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古代釀酒遺址

古代釀酒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3 12:11:11

㈠ 酒的歷史有哪些

中國是世界最早的釀酒國家之一,釀酒歷史十分悠久。那麼,我國的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人們從古到今愛飲酒,關於酒也就有著種種傳說。

一.酒的起源

在古代,往往將釀酒的起源歸於某某人的發明,把這些人說成是釀酒的祖宗。關於酒的起源,古書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儀狄釀酒
《戰國策》、《世本》等書均記載夏禹的儀狄發明了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釀酒始於黃帝時期
另一種傳說則表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 黃帝內經· 素問》中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發明創造都出現在黃帝時期。《黃帝內經》一書實乃後人託名黃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證。

杜康造酒

杜康造酒,流傳較廣,傳說認為釀酒始於夏朝時代的杜康。《事物紀原》則有「杜康造酒」之說;東漢《說文解字》 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但杜康究竟是什麼時代的人,連古人都難以搞清。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也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也許杜康是一位釀酒的大師,也許他是用高梁釀酒的創始人。杜康釀酒的遺址也很多:伊川、汝陽及白水縣,且至今都在生產杜康酒。

二.最原始的酒

最原始的酒應該是含糖水果自然發酵而成。也有人稱之為帶酒味的水果,而不稱其為釀酒。

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酒是游牧時代用獸乳釀造的酒(自然發酵)。有的書稱之為第一代人工飲料酒。據說至今內蒙、西藏等地少數民族地區仍有釀造乳酒的習慣。

三.穀物釀酒

我們現在所說的酒,一般都是指穀物釀酒。

當人類社會進入農業社會後,穀物逐漸多起來,但由於當時的保管方法所限,穀物難免發芽生霉,這時只要水分適當,就有可能進行發酵。經不斷的模仿和摸索,穀物釀酒就「出世」了(可能在7000年前)。漢朝淮南王劉安《淮南子》:「清釀之美,始於耒耜」即穀物釀酒起源幾乎是和農業同時開始的。

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陶制酒器,距今至少四、五千年。這一發現表明:我國的釀酒業起碼在五千年前就開始了。

四.酒麴

最初的穀物釀酒是用發芽生霉的穀物作曲。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霉或發芽, 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霉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霉的穀物稱為曲,發芽的穀物稱為櫱。到了農耕時代的中晚期,人們不斷試制,終於制出了人工曲,曲櫱分家。

「古來曲造酒,櫱造醴,後世厭醴味薄,遂致失傳,則並櫱法亦亡」(中國的「啤酒」從此未能發展下來)

用曲釀酒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獨創。曲的出現,是我國古代發酵技術的最大發明;並給現代工業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有了曲,才由櫱糖化(乙醇很低)發展到邊糖化邊發酵的雙邊發酵(復式發酵)直到今天的釀酒工業。

據說直到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法國人從我國酒麴中分離出糖代力強並能起酒代作用的黴菌用於酒精生產,才突破了西方釀酒糖化劑非用麥芽不可的狀況。另外,穀物制曲還是一種用固態培養物保存微生物的好辦法。有人認為,酒麴應與四大發明一起作為五大發明。

五.蒸餾酒的起源

我國的白酒,是世界著名六大蒸餾酒之一。以上所提到的酒,現在看來,都應屬黃酒之列,白酒,必須闖過蒸這一關。

關於蒸餾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種說法。

1.蒸餾酒始創於元代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元代文獻中已有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如《飲膳正要》,作於1331年。故十四世紀初,我國已有蒸餾酒。但是否自創於元代,史料中都沒有明確說明。

2.宋代已有蒸餾酒

宋代已有蒸餾器是支持這一觀點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南宋張世南在《遊宦紀聞》卷五中記載了一例蒸餾器,用於蒸餾花露。宋代的《丹房須知》一書中還畫有當時蒸餾器的圖形。

宋代的文獻記載中,燒酒一詞出現得更為頻繁,而且據推測所說的燒酒是蒸餾燒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錄》卷四記載:"虺蝮傷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燒酒,吮傷以吸撥其毒"。這里所指的燒酒,有人認為應是蒸餾燒酒。

