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江魚鳧城遺址
① 溫江出名的,有歷史的地方
文物古跡
魚鳧遺址
魚 魚鳧廣場碑文鳧遺址位於溫江區萬春鎮報恩村,現依稀可見城牆遺跡。古城遺址埂長1810米,到目前保存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1996年10月至12月進行了初次發掘勘探,出土大量的陶片和體形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鑿、石錛等石器。其中石器100餘件、陶器數十件,以及房址、城牆、墓葬等大量文化遺存。創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之最。試掘證實:該城距今4000年左右,早於廣漢三星堆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成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1999年,魚鳧古城遺址被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更為有利的是古蜀國兩代開國蜀王,柏灌和魚鳧的王墓均在溫江境內的壽安鄉和魚鳧遺址的萬春鎮緊鄰。
溫江文廟
溫江文廟,建於宋咸平初,明末四年毀於兵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迭經擴建。1984年2月16日(農歷正月十五日),文廟大成殿因火災被焚毀,左右兩廡,東西兩亭、二殿、泮池等尚保存原建築風貌。溫江文廟如今已恢復歷史原貌,在現代化建築的包圍中巍然屹立,文蘊輻射。進廟即見朱紅色的「萬仞宮牆」。萬仞之高比喻孔子的學問和思想博大精深。文廟的大門通稱欞星門,以欞星名門,意為孔子應天上星宿而降,旨在聖化孔子。跨過欞星門,就來到星半圓形泮池。泮池俗稱「學海」,清代稱考中秀才為入泮。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整個建築雄偉、庄嚴、華麗。 明清兩代從朝廷到地方各州府縣都必須按規定建立孔廟,定期聚會朝拜,使文廟成為我國古代文化的崇高殿堂。漫步文廟,不僅能看到古代文化的崇高殿堂,更能體會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陳家桅桿
陳家桅桿位於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鄉天鵝村,系清代咸豐年間翰林陳宗典及其子武舉陳登俊年營建,始建 溫江區陳家桅桿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經八年竣工,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園林於一體的綜合性庭院式建築群。整個建築佔地7282平方米,建築面積2736平方米。大小12院,組合精巧緊湊,布局大方合理,具有清代特色,院內建築為穿逗木結構,門前原豎立雙斗桅桿,故俗稱為「陳家桅桿」。陳家桅桿可稱川西民居的「大觀園」了。即便今天,憑欄眺望,仍可想見當年起宅興園主人家的殷實豪邁、揮金如土。 陳家桅桿佔地約十畝,四周溪水環繞,門前豎立雙斗桅桿,巍然屹立,氣勢雄偉。院前照壁橫陳,八字粉牆分列兩旁,牆上鐫有浮雕石刻,鏤空的福壽二字和蝙蝠圖案工藝精湛,黑漆卷拱重檐大龍門,檐上花鳥彩繪,光彩奪目。
大乘院
大乘院坐落在成都市溫江區公平惠合村,屬溫江區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據史載,始建於宋代,明正德年間(1506-1521)擴建,明末毀於戰亂,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以後又加維修,故有新廟子之名。目前廟內有殿宇四重,即千手觀音殿、大雄寶殿、西方三聖殿和藏經樓。千手觀音殿建於1993年,採用磚混結構,建築面積28 大乘胡同2平方米,因殿內供奉著一尊清凈端嚴的千手觀音,故稱此殿為千手觀音殿。大雄寶殿建於宋朝,建築面積520平方米,採用木質結構,其殿樑柱是香樟珍楠所制,具有殺菌功能,故歷經數百年一直沒遭蟲柱。其最大的特色是採用雙佛式,即站佛套坐佛。站佛雄偉端莊,坐佛小巧精緻,是大乘院的建築一個亮點。藏經樓是大乘院最新的主體建築,建築面積580平方米,採用的是磚混結構,於1998年修建的。其外牆顏色採用的是朱紅色,內壁為白色,玫瑰色的地磚,藏青的頂瓦,整幢建築集雄偉庄嚴為一體,其獨特的6米樓層間距的高空設計讓人感覺非常空曠和大氣。藏經樓是僧尼深入經藏,研究佛法的地方。三聖殿建於清朝,也是採用木質結構,其殿樑柱也是香樟珍楠所制,建築面積560平方米。因殿中供奉有三座菩薩,故稱此殿為三聖殿。2004年在區外僑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大乘院新增土地2.05畝擴建了山門。
