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遺址形成過程

遺址形成過程

發布時間: 2021-02-03 14:50:19

Ⅰ 蒂亞瓦納科的遺址是怎樣形成的

蒂亞瓦納科遺址是玻利維亞印第安古文化遺址,位於南美洲玻利維亞與秘魯交界處的喀喀湖以南約20公里處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原來古城就建在湖邊,後來因湖水逐漸退去,所以現在發現的遺址已遠離湖畔20公里。蒂亞瓦納科遺址是由重達幾十噸甚至數百噸的巨石嚴密砌成。考古學家還在巨石的縫隙中發現了一些小金屬釘,其作用是固定石頭,據推測,這些金屬釘是把金屬熔化後再倒入鑿出來石頭模子中製成的。可能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整塊岩石鑿成的石門,它矗立在長30英尺、寬15英尺、厚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門是用同一塊岩石雕鑿而成的。古城原是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前古代印第安人的一個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蒂亞瓦納科,西班牙語拼寫為Tiahuanaco或Tiahuanacu,在古印第安語中是「創世中心」之意。「太陽門」每年秋分時日,黎明的第一束陽光總是從石門的中間射入大地,上雕精美圖案,最著名的是「日歷橫飾帶」太陽門是一個巨型的歷法標志。太陽門上還雕刻著一些奇異的史前動物圖案,是早已滅絕的史前動物箭齒獸。

一學者從天文學角度計算出卡拉薩薩亞廣場興建時,黃道與赤道的交角為23度8分48秒,與這以天象對應的日期應是公元前15000年。果真如此,那蒂亞瓦納科城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遺址。

Ⅱ 我國早期原始遺址是怎樣形成的

1.分布特點:
概括而言,我國原始人類遺址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資源內豐厚的平原地帶.
2.分布原因容:
原始人類主要依賴捕魚、畜牧、種植等簡單勞作生存,對水資源土地資源要求較高,因此會選擇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的地帶居住,這樣更有利於繁衍生息.
3.早期遺址主要有
良渚遺址,仰韶遺址,河姆渡遺址,周口店遺址,元謀遺址,藍田遺址、北京人遺址、新洞人遺址、田園人遺址、東湖林人遺址、金牛山人遺址、和套人遺址、大荔人遺址、許家窯人遺址、下草灣、和縣、資陽、長陽、柳江、馬壩、左鎮人遺址。

Ⅲ 白泥遺址是怎麼形成原因

為嘛最近總有人這樣。。。

Ⅳ 地質遺跡的形成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專地貌景觀、地層剖屬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Ⅳ 三星堆遺址的發掘歷程