充分的證據證明宋代已有類似今天的蒸餾器,75年河北出土了一套金世宗時代的銅制燒酒鍋,其構造、原理與我國傳統的蒸餾器很相象(據考證,鑄造年代不遲於1161年)。

蒸餾酒與釀造酒相比,在製造工藝上多了一道蒸餾工序,關健設備是蒸餾器。故蒸餾器的發明是蒸餾酒起源的前提條件,但蒸餾器的出現並不是蒸餾酒起源的絕對條件。因為蒸餾器不僅可用來蒸酒,也可用來蒸餾其它物質,如香料、水銀等。

3.唐代初創蒸餾酒

唐代是否有蒸餾燒酒,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燒酒一詞首次是出現於唐代文獻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陶雍(唐大和大中年間人)的詩句"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李肇在唐《國史補》中羅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劍南之燒春」。因此現代一些人認為所提到的燒酒即是蒸餾的燒酒。但從唐代的《投荒雜錄》所記載的燒酒之法來看,則是一種加熱促進酒的陳熟的方法。如該書中記載道:「南方飲『既燒』,即實酒滿瓮,泥其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顯然這不應是酒的蒸餾操作。在宋代《北山酒經》中這種操作又稱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餾的燒酒還難以成立。

4.蒸餾酒起源於東漢

近年來,在上海博物館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該蒸餾器的年代, 經過青銅專家鑒定是東漢早期或中期的製品,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蒸出了酒度為26.6-20.4。的蒸餾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黃泥鄉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樣的青銅蒸餾器。東漢青銅蒸餾器的構造與金代蒸餾器的也有相似之處。 該蒸餾器分甑體和釜體兩部分。通高53.9cm。甑體內有儲存料液或固體酒醅的部分,並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介面,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餾器外,在釜體上部有一入口,大約是隨時加料用的。

蒸餾酒起源於東漢的觀點,目前沒有被廣泛接受。因為僅靠用途不明的蒸餾器很難說明問題。另外東漢出土的眾多釀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餾酒的蹤影,缺乏文字資料的佐證。

關於蒸餾酒的起源,現代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仍在進行資料收集及研究工作。隨著考古資料的充實及對古代文獻資料的查詢,人們對蒸餾酒的起源的認識將逐步深化。因為這不僅涉及到酒的蒸餾,而且還涉及到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蒸餾器。

㈡ 釀酒是中國古老文化嗎

是的
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大體上,古酒約分兩種:一為果實谷類釀成之色酒,二為蒸餾酒。有色酒起源於古代,據《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於遠古與神農時代。《世本八種》(增訂本)陳其榮謂:「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儀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為此種酒,恐是果實花木為之,非谷類之酒。谷類之酒應起於農業興盛之後。陸柞蕃著《粵西偶記》關於果實花木之酒,有如下記載:(廣西)平樂等府深山中,猿猴極多,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猿酒。
若此記載真有其事,則先民於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採花作酒,自是可能。谷類釀成之酒,應始於殷。殷代農業生產盛,已為多數學者公認。農產物既盛,用之作酒,勢所必然。以朱芳圃編《甲骨學》下冊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見;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復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豐富之年。而殷人以酗酒亡國,史書所載,斑斑可考。(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早初酒應當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實糧食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才出酒的,無論是吳姬壓酒勸客嘗,還是武松大碗豪飲景陽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釀酒工藝也得到了進一步改進,由原來的蒸煮、曲酵、壓榨、改而為蒸煮、曲酵、餾、最大的突破就是對酒精的提純。數千年來,中國的釀酒事業,在歷史的變遷中,分支分流以至於釀造出了許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應當地風土人情的各類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禮酒俗,無不構造出一個博大的淵深的名酒古國。
晉人江統在《酒誥》里載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說明煮熟了的穀物,丟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條件下,可自行發酵成酒。人們受這種自然發酵成酒的啟示,逐漸發明了人工釀酒。我國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戰國策》:「帝女令儀狄造酒,進之於禹。」據考古發掘,發現龍山文化遺址中,已有許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記載。藁城縣台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後,出土時還有發酵作用,漢代班固在《白虎通·考點》中亦有芳香的葯酒意思的解釋。羅山蟒張鄉天湖商代墓地,發現了我國現存最早的古酒,它裝在一件青銅所制的容器內,密封良好。至今還能測出成份,證明每一百毫升酒內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並有果香氣味,說明這是一種濃郁型香酒,與甲骨文所記載的相吻合。周代,釀酒已發展成獨立的且具相當規模的手工業作坊,並設置有專門管理釀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漿人」、「大酋」等管職。酒,是人類各民族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大飲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實物酒是伊朗撒瑪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彌人;中國最古老的實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漢代御酒,據專家考證系糧食酒(也有專家認證為黃酒,作為黃酒工作者聞之為之躍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飲,可謂奇也!中國甲骨文中早就出現了酒字和與酒有關的醴、尊、酉等字。從中可以佐證酒的存在之久。至於文史中的記載更是枚不勝舉,如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即醉以酒,即飽以德」(《大雅·即醉》)的詩訊《周易》、《周禮》、《禮記》、《左傳》等典籍中,關於古代酒俗的記載更多,如「酒者可以養老也」(《禮記》)、「酒以成禮」(《左傳》)等。這說明酒存在著多種用途,是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

