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阜陵國遺址

阜陵國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3 13:30:27

① 歷史文化名城之南京有哪些歷史遺跡

有:南唐二陵 、明孝陵、六合文廟、夫子廟、雞鳴寺等。

1、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麓,包括李昪及其皇後的欽陵和李璟及其皇後鍾氏的順陵,是五代十國時期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於1950至1951年由南京博物院組織發掘,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唐二陵相距約100米,均依山為陵,岡阜環抱,形勢甚佳。由南唐江文尉和韓熙載設計。東為欽陵,西為順陵,二陵均為磚結構多室墓,早年多次遭到盜掘,但陵墓建築完整。

前者刻字填金,標明了陵名及下葬年代,後者有數以百計的男女宮中侍從俑、舞俑以及各種動物俑,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見。

南唐二陵發掘有600多件文物出土,其中玉哀冊、陶俑等尤為珍貴。玉哀冊記錄了封建帝後的祭文,也是判定墓主身份的主要依據。為研究五代十國時期的帝王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明孝陵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鍾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後的合葬陵墓。因皇後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後」,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3、六合文廟

六合文廟位於南京市六合區,又名學宮,始建於唐咸通年間,規模居中國第五。文廟主體建築為大成殿。

另外還有奎星亭、照壁、泮池、靈欞門、戟門、東西廡、崇聖堂、明倫堂等古建築,總面積為8000平方米,是江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築。以文廟為首的萬壽宮、清真寺等古建築群,古韻深厚,是六合重要的文化積淀。

4、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也是中國四大文廟。

為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群,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

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築群組成,佔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

夫子廟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為中國四大鬧市。

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於附近。

故有「六朝金粉」之說。范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百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這里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篇章。

5、雞鳴寺

雞鳴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又稱古雞鳴寺,始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譽,是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

雞鳴寺歷史可追溯至東吳的棲玄寺,寺址所在為三國時屬吳國後苑之地,300年(西晉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創道場。東晉以後,此處被辟為廷尉署,至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使這里從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

1387年(明朝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拆去舊屋,擴大規模,重建寺院。朱元璋題額為「雞鳴寺」。後經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間擴建,院落規模宏大,佔地達百餘畝。後來古寺毀於咸豐戰火,雖同治年間重修,規模已大大縮小,但香火卻一直旺盛不衰。

1958年改為尼眾道場。1983年起,在原住持宗誠法師的帶領下,依明清時規模形制,雞鳴寺逐步恢復並對外開放,成為南京一重要寺院。1992年,《新白娘子傳奇》劇組因當時西湖的雷峰塔已倒而新的尚未修建好,來到南京古雞鳴寺借用葯師佛塔來拍雷峰塔相關劇目。

② 中國歷代帝王陵墓已知的有哪些沒有被盜挖有哪幾座

帝號及
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盤古氏 上古時期 盤古 南海 純系傳說,具體情況無考
伏羲氏 原始社會 太昊陵 河南淮陽 湖北襄陽等 傳說之陵
女媧氏 原始社會 女媧陵 山東濟寧 山西趙城等地 傳說之陵
炎帝神農氏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32世紀) 炎帝陵 湖南酃縣 傳說之陵
黃帝有熊氏或軒轅氏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26世紀) 黃帝陵 陝西黃陵縣,山東 甘肅 河南 河北等地 傳說中黃帝陵很多,一般以陝西黃帝陵為准
少昊金天氏 原始社會 少昊陵 山東曲阜 傳說之陵
顓頊高陽氏 原始社會 顓頊陵 河北高陽 傳說之陵
帝嚳高辛氏 原始社會 帝嚳陵 河南滑縣 陝西 陽等地 傳說之陵
帝堯陶唐氏 原始社會 堯陵 山西臨汾,山東東平等地 傳說之陵
帝舜有虞氏 原始社會 舜陵 湖南寧遠縣 傳說之陵
大禹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22世紀) 禹陵 浙江紹興 傳說之陵

夏代王陵
夏代自後啟殺益自立,天下為私,進入了奴隸社會。大約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初至公元前十七世紀,共傳了十六帝。僅有個別帝陵有一些傳說的記載,大都不可考。由於夏代的歷史情況目前尚未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僅將各帝名稱列表於手,以供參考。
帝號及
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後啟 (約前2095--前2086年) 無考
太康 (約前2085--前2057年) 太康陵 河南太康縣 傳說之陵
仲康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相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少康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杼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槐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芒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泄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不降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扃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廑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孔甲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孔皋 奴隸社會 孔皋陵 河南洛寧縣 傳說之陵
後發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履癸(桀)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商代王陵
公元前十七世紀初,商湯(成湯)推翻了夏末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約自公元前一七一一年至公元前一0六六年,共歷時約六四五年,傳位三十帝,殷代情況已有了文字可考的歷史,也得到了考古發掘的證實。其後期帝王陵墓已在河南安陽殷墟等地有所發現,但是具體的是哪一個帝陵尚未考確,正在考定中。僅將各帝名稱列表於後,以供參考。
帝號及
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成湯 約前1711年起在位十三年 湯陵 山西萬榮縣 傳說之陵,已於元世祖二十年(1283年)沒入黃河之中
外丙 約前1698年起在位二年 無考
仲壬 約前1696年起在位四年 待考
太甲 約前1692年起在位三十三年 待考
沃丁 約前1659年起在位二十九年 待考
太庚 約前1630年起在位二十五年 待考
小甲 約前1605年起在位三十六年 待考
雍已 約前1569年起在位十二年 待考
太戊 約前1557年起在位七十五年 待考
仲丁 約前1482年起在位十一年 待考
外壬 約前1471年起在位十五年 待考
河亶甲 約前1456年起在位九年 待考
祖乙 約前1447年起在位十九年 待考
祖辛 約前1428年起在位十六年 待考
沃甲 約前1412年起在位二十年 待考
祖丁 約前1392年起在位三十二年 待考
南庚 約前1360年起在位二十九年 待考
陽甲 約前1331年起在位七年 待考
盤庚 約前1324年起在位二十八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小辛 約前1296年起在位二十一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小乙 約前1275年起在位二十一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武丁 約前1254年起在位五十九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祖庚 約前1195年起在位七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祖甲 約前1188年起在位三十三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廩辛 約前1155年起在位六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庚丁 約前1149年起在位六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武乙 約前1143年起在位四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太丁 約前1139年起在位三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帝乙 約前1136年起在位三十七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紂(辛) 約前1099年起在位三十三年 傳說自焚

西周王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周文王姬昌 五十七年 文王墓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武王發 七年 武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成王誦 三十七年 成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康王釗 二十六年 康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昭王瑕 十九年 昭王陵 河南登封 待考
周穆王滿 四十一年 穆王陵 陝西西安 待考
周恭王翳扈 十九年 恭王陵 陝西咸陽 待考
周懿王 二十四年 懿王陵
周孝王辟方 十三年 孝王陵
周夷王燮 二十九年 夷王陵
周厲王胡 三十七年 厲王陵
周宣王靜 前827--前782年
周幽王宮涅 前781--前771年 幽王陵 陝西臨潼 待考

東周王陵(春秋)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周平王姬宜臼 前770--前720年
周桓王林 前719--前697年
周莊王佗 前696--前682年
周厘王胡齊 前681--前677年
周惠王閬 前676--前652年
周襄王鄭 前651--前619年
周頃王壬臣 前618--前613年
周匡王班 前612--前607年
周定王瑜 前606--前586年
周簡王夷 前585--前572年
周靈王泄心 前571--前545年 河南洛陽
周景王貴 前544--前520年 河南洛陽 王後穆氏
周悼王猛 前520
周敬王 前519--前476年 河南洛陽

東周王陵(戰國)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周元王姬仁 前475--前469年
周貞定王介 前468--前441年
周哀王去疾 前441
周思王叔 前441
周考王嵬 前440--前426年
周威烈王午 前425--前402年 河南洛陽
周安王驕 前401--前376年
周烈王喜 前375--前369年
周顯王扁 前368--前321年
周慎靚王定 前320--前315年
周赧王延 前314--前256年 陝西鳳翔

秦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陝西臨潼 發現兵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陝西臨潼北