城南古郭
唐貞觀元年,公元六二七年,縣名始定溫江,即城於此。初為土城,明成化中改築石城,周長六六一丈。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又改築磚城,周長七三七點六丈。建和寧,東門,文明,大南門,贊元,小南門,慶豐,西門,拱辰,北門,五門及城樓,規模宏廓。嘉慶十六年,公元一八一一年,城牆坍塌,打修,三年始竣。換城掘壕,沿堤植柳,遂有柳城之稱。自咸豐迄民國,迭遭兵焚,城郭殘破,無復舊觀。五十年代縣城建設,舊城牆僅存數十米殘斷。二零零一年九月,溫江縣人民政府對溫泉路現存之古城牆進行修繕恢復,以壯觀瞻。
② 溫江旅遊十大景點有哪些能不能說說
溫江魯家灘濕地這是位於成都溫江區的魯家灘濕地,算是一條新晉生態旅遊環線,適合假日里帶上家人約上朋友,一起去感受一盤清爽的秋日風情。天氣好的時候,整個水庫被藍天、綠樹圍繞,水裡映照著朵朵白雲,水天一色,顏值爆表,這不就是假日出遊時最美的一幕嗎?
壽安陳家大院除了自然風光,來溫江還可以去看看頗有歷史韻味的古建,比如這處川西民居「大觀園」。院西築有亭閣水榭,魚池石山,竹林掩映,清出絕塵。滄桑中透著精緻的老宅子,讓人靜心,體會古人的身居寬宅,時光悠長,歲月靜好。
位於溫江壽安鎮的陳家大院,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園林於一體的綜合性庭院式古建築群,具有川西民居典型風格。是川西現存規模超大、保留超完整的清代私宅祠堂建築,有「川西第一祠」的美譽。
③ 寶墩文化遺址有什麼特點
寶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時期的文化,可能是由營盤山文化發展而來的。寶墩文化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陶器製作工藝有所創新,同時還可能接受了其他文化的影響。寶墩村地形奇特,在綠色沃野上凸現出一圈不規則的脊樑似的黃土埂子。埂內阡陌縱橫,溝渠交錯。溝底和兩側往往會發現一些散碎的磚瓦器物。而這圈黃土埂子圈起的地方,就是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古城遺址,散碎的磚瓦器物則是蜀地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進入文明的物證。寶墩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新津寶墩、溫江魚鳧城、郫縣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雙河等處古城址,這些地方共同組成了成都平原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址群。
寶墩文化遺址的6個古城均建在成都平原上河流間的台地上,城牆的長邊往往與河流及台地的走向一致,城址均呈長方形或近方形,既有利於防洪也便於設防。其中魚鳧城保存較差,似乎近於六邊形,其保存最長的南牆也與附近的現代河流遙相平行。城牆建築都是採用「雙向堆土、斜向拍夯」的辦法,與三星堆古城的做法有明顯的承襲關系。從寶墩、魚鳧、古城三座城址的發掘看,城牆由平地起建,先在牆中間堆築數層高後,再由兩邊向中間斜向堆築,堆放一大層土即行拍夯,城內側的斜坡堆築層次多,故坡緩;城外側的堆築層次少,故坡略陡。城址的格局因地而異。處在成都平原內部的寶墩古城最大,城牆圈面積約60萬平方米;魚鳧城約40萬平方米;郫縣古城約31萬平方米。而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近山地帶的城較小,而防衛功能更突出,城牆均分內、外兩圈,呈「回」字形。處在成都平原腹心地帶的城址,其中心部位都發現大型建築基址。如寶墩古城址中部有一處高出周圍地面的台地上,有房子基槽和密集的柱洞。在郫縣古城城址的中心位置也發掘出特大型建築「郫縣大房址」。建築與城牆走向一致,面積約5550平方米。在房子里基本等距離地分布著5個用竹編圍成的卵石台基。此房址基本上沒有發現多少生活設施,偌大的建築物裡面只有醒目的5個壇台,顯然是一處大型的禮儀性建築——廟殿。