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大戰遺址
『壹』 逐鹿之戰的細節
涿鹿之戰的起因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人們製造工具能力的提高,社會生產進一步發展,保障人們生活必需的物質財富也便相應地增加,人口的增殖加快,原始群落逐漸為氏族公社所代替。當我們的祖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前後,似乎已有了原始氏族部落爭斗的痕跡。從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村遺址來看,這個大的氏族居住村落的周圍,環繞著一道壕溝,這是否就是當時用來防禦其他氏族侵犯而構築的障礙,還只是一個合理的推想。如果確實如此,那麼我們的先人,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已經出現了氏族公社之間的原始爭鬥了。無疑,在這個時期前後,已出現了我國古代戰爭雛形。
氏族社會時期,生活在我國古代黃河流域一些氏族部落和生活在長江、淮河流域的眾多蠻夷氏族部落,根據傳說,我國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戰爭,是黃帝與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戰」。這次戰爭的起因,雖無確切的史料可考,但據《國語》、《逸周書》、《史記》等記載的一些傳說中的敘述,大致情況如下:
涿鹿之戰交戰雙方,各代表一個大的氏族部落群體。
生活在今太行山以東、河南省中部及其以北地區的夏族氏族諸部落,原以神農氏為首。《史記·五帝本紀》記述稱:「神農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這說明黃帝公孫軒轅在戰勝華夏一些氏族部落後,已取代神農氏而成為華夏氏族群落的重要領袖之一。與公孫軒轅同時崛起的華夏另一領袖炎帝神農氏,欲奪回華夏族首領的地位,與黃帝集團進行了數次較量,均被皇帝戰敗,這樣黃帝便成了華夏族內最強有力的首領。後來,又成為華夏諸氏族部落征戰蚩尤的最高統帥。
據傳說記載,蚩尤系九黎部族的首領。九黎或稱黎苗部族的81個氏族均在蚩尤的統領之下。黎苗部族生活於今中國的東南和長江、漢水流域一帶,其活動區域北部已達今河南、山東、江蘇等省的部分地區。黎苗集團逐步地向北擴展,與華夏集團相遇於今河北中部一帶地區,終於爆發了涿鹿大戰。 [編輯本段]涿鹿之戰作戰經過在黎苗諸氏族部落生活的地區,銅鐵資源相當豐富,當時他們似已開始製造金屬兵器,而黃帝部落則仍使用木質和石質兵器。因而,雙方的作戰實力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距今約5000年的諑鹿之戰,開始交戰之時,蚩尤部眾首先將炎帝擊敗,佔領了華夏部族的大片地區,並自稱為炎帝,從而激起了華夏一些氏族部落的激烈反抗。公孫軒轅一方面出於維護華夏諸部落的利益,一方面為援助炎帝,遂毅然率眾與蚩尤部眾大戰於涿鹿(今河北涿州地區)地區。
蚩尤部族憑借較為堅韌的兵器,佔有近戰的一定優勢。從一些傳說的記述來看,黃帝為戰勝蚩尤,採取了不少減殺蚩尤集團優勢的重大措施,而蚩尤集團也有一些反措施諸如《逸周書·嘗麥》稱:「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還有的傳說:「蚩尤作大霧,軍士昏迷」,「黃帝利用指南車辨別方位,將蚩尤擊敗擒殺」等等。這些傳說雖不可全信,但蚩尤統率的南方黎苗部眾,深入北方,不利的天候、人員的傷亡、補給的困難以及長途奔波的疲勞,使其作戰實力大減當屬必然。而黃帝諸部落均系北方人,熟悉當地的地理環境,習慣北方的天候,且相對處於以逸待勞的有利戰略地位,所以雙方經過較量,黃帝部族獲勝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編輯本段]評 析距今約5000年的涿鹿大戰,雖系傳說中的戰爭,無確切史料可考,但此次戰爭卻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著多方面劃時代的意義。
首先是開創了眾多氏族部落聯盟作戰的先河。這次大戰中,蚩尤所統率的部眾,一說為分屬9個部落;另一說為蚩尤有兄弟81人,這81個兄弟,也即81個氏族,力量當然相當強大。而黃帝統率的部眾,雖然傳說中沒有提及聯合的氏族數量,但從他能一舉擊敗蚩尤部眾來看,其聯合的華夏氏族部落數量也會是相當可觀的。而在5000年前的古代,將眾多部族聯合起來,並在一名最高統帥的指揮之下戰勝敵人,又是何等的艱巨。
其次是交戰雙方利用地理環境和天候條件爭奪戰爭的勝利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首創。諸如黃帝令「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蚩尤作大霧」等等傳說,雖然純屬神話,但似乎預示出當時的人類已初步懂得選擇有利的自然環境和天候條件進行戰爭的蛛絲馬跡。
再次是人們已經有了戰略戰術意識的萌芽。據一些史料的傳說分析認為,黃帝鑒於蚩尤部眾優勢的兵力和堅銳的金屬兵器,為擺脫自己的劣勢地位,戰爭之初實行了暫時後撤的戰略,引誘蚩尤率部北進,乘蚩尤部眾不習北方的水土氣候、長途奔波疲憊之機,戰而勝之。若果真如此,那麼,中華民族對戰爭規律的認識已經起之於原始社會了。
最後,此次戰爭中,黃帝使用指南車辨別和掌握方位的傳說,一旦將來為考古學所證實,則將令人更加驚嘆古人的聰明才智。因為後世的一切軍事行動已千萬次地證明,戰爭中正確地識別方嚮往往成為勝敗攸關的大事。
『貳』 2.請在地圖上找一下涿鹿大戰的遺址。你去過哪些歷史文化古跡。你喜歡去這些地方嗎為什麼
