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故城遺址
① 滕州界河鎮有什麼出土遺址
北辛文化遺址:在滕州市官橋鎮的北辛村北,薛河故道北岸突起的土崗上,發掘一處原始社會遺址。
滕國故城遺址:今縣城西南7.5公里姜屯鎮滕城村,為古滕國故都城,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薛國故城遺址:位於縣城南20公里張汪鎮和官橋鎮交界處。城東北角有孟嘗君及其父田嬰墓,城北門外有毛遂墓。薛國故城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邾國故城遺址:城區東部,荊河東岸有一土城村,是史書記載為古郳國故址。
春秋昌慮邑城:昌慮故城座落在滕州市羊庄鎮土城村,古薛河北岸,陶山的北麓。
春秋魯國郎邑—郁郎:距縣城西北25公里,屬濱湖鎮。
春秋合鄉故邑城:在今山亭區城頭鄉駐地。
戰國靈邱邑城:今址在山亭區桑村鎮陡城村。
西漢陽城邑:古陽城為漢封邑,爵為侯,南朝劉宋置縣,名陽平,高齊廢。在今城區西部 20公里的級索鎮王晁村。
② 薛城遺址的古代城址
薛國故城
明萬曆十三年《滕縣志·古跡考》載:「薛城,在薛河北、縣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古奚仲所封國,城則田文增築。」現古城址在滕縣官橋及薛城區夏庄一帶,距薛城10餘公里。故城歷經滄桑,凡2000餘年,至今城基猶存,清晰可見。夏禹時,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故城東南十餘公里有奚公山(今薛城區夏庄鄉境內),山上有奚公祠、奚公墓。戰國時期,古薛已是擁有6萬之家的名城。商朝時,奚仲十二世孫仲虺居邳,國自名薛(仲虺墓亦在今薛城區夏庄鄉境內)。周武王時,封任姓之後畛復國於薛,爵為侯。《路史》雲:「薛至奚仲至周隱王時,凡傳六十四世,有國一千九百餘年。」戰國初,齊國滅薛,齊威王少子田嬰封於薛,號靖郭君。田嬰去世後,田文襲父封爵,仍居薛,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以「好客養士」而名聞天下,他善於用人,廣招賢士,門下有食客三千,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後來薛公田文病逝,諸子爭立,齊、魏共滅之。
薛國滅亡後,秦代設薛郡,漢以後至魏晉均設薛縣。隋代廢薛後,為滕縣領屬之地。以後,薛漸為村落,不復舊名。
南常故城
南常故城位於薛城區原南常鄉南常村村北,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鳳凰山又名朝陽山,山勢連綿數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錯,其間雜有參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鵬,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鳳凰山北麓有玉華泉,南麓有涼泉,二泉之水合流環繞故城,最後西流入漕河。東峰下有朝陽洞。
故城東有老鴣山,山西側有元代廣威將軍同知嶧州軍事周忠及其子武節將軍兼邳州節度副使周瑞昌的墓葬。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殘存土墩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其餘地上盪然無存。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
南常故城,舊志一說為建陵城,一說為建陽城。故城坐落在白茅山、寨山之陽,南常村東北方向的一片平原地帶上,一條古河沿城址東部自北南流。
關於建陵城一說,《嶧縣志·古跡考》載:「建陵城在縣西四十五里白茅山之陽,漢衛綰封建陵侯即此。」但此說與文獻記載不符。《水經注》記載:「沭水,一瀆南徑建陵縣故城東,漢景帝八年(前149)封衛綰為侯國。」《地名大辭典》載:「建陵縣,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江蘇沭陽縣西北。」《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漢建陵縣位置與《地名大辭典》的記載相同。由引可見,南常故城即建陵故城的說法顯系不當。
關於建陽城一說,《詩經·魯頌》記載:「居常與許。」東漢古文經學大家鄭玄注釋曰:「常,或作嘗,在薛之南。」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可查見春秋時期「常」的地理位置即今南常故城附近。由此可見,南常故城可視為春秋時期的常(嘗)邑。從今地名上看,故城南、北部有南常、前後北常等村,似皆以此城位置而定。《續山東考古錄》載:「建陽縣城在(縣)西微北四十五里,俗稱『建陵城』。」《地名大辭典》載:「建陽縣,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嶧縣西。」與《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建陽城位置相同。因此,此城應是西漢時期建陽縣城所在地。