5文化
酒,是一種文化。中國上下五千年就是一個酒的文化,就是一個酒的歷史。李白有舉杯邀明月的雅興,而蘇軾有把酒問青天的胸懷。歐揚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邁,曹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蒼涼。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真好還鄉的瀟灑。酒是好東西,高興的時候他能助興,而悲傷的時候,它能為你解憂;酒是壞東西,如果你認為他能為你帶來勇氣,那麼這種勇氣不堪一擊。如果你認為酒能證明你的忠誠,朋友,當你喝下的時候,你已經開始背叛了。你背叛的是你的健康,你背叛的是你的生命,你背叛的是家人對你的關愛。要珍惜生命,適度飲酒。

㈢ 古代人是怎樣釀酒的

北魏時期的賈思勰寫下了不朽名著《齊民要術》,這是一部農業技術專著,作為農副業產品之一的酒的生產技術佔有一定的篇幅.其中有八例制曲法,四十餘例釀酒法.所收錄的實際上是漢代以來各地區(以北方為主)的釀酒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釀酒技術總結.釀酒技術路線與前面所總結的漢代釀酒路線大致相同.但是更為可貴的是《齊民要術》中總結了許多釀酒技術的原理,這些原理在現代仍然起著指導意義.
1、用曲的方法
用酒麴釀酒是我國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是糖化發酵劑,在古代,將其看作發酵的引物.在古時,釀酒的關鍵步驟之一就是先將酒麴製成這種引物,酒麴的使用是否得當往往決定釀酒的成敗.因為古代的酒麴都是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極易污染雜菌.
古代用曲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先將酒麴泡在水中,待酒麴發動後(即待曲中的酶制劑都溶解出來並活化後),過濾曲汁,再投入米飯開始發酵,這稱之為浸曲法;另一種是酒麴搗碎成細粉後,直接與米飯混合,這不妨稱之為"曲末拌飯法".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飯法更為古老.浸曲法大概是從櫱(谷芽)浸泡糖化發酵轉變而來的.浸曲法在漢代甚至在北魏時期都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這可從《齊民要術》中廣泛使用浸曲法得出這一結論.
古代懂得浸曲之水應根據不同的季節而應分別處理.冬季釀酒取來的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後,氣溫較高,水不幹凈,需將水煮沸,沸水也不能直接浸曲,需冷卻後才能浸曲(沸水會將曲中的微生物燙死,酶也會失活).
浸曲,也有講究,應根據季節,水溫確定浸曲時間.以保證浸曲的效果.
2、酸漿的使用
釀酒酵母菌喜歡在較酸的環境中生長,其生長最適pH值最好在4.2-5.0之間.有些微生物如細菌則在中性的pH環境下較易生長.在較低的pH環境下會受到抑制.米飯加水後,其pH往往不在4.2-5.0的范圍內.為克服這一矛盾,古人除了選擇釀酒時間多在溫度較低的冬季進行之外,還採用了即大膽,又明智的"以酸治酸"的策略:酸漿法.本來釀酒所忌諱的就是酒變酸了.但是古人巧妙地利用先酸化後釀酒的策略,使酒醪中的酸性環境有利於的益的酵母菌生長,不利於腐敗菌(細菌)的生長,反而可以抑制酒的酸敗.最早記載此法的是《齊民要術》.《齊民要術》中有三例釀酒法採用了酸漿法.
3、固態及半固態發酵法
我國黃酒釀造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發酵醪液中固體物質的濃度較高.與國外的葡萄酒發酵,啤酒發酵相比,這一特點就更加明顯.啤酒也是採用穀物作原料,其糖化醪中麥芽與水之比為1:4.3左右.威士忌的糖化醪則為1:5左右.