三星堆是三座長約數十米至百米、高約5米至8米,連結成一線的土堆,分布在馬牧河西岸東、南、西三面的台地上。關於三星堆其名,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玉皇大帝從天上撒落三把泥土,落在了廣漢的湔江之畔後形成了三座大土堆,突兀地立於平原之上,猶如一條直線上分布的三顆金星,故名三星堆。在牧馬河對岸,有一高出周圍的弧形台地,富於奇想的人們於是將這片台地起名為月亮灣。三星堆與月亮灣隔河相望,亘古而來,形成了廣漢八景之一——三星伴月。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始於當地農民燕道誠與兒子燕青於1929年春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其中有圭、璧、琮、玉圈、石珠等,一共300多件。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聽到這個消息後,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於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經四川省教育廳頒發執照,廣漢縣政府批准,由廣漢縣縣長羅雨倉主持,在燕氏發現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掘。發掘收獲豐富,共出土文物600多件,有陶器、石器、玉珠、玉杵、玉璧、玉圭等,這些文物後交由華西大學博物館收藏。此次考古發掘的成果被葛維漢整理成《漢州發掘簡報》,發表於1936年的《華西邊疆月刊》,文中將這批出土的文物命名為「廣漢文化」。遺憾的是,三星堆遺址自1934年首次發掘以後,發掘就長期停滯。 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又恢復了在三星堆的考古工作。四川省博物館的王家佑、江甸潮等調查三星堆、月亮灣,首次發現三星堆存有大片古城遺址,當時還沒有認識到三星堆遺址的巨大規模,所以將三星堆遺址北部的月亮灣地點和南部的三星堆地點各自當作一個遺址,分別命名為「橫梁子遺址」和「三星堆遺址」。 1963年,由馮漢驥領隊,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再次發掘了三星堆遺址的月亮灣等地點,展現了三星堆遺址和文化的基本面貌。當時,馮漢驥教授曾認識到,三星堆「一帶遺址如此密集,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國的一個中心都邑」。馮先生當時曾預言,三星堆很可能是古蜀人的遺址,說不定就是古蜀人的「都城」。 對三星堆的初步考古發掘,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根據已有成果,考古學家推測三星堆、月亮灣是商周時期古蜀國都邑所在,但是並未找到代表商周文明的青銅器皿,更沒有找到相應的文字記載。而三星堆也漸漸成為當地磚廠取土作業的場所,偌大的土堆漸漸被夷為平地。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三星堆遺址迎來了大規模連續發掘時期,前後長達20年。1980~1981年的發掘,清理出成片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址遺跡,出土標本上萬件,還發現了具有分期意義的地層迭壓關系。這次發掘的發掘報告《廣漢三星堆遺址》中指出,三星堆是「一種在四川地區分布較廣的、具有鮮明特徵的,有別於其它任何考古學文化的一種古文化」 ,已經具備了夏鼐提出的命名考古學文化的三個條件,建議命名為「三星堆文化」。 1982年和1984年,考古工作者分別在三星堆地點西南和西泉坎地點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三星堆遺址最晚期的遺存。
1986年7月18日,當地磚廠取土的工地上傳來消息,工人在那裡挖出了一塊玉石器。省文管會接到報告後立即派考古隊前往調查,發現那是一塊長約40厘米的玉璋,已經被挖碎。考古隊立即封鎖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從7月18日至8月14目,共開掘25平米的探方6個。
7月23日凌晨2點30分,考古人員發掘出了一根黃金手杖,手杖的芯為木質,以黃金卷包,上有奇特圖案,分別是2隻背對的魚、2隻背對的鳥、2顆對稱的頭戴五齒高冠的人頭,這樣的手杖在中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發現,決非等閑之物。考古人員在出土金杖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大坑。坑為長方形,口大底小。坑口長約4.5米,寬約3.5米;坑底平整,長4.1米,寬2.8米,深逾1.6米。坑內出土了金、銅、玉、石、骨、陶、象牙等質料的文物420件,其中青銅器178件,金器4件,玉器129件,另外還有海貝和大約3立方米左右的燒骨碎渣。玉戈、玉璋等形制較大的玉石器,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南坑壁的東端;玉鑿、玉錛、石斧、玉斧等形制較小的玉石器,主要分布在坑的西角;坑中部散見少量玉石器;銅「瑗」分布在整個坑內;銅人頭像、銅人面像、銅田、銅尊等大型銅器,主要分布在坑的西南部;象牙主要分布在坑中部一帶;金杖出於坑的中部偏西。根據器物的疊壓情況,專家推測這些器物絕不是被隨意擺放,而是按一定次序放置的:首先投放玉石器,然後投放金杖、銅人頭像,銅人面像、銅田、銅尊等大型銅器,再倒入燒骨渣,最後放置陶盞、陶器座、銅戈等器物。骨渣在坑內由南向北呈斜坡狀堆積,最厚處竟達60厘米~80厘米。