西周時期,區境內出現奚、常兩個城邑。 奚邑在今區境北部的奚村一帶,常邑在今南常、沙溝一帶,二邑隸屬於薛國。
孟嘗君田文,他的父親是齊威王之子,齊宣王之弟田嬰。田嬰受封於薛,時所謂薛公。孟嘗君其後也承襲了薛公之位。他之所以被稱為孟嘗君,可能是起先被封在嘗邑(亦即薛邑之旁的常邑)。孟嘗君為謚號,時稱「薛文」,或者尊稱「薛公」(參見《史記》)。
其謚號得之,應是「孟」是庶子之長,(伯,嫡子之長。)孟嘗君是田嬰的小妾所生,妾生之子為庶子,「嘗」、「常」古之通用,概於孟嘗君早年被封於古薛城之南的常邑有關,「君」當時是對有威望的人的尊稱。
故常邑是薛之下邑,是戰國田文父子時薛國南面的一個城市。因為當初靖郭君田嬰首先在薛國城內大修原薛國宗廟太廟,即原奚仲廟,並又補立自己的田氏宗廟於此,作為新的太廟;而孟嘗君又把齊國的宗廟之祭器遷於此,也即立薛城為田氏父子的「國都」,而其附城奚、常,只能稱邑。見於「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春秋左傳。庄公二十八年》)
大凡奚邑也不能夠稱城的原因,就在於此。由於薛國的太廟,奚仲廟早立於薛國城內,除了祭祀薛祖奚仲之外,還是頒布及其實施宗法制度、占卜、求巫的場所。奚公山上的奚公祠,或車服祠,作為墓前的祭祀祠,只有祭祀奚仲之功能。
安陽故城
故城遺址在今鄒塢鎮北安陽村北,為西漢新陽國遺址。《漢書·地理志》載:「新陽,侯國,隸屬於東海郡。」《嶧縣志·疆域考》載:「新陽國,鴻嘉二年封,故城在西北四十里,今安陽城。」《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西漢之新陽國地理位置與上述記載相符合。
故城地處台型高地,長寬各約200餘米,呈正方形,東、西、南三面牆基比較明顯,有的地段竟高出地表4至5米,系由黃土夯築而成。故城內,地面散見許多陶器殘片。故城西北不遠為墓山,山之陽古墓成群,這處較大的墓群與新陽故城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古臨城遺址
古臨城遺址已無考,據明萬曆十三年《滕縣志》載:「(臨城)縣南七十里,臨山西,周四里。」相傳臨城為臨王官家所築,可臨王為何時代人也無可考證。現北臨城是否臨城故址亦無所考,僅考明洪武二年設臨城驛,驛址在今北臨城小學院內,由此可知,北臨城最晚也建在明代以前。北臨城北有鳳凰台遺址,這「鳳凰台」很可能是「烽火台」的訛名。根據現有考證推測,如果今北臨城不是臨城故城遺址,那麼,臨城故城遺址也不會離此太遠。
③ 商水陽城公園作文200
商水陽城公園
陽城故城遺址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城故城遺址。專陽城故城遺址在今商水縣舒庄鄉屬的扶蘇村北,為秦朝末年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誕生地。 該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城牆由夯土築建。外城東北部夯土 牆現仍高出地面,長約200米,其餘為間斷殘存。連接一起外城 牆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城走向為一直線。城基部寬20 米。內城東西分別距外城東西城牆各270米,北牆利用外城的北 牆,每邊長250米。城內地面散布戰國秦漢時期的瓦礫很多。內 城至今當地還俗稱「金鑾殿」。在內城東南角發現有「扶蘇司工」 陶器殘底四件。
④ 商水怎麼樣啊
商水縣朱集美人指葡萄,果穗中等大小,穗長16厘米,寬12厘米,重290克,圓錐形,緊密。果粒中等,縱、橫徑為19毫米,百粒重389克,圓形,整齊。果皮紅黃色,薄,果粉中多。果肉多汁,品質上乘。
商水優質煙草
商水盛產煙葉、棉花、花生、瓜菜等農付產品。煙葉主要以NC89為主。該品種煙片厚、油分大、內在品質較好,是卷上等煙的優質品種,畝產可達150公斤以上,畝均經濟效益在2000元以上,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最佳經濟作物 。
商水優質棉花
商水盛產煙葉、棉花、花生、瓜菜等農副產品。棉花主要以美棉抗蟲1號、2號、3號為主,畝產皮棉可達150斤,經濟效益可達1000元以上。
商水縣無公害棚菜
商水縣無公害棚菜
商水縣姚集鄉無公害棚菜,外形美觀,營養豐富,口味極佳。
番茄:果實為深紅色,果肉重250克,果肉厚,酸度底,籽少,果肉沙面,品質極佳。
黃瓜:瓜色深綠,把段,有光澤,刺瘤極深,果肉脆嫩,瓜條順直,長30cm左右。
青豆角:莢長20cm,莢淺綠色,皮薄,無纖維,味濃。
白菜:―葉色綠,球葉疊抱,葉球呈卵圓形,凈菜率78%,單株重8至9公斤,品質好,耐貯存,適應性廣。
西瓜:果實圓形,皮色較綠,較脆,有18條不規則深綠色條帶,皮薄,瓜瓢紅色無纖維,單個重6至13公斤。
商水縣千畝玫瑰園
商水縣千畝玫瑰園,讓玫瑰更香,讓村民更富被稱為「中原玫瑰第一村」的商水縣城關鄉家廟行政村,地處周口市區與商水縣交界處,周商大道西側。1995年以來,該村大力發展玫瑰種植業。目前,全村已種植玫瑰1500多畝,占總耕地面積的70%,村裡有80%的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來源靠玫瑰。2001年,玫瑰收入單產高達每畝7500元,平均
玫瑰園
畝產值6000元,玫瑰種植收入已成為家廟村的主要經濟支柱。
商水無公害瘦肉型豬