西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年 長陵 陝西咸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陽市韓家灣 惠孝張皇後
漢高後呂雉 前187--前180 呂後陵 咸陽長陵東
漢文帝劉恆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東郊 孝文竇皇後
漢景帝劉啟 前156--前141年 陽陵 咸陽市張家灣 孝景王皇後
漢武帝劉徹 前140--前87年 茂陵 興平縣南位 李夫人
漢昭帝劉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陽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後
漢宣帝劉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長安縣東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後
漢元帝劉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陽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後
漢成帝劉驁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漢哀帝劉欣 前6--前1年 義陵 咸陽市周陵東
漢平帝劉 公元1--5年 康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孺子嬰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陽王劉玄 23--25年

東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光武帝劉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陰皇後
明帝劉庄 58--75年 顯節陵 河南洛陽 馬皇後
章帝劉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 竇皇後
和帝劉肇 89--105年 慎(順)陵 河南洛陽 熹皇後
殤帝劉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陽
安帝劉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陽 閻皇後
順帝劉保 126--144年 憲陵 河南洛陽 梁皇後
沖帝劉炳 145年 懷陵 河南洛陽
質帝劉纘 146年 靜陵 河南洛陽
桓帝劉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陽 鄭皇後
靈帝劉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陽 何皇後 王皇後
少帝劉辯 189年
獻帝劉協 190--220年 禪陵 河南修武 曹皇後

三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蜀昭烈帝劉備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後甘氏 穆皇後吳氏
蜀後主劉禪 223--264年 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 後追封 高陵 河北臨漳 武宣卞皇後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陽陵 河南澠池 文德郭皇後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後
高貴鄉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陽
魏元帝曹奐 261--265年
吳武烈帝孫堅 後追封 吳陵 江蘇丹陽 吳夫人
吳大帝孫權 222--252年 蔣 陵 江蘇南京 步皇後 潘夫人
吳會稽王孫亮 253--258年
吳景帝孫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當塗 朱夫人
吳末帝孫皓 265--280年 河南洛陽 滕夫人

西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武帝司馬炎 265--290年 峻陽陵 河南洛陽 武元楊皇後
晉惠帝司馬衷 291--306年 太陽陵 河南洛陽
晉懷帝司馬熾 307--313年
晉愍帝司馬鄴 314--316年

東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元帝司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蘇南京 元敬虞皇後
晉明帝司馬紹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蘇南京 明穆庾皇後
晉成帝司馬衍 327--342年 興平陵 江蘇南京 成恭杜皇後
晉康帝司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蘇南京 康獻褚皇後
晉穆帝司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蘇南京 穆章何皇後
晉哀帝司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蘇南京 哀靖王皇後
晉廢帝司馬奕 366--371年 吳陵 江蘇吳縣 孝庾皇後
晉簡文帝司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蘇南京 簡文順王皇後
晉孝武帝司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蘇南京 孝武定王皇後
晉安帝司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蘇南京
晉恭帝司馬德文 419--420年 沖平陵 江蘇南京 恭思褚皇後

十六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劉淵 304--309年 永光陵
漢劉聰 311--317年 宣光陵
漢劉粲 318--337年
前趙劉曜 318年
後趙石勒 319--332年 高平陵 河北邢台
後趙石弘 333--334年
後趙石虎 335--349年 顯原陵
後趙石遵 349年
後趙石鑒 349年
後趙石祗 350年
前燕慕容皝 337--348年
前燕慕容 349--359年 龍陵
前燕慕容 360--?年
前秦苻健 351--354年 原陵
前秦苻生 355--356年
前秦苻堅 356--384年
前秦苻丕 385年
前秦苻登 386--393年
前秦苻崇 394年
後秦姚萇 384--393年 原陵
後秦姚興 394--415年 偶陵
成李特 303年
成李雄 304--334年
安都陵 四川都
成李期 335--337年
漢李壽 338--343年 安昌陵
漢李勢 344--?年
前涼張 314--319年 寧陵
前涼張茂 320--323年
前涼張駿 324--345年 大陵
前涼張重華 346--353年 顯陵
前涼張祚 354年 愍陵
前涼張玄靚 355--362年 平陵
前涼張天錫 363--?年
西涼李 405--416年 建世陵
西涼李歆 417--419年
西涼李恂 420--?年
後涼呂光 389--399年 高陵
後涼呂紹 399年
後涼呂纂 399--400年 白石陵
後涼呂隆 401--?年
後燕慕容垂 384--395年 宣平陵
後燕慕容寶 396--397年
後燕慕容盛 398--400年 興平陵
後燕慕容熙 401年 微平陵
南涼禿發烏孤 397--399年
南涼禿發利鹿孤 400--401年 西平陵
南涼禿發檀 402--?年
南燕慕容德 398--404年 東陽陵
南燕慕容超 405--?年
西秦乞伏國仁 385--387年
西秦乞伏乾歸 388--411年 抱罕陵 甘肅蘭州
西秦乞伏熾磬 412--?年 武平陵
北燕馮跋 409--?年 長谷陵
夏赫連勃勃 407--?年 嘉平陵

南北朝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武帝劉裕 420--422年 初寧陵 江蘇南京 武敬臧皇後
宋少帝劉義符 423--424年 江蘇南京
宋文帝劉義隆 425--453年 長寧陵 江蘇南京 文元袁皇後
宋孝武帝劉駿 454--464年 景寧陵 江蘇丹陽 孝武文穆王皇後
宋前廢帝劉子業 465--?年 江蘇丹陽 崇獻何皇後
宋明帝劉彧 466--472年 高寧陵 江蘇南京
宋後廢帝劉昱 473--477年 江蘇丹陽
宋順帝劉准 478--479年 遂寧陵
齊高帝蕭道成 480--482年 泰安陵 江蘇丹陽 高昭劉皇後
齊宣帝蕭承之 479年追尊 永安陵 江蘇丹陽
齊武帝蕭賾 483--493年 景安陵 江蘇丹陽
齊鬱林王蕭昭業 494年 江蘇丹陽
齊薛王蕭昭文 494年 江蘇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 494年追尊 修安陵 江蘇丹陽
齊明帝蕭鸞 495--498年 興安陵 江蘇丹陽 明敬劉皇後
齊東昏侯蕭寶卷 499--501年 江蘇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 502--?年 恭安陵
梁武帝蕭衍 503--548年 修陵 江蘇丹陽
梁臨賀王蕭正德 549年
梁簡文帝蕭綱 550--551年 陵 江蘇丹陽 簡文王皇後
梁豫章王蕭棟 551年
梁武陵王蕭紀 552年
梁元帝蕭繹 553--555年 湖北荊州
梁敬帝蕭方智 556--557年
陳武帝陳霸先 558--559年 萬安陵 南京江寧 武宣章皇後
陳文帝陳蒨 560--566年 永寧陵 南京市
陳廢帝陳伯宗 567--568年
陳宣帝陳頊 569--582年 顯寧陵
陳後主陳叔寶 583--589年 河南洛陽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420--423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明元昭哀皇後姚氏 明元密皇後杜氏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424--452年 金陵 山西大同 太武皇後赫連氏 太武敬哀皇後賀氏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453--465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文成元皇後李氏
北魏獻文帝拓撥弘 466--471年 金陵 山西大同 獻文思皇後李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 472--499年 長陵 河南臨汝 孝文幽皇後
北魏宣武帝元恪 500--515年 景陵 河南臨汝
北魏孝明帝元詡 516--528年 定陵 河南臨汝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529--530年 靜陵
北魏東海王元曄 531年
北魏節閔帝元恭 532年
北魏孝武帝元修 533--534年 雲陵 陝西富平
西魏文帝元寶炬 535--537年 永陵 陝西富平 文帝文皇後乙弗氏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534--549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550--551年 武寧陵
北齊廢帝高殷 560年 文靜陵
北齊武成帝高湛 562--564年 永平陵
北齊後主高緯 565年 陝西西安
北周閔帝宇文覺 557--558年 靜陵
北周明帝宇文毓 559--565年 昭陵 明敬皇後獨孤氏
北周武帝宇文邕 566--578年 孝陵 武皇後阿史那氏
北周宣帝宇文贇 579年 定陵 宣皇後楊氏
北周靜帝宇文衍 580年 定陵
隋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況
隋文獻帝楊堅 581--604年 太陵 陝西武功 文皇後獨孤氏
隋煬帝楊廣 605--618年 煬帝陵 江蘇揚州

