(幻象), 我的決定是否正確? 我的努力是否正確? 我堅信的理論是不是有問題? 或者理論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或從一開始我就受到了欺騙? 這些都是正常的, 他說明你認真努力過。沒有懷疑, 便談不上堅定。其實呢, 你懷疑的兩個面, 他都是對的, 同時也都是有問題的, 所以你才會懷疑! 這個取捨是很困難的, 必須取一而舍其他, 捨去的其他未必就不是正確的, 取的這個一, 也未必都是盡善盡美的, 究竟站在哪一邊, 靠的是信念, 而不僅僅是知識。只有認識到這一點, 才可以稱之為堅定。沒有堅定, 便談不上成功。懷疑、堅定都是成功的中間過程, 你要是在懷疑中, 動搖了, 或者放棄了, 也就等於是在成功的中途, 自己主動放棄了。
沒有成功, 便談不上無欲無求。只有該有的都有了, 才可以很自然地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 現實中的釋迦牟尼佛他從一生下來就是個王子, 他當然可以追求更高的無求境界, 一個老百姓也談無求, 自欺欺人, 不覺得很可恥嗎?! 這才是真正的曲解了佛意。這些都是混飯混日子的假佛信徒!沒有無欲無求, 便談不上皆是虛妄。不認識皆是虛妄, 便不可得無上正等正覺。
世俗的修行以成功為終點, 佛家的修行以無上正等正覺為終點(沒有終點)。很顯然, 佛的境界比世俗的要高的多。而西遊記只講了從立志到成功這一段, 就結束了, 並沒有講更高層次的修行, 因此, 西遊記的主旨就是談如何成功, 如果你硬要說是佛家的修行, 那麼也可以看做是修佛的初級階段吧。這是不矛盾的。
(74) 《西遊記》之成功法則
西遊記的起因、經過、結果, 一直都是緊緊地圍繞著「如何成功」這條主線來寫的, 非常清晰明了, 為什麼就很少有人這樣理解呢? 是作者隱藏的很深嗎? 不是的, 是中國人的性格使然, 因為大家都不以談功利為美德, 當然就不願意把西遊記與功利掛鉤。然而, 西遊記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寫功利的書, 反復的提到功果、功勞、功績。故事的開始, 觀音菩薩就明確的告訴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乾, 是有賺頭的, 用「去」換取「正果」。就是與取經無關的人, 也都是以「功」來衡量的。黃風怪一回, 靈吉菩薩說: 我拿他去見如來,才算這場功績哩, 這個功勞是我的。金角銀角一回, 老君說: 卻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績。烏雞國一回, 文殊菩薩說: 今得汝等來此,成了功績。
故事的結尾, 都成了正果, 怎樣成的正果? 如來說得只有那麼清楚了: 都是因「功」成的正果, 唐僧取經甚有功果,孫悟空煉魔降怪有功,豬八戒挑擔有功,沙和尚登山牽馬有功, 白龍馬馱唐僧有功。
結論: 是因「功」成的正果, 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遊記的作者是沒有善惡觀念的, 他給小說中的人物都有發善心的一面, 也有做惡事的一面, 所以給人的感覺很矛盾, 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場。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 問題不是出在作者身上, 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在作怪。我們從小看電視, 就學會了: 人物一出場, 還沒開始表演, 我們就已經認定了他是好人, 他是壞人, 否則我們無法看下去。帶著這種思維枷鎖, 當然就看不清本來的面目。傳統的行為准則一直停留在道德層面, 總是以善惡來衡量評判, 可善惡究竟是什麼? 以何種標准來界定? 你說的清嗎? 西遊記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作者沒有這么狹隘, 都是一樣的。拿現代社會來說, 誰一生下來就是好人或是壞人? 不存在的事, 再如當今的商場、股場, 大家都在裡面各施手段, 博取利潤, 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 大家都是一樣的。
西遊記是一本描寫如何成功的書, 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則, 沒有好人壞人, 只有勝利者與失敗者, 把個說教式、灌輸式的「勸善」打的粉碎!所以, 你讀西遊記, 不要管他諷刺什麼, 揭露什麼, 這些對我們都毫無意義, 只有成功的經驗才具有借鑒價值。
成功是什麼? 用最簡單最直白的話說, 就是達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可現在偏偏要用上: 成功是一種信念, 成功是一種境界, 成功是一種超越, 這類高尚的語言, 這只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沒那麼多廢話, 成功的准確定義: 達到目的。
西遊記告訴我們, 成功的法則主要有三:
1. 能力
西遊記展示給我們的是: 成功, 不僅需要手段, 而且還要不擇手段。當然, 老君、如來、觀音的手段太高, 不是我們一般人模仿得了的。不過, 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我們還是可以學的。你是精英, 就學孫悟空, 你是賣苦力的就學豬八戒, 既不是精英, 又不肯賣苦力, 你可以學沙和尚緊跟著有望成功的團隊。總之, 有什麼長處, 使什麼長處。
