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東平陵故城遺址

東平陵故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3 12:49:16

Ⅰ 山東省歷史文化古跡名稱及發現時間和簡介要10 個以上急需!!!!!!!!!!!!!!

中國「2000年考古十大發現」的洛庄漢墓,洛庄漢墓位於章丘市棗園鎮洛庄村西專約1公里處,南距屬106國道約1公里,西距東平陵故城約6公里。
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龍山文化
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
最早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古「齊長城」;

Ⅱ 想知道: 濟南市 山東英才學院附近哪有遺址

山東英才學院附近沒有遺址!距離山東英才學院的遺址最近的要到章丘市了!
章丘市有:
一、城子崖遺址
位於龍山街道武源河東岸高阜地帶。宛若城垣,鄉土史稱「鵝鴨城」,故名城子崖。 「龍山文化」代表遺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及周、漢文化遺存。南北長520米,東西寬430米,總面積20餘萬平方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吳金鼎首先發現。1930~1931年,進行2次發掘,揭露面積1.5萬平方米。城子崖遺址文化層厚達4~6米,
分上下兩層,上層出土的有豆鬲等灰陶器物,為東周時期遺存;下層出土器物以泥質夾砂黑陶為主,其中蛋殼黑陶器為稀世珍品,稱黑陶文化。因遺址與龍山鎮毗鄰下層所代表文化共同體便正式命名為「龍山文化」,年代在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1990年,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再次發掘,發現距今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城和夏代城址,表明當時東部地區的社會生產力居於全國領先地位,是中國早期文明的中心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城子崖遺址」碑碣1塊。1982年,立界碑4塊。被評為1990年度和「七五」期間全國雙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二、西河遺址
位於龍山街道龍山三村北約500米處, 東距龍山文化命名地——城子崖遺址約1600米。其主要文化遺存為西河文化時期,還有少量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以及部分漢唐時期遺跡和遺物。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距今8400~7700年,填補了山東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空白。西河遺址發現並認識之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抽出部分人員於1991年6月在龍三磚廠北側進行了第一次發掘,發掘面積450平方米,發現了西河文化時期的兩座房子和部分灰坑,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
三、東平陵故城
是漢代濟南國、濟南郡、平陵縣治所遺址。自公元前204年至815年,歷經1000年。位於龍山街道駐地東北約0.6公里處,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城址略呈方形,邊長各約1900米,總面積約360萬平方米。城址四周可見殘存的夯土城牆,寬10~30米、高1~4米不等,城牆頂殘寬2~7米,地下保留的牆基寬40米,有4座城門遺址。1975年,進行探測、發掘,搜集到大量遺物。陶器有板瓦、筒瓦、瓦當、平磚、空心磚、地下管道、路釘童棺、瓮缸、背壺、模拍等。器物花紋為禾鋤紋、羊角紋、雙鳥紋、人面紋等。文字瓦當為「千秋萬歲」「萬歲富貴」等。鐵器有鋤、钁、鏟、鋸、錛、斧、刀、劍、犁、范等。石器有磨、臼、柱礎、滑石錢范。銅器有鏃頭、五銖、貨幣、大泉五十、銅燈、銅洗,洗有銘文「延平元年制」。城內地貌南高北低,遺址中部西側300~400米的范圍內殘留大量殘渣、礦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燒土,為當時的冶鐵遺址,說明當時手工業非常發達。另外,在群眾稱之為「殿基地」的城東北方向,出土大面積的夯土和鋪地磚及房基,證明這一帶為東平陵宮殿區。由此斷定東平陵城是漢代政治、經濟、手工業高度發達的重要城池。東平陵故城城址保存較好,四周城牆猶存,是山東保存最好的一座古代城址。1978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碑碣1塊。2006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小荊山遺址
位於刁鎮茄庄村南約500米處, 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1991年春,縣博物館文物調查時發現該遺址。 是年10月至1992年2月,濟南市文物處與縣博物館對該遺址瀕臨消失部分進行了搶救性發掘。1993年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對其進行第二次發掘。兩次發掘面積共計600餘平方米。發掘結果表明,遺址文化堆積原為1.5~2米,內涵較為單純,主要為西河文化遺存,具有明顯的氏族部落特徵。小荊山遺址發現一處氏族墓地。墓葬年代距今約8000~9000年。墓地位於居住區東南30米處,墓坑東西向密集排列有序,形制為南北長方形豎穴。葬式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石、骨、蚌、陶器。陶器以夾砂紅褐陶和紅陶為主,灰陶和灰褐陶佔一定比例,均手制,陶器燒成火候較低。該遺址是山東目前所知為數不多的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遺址中較為重要的一處,填補了山東地區北辛文化以前考古學文化的空白,對於了解和認識海岱地區乃至國內同時期文化面貌,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2006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大康遺址
2001年5月,市博物館對相公庄鎮大康遺址進行調查清理,共開探方2個,清理灰坑5個、新石器時代墓葬1座,出土陶器、石器等10餘件。
六、馬安遺址
2004年4月13日至2005年10月28日, 濟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章丘市博物館對雙山街道馬安村馬安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 共開探方77個,發掘面積5150平方米,發掘墓葬102座,灰坑239個,出土各類文物157件。