唐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唐太祖李虎 後追封 永康陵 三原縣陵前
唐世祖李昺 後追封 興寧陵 咸陽市窯店東
唐高祖李淵 618--626年 獻陵 三原縣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禮泉縣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縣梁山
武則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縣梁山 夫婦合葬
唐中宗李顯 684(710)--712年 定陵 興平縣龍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撟陵 蒲城縣豐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縣金粟山
唐肅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禮泉縣武將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縣檀山
唐德宗李適 780--805年 崇陵 涇陽縣嵯峨山
唐順宗李誦 805年 豐陵 富平縣金瓮山
唐憲宗李純 806--820年 景陵 蒲城縣金熾山
唐穆宗李恆 821--824年 光陵 蒲城縣堯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縣陵前柴家窯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縣徐木桃溝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貞陵 涇陽縣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簡陵 富平縣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縣雞子堆
唐昭宗李曄 889--904年 溫陵 河南洛陽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東荷澤
讓皇帝李憲 惠陵 蒲城縣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後楊氏(武則天之母) 順陵 咸陽市底張韓家村

五代十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後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陽 元貞皇後張氏
後梁末帝朱友貞 913--923年 河南洛陽 次妃郭氏
後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新安
後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陽
後唐末帝李從珂 935--936年 河南洛陽
後晉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顯陵 河南洛陽
後晉出帝石重貴 943--946年
後漢高祖劉知遠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後漢隱帝劉承佑 949--950年 穎陵 河南開封
後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開封
後周世宗柴榮 955--959年 慶陵 河南鄭州
後周恭帝柴宗訓 960--961年 順陵 河南鄭州
吳楊渥 907--908年 紹陵
吳楊隆演 909--919年 肅陵
吳楊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順德皇後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後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陽 太後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後宋氏
南唐李 943--960年 順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後鍾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陽
南漢劉隱 907--911年 德陵
南漢劉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漢劉玢 942年
南漢劉晟 943--957年 昭陵
南漢劉鋹 958--?年 廣東韶關
楚馬殷 907--929年 湖南衡陽
楚馬希聲 930--931年
楚馬希范 932--949年
楚馬希萼 950年 金陵
楚馬希崇 951--?年 金陵
吳越錢鏐 907--931年 安國縣
吳越錢元瓘 932--940年 龍山
吳越錢弘佐 941--946年 龍山
吳越錢倧 947年
吳越錢 947--978年
閩王審知 907--925年 宣陵 福州蓮花山
閩王鏻 926--938年 福州蓮花山陳後
閩王曦 939--942年 福州
閩王延政 943--?年
南平高季興 907--927年 高陵 湖北江陵
南平高從海 928--947年 龍山鄉
高平高保融 948年 龍山鄉
北漢劉旻 951--954年
北漢劉均 955年

北宋,遼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宣祖趙宏殷 後追封 永安陵 河南鞏縣 杜後 太祖王後 賀後 宋後
宋太祖趙匡胤 960--976年 永昌陵 河南鞏縣 太宗尹後 符後 真宗潘後
宋太宗趙光義 976-997年 永熙陵 河南鞏縣 李後 李後 真宗郭後
宋真宗趙恆 998--1022年 永定陵 河南鞏縣 李後 劉後 楊後
宋仁宗趙禎 1023--1063年 永昭陵 河南鞏縣 曹後
宋英宗趙曙 1064--1067年 永厚陵 河南鞏縣 高後
宋神宗趙頊 1068--1085年 永裕陵 河南鞏縣 向後 朱後 陳後 徽宗王後 劉後 劉後
宋哲宗趙煦 1086--1100年 永泰陵 河南鞏縣 劉後
宋徽宗趙佶 1101--1125年 金兵北擄
宋欽宗趙桓 1126--1127 金兵北擄
遼穆宗耶律璟 960--969年 懷陵 懷州黑山
遼景宗耶律賢 970--983年 乾陵 宣獻皇後肅氏
遼聖宗耶律隆緒 984--1031年 慶陵 內蒙巴林左旗 齊天皇後肅氏
遼興宗耶律宗真 1032--1055年 慶陵 皇後蕭氏
遼道宗耶律洪基 1056--1101年 慶陵 宣懿皇後蕭氏

南宋 金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高宗趙構 1127--1162年 永思陵 浙江紹興 憲聖慈烈皇後
宋孝宗趙 1163--1189年 永阜陵 浙江紹興 恭安皇後夏氏等
宋光宗趙敦 1190--1194年 永崇陵 浙江紹興 慈懿皇後李氏
宋寧宗趙擴 1195--1224年 永茂陵 浙江紹興 恭淑皇後韓氏
宋理宗趙昀 1225--1264年 永穆陵 浙江紹興 皇後謝氏
宋度宗趙昺 1265--1274年 永紹陵 浙江紹興
宋恭帝趙 1275--1276年
宋端宗趙罡 1277--1278年 永福陵 廣東新會
宋趙昺 1279年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1115--1123年 睿陵 北京房山
金太宗完顏晟 1127--1135年 恭陵 北京房山
金熙宗完顏亶 1136--1149年 思陵 北京房山
金海陵王完顏亮 1150--1161年 北京房山
金世宗完顏雍 1162--1189年 興陵 北京房山
金章宗完顏璟 1190--1208年 道陵 北京房山
金衛紹王完顏永濟 1209--1213年
金宣宗元顏珣 1214--1223年 德陵 河南開封
金哀宗完顏守緒 1224--1234年

明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朱元璋高祖 曾祖 祖父 建於1386--1413年 祖陵 江蘇泗洪
朱元璋父母 建於1369--1379年 皇陵 安徽鳳陽
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年 孝陵 江蘇南京 皇後馬氏
明惠帝朱允炆 1399--1402年
明成祖朱棣 1403--1424年 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徐氏
明仁宗朱高熾 1425年 獻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張氏
明宣宗朱瞻基 1426--1435年 景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孫氏
明英宗朱祁鎮 1436--1449年 裕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錢氏 周氏
明代宗朱祁鈺 1450--1456年 景泰陵 北京市西郊金山 皇後汪氏
明憲宗朱見深 1465--1487年 茂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紀氏 王氏 邵氏
明孝宗朱佑樘 1488--1505年 泰陵 北京市昌平 後後張氏
明武宗朱厚照 1506--1521年 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夏氏
明世宗朱厚熜 1522--1566年 永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杜氏 陳氏 方氏
明穆宗朱載垕 1567--1572年 昭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李氏 陳氏 李氏
明神宗朱翊鈞 1573--1620年 定陵 北京市昌平 孝端王氏 孝靖王氏
明光宗朱常洛 1620年 慶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郭氏 王氏 劉氏
明熹宗朱由校 1621--1627年 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張氏
明思宗朱由檢 1628--1644年 思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周氏 田氏

清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清室祖先 永陵 遼寧新賓
清太祖努爾哈赤 1616--1626年 福陵 遼寧沈陽東郊
清太宗皇太極 1627--1648年 昭陵 遼寧沈陽北郊
清世祖福臨 1644--1661年 孝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皇後佟佳氏,董鄂氏
清聖祖玄燁 1662--1722年景陵 景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四個皇後,一皇貴妃
清世宗胤禎 1723--1735年 泰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孝敬憲皇後 敦肅皇貴妃
清高宗弘歷 1736--1795年 裕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二後三貴妃
清仁宗顒琰 1796--1820年 昌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孝淑睿皇後
清宣宗旻寧 1821--1850年 慕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孝穆成皇後,孝全成皇後
清文宗奕 1851--1861年 定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孝德顯皇後
清穆宗載淳 1862--1874年 惠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嘉順皇後
清德宗載湉 1875--1908年 崇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隆裕皇後
宣統皇帝溥儀 1908--1911年

③ 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什麼陵墓

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後的合葬陵墓。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坐落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東毗中山陵 ,南臨梅花山,位於鍾山風景名勝區內。