商水瘦網型豬外形特徵為背稍呈弓形,身腰窄而長,體長大於胸圍15-20厘米,四肢較高,腿臀豐滿,肌肉發達。能有效地利用飼料中的蛋白質轉化為瘦肉,生長快,飼料報酬高。一般6月齡體重可達90-100公斤,料肉比3.0左右,胴體瘦肉率55-60%以上。品種有長白豬、大約克夏豬、杜洛克豬、漢普夏豬以及我國培育的三江白豬等。
商水優質花生
商水盛產煙葉、棉花、花生、瓜菜、等農付產品。花生主要以春花生為主,品種主要有豫花1號、2號,該品籽粒飽滿,口感脆香,是加工食用油的最好原料,畝產可達350公斤,經濟效益可達800元,也是商水的主要特產。
商水縣無公害布郎李
美國紅寶石李:單果重200-250克,果面鮮紅色,硬度大,離核、經濟效益高,8月下旬9月上旬成熟。
商水縣-旅遊資源
陽城故城遺址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城故城遺址。陽城故城遺址在今商水縣舒庄鄉的扶蘇村北,為秦朝末年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誕生地。
商水縣陽城故城遺址
該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城牆由夯土築建。外城東北部夯土 牆現仍高出地面,長約200米,其餘為間斷殘存。連接一起外城 牆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城走向為一直線。城基部寬20 米。內城東西分別距外城東西城牆各270米,北牆利用外城的北 牆,每邊長250米。城內地面散布戰國秦漢時期的瓦礫很多。內 城至今當地還俗稱「金鑾殿」。在內城東南角發現有「扶蘇司工」 陶器殘底四件。
據《史記。陳涉世家、正義》載:「陳涉,陽城人也。」「陽城 河南府縣、、、、、又陳。」《漢書、地理志》記載陽城為汝南郡。 後有人稱扶蘇城是因「陳涉起兵,自稱公子扶蘇,從人望也」而起,而實際還是陽城。扶蘇寺已無存,但扶蘇墓仍存。1983年《考古》第9期載文對此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和考證。
該城址保存完整,規模宏大,與史料和傳說一致,為研究陳 勝起義及戰國時期的城池建築和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陳勝 出生於商水也得到無可爭辯的證明。
⑤ 周口商水縣有哪些民間傳說
陽城故城遺址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城故城遺址。陽城故城遺址在今商水縣舒庄鄉的扶蘇村北,為秦朝末年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誕生地。 該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城牆由夯土築建。外城東北部夯土 牆現仍高出地面,長約200米,其餘為間斷殘存。連接一起外城 牆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城走向為一直線。城基部寬20 米。內城東西分別距外城東西城牆各270米,北牆利用外城的北 牆,每邊長250米。城內地面散布戰國秦漢時期的瓦礫很多。內 城至今當地還俗稱「金鑾殿」。在內城東南角發現有「扶蘇司工」 陶器殘底四件。 據《史記。陳涉世家、正義》載:「陳涉,陽城人也。」「陽城 河南府縣、、、、、又陳。」《漢書、地理志》記載陽城為汝南郡。 後有人稱扶蘇城是因「陳涉起兵,自稱公子扶蘇,從人望也」而起,而實際還是陽城。扶蘇寺已無存,但扶蘇墓仍存。1983年《考古》第9期載文對此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和考證。 該城址保存完整,規模宏大,與史料和傳說一致,為研究陳 勝起義及戰國時期的城池建築和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陳勝 出生於商水也得到無可爭辯的證明。
常社壽聖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常社壽聖寺塔。該塔與古鎮逍遙隔河相望,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高41.5米,平面呈正六邊形。據一級塔門楣上的四行「明道二年 ------ 歲三月一日丙寅時,戊寅時日葬利院 商水古跡
主僧建功德碑塔。」刻字推算,此塔應建於宋明道二年,即1033年。塔基部每邊長4.2米。塔室內砌有盤旋的塔道,可逐級登高至塔頂。塔體從底至頂漸收勻稱,成六棱錐體形。塔頂用鑄鐵鑄成形似寶葫蘆樣的寶頂,使塔體結頂得到最完美的點綴,給人以挺拔雋秀之感。塔的層檐收放尺寸自然得體,既保護塔牆免遭雪雨浸淋,又給塔體以美的裝飾,看上去既規整肅穆又沒有呆板感。 該塔的建築年代久遠,建築風格獨具。它的完整存在,給研究宋代佛教在中原腹地的傳播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佐證。歷經千年滄桑,屢遭兵燹及自然災害的侵襲而巍然屹立毫不傾斜,尤顯建築藝術和設計科學程 商水郝崗聖壽寺塔