對這6座古城研究證明:它們與三星堆遺址的第一期屬於同期文化,它不僅大大豐富了三星堆一期的文化內涵,能夠再細分為若干期,並且可與以三星堆古城為代表的夏商時期的三星堆文化或古蜀文明相銜接起來。寶墩文化遺址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陶器,主要有繩紋花邊陶、敞口圈足尊、喇叭口高領罐、寬沿平地尊為標志。《山海經》中記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長流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石鬼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這里的員神石鬼氏即為少昊,它由東方的太陽神變成了落日之神。少昊原來的居住地,在他遷移後,他的余部建立起了少昊之國。當少昊西遷之後,氏族將原來東方的地名也帶到了西方,所以在後代傳說中,東西方均有所謂的扶桑、窮桑等地名,這些都與這場氏族大遷移有關。山東龍山文化中東夷文明與四川盆地寶墩文化尤其是其後續的三星堆遺址文化,見證了我國東部與西部的太陽崇拜文化的密切關系,從看似荒誕的神話故事中看到了東夷部族的遷徙,將文明沿黃河跨過中原地區傳播到川蜀之地。據史料考證,少昊部族是由東部沿海遷徙到魯西南一帶,從神話故事裡可以看到少昊部族及東夷文明向西的擴展,直至川蜀,停下來並且得到繼續的發展,幾乎相同的太陽崇拜、鳥圖騰、十日傳說證明了其傳承關系。所以,川蜀寶墩文化尤其是三星堆文明應當是山東地區龍山文化東夷文明的傳承。
④ 溫江區的歷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時代以前,溫江地區就有人類活動,從汶川地區遷徙下來的四川先民開始定居於溫江,岷江河畔和湧泉清水地區至今可以找到最早四川的人類生活遺跡。在公元前七千年前,在今天的壽安、萬春、湧泉已經出現了舊石器時代文明,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骨、石制生活用具。
距今4000年前,在溫江出現了古蜀國五代蜀王繼蠶叢、柏灌文化之後的魚鳧文化。魚鳧遺址位於萬春鎮報恩村,擁有古城遺址以及大量的石斧、石鑿等石器,數量巨大創下川西平原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之最,早於三星堆遺址,為中國當年十大考古發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蜀漢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在溫江興修水利,改善灌溉地區,興修江安河,使得溫江成為富饒之地。
五代十國時期,西魏恭帝二年,益州蜀郡分郫縣南境和江原縣東境,設立溫江縣。
隋唐時期,隋開皇三年,並溫江縣於郫縣。隋仁壽三年,將原溫江縣於郫縣分置,設萬春縣。不久在公元606年,隋大業二年,將萬春縣並入郫縣。唐初施行州縣二級制,復置萬春縣,屬於益州府。公元627年,貞觀元年,改萬春縣為溫江縣,屬於劍南道益州府。
宋元時期,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太祖趙匡胤滅蜀,推行路、州、縣,溫江屬於西川路益州。公元1059年,宋嘉祐四年,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溫江屬於成都府路成都府劍南西川節度。
明清時期,公元1376年,洪武九年,改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實行府、州、縣三級制度,溫江屬於四川布政使司成都府。清初,順治三年,改置四川省。嘉慶初,置省、道、府、州、廳、縣制,溫江屬於四川省成綿龍茂道成都府。清末,公元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改為川西道。
民國時期,溫江屬於四川省西川道,之後,四川省軍閥割據,形成「防區」,溫江為鄧錫侯部防區。1935年(民國24年),國民黨入川主政,實行行政督察區制,溫江屬於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區,並為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治地。
新中國成立以後,溫江於1949年12月26日解放,解放軍賀龍部入駐溫江城關鎮,並駐軍。1952年,恢復四川省建制,溫江屬於四川省溫江專區。