骨渣大多數泛白,一部分呈藍黑色,裡面雜有竹木灰燼,但坑內不見煙熏痕跡。為什麼坑內會有這么多的骨渣呢?這些骨渣作何用途?經過觀察,考古人員發現這些骨渣在入坑前就已焚燒砸碎,並推斷這些骨渣正是將用於祭祀的犧牲「燔燎」後的殘余物質,燔燎指的是將犧牲焚燒祭天。坑內出土的銅人頭像,頸部呈倒三角形,內裝海貝,或插象牙,也均被火燒過。有人認為這些器物象徵著被古蜀人祭祀的神靈,不過也有專家提出異議,認為據史載和考古發現,商代祭祀有「人祭」和「殺牲祭」兩種,以「俑」代替人牲作為祭品則始於殷墟婦好墓中隨葬的玉人、石人。祭祀坑內的銅人頭像應該是象徵被殺的「人牲」,而非象徵被祭祀的對象。從殷墟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很多有關「燎祭」的卜辭,祭祀名目繁多,對象廣泛,祭品有牛、羊、豕等。而三星堆祭祀坑內有經火燔燎敲碎的骨渣,金器、青銅器、玉石器、陶器、象牙、貝等也皆有火燒過的痕跡。種種跡象表明,坑內的遺物正是古蜀人在舉行一次規模浩大、祭典隆重的「燎祭」活動後瘞埋下的。絕大部分學者都同意該坑距今約3400年,正是古蜀人進行祭祀活動後留下的遺物,因而命名為一號祭祀坑。這是在巴蜀文化中首次發現的祭祀坑,坑內所出文物對了解古蜀人祭祀禮儀、宗教意識等,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材料。其中金杖、金面罩、青銅人頭像等文物,在中國冶金史和雕塑史上有特殊的意義。
8月14日下午6點,在距一號坑約30米遠的地方,磚廠工人取土時又發現了一個大坑。考古工作人員聞訊趕至,向坑中一望,發現一個青銅面具已經顯露出來,他們立即掩蓋回填,保護好現場。請示上級並得到批准後,從8月20日開始到9月17日,又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考古人員將這個新發現的坑命名為二號坑,這個大坑的發掘,更令人興奮和震驚不已。坑為長方形豎穴,坑口距地表深0.55米~0.65米,長5.3米,寬2.2米~2.3米。坑口至坑底深l.4米~1.68米,坑底長5米,寬2米~2.1米。坑底西南高,東北低,坑內填黃色五花土,填土都經夯打。根據出土時的堆積迭壓情況,坑內的遺物可分為上、中、下三層。下層堆積有大量草木灰燼、炭屑、小型青銅器件、青銅獸面、青銅樹枝、玉石器及大量的海貝等;中層堆積主要是大件青銅器,如大型立人像、車形器、大型人面像、人頭像、樹干、樹座、尊、彝等。上層堆積物主要為60餘枚象牙。如此清晰的分層情況表明遺物的投放顯然有一定先後次序。與一號坑相比,該坑距今約3100年左右,時間要晚於一號坑。出土遺物不論種類還是數量,都比一號坑豐富得多,清理出遺物1300餘件,其中青銅器735件,金器61件,玉器486件,還有象牙器等,另有海貝4600餘枚。其中大型青銅立人像、大型青銅人面具、青銅神樹等是一號坑所沒有的。這批文物的出土,進一步反映了古代蜀族的祭祀規摸和祭祀內容,同時也展示了古代蜀族的青銅文化水平和青銅藝術特點,為研究祭祀坑的時代以及古代蜀文化的政治、經濟、藝術、冶金、宗教、禮儀等,提供了重要資料。不過令人費解的是,坑內大部分遺物都遭到了損壞,或已殘缺,或做了特殊的處理。如青銅立人像由腰部折為兩段,上半身位於坑的中部,下半身位於坑的西北部,被一青銅樹座所壓。尊、罍、彝等青銅容器主要位於坑的東南和東北兩角,大部分容器外表都被塗成硃色,器內裝有海貝、玉石器。青銅獸面被置於坑西北角,伴有大量的海貝。青銅人頭像、青銅人面像主要分布於坑的四周,有的頭像內還裝有不少的海貝。頭像和面像部分損毀並經過火燒,尤其是人面像,大部分被打壞或燒壞。象牙及骨器之類也明顯有被燒焦的痕跡,有的玉石器被燒裂。有專家推測,大多數遺物是在入坑前人們舉行某種儀式時有意損壞的,小部分是夯土時打碎的。1986年7月至9月間,兩個大型祭祀坑的相繼發現,4000餘件精品文物的橫空出世,轟動了世界。
1986年出土了大量遺物和復雜的地層迭壓關系,根據這年的發掘材料,一些考古研究者開始了三星堆遺址分期的嘗試。也正是在1986年,兩處埋藏有豐寶藏的長方形器物坑被意外揭露出來,其包含的大量金屬器的出土,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對位於中國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視。在三星堆遺址大規模發掘的同時,1985~1987年對成都市區的十二橋遺址進行了發掘,該遺址最下層的文化面貌與三星堆遺址最晚期遺存相同,為三星堆文化的去向等問題提供了重要材料。
1990年開始,對三星堆文化和文明的探索從成都平原延伸到了渝東地區和陝南地區。由於早於三星堆文化的四川盆地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初步揭示,並且有多處龍山時代的古城遺址和若干處具有新石器時代文化向三星堆文化過渡階段遺存的發現,為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深入進行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
面對三星堆文明,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考古學家童恩正無比激動地說:「這簡直就是奇跡!」倫敦不列顛博物館首席中國考古學家傑西卡·羅森也發自內心地贊嘆道:「這些發現現在看來比有名的中國兵馬俑更非同凡響。」香港《文匯報》報道稱:「它比湖南馬王堆的文物時間早、數量多,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更高,可以和西安的半坡遺址相媲美!」
2015年6月13日,四川新聞網記者獲悉,廣漢三星堆考古又有新發現,發現一段疑似北城牆的一段,加上之前發現的東西南城牆,三星堆古城城圈初步呈現。此外,在城牆的下還有三個墓葬,其中中間一個墓葬中人骨完整,還能看到手指,據稱是新石器的人骨,比商周城牆早.。