度之高,是研究宋代寺塔建築的一件珍品。1998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商水縣人民政府及郝崗鄉人民政府對塔的保護范圍進行了一次大的整治,對塔體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在這次維修中,從塔剎寶頂封蓋的天宮中,清理出鉛佛像一尊,銅佛像二尊,白釉瓷盤一個,白釉黑花瓷碗兩個,刻印大彌陀經—卷(殘)。其中三佛像和一盤一碗被省專家組鑒定為三級文物。 塔體整修一新的面貌,塔內珍貴文物的存世以及修塔和原塔下鐵鍾的傳說,再加上原寺院的規模之大和佛事的盛況,構成了這個景點的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鄧城許樹白果樹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兩千多年樹嶺、具有活化石之稱的鄧城許樹白果樹。該樹位於許村西南角,長在三國時的灌溉渠上。樹高35米,干圍7.5米,冠蓋畝余,現仍枝繁葉茂。樹干距地表1.5米處有一明顯細腰,下有似鞋底樣和圓形的凹痕。相傳為劉秀栓馬的韁繩淚痕和人足及馬蹄的踏印。樹主幹南部腰中又長出一枝大樹干,「很似杯中抱子」,讓人難解其迷。歷經千年的蒼勁瓊枝,似乎在向人們對它歷經磨難仍傲然屹立的頑強生命力而肅然起敬
⑥ 山西哪有些革命舊址、遺址、歷史古跡
山西的古跡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涌現出一批風景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 、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汾市(13處)
丁村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臨汾縣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縣山西襄汾縣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
牛王廟戲台 元 山西省臨汾市臨汾縣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東大街北一側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
山東岳廟元至清山西省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
柿子灘遺址舊石器時代山西省吉縣東城鄉西村
曲村--天馬遺址 周 山西省曲沃縣曲村、翼城縣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縣曲村北
侯馬晉國遺址 東周 山西省侯馬市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
廣勝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廟元山西省洪洞縣
晉城市 (14處)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8公里的陳慪鎮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東南15公里的聖佛山東麓
開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遊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縣城西15公里的禮義鎮
龍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梁泉村
小會嶺二仙廟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小會村
崔府君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禮義鎮
西溪二仙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西溪村
青蓮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
玉皇廟 宋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13公里府城村後的黃土崗上
晉城二仙廟 宋 山西省晉城市東12公里的澤州縣金村鄉東南村
澤州岱廟宋至明山西省澤州縣晉城市冶底村
長治市 (18處)
正覺寺金至明山西省長治縣看寺村
觀音堂明山西省長治市
潞安府城隍廟元至清山西省長治市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1938年 山西省武鄉縣
洪濟院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鄉縣大雲寺宋至清山西省武鄉縣
會仙觀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東25公里的監漳村西
沁縣大雲院宋至清山西省沁縣郭鎮
原起寺宋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興寺 唐 山西省長子縣 城東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慶寺 宋 山西省長子縣紫雲山