1959年,雙流並入溫江縣,溫江專區治地在今天的柳城街道,包括今天的溫江區(包括今天青羊區的蘇坡街道、黃田壩街道等地)、郫縣、彭州市、都江堰市、新都區、崇州市、雙流、新津縣、蒲江縣、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等地。
1962年,中國政務院決定復制雙流。1983年,中國國務院決定撤銷溫江地區,其大部分行政區劃歸成都市,其廣漢縣、綿竹縣、什邡縣和綿陽地區的德陽縣、中江縣等組成今天的四川第二大工業城市——德陽市。1997年,溫江縣人口29.3萬,轄10鎮,縣政府駐柳城鎮。
2002年4月14日,撤縣設區,成為成都市溫江區,成為成都市中心城區重要組成部分。
2004年,撤銷柳城、天府、湧泉、公平四鎮,設立街道辦事處,同時2006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溫江區在萬春鎮、金馬鎮和永寧鎮設立街道辦事處。
⑤ 寶墩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哪裡
寶墩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新津寶墩、溫江魚鳧城、郫縣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雙河等處古城址,這些地方共同組成了成都平原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址群。
⑥ 蜀道難詩中提到的魚鳧遺址位於哪裡
李白《蜀來道難》一自詩中,提到的魚鳧遺址,歷代俗稱「古柳城」、「萬春城」、「古城埂」。位於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報恩村,現依稀可見城牆遺跡。4000年前因魚鳧王建都,下令廣植柳樹作為國界,魚鳧古都楊柳依依,史稱「柳城」(今溫江城北魚鳧城遺址)。魚鳧亡國後,每年魚鳧城依然萬柳迎春,隋代建萬春縣,民間稱柳城,因水道遷移,萬春縣城南遷即今柳城,唐代更名溫江。縣內種柳風俗盛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種柳樹是清嘉慶年間大修時,於環城濠溝沿堤植柳700餘株,柳城的美譽流傳了整整四千年。供參考。
⑦ 魚鳧的魚鳧遺址
魚鳧遺址位於溫江區萬春鎮報恩村,現依稀可見城牆遺跡。古城遺址埂長1810米,到目前保存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1996年10月至12月進行了初次發掘勘探,出土大量的陶片和體形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鑿、石錛等石器。其中石器100餘件、陶器數十件,以及房址、城牆、墓葬等大量文化遺存。創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之最。試掘證實:該城距今4000年左右,早於廣漢三星堆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成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1999年,魚鳧古城遺址被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更為有利的是古蜀國兩代開國蜀王,柏灌和魚鳧的王墓均在溫江境內的壽安鄉和魚鳧遺址的萬春鎮緊鄰。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在李白的《蜀道難》中,傳說中的古蜀文明,讓一千多年前的這位古人感到既神往又茫然。但是,近幾年來相繼對魚鳧城遺址、三星堆及金沙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卻可以讓我們走進神秘遙遠的古蜀文明。魚鳧即魚老鴰,本是一種捕魚的水鳥,這是古蜀魚鳧部落崇拜的圖騰,現成都市溫江一帶就有魚鳧王墓、魚鳧城遺址等多處遺跡。大約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原來生活於岷江上游的魚鳧氏族,進入成都平原,其氏族首領繼蠶從、柏灌之後而為蜀王,史稱魚鳧王。
⑧ 介紹溫江一處古跡及自己的感受