Ⅵ 外星人遺址形成原因是什麼

2002年4月,我國11位地質學界專家為此組成課題組,包括我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鄭劍東教授在內的6位專家親赴托素湖考察,認為所謂外星人遺址應該是種特殊的地質現象。

據鄭教授介紹,這些奇特的管狀物分布在距今五六百萬年前的第三紀砂岩層中,都呈現出鐵銹般的深褐色,成分以氧化鐵為主。談到管狀物成因,鄭教授表示有多種可能:可能是植物埋葬形成的化石;另外管狀物也可能是砂岩層快速沉積形成。

Ⅶ 約旦的傑里科遺址形成於什麼時期

約旦的傑里科遺址形成於公元前7000年前後,這里不僅形成定居村落,還有城堡與城牆。狩獵專者們在屬這里建造了堡壘式石頭建築,房屋多為長方形,牆用土坯砌成,城內有一座類似於祭壇的高塔建築,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紀念性建築。傑里科居民已有「靈魂轉世」觀念,他們製作的不少頭像都是用死者的頭骨加工而成的,有些頭像就被嵌入到石頭牆里。

Ⅷ 古羅馬遺址怎麼形成的

上古時期
根據傳說,當特洛伊城遭到希臘人進攻的時候(約為公元前1300-1190年),維納斯女神的兒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隨者逃出來,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羅馬。
前8世紀至前6世紀,希臘人向義大利南部移民,並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紀,以帕拉提烏姆為中心開始部落聯合過程,由單一的拉丁人部落聯合包括薩賓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個部落組成羅馬人公社。前7世紀末至前6世紀末,羅馬人公社處於伊特拉斯坎人的統治之下。此時,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邦的過渡。前5世紀末,高盧人從阿爾卑斯山以北進入波河平原。這些部族經過長期融合同化,形成了義大利人的祖先。
托里斯·奧斯蒂呂斯王時期
在托里斯·奧斯蒂呂斯王的時代,羅馬和毗連的城鎮阿爾巴(Alba)經常打仗,使得老百姓飽受困苦。托里斯·奧斯蒂呂斯和阿爾巴的國王Mettius Fuffetius下決心要停止斗爭,但是為了決定哪個城市的國王得到最高地位,Mettius Fuffetius提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讓幾個士兵搏鬥,哪個城市的士兵獲得勝利,那個城市的國王將成為最高君主。
恰好,羅馬和阿爾巴兩個地方各有一對三胞胎,而且羅馬的三胞胎(他們被名為「Horatii」)和阿爾巴的三胞胎