紫金山主峰海拔448.9米,周圍約30公里,三峰相連形如巨龍,山、水、城渾然一體,古有「鍾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早在三國與漢朝就極負盛名。紫金山囊「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國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態休閑文化、佛教文化系列於一山之中,是為「中華城中人文第一山」。

紫金山名勝古跡甚多,山南有紫霞洞、一人泉、頭陀嶺、永慕廬、紫金山天文台,山前正中有中山陵、音樂台、美齡宮、流徽榭、永豐社、行健亭、藏經樓、戴笠墓,西有燕雀湖、中山植物園、下馬坊、梅花山、明孝陵、明東陵、廖仲愷何香凝墓、顏真卿碑林、紫霞湖,東有靈谷寺、鄧演達墓、譚延闓墓、中央體育場舊址,北有徐達墓、常遇春墓、李文忠墓等。

(3)阜陵國遺址擴展閱讀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後謚「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

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2003年7月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④ 南京有哪些明朝遺址

環繞南京主城區的明城牆
御道街的明故宮遺址、午朝門東華門西華門五龍橋
東郊的內孝陵
太平門外容的岐陽王李文忠墓、徐達墓、常遇春墓
河西龍江的鄭和寶船遺址公園
安德門外的浡泥國王墓
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遺址
還有中山陵東面的靈谷寺
紫金山天文台的古代觀天儀器
夫子廟的明遠樓

⑤ 明故宮 中山陵 明孝陵 歷史

明故宮:

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年), 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 初稱"吳王新宮", 後又稱"皇城". 由於當時朱元璋尚未稱帝, 故新宮建築規模有限, 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內廷建築, 東西兩側空地均未興建宮室. 新宮東西寬790米, 南北長750米, 有門四座, 南為午門, 東為東華門, 西為西華門, 北為玄武門. 入午門為奉天門, 內為正殿奉天殿, 殿前左右為文樓, 武樓. 後為華蓋殿, 謹身殿. 內廷有干清宮和坤寧宮, 以及東西六宮. 洪武元年 (1368年), 朱元璋即位稱帝, 以應天府為南京, 開封為北京, 並於次年在鳳陽興建中都城. 由於人力物力全被集中於中都城池和宮殿的興建, 因此南京宮殿的擴建工作再度終止. 此後數年間只對已有宮殿進行了必要的維修. 洪武八年 (1375年)朱元璋放棄營建中都的計劃, 集中力量修建南京. 此次修建, 增設了午門左右兩闕, 在奉天門左右增加了東西角門, 並增建文華殿, 武英殿等建築. 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 再次增建, 在皇城外增設宮牆, 以新牆之內為皇城, 原皇城改稱宮城. 在宮城前建造了端門, 承天門, 金水橋, 形成"T"字型廣場, 向南直抵1373年建造的洪武門. 廣場東側為五部 (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門外), 西側為五軍都督府. 南京故宮修建時注意了風水的問題, 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 但是由於選址的局限, 內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 雖然採用了打入木樁, 巨石鋪底, 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 但日久之後仍然出現地基下沉的問題, 宮內容易形成內澇, 排水不易. 同時宮城離外城過近, 戰時不易防衛. 建文四年 (1402年), 燕王朱棣攻破京師, 建文帝出逃, 馬皇後在宮中自焚死. 朱棣即位後仍居於南京皇宮中, 但同時下令以北平為行在, 准備遷都. 永樂十八年 (1420年), 北京宮殿建成, 次年朱棣遷都北京, 此後南京宮殿不再使用, 但仍作為留都宮殿, 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 崇禎十七年 (1644年), 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 一度建立南明政權. 此時的明故宮內大多殿宇已經坍毀無存, 南京太廟也早已被焚毀, 朱由嵩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 興建了奉天門, 慈禧殿等建築. 清滅南明後, 改南京為江寧, 將明皇城改為八旗駐防城, 設置將軍及都統二衙門於明故宮中. 康熙年間, 曾取明故宮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廟宇. 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後, 沒有使用明故宮作為宮殿基址, 而是在城中另擇新址營建新宮, 此間拆取明故宮大量石料和磚瓦. 至太平天國滅亡時, 明故宮的宮殿和宮牆已基本無存. 中華民國時期, 曾計劃以明故宮地區為中央行政區, 但由於財力和戰爭的原因, 該計劃沒有全部實現, 只是在明故宮遺址范圍內修建了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和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資料陳列館. 1929年修建的中山東路從明故宮遺址中穿過, 將其劃為南北兩部. 至民國後期, 明故宮已成為一處小型機場.

中山陵:
一、葬事籌備處(1925年4月4日——1929年6月3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舉國悲痛。1925年4月4日,在北京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籌備安葬事宜,推舉張靜江、汪精衛、林森、於右任、戴傳賢、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廷、陳去病負責先生的葬事工作,並選墓址於紫金山。 二、奉安委員會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員會成立,1929年6月1日國民政府舉行了奉安大典,將中山先生的遺體由北京遷葬於南京中山陵。 三、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 1929年7月1日,國民政府組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葬事籌委會是日撤消,一切經手事項移交總理陵管會辦理。 四、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38年,偽督辦南京市政公署實業局園林管理所在其下設偽中山陵園辦事處,暫時維持陵園現狀。1942年4月6日,汪精衛指定褚民誼等組織偽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負責名義上的日常工作。 五、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45年8月17日,重慶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派出首批人員回南京接收偽國父陵園,恢復陵園的正常工作。1946年7月2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原《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即廢止,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遂改為「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在動盪的局勢中,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繕工作。 六、中山陵園管理處 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園屬於軍管時期。1949年8月,改稱「中山陵園管理處」,隸屬於南京市政府園林管理處。七、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 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園管理委員會。同年9月,成立整風委員會分會,由高藝林任主任委員。1958年4月,園林管理處並入南京市城市建設局。管理委員會也隸屬於城建局。 八、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園革命委員會。1970年1月22日,江蘇省革委會決定以中山陵園為范圍,增設鍾山區,實行黨政一元化領導,陵園隸屬於鍾山區革委會。 九、中山陵園管理處 1975年4月,市革會決定撤銷鍾山區,陵園管理處劃歸南京市城建局領導。1982年8月,市委、市政府將中山陵從市城建局劃出,為市屬局一級單位,全民事業性質不變。 十、中山陵園管理局 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寧委發(1996)19號文「中山陵園管理處」更名為「中山陵園管理局」,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此時的中山陵園在保護、恢復現有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不斷開辟新的景點、景區,把山水風景、文物建築、名勝古跡及人造園林藝術融為一體,呈現出一個多功能的旅遊風景區。 2007年5月8日,南京市鍾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園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明孝陵;
明孝陵修建工程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動工,於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體工程,先後調用軍工10萬,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其總體布局分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過多次重創,尤其清代咸豐年間的戰火幾乎讓明孝陵地表建築毀於一旦,康熙手書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國藩奉詔祭陵,才著手修復明孝陵。當時,曾國藩派員勘估,明孝陵維修實際需白銀20萬兩,但是清朝財政拮據,結果最後只用了740兩銀子做了一些小維修,那塊「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還看得到一道補過的裂痕。原本人們可以從石碑左右二邊繞過,而在1980年代以後,整個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頂;所以現在要先從御碑殿出來,才可以看到龜趺的後面。 方城的後面是朱元璋及皇後馬氏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在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整個陵園明朝時曾種植松樹十萬株,放養懸掛銀牌的長生鹿一千頭,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損失凈盡了。至今孝陵從未被盜過。 史料記載,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馬皇後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後謚「孝慈」,故名。明孝陵永樂3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明皇室先後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因屢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寢地宮外,現僅存神道、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等。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組: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現存建築有神烈山碑、禁約碑、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孝陵殿、大石橋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禮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後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大字。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歷經600餘年的風雨之後,近年來寶城牆體出現了局部坍塌,牆面剝落,個別地方因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縫。南京市文物部門先後投資300多萬元,採用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的保護方案,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牆體進行了維修,如「縫合」裂縫,整平「牆面」,對變形的牆體進行修補和防水防滲漏「手術」。為方便遊客一睹「龍脈」真容,還修建了一條青石板游覽步道,讓遊客能登上寶頂看到明孝陵全貌