七、王官遺址
位於刁鎮王官村南,屬北辛文化至戰國時期的遺址。遺址東西寬約600米,南北近50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1989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對此遺址進行試掘,區域內主要為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遺存, 是泰沂山系以北的一處重要古文化遺存。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焦家遺址
位於龍山街道焦家村西約800米處。 遺址中部隆起,四周低平,為大汶口文化遺存,並有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漢代的遺存。其東西長約900米,南北寬約700米,西部一直延伸至歷城區境內。1987年發現,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試掘,出土及採集大量石器、陶器等。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王推官遺址
位於寧家埠鎮王推官村南,向北可延伸至村中。東西約800米,南北約200米,面積16萬平方米以上, 文化堆積厚約2.5米,包含有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和漢代的遺存。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
1989年曾先後對該遺址進行試掘,清理房址6座、灰坑96個、墓葬16座、
灶1個,出土各類陶器30餘件。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侯家遺址
位於明水街道侯家莊北約700米, 1987年3月文物普查時被發現。文化堆積厚約1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主要為春秋、戰國時遺存,採集遺物有陶鬲、豆、盆、罐等,是濟南地區東周時期的重要遺址之一。
十一、寧家埠遺址
位於寧家埠鎮寧家埠村北約200米處。 1988~1989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進行大規模發掘。遺址面積約20萬平方米,有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和漢代遺存,以商周時期遺存最為豐富,出土遺物有陶鬲、豆、簋等,保存較好。
十二、巡檢遺址
位於相公庄鎮巡檢村西北, 1987年4月文物普查時發現。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米左右,主要為商周時期遺存,是濟南市商周時期重要遺址之一。
十三、邢亭山遺址
位於曹范鎮北3公里處。遺址南北地勢略高,向東為緩坡,西為大溝,河邊台地,屬龍山文化時期遺址,東西寬約150米,總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遺址文化層厚約2.5米,最深處達3米以上。1982年發現該遺址,1985年曾試掘,出土的遺物有石、骨、蚌、陶器等,陶器以黑色多見,器類豐富多彩,造型優美別致,1995年,被公布為濟南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南河遺址
位於綉惠鎮南河村東200米處,1987年3月文物普查時發現,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米以上, 主要為商周時期遺存,採集遺物有陶鬲罐等,是濟南市商周時期的重要遺址之一。
十五、埠村東南遺址
位於埠村街道埠村東南約100米,西巴漏河東岸,1987年11月文物普查時發現,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0.5~2.4米,主要為北辛文化遺存。
十六、黃桑院遺址
位於龍山街道黃桑院村北,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面積約10萬平方米,包含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等時期遺存,以岳石文化最為豐富,是濟南市岳石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
十七、土鼓城遺址
位於明水街道綉水居東。 《水經注》 雲:「濟水右納百脈水,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按:土鼓城百脈水出其西,楊緒溝水逕其東,二水之間其城在焉)」。1973年,文物普查,在綉水村東發現有漢代陶片。1980年,明水大街展寬時,在小峨眉山北端挖出編鍾3個。
十八、舊軍遺址
據舊《章丘縣志》 載:「清平軍在縣治北一十五里舊軍鎮」。宋景德三年(1006年),齊州以章丘置清平軍。宋熙寧三年(1070年),廢軍復為縣,隸齊州,稱舊清平軍鎮。後沿革為舊軍鎮。時,舊軍鎮水陸交通便利,村西南有白雲湖,盛產魚蝦、藕葦。小清河從村中穿過,船隻往來如梭,景似江南。明洪武二年(1369年),外縣移民遷至舊軍鎮落戶,以姓氏集中居住。李姓住李家亭街,孟姓住南北孟家寨。為防洪水、戰亂,築土圍牆。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舊軍鎮設稅課局,收白雲湖稅達56年之久。清咸豐十一年 (1861年) ,舊軍圍牆重修加高按古城式樣建炮台、城樓。四門有石鐫橫額:東作、西成、南、拱北。民國初,為南北交通要道,汽車站設於鎮中心。解放後,存有孟氏故宅1處,
現已殘缺不全。1981年文物普查時,將清平軍城垣和孟氏故宅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寧戚城遺址
據舊《章丘縣志》 載,在縣治東北12.5公里。《水經注》雲:「寧戚城當在濟水之南,獺河之東。 」1981年,文物普查,在刁鎮東南張官、王官兩村之間發現大片文化層,有灰陶豆、
罐燒土層及漢代墓葬多處。因張官、溪柳兩村窯場用土,遺跡大部破壞。所掘陶器屬戰國、秦、漢時期文物。
二十、水寨城遺址
漢建安十二年(207年) ,黃巾軍首領張角為屯兵,在今水寨鎮城子庄建城堡,稱黃巾固(齊人壘堡為固故名)。
二十一、冶鐵遺址
位於棗園街道權庄村東南400米處。南北長30米,東西寬20米,總面積600平方米。上邊現一窯口,有生鐵渣、鐵钁頭、磚瓦、灰陶器等。四周崖壁有紅燒土多處,均屬漢代遺物。1981年,文物普查,定為漢代冶鐵遺址,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二、廣宗、平郭故城遺址
章丘市文祖鎮《魏書·地形志》雲,東平原郡領縣六,五曰廣宗。舊《章丘縣志》載:「廣宗城在縣治東南五十里文祖鎮」。文祖鎮為章(丘)、萊(蕪)通衢。鎮東南青山下與鎮北孤山南分別為廣宗、 平郭兩城。城南大溪西通爪漏河(今西巴漏河)。近年來,群眾在文祖鎮南「夜戰溝」,挖出大批鐵桿鏃頭、刀幣、錢范等物,多屬戰國、秦、漢遺物。