印象羅馬(9張)
(「Curiatii」)同時出生。因此,托里斯和Mettius選了這兩對三胞胎作為各自城市的代表。
比賽開始不久,兩個Horatii已經死了,倖存的那個Horatius幸虧沒有受傷,而Curiatii兄弟一個也沒有死但各個受不同程度的傷。倖存的Horatius裝作逃亡,Curiatii兄弟中了他的計追趕他,但因為他們受不同的傷,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們無法同時趕上Horatius。因此Horatius不必一對三和他們斗,他分開和每一個打仗,把他們逐一殺掉。
這樣,羅馬獲得了勝利,托里斯·奧斯蒂呂斯也成為阿爾巴的君主。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期
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534年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統治時期,此間,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推行改革,改革內容包括:
將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財產劃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提供數目不等的軍事百人隊,共計193個百人隊。創立百人隊大會,取代了庫里亞大會的宣戰、選舉、審判權力。193個百人隊,每隊有一票表決權。把氏族部落按地區劃分為4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羅馬由氏族制向國家的過渡。
盧修斯·塔克文時期
傲慢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女婿,但卻率士兵沖入王宮殺死了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自己當上了王,也是最後一位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當政後,暴虐無道,公元前510年被羅馬平民驅逐出羅馬,為首的人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兒子。
羅馬人民決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選出兩名最初稱行政長官(Praetores),後改名執政官,任期一年。第一任執政官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和盧修斯·塔克文·柯拉汀。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王政時期
傳說公元前754年-753年,古代羅馬人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先後有7個王,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庫里亞會議(羅馬稱胞族為庫里亞,每10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後為百人隊會議取代)。後來又出現貴族與平民之分。
在王政時代,國王掌握絕對的權力。他是大立法官、軍隊的首領、大祭祀長,其權力僅僅受到來自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議會,由不同部族首腦組成。按照憲法和傳統習俗,元老院有權通過或否決國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國王的立法和訴訟。公民大會由羅馬的全體男性公民構成,按照親緣關系分成30組;它授予君主行使權力,而這一點由元老院最後正式批准。
古羅馬城建立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
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芙洛狄忒(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這樣描述這個神話故事:這對孿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羅馬東南部阿爾班山區阿爾巴國的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利烏斯將國王驅逐出境,還讓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生兒育女(貞女是不準生育的),以防止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馬耳斯相愛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台伯河畔時,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後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妻子將他們撫養大。長大後,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在瑞摩斯被俘、帶給國王阿穆利烏斯後,羅穆盧斯帶領手下救出了他,並殺死了阿穆利烏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復了王位。兄弟倆離開外祖父,在被牧羊人發現的地方創建了自己的城市。在決定誰來做城市的主宰時,神諭告訴他們要由看到的預示成功的飛鳥來決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隻禿鷲,羅穆盧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隻禿鷲。後者的數字更幸運,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徵兆的人。結果兄弟間發生了爭吵,羅穆盧斯最終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的國王。他統治了很長時期,死後被接納到諸神中,成為受人尊敬的戰神奎里納斯。
共和時期
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初,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告一段落,義大利半島基本統一。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這也標志著羅馬法的誕生。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西班牙、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征服了敘利亞等東方土地。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由於大庄園制的形成,奴隸勞動的廣泛使用,義大利的農業、工商業和高利貸業興盛,奴隸制經濟得到巨大發展;破產農民大批淪為遊民,使羅馬社會矛盾激化。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交織進行。如在前133年至前123年期間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
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Gaius Marius)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
前60年,蓋烏斯·尤里烏斯·凱撒、馬庫斯·李錫尼·克拉蘇和龐培·馬格努斯秘密締結條約,共同對抗元老院,史稱前三頭同盟。
前53年,克拉蘇在遠征帕提亞的卡萊戰役中全軍覆沒,本人也陣亡,三巨頭只剩兩人。此期間,凱撒在高盧征戰,收獲頗豐,名譽和地位都急劇上升,引起龐培的嫉妒和警覺。龐培遂聯合元老院,共同對抗凱撒。
前48年,尤利烏斯·愷撒在法薩盧斯戰役中擊敗龐培,龐培逃往埃及後被殺。凱撒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史稱後三頭同盟。
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制。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進入帝國時代。
帝國時期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其實就是共和名義的帝制。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製。從前27年開始到192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包括3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98年-117年)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經濟空前繁榮。公元1世紀中葉基督教興起,公元2世紀、3世紀迅速傳播。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不斷出現危機,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統治亦日益減弱。410年,西哥特人一度佔領羅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義大利。455年,汪達爾人襲擊義大利,再陷羅馬城。先後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位君主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
東羅馬帝國一直延續至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Ⅸ 殷墟遺址的形成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和清代學金石家王懿榮在中葯龍骨上發現甲骨文有關,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證明早在幾千年中國就有了文字記載存在的證據

Ⅹ 地質遺跡的形成與發展演化

一、地質遺跡的形成和演化階段

深圳市內地質遺跡景觀的形成,經歷了中元古代至中生代、早新生代及晚新生代3個地質歷史階段。中元古代至中生代主要為各種岩石的形成及構造形跡的發展演化階段,早新生代主要為構造抬升而使前期形成的岩石及構造形跡遭受剝蝕的階段,晚新生代則是現今所見地質地貌景觀的形成和發展演化的重要階段。