溫江歷史古跡 建於宋咸平初 (公元 998 年) 距今一千多年。 年, 2002 溫江文廟 溫江文廟, 年溫江區委、區政府啟動文廟保護片區規劃,著力把文廟片區打造成既有歷史文 化內涵又有現代生活氣息的文化、商業、休閑三位一體的都市空間和人文景觀亮 點。2005 年 6 月,區政府搬出文廟,還古跡於民。 文廟的大門通稱欞星門,以欞星名門,意為孔子應天上星宿而降,旨在聖化 孔子。跨過欞星門是半圓形泮池。泮池俗稱「學海」 ,清代考中秀才為入泮。大 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其勢雄偉、庄嚴、華麗。 陳家桅桿 陳家桅桿位於溫江區壽安鎮天鵝村,距離成都市中心 30 公里, 沿成溫灌公路可直達。是四川西部現存規模最大的宗族祠堂。整個建築佔地約 15 畝,建築面積約 3000 平方米。大小 12 院,組合精巧緊湊,布局大方合理, 磚雕、石刻、泥塑十分精湛,是川西民宅宗祠建築的經典之作。祠內擁有兩塊 滿漢兩種文字對照的皇帝聖旨碑,被視為桅桿最具價值文物。院內有亭、閣、 水、榭、魚池、石山,其在大花廳後面的一座石山盆景,號稱巴蜀地區最大的 庭院盆景,山高 2 米多,長 3 米多,系青城山全景縮制。 陳家桅桿, 因大門外矗立兩根雙斗桅桿而得名, 其整體建築和祠內文物在 「文 化大革命」中曾遭受嚴重損壞與洗竊。為搶救、保護與開發旅遊資源,溫江是於 1999 年開始著手對陳家桅桿進行修復,歷經四年於 2005 年 9 月結工,通過文物 部門與專家驗收,並舉行了隆重而熱烈的剪綵儀式,正式對外開放。 王光祈紀念館 位於溫江· 置信城市公園的王光祈紀念館, 系為紀念五四時 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近現代音樂史上的音樂學家、音樂史學家、溫江籍人王光 祈先生而修,竣工於 1988 年 11 月, 1989 年 10 月 25 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 建築面積 474.1 平方米,外觀為飛檐翹角的古典式建築,內部為現代化裝修,共 分上下兩層,底層為王光祈先生事跡陳列室,展出王光祈先生半身塑像及各時期 留影、 生平事跡介紹、 重要著述, 以及學者評論研究文章、 各界題贈詩文楹聯等。 上層為書畫展覽廳,收藏有五百多位書法家、美術家、音樂家贈送的書畫篆刻作 品 600 多件。2004 年,正式命名為四川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位於萬春鎮報恩村 魚鳧城遺址 魚鳧城遺址, 間,現還依稀可見城牆遺跡。清乾隆《溫江縣志》 、清《嘉慶一統志》 、清嘉慶《溫 江縣志》和民國《溫江縣志》均有關於魚鳧城的記載,都說該址「在治北十二里, 相傳為魚鳧王都,其遺址猶存,鄉人呼為古城埂」 。1964 年,四川大學歷史系師 生到魚鳧城遺址實地考查, 測量出該遺址周長為 1810 米, 保存比較完整的有 1300 米,城址底部寬 13 米,頂部寬 10 米。1996 年,成都市考古研究所會同溫江文 管所對魚鳧古城試掘證實:該城距今 4300——4000 年左右,是寶墩文化的中心 遺址之一,早於廣漢三星堆遺址,屬新石器時代,同時出土大量的陶片和體形較 小、打磨精美的石釜、石鑿、石錛等石器。城牆基腳用卵石砌底,後夯土而成。 被列為 1996 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9 年,再次進行發掘,又出土了大 量的文化遺物,其中石器 100 余件、陶器數十件,以及房址、城牆、墓葬等大量 文化遺存。創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之最,證實了長江上游文明起源 的歷史年代。 、嘉 魚鳧王墓 俗稱大墓山,位於壽安鎮火星村 4 組。清乾隆《溫江年志》 慶《溫江縣志》和民國《溫江縣志》均載: 「大墓山,城北二十五里,相傳為魚 鳧王陵。 」該墓座南向北為長方形,高五米,佔地面積 3000 多平方米,墳瑩古樹 參天,後被砍伐盡凈。1950 年後,由於當地農民開荒生產,墓周已成田地。1969 年有群眾在大墓山建磚窯時,曾掘出石刻墓門一方,其形狀長四尺八寸,寬二尺 二寸,厚約三寸,石門上下、左均是二寸平面邊子,石寬三寸,刻有隸書文字 33 個「延熹十年二月甲申制地廠。牛造墳秀。春三月建立石碑。墓暨……門」 。 碑的中央堂子刻有水草、樹、獸、古花陽文圖案。1985 年 7 月,經成都市人民 政府批准為成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魚鳧王妃墓 位於壽安吳家場以南 700 米處,是一大約 2600 平方米的長形 古墳堆,俗稱小墓山,相傳為魚鳧王妃墓。 