Ⅲ 位於濟南處是什麼遺址

【西河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西北約400米處。
【城子崖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漢代的遺存。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武原河畔被稱為"城子崖"的台地上。
【大辛庄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代中晚期遺址。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大辛庄東南。
【小屯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周時期遺址。位於濟南城西南長清縣歸德鎮小屯村東、前平村西南的瀕河高地上
【東平陵故城】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代濟南國、濟南郡、平陵縣治所遺址。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東北,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西南長清縣孝里鎮孝堂山(原名巫山)頂。
【黃石崖石窟造像】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市歷下區千佛山東南
【道貴墓】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齊墓葬。位於濟南市歷下區馬家莊南(現山東省冶金賓館樓下)。
【四門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市歷城區青龍山小坡上。
【靈岩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西南泰山北麓長清縣萬德鎮靈岩峪方山之陽。
【興國禪寺】位於濟南城南千佛山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築,佔地3000平方米。
【房彥謙墓】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墓葬。位於濟南市歷城區彩石鄉西彩石村北1公里處趙山之陽。
【千佛崖石窟造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稱"神通寺造像"。位於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東北白虎山腰。
【九頂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九塔寺內。
【龍虎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南金輿谷西北白虎山坡下
【多寶佛塔】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西南平陰縣翠屏山(又名水山)頂的玉皇閣院內。
【卧虎山風景區】位於濟南城南山區仲宮鎮西4公里處。
【齊煙九點坊】位於濟南城南千佛山西盤道中段。
【萬竹園】位於趵突泉西鄰。面積1.4公頃。始建於元代,因園內有竹林而得名。明代隆慶年間,為內閣大學士殷士儋所有,改稱"通樂園",又名"川上精舍"。
【五峰山】位於濟南城西南25公里處長清縣境內。