馬家浜遺址,距今已六、七千年了。馬家浜坐落嘉興市城南7公里的南湖鄉天帶橋村。1959年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大隊馬家浜村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3月間,浙江省文物考古委員會與省博物館、杭州大學歷史系、杭州師范學院歷史系等6個單位組成考古隊來此進行了發掘。馬家浜遺址面積約15000平方米,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00米, 發掘搞坑位在遺址的中部,共開坑5,計2l 3平方米。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2層;上層以灰黑色粘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厚達12—80厘米,包涵物有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粘土,厚達15—75厘米,包涵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鏃、骨錐、骨針、骨鑿以及石斧、碩石和陶片等。在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出土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出土的器物有穿孔石斧1件、陶豆2件、罐4件、盆1件、紡輪1件、玉珠2件。還發現長方形房屋遺跡,南北7米,東西3米,門朝東,周邊一圈柱洞,尚有殘存的木柱,有的木柱洞底墊放木板。室內是經過加工的黃綠色土面,還有帶樹枝和蘆葦痕跡的紅燒土塊堆積的牆壁殘跡。在下層中還發現了碳化圓角菱,與現在的南湖菱相仿。 從出土的器物和遺跡看,生產工具中的磨製有孔石斧、弧背石錛,生活用具中的夾砂紅陶素麵腰沿釜、牛鼻式雙耳罐、帶嘴平底盂,以及地面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與黃河流域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5月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要事錄》和《二十世紀中國大事全書》。此後,文物考古界對馬家浜類型文化的歸屬,展開了學術討論。1977年11月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夏鼐等考古學家提出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並確認以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從此,馬家洪文化正式定名。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中的地位。 馬家洪遺址l989年12月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雀墓橋遺址在嘉興市秀城區東柵鄉雀墓橋村。位於市城東7公里,平嘉公路南北兩側。1972年,公路北側造橋時在距地表2.2米的土層中發現31件陶器及木板。公路南側桑園地有文化層堆積,東西長130米,南北寬60米,面積約7800平方米。1983年初和是年底,經省、市2次搶救性發掘,發現3個不同時代的文化堆積,發現古代水井14口,新石器時代墓葬8座,灰坑2個,灰溝1條,編號小件400多件。出土陶器有凹弧形鼎足、扁鑿形鼎足、澄濾器、魚鰭形鼎足、丁字形鼎足、豆圈足、盤等。墓葬中器物有雙鼻壺、帶流杯、罐、圈足盤、三寬足盤、石斧、玉墜、石珠等。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l 972年雀墓橋出土的木板進行了碳14測定,距今3955士95年。遺址的年代為相當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古吳越文化3個不同時期。1981年l0月公布為嘉興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橋遺址位於嘉興市城北7公里蘇嘉公路西側雙橋集鎮北半部,總面積約10萬多平方米。早在清光緒年間曾幾次發現過石器、玉器、陶片等。據《上海晨報晚刊》記載:民國21年(1932)8月,浙江公路局趕築蘇嘉公路,在雙橋附近吳姓田內掘土時發現「漢玉」甚多,均為路工分佔,大小粒數約為三四百左右,毀碎者亦不少,其中珍貴者,有拱壁2個,一為圓釧形,紅色斑斕,光芒奪目,其色蘊於內;一為鼎形,青色,成碎雲片花紋;玉枕1個,約長6寸,周圍約尺五六,為長方形,兩端有孔。1 954年5月,浙江省文管會曾派員到雙橋調查。1973年5月8日,雙橋小學進行基本建設時,省文管會及省、縣博物館組織科學發掘,挖探方6個,計160平方米,發現了墓葬、窖穴,出土文物120件。其中有以有段石鎊、扁平穿孔石斧為代表的生產工具。陶器以夾砂紅陶、泥質灰陶為主,有鼎、規(留)、罐、盆、高腳杯、壺、碗、盤、瓮、樓孔豆,以及陶紡輪、網墜。並有稻穀、谷殼出土。根據出土的陶器分析,屬於良渚文化,距今約4000多年,窖穴出土的器物屬崧澤類型。1956年11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0年列為嘉興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10月公布為嘉興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叄』 我們中國有哪些上古戰場的遺址
河北是中華文明的起始地之一,境內有陽原泥河灣、徐水南庄頭、武安磁山等多處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為我國史前考古提供了豐富 的資源。同時,...