《漢書·平當傳》如淳注:"稻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上尊,黍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下尊".一斗米出酒一斗,可見釀酒時原料米在發酵醪液中的濃度肯定是很高的.
新漢王莽時期規定的釀酒米曲酒之間的比例為2:1:6.6.這一比例在我國是較為常見的.發酵醪中的固體物質濃度也大大高於啤酒的發酵醪.
《齊民要術》中的釀酒法的發酵醪液的固體物濃度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濃度極高的如:__米酎酒和__米酒.固體物質與水之比為1:0.7-0.8,居中的是1 :1左右的.最稀的則是夏雞鳴酒,約為1:3.這種酒發酵時間不到24小時,晚間下釀,次日早晨出售,是比較淡泊的.但不管如何,絕大多數酒比啤酒要濃.
從<<齊民要術>>的記載來看,用水量最少的酒是"米酒"(一種法酒),但實際上加水量最少,濃度最高的應是幾種酎酒.酎酒釀造的特點是,不是採用常見的浸曲法,原料也不是採用常見的蒸煮方式,而是先磨成粉末,再蒸熟.曲末與蒸米粉拌勻,入缸發酵,幾乎近於固態發酵.酎酒釀法的又一特點是釀造時間長達七八個月,而且基本上是在密閉的條件下進行發酵的,即當米粉加曲末用少量的水調勻後,即裝入瓮中,更加以密封,不使漏氣.由於基本上隔絕了外來氧氣的界入,發酵始終處於厭氧狀態.有利於酒精發酵.這種方法釀造的酒,酒的顏色如麻油一樣濃厚,先能飲好酒一斗者,唯禁得升半,飲三升大醉,不澆,必死,凡人大醉酩酊無知,……,一斗酒,醉二十人.得者無不傳餉."
5、溫度的控制
古人與現代人在溫度這個物理量上無非是表達方式的不同,確切地說古人不是用數值表示,而是用人的體溫或沸水的溫度做為參照,來大致確定釀造時應控制在什麼溫度的范圍內.我國人民在釀酒過程中已掌握了各關鍵環節的溫度控制要點,這在《齊民要術》中得到了較完整的體現.這就是浸曲時溫度的控制;攤飯時溫度的控制;維持適當的發酵溫度.
6、釀酒的後道處理技術
到北魏時期,釀酒的後道處理技術仍然是比較簡單的.從東漢的畫像石上的"庖廚圖上可看出,酒的過濾是採用絹袋自然過濾後再加上用手擠壓.
《齊民要術》中提到了"押酒"法.但如何"押"則不甚清楚.如在"粳米法酒"中是這樣做的:"令清者,以盆蓋,密泥封之,經七日,便極清澄,接取清者,然後押之".首先是任酒液自然澄清,取上清酒液後,下面的酒糟則用押的方法進一步取其酒液.在古漢字中,"押"通"壓",應是用重物從上往下壓.才能把酒糟壓干.可能會使用壓板和某種過濾介質作為配合,把酒糟壓下去,稍清的酒液又顯示出來.不知當時是否有專用的木質壓榨工具。

㈣ 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的簡介

水井街酒坊遺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水井街南側,在府河與南河的交匯回點以東,原為答全興酒廠的曲酒生產車間。1998年8月,全興酒廠在此處改建廠房時,發現地下埋有古代釀酒遺跡,隨後由四川省博物館進行了考古調查,以確定遺址的分布范圍。1999年3一4月,在四川省文化廳、成都市文化局的直接領導下,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此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四川省博物館的部分人員也參加了工作。本次發掘的目的是確定水井街酒坊遺址的起始年代,了解釀酒設施的分 布及其「前店後坊」的格局,並為建設四川全興酒文化博物館提供實物資料。出土大量青花瓷片、晾堂的年代分屬明代、清代。

㈤ 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代是怎麼發現酒的,又是怎麼釀酒的,幾千年前的酒是不是水果釀制的