Ⅳ 山東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跨地區
大澤山 :在膠東半島西部,主峰在平度、萊州間。
磨箕山 :在莒南縣、莒縣交界處。
龜蒙頂 :在蒙陰、平邑兩縣交界處。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沂南兩縣交界的沂蒙山區。
昆嵛山 :橫亘於文登、牟平兩縣市交界處。
德州市
蘇祿王墓* :在德州市北郊北營村中。
樂陵市
文廟 :在樂陵市區內。
五里冢 :在樂陵市城關鎮。
惠王冢龍山文化遺址; 在樂陵市楊安鎮。
「魏王城」遺址: 在樂陵市大顧家村北。
「萃賢亭」遺址:在樂陵市舊樂陵村。
理元寺遺址 :在樂陵市奎台鄉。
漢三女冢: 在樂陵市。
禹城市
雙槐冢 :在禹城市禹城鎮。
元孫郁墓 :在禹城市梁家鄉。
邢寨汪龍山文化遺址; 在禹城市梁家鄉。古高唐城遺址 :在禹城市袁營鄉。
禹王亭遺址: 在禹城市。
八棱經幢: 在禹城市。
金代鐵鍾:在禹城市。
陵縣
東方朔墓: 在陵縣神頭鎮西南。
東方朔畫贊碑: 在陵縣城文化館內。
漢神頭墓群: 在陵縣神頭鎮。
侯家古墓: 在陵縣邊臨鎮。
秦厭次古城遺址: 在陵縣神頭鎮。
寧津縣
明建清真寺: 在寧津縣長官鎮東街回民區。
齊河縣
尹屯龍山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商周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
晏嬰冢 :在齊河縣。
武城縣
竇建德點將台: 在武城縣。
慶雲縣
唐棗 :在慶雲縣周尹村東北。
無棣故城遺址: 在慶雲縣。
大丁廟古墓群:在慶雲縣。
平原縣
千佛塔: 在平原縣崔家廟。
龍門: 在平原縣平原鎮。
明建文昌閣: 在平原縣恩城。
夏津縣
大成殿: 在夏津縣。
明植古棗樹: 在夏津縣三十里鋪村東。
臨邑縣
龍泉寺: 在臨邑縣。
明監宗御史邢侗「來禽館」遺址: 在臨邑縣臨邑鎮。
漢白玉丈八佛: 在臨邑縣德平鎮。
漢末文人彌衡故里遺址: 在臨邑縣德平鎮。
彌衡井: 在臨邑縣德平鎮。
清涼禪院遺址: 在臨邑縣清涼店村北角。
東營市
南宋大殿: 在東營市。
營子遺址: 在東營市。
冢頭墓群: 在東營市。
孤島溫泉: 在東營市河口區。
墾利縣
勝利引黃閘: 在墾利縣勝利鄉。
廣饒縣
孫武園: 在廣饒縣城。
南宋大殿: 在廣饒縣城內西北隅。
冢頭墓群: 在廣饒縣。
傅家遺址: 在廣饒縣廣饒鎮。
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廣饒縣傅家。
馬鳴寺碑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呂古墓: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水磨遺址: 在廣饒縣稻庄鎮。
營子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寨村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馬跑泉 :在廣饒縣丁庄鎮。
唐頭營遺址: 在廣饒縣丁庄鎮。
永寧寺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百冊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西辛張遺址 :在廣饒縣李鵲鄉。
張郭遺址: 在廣饒縣小張鄉。
小張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南趙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草橋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柏寢台: 在廣饒縣花官鄉。
南口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利津縣
鐵門關遺址: 在利津縣前關村。
望參戰國遺址: 在利津縣。
元王升墓: 在利津縣。
荷澤市
牡丹區
菏澤牡丹之鄉: 在牡丹區。
曹州牡丹園: 在牡丹區。
鄄城縣
堯王墓: 在鄄城縣。
萬全庄石獅: 在鄄城縣。
杏花崗陳王台: 在鄄城縣。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忠墓: 在鄄城縣劉垓村。
單縣
百獅坊-百壽坊: 在單縣城內。
鄆城縣
肖堌堆商代文化遺址: 在鄆城縣。
五代唐塔: 在鄆城縣。
萬人堌堆: 在鄆城縣武安鎮。
明柏林寺: 在鄆城縣漢石橋鄉。
曹縣
安陵堌堌堆: 在曹縣韓集鎮。
郗堌堆: 在曹縣。
梁堌堆: 在曹縣。
郜堌堆:在曹縣。
商、漢古遺址: 在曹縣普連集鎮。
定陶縣
官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定陶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仿山: 在定陶縣。
戚姬寺: 在定陶縣杜堂鄉。
梁王台: 在定陶縣。
項梁墓: 在定陶縣。
巨野縣
五代唐永豐塔: 在巨野縣巨野鎮。
明建文廟 :在巨野縣巨野鎮。
西漢御史大夫卜式石碑: 在巨野縣營里鄉。
「巨野教案」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鄉。
麒麟台古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
東明縣
竇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荊台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
唐單雄信墓: 在東明縣城關鎮。
清大成殿: 在東明縣城關鎮。
黃河渡口: 在東明縣高村集北。
成武縣
大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成武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唐開元石塔: 在成武縣。
壽峰: 在成武縣。
文亭山: 在成武縣成武鎮城西。
春秋防城遺址: 在成武縣孫廟鄉。
濟南市
七十二泉 多分布於濟南市舊城區。
趵突泉: 在濟南市西門橋南。
李清照紀念堂: 在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北。
珍珠泉: 在濟南市泉城路北。
黑虎泉: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 。
五龍潭: 在濟南市舊城西門外,南距趵突泉約0.5公里。
大明湖: 在濟南市舊城北部。
小滄浪: 在大明湖西北岸亭園。
厲下亭: 在大明湖中小島上。
北極閣: 在大明湖東北岸。
遐園: 在大明湖南岸、南門西側。
辛稼軒紀念祠: 在大明湖南岸原李公 (鴻章) 祠內。
解放閣: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
萬竹園: 在濟南市西青龍街與花牆子街的轉角處。
廣智院舊址: 在濟南市廣智院街 (今文化西路103號)。
濟南道院: 在濟南市上新街南首。
南大寺: 在濟南市禮拜寺街。
千佛山: 在濟南市南郊。
興國禪寺:* 在千佛山之陰半山坳中。
黃石崖造像: 在濟南市東南螺絲頂山主峰西側黃石崖。
大佛頭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佛慧山北。
大佛寺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南青銅山南壁懸崖上。
玉函山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玉函山上。
龍洞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東南。
四門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
龍虎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四門塔西北白虎山下。
千佛崖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龍虎塔西白虎山崖壁上。
九頂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靈鷲山九塔寺內。
華不注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部。
張養浩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園張庄村東。
房彥謙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採石村東北。
