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古遺址
Ⅰ 雲南水下古城之謎,是怎麼回事
雲南一個叫耿衛的潛水愛好者在我國名列第二的深水湖泊撫仙湖,發現水下有類似石板的東西,水底下面那種幽靜的感覺立即觸動他想像的神經。 在耿衛的報告中,提到了一個叫吳學藝的人,此人是個漁夫,對水中石頭的情況也比較了解。2000年11月23日一早,記者找到了吳學藝。吳現年28歲,從12歲起就開始在撫仙湖上捕魚。當記者問到他知不知道有「水下古建築」這回事時,他答「不知道」,只知道那一帶有暗礁,當地叫「石龍」。1998年,他經常看到耿衛及其朋友在湖中潛水。有一次,他對耿衛說,這樣潛來潛去有什麼意思,還不如潛到石堆中看看到底是什麼。從那以後,直到現在才知道「水下古建築」這回事。 現場目擊 去年11月23日,在了解了耿衛「水下發現」的前後過程後,記者要求看看耿衛在水中拍攝的錄像。經過多次商量,耿衛才拿出了未向外界公開的另外幾盒帶子,說他從發現到如今只向外界公開過其中的一盤帶子。 錄像中顯示的時間為2000年10月26日15時至16時左右,記者看到不但有耿衛以前所說的東西,而且還有三角形的石體、陶片。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明顯感覺到台階的大體輪廓和斜坡的規模,而耿衛說這堆水下建築群有七八百平方米。為進一步探究真情,記者提議耿衛當著記者的面再進行一次水下實錄。 11月24日10時30分,臨時組成的「探險小組」從耿衛家出發。在快艇上,記者感覺撫仙湖深不可測,藍不見底。 12時20分,在找到確切的位置後,耿衛提著防水攝像機,對著湖面上的快艇晃了晃,和助手吳正兵瞬間便沉入水下。 約20分鍾後,冷得有些發抖的耿衛浮出水面,在艇上即時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此次下水我發現了一根石柱,呈比較規則的方形,還有一些紅砂石。原來只發現有青石,而且被掛著的魚網也沒有以前多,遺憾的是仍沒有找到1998年那次下水發現的石牆。」 眾說紛紜 為全面了解撫仙湖的情況,去年11月25日,記者采訪了當地對撫仙湖比較熟悉的老人及居民。 張墅(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史料上最早記載的俞元縣是在公元前106年。從歷史的考證來看,現在的水位與原來差不多,漢朝時有過災害,元朝時有過地震,但一直未予記載。我沒看到錄像,如果真是建築物,那至少是1000多年前的了。 楊應康(原澄江縣文化局局長):撫仙湖現在的位置是由於原來地層的擠壓造成的,湖內很可能有個槽,有陡有平。現在湖邊有幾個村落早在康熙年代就有,當時建在目前的水面下二三米,說明此水位上升不大、下降也不大,最多相差三四米。耿衛的發現可能是一古建築,發生地震時使附近村落陷進去了。我自己覺得像個碼頭,那斜坡上石孔內的石釘很可能是拴船用的。 張慶貴(當地老人):湖水曾經把幾塊石頭推上岸來。有一塊的一面特別平整光滑,至今仍在湖邊,看上去有明顯的人工痕跡。站在附近的山上,能看到寬約20米、長有幾百米的「石龍」。 吳學藝(當地漁民):我常在撫仙湖打魚,別人說「石龍」一帶常掛網,但為了打到大魚,我常在那一帶下網,有一次我覺得這些石頭怪怪的,於是就順手撈了一塊石頭上來,放在金銀山腳下。那一帶沒有小石頭,原來當地人也撈起來一些做成捕魚的溝幫,看上去是人工雕琢成的,在水位下降時,能隱約看到四五百平方米的石堆。 專家分析 在耿衛的「水下發現」消息經媒體報道以後,各路相關專家也紛紛出馬,為這一發現作考證。 據耿衛講,對他在水中撿到的惟一一塊陶片,有關專家看看錄像就驚呼:「是東漢的!」同時,類似的專題研討會、座談會也開過幾個。嚴謹的科學來不得半點猜想和馬虎,學術界保持了冷靜,專家們仍在深思與考究之中。 2000年11月27日,記者采訪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蔣志龍。他分析,從石塊的水下堆積結構、石面情況而言,再加上有關石槽上的跡象來看,應該是人工建築。原任雲南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的邱先充則指出那些石塊的堆砌決不是原始的堆壘,從紋理上、組合上、搭配上都說不過去,應該定為「有人工痕跡的水下堆積物」。
Ⅱ 水下考古的案例
宋元海戰水下考古
1991年和1992年,水下考古隊在廣東省新會縣曾先後3次進行水下調查,確定了幾個史書所載的宋元海戰沉船點。第3次調查時,潛水取出一塊船板,經測定,正和宋元海戰年代基本相符。這為今後的發掘打下基礎。
綏中水下考古
在遼寧綏中,水下考古隊發現一艘700多年前滿載元代瓷器和鐵器的商船。經鑒定,這批文物屬元朝時期河北省磁縣的磁州窯系的產品。這批水下文物的發現,為研究元朝時期磁州窯瓷器生產銷售、北方船舶製造史、河北、遼寧一帶與朝鮮、日本的海上貿易史,提供了重要依據。遼寧綏中元代水下沉船遺址被評為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撫仙湖水下考古
2001年6月3日,中央電視台對雲南撫仙湖水下考古進行了現場直播,這也是中國目前第一次進行水下現場直播.直播節目結束後,撫仙湖引起了人們更多的猜測.有人說撫仙湖水下是一座古城,有人說是古村,有人說什麼也不是,而撫仙湖水下發現第一人耿衛卻說:水下的東西精彩著呢!他還說他發現了水下古城的城門,還有人面浮雕。
南海一號考古
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撈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認為可能與海上絲路有關,引起世界矚目,該船被命名為「南海一號」。
2000年,考古部門對「南海一號」正式展開調查。
2001年4月,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水下考古專業隊員共12人,搜尋和定位沉船遺址。
2002年3月至5月間,水下考古隊再度下水,對海底沉船進行細挖掘、細打撈,打撈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廣東省文化廳召開《「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方案》專家論證會。