古酒約分兩種:一為果實谷類釀成之色酒,二為蒸餾酒。有色酒起源於古代,據《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於遠古與神農時代。《世本八種》(增訂本)陳其榮謂:「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儀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為此種酒,恐是果實花木為之,非谷類之酒。谷類之酒應起於農業興盛之後。陸柞蕃著《粵西偶記》關於果實花木之酒,有如下記載:(廣西)平樂等府深山中,猿猴極多,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猿酒。
若此記載真有其事,則先民於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採花作酒,自是可能。谷類釀成之酒,應始於殷。殷代農業生產盛,已為多數學者公認。農產物既盛,用之作酒,勢所必然。以朱芳圃編《甲骨學》下冊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見;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復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豐富之年。而殷人以酗酒亡國,史書所載,斑斑可考。(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早初酒應當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實糧食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才出酒的,無論是吳姬壓酒勸客嘗,還是武松大碗豪飲景陽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釀酒工藝也得到了進一步改進,由原來的蒸煮、曲酵、壓榨、改而為蒸煮、曲酵、餾、最大的突破就是對酒精的提純。
數千年來,中國的釀酒事業,在歷史的變遷中,分支分流以至於釀造出了許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應當地風土人情的各類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禮酒俗,無不構造出一個博大的淵深的名酒古國。 晉人江統在《酒誥》里載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說明煮熟了的穀物,丟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條件下,可自行發酵成酒。人們受這種自然發酵成酒的啟示,逐漸發明了人工釀酒。
我國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戰國策》:「帝女令儀狄造酒,進之於禹。」據考古發掘,發現龍山文化遺址中,已有許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記載。藁城縣台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後,出土時還有發酵作用,漢代班固在《白虎通·考點》中亦有芳香的葯酒意思的解釋。羅山蟒張鄉天湖商代墓地,發現了我國現存最早的古酒,它裝在一件青銅所制的容器內,密封良好。至今還能測出成份,證明每一百毫升酒內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並有果香氣味,說明這是一種濃郁型香酒,與甲骨文所記載的相吻合。周代,釀酒已發展成獨立的且具相當規模的手工業作坊,並設置有專門管理釀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漿人」、「大酋」等管職。酒,是人類各民族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大飲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實物酒是伊朗撒瑪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彌人;中國最古老的實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漢代御酒,據專家考證系糧食酒(也有專家認證為黃酒,作為黃酒工作者聞之為之躍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飲,可謂奇也!中國甲骨文中早就出現了酒字和與酒有關的醴、尊、酉等字。從中可以佐證酒的存在之久。至於文史中的記載更是枚不勝舉,如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即醉以酒,即飽以德」(《大雅·即醉》)的詩訊《周易》、《周禮》、《禮記》、《左傳》等典籍中,關於古代酒俗的記載更多,如「酒者可以養老也」(《禮記》)、「酒以成禮」(《左傳》)等。這說明酒存在著多種用途,是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

㈥ 中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的酒是在哪裡發現的。有多少年了

酒的起源有幾種傳說:上天造酒說,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見頁尾:酒文化的鏈接)
考古資料對釀酒起源的佐證:
穀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以下幾個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情況對釀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1)裴李崗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6000年)
(2)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兩個文化時期,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均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

(3)磁山文化時期
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有發達的農業經濟。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100m3,摺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認為磁山文化時期,穀物釀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三星堆遺址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埋藏物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的遺物。該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其形狀之大也為史前文物所少見。