章丘市
城子崖遺址:* 在章丘市龍山鎮東北。
李開先墓: 在章丘市埠村鎮東稻庄村南。
百脈泉: 在章丘市明水鎮。
舊軍: 在章丘市明水北19公里刁鎮。
赫胥氏陵: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代酈食其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終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馬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平陵王墓: 在章丘市山後寨。
董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章丘市。(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齊長城遺址: 在章丘市。
東平陵故城遺址: 在章丘市。
趙八洞石刻造像: 在章丘市。
長清區
五峰山: 在長清區城東南,為泰山支脈。
洞真觀: 在五峰山東側志仙峰下。
蓮花洞石刻造像: 在五峰山西峭壁上。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長清區孝堂山上。
靈岩寺*: 在長清區東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
千佛殿 :在靈岩寺內。
辟支塔 :在靈岩寺內。
墓塔林: 在靈岩寺西。
積翠證明龕 在長清區靈岩寺後方山之巔。
濟陽縣
商周時期鄺 冢遺址: 在濟陽縣。
小李遺址: 在濟陽縣。
劉台遺址: 在濟陽縣。
玉皇冢遺址: 在濟陽縣。
龍山文化遺址: 在濟陽縣鄺家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平陰縣
洪範池: 在平陰縣洪範池鄉。
多寶佛塔: 在平陰縣翠屏山 (水山) 頂的玉皇閣院內。
書院泉: 在平陰縣。
石門邑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斗祭台商周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
項王墓 :在平陰縣。
明文學家於慎行墓: 在平陰縣。
北安故城遺址: 在平陰縣安城。
商河縣
商蘆坊遺址: 在商河縣。
漢小宮庄墓群: 在商河縣。
濟寧市
太白樓: 在濟寧市南部舊城牆之上。
浣筆泉: 在濟寧市浣筆泉路西。
崇覺寺鐵塔*: 在濟寧市鐵塔寺內。
漢碑群: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市教育局院內東北隅。
聲遠樓: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
東大寺: 在濟寧市小閘口古運河西岸。
曲阜市
魯國故城:* 在曲阜市舊城區。
仰聖門: 即曲阜市舊城正南門,正對孔廟。
闕里坊: 在曲阜市孔廟東牆外闕里街。
孔廟*: 在曲阜市舊城內。
欞星門 :即孔廟大門。
奎文閣: 在孔廟同文門與十三御碑亭之間。
十三御碑亭: 在孔廟大成門前。
杏壇: 在孔廟大成殿前甬道正中。
大城殿: 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
寢殿: 在大成殿之後,為孔廟三大殿之一。
聖跡殿: 在孔廟寢殿之後。
漢魏六朝碑刻陳列館: 在孔廟東廡。
玉虹樓法帖石刻: 嵌於孔廟東西廡北端。
孔子故宅: 在孔廟東路承聖門內。
詩禮堂: 在孔廟故宅井前。
魯壁: 在孔廟故宅井之後。
孔府*: 在曲阜市城內,西與孔廟毗鄰。
孔府大門: 在曲阜孔府。
重光門: 在孔府大堂前。
六廳: 在孔府大堂東西兩廂。
大堂: 在孔府二門內。
二堂: 在孔府大堂之後。
三堂: 在孔府二堂之後。
內宅門: 在孔府三堂之後。
前上房: 孔府內宅第一進院落的正廳。
堂樓: 在孔府前上房之後。
鐵山園: 即孔府後花園
孔府西學院: 在孔府西路。
慕恩堂: 在孔府東路。
孔林*: 在曲阜市城北1.5公里。
享殿: 在孔林洙水橋北。
萬古長春坊: 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
孔子墓: 在孔林內東享殿後。
孔尚任墓: 在孔林東北隅、環林路外側。
孔令貽墓: 在孔林東偏北、環林公路東側。
尼山孔子廟: 在曲阜市東南30公里尼山東麓。
洙泗書院: 在山東曲阜市舊城東北4公里,面洙 (水) 背泗 (水)。
顏廟: 在曲阜市舊城北部陋巷街。
梁公林: 在曲阜市舊城東13公里防山之北。
孟母林: 在曲阜市小雪鄉鳧村東、馬鞍山麓。
周公廟: 在曲阜市舊城東北1公里周、漢宮殿舊址上。
少昊陵: 在曲阜市區東4公里舊縣村東北。
石門山: 在曲阜市區東北25公里處。
九龍山崖墓: 在曲阜市九龍山南坡。
兗州市
興隆塔: 在兗州市城東北隅原興隆寺中。
西吳寺新石器遺址:在兗州市小孟鄉。
北辛文化遺址: 在兗州市小孟村北。
屯頭大汶口-龍山遺址: 在兗州市。
新嶧商周文化遺址:在兗州市。
春秋瑕邱故城址: 在兗州市。
春秋、秦漢遺址 :在兗州市二十里鋪。
古乘丘城遺址 :在兗州市故縣村北。
舊石器人類墓葬群: 在兗州市王因。
漢樊城遺址: 在兗州市黃屯。
元高唐州判薛瑞墓碑: 在兗州市薛家廟村東南。
鄒城市
孟廟*: 在鄒城市區南關。
孟府*: 在鄒城市區南關,東與孟廟毗鄰。
孟林: 在鄒城市區東北四基山西麓。
朱檀墓: 在鄒城市區北九龍山南麓。
鐵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西北鐵山之陽。
崗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北崗山北麓,分布在名叫「狼溝」的山谷中。
葛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東北葛爐山西麓花崗岩石坪上。
嶧山 :在鄒城市東南。
魚台縣
武景亭遺址 :在魚台縣。
孔廟大殿: 在魚台縣。
魚台舊城遺址: 在魚台縣。
棲霞堌堆新石器遺址: 在魚台縣李閣鄉。
武棠序遺址: 在魚台縣武台鄉。
金鄉縣
文峰塔: 在金鄉縣。
魚山堌堆商文化: 在金鄉縣。
白垞集: 在金鄉縣。
嘉祥縣
青山寺: 在嘉祥縣城西南7.5公里。
武氏祠: 在嘉祥縣武翟山 (一作武宅山)下。
武氏墓群石刻 :在武氏祠內。
劉賀廢壙: 在嘉祥縣金山之陽山腰處。
曾廟: 在嘉祥縣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
微山縣
微山島: 在微山縣南、微山湖中。
仲子廟: 在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
伏羲廟: 在微山縣兩城鄉劉庄西。
汶上縣
寶相寺塔: 在汶上縣城西北隅。
分水龍王廟: 在汶上縣南旺鎮北。
關帝廟: 在汶上縣汶上鎮。
唐故城遺址: 在汶上縣汶上鎮。
古闞城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魯桓公墓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白英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古桃城遺址 :在汶上縣軍屯鄉南桃村。
軍屯漢墓葬群:在汶上縣軍屯鄉。
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縣軍屯鄉。
古陽城遺址: 在汶上縣郭樓鄉。
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縣白石。
唐鄭王城遺址: 在汶上縣白石鄉鄭城村。
北齊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縣白石。
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縣白石。
界牌周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苑庄。
唐陽城故址: 在汶上縣義橋。
周馬神廟遺址: 在汶上縣義橋。
大徐龍山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徐海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中店漢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東周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泗水縣
卞橋: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卞橋村東,橫跨泗河上游支流上。
泗水泉林: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陪尾山下。