『肆』 涿鹿縣有哪些遺址
涿鹿縣
黃帝城遺址呈不規則方形,南北長510~540米,東西寬450~500米,總面積約30萬平米。城牆下層為疊土層,上層為夯土層,南、西、北城牆比較完整,東城牆南段浸於軒轅湖中,被列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中華合符壇中華合符壇位於三祖堂正南,是為了紀念黃帝在涿鹿釜山合符、中華民族實現首次融合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弘揚合符文化而建。一期工程佔地總面積30萬平米,與中華三祖堂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在縱貫中華合符壇的千年文化神道上,依次排列著嫘祖浣紗、三祖橋、華表、中華一統廣場、中華合符壇、民族圖騰柱、九龍柱等景觀。 中華三祖堂中華三祖堂位於軒轅湖以東,黃帝泉北200米處,是中華三祖聖地黃帝城文化旅遊區的核心景點,分別由大門、甬道、平面祭壇、三祖堂組成,總面積7萬平方米,主體建築中華三祖堂仿照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唐朝建築佛光寺建造,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格調古樸莊重,雄偉壯觀。殿內供有黃帝、炎帝、蚩尤三位中華民族祖先塑像供遊人瞻仰。四壁彩繪 「涿鹿大戰」、「合符釜山」、「定都涿鹿」、「阪泉大戰」四幅大型壁畫。 軒轅湖軒轅湖位於中華三祖堂與黃帝城遺址間,由黃帝泉匯集而成。1958年人工修建堤壩增加了蓄水面積。現湖面6.5萬平米,湖水容量108萬立方米,最深處12米。湖東、北兩岸石砌出高16米的石堤壩。石壩緩緩地深入湖中。湖邊楊、柳交錯,鬱郁蔥蔥。
『伍』 上古神魔大戰
你好:蚩尤與炎帝的關系是很復雜的。有種種不同說法,值得仔細研究。
有一種說法認為蚩尤即是炎帝。著名歷史學家夏曾佑、丁山、呂思勉等人都持此觀點。其主要根據是《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黃帝與炎帝大戰的「阪泉」與黃帝大戰蚩尤的「涿鹿」實際上是一個地方。《五帝本紀》原文是: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費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赤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豸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微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這段記載了兩次大戰,可以看出炎帝與蚩尤不是一個人物,但其記述亦有交叉之處。特別是後來的歷史地理學家考證出涿鹿、阪泉的關系,使人感到兩次大戰實為一次。其主要根據是《水經注》關於涿水的記載:
涿水出涿鹿山,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留其民於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其水又東北與阪泉合。……魏土地記曰:下洛泉東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里有阪泉……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則流注阪泉……
據此,丁山曰:「蚩尤泉即阪泉的支津,阪泉即涿水的支津,當然(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可以說即與蚩尤戰於涿鹿。由是言之,所謂赤帝(或炎帝),確即蚩尤了。這是說此兩次大戰實際上即是一次大戰,則大戰的主角炎帝與蚩尤說是一人了。夏曾佑先生說得更早,在20世紀初年所寫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中即已指出」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號炎帝爭斗涿鹿之野,」西漢賈誼也不止一處說炎黃在戰是在「涿鹿之野」。對照《五帝本紀》,可見「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呂思勉《先秦史》)。三位著名史家的考片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想還可以再補充一些材料。蚩尤、炎帝(神農氏)都是以牛為圖騰的。《帝王世紀》曰:「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帝系譜》曰:「神農牛首」,這與蚩尤的圖騰形象是完全一致的,蚩尤也是牛首牛蹄並有尖利的牛角的。前引任昉《述異記》即記載:涿鹿在冀州,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這都說明蚩尤族是以牛為圖騰的,炎帝(神農氏)也是以牛為圖騰的,他們可能就是同一個部族的人,也可能就是同一個人——是部族的首領。如果把蚩尤、炎帝(神農氏)都看成是集體名詞——部族的稱號,問題即可迎刃而解了。