⑥ 中國古代十大名墓穴

中國古代十大名墓穴分別是:成吉思汗陵、黃帝陵、茂陵、明十三陵、明孝陵、乾版陵、清東西陵、秦始皇權陵、西夏王陵、昭陵。

1、成吉思汗陵,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爾多斯市區40公里。陵園佔地約5.5公頃,對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

⑦ 我國的世界遺產

中國的長城始建於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長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從公元前7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持續了兩千多年修築過長城,今天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長城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在萬里城牆 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西藏布達拉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4年12月
布達拉宮在中國西藏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海拔3700多米,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歷世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過去西藏地方統治者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現佔地4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
宮殿的設計和建造根據高原地區陽光照射的規律,牆基寬而堅固,牆基下面有四通八達的地道和通風口。屋內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組成撐架。鋪地和蓋屋頂用的是叫「阿爾嘎」的硬土,各大廳和寢室的頂部都有天窗,便於採光,調節空氣。宮內的柱樑上有各種雕刻,牆壁上的彩色壁畫面積有2500多平方米。宮內還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綢緞上彩繪的唐卡以及歷代文物。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12月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距北京城約50公里。1929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在此發現原始人類牙齒、骨骼和一塊完整的頭蓋骨,並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獵及使用火的遺跡,以後陸續在龍骨山上發現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遺址。周口店遺址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人類化石材料最豐富、最生動、植物化石門類最齊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類遺址。
北京人的平均腦量達1088毫升(現代人腦量為1400),據推算北京人身高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屬石器時代,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並能捕獵大型動物。北京人的壽命較短,據統計,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
通過對這些考古資料的研究,證明北京猿人距今約69萬年,其創造出頗具特色的舊石器文化,對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北京猿人的發現,還將用火的歷史提早了幾十萬年,他們居住過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燼堆。
雲南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7年12月
麗江地處雲南金沙江上游,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自然環境雄偉,是古代羌人的後裔納西族的故鄉。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麗江建城始於宋末元初。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裡,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
依山就水的麗江大研鎮,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築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
麗江一帶迄今流傳著一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萬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
雲岡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1年12月
雲岡石窟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個,佛雕51000多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千佛洞、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像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雲岡半腰。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神態各異。在雕造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創建出雲岡獨特的藝術風格。
武當山古建築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4年12月
武當山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名勝區面積為321平方公里,有眾多的自然勝景和人文勝景,武當山不但風景秀美,而且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寶庫,山上古代建築中規模宏偉、工程浩大的道教宮觀,稱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跡。山上人文景觀豐富,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構築。如今山上現存的大量古建築多為明代所建。
作為一座道教名山,武當山今日香火依然,那歷經滄桑的宮觀,悠揚的道家音樂,豐富的神話傳說,連同那些虔誠的香客,傳遞著古老的文化氣息。
北京頤和園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8年11月
頤和園坐落於北京西郊,是中國古典園林之首,也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
這個由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建造的園子,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環繞山、湖間是一組組精美的建築物,全園分三個區域: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玉瀾堂、樂壽堂為主體的帝後生活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風景游覽區。
頤和園的建築風格吸收了中國各地建築的精華,41米高的佛香閣是頤和園的象徵。萬壽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間、全長728米的長廊將勤政區、生活區、游覽區聯為一體。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一個的封閉院落由游廊聯通;長廊以精美的繪畫著稱,計有546幅西湖勝景和8000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鳥,1992年以「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鋪林立,水道縱橫,又是典型的水鄉風格。
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0年11月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於公元3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觀。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為都江堰渠首工程。渠首主要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17米的楔形口子。峽口枯水季節寬19米,洪水季節寬23米。飛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寶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進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排水和引水的難題,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災」的功效。
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稱丈人山,方圓100餘公里,高峰海拔1800多米,山林青翠,景色清幽。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後山自然景物神秘綺麗如世外桃源。
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主要風景名勝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上清宮等。建福宮是游山的起點,始建於唐代,現尚存二殿三院;天然圖畫西距建福宮1000米,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天師洞是青城主廟,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內現存歷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書碑、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等。
出天師洞,過訪寧橋,是祖師殿,北面有朝陽洞、上清宮。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重慶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9年12月
重慶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位於四川省重慶市,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中國唐、宋時期的石刻造像藝術的總稱。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而且「三教」、「兩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大足石刻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遊價值,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
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0年11月
宏村
宏村位於安徽黟縣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縣縣城11公里。該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歷史。古宏村人獨出機杼開「仿生學」之先河,規劃並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統看全村,就像一隻昂首奮蹄的大水牛,成為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布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沒有絲毫現代文明的跡象。
西遞
西遞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300餘戶,人口1000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且「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
北京天壇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8年11月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嚴謹的建築布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牆為弧圓形,南圍牆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
主體建築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圓殿,寶頂鎏金,碧藍琉璃瓦蓋頂。大殿結構十分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檐頂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圍兩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別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時辰。大殿建於高6米的三層漢白玉石台上,使大殿產生出高聳雲端的巍峨氣勢。
北京故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歷時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後在此登基執政。
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它顯示著中國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游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貴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有文物約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
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12月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公元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為研究4~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7年12月
蘇州私家園林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至明代建園之風尤盛,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為蘇州贏得了「園林之城」的稱號。現存名園十餘處,聞名遐邇的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等。
蘇州園林佔地面積小,採用變換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台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園林中游賞,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為了表達園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園林建築又有匾額、楹聯之類的詩文題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園「遠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潔(拙政園「香洲」),還有表現園主企慕恬淡的田園生活(網師園「真意」、留園「小桃源」)等等,使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生出深遠的意境。
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0年11月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中國三大石窟之一。它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宋等朝代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龍門石窟不僅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且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還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葯、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明清皇家陵寢
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0年11月
明顯陵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7.5公里的純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後的合葬墓,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陵墓面積1.83平方公里,是我國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國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其「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明顯陵的建築格局,從整體看,宛如一個巨大的「寶瓶」,分內外圍城,外圍城高6米,寬1.8米,長3500餘米,紅牆黃瓦,隨山勢起伏,雄偉壯觀。外圍城南端為兩重陵門,稱新、舊紅門。明顯陵布局巧奪天工,工藝浮雕精美絕倫。
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的馬蘭峪,界於京津、唐山、承德之中。陵園大小建築580座,是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個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園。
清東陵四面環山,是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寢之一,建築面積113萬平方米,由217座主要單體建築組成,比中國最大的古建築群——北京故宮還大10萬平方米。
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的永寧山下,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里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後妃、王爺、公主、阿哥等76人。共有陵寢14座,還有配屬建築行宮、永福寺,這里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群。
其中崇陵位於泰陵東側、是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後的陵墓,是中國最後一座帝陵。
北京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3年7月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東、西、北三面環山,是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陵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內,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莊重和諧。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於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區第一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
此後明朝營建的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等11陵分別坐落在長陵兩側山下。陵區中部長達7公里的長陵神道(總神道)與各陵,相通。明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是最後一陵,此外,陵區內還建有明代妃墳7座、太監墓1座,並曾建有行宮、苑囿等附屬建築,周圍曾築有10個關城。
明末清初,陵區的部分建築受到戰爭破壞,此後其他建築也不斷殘壞。為此,於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對十三陵的主要建築進行過一次規模較大的修葺,民國後,北平市政府又於公元1935年修葺了長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對長、獻、景、永、昭、定、思7陵和神道建築進行修茸,並成功地發掘了定陵地下宮殿。
明孝陵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3年7月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皇後馬氏的陵墓。建陵工程始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前後歷時30餘年之久。規模宏大,周圍22.5公里,是中國現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孝陵歷經滄桑,屢遭破壞,現存建築包括碑亭(俗名四方城)、神道、碑殿、享殿(孝陵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從起點下馬坊到金水橋為導引部分,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歷經600餘年依然保存完好的神道石刻和金水橋以北的陵墓主體部分。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12月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營建。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中國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建有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約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狀如覆斗。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現存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4年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
園內建築規模不大,殿宇和圍牆多採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莊重,簡朴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牆,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築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
在避暑山莊東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著宏偉壯觀的寺廟群,這就是外八廟,外八廟以漢式宮殿建築為基調,吸收了蒙、藏、維等民族建築藝術特徵,創造了中國多樣統一的寺廟建築風格。
文化自然雙重遺產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9年12月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內,在市區以南約15公里,處在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麓,景區面積約70平方公里。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億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瀠洄、碧水丹峰、風光絕勝的美景,古人說它「水有三三勝,峰有六六奇」,被譽為「奇秀甲東南」。
武夷山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南宋理學家朱熹在此居住40多年,設帳授徒,著書立說,被譽為「道南理窟」。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漢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窯遺址和元代的御茶園等,使武夷山更成為人們訪古探奇,尋幽覽勝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現存面積最大、保留最為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區內峰巒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渾、古樸、雋秀於一體,而且有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被納入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區。
泰山風景名勝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
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累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嵐光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成為中國山水名勝的集大成者。泰山是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泰山中軸線上現存各種石刻1800餘處,泰山岱廟天貺殿,與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並稱為中國三大宮殿,殿內有著名的《泰山神啟蹕回鑾圖》,是一幅模擬封建帝王封禪巡狩的大型古壁畫。靈岩寺千佛殿內的40尊宋代羅漢塑像也很有特色。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說,從秦皇漢武,到清代帝王,或封禪,或祭祀,綿延不斷,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千百年來,紛紛前來游歷,作詩記文。
黃山風景名勝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0年12月
黃山雄踞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風景區內重巒疊嶂、爭奇獻秀,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蓮花」、「光明頂」、「天都」三大主峰,均海拔1800米以上,鼎足而立,高聳雲外,稱為「三天子都」。山中林木茂密,古樹繁多,森林覆蓋率達86.6%,有植物近1500種,動物500多種。
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黃山的歷史文化沉積豐厚,歷代遺留的寺廟、亭閣、盤道、古橋和摩崖石刻共200多處,散布在名峰秀水之間,增添了不少古雅意趣。黃山腳下的歙縣、屯溪等地古跡繁多,尤以明代徽派古典建築藝術著稱於世。
峨眉山—樂山大佛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6年12月
峨眉山
峨眉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而著稱於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傳是釋迦牟尼身旁的普賢大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它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道場。由於歷史變遷,現在峨眉山景區內尚存十餘處古寺,如報國寺、萬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頂等。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東31公里的樂山市,依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坐像,是樂山最著名的景觀。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並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餘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
大佛依凌雲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匯流處,造型庄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左側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⑧ 中國歷朝歷代的皇陵都在哪