2003年11月,廣東省副省長雷於藍主持召開會議,規劃、立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項目。
2004年3月,廣東省發改委同意籌措資金,在陽江市海陵島十里銀灘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2005年12月28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工興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隊前往沉船海域開展打撈前最後一次海底勘查。
2007年4月:「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啟動。
Ⅲ 巢湖水下古城遺址隱藏著什麼秘密
巢湖水域在很久以前曾是一座繁華的城市,一天,一位百姓誤食了東海龍子,憤怒的龍王為報喪子之仇,掀起了滔天巨浪,將這座城市生生淹沒,城中居民都可悲地淪為水下冤魂,城沒人亡之後,龍王還不肯善罷甘休,滔天洪水也就遲遲未能退去,從此這片地區便只剩下浩瀚的湖水了。
巢湖發現古城遺址的事件在有關專家的鑒定之下認為是一處漢代大型古遺址,也有不少學者指出這不是漢代遺址而是居巢國遺址,居巢國曾經是殷商時期重要的方國,遺憾的是在歷史中留存下來的資料非常少,以至於對居巢國的了解十分有限。在對巢湖古城的研究中發現城中之人似乎對於這場災難是毫無准備的,所有值錢的東西都還在,甚至可以說是猝不及防的,有專家就懷疑是大地震造成,而在考古界有一個「水下有遺址,山上就一定有斷層」的鐵律,專家也在湖邊的山上發現斷層的痕跡,這無疑為地震說提供了充足的證據,專家推斷在之前發生過強烈的地震導致整座古城沉沒,至於歷史上發生了什麼事件還需要深入的研究。
Ⅳ 男子迷戀水下考古在海底發現了千年前的古城嗎
據報道,Franck Goddio前半生大部分的職業生涯都是在金融和經濟領域度過的,是個名副其實的金融家。但坐在辦公桌旁埋頭於數字中時,他一直想像著有一些神奇的東西被埋在海底。20世紀80年代初,Franck決定將他的生命奉獻給他真正的激情所在——水下考古。
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農民正在曾經肥沃的土地上努力種植他們所依賴的作物,如今這里的土地越來越咸、越來越乾旱。沒有人知道多年後,這里會不會像古城一樣沉沒。
Ⅳ 目前我國有發現水下古墓嗎水下考古主要對象是什麼
有水下遺址、古沉船等,還沒聽說我國有水下古墓的,水下考古的主要對象一般是水下古文物(如沉船)、水下地勢(如水下火山口)、水下沉積物(如水下化石)、水下遺址等等
Ⅵ 水下考古的發展史
世界水下考古發展
從世界范圍來講,水下考古的歷史也並不長。19世紀30年代,因為潛水面罩的問世,人類向水底世界跨出了重大一步。自19世紀中葉近代考古學發生以後,隨著瑞士湖上居址的確認,並進行了水下古代遺跡的科學調查和發掘,標准著水下考古學的確立。
1943年法國人發明了「水肺」,解決了10米以下的水下呼吸問題,考古學者終於擺脫了對職業潛水員的依賴。
1960年美國考古學家喬治·巴斯(George Bass)應邀對土耳其格里多亞角(Cape Gelidonya)海域的公元7世紀拜占庭時期沉船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由此開始了第一次的考古學家將考古方法應用於水下遺址的發掘和研究,開創性地在水下實踐了考古學方法,是水下考古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中國水下考古發展
中國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較晚,始於20世紀80年代。
1985年4月,一份《中國陶瓷專家建議重視水下考古工作》的報告引起了中央、國務院有關領導的重視。1986年9月,國家決定發展水下考古事業。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歷史博物館承擔了這項國家任務,為此設立了當時中國唯一的水下考古專業機構--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
1986年11月,「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成立,就組建中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進行了討論。著名考古學家、時任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的俞偉超教授承擔起了這項任務。
1987-1990年,通過派人出國學習和與外國水下考古研究機構合作的方式,培訓了一批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經過十餘年的努力,這支專業隊伍在中國的四大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先後進行了多項水下沉船遺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遺跡的調查、發掘工作。目前中國的水考古事業不僅填補了學科空白,而且已從開創階段進入持續發展階段。1987年底,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由此誕生。
1987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工作協調小組」,由國家文物局牽頭,協調各有關部門研究解決水下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隨著一系列重大水下考古和保護項目的開展,為了更好地完成跨地區、跨部門開展全國水下考古工作,2008年5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具體承擔中國水下考古和文物保護等方面工作。