三嵕廟金至清山西省壺關縣鄉南陽護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順縣東北25公里王曲村
大雲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23公里的實會鄉實會村北龍耳山中
龍門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65公里的石城鄉源頭村北二里許的龍門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順縣
明惠大師塔五代山西省平順縣長治市平順縣虹霓村
九天聖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
呂梁市(6處)
馬茂庄墓群東漢山西省離石市
安國寺明山西省離石市
太符觀金至清山西省汾陽市
興東垣東岳廟金至清山西省石樓縣
香嚴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縣
則天廟 金 山西省文水縣
晉中市(11處)
榆次城隍廟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喬家大院清山西省祁縣
平遙城牆 明 山西省平遙縣
鎮國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遙縣
雙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遙縣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平遙文廟金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祆神樓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後土廟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遺址 商 山西省靈石縣
資壽寺明山西省靈石縣
陽泉市 (2處)
關王廟 宋 山西省陽泉市
大王廟金至明山西省盂縣
朔州市(3處)
廣武漢墓群 漢 山西省山陰縣
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 遼 山西省應縣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縣
運城市(22處)
馬村磚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縣
青龍寺元山西省稷山縣
絳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絳縣
福勝寺元、明山西省新絳縣
稷益廟明山西省新絳縣
太陰寺金山西省絳縣
萬榮東岳廟 元至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後土廟 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稷王廟金山西省萬榮縣
臨晉縣衙元至近代山西省臨猗縣
禹王城遺址 東周至漢 山西省夏縣
司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縣
西陰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夏縣
東下馮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山西省夏縣
解州關帝廟 清 山西省運城市
泛舟禪師塔唐山西省運城市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濟縣
永樂宮 元 山西省芮城縣
西侯度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芮城縣
清涼寺元山西省芮城縣
廣仁王廟唐山西省芮城縣
芮城城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縣
忻州市(11處)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縣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縣
邊靖樓明山西省代縣
雁門關明山西省代縣
平型關戰役遺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縣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縣
南禪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縣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縣
顯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廣濟寺大雄寶殿元山西省五台縣
大同市(12處)
雲岡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遼、金 山西省大同市