(一)中元古代至中生代演化階段

該階段經歷了中元古代至白堊紀漫長的地質歷史(距今18.14億~0.65億年),經過前加里東、加里東、海西、印支及燕山構造運動的多次作用,形成了海相、陸相沉積岩、侵入岩、火山岩、變質岩(包括混合岩)等復雜的岩石類型,以及北東向、北西向及東西向斷裂褶皺構造形跡。特別是在燕山運動期間(距今2.08億~0.65億年),斷裂構造的強烈活動導致地殼深處熔融岩漿向上侵位、噴出和變質作用,形成了遍布全市的侵入岩及火山岩和變質岩,為花崗岩及古火山地貌的形成奠定了廣泛的物質基礎,並形成了深圳地區的構造基本骨架。

(二)早新生代演化階段

該階段主要是指古新世至上新世初的喜馬拉雅運動階段(距今6500萬~1200萬年),在此階段我國東部大陸邊緣由安第斯式向島弧-邊緣海式轉變。喜馬拉雅運動是構造抬升十分顯著的造山運動,它將燕山期及其以前的各類岩石及構造形跡暴露於地表而遭受強烈剝蝕,使構造抬升與剝蝕降低這兩種作用曠日持久地進行,從而形成深圳市地質地貌輪廓的雛形。北東向構造帶中以梧桐山、壩光筆架山、七娘山的火山岩為主體和其間燕山各期花崗岩以及在此基礎上發育而成的海岸山脈;東西向構造帶以羊台山為中心的白芒花崗岩體的環狀構造,以及在此基礎上發育而成的鳳凰山-大眼山弧形山脈,正是通過喜馬拉雅運動的構造抬升及外力的剝蝕作用才不斷地顯露出來,從而形成了深圳市古火山地貌景觀、花崗岩地貌景觀及海岸地貌景觀的基本展布格局。

(三)晚新生代演化階段

該階段為上新世以來的新構造運動階段(1200萬年以來,直至現代)。新構造的間歇性及振盪性抬升,是區域地質地貌景觀形成的主導性內營力,而風化作用(包括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及生物風化等)、流水的機械侵蝕作用以及海浪的侵蝕、堆積作用,則是塑造地質遺跡景觀的重要外營力。地貌演化過程中這些內營力和外營力的相互作用,在區內形成了多級台地和階地發育而成的層狀地貌景觀。梧桐山、七娘山、大燕頂、梅沙尖、壩光筆架山、排牙山等海拔600~650m以上的低山,是深圳市東部最高的一級地貌面,羊台山等海拔460~530m的高丘陵,是深圳市西部最高的一級地貌面,其形成之後遭受長期的侵蝕破壞已面目全非,目前僅殘存零星的山頂及狹窄的山脊。但其周圍的丘陵山地,作為一種地貌演化的時空四維連續體,從形成之日起就處於不停的發展變化中,老的地貌形態不斷消失,新的地貌形態不斷新生,從而使火山岩地貌、花崗岩地貌景觀的形成及發展既具有多期性、疊加性,又具有繼承性和新生性。

二、各種地質遺跡景觀的形成和發展演化過程

(一)古火山地貌景觀的形成及演化

深圳市古火山地貌是在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火山岩系及火山機體構造的基礎上,經過晚新生代以來的構造抬升,同時遭受外營力強烈的剝蝕作用而形成的。

1.古火山地貌景觀的形成條件

古火山地貌與其他地質遺跡景觀不同,是在火山噴發形成各種火山機體構造時就已經基本確立的。深圳市中生代火山活動是整個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的組成部分,隸屬於浙閩粵火山活動帶粵東火山活動亞帶蓮花山火山噴發帶,起始於中侏羅世晚期,晚侏羅世達到最強盛時期,至早白堊世早期告一段落,從早到晚由北西向南東遷移。噴發活動主要在梧桐山-香港新界火山噴發斷陷盆地、板嶂嶺-壩光火山噴發盆地、七娘山火山噴發盆地。首先(可能是在中侏羅世晚期開始)含大量揮發分、黏度較大的中性-中酸性岩漿在深圳斷裂帶北西側以多個火山口形式(標高較低,大約200m以下)沖出地表強烈爆發,並伴隨圍岩崩塌而形成各種特殊粒級、成因多樣的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堆積;隨著由於岩漿濃度大,通道逐漸堵塞,在梧桐山盆地中出現火山穹丘;火山活動只能沿斷裂帶某些部位呈線性噴發,而同時噴發活動也開始向南東方向遷移,在壩光筆架山、七娘山地區具石泡構造、流動構造、氣孔構造和球粒結構的復合型熔岩溢流以及爆發的火山物質堆積形成原始、低緩、多級、多處、高度不等、彼此孤立的火山錐,同時也形成各種成因的韻律層;這時梧桐山區火山通道全部堵塞,黏稠的岩漿受下部岩漿推舉繼續上升侵出形成市內第一個火山穹窿,高高地聳立在梧桐山火山盆地中,火山活動也先其終止,穹窿上發育有先期形成的火山口和火山穹丘;壩光筆架山地區也隨之在晚侏羅世末形成火山穹窿,火山活動終止,穹窿上有先期形成的火山錐及火山通道;火山活動繼續向南東方向遷移,早白堊世早期市內只有七娘山火山噴發盆地仍在繼續活動,噴發的火山物質以噴發不整合覆蓋在老的火山岩系之上,在早白堊世早期末,火山通道也被粘稠更大的岩漿堵塞,岩漿失去爆發能力,在原火山通道或側移通道外上頂、擠壓形成火山穹窿(七娘山火山穹窿和大燕頂火山穹窿),也伴隨形成侵出相的火山柱(針),從而也結束了這一期火山活動的歷史。至此,深圳市古火山地貌已基本確立。