2009年9月,國家文物局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內設立「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下簡稱水下中心)並賦予其統籌全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各項工作等職能。三年來,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了長足進步,也面臨著新的形勢、新的問題。為進一步促進事業發展,今年6月,中央編辦批復同意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加掛「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
2012年12月25日,文化部部長蔡武同志與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同志在2002年全國文物局長會上為「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授牌。蔡武部長親自將「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授予水下中心主任劉曙光同志,這標志著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成立。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發展目標,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成立既是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新發展的需要,也是對黨的十八大精神的積極回應,必將成為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Ⅶ 與那國島的水下城市,到底是自然形成還是古代遺跡
與那國島管轄來權屬於琉球國,沖繩縣源八重山郡與那國町。與那國島面積僅28平方公里,人口約1745人,是琉球距離台灣最近的一個小島。島上主要有三個村落,分別為位於北部的祖納、西部的久部良、南部的比川。町公所設於祖納。
很多古代遺跡之所以像與那島嶼一樣被埋藏起來都是經歷了大變故比如洪水、沙塵暴、冰川變遷等現象。
Ⅷ 何處男子迷戀水下考古在海底發現千年古城
埃及男子Franck Goddio前半生大部分的職業生涯都是在金融和經濟領域度過的,是個名副其實的金融家。但坐在辦公桌旁埋頭於數字中時,他一直想像著有一些神奇的東西被埋在海底。20世紀80年代初,Franck決定將他的生命奉獻給他真正的激情所在——水下考古。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國。但是如今的埃及阿拉伯人並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完全不同;科普特人是皈依基督教的古埃及人的混血後裔,科普特語由古埃及語發展而來。埃及境內擁有很多的名勝古跡,例如國際知名的金字塔、帝王谷。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Ⅸ 巢湖水下古城的考古進展如何
備受關注的巢湖水下古城又有了新消息。入冬以來,隨著巢湖水位內的下降,這處水下容遺址逐漸露出了水面,關心它的人們終於可以一睹水下古城的外貌了。
順著巢湖岸邊裸露的河床,彷彿可以看到這里曾經的繁華。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150米的遺址上,堆積著一層層的陶片、生活用品和建築材料遺物。這些遺物從淺灘一直延伸到湖水裡,數量多,分布也很廣。前不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來巢湖實地考察之後認為:這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漢代遺址,從已暴露出來的部分看,研究價值很高。不過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目前,巢湖市正根據考古專家的建議,採取有效措施,設法保護已裸露出來的水下古城遺址。
Ⅹ 姜女石遺址的水下考古調查
1982年發現的中國秦至西漢前期行宮遺址——姜女石遺址於日前完成了水下考古調查,經過儀器探測與水下搜索後,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長寬約60米的人工建構平台,認為與秦始皇東臨碣石有關,或為秦始皇祭祀修築。
姜女石秦漢遺址位於遼寧省綏中縣萬家鎮南部的海濱地帶,1982年發現,遺址群主要包括石碑地、止錨灣和黑山頭三處秦漢行宮建築遺址,三處建築南面海中各自對應一處海蝕柱,依次為姜女石、紅石砬子和龍門礁,形成獨特的濱海建築景觀,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迄今發現罕見的保存較好的秦漢行宮遺址。
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組隊實施的姜女石遺址水下考古調查,經過3年的時間,尤其是經過潛水探摸,基本摸清了姜女石及周邊水下礁石的保存狀況,發現一些石塊經過了加工修整,有人工干預痕跡。
此次水下考古調查,考古人員在水下發現的一個長寬約60米的人工建構平台,相當一部分的石塊都有人工斷面的痕跡,石塊的多個平面相對平整,部分位置見有石塊上下重疊或是平面上的有序排列,以及石塊在較大范圍之內呈現出有規律的走向與分布。
據石碑地遺址的當地人介紹,石碑地遺址與海中姜女石之間曾有通道相連,通道上曾有陸地上才有的「活石」,所謂活石,是指不是海邊的自然礁石,而是帶有人為加工的石塊。考古人員還在遺址地附近的村子裡找到了「活石」,這些活石顯示出人工干預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