華嚴寺 遼、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遺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龍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懸空寺 明 山西省渾源縣
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金山西省渾源縣
渾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渾源縣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靈丘縣
覺山寺塔遼山西省靈丘縣
許家窯一侯家窯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陽高縣、河北省陽原縣
太原市 (5處)
晉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龍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晉陽古城遺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竇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龍山石窟東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⑦ 四年級作文美麗的陽城公園
陽城故城遺址
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城故城遺址。陽城故城遺址在今商水縣舒庄鄉的扶蘇村北,為秦朝末年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誕生地。 該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城牆由夯土築建。外城東北部夯土 牆現仍高出地面,長約200米,其餘為間斷殘存。連接一起外城 牆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城走向為一直線。城基部寬20 米。內城東西分別距外城東西城牆各270米,北牆利用外城的北 牆,每邊長250米。城內地面散布戰國秦漢時期的瓦礫很多。內 城至今當地還俗稱「金鑾殿」。在內城東南角發現有「扶蘇司工」 陶器殘底四件。 據《史記。陳涉世家、正義》載:「陳涉,陽城人也。」「陽城 河南府縣、、、、、又陳。」《漢書、地理志》記載陽城為汝南郡。 後有人稱扶蘇城是因「陳涉起兵,自稱公子扶蘇,從人望也」而起,而實際還是陽城。扶蘇寺已無存,但扶蘇墓仍存。1983年《考古》第9期載文對此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和考證。 該城址保存完整,規模宏大,與史料和傳說一致,為研究陳 勝起義及戰國時期的城池建築和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實物。陳勝 出生於商水也得到無可爭辯的證明。
常社壽聖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常社壽聖寺塔。該塔與古鎮逍遙隔河相望,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高41.5米,平面呈正六邊形。據一級塔門楣上的四行「明道二年 ------ 歲三月一日丙寅時,戊寅時日葬利院 商水古跡
主僧建功德碑塔。」刻字推算,此塔應建於宋明道二年,即1033年。塔基部每邊長4.2米。塔室內砌有盤旋的塔道,可逐級登高至塔頂。塔體從底至頂漸收勻稱,成六棱錐體形。塔頂用鑄鐵鑄成形似寶葫蘆樣的寶頂,使塔體結頂得到最完美的點綴,給人以挺拔雋秀之感。塔的層檐收放尺寸自然得體,既保護塔牆免遭雪雨浸淋,又給塔體以美的裝飾,看上去既規整肅穆又沒有呆板感。 該塔的建築年代久遠,建築風格獨具。它的完整存在,給研究宋代佛教在中原腹地的傳播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佐證。歷經千年滄桑,屢遭兵燹及自然災害的侵襲而巍然屹立毫不傾斜,尤顯建築藝術和設計科學程 商水郝崗聖壽寺塔
度之高,是研究宋代寺塔建築的一件珍品。1998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商水縣人民政府及郝崗鄉人民政府對塔的保護范圍進行了一次大的整治,對塔體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在這次維修中,從塔剎寶頂封蓋的天宮中,清理出鉛佛像一尊,銅佛像二尊,白釉瓷盤一個,白釉黑花瓷碗兩個,刻印大彌陀經—卷(殘)。其中三佛像和一盤一碗被省專家組鑒定為三級文物。 塔體整修一新的面貌,塔內珍貴文物的存世以及修塔和原塔下鐵鍾的傳說,再加上原寺院的規模之大和佛事的盛況,構成了這個景點的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⑧ 你知道商水有好玩的地方沒有!
