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錢范出土遺址

錢范出土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3 19:16:31

『壹』 臨淄齊國故城的遺跡分布

宮殿區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積的夯土基址。其中心建築為一高14米、南北長米、東西寬70米的夯土台基,俗稱桓公台,頂部分為 3層。台東北發掘了1處宮室建築遺址。建築分為2層,上層屬西漢時期,下層為東周時期。小城東北部有一較小夯築台基,四周以自然石甃砌,與桓公台遙相呼應,周圍地勢低窪,當是台榭別館遺跡。小城西門外有泉,古有中池,是齊國的苑囿。現存高台基址「歇馬台」可能是《左傳》中提到的「遄台」遺跡。西北約10公里有「梧台」,高28米,上部有花紋鋪地磚、陶排水管等遺跡,當是齊的別館離宮遺跡。
大城中部偏西和南部有大片戰國、漢代冶鐵遺址,東北部和北部有東周與漢代制骨遺址,中部闞家莊東南有漢代冶銅、鑄錢遺址,中部偏南劉家寨周圍有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小城南部有煉鐵、冶銅和鑄錢遺址。
大量的手工業作坊遺址,就分布在這些文化堆積之中。今已發現冶鐵遺址六處、煉銅遺址兩處、鑄錢遺址兩處,制骨遺址四處。分述於下: 臨淄作為周代齊國都城和漢代齊郡郡治及齊王國都城所在地,不僅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東方工商業大都市,而且在漢代工商業依然高度發達,直到新莽時期仍是全國著名的五大工商業都市之一,因此,臨淄齊國故城遺址遺留有豐富的東周秦漢時期的手工業遺存。20世紀50年代以來,臨淄齊國故城遺址中東周秦漢時期的錢范多有發現,為研究當時的錢幣鑄造業提供了實物證據,而新莽時期大布黃千銅錢范的發現,更為研究新莽時期臨淄(新莽時期臨淄曾更名曰「齊陵」)的錢幣鑄造業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大布黃千銅錢范,1984年出土於臨淄齊國故城的大城北部,現收藏於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錢范共2件,館藏編號分別為P30018和P30019,均為銅質錢范模。
錢范P30018,整器呈圓角方形的淺盤狀,有邊框,寬沿外折。范模正面邊長為8.1×8.2厘米,折沿最寬處為0.4厘米,最窄處為0.3厘米。范模正面的盤中心有一個凸起的圓柱形澆道模,直徑0.8厘米,有一條中線縱向穿過圓柱形澆道模並將范模均分為左右兩部分,應為製作母範時的中線。范模內左右各設有布形錢模一枚,一正一反,右側為正面錢模,左側為反面錢模,正、反錢模的中線的上部有一圓穿模,正面錢模凸起「大布黃千」的陽文。正面錢模的上、下和右側各有一個三角形凸起作為榫釘,反面錢模的上、下和左側各有一個凹下的三角形卯孔。范模背面也呈圓角方形的淺盤狀,邊長為7.1×7.9厘米,盤底鑄有陽文「大出一」字樣。
錢范P30019,整器形制、結構均與錢范P30018相同,但范模正面邊框的邊長為8.7×9.2厘米,折沿最寬處為0.8厘米,最窄處為0.4厘米。背面邊長為8.1×8.1厘米。其他不同之處在於:淺盤狀范模內的大布黃千錢模,左側為正面錢模,右側為反面錢模;右側有3個凸起的三角形榫釘,左側有3個凹下的三角形卯孔;范模背面的陽文為「大山一」。
這兩件銅質錢范模可各自單獨使用,用以翻制泥質鑄范。范模正面錢模四周凹凸的榫卯結構,在翻制泥質鑄范的過程中在鑄范上形成的凸起和凹下的榫卯,用於鑄范的合范定位。用這種錢范模翻制出的泥質鑄范范片,背面平整;正面有凹下的大布黃千的型腔,中央有圓形穿孔作為澆道,四周的三角形凹凸作為合范時的定位。同一范模翻制出的兩件泥鑄范范片正面相合,構成一盒鑄范,可同時鑄造2枚錢幣。若干盒泥鑄范豎向層層壘疊在一起,構成一組疊鑄范,澆鑄一次可同時鑄出錢幣數枚乃至數十枚。立式疊鑄法鑄錢工藝作為西漢時期出現,新莽時期流行開來的一種錢幣鑄造工藝,是鑄錢工藝技術的一大進步。疊鑄工藝中的泥鑄范雖然一般只能使用一次即被毀棄,但疊鑄范的范模是銅質的,可以反復多次使用,用以翻制大量的泥質范片用於澆鑄銅錢。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還保證了錢幣形制及重量的一致性。
