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火山遺址
㈠ 王借崗古火山遺址的介紹
王借崗位於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大富村張槎西路與東平路交界處,崗高約60米。是由火山噴發的玄武岩構成,距今約五千二百萬年,岩體柱狀解理典型而罕見,對於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地質構造、形成歷史和古地理環境變遷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2015年9月初,依靠該火山遺址建立的王借崗森林公園(一期)建成,向市民免費開放。
㈡ 北京人遺址怎麼知道北京人在使用火方面的特點是什麼
鑽木取火
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類生活是怎樣進化的,我國古代也有許多傳說。傳說中有一些大人物,這些人往往既是首領,又是一個發明家。這種傳說多半是古人根據遠古時代的原始人生活想像出來的。
原始人的工具十分簡單,周圍又有許多猛獸,隨時隨地會遭到它們的傷害。後來,他們看到鳥兒在樹上做窩,野獸爬不上去,不能傷害它們。原始人就學著鳥兒的樣,在樹上做起窩來,也就是在樹上造一座小屋。這樣就安全得多了。後來的人把這叫做「構木為巢」(巢音cháo,就是鳥窩)。是誰發明的呢?當然是大家一起摸索出來的。但是在傳說中,卻把這件事說成有一個人教大家這樣做的,他的名字叫做「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還不知道利用火,東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實還不算,就是打來的野獸,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了。後來,才發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上,已發現用火的痕跡,說明那時候已經知道利用火)。
火的現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有火;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里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後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嘗,味道挺香。經過多少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
又過了相當長的時期,人們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鑽,鑽出火星來;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來。這就懂得了人工能夠取火(從考古材料發現,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是誰發明的呢?當然是勞動人民,但是傳說中又說成是一個人,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據說,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
不知過了多少長的時間,人們開始用繩子結網,用網去打獵,還發明了弓箭,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獵要強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獸,就是天空上的飛鳥,水裡的游魚,都可以射殺、捕捉起來。捕來的鳥獸,多半是活的,一時吃不完,還可以留著、養著,留到下次吃,這樣,人們又學會了飼養。這種結網、打獵、養牲口的活,都是人們在勞動中共同積累起來的經驗。傳說中卻說發明這些事的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犧氏」(庖犧音páoxī,皰是廚房,犧是牲口的意思)。
這種漁獵的時期又不知經過了多少年,人類的文明越來越進步。開始,人們偶爾把一把野穀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發現地面上生出苗來,一到秋天,又長成了更多穀子。於是,人們就大量栽種起來。他們用木頭製造一種耕地的農具,叫做耒耜(音lěisì,一種帶把的木鍬)。他們用耒耜耕地,種植五穀,收獲量就更大了。後來傳說中把這些種莊稼的人說成是一個人,名叫「神農氏」。
傳說中的神農氏還親自嘗過各種野草野果的味兒,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發現了許多可以吃的食物,還發現了許多可以治病的葯材。據說,醫葯事業,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從有巢氏到神農氏,這些傳說中的大人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從構木為巢,鑽木取火,一直到漁獵、畜牧,發展農業,反映了原始人生產力的發展,倒是有一定道理的。公元1952年,在陝西西安半坡村發現了一處大約六七千年以前的氏族村落遺址。從遺址中發掘出來的東西,知道那個時期的人已經學會飼養和農耕了
㈢ 北京有火山嗎 答案是肯定的
地震時版塊相互碰撞引起的能量釋放,火山是地球內部壓力在地殼薄弱處沖出引起的,不是版塊的碰撞或者張裂,但是火山一般也處於板塊邊緣處,因為這里地殼薄弱,考慮與張裂有關.