(5)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瓮,用於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王樹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釀酒",《中國烹飪》,1987.9)。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還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 在龍山文化時期,酒器就更多了。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以上考古得到的資料都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確實存在著釀酒這一行業。
現代學者對釀酒起源的看法:
1、酒是天然產物
最近科學家發現,在漫漫宇宙中,存在著一些天體,就是由酒精所組成的。所蘊藏著的酒精,如製成啤酒,可供人類飲幾億年。這說明什麼問題?正好可用來說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種天然產物。人類不是發明了酒,僅僅是發現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分子式為C2H5OH),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轉變成酒精;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可以將某些物質轉變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備產生這些條件的基礎。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又雲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在這里,古人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是符合科學道理及實際情況的。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穀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總之,人類開始釀造穀物酒,並非發明創造,而是發現。方心芳先生則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後,貯藏穀物的方法粗放。天然穀物受潮後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穀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櫱,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櫱和天然酒,並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於是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現代科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是:剩飯中的澱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酒香濃郁的酒。在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中,採集的野果含糖分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最易發酵成酒。
2、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飲料酒
人類有意識地釀酒,是從模仿大自然的傑作開始的.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於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後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也記載道某山民因避難山中,堆積在缸中的蒲桃也變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籍中還有所謂"猿酒"的記載,當然這種猿酒並不是猿猴有意識釀造的酒,而是猿猴採集的水果自然發酵所生成的果酒。 遠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發酵生成香氣撲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3、穀物釀酒始於農耕時代還是先於農耕時代?
探討穀物釀酒的起源,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穀物釀酒起源於何時?我國最古老的穀物酒是屬於哪類?對於後一個問題,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紹。 穀物釀酒始於何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傳統的釀酒起源觀認為:釀酒是在農耕之後才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早在漢代就有人提出了,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清盎之美,始於耒耜"。現代的許多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認為是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餘糧食後,才開始釀酒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穀物釀酒先於農耕時代,如在1937年,我國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祖先最早種稻種黍的目的,是為釀酒而非做飯……。吃飯實在是從飲酒中帶出來。"這種觀點在國外是較為流行的,但一直沒有證據。時隔半個世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索羅門·卡茨博士發表論文,又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們最初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釀制啤酒,人們先是發現採集而來的穀物可以釀造成酒,而後開始有意識地種植穀物,以便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該觀點的依據是: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不是穀物,即然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不是穀物,那麼對人類種植穀物的解釋可能也可另闢溪徑。國外發現在一萬多年前,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釀造穀物酒,而那時,人們仍然過著游牧生活。綜上所述,關於穀物釀酒的起源有二種主要觀點,即:先於農耕時代、後於農耕時代。新的觀點的提出,對傳統觀點進行再探討,對酒的起源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極有意義的

㈦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的發現

中國燦爛酒文化最真實、最完整的證物——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的財富。
2002年6月,江西李渡酒業有限公司對老廠無形堂生產車間進行改擴建。工作人員在施工時,鐵鍬碰上了硬物。刨開四周的土,發現硬物原來是個陶缸。大家不敢大意,於是小心翼翼地挖,初步判斷是挖到了古代釀酒遺跡。李渡酒業公司立刻向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匯報。經過現場勘察並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後,報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李渡燒酒作坊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挖掘。 經挖掘,一個完整齊全的釀酒遺址驚現在世人面前:元代的陶質地缸、酒窖、水井,以及明代的爐灶、晾堂、蒸餾設施、水溝、牆基。出土文物共350餘件,其中70多件為陶瓷酒器。整個遺址呈凸字形,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挖掘面積約350平方米。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的發現,再一次見證了江西悠久的釀酒歷史,豐富了李渡酒文化內涵。北宋詞人晏殊《浣溪沙》「紅蓼花香夾岸稠,綠波春水向東流,小船輕舫好追游。漁父酒醒重撥棹,鴛鴦飛去卻回頭,一杯消盡兩眉愁。」正好與當年撫河兩岸情景相印照,折射出李渡古鎮與酒的淵源。杭州商學院食品院副院長、教授鄧少平認為,李渡燒酒作坊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在中國釀酒歷史上具有三大意義:第一,它是中國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蒸餾酒作坊遺址;第二,在工藝、布局配套上,遺址並沒有缺項;第三,它是一個一直沿用至今的釀酒作坊 。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有著其它遺址無法比擬的價值。從時代上講,李渡釀造燒酒自元代開始,延續至今已有700餘年之久,不僅在中國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是最早且延續時間最長的酒業文化載體。而水井坊是從明代開始,劍南春則是從清代開始。從規模上講,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是目前我國發掘的最大酒窖作坊遺址,已發現的地下遺存面積至少有15000平方米。加上地面的街區、酒肆、商埠,共同形成完整反映中國古代酒業發達狀況的遺產格局,這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而河北徐水,四川成都水井坊、綿陽劍南春等地都是僅存地下釀酒作坊,而無酒肆等遺存。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不單單是南昌和中國的財富,它還是世界的財富。李渡燒酒作坊,歷經700餘年,見證人類的繁華,滄桑,醇香永流傳。

㈧ 古代的中國是怎麼釀酒的

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國人就做出了一種叫酒麴的原料,用它釀出來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綿長。幾千年來,酒麴一直是中國酒釀造的秘訣。現今,並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們的祖先究竟是怎樣釀造出美酒的。開吃網小7也是愛酒之人,每日睡前總要小酢一杯,小7的家人也是日日與酒相伴的,奶奶更是米酒的忠實fans。

1999年3月,水井坊的考古發掘讓人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古代中國人釀酒的全過程。