據《漢書·食貨志》載,大布黃千是王莽在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進行第三次貨幣改制中新鑄行的貨幣之一,「大布,長二寸四分,重一兩,而值千錢矣。」新莽時期的大布黃千銅錢,在各地多有發現,但是,大布黃千錢范卻少有發現。因此,臨淄齊故城大布黃千銅范模的發現,對於研究新莽時期的錢幣鑄造工藝和錢幣鑄造業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齊刀幣鑄址:位於小城南部居中安合村南,靠近城牆。其范圍自安河村南東西路起,向北200米,村南南北路向東向西各100米。上層已受到嚴重擾亂,曾出土過「齊法化」刀幣和鑄范。 西漢「半兩」錢鑄址:位於闞家寨村南一帶,村南的東部和西部都有成批 「半兩錢范」出土,耕土層下即鑄錢遺跡。其范圍闞家寨村南南北中心路向西180米,向東250米,南起變壓器向北250米。在這片范圍內,亦間有居住區、冶鐵、煉銅遺址。 故城內制骨作坊遺跡范圍較廣,主要在大城東北部和北部,比較集中的有四處地方,即崔家莊東北;河崖頭村西南部;東古城村以南;田家莊東北。這里的遺物十分豐富,不僅出土過刀石砥礪,而且殘骨余料遍地皆是。
城內出土了大批陶器、瓦、瓦當和錢范等。陶器中高圈足簋、豆、盂等類器較多,陶鬲有繩紋鬲和素麵鬲兩大類,繩紋鬲又有周式鬲和齊式鬲兩種,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東周陶器上流行戳印的陶文,內容多屬作器者居地和人名。瓦當多素麵,少數飾樹木雙獸、雙目和樹木卷草紋,偶見「天齊」瓦當和卷雲紋、獸面紋瓦當。戰國時期多半瓦當,漢代多圓瓦當。錢范有戰國「齊法化」陶范和西漢「半兩」、「五銖」石范。遺物反映的文化特徵與燕、趙比較接近。 故城內,發現了冶鐵、煉銅、鑄錢、鑄鏡和制骨等多種手工作坊遺址多處,其中,冶鐵遺址6處,煉銅遺址2處,鑄錢遺址2處,鑄鏡遺址2處,制骨作坊遺址4處。另外,大城還有多處陶窯遺址。
齊國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跡十分豐富、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1961年3月4日,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05年,臨淄齊國故城列入「十一五」中央政府引導的大遺址保護項目;2006年12月15日,臨淄齊國故都與齊王陵進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列第17位,是山東省唯一入選的單列項目。 齊故城利用淄河和系水作東西兩面的自然護城河。築城之時,又在大城南北城牆外挖築了人工護城壕溝6140米;小城的東、北、南和西牆南段(接系水),挖築了人工護城壕溝5780米,與淄河、系水相連通,使城四面環水,城池俱備,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護城、排水網。築城時在城牆下設置了精巧而科學的排水道口。齊故城大、小城設有三大排水系統,四個排水道口。1號排水系統,位於小城西北宮殿區,南起桓公台的東南,通過桓公台的東部和北部,向西穿過西牆下的①號排水道口注入系水,全長700米,寬20米。2號排水系統,位於大城西北部,由一條南北向水溝和一條東南西北向排水道組成,南起小城東北角,順南高北低的地勢直通大城北牆西部的②號排水口注入北牆外護城壕,全長2800米,寬30米,深3米左右。東西向排水溝是在這條南北排水溝的北段向西北分出一支流,流向西北通過大城西牆北部的③號排水道口流入系水,長1000米,寬20米左右。這一排水系統承擔著大城內絕大部分的廢水和積水的排泄。3號排水系統,位於大城東北部,長約800米,起點不明,止於大城東牆北段的④號排水道口,流入淄河。
1979年,文物考古部門對③號排水道口進行了發掘清理。發現此段城牆牆基寬40米,排水道口建在城牆下,排水道口呈東西向,用自然青石壘砌構築,總長42米,寬7至10.5米左右。由進水道、過水道、出水道三部分構成。過水道用石塊構築出15個方形小過水孔,水孔分上、中、下三層,每層5孔,水經石隙而過,人卻不能通過,既能排水又能御敵,建造十分科學。 故城大、小城內發現10條幹道,其中小城內有3條,大城內有7條。小城內幹道:東側門大道,現保存約1200米,寬8米;西門大道,長約650米、寬17米;北門大道,南伸尚存1430米,寬6至8米。大城內幹道:東部南北幹道,自南牆東門通向東北,全長3300餘米,寬20米;中部南北幹道,全長4400米,寬20米;北部東西幹道,自東門西行偏西北,直至西牆,長約3600米,寬15米左右;北牆西門大道,南伸,與北部東西幹道相接,現存650米,寬6米多;中部東西幹道,長2500多米,寬17米左右;西門大道,東伸約1000米,寬10米至20米。此外,在離南牆200至300米處有一條與南牆平行的道路,長約1900米,寬4至6米;西牆附近與西牆平行的南北道路,南通小城北門,寬4至6米。除後兩條和小城北門幹道可能是晚期的道路外,其餘均為故城早期的主要交通幹道。大城的兩條南北大道與兩條東西大道在東北部相交叉,形成一「井」字形,這一帶應是都城中最繁華的市井中心。