哪有什麼玫瑰園。商水不是旅遊景點。基本沒什麼玩的。就一個鄧城葉氏庄園。和陽城公園。其他沒有。國家級貧困縣能有什麼。
⑨ 平輿縣的文物古跡
名單介紹殷商摯國故城遺址(縣保)位於平輿縣城。東起文化館,西至烈士陵園,南到清河邊,北及永盛花園小區。始築於商代,並在先秦及以後歷代長期使用。沈子國故城遺址(省保)位於射橋鎮古城村,西周遺址。面積202萬平方米。為周文王第十子季載的封國。是中華沈氏的發源地。該遺址為中原地區保護較好的西周、春秋古城遺址之一。先秦汝墳故城遺址(縣保)又稱安成故城。位於老王崗鄉興旺店村委一帶,城垣呈梯形。是中原地區重要的先秦古城之一。據考證,《詩經》中《關雎》、《汝墳》等十一篇創作於此。故城南有安成世家豪族的塋地,號稱「十八冢」。陽城故城遺址(縣保)位於後劉鄉新集村一帶,城垣呈長方形。春秋時為楚所置。秦統一六國後,置陽城縣,屬陳郡。據考為中國首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鄉里。西漢時陽城改屬汝南郡。東漢初年裁並入汝陽,為世家袁安的庄宅。唐代在故城遺址上建陽城寺院,至民國仍有遺存。戰國韓古城遺址(縣保)位於後劉鄉韓古城村。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重要軍事設施---壁壘遺址。東皇廟(縣保)位於縣城摯地大道中段東側。原名聖母廟,又名東塔寺,是一座始建於周代,道教與佛教兼容,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廟。主要殿宇包括:聖母殿、文王殿、東皇閣、老君殿、羅漢殿、袁安祠、二龍祠、陳蕃祠等。寺廟設有諸多地方名人專祠。該寺廟多次毀於戰火,又歷代重修,今僅存東皇閣。洪山廟(縣保)位於後劉鄉洪山廟村,與上蔡白龜廟、淮陽太昊陵齊名,為「豫南三大古廟」之一。遠古名穀神廟,據考為商紂王之子殷洪大難餘生,自號「洪山隱居」(又名洪山道人)隱遁處。主要殿閣有:洪君殿、先王殿、玉皇閣、牛王宮、馬王殿、龍王殿、奶奶殿、閻王殿、天王殿、羅漢殿等。仙翁廟(縣保)位於東和店鎮仙翁廟村,是當地百姓為紀念為民驅魔看病的仙人費長房而建的廟宇。郭寺遺址(縣保)位於萬冢鄉郭寺村。建於隋代開皇元年。五代毀於兵火,宋代重修。主要殿閣有:佛祖殿、羅漢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閣等建築。與射橋開元寺和附近的陽城寺院齊名,曾為汝東名寺。60年代初廢棄。東岡寺遺址位於老王崗鄉小崗村西。初為老子廟。東漢中期,人們「誦黃老之微詞,尚浮屠之仁祠」,因廟址濱鄰汝水鴻隙陂,為當時中原地區的重要漕道,建東崗寺,至唐代達到鼎盛。曾有佛祖殿、佛光殿、老子殿等殿堂十餘座,並有大面積寺田。清末廢於捻軍起義。回龍寺遺址位於老王崗鄉賈屯村。相傳是西漢時期人們為祈禱龍王回此休息、頤養天性而建,名龍社,又稱廻龍廟。東漢時期拓建佛教各殿閣,唐代達到鼎盛。主要殿宇為大雄寶殿、龍王殿等。白龍廟遺址位於老王崗鄉白龍王廟村。古為當地人民為祈求白龍造福鄉民而建造。宋代以後,廟內曾建玉皇大帝、土地、三奶奶諸殿閣,香火旺盛。建國後廢棄。玉皇廟遺址位於玉皇廟鄉玉皇廟村。原名為「光武廟」、「劉秀廟」,後名玉皇廟,是豫南地區著名的道教聖地。始建於東漢末期,歷代重修,60年代初廢棄。主要建築有玉皇閣、天師觀、劉秀殿、賈娘娘祠等,其中以玉皇閣規模最大。廟灣鎮會館廟位於廟灣鎮北區。明代晉秦商人相地脈、卜吉凶,於鎮北鄰河處創立「山陝會館」。內設關帝殿、樂樓、天王殿、財神殿、灶君殿、馬王殿等。關帝殿氣勢恢弘,蔚為大觀。60年代,山陝會館廢棄,今存馬王殿和修復的「關帝殿」及六塊明清碑刻。廟灣鎮東岳廟又名東王廟,位於廟灣鎮東區。建於宋代,明時重修。供奉齊天大帝、東王黃飛虎、太上老君、南天老母、西天老母像。