㈣ 中國哪些省份存在火山遺跡
1, 吉林長白山天池火山、雲南騰沖火山、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歷史上有過多次火山噴發專的記載,黑龍屬江鏡泊湖火山、吉林龍崗火山。
2, 海南島北部與雷州半島的火山及熔岩地貌的形成是與該區強烈的新構造運動密切相關。
3, 內蒙古高原亦為中國晚新生代火山活動較頻繁地區。
4, 在羌塘(藏北)高原北部,由於上新世以來青藏高原強烈隆起,伴隨著強烈的地殼運動,留下了分布較廣的多期火山活動遺跡。
5, 台灣島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內,北部大屯火山群為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期火山活動的產物
6,南京附近有上新世噴發的上「方山」玄武岩和下「方山」玄武岩,長江北岸的盱眙、六合(見六合縣)及南岸江寧一帶均有由10餘座火山錐組成的小型火山群。
7, 太行山東麓有名的井陘雪花山玄武岩(N2—Q1)、湯陰黑山頭玄武岩(Q1—Q2)等及河北平原內部黃驊附近的「小山」和無棣附近的「大山」也為新生代以來火山活動的產物。
自己看下吧,還望採納。
㈤ 北京平谷的火山口在哪
東直門乘918路快1車,在平谷世紀廣場下車,往前行不遠有一
十字路口,左拐後的斜版對面換平谷11路小權公共到花峪村道口即可
平谷11路小公共,即平谷環形3路,開車時,
才在玻璃前放上一塊」平谷--三羊古火山」的牌子。如有山友想去三羊古火山口的,建議以
此路線為好。
北京三羊古火山風景區,位於平谷區東北19公里處熊兒寨鄉境內,總面積10餘平方
公里, 為15億年前火山爆發留下的眾多火山噴發後的遺跡
㈥ 離北京最近的火山
離北京最近的火山是大同火山群,是中國著名第四紀火山群。已知有30餘座版,分布在山西權省大同市、縣和陽高縣境內,集中於4區域:
①東區指瓜園、神泉寺一帶,有肖家窯頭、鵝毛疙瘩等6座。盾狀的肖家窯頭火山由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灰組成,局部覆蓋熔岩流;穹窿狀的鵝毛疙瘩火山由玄武岩組成,無火山口。
②南區在桑 干河與六棱山之間,包括大峪口、西窯等5座,是因玄武岩流沿斷裂噴出,依山而呈半圓形。
③西區是大同火山群中最為集中和較復雜的一區,黑山、馬蹄山、閣老山等15座屬之。黑山規模最大,呈扁平穹窿狀;狼窩山范圍最廣,火山口直徑500米,西北有缺口;馬蹄山和閣老山等由火山碎屑物組成,為平頂圓錐形,亦有缺口,狀似馬蹄。
④北區以大同市北的孤山為代表,包括其西南的6座小火山。孤山形似麵包,海拔1182米,兀立於御河谷地中。
㈦ 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串嶺溝期地質事件的探索
A Study of Geological Event Record in the Proterozoic Chuanlinggou Formation of the Ming Tombs District, Beijing
宋天銳和政軍丁孝忠張巧大
原文刊於《地質論評》2000年,第46卷,第4期;在本書中做了如下修改和補充:①將圖1簡化後突出火山-地震事件與Re-Os同位素分析值的關系;②補充了兩幅顯微照片,說明串嶺溝組白雲質岩層段內火山活動的證據;③補充了文字說明與解釋;④補充了Luck等對Os同位素研究的有關文獻。本文與原文已有很大差別,是原文基礎上的再創作。
1地層概況
1.1串嶺溝組的岩石地層
北京十三陵中元古界長城系串嶺溝組是以黑色頁岩、粉砂質泥岩、砂岩和夾有白雲岩透鏡體的砂—頁岩韻律層及白雲岩層組成,厚度約50m(沿走向厚度有變化),其底部與常州溝組之間有一個明顯的間斷界面,下部也可能有一個間斷界面,頂部與團山子組地層是連續沉積關系。
1.2串嶺溝組的地質事件層段
北京十三陵串嶺溝組的野外剖面,經多次觀察和采樣分析,劃分為上、下兩個黑色層段和中部一個黃色層段;黑色層段以頁岩、粉砂質泥岩和砂岩為主,黃色層段為中厚層狀角礫化白雲岩。從下部黑色層段的上部開始至黃色層段為地質事件層段(圖1)。