具體可以到我空間看看,希望能幫到你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盤古氏 上古時期 盤古 南海 純系傳說,具體情況無考
伏羲氏 原始社會 太昊陵 河南淮陽 湖北襄陽等 傳說之陵
女媧氏 原始社會 女媧陵 山東濟寧 山西趙城等地 傳說之陵
炎帝神農氏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32世紀) 炎帝陵 湖南酃縣 傳說之陵
黃帝有熊氏或軒轅氏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26世紀) 黃帝陵 陝西黃陵縣,山東 甘肅 河南 河北等地 傳說中黃帝陵很多,一般以陝西黃帝陵為准
少昊金天氏 原始社會 少昊陵 山東曲阜 傳說之陵
顓頊高陽氏 原始社會 顓頊陵 河北高陽 傳說之陵
帝嚳高辛氏 原始社會 帝嚳陵 河南滑縣 陝西 陽等地 傳說之陵
帝堯陶唐氏 原始社會 堯陵 山西臨汾,山東東平等地 傳說之陵
帝舜有虞氏 原始社會 舜陵 湖南寧遠縣 傳說之陵
大禹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22世紀) 禹陵 浙江紹興 傳說之陵

夏代王陵
夏代自後啟殺益自立,天下為私,進入了奴隸社會。大約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初至公元前十七世紀,共傳了十六帝。僅有個別帝陵有一些傳說的記載,大都不可考。由於夏代的歷史情況目前尚未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僅將各帝名稱列表於手,以供參考。
帝號及
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後啟 (約前2095--前2086年) 無考
太康 (約前2085--前2057年) 太康陵 河南太康縣 傳說之陵
仲康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相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少康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杼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槐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芒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泄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不降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扃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廑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孔甲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孔皋 奴隸社會 孔皋陵 河南洛寧縣 傳說之陵
後發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履癸(桀)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商代王陵
公元前十七世紀初,商湯(成湯)推翻了夏末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約自公元前一七一一年至公元前一0六六年,共歷時約六四五年,傳位三十帝,殷代情況已有了文字可考的歷史,也得到了考古發掘的證實。其後期帝王陵墓已在河南安陽殷墟等地有所發現,但是具體的是哪一個帝陵尚未考確,正在考定中。僅將各帝名稱列表於後,以供參考。
帝號及
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成湯 約前1711年起在位十三年 湯陵 山西萬榮縣 傳說之陵,已於元世祖二十年(1283年)沒入黃河之中
外丙 約前1698年起在位二年 無考
仲壬 約前1696年起在位四年 待考
太甲 約前1692年起在位三十三年 待考
沃丁 約前1659年起在位二十九年 待考
太庚 約前1630年起在位二十五年 待考
小甲 約前1605年起在位三十六年 待考
雍已 約前1569年起在位十二年 待考
太戊 約前1557年起在位七十五年 待考
仲丁 約前1482年起在位十一年 待考
外壬 約前1471年起在位十五年 待考
河亶甲 約前1456年起在位九年 待考
祖乙 約前1447年起在位十九年 待考
祖辛 約前1428年起在位十六年 待考
沃甲 約前1412年起在位二十年 待考
祖丁 約前1392年起在位三十二年 待考
南庚 約前1360年起在位二十九年 待考
陽甲 約前1331年起在位七年 待考
盤庚 約前1324年起在位二十八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小辛 約前1296年起在位二十一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小乙 約前1275年起在位二十一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武丁 約前1254年起在位五十九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祖庚 約前1195年起在位七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祖甲 約前1188年起在位三十三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廩辛 約前1155年起在位六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庚丁 約前1149年起在位六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武乙 約前1143年起在位四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太丁 約前1139年起在位三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帝乙 約前1136年起在位三十七年 河南安陽附近 待考
紂(辛) 約前1099年起在位三十三年 傳說自焚

西周王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周文王姬昌 五十七年 文王墓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武王發 七年 武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成王誦 三十七年 成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康王釗 二十六年 康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昭王瑕 十九年 昭王陵 河南登封 待考
周穆王滿 四十一年 穆王陵 陝西西安 待考
周恭王翳扈 十九年 恭王陵 陝西咸陽 待考
周懿王囏 二十四年 懿王陵
周孝王辟方 十三年 孝王陵
周夷王燮 二十九年 夷王陵
周厲王胡 三十七年 厲王陵
周宣王靜 前827--前782年
周幽王宮涅 前781--前771年 幽王陵 陝西臨潼 待考

東周王陵(春秋)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周平王姬宜臼 前770--前720年
周桓王林 前719--前697年
周莊王佗 前696--前682年
周厘王胡齊 前681--前677年
周惠王閬 前676--前652年
周襄王鄭 前651--前619年
周頃王壬臣 前618--前613年
周匡王班 前612--前607年
周定王瑜 前606--前586年
周簡王夷 前585--前572年
周靈王泄心 前571--前545年 河南洛陽
周景王貴 前544--前520年 河南洛陽 王後穆氏
周悼王猛 前520
周敬王匄 前519--前476年 河南洛陽

東周王陵(戰國)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周元王姬仁 前475--前469年
周貞定王介 前468--前441年
周哀王去疾 前441
周思王叔 前441
周考王嵬 前440--前426年
周威烈王午 前425--前402年 河南洛陽
周安王驕 前401--前376年
周烈王喜 前375--前369年
周顯王扁 前368--前321年
周慎靚王定 前320--前315年
周赧王延 前314--前256年 陝西鳳翔

秦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陝西臨潼 發現兵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陝西臨潼北