2.古火山地貌景觀演化發展過程

在晚新生代構造間歇性抬升過程中的構造穩定階段,外營力以剝蝕夷平作用為主,剝蝕夷平作用受火山口構造及噴發岩相的控制,將其「修復」而成火山噴發時的古火口、火山通道等地貌形態。而在新構造間歇性的抬升期,外營力以侵蝕切割下降為主,侵蝕作用沿火山構造形態向下迅速切割,將其「修復」而成火山噴發時的穹丘狀、錐狀、柱狀地貌形態,「復原」出高大的古火山穹窿以及火山穹丘、古火山錐、古火山柱(針)等地貌景觀。其後新構造繼續抬升,於是將區內的古火山穹窿以及古火山口、古火山穹丘、古火山錐、古火山柱(針)抬升到現今的海拔高度。

(二)花崗岩(混合花崗岩)地貌景觀的形成及演化

野外觀察不難發現,以石蛋為主的花崗岩(混合花崗岩)球形風化微地貌景觀,其形成主要可分兩個階段:一是沿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圍內的風化階段,即物理化學風化作用首先沿花崗岩的三組原生節理面乘虛而入,將花崗岩體分割而成球形,石蛋「胚胎」於是形成,如若長期埋藏地下,這些石蛋「胚胎」則將進一步遭受風化而形成強風化層;二是石蛋「胚胎」出露地表,遭受剝蝕而使石蛋成形的階段,石蛋「胚胎」表層的土狀包裹物在此階段被洗刷一新,最終形成石蛋。晚新生代以來區內新構造的間歇性抬升,多級剝夷面的形成及解體,既為石蛋「胚胎」的形成創造了必要條件,又充分滿足石蛋成型的地質環境要求,因而區內以石蛋為主的花崗岩(混合花崗岩)微地貌景觀發育;許多具有重要觀賞價值的花崗岩(混合花崗岩)地質遺跡景觀,都集中出現在各級剝夷面殘存的山脊或山樑上。例如羊台山主脊景觀點、鳳凰山景觀點、阿婆髻景觀點、梅沙尖景觀點等高品位的花崗岩地質遺跡景觀以及內伶仃島尖鋒山的混合花崗岩、花崗岩石蛋、石蘑菇,都位於高高的山脊或山樑上,經歷了數十萬年至上百萬年的發展演化歷史,是十分珍貴的地質遺跡資源。

(三)海岸地貌景觀的形成及演化

海洋與陸地的過渡帶並受海洋動力作用影響的部分稱海岸帶,由海岸水動力作用在海岸帶形成的獨特地貌稱海岸地貌。海岸的演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海岸的原始地貌特點、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質構造特徵、作用於海岸的各種外部動力(波浪、潮汐和海流)的特徵等。此外,河流、氣候和生物等非波浪因素的作用特徵,以及海水面的變化特徵,也對海岸的發展有影響。各種海岸地貌的形態受不同作用的控制。晚新生代以來,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深圳地區北東向斷裂的差異性活動,導致斷裂的南東側沿北西向斷裂(或轉換斷層)發生沉降(或離裂),海水向沉降帶入侵,於是形成大亞灣、大鵬半島海岸、大鵬灣一帶的海岸地貌。內伶仃島及其海岸地貌的形成則與斷塊的差異抬升密切相關。