北京十三陵串嶺溝組岩性組合的三分性很明顯,既可由剖面觀察分辨,也可由岩石的物質成分佐證。以碎屑岩為主的下部和上部黑色層段韻律層構造發育,有可能是最早的季節性沉積周期變化的反映。在黃色層段的白雲岩層的中上部包含一層80cm的火成岩,岩性為粗面質岩石,由於周邊既有鹼性侵入岩—正長岩的後期侵入,也有元古宙鹼性火山岩的分布(郁建華等,1991),因此,這一層火山岩或潛火山岩的時代問題值得重視。因為在薊縣的中—新元古界剖面中見到的火山岩或潛火山岩曾測得了1.8 Ga左右的同位素年齡,而對於其產狀有不同的認識,一種認為屬串嶺溝組的火山岩,另一種看法認為是後期侵入的岩床或岩牆(陳晉鑣等,1980)。
圖1 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串嶺溝組古火山-地震事件層段
1—砂岩;2—粉砂岩;3—頁岩;4—白雲質岩;5—角礫化;6—火山質岩;7—常州溝組;8—串嶺溝組;9—團山子組;10—Re-Os同位素分析采樣點
在北京十三陵串嶺溝組中只有0.5 m的一層粗面質斑岩,斑晶由0.2~0.4mm的鉀長石和較大的一些黑雲母晶體組成,並多見0.1~0.3mm大小的條狀磷灰石自形晶平行層理分布,<0.03mm的短柱狀長石基質也是定向排列,顯示為岩層形成時的流動方向。該粗面岩的化學成分為:SiO256.3%,Al2O314.2%,Ti O20.7%,Fe2O31.8%,Fe O 1.8%,Mn O 0.07%,CaO 5.5%,Mg O 2.2%,K2O 9.6%,Na2O 0.16%,P2O50.6%,H2O 1.8%,CO25.09%,總計99.75%,由於K2O含量較高,顯示為鹼性火山岩特徵;稀土元素分析為(單位:10-6):La 46.45,Ce 82.75,Pr 9.08,Nd 38.92,Sm 6.35,Eu 1.77,Gd 4.91,Tb 0.63,Dy 2.92,Ho 0.57,Er 1.25,Tm 0.15,Yb 0.98,Lu 0.18,Y 11.9,Sc 7.25,顯示為富輕稀土的特徵;微量元素分析為(單位:10-6):Ti 4196,Mn 507,P 2515,Ba 2128,Co 18,Cr 156,Cu 45,Ga 11,Sr 724,V 76,Zn 76,Mo 14,Zr 254,顯示Ti,Mn,P,Ba,Cr,Sr,Zr都含量較高超過克拉克值。作者對串嶺溝組中採集的30餘岩石標本進行系統的岩石薄片分析、Pb同位素分析、Re-Os同位素分析等,認為許多證據表明火山與地震事件有相互聯系,可反映在宏觀、微觀和超微觀的一系列現象之中,特別是在粗面岩上下的白雲質岩層內,既發現了典型的火山晶屑-鉀長石和玻璃長石自形半自形晶體,也在泥晶白雲岩層內發現了與岩層面平行的火山晶屑和火山玻屑,例如在粗面岩層之上的角礫化白雲岩(99620-17c)(圖1內未標出,可參照已標出的號推斷其位置),其上層位的泥晶白雲質岩層(199620-19b)。對於華北長城系串嶺溝組是否存在火山噴發或為燕山期輝綠岩侵入問題是有爭論的,但是在十三陵岩石薄片鑒定並不是輝綠岩的成分和結構,而是粗面岩特徵,尤其是在其上下分布的白雲質岩石中發現火山噴發的晶屑和玻屑與粗面岩成分一致更加確認,因此推斷在燕山裂陷槽形成時期,雖然大紅峪期火山活動達到高潮,但是一系列地震及火山活動從常州溝期、串嶺溝期就開始,因此,在這套中元古代沉積岩地層中事件信息頻繁發生並存有記錄。
2地質事件的標志
宋天銳等(1987,1991)曾報道串嶺溝組存在由地震引起的滑塌和砂體液化現象,現在經過系統觀察和采樣分析,認為串嶺溝組中地質事件的記錄是一個組合。
2.1宏觀標志
在黑色層段下部層段與中部黃色層段鄰近處,有非常典型的砂體液化構造(圖2a)和層內滑塌構造(圖2b),這兩種沉積構造與地震誘發的異常現象十分相似,與人工模擬的地震構造也類似,反映了岩層在准同生期或早期成岩階段受過地震波沖擊(宋天銳, 1988)。與上述地質事件記錄同時出現的還有層內斷層構造,Seilacher(1969)首先判定層內階梯狀小斷層為地震事件引起,類似的層內錯動構造和階梯狀斷層在十三陵的常州溝組、寬城崖門子的常州溝組中均見到。當有砂岩—粉砂質泥岩互層出現時,伴以管狀充填構造,也是砂體液化的一個表現(宋天銳等,1985,Song et al.,1985)。十三陵串嶺溝組中段的黃色層段為厚層狀白雲岩,但是仔細觀察可發現內部具有隱角礫構造,由於整個事件層段中相伴生的一系列異常現象,本文認為這些隱角礫是在白雲岩的准同生期或早期成岩期受地震影響形成的,白雲岩薄片中見到的微觀現象也印證了其特殊的產狀。