柏灌王墓 位於壽安鄉長青村,相傳為古蜀王柏灌之墓,俗呼「八卦山」 , 「八卦」系「柏灌」訛音。距溫灌公路約 2 公里。據民國《溫江縣志》載:此地 「歷代相傳為蜀王柏灌之墓」 。墓為單冢墓、土冢、長 50 米,寬 30 米,高 3.7 米,方圓 4 畝。解放後,由於當地農民開荒生產,曾出土大量漢磚、現僅存一圓 形土丘。1985 年 7 月,經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為成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川西剿匪紀念碑 位於溫江和盛鎮中學校內,距楊柳河約 0.5 公里,是成都 平原唯一的一座剿匪紀念碑。上刻有以朱向離將軍為代表的近 100 名烈士英名, 每年,在此處對全區學生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 溫江烈士陵園 位於風光秀麗的和盛鎮廣水村,與川西剿匪烈士紀念碑毗 鄰。2004 年 12 月 24 日,陵園由城南白塔子遷建竣工。陵園佔地 13400 平方米, 遷葬革命烈士 42 名,遷葬革命人士 98 名。陵園內花木扶疏、大氣庄嚴、設施齊 備,是成都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天主堂(聖修堂) 天主堂(聖修堂) 天主教傳入溫江壽安鎮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現存壽安吳 家場的天主堂於一九二四年修建, 至今院落整體建築保存較完好。 院內古樹參天, 有三棵百年古楠,房屋座西朝東,寓意主在四方,建築平面布置以禮拜堂居中, 構成南北兩個四合院, 中式木穿逗結構, 禮拜堂空間高敞, 窗花為西式幾何圖案。 小青瓦屋面,大門廳為雙重檐,前列還有一口百年古井。 大乘院 坐落在成都市溫江區公平惠和村,屬溫江區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據 史載,始建於宋代,明正德年間(1506-1521 年)擴建,明末毀於戰亂,清康熙 八年(1669 年)重建,以後又加維修,故有新廟子之名。目前廟內有觀音殿、 大雄寶殿、三聖殿和藏經樓。觀音殿建於 1993 年,採用磚混結構,建築面積 282 平方米,因殿內供奉著一尊清凈端嚴的千手觀音,故稱此殿又為千手觀音殿。大 雄寶殿建於宋朝,建築面積 520 平方米,採用木質結構,其殿樑柱是香樟珍楠所 制,具有殺菌功能,故歷經數百年一直沒遭蟲柱。其最大的特色是採用雙佛式, 即站佛套坐佛。 站佛雄偉端莊, 坐佛小巧精緻。 藏經樓是大乘院最新的主體建築, 建築面積 580 平方米,磚混結構,1998 年修建。其外牆顏色採用的是朱紅色, 內壁為白色,玫瑰色的地磚,藏青的頂瓦,整幢建築集雄偉庄嚴為一體,其獨特 的 6 米樓層間距的高空設計讓人感覺非常空曠和大氣。三聖殿建於清朝,也是采 用木質結構,其殿樑柱也是香樟珍楠所制,建築面積 560 平方米,因殿中供奉有 三座菩薩,故稱此殿為三聖殿。 近年來,擴建整修了山門、廟宇,增植增添了園林、食宿、茶園等配套設施。 每年舉辦廟會三次,接待成都及周邊區縣香客遊人 20 萬人次以上。 南嶽明星寺 南嶽明星寺位於萬春鎮,1999 年開始修復,於 2001 年建成, 有兩重大殿。南嶽明星寺臨江安河畔,河岸路旁有垂柳一行。近年來,經不斷修 茸已辟為區內佛事活動點,是成都市郊旅遊景點之一。
⑨ 魚鳧時代什麼樣
魚鳧時代隱含了溫江、郫縣、金沙、三星堆等古蜀文化的燦爛歷史,從結繩記事到象形文字元號的誕生都與魚鳧王息息相關。魚鳧王是古蜀史前文化傳說中的古蜀先王。生活在成都溫江萬春一帶,以漁獵游牧為主。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從《蜀王本記》到今日川西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蜀王本紀》)」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華陽國志》)還有一個版本的《蜀工本紀》則說:「(魚鳧)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於湔。」(引《御覽》卷八八八)這就紿後來的學者和作家留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和農業生產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