西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年 長陵 陝西咸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陽市韓家灣 惠孝張皇後
漢高後呂雉 前187--前180 呂後陵 咸陽長陵東
漢文帝劉恆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東郊 孝文竇皇後
漢景帝劉啟 前156--前141年 陽陵 咸陽市張家灣 孝景王皇後
漢武帝劉徹 前140--前87年 茂陵 興平縣南位 李夫人
漢昭帝劉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陽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後
漢宣帝劉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長安縣東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後
漢元帝劉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陽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後
漢成帝劉驁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漢哀帝劉欣 前6--前1年 義陵 咸陽市周陵東
漢平帝劉衎 公元1--5年 康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孺子嬰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陽王劉玄 23--25年

東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光武帝劉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陰皇後
明帝劉庄 58--75年 顯節陵 河南洛陽 馬皇後
章帝劉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 竇皇後
和帝劉肇 89--105年 慎(順)陵 河南洛陽 熹皇後
殤帝劉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陽
安帝劉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陽 閻皇後
順帝劉保 126--144年 憲陵 河南洛陽 梁皇後
沖帝劉炳 145年 懷陵 河南洛陽
質帝劉纘 146年 靜陵 河南洛陽
桓帝劉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陽 鄭皇後
靈帝劉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陽 何皇後 王皇後
少帝劉辯 189年
獻帝劉協 190--220年 禪陵 河南修武 曹皇後

三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蜀昭烈帝劉備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後甘氏 穆皇後吳氏
蜀後主劉禪 223--264年 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 後追封 高陵 河北臨漳 武宣卞皇後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陽陵 河南澠池 文德郭皇後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後
高貴鄉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陽
魏元帝曹奐 261--265年
吳武烈帝孫堅 後追封 吳陵 江蘇丹陽 吳夫人
吳大帝孫權 222--252年 蔣 陵 江蘇南京 步皇後 潘夫人
吳會稽王孫亮 253--258年
吳景帝孫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當塗 朱夫人
吳末帝孫皓 265--280年 河南洛陽 滕夫人

西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武帝司馬炎 265--290年 峻陽陵 河南洛陽 武元楊皇後
晉惠帝司馬衷 291--306年 太陽陵 河南洛陽
晉懷帝司馬熾 307--313年
晉愍帝司馬鄴 314--316年

東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元帝司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蘇南京 元敬虞皇後
晉明帝司馬紹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蘇南京 明穆庾皇後
晉成帝司馬衍 327--342年 興平陵 江蘇南京 成恭杜皇後
晉康帝司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蘇南京 康獻褚皇後
晉穆帝司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蘇南京 穆章何皇後
晉哀帝司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蘇南京 哀靖王皇後
晉廢帝司馬奕 366--371年 吳陵 江蘇吳縣 孝庾皇後
晉簡文帝司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蘇南京 簡文順王皇後
晉孝武帝司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蘇南京 孝武定王皇後
晉安帝司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蘇南京
晉恭帝司馬德文 419--420年 沖平陵 江蘇南京 恭思褚皇後

十六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劉淵 304--309年 永光陵
漢劉聰 311--317年 宣光陵
漢劉粲 318--337年
前趙劉曜 318年
後趙石勒 319--332年 高平陵 河北邢台
後趙石弘 333--334年
後趙石虎 335--349年 顯原陵
後趙石遵 349年
後趙石鑒 349年
後趙石祗 350年
前燕慕容皝 337--348年
前燕慕容 349--359年 龍陵
前燕慕容 360--?年
前秦苻健 351--354年 原陵
前秦苻生 355--356年
前秦苻堅 356--384年
前秦苻丕 385年
前秦苻登 386--393年
前秦苻崇 394年
後秦姚萇 384--393年 原陵
後秦姚興 394--415年 偶陵
成李特 303年
成李雄 304--334年 安都陵
成李期 335--337年
漢李壽 338--343年 安昌陵
漢李勢 344--?年
前涼張寔 314--319年 寧陵
前涼張茂 320--323年
前涼張駿 324--345年 大陵
前涼張重華 346--353年 顯陵
前涼張祚 354年 愍陵
前涼張玄靚 355--362年 平陵
前涼張天錫 363--?年
西涼李暠 405--416年 建世陵
西涼李歆 417--419年
西涼李恂 420--?年
後涼呂光 389--399年 高陵
後涼呂紹 399年
後涼呂纂 399--400年 白石陵
後涼呂隆 401--?年
後燕慕容垂 384--395年 宣平陵
後燕慕容寶 396--397年
後燕慕容盛 398--400年 興平陵
後燕慕容熙 401年 微平陵
南涼禿發烏孤 397--399年
南涼禿發利鹿孤 400--401年 西平陵
南涼禿發檀 402--?年
南燕慕容德 398--404年 東陽陵
南燕慕容超 405--?年
西秦乞伏國仁 385--387年
西秦乞伏乾歸 388--411年 抱罕陵 甘肅蘭州
西秦乞伏熾磬 412--?年 武平陵
北燕馮跋 409--?年 長谷陵
夏赫連勃勃 407--?年 嘉平陵

南北朝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武帝劉裕 420--422年 初寧陵 江蘇南京 武敬臧皇後
宋少帝劉義符 423--424年 江蘇南京
宋文帝劉義隆 425--453年 長寧陵 江蘇南京 文元袁皇後
宋孝武帝劉駿 454--464年 景寧陵 江蘇丹陽 孝武文穆王皇後
宋前廢帝劉子業 465--?年 江蘇丹陽 崇獻何皇後
宋明帝劉彧 466--472年 高寧陵 江蘇南京
宋後廢帝劉昱 473--477年 江蘇丹陽
宋順帝劉准 478--479年 遂寧陵
齊高帝蕭道成 480--482年 泰安陵 江蘇丹陽 高昭劉皇後
齊宣帝蕭承之 479年追尊 永安陵 江蘇丹陽
齊武帝蕭賾 483--493年 景安陵 江蘇丹陽
齊鬱林王蕭昭業 494年 江蘇丹陽
齊薛王蕭昭文 494年 江蘇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 494年追尊 修安陵 江蘇丹陽
齊明帝蕭鸞 495--498年 興安陵 江蘇丹陽 明敬劉皇後
齊東昏侯蕭寶卷 499--501年 江蘇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 502--?年 恭安陵
梁武帝蕭衍 503--548年 修陵 江蘇丹陽
梁臨賀王蕭正德 549年
梁簡文帝蕭綱 550--551年 陵 江蘇丹陽 簡文王皇後
梁豫章王蕭棟 551年
梁武陵王蕭紀 552年
梁元帝蕭繹 553--555年 湖北荊州
梁敬帝蕭方智 556--557年
陳武帝陳霸先 558--559年 萬安陵 南京江寧 武宣章皇後
陳文帝陳蒨 560--566年 永寧陵 南京市
陳廢帝陳伯宗 567--568年
陳宣帝陳頊 569--582年 顯寧陵
陳後主陳叔寶 583--589年 河南洛陽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420--423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明元昭哀皇後姚氏 明元密皇後杜氏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424--452年 金陵 山西大同 太武皇後赫連氏 太武敬哀皇後賀氏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453--465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文成元皇後李氏
北魏獻文帝拓撥弘 466--471年 金陵 山西大同 獻文思皇後李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 472--499年 長陵 河南臨汝 孝文幽皇後
北魏宣武帝元恪 500--515年 景陵 河南臨汝
北魏孝明帝元詡 516--528年 定陵 河南臨汝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529--530年 靜陵
北魏東海王元曄 531年
北魏節閔帝元恭 532年
北魏孝武帝元修 533--534年 雲陵 陝西富平
西魏文帝元寶炬 535--537年 永陵 陝西富平 文帝文皇後乙弗氏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534--549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550--551年 武寧陵
北齊廢帝高殷 560年 文靜陵
北齊武成帝高湛 562--564年 永平陵
北齊後主高緯 565年 陝西西安
北周閔帝宇文覺 557--558年 靜陵
北周明帝宇文毓 559--565年 昭陵 明敬皇後獨孤氏
北周武帝宇文邕 566--578年 孝陵 武皇後阿史那氏
北周宣帝宇文贇 579年 定陵 宣皇後楊氏
北周靜帝宇文衍 580年 定陵