1.海積地貌景觀的形成及演化

原始障壁型海岸受到河流所攜帶的大量入海碎屑物質,還有海蝕崖被蝕物質等,受到波浪的沖刷,在海灣開始堆積,形成初始的海灘,根據不同的沉積物可以分為礫石海灘、沙質海灘和泥質海灘。隨之在沙灘後緣形成沙堤,沙堤將陸內海水與外海海水隔開(一側有潮溝作為潮水的進退通道),在沙堤後緣形成澙湖。

2.海蝕地貌景觀的形成及演化

岩石海岸在波浪的侵蝕下形成眾多的海蝕地貌類型:首先波浪及夾帶的石塊沖蝕岩石海岸的底部形成凹槽、洞穴(海蝕洞穴);進而在波浪繼續作用下海蝕洞坍塌,上面的岩石失去支撐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陡峻的海蝕崖,而崖腳出現崩塌巨石組成的倒石堆;海浪繼續作用,海蝕崖後退,形成向海傾斜的平台(海蝕平台),堅硬的岩石留在平台上形成海蝕柱;海浪向海蝕洞不斷掏蝕,上沖壓縮洞中空氣,使洞頂裂隙擴大,並最後擊穿洞頂,形成相通的垂直洞穴(海蝕天窗);在海浪沖蝕作用下岬角兩側的海蝕洞相互貫通形成海蝕拱橋。不同的岩石類型在海浪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海蝕地貌景觀組合:

1)下白堊統官草湖群是一套非海相紅色粗粒砂礫岩系,在波浪作用下,常常形成海蝕崖和海蝕平台組合。陡直如切的海蝕崖與微微向海傾斜的海蝕平台共生在一起,在海蝕平台的後緣常見海蝕穴。在這種岩性中,海蝕洞較少見,海蝕柱、海蝕拱橋、海蝕天窗基本未見。造成這種地貌的原因,可能與砂礫岩不夠緻密、抗風化能力弱有關。稱頭角及大辣甲島西角的海蝕地貌景觀是其典型代表。

2)中生代花崗岩以及前震旦紀的混合花崗岩在海邊多形成低矮的丘陵,具球形風化的花崗岩(混合花崗岩)進一步遭受海浪沖刷、侵蝕作用而形成各種海蝕穴和海蝕槽,被大自然神斧雕刻成形態各異的海蝕石蛋和低矮的海蝕柱。無論是海蝕石蛋,還是低矮的海蝕柱都保留有花崗岩球形風化的痕跡,形體渾圓,其發育演化速度是很迅速的。新圩仙人石海蝕地貌景觀、內伶仃島東背角海蝕石蛋灘地貌景觀是花崗岩(混合花崗岩)海蝕地貌景觀的代表。

3)堅硬的火山岩和石英砂岩形成的海蝕地貌類型多樣,不僅有陡直的海蝕崖和平緩向海傾斜的海蝕平台,且發育有高大的海蝕柱、海蝕洞及其共生的海蝕拱橋和海蝕窗。在已發現的3個海蝕拱橋中,有2個發育在流紋岩中,1個在石英砂岩中。造成這種地貌的原因,可能和岩石較堅硬和抗風化能力強有關。高排、雙蓬洲及大辣甲島南部的海蝕地貌景觀可作為代表。

4)中泥盆統鼎湖山群中上部石英砂岩夾粉砂質泥岩和泥質粉砂岩,這類軟硬相間的岩石形成了礁岩(海蝕柱),這類海蝕柱是風化剝蝕作用與海蝕作用共同作用的產物。西沖附近疙瘩石、月亮石、鋸齒石是這類地貌景觀的典型代表。

(四)構造、水景地貌景觀的形成及演化

自中新世以來,深圳市構造活動仍相當頻繁,在深圳斷裂帶及北西向斷裂的聯合控制下,在坪山附近望天海螺和梅沙尖-梧桐山北西側以及南山、楊柳崗一帶形成長達數千米的斷層山和成排出現的斷層崖、三角面及直線狀延展的斷層谷地等構造地貌景觀。

而白堊紀以後伴隨著地殼的間歇式上升,各種溪流深切作用才得以實現和發揮巨大作用。在地殼上升和溪流深切過程中形成峽谷和岸邊崩塌,產生瀑布跌水和巨石亂岩景觀。

地殼上升使眾多的地質景觀資源得以暴露。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