蒸煮糧食,是中國人釀酒的第一道程序,糧食拌入酒麴,經過蒸煮後,更有利於發酵,在傳統工藝中,半熟的糧食出鍋後,要鋪撒在地面上,這是釀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攪拌、配料、堆積和前期發酵的過程。晾曬糧食的地面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遺址一共發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疊。晾堂旁邊的土坑是酒窖遺址,就像一個個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發掘出了8口酒窖,內壁和底部都用純凈的黃泥土塗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

酒窖里進行的是釀酒的第三道程序,對原料進行後期發酵。

經過窖池發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濃度還很低,需要經進一步的蒸餾和冷凝,才能得到較高酒精濃度的白酒,傳統工藝採用俗稱天鍋的蒸餾器來完成。

人們在清代層面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圓型遺存,乍一看,有點像水井。考古學家最後定論,這是目前可以確定的中國最早的生產蒸餾酒的實物。當年在基座上架著巨大的天鍋,天鍋分上下兩層,下面的鍋里裝酒母,上面的鍋里裝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氣體被上面的冷水冷卻,凝成液體,從管道流出,這就是蒸餾酒。

人們以此推斷,在清代,這里生產的就是蒸餾酒,而且技術已經和現代釀酒技術十分接近。專家對水井坊幾口老窖池的微生物進行了檢測,分離到紅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證實,中國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餾酒釀造技術。

中國的蒸餾酒分為濃香型、清香型和醬香型等等,水井坊釀造的酒屬於濃香型白酒,是中國蒸餾酒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它在釀造技術上最大的特點是用泥窖釀酒,成為中國釀酒工藝中一個特殊的門類。它的發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這里才能產生非常好的濃香型的酒。

由於目前發掘的面積有限,第三層以下還沒有深挖,因此,在遺址的下面很可能還埋藏著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遺址,不同歷史層面的廢棄、啟用的真相也許會在未來的進一步發掘中給我們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

㈨ 中國古代釀酒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關於穀物釀酒的起源有二種主要觀點,即:先於農耕時代、後於農耕時代;新的觀點的提出,對傳統觀點進行再探討,對酒的起源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極有意義的。

釀酒的起源:

在我國,由穀物糧食釀造的酒一直處於優勢地位, 而果酒所佔的份額很小, 因此,釀酒的起源問題主要是探討穀物釀酒的起源。

一釀酒起源的傳說

在古代,往往將釀酒的起源歸於某某人的發明,把這些人說成是釀酒的祖宗,由於影響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統的觀點。對於這些觀點,宋代<<酒譜>>曾提出過質 疑,認為「皆不足以考據,而多其贅說也」。這雖然不足於考據,但作為一種文化認同現象,不妨羅列於下。主要有以下幾種傳說。

1、儀狄釀酒

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雲:" 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 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日:`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禹乃夏 朝帝王)"。

2、杜康釀酒

另一則傳說認為釀酒始於杜康(亦為夏朝時代的人)。東漢<<說文解字>> 中解 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

3釀酒始於黃帝時期

另一種傳說則表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就已開始釀酒。漢代成書的<< 黃帝內經· 素問>>中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 ---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很多發明創 造都出現在黃帝時期。<<黃帝內經>>一書實乃後人託名黃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 證。

4酒與天地同時

更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並矣」。

這些傳說盡管各不相同,大致說明釀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這是 可信的,而這一點已被考古學家所證實。夏朝距今約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經出土距 今五干多年的釀酒器具。(<<新民晚報>>1987年8月23日"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在山東 莒縣發現,"副標題為"同時發現五干年前的釀酒器具")。這一發現表明: 我國釀酒 起碼在五干年前已經開始,而釀酒之起源當然還在此之前。在遠古時代,人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後加以仿製。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二、現代學者對釀酒起源的看法

1酒是天然產物

最近科學家發現,在漫漫宇宙中,存在著一些天體, 就是由酒精所組成的。 所蘊藏著的酒精,如製成啤酒,可供人類飲幾億年。這說明什麼問題?正好可用來 說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種天然產物。人類不是發明了酒,僅僅是發現了酒。酒里的最 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分子式為C2H5OH),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 種方式轉變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轉變成酒精; 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可以將某些物質轉變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備產生這些條 件的基礎。