小黃溝大汶口遺址: 在泗水縣。
下蘆城遺址: 在泗水縣。
古卞城遺址: 在泗水縣。
仲廟遺址: 在泗水縣泗水鎮。
北魏漢陽縣故城遺址: 在泗水縣故縣村北0.5公里。
安山寺: 在泗水縣泗張鄉。
梁山縣
馬刨泉: 在梁山縣北崑山上。
梁山: 在梁山縣南,北瀕東平湖。
梁孝王墓: 在梁山縣。
十里杏花村: 在梁山縣。
聊城市
光岳樓: 在聊城市舊城中心。
傅家塋: 在聊城市舊城城南1.5公里。
山陝會館:* 在聊城市東關古運河西岸。
隆興寺鐵塔: 在聊城市東關原隆興寺內。
臨清市
舍利寶塔; 在臨清市西北運河東岸。
清真寺: 在臨清市西、衛運河東岸先鋒橋畔。
螯頭磯: 在臨清市汶河分汊處。
高唐縣
梁村塔: 在高唐縣城北梁村。
戰國齊盼子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東漢華歆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高唐文廟: 在高唐縣高唐鎮。
大觀八行碑: 在高唐縣高唐鎮。
唐代大覺寺遺址: 在高唐縣梁村鎮。
清平縣迎旭門遺址: 在高唐縣清平鎮。
金代信武將軍虞寅墓: 在高唐縣谷官屯村。
陽谷縣
古阿井: 在陽谷縣東北阿城鎮。
景陽崗: 在陽谷縣城東南17.5公里。
茬平縣
三十里鋪龍山-戰國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孟嘗君練兵場遺址: 在茬平縣。
魯連仲祠堂: 在茬平縣王老鄉。
尚庄遺址: 在茬平縣。
檯子高遺址: 在茬平縣孫橋鄉。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莘縣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 在莘縣西南大張村附近。
東魯店遺址: 在莘縣。
齊桓公會盟台遺址: 在莘縣朝城鎮。
鄭板橋縣衙舊址: 在莘縣古城鎮。
韓國昌墓: 在莘縣董杜庄鄉。
東阿縣
曹子建墓碑: 在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曹植墓北側。
青冢子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阿縣楊柳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冠縣
黑旗軍起義紀念地: 在冠縣。
蕭城遺址: 在冠縣北館陶鎮。
武訓大殿: 在冠縣。
臨沂市
羅炳輝墓: 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
洗硯池: 在臨沂市區考棚路西側北段。
銀雀山金雀山漢墓群 :在臨沂市區東南部,東臨沂水河。
漢竹簡墓: 在臨沂市內。
王羲之故居: 在臨沂市內蘭山區洗硯池街。
寶泉寺遺址: 在臨沂市羅庄區。
湯頭溫泉: 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
東周-漢代墓葬群: 在臨沂市黑墩鄉鳳凰嶺一帶有墓葬88座。
沂南縣
漢畫像石墓: 在沂南縣城西北寨村。
陽都故城遺址: 在沂南縣磚埠鎮沂河西岸。
郯城縣
郯國故城: 在郯城縣郯城鎮北。
觀竹寺遺址: 在郯城縣新村北。
黑龍潭遺址: 在郯城縣。
郯子林: 在郯城縣。
沂水縣
穆陵關齊長城遺址: 在沂水縣城北50公里。
漢東安故城: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南。
西漢皇冢子漢墓群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北。
北代莊周、漢遺址: 在沂水縣北代庄村東。
崮子頂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
薛王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高庄鄉馬蘭村。(
蒼山縣
荀子墓 :在蒼山縣蘭陵東南1.5公里。
蘭陵古墓: 在蒼山縣。
南朝梁詩人何遜墓 :在蒼山縣長城村內。
費縣
費縣故城遺址: 在費縣。
玉環山仙人洞: 在費縣。
上冶玉泉觀: 在費縣上冶村。
西蔣龍山文化遺址: 在費縣新橋鄉石橋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玉泉書院 :在費縣上冶村
戰國防城遺址: 在費縣方城村。
苑上商代遺址: 在費縣朱田鄉。
漢墓群: 在費縣朱田鄉。
唐銀杏樹: 在費縣朱田鄉。
春秋古台遺址: 在費縣劉庄鄉。
魯郎城故址: 在費縣劉庄鄉。
平邑縣
功曹闕 :在平邑縣城。
天寶山: 在平邑縣天寶鄉境內。
左寶貴衣冠冢 :在平邑縣地方鎮地方村西,北依紅石嶺。
曾點基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澹臺滅明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康成石室」: 在平邑縣南武城山。
莒南縣
向國故城遺址: 在營南縣。
舊石器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龍山文化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蒙陰縣
蒙山三關:白馬關、九女關、紫荊關 在蒙陰縣。
「中山晚照」 在蒙陰縣坦埠鎮中山之陽。
西漢盧縣故城遺址 :在蒙陰縣故縣村。
「堂阜遺址」: 在蒙陰縣常路村北。
岱崮保衛戰遺址: 在蒙陰縣岱崮鎮。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縣垛庄鎮泉橋村東。
清建清真寺大殿: 在蒙陰縣南芙蓉村。
臨沭縣
郭家山遺址: 在臨沭縣。
北構頭古墓群: 在臨沭縣鄭山鄉。
新石器龍山、岳石山遺址: 在臨沭縣北溝頭村東北50米。
徐賀城古遺址: 在臨沭縣醋庄鄉。
卡麻科古遺址: 在臨沭縣店頭鄉。
案子古遺址: 在臨沭縣周庄鄉。
冠山仙人洞: 在臨沭縣山裡村。
長春寺銀杏樹: 在臨沭縣山裡村。
後利城遺址: 在臨沭縣蛟龍鎮。
馬庄古遺址: 在臨沭縣曹庄鎮。
西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曹庄鎮。
明建清真寺; 在臨沭縣張賀城村北。
陳官莊古墓群遺址: 在臨沭縣石門鎮。
青雲山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坊口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黃家屯古槐: 在臨沭縣青雲鄉。
青島市
前海棧橋: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
八大關: 在青島市東部。
匯泉: 在青島市東南。
小青島: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與前海棧橋隔海相望。
湛山寺: 在青島市東部湛山西南、太平山東麓。
康有為墓: 在青島市浮山南麓,大麥島村北山。
小魚山: 在青島市市南區福山支路西端。
觀象台: 在青島市市南區觀象二路15號。
嶗山: 在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區東部。
太清宮: 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
上清宮: 在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
華嚴寺: 在嶗山東部那羅延山 (亦稱華嚴山) 麓。
太平宮: 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
明霞洞:在嶗山南部昆侖山 (亦稱玄武峰) 腰。
華樓宮: 在嶗山北部華樓山。
九水: 在嶗山白沙河上游。
龍潭瀑: 在嶗山南部八水河上游,北距上清宮約1公里。
膠南市
琅琊台 在膠南市夏河城東南5公里。
東皂戶遺址 在膠南市。
向陽村遺址 在膠南市寶山鄉。
齊長城遺址 在膠南市市美鄉徐家前夼。
龍山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西南部。(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西漢祝茲城遺址 在膠南市膠河鄉柏鄉。
膠州市
三里河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
西庵遺址 在膠南市張家屯鎮。
秦柏欄將軍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元武義將軍盧琮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牧馬城 在膠南市。
漢祓國古城 在膠南市。
三官廟 在膠州市雙京村。