隋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況
隋文獻帝楊堅 581--604年 太陵 陝西武功 文皇後獨孤氏
隋煬帝楊廣 605--618年 煬帝陵 江蘇揚州

隋恭帝楊侑 605-619年 恭帝陵 陝西乾縣陽洪鄉

唐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唐太祖李虎 後追封 永康陵 三原縣陵前
唐世祖李昺 後追封 興寧陵 咸陽市窯店東
唐高祖李淵 618--626年 獻陵 三原縣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禮泉縣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縣梁山
武則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縣梁山 夫婦合葬
唐中宗李顯 684(710)--712年 定陵 興平縣龍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撟陵 蒲城縣豐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縣金粟山
唐肅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禮泉縣武將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縣檀山
唐德宗李適 780--805年 崇陵 涇陽縣嵯峨山
唐順宗李誦 805年 豐陵 富平縣金瓮山
唐憲宗李純 806--820年 景陵 蒲城縣金熾山
唐穆宗李恆 821--824年 光陵 蒲城縣堯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縣陵前柴家窯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縣徐木桃溝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貞陵 涇陽縣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簡陵 富平縣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縣雞子堆
唐昭宗李曄 889--904年 溫陵 河南洛陽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東荷澤
讓皇帝李憲 惠陵 蒲城縣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後楊氏(武則天之母) 順陵 咸陽市底張韓家村

五代十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後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陽 元貞皇後張氏
後梁末帝朱友貞 913--923年 河南洛陽 次妃郭氏
後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新安
後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陽
後唐末帝李從珂 935--936年 河南洛陽
後晉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顯陵 河南洛陽
後晉出帝石重貴 943--946年
後漢高祖劉知遠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後漢隱帝劉承佑 949--950年 穎陵 河南開封
後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開封
後周世宗柴榮 955--959年 慶陵 河南鄭州
後周恭帝柴宗訓 960--961年 順陵 河南鄭州
吳楊渥 907--908年 紹陵
吳楊隆演 909--919年 肅陵
吳楊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順德皇後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後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陽 太後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後宋氏
南唐李昪 943--960年 順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後鍾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陽
南漢劉隱 907--911年 德陵
南漢劉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漢劉玢 942年
南漢劉晟 943--957年 昭陵
南漢劉鋹 958--?年 廣東韶關
楚馬殷 907--929年 湖南衡陽
楚馬希聲 930--931年
楚馬希范 932--949年
楚馬希萼 950年 金陵
楚馬希崇 951--?年 金陵
吳越錢鏐 907--931年 安國縣
吳越錢元瓘 932--940年 龍山
吳越錢弘佐 941--946年 龍山
吳越錢倧 947年
吳越錢俶 947--978年
閩王審知 907--925年 宣陵 福州蓮花山
閩王鏻 926--938年 福州蓮花山陳後
閩王曦 939--942年 福州
閩王延政 943--?年
南平高季興 907--927年 高陵 湖北江陵
南平高從海 928--947年 龍山鄉
高平高保融 948年 龍山鄉
北漢劉旻 951--954年
北漢劉均 955年

北宋,遼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宣祖趙宏殷 後追封 永安陵 河南鞏縣 杜後 太祖王後 賀後 宋後
宋太祖趙匡胤 960--976年 永昌陵 河南鞏縣 太宗尹後 符後真宗潘後
宋太宗趙光義 976-997年 永熙陵 河南鞏縣 李後 李後 真宗郭後
宋真宗趙恆 998--1022年 永定陵 河南鞏縣 李後 劉後 楊後
宋仁宗趙禎 1023--1063年 永昭陵 河南鞏縣 曹後
宋英宗趙曙 1064--1067年 永厚陵 河南鞏縣 高後
宋神宗趙頊 1068--1085年 永裕陵 河南鞏縣 向後 朱後 陳後 徽宗王後劉後 劉後
宋哲宗趙煦 1086--1100年 永泰陵 河南鞏縣 劉後
宋徽宗趙佶 1101--1125年 金兵北擄
宋欽宗趙桓 1126--1127 金兵北擄
遼穆宗耶律璟 960--969年 懷陵 懷州黑山
遼景宗耶律賢 970--983年 乾陵 宣獻皇後肅氏
遼聖宗耶律隆緒 984--1031年 慶陵 內蒙巴林左旗 齊天皇後肅氏
遼興宗耶律宗真 1032--1055年 慶陵 皇後蕭氏
遼道宗耶律洪基 1056--1101年 慶陵 宣懿皇後蕭氏

南宋 金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宋高宗趙構 1127--1162年 永思陵 浙江紹興 憲聖慈烈皇後
宋孝宗趙昚 1163--1189年 永阜陵 浙江紹興 恭安皇後夏氏等
宋光宗趙惇 1190--1194年 永崇陵 浙江紹興 慈懿皇後李氏
宋寧宗趙擴 1195--1224年 永茂陵 浙江紹興 恭淑皇後韓氏
宋理宗趙昀 1225--1264年 永穆陵 浙江紹興 皇後謝氏
宋度宗趙昺 1265--1274年 永紹陵 浙江紹興
宋恭帝趙顯 1275--1276年
宋端宗趙罡 1277--1278年 永福陵 廣東新會
宋趙昺 1279年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1115--1123年 睿陵 北京房山
金太宗完顏晟 1127--1135年 恭陵 北京房山
金熙宗完顏亶 1136--1149年 思陵 北京房山
金海陵王完顏亮 1150--1161年 北京房山
金世宗完顏雍 1162--1189年 興陵 北京房山
金章宗完顏璟 1190--1208年 道陵 北京房山
金衛紹王完顏永濟 1209--1213年
金宣宗元顏珣 1214--1223年 德陵 河南開封
金哀宗完顏守緒 1224--1234年

明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朱元璋高祖 曾祖 祖父 建於1386--1413年 祖陵 江蘇泗洪
朱元璋父母 建於1369--1379年 皇陵 安徽鳳陽
明太祖朱元璋 1368--1398年 孝陵 江蘇南京 皇後馬氏
明惠帝朱允炆 1399--1402年
明成祖朱棣 1403--1424年 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徐氏
明仁宗朱高熾 1425年 獻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張氏
明宣宗朱瞻基 1426--1435年 景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孫氏
明英宗朱祁鎮 1436--1449年 裕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錢氏 周氏
明代宗朱祁鈺 1450--1456年 景泰陵 北京市西郊金山 皇後汪氏
明憲宗朱見深 1465--1487年 茂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紀氏 王氏 邵氏
明孝宗朱祐樘 1488--1505年 泰陵 北京市昌平 後後張氏
明武宗朱厚照 1506--1521年 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夏氏
明世宗朱厚熜 1522--1566年 永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杜氏 陳氏 方氏
明穆宗朱載垕 1567--1572年 昭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李氏 陳氏 李氏
明神宗朱翊鈞 1573--1620年 定陵 北京市昌平 孝端王氏 孝靖王氏
明光宗朱常洛 1620年 慶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郭氏 王氏 劉氏
明熹宗朱由校 1621--1627年 德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張氏
明思宗朱由檢 1628--1644年 思陵 北京市昌平 皇後周氏 田氏

清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清室祖先 永陵 遼寧新賓
清太祖努爾哈赤 1616--1626年 福陵 遼寧沈陽東郊
清太宗皇太極 1627--1648年 昭陵 遼寧沈陽北郊
清世祖福臨 1644--1661年 孝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皇後佟佳氏,董鄂氏
清聖祖玄燁 1662--1722年景陵 景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四個皇後,一皇貴妃
清世宗胤禎 1723--1735年 泰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孝敬憲皇後敦肅皇貴妃
清高宗弘歷 1736--1795年 裕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二後三貴妃
清仁宗顒琰 1796--1820年 昌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孝淑睿皇後
清宣宗旻寧 1821--1850年 慕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孝穆成皇後,孝全成皇後
清文宗奕詝 1851--1861年 定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孝德顯皇後
清穆宗載淳 1862--1874年 惠陵 河北遵化清東陵 嘉順皇後
清德宗載湉 1875--1908年 崇陵 河北易縣清西陵 隆裕皇後
宣統皇帝溥儀 1908--1911年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