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又雲杜 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在這里, 古人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是符合科學道理及實際情況的。江統是我國歷 史上第一個提出穀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總之,人類開始釀造穀物酒,並非發 明創造,而是發現。方心芳先生則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後,貯藏谷 物的方法粗放。天然穀物受潮後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穀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櫱,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櫱和天然酒,並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於是就發明了人 工曲櫱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 現代科學對這一問題 的解釋是:剩飯中的澱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 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酒香濃郁的酒。在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中,採集的野果 含糖分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最易發酵成酒。

2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飲料酒

人類有意識地釀酒,是從模仿大自然的傑作開始的.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於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後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也記載道某山民因避難山中,堆積在缸中的蒲桃也變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籍中還有所謂:"猿酒"的記載,當然這種猿酒並不是猿猴有意識釀造的酒,而是猿猴採集的水果自然發酵所生成的果酒。

遠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 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發酵生成香氣撲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3穀物釀酒始於農耕時代還是先於農耕時代?

探討穀物釀酒的起源,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穀物釀酒起源於何時?我國最古老的穀物酒是屬於哪類?對於後一個問題,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紹。

穀物釀酒始於何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傳統的釀酒起源觀認為:釀酒是在農耕之後才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早在漢代 就有人提出了,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清盎之美,始於耒耜"。現代的許多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認為是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餘糧食後,才開始釀酒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穀物釀酒先於農耕時代,如在1937年,我國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祖先最早種稻種黍的目的,是為釀酒而非做飯 ……吃飯實在是從飲酒中帶出來。「這種觀點在國外是較為流行的, 但一直沒有 證據。時隔半個世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索羅門·卡茨博士發表論文,又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們最初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釀制啤酒,人們先是發現 採集而來的穀物可以釀造成酒,而後開始有意識地種植穀物,以便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該觀點的依據是: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不是穀物,即然人類賴以生 存的主食不是穀物,那麼對人類種植穀物的解釋可能也可另闢溪徑。國外發現在一萬多年前,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釀造穀物酒,而那時,人們仍然過著游牧生活。

㈩ 古代是怎樣釀酒的

在遠古時代,我國的先民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後加以仿製。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於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後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在距今約7350年前的我國磁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糧食堆積100立方米,摺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類似於後世酒器的陶器,這說明當時可能有了穀物釀酒。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又雲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認為最初的穀物釀酒不是有意製造的,是無意中發現的,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穀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到了殷商,我國已擺脫酒的原始釀造,開始進入制曲釀酒的階段。《尚書》載:「著作酒醪,爾惟曲櫱。」曲櫱就是酒麴,是制酒的糖化發酵劑。這就是說在距今3200多年前,我國已經成熟地用酒麴來釀酒了。酒麴釀酒,將糖化與發酵兩過程合為一體,被稱為「復式發酵法」,一直是我國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穀物釀酒技藝的源泉,又是世界釀酒史上的空前創造。有關專家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後,貯藏穀物的方法粗放。天然穀物受潮後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穀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穀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櫱,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櫱和天然酒,並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於是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櫱和人工酒。」」制曲釀酒法,一般以稻米、大小麥、高粱等穀物為原料,通過蒸煮使穀物糊化,利用麴黴、酵母的代謝作用制曲,最後將曲料進行發酵便造出了酒。秦漢以來,我國的制曲釀酒技術不斷取得成就。《禮記·月令》中提到了用曲造酒的六點注意事項:「秫稻必齊,曲粟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要求造酒用的穀物必須成熟,投曲必須及時,浸煮時必須保持清潔,造酒用的水質必須要好,器皿必須用優良的陶器,火候必須適宜,這其實也是對我國古代釀酒技術的科學總結。漢代由於制曲技術的發展,可以利用不同的穀物制曲,從而增加了酒的品種。北魏的《齊民要術》專門講了制曲釀酒的方法,列舉的12種制曲法中,有兩種是碎塊的散曲,有10種是餅狀曲,這些餅曲至今仍是釀造高粱酒最常用的曲。唐宋時期,制曲技術進一步發展,酒的品種更多了。北宋時還出現了一部論述造酒的專著——《北山酒經》。
西方各國的主要穀物酒,長期沿用麥芽糖化加酵母的酵造法。直到19世紀90年代,法國人卡爾邁特由我國引進酒麴,應用於酒精生產上,名日「阿米諾法」,才突破了西方以麥芽糖化劑釀酒的傳統工藝。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