2.2微觀標志
根據幾十個岩石大光面和薄片的顯微鏡觀察鑒定,發現與宏觀地震事件記錄相伴隨的一系列微觀標志,包括小型泄水構造和細脈充填,一般都發生在粉砂泥岩與粗粉砂岩互層之間,一般較粗的粉砂質容易產生砂體液化和泄水脈,因為砂質組分比泥質組分含水多(圖2a)。另一種顯微層內錯動也可能系地震產生,這兩種微觀標志不僅在十三陵串嶺溝組中出現,而且在薊縣串嶺溝組的上部也可以見到(圖2d)。值得指出的是顯微層內錯動多數是正斷層狀(圖2c),這與常州溝組見到的宏觀層內斷層或階梯狀斷層一致,這也反映了燕山坳拉槽形成時的總的拉張應力。還有較明顯的自碎角礫構造在十三陵串嶺溝組的黃色層段白雲岩內十分普遍,這些自碎角礫絕非一般的沉積內碎屑角礫,而是由地震觸發的。在白雲岩中還見到火山晶屑和玻屑假象,推測出地震可能是由火山爆發引起的。
圖2 串嶺溝組古地震、火山活動記錄
a.地震引發的砂體流動(Wt)和液化脈(Lq),照片清楚顯示液化脈源於水平可液化層(二者連接);b.地震引發的軟沉積滑動(Sm);c.地震引發的層內微錯動(Mft),其上下均為平行層理;d.地震引發的向上延伸的液化脈(Lq(u)和向下延伸的液化脈(Lq(1)),這些顯微液化脈和宏觀液化脈一樣都有上分支和下分支,不是乾裂痕;e.在串嶺溝組之下的常州溝組中發現「最古老的遺化石(Planolites sp.),據杜汝霖教授轉告作者著名遺跡化石專家A.Seilacher曾參觀並確認,在串嶺溝組發現事件層可能是阻止遺跡化石向上拓展的原因;f.粗面岩層之下白雲質角礫岩中發現鉀長石-玻璃長石火山晶屑(Vc),角礫塊(Br)和顯微層內斷層(Ft);(標本號:99620-17c);g.在泥晶白雲岩層內零星存在火山晶屑(Vc)和火山玻屑(Vg),其排列與白雲岩層理保持一致,顯然是由空中的火山灰飄落下來的,不是碎屑搬運的(標本號:99620-19b)
這些火山玻屑和火山晶屑不僅在含有碎屑的夾層的白雲質岩石中見到(圖2f,樣品號:99620-17c),而且在泥晶白雲岩中也見到(圖2g,樣品號:99620-19b),火山晶是鉀長石類,也見到似菱形的冰長石自形晶,晶體透亮未風化,火山玻屑則出現脫玻化現象。應指出的是火山晶屑和玻屑的排列都與岩層層理一致,而在泥晶白雲岩層理形成時水體平穩,因此火山晶屑與玻屑是來自火山灰從天而降,不是陸源沖刷來源,說明串嶺溝組確實有火山活動;火山活動也會引發地震,同時出現砂體液化流動以及液化脈出現(圖2a),也會產生軟沉積滑動(圖2b),不僅在宏觀構造中表現出來,在顯微構造中見到層內斷層(圖2c)層內液化脈(圖2d)和角礫化(圖2f)。
2.3地球化學標志
在串嶺溝組採取少量樣品分析了Re、Os、187Re/186Os和187Os/186Os,並將串嶺溝組的Ir含量、微量元素與常州溝組和洪水庄組泥岩進行對比,以企解釋串嶺溝組地質事件的性質。
由表1看出Re和Os相應同位素增高的異常出現在地質事件層段內。
表1 北京十三陵串嶺溝組的Re、Os分析
目前,已有大量文獻論述了Ir同位素的異常與地質事件有關。經過用化學濃縮法和中子活化分析等對比了常州溝組泥岩(Chz B-5)、串嶺溝組泥岩(Chu B-1)和洪水庄組泥岩(Ho B-10a),都證明串嶺溝組泥岩的Ir含量最高(宋天銳等,1991)。此外,串嶺溝組泥岩含Au 11.3×10-9,明顯高於泥岩平均值。杜安道用等離子質譜測定的Ir含量為0.5×10-9,而常州溝組為0.36×10-9,洪水庄組泥岩為0.1×10-9。筆者認為Re、Os及同位素比值的異常、Ir和Au含量的異常與火山活動有關,而不是地外事件引起。
串嶺溝組泥岩和常州溝組及洪水庄組泥岩所含微量元素經等離子光譜分析比較,對於串嶺溝組地質事件發生的環境有所啟示(表2)。
表2 串嶺溝組粉砂質泥岩與常州溝組和洪水庄組粉砂泥岩微量元素的等離子光譜分析數據