2. 合作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 還有兩個意思相近的詞: 一個叫互助, 一個叫勾結。其實是一樣的, 請大家注意, 這些感性認識的詞彙僅僅只是生動形象而已, 沒什麼實際意義的。唐僧靠徒弟保護,徒弟靠唐僧解脫,彼此扶持, 兩不相謝。合作得以成功。如來靠取經團隊, 傳經得以成功, 取經團隊得如來封授得以成功。成功是互利的, 現在的說法叫:雙贏。
3. 堅持
成功, 是由若干個因素構成的, 其中, 最為重要的一點, 就是堅持。要做成任何一件事, 至少有個必要時間, 取經的必要時間是兩三年, 那麼, 無論如何在兩三年之內是難於完成的。在成功的過程中, 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 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 兩三年時間就夠了, 那麼, 有阻力呢? 有強大的阻力呢? 需要多長時間? 這就是不確定的了。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 結果卻用了14年, 這14年他一直堅持著, 其中的任意一個時候, 他只要一放棄, 就徹底的失敗了。
西遊記中的如來佛也是一樣, 他欲傳經東土, 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 他還在堅持, 只到唐僧這一次, 傳經才成功, 假如這一次又失敗了咋辦? 那就再來一次!沒有什麼高深的秘訣, 就是一個「持」字, 很簡單, 真做起來, 靠的不是知識多少, 不是能力大小, 靠的是無盡的毅力! 無論你看多少成功的妙招, 都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 沒有那麼多成功的規定, 沒有那麼多成功的定律, 就是一個「持」字, 不要輕易放棄。
只要你一放棄, 等於你又要重新再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過去失敗的經歷, 是不是因為主動放棄導致的? 再想一下曾經成功了的經歷, 是不是也有著不可避免的困難與阻力? 這些困難與阻力在你成功後再來看, 真的就是如夢幻泡影。究竟要熬到什麼時候, 才能成功? 誰都不能給你打保票, 因為這永遠都是一個不確定的未知數, 你只有堅持堅持再堅持, 終有成功之一日。
棄清規, 破戒律, 汝今能「持」否?
㈦ 讀《西遊記》有感 要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時至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象。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都嚮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孫悟空破土而出,闖龍宮,鬧地獄,在花果山上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嚮往自由,它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 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㈧ 西遊記一到四回寫的內容
第一回
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項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版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權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第二回
悟空從祖師學得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及「筋斗雲」。一日,悟空受眾人挑唆,變為松樹,引起祖師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與佔山妖魔廝斗取勝,帶回被擄的眾猴與物品。
●第三回
悟空使攝法將傲來國庫館里兵器搬進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獸紛紛拜悟空為尊。悟空向龍王討得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屬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龍王和閻王表奏玉帝,請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悟空被授以「弼馬溫」之官,他得知此官為末等職,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與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敗。金星再次招來悟空。玉帝命造齊天大聖府,讓悟空居住。
㈨ 暢談《西遊記》,說說為什麼它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爭取說出自己的發現和感悟
暢談西遊記,我覺得他是四大名著之一,關鍵是體現了懲惡揚善不畏艱難的一種精神。
㈩ 求《西遊記》之《木仙庵談詩》,唐僧和四位老者合作的哪首詩!
金蟬子\勁節老\孤直公\凌空子\拂雲叟
禪心似月迥無塵,
詩興如天青更新.
好句漫裁摶錦綉,
佳文不點唾奇珍.
六朝一洗繁華盡,
四始重刪雅頌分.
半枕松風茶未熟,
吟懷瀟灑滿腔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