南端有一口古井,井上建有供奉姜子牙的廟舍。該廟60年代廢棄,90年代初有信徒重修,但形制較小。陳蕃祠遺址又名「陳公祠」,位於射橋鎮西關。是東漢末期為奠念名重當朝的太傅陳蕃而建。陳蕃晚年因「黨錮之爭」,被宦官勢力殺害,被朱震密葬於此,附近有古稱「古冢十二座」的陳蕃後裔墓葬。祠內主要殿堂有:陳公堂、朱震祠、黃浮祠、陳逸祠、范滂祠等,歷代修葺。近代祠堂毀於兵火。張令公祠又名張令公廟,位於射橋鎮古城南。張令公,即漢代平輿縣令張熹,字季智,桂陽郡臨武縣(今湖南衡陽市)人。張熹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深得百姓擁戴。因天大旱而焚身求雨,當地百姓立祠紀念。歷史上曾屢毀屢修,60年代廢棄。90年代初當地信徒籌建祠舍數間,恢復祭拜儀式。董孝子祠遺址位於射橋鎮古城村東南,與仙女廟毗鄰。董孝子即董永,西漢時期寓居汝南,為著名孝子,因賣身葬父感動世人。並與美麗賢淑、擅長紡織的玉貞姑娘產生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後世神化為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當地百姓為紀念董永的孝行,在其故居上建董孝子祠。近代毀於兵火。織機廟遺址又名仙女廟,位於射橋鎮古城村東南,是紀念漢代汝南孝子董永及其妻七仙女的廟宇。據考證為晉代修建,主要殿堂有:孝子祠、玉女殿(又稱七仙女殿)、織機房、月圓堂等殿閣。射橋壺仙觀遺址位於射橋鎮古城村西南,是古人祭祀懸壺濟世的壺公和弟子仙翁費長房的觀閣。門題「懸壺濟世」。東漢時汝南郡治在今射橋鎮古城村一帶,這里盛傳神仙壺公和弟子費長房救死扶傷、惠濟黎民、鞭笞百鬼、驅使社公的傳說。晉代,當地人們建造殿堂兩座,一座為「壺公祠」,一座為「仙翁觀」,各具殿舍五間,合稱「壺仙觀」。生死祠遺址又名「范張廟」、「雞黍廟」,位於射橋鎮古城村南。是當地群眾為紀念張元伯、范巨卿、郅君章、殷子微生友、死友之情而建。祠中建生友堂、死友堂,謳歌人間信義真情。民國初年,毀於兵火。四賢觀遺址位於射橋鎮古城村南。據考證,為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四賢罹難闊別重逢之地,時稱「古城聚會」。後人為紀念四人古城聚會,在此建起「四賢觀」。主要殿堂有:趙雲祠、張飛祠、關公祠、劉備殿、四賢觀等。開元寺遺址位於射橋鎮中,是豫南地區唯一一座唐代名剎。該寺佔地500畝,並有大量寺田,規模宏大。建供奉釋加牟尼舍俐的佛塔和天王殿、普賢殿、文殊殿、觀音殿、地藏殿、佛賢殿、高僧殿、彌陀殿、佛光殿、藏經閣、三聖祠等大型殿宇。元、明、清曾置僧綱寺,為豫南的佛教中心。該寺60年代被毀,但明代重修的碑碣仍在。龍王廟(縣保)位於縣城東北十公里處,是一座千年古廟。該廟清代以前頗具規模,除分造六色神龍寶殿外,還建有禹王殿、玉皇殿、佛祖殿。每年三月十五日舉行廟會。抗日戰爭時期河南省立百泉鄉村師范學校遷移該廟,利用廟址擴建學校。今僅存青龍殿與《皇清重修龍王廟碑記》的殘碑一塊。射橋黌學又名「孔廟」,位於射橋鎮小學院內。始建於明泰昌年間,主要建築有大成殿、東西廡聖跡殿、詩禮堂、崇聖祠等,近代毀廢。現僅存詩禮堂。該殿堂為明清時縣科庠生科舉後舉行尊孔授儀的場所,對宣傳封建文化有一定的影響。現存詩禮堂系清代重修,整個建築保護完整。普照寺秀公戒師和尚塔(省保)又名普照寺塔,位於李屯鄉普照寺村西,系金代高僧秀公戒師和尚的墓塔。普照寺原名崇林寺,始建於唐代,毀於清咸豐十年,現僅存一塔。該塔建於金明昌五年(1194年),高14米,共7級,為密檐式磚砌塔,結構嚴謹,雕刻精美,是豫南地區唯一一座金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