Ⅳ 濟南東平陵故城怎麼樣,值得專門一去么

濟南東平陵故城位於章丘區龍山鎮。「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這里所說的平陵城就是指東平陵城。為什麼叫東平陵城?難道還有西平陵城?這是因為,在陝西的扶風縣也有座平陵城,因為章丘的平陵城位於東部,因此人們稱之為「東平陵城」

東平陵城是濟南最早的「治所」。漢初設立濟南郡,這是「濟南」作為地理名詞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治所」是古代地方政府辦公所在。也就是說,濟南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時,其權力核心位於東平陵城。

先有平陵城,後有濟南府

東平陵城作為濟南的政治權力中心存在了1500多年。西晉永嘉年間,濟南的治所西遷至歷城。東平陵城這座曾誕生歷史上唯一濟南籍皇帝王莽的王城,從此成為一片平地荒原。

現在,東平陵是一片廣袤的農田,尚留有築土夯成的城牆。殘存的城牆最高約四米,最寬處有二三十米,遠看如同一座小土山。牆下並沒有護欄阻擋,踩著泥土可登上城牆。

城牆最寬處有二三十米

東平陵在西晉被廢置後,千百年來始終作為農田供農民耕種。根據記載,鼎盛時期的東平陵城呈正方形,佔地400多萬平方米,王宮雕梁畫棟,廟宇巍峨,達官、百姓生活安然,樂在其間??這樣一座王城為什麼成為農田?而且根據當地傳統,任何人不能在這片農田裡居住也不能建屋架梁。這又是為什麼?

原來這與當地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有關:因為這里曾是王城,而且出過皇帝。因此,城裡的王者之氣盛大,廢置後達官貴人遠離,留下的普通百姓承擔不了這份王氣,住進去會生病。

殘存的城牆最高約四米

關於這片曾經的王城,還籠罩著許多神秘的面紗,比如民間傳說:夜晚不能進入,冒然闖入會遇到曾經的王城護衛阻擋,不僅容易迷路還會發生各種玄幻的事情;結婚嫁女者不能穿過農田的土地,必須繞道而行,否則也會發生玄幻之事;每過60年,王城盛景將重現一次??

東平陵城的王宮、廟宇早已化為塵土,高大的城牆殘存成土包。據當地人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東平陵城的城牆規模還十分可觀,高達五六米,寬約50米。農民不斷來這里挖土取土,城牆不斷縮小、變矮。

東平陵城的王宮、廟宇早已化為塵土

上世紀70年代的數次發掘後,東平陵城的歷史地位得到顯著提高,1977年成為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果到東平陵城尋古探幽,不妨順路去城子崖史前遺址參觀一下。這處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位於章丘區龍山鎮龍山村,以"黑陶文化"聞名於世,又被稱為"龍山文化"。

Ⅵ 譚國的故都遺跡

譚國故城,古史記載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預註:「譚在濟南平陵縣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兩公里處。《齊乘》:「東平陵在濟南東七十五里。春秋譚國,齊桓滅之。古城在西南,龍山鎮相對。」今城子崖隔武源河與龍山鎮相對。《水經注.濟水》:「關蘆水來源馬耳山,北經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與武源水匯合,水出譚城南平澤中,世謂之武源泉。北經譚城東,俗謂之有布城也。又北經東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也,後乃加平,譚國也。」武源水從發源至入巨合水,流經不過十餘里,而濱河古遺址平陵,巨合皆在其北,南則僅有城子崖,可見是譚城非城子崖莫屬。這些記載說明譚城位於武源水與關蘆水之間平陵城西南,隔關蘆水與龍山鎮相對。現武源水已乾涸,河道已整平,但從附近整體地貌上看,仍然依稀可辨原河道走向。譚國故城遺址,宛若城垣,斷垣殘壁至今矗立在沃野平疇上。譚國故城的具體位置,不僅見載於官方的大量典籍、方誌,也見載於民間收藏的各地《譚氏族譜》之中。古譚城是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先生首次發現。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首次進行發掘,揭露面積15.600平方米,整個遺址南北長530米,東西寬430米,牆基寬12.113米,總面積22,3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一般為4米左右。1989年至1991年又再次進行發掘,有了新的認識:「龍山文化人來此居住時就開始建城,但並無龍山文化城以前的龍山文化堆積。而且龍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積法築成的,夯築技術比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築的,兩者城垣的夯土結構迥然有別。因此,此次證明上世紀30年代發現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龍山文化城。龍山文化城是這次的新發現,同時對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確認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 2600多年前的古譚國故城——城子崖。據《姓纂》和《姓譜》記載:「譚子國在濟州平陵縣西南二里。」這是指譚國都城所在。古譚國位今山東省中部,南倚泰山山地北緣,北臨黃河(古濟水)南岸,隔河與濟陽相望,西至長清縣西黃河右岸的廣里,東至長白山與鄒平,臨淄為界。周代的譚國四鄰:東為齊國,南為魯國,西為衛國,西南為遂國,北隔清河(今黃河)為燕國。譚國「蓋青濟之喉襟,登泰萊之要沖」。前控群山,蜿蜒其南界為屏障;後攬河澤,北扼滔滔黃河之天險,素為戰略要地。 據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先生考證:「城子崖,即古譚國之城,譚建國在殷之末葉。」徐北文著《平陵城上雨絲絲》認為,城子崖到了商代,即建立了國家——譚,並由原始社會的居民點發展成為一座城堡,修築了城池。顧東高著《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和《城子崖考察報告》均認為譚之立國是在商代。
城子崖是一處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長方形台地,其外觀狀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於龍山鎮東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巨野河,南距膠濟鐵路平陵城站0.5公里,東北距平陵古城3.5公里,北距商代譚國的早期都城0.5公里,舊濟青公路東西穿過遺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台地。 譚國故城豐富的文化堆積,說明了當時城內已集居了相當可觀的人口,從文化堆積的普遍性來看,幾乎不存在空白區,並且一些房屋緊挨城牆建造,有的就建在早期的城牆之上,這說明當時在城內居住的人口已十分擁擠。目前國內學者多認為龍山時代居民數量為5000至10000人。到了譚國時期人口發展已不少於15000人。從遺址的文化遺存的面積看,足可領略龍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動人風采。遺址中出土的文物,種類之多,數量之大,構思之精巧,藝術造詣之深,皆為世人所稱道。當時的譚城處於大周王朝通往東方各國的周道上,可見在遙遠的古代,這里曾放射出燦爛的中華文明之光。譚國都城前後使用達數千年之久,是我國第一座時跨龍山、夏代至春秋使用時間最久的早期城市,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唯一的始於夏代的城市。考古界還發現,以譚國都城城子崖為中心的夏代古城散布於周圍多達30餘處,其中8萬平方米以上的就有八處,這些都是伯益執政時期的所在。至春秋時期,譚國地域內共發現古遺址近百處,其中如巡檢遺址、七郎院遺址,東澗溪遺址、候家遺址、馬安遺址、西鵝庄遺址等文化遺存,可謂豐富至極。這些無疑對研究山東龍山文化、龍山時代城市的起源、夷商關系、譚國歷史等史學理論課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Ⅶ 濟南周邊除三大名勝外有哪些歷史古跡