值得指出的是,在地震滑塌構造和砂體液化構造發育層段Re含量非常高,如樣品號99620-12黑色泥質粉砂岩為33.2×10-9,比Re的克拉克值1×10-9高出30多倍;比事件層段上下岩層也高出4~5倍;尤其是同位素分析值187Re/186Os達到548,比上下層岩石高出10倍左右,187Os/186Os值達到7.5,比上層位岩石高3~4倍(參見圖1和表1);這些同位素分析是杜安道、宋天銳(1999)在中國地質科學院所設項目中取得的,目標是針對北京十三陵串嶺溝組事件層Re-Os同位素相關性首次探索而設立的;國外對187Os/186Os與殼源-幔源岩石有報導,按J.M.Luck等(1983):187Os/186Os~1為幔源,~10為殼源。
串嶺溝組是在由碎屑海岸帶向碳酸鹽海岸帶環境過渡的潟湖中形成的(Song et al.,1996),因此,其沉積物與下部常州溝組有一定的繼承關系,從表2所列的化學元素對比也可以看出來。而洪水庄組的泥岩以細碎屑為主,夾在霧迷山組和鐵嶺組兩套碳酸鹽岩層中間,與串嶺溝組所含元素的差異比較大。相對而言,常州溝組和串嶺溝組是近陸源的,而洪水庄組是遠陸源的。大體比較Al、K、Na、Ti、Ba、Ga、V、Th、Ce、La、Nd是近陸源的元素,而Ca、Mg、Mn是遠陸源的元素。由表2所列元素含量將常州溝組泥岩(Chz B-5)與串嶺溝組泥岩(Chu B-1)和洪水庄泥岩(Ho B-10a)分別求得比值,得出表3和圖2,Chz B-5/Chu B-1值趨近於1,Chz B-5/Ho B-10a起伏很大。值得指出的是3個高峰區為:K、Ti、Th、Ce、La,已有資料說明在近陸源區常出現自生鉀長石和自生榍石、板鐵礦等,為含K和Ti的礦物。最近又在大連震旦系泥岩中發現了自生的獨居石(宋天銳,1999),因此,推測在北京十三陵的常州溝組和串嶺溝組的泥岩中,也可能存在自生獨居石,其化學元素以Ce、La、Nd為主,其中含有少量Th、U,也為U、Th-Pb同位素測年提供可能性。
表3 串嶺溝組泥岩與常州溝組泥岩、洪水庄組泥岩中若干指相元素含量比值
圖3 串嶺溝組泥岩與常州溝組泥岩、洪水庄組泥岩中若干指相元素含量比值
ChuB-1—串嶺溝組泥岩;ChzB-5—常州溝組泥岩;HoB-10a—洪水庄組泥岩
圖4 串嶺溝組地震事件記錄與地層對比
B—北京;J—薊縣;K—寬城;Q—曲陽;1—粉砂質泥岩或頁岩;2—砂岩頁岩互層;3—砂岩;4—白雲岩透鏡體或岩層;5—泥質白雲岩;6—鐵礦層;7—火山岩或潛火山岩;8—地震事件記錄;9—沉積間斷面
由圖3也可以得到啟示,說明串嶺溝組發生的地質事件是近陸源的地震活動引發的,其特點與霧迷山組的地震記錄(宋天銳,1988)和大連震旦系興民村的地震記錄(Fair-child,et al.,1997)有所不同,後兩處據認為是相對遠陸的地震地質事件記錄。
3地震事件的對比
北京十三陵串嶺溝組出現的層內滑塌、砂體液化充填脈以及相應的顯微構造在天津薊縣串嶺溝組的上部也很普遍。喬秀夫等(1994,1996)將大連震旦系受地震引起的液化脈進行了大范圍對比。趙澄林等(1997)對燕山一帶震旦系的追蹤對比後認為,串嶺溝組在東西方向沉積變化很大,延展不穩定。如果天津薊縣剖面是燕山拗拉槽中最完全的,那麼北京十三陵的串嶺溝組只相當於薊縣剖面串嶺溝組的上部(圖4)。
4討論和結論
(1)在華北大紅峪期大規模火山噴發事件出現之前,串嶺溝期已經有火山活動並伴隨地震事件發生,北京十三陵、薊縣和寬城一帶串嶺溝組相應層位都有宏觀和微觀的地震事件記錄。
(2)常州溝組上部曾發現可能為古老的後生動物遺跡化石(宋大銳等,1985;Song et al.,1986)(圖2-e),由於其地質年代距Edicara動物群的出現早1.0 Ga左右而令人難以置信。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1.0 Ga前的遺跡化石已在印度被發現(Seilacher et al.,1998)。因此,設想燕山一帶串嶺溝期的地質事件也許是造成常州溝組後生動物遺跡化石難以普遍延續的原因;據報導大紅峪組也發現遺跡化石,那麼大量火山噴發也可能使其難以延續。
(3)大連前寒武紀泥岩中因含Ce元素偏高而發現自生獨居石,而北京十三陵的串嶺溝組和常州溝組泥岩中含Ce元素更高,因此,也可能發現自生獨居石。自生獨居石中含U、Th-Pb等元素,這為利用U、Th-Pb法同位素測年提供可能。
參考文獻
陳晉鑣,張惠民,朱世興等.1980.薊縣震旦亞界的研究.見:中國震旦亞界研究.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56~114