從古籍中,我們還可以找到蚩尤與炎帝同族而不同時的征據。如南宋羅泌《路史·後紀四》:「蚩尤姜姓,炎帝後裔也。」《遁甲開山圖》:「蚩尤者,炎帝之後,與少昊治西方之金。」如此可以很好地解釋兩次大戰的關系:先是黃帝與炎帝部族大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勝之。蚩尤是炎帝族的後代,為了替炎帝報仇而與黃帝大戰於涿鹿,戰敗之後,首領被擒殺而死,但蚩尤族的部分人則歸順了黃帝成為在臣。所以炎帝與蚩尤可以同族而不同時,與黃帝的大戰就可能有進行了兩次,如《史記》所記。
『陸』 阪泉之戰的戰爭舊址
阪泉之戰的地點,《中國軍事通史》認為學術界尚未有定論,由於黃帝、炎帝是華夏集團的主要代表人物,黃帝後來又被尊為中華民族共祖,他的業繢廣泛流傳,他的後裔更把這些英雄的故事連同祖居地的山名、水名、地名起遷徙到四面八方的新居地。根據地名的考訂,多認為與涿鹿之戰的發生地相距不很遠,所以關於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的地點主要有在河北中部的「直隸保定說」;河北南部的「巨鹿說」; 河北西北部的「涿鹿說」或其附近的「延慶說」,以及在江蘇徐州的「彭城說」等。聯系稍後發生的涿鹿之戰,阪泉之戰發生在華夏集團活動地域的東半部,較靠近東夷集團分布區的推斷可能較接近史實。
不過在以上各個地點,保存傳說最多的卻是冀西北的涿鹿,此外還有北京延慶縣。從涿鹿、保安、懷來以至延慶,都處於冀西北的山間盆地中,這是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寬谷,有適宜鋤耕農業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以狩獵的山林,聯系有關傳說阪泉之戰可能就發生在這種有山、有泉、有平疇沃野的地理環境。炎帝後來所以和神農氏合並,是因為這一古族的經濟生活中農業占較大比重,必生活在適宜農耕的地區,而黃帝族包括熊羆貔貅等長於狩獵的氏族,居地附近必有山林。但是有人認為黃帝屬於游牧民族之說卻是缺乏根據的,因為大量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距今5000年前游牧民族尚未形成,除了所處於攫取經濟階段的採集狩獵民族外,一般處於農業、畜養業、漁獵、採集等多種經濟互相補充,但有所側重的階段。從黃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的記載看,黃帝族不僅從事原始農業,而且為了進行阪泉之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同時為了增強武力,將強悍的熊羆等六氏族有戰鬥力的人員編成氏族武裝,精心教練,更進一步爭取同盟者,作了充分准備後才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柒』 哪些古戰場遺跡最值得游歷為什麼
推薦崖門古戰場,崖門是南宋復亡最後一場血戰的古戰場,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捌』 涿鹿之戰中涿鹿在什麼地方
這樣說吧,胥家窯的長征粱上,因為在哪裡發現了石斧是劍
『玖』 涿鹿之戰中的「涿」怎麼讀
讀音:zhuō
筆劃:
涿鹿:地名,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地處中國河北省西北部、桑乾河下游,與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和北京市郊區相接。5000年前,黃帝、炎帝、蚩尤「邑於涿鹿之阿」,合符釜山,開啟了中華文明之先河。擁有全國除新疆外唯一一個縣轄區。著名景點有黃帝泉、黃帝城遺址、中華合符壇、中華三祖堂、軒轅湖。
涿(zhuō)鹿之戰:距今大約46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9)涿鹿大戰遺址擴展閱讀
引用:
1、《封燕然山銘》兩漢:班固
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
翻譯:終於越過「涿邪山」,跨過「安侯河」,登燕然山。踐踏冒頓的部落,焚燒老上的龍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後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
2、《柳子厚墓誌銘》唐代:韓愈
遵,涿人,性謹慎,學問不厭。自子厚之斥,遵從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將經紀其家,庶幾有始終者。
翻譯:盧遵是涿州人,性情謹慎,做學問永不滿足;自從子厚被貶斥之後,盧遵就跟隨他和他家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沒有離開;既送子厚歸葬,又准備安排料理子厚的家屬,可以稱得上是有始有終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