【西河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西北約
【城子崖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漢代的遺存。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武原河畔被稱為"城子崖"的台地上
【大辛庄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代中晚期遺址。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大辛庄東南
【小屯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周時期遺址。位於濟南城西南長清縣歸德鎮小屯村東、前平村西南的瀕河高地上
【東平陵故城】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代濟南國、濟南郡、平陵縣治所遺址。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東北,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遺址邊長約1900米,略呈方形,總面積360餘萬平方米。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西南長清縣孝里鎮孝堂山(原名巫山)頂。

Ⅷ 東平陵事變求

東平陵故城位於章丘市龍山鎮,西距濟南市38公里,是濟南地區保存最完回好的古代城址,也答是山東地區地面城垣殘存比較完整的漢代郡國都城遺址。1992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來,平陵城雖時興時廢,最終成為一片遺址,但其自身所經歷的歷史風雨,卻給後人積淀下了無盡的文化遺產,讓人們憑吊流連。

二千年前的郡國故都

東平陵城原來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平陵邑,到西漢昭帝時期因為在咸陽設置了平陵縣而更名為東平陵。戰國時期,平陵邑晉升為平陵縣,成為齊國在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考古所見眾多戰國錢幣、錢范等文物表明,這里曾經是齊國的一處商業和手工業中心。

Ⅸ 龍山街道的歷史沿革

龍山歷史悠久,境內名勝古跡頗多,城子崖遺址為「龍山文化」發祥地和當今重要考古基地。東平陵故城曾為濟南國、郡治所。 境內城子崖遺址的發現和龍山文化的確立,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里程碑。考古學家們將距今4800~4000年之間的這段歷史,稱之為龍山時代,是以黑陶為特徵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也稱之為「黑陶文化」。
1928年,考古學家首次在今章丘龍山街道辦事處城子崖發現龍山黑陶,史學家稱之為「原始文化的瑰寶」。其中尤以蛋殼陶為絕品,「黑如漆、亮如鏡、硬如瓷、聲如磬、薄如紙」,堪稱東方藝術珍品,世界陶藝一絕。在世界陶藝中,唯有此地燒制出的陶器呈油亮的純黑色。龍山文化陶器造型精美,形態多樣,氣勢宏偉,高度多在50厘米以上,是同類器物的上乘之作。形制主要有碗、盂、筒形器、杯、盆、罐、鬲等。尤其是舉世聞名、薄如蛋殼的蛋殼陶高柄杯,通體為泥質黑色,光滑細膩,最薄出的盤口部分厚度僅為0.3~0.5毫米,個別可達0.2毫米,即使在較厚的柄部和底座處,厚度也不會超過1~2毫米,總體重量僅為50~70克左右,「飄乎若無,敲之錚錚有聲」,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之製作」。
龍山文化高超的陶器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歷史遺產,是研究龍山文化性質、社會特點、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原始藝術的重要依據,現代許多設計師們還從中汲取營養,為今天的社會服務。 位於城子崖遺址東北約二公里,始自春秋,繁榮於兩漢,是漢濟南國、郡的治所。歷經1500年的滄桑,現四面城牆依稀可見。東平陵原名平陵,春秋時屬譚國,齊桓公二年(前684年),齊師滅譚,為平陵邑,歸齊國。平陵二字最早見於西漢劉向的《說苑.貴德》:「桓公之平陵,見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受河道遷徙影響,東平陵自春秋至唐,曾三置三廢。後郡治西遷歷城。東平陵城故址呈方形,邊長1900米,總面積360餘萬平方米。城址四周可見殘存夯土城牆,寬10~30米,高1~4米不等,城牆頂殘寬2~7米,地下保留的牆基寬40米,4座城門遺跡。城內地貌南高北低,自西城牆沿中南部至東北部和沿西城牆向北有兩條古河道。遺址隨處可見磚瓦和陶器殘片,城內中部西側300~400米范圍內殘留大量鐵渣、礦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燒土,為冶鐵遺址。南面為陶窯群,是手工業區。東部偏北處有大面積夯土基址和磚、石路面,為宮殿區,其餘部分為居民區。1928年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吳金鼎先生首次進行調查。1975年前後,山東省博物館等單位對城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重點鑽探。1978年被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