喬秀夫,宋天銳,高林志等.1994.碳酸鹽岩振動液化地震序列.地質學報,68(1):16~32
喬秀夫,宋天銳,李海兵等.1996.遼東半島南部震旦系—下寒武統成因地層——附大連市金石灘海岸國家級風景區旅遊導游.北京:科學出版社,38~53
宋天銳.1988.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紀碳酸鹽岩地層中的一套可能的地震-海嘯序列.科學通報,8:609~111
宋天銳.1998.沉積地層中的地震事件記錄及其意義.見:北京大學國際地質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212~220
宋天銳.1999.大連地區前寒武系沉積岩中發現自生獨居石及其意義,沉積學報,17(增刊):663~666
宋天銳,高健.1985.這些是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痕跡化石嗎?科學通報,12:925~928
宋天銳,高健.1985.最古老的後生動物痕跡化石—對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系常州溝組充填管構造的探討.沉積學報,3:85~96
宋天銳,高健.1987.北京十三陵前寒武系沉積岩.北京:地質出版社,93~106
宋天銳,趙震,王長堯等.1991.華北元古宙沉積岩.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18
郁建華,付會芹,張鳳蘭等.1990.北京及鄰近元古宙裂谷槽中球斑花崗岩套的地球化學.地質學報,64(4):322~336
趙澄林,李儒峰,周勁松.1997.華北中新元古界油氣地質與沉積學.北京:地質出版社,30~50
Fairchld J I,Einsele G,Song Tianrui. 1997.Possible seismic origin of molar tooth structures in Neoprot-erozic carbonate ramp deposits,North China.Sedimentology,44:611~636
Luck,J.M. and Allegre, C.J.The study of molybdenites through the187Re/186Os chronometer.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982,61:291~296
Luck J.M.and Allegre C.J.187Re/186Os Systematic in meteorites and cosmichemical cousequences.Nature,1983.March,302(10):130~132
Luck,J.M.and Allegre,C.J.Osimium isotopes in ophiolites.Earth and Ptanetany Science Latters,1991,107:406~415
Seilacher A.1969.Fault-graded bedding interpreted as seismites.Sedimentology,13(1~2):943~951
Seilacher A,Bose P K,Pluger F.1998.Triploblastic animals more than 1 billion years ago:Trace fossil evidence from India.Science,282:80~83
Song Tianrui,Einsele G.1996.Proterozoic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hei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 the Ming Tombs district,Beijing.In:Field trip guide,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T201.1~22
Song Tianrui,Gao Jian.1985.Tidal sedimentary structures from Upper Precambrian rocks of the Ming Tombs District,Beijing(Peking),China.Precambrian Research,29:98~107
Song Tianrui,Gao Jian.1986.Are these the oldest metazoan trace fossils found in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831~834
㈧ 北京附近有火山嗎
世界各個死火山相繼復活,如果北京附近有的話,需要緊急修建地熱發電或供熱場(氣導熱,非水導)來迅速緩解能源、污染、冬供暖、地震、岩漿、污染等問題。
㈨ 火山遺跡類的旅遊資源有哪些
火山遺跡是由火山噴發留下的各種遺跡,如火口湖、堰塞湖、火山錐、溫泉、熔岩洞穴等,是吸引旅遊者的重要旅遊資源。東北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非常活躍,歷史上火山爆發頻繁,留下了眾多火山遺跡。小興安嶺的張廣才嶺多為第四紀以來火山活動地區,近代曾有過火山噴發,形成我國著名的火山群區。其中黑龍江省德都縣北部火山群中的火燒山和老黑山,曾在1719—1721年爆發,熔岩流堵攔河道,形成湖泊,成為著名的火山堰塞湖群——五大連池。這里不僅火山湖、火山錐成群分布,而且有形如蟒蛇、海龜、波浪、隧洞、石塔等的熔岩景物,堪稱「火山天然博物館」。
長白山也是歷史上活火山活動激烈的地區。據歷史文獻記載,近300多年中就有過3次大的火山噴發,使這一帶成為一個風光綺麗的休眠火山區。主峰白頭峰是一個典型的復合式盾狀火山錐體,頂部天池為一典型火口湖。湖面海拔2194m,面積達9.8km²,池水從北側缺口外流至1250m處墜入深谷,形成高達68m的天然瀑布,蔚為奇觀。黑龍江東部的鏡泊湖也是牡丹江下遊河道因火山熔岩堰塞而形成的大型火山堰塞湖,湖面達90km²,湖長45km,湖水從北面的「熔岩壩」越過注入下遊河道,形成了著名的吊水樓瀑布。湖區火山地貌發育,地下岩熔隧道和火山口森林都是罕見的世界奇觀。火山活動區地熱資源豐富,溫泉相伴分布。五大連池地熱洞、長白山溫泉、鞍山湯崗子溫泉、本溪溫泉、興城溫泉等,都是全國著名的溫泉。
㈩ 中國火山遺跡有哪些
中國吉林長白山天池火山、雲南騰沖火山、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歷史上有過多次火山噴發的記載,黑龍江鏡泊湖火山、吉林龍崗火山、瓊北火山全新世以來有過噴發。近年的觀測與研究表明,長白山、騰沖等火山區存在火山地震、高熱流、水熱活動等,預示著這些火山存在再次噴發的潛在危險。
中國火山分布
①東北地區是中國新生代火山最多地區,共有34個火山群,計640餘座火山,並有大面積的熔岩被。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地、大興安嶺和東北平原(見五大連池火山群)及松遼分水嶺3地區,具有活動范圍廣、強度高、噴發期數多、分布密度大等特點。新第三紀時期多有規模巨大的沿斷裂溢出的基性玄武岩,覆蓋於廣大準平原面之上,成大面積的熔岩高原及台地;規模較小者後期被侵蝕切割為方山、嶺脊、尖山、殘丘等;第四紀以後噴發規模漸小,熔岩充填谷地,覆於河流階地之上成低台地,或堵塞河流堰塞成湖,如「地下森林」火山群的熔岩流阻塞牡丹江上游,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熔岩堰塞湖——鏡泊湖;晚期則以強烈的中心式噴發為主,形成由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砂、火山灰等)組成的突兀於熔岩高原、台地之上眾多的火山錐。以長白山地區為例:在以長白山火山錐為中心的廣大地面上,熔岩高原、熔岩台地呈環帶狀分布,覆蓋面積達萬余平方公里。一般認為東北區晚新生代以來的火山活動共有9期,其中以上新世中期(第三期)噴發為最強烈,此後規模和強度逐漸減弱。
②內蒙古高原亦為中國晚新生代火山活動較頻繁地區。在大興安嶺新華夏隆起帶和陰山東西向復雜構造帶截接部位之北側,以錫林郭勒盟為中心的內蒙古高原中部,發育有大片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期的玄武岩組成的熔岩台地,總面積約1.2萬多平方公里,規模僅次於長白山區。台地上規律地排列著許多第四紀死火山錐。按其分布的可分為3片:巴彥圖嘎熔岩台地集中於中蒙邊界,至少有40餘座火山;阿巴嘎火山群規模最大,熔岩台地之上有206座成截頂圓錐形、鍾形、馬蹄形、不規則形火山錐;達來諾爾熔岩台地面積約3100平方公里,102座火山錐成華夏向雁行式排列有序。以上均為新第三紀寧靜式裂隙噴溢到第四紀後逐漸轉為多次強烈的中心式噴發而形成。內蒙古高原南部的集寧周圍直至山西右玉、大同,及張北漢諾壩玄武岩台地一帶,稱察哈爾火山區。該區恰值陰山東西向復雜構造帶與大興安嶺新華夏構造帶之截接部位,又為祁呂東翼反射弧的斜接所復雜化。所以,玄武岩台地的分布明顯受控於北東向及東西向構造。該區熔岩面積很大,如察哈爾熔岩台地面積約4400多平方公里,但後期火山活動規模及火山錐數目均遠不及高原中部。第四紀火山錐僅分布在玄武岩台地的南北兩側,如大同火山群可見保存完好的火山錐10餘個,另外還有由9座火山組成的馬蘭哈達火山群和由7座火山組成的岱海南部火山群。據推斷該區火山活動始於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到更新世末甚至全新世方結束。
③海南島北部與雷州半島的火山及熔岩地貌的形成是與該區強烈的新構造運動密切相關。該區第三紀初期開始斷陷下沉,沉積厚度達3000餘米,其中夾有數十層薄層玄武岩。第四紀初雷瓊地區上升,火山活動也最強烈。早期為裂隙式的平靜溢流,成大規模熔岩被,而後逐漸轉為猛烈但規模較小的中心式噴發,至全新世漸趨停息。在地表形成了大面積的熔岩台地及星羅棋布的火山錐。據統計玄武岩流面積達7500平方公里,火山錐近70個。
④著名的騰沖火山群位於滇西橫斷山系南段的高黎貢山西側,火山及熔岩流以騰沖縣城為中心成一南北向延伸的長條形,面積87×33平方公里,計有火山錐70餘座,其中火口完整的22座,遭破壞的10座,其餘為無火口火山。火山及熔岩活動自上新世始至全新世。本區以極豐富的地熱資源著稱於世,據1974年不完全統計,騰沖縣79個泉群中,溫度在90℃以上者有10處,地表天然熱流量達25.498× l04千焦耳/秒,一年相當於燃燒27萬噸標准煤。在地熱區高溫中心熱海熱田,遍布汽泉、熱泉、沸泉,水聲鼎沸,水汽蒸騰、數里之外可見。另外該區地震頻繁,並具岩漿沖擊型地震的特點:小震、群震、淺震甚多。表明熱田下部存在尚未溢出的殘余岩漿體活動,成為地熱流的強大熱源,目前火山仍處微弱活動過程。
⑤在羌塘(藏北)高原北部,由於上新世以來青藏高原強烈隆起,伴隨著強烈的地殼運動,留下了分布較廣的多期火山活動遺跡。可劃分為6個火山群。其中西昆侖山中克里雅河上游位於海拔4700米處的高145米的1號火山,曾於1951年5月27日爆發,延續數晝夜,為中國大陸火山活動的最新記錄。該區位置最南的大火山群——巴毛窮宗火山群,最高達5398米,是中國最高的火山。
⑥台灣島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內,北部大屯火山群為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期火山活動的產物,並有澎湖列島等火山島。這些火山不僅形成了台灣島北部獨特的火山海岸,而且有些火口至今仍有硫氣噴出。如由7個小山峰組成的七星火山的東南山腹冷水坑爆裂口的硫氣孔,硫的最高年產量達455噸。
⑦太行山東麓有名的井陘雪花山玄武岩(N2—Q1)、湯陰黑山頭玄武岩(Q1—Q2)等及河北平原內部黃驊附近的「小山」和無棣附近的「大山」也為新生代以來火山活動的產物。華北平原底部並發現有4層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夾層,說明在太行山的抬升和華北平原的下沉過程中,也曾伴隨有多次岩漿噴出活動。
⑧南京附近有上新世噴發的上「方山」玄武岩和下「方山」玄武岩,長江北岸的盱眙、六合(見六合縣)及南岸江寧一帶均有由10餘座火山錐組成的小型火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