『貳』 西海郡故城遺址是哪個時代的

始於 王莽新朝和東漢

西海郡故城遺址位於青海省海晏縣城西約半華里處。
故城保內存得相當完整,東西長容650米,南北寬600米,城牆殘高達4米。四個城門的門址保存完好,城內還隱約可以看出隆起的牆垣所構成的三個方形或長方形的小區。在城址內出土了一隻用花崗岩雕成的石虎,座前刻有「西海郡始建國□河南」(始建國是王莽的年號,公元9年開始)的篆字銘文。

根據《漢書》的記載,王莽曾在青海設置西海郡,東漢永元中(公元89~104年)也曾一度設置,後來又廢棄不用。在城址內也發現「西海安定元興元年作當」(105年)銘文瓦當。

在古城內還發現有錢范、五銖、半兩、貨布、貨泉、大泉五十、崇寧重寶、聖宗元寶等多種貨幣,以及漢代的「長樂未央」雲紋瓦當和唐代的蓮花紋瓦當殘片,這些文物具有不同朝代和不同時期的特徵,說明該城址所經歷的時間很長。至少在宋代還在使用該城。

『叄』 清河西漢古城遺址

清河西漢古城遺址又稱朱房村古城遺址。位於清河鎮西2里多的朱房村西,是漢代軍事城鎮遺址。面積約l平方公里。
這里有一高台地,西面和南面各保存著一段土圍牆,最高處約5米,南壁殘存長150米,西壁殘存長115米,用板築成,板著孔仍存。出土的鐵農具有:鋤、鏟、 斧、樓犁等;鐵兵器有:劍、戟、刀等,以及一個銅劍頭;錢幣有:「半兩」、「三銖」、「五銖」、「貨布」、「貨泉」,以及鑄錢用的錢范。兩枚銅印,一枚是子母印,子印已失,母印刻有「劉允印信」4字;一枚是普通龜鈕印,上刻「王尚私印」4 字。
北京地區簡介 | 旅遊指南 | 地方特產 | 民風民俗 | 飲食文化

『肆』 即墨故城遺址的文物遺存

故城分內城及外城。外城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尚遺存城牆千餘米,城基寬約40餘米,高約5米,全為夯土板築。內城有金鑾殿、點將台、東西倉、貯貨灣、養魚池、梳妝樓等遺跡。古城一帶常有銅器、鐵器等文物出土。故城北的群山峰上,古墓群蜿蜒30多華里,有400餘座。墓葬之多,墓之高大均屬罕見。當時的運糧河(即今小沽河),通過東南城門洞 ,可直接駛入貯貨灣內,至今城牆缺口尚存。
即墨故城素有「朱毛城,臨淄土」之稱。傳說當年建城牆所有的磚瓦,都是人工從臨淄遞過來的。當地「二貞廟」、「洗心河」等類似孟姜女的傳說,反映了當時百姓不堪於苦役的心理。故城牆一帶常有文物出土,如銅鈁、弩機、戈、劍、刀幣、鐵錢范等。

『伍』 上林三官的上林三官遺址

漢長安城周圍尤其是北牆附近分布著不少制陶、鑄錢和冶煉的作坊。其內中規模最大的容是1994年發現的上林苑兆倫鑄錢遺址,也就是西漢時的國家造幣中心「上林三官」。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戶縣大王鎮南兆倫村,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600米,面積達90萬平方米。遺址的南部多瓦礫,其北有坩堝殘塊、銅渣、灰堆等堆積。遺址中北部有許多鑄錢殘范坑和廢棄錢范堆積,其中還出土有陶拍、定位銷、青銅工具等文物。據文獻記載,「五銖錢」即誕生於此。

『陸』 有關絲綢之路的重大考古發現 歷史名人

樓蘭女屍
回答者:宇文志恆 - 試用期 一級 12-4 12:44

南方絲綢之路」考古取得突破性進展,「原始文化」、「民族走廊」、「漢遺址和墓葬」脈絡清晰地展現在世人眼前。目前,考古結果已通過專家認證。
本次考古調查勘探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攀枝花、涼山州文物考古部門聯合進行,在正修建的攀西高速公路126公里沿線共發現8個遺址、4處大石墓群和3處明代瓮棺葬;並找到了東坪漢代冶銅遺址的生活區域。最引人注目的如德昌毛家坎、何家壩遺址,保存較好,文化遺物豐富,考古隊員們還採集到磨製石鑿、石斧、穿孔石刀以及大量新石器時期的陶片;更為重要的是,在該遺址還採集到細石器石核、石葉等。細石器的發現在涼山地區還是首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在公路沿線,考古工作者們還發現了作為「民族遷徙走廊」佐證的大石墓十餘座,此前此地曾發現過200餘座。大石墓是安寧河流域最具特色的墓葬形制,年代大約在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間,專家認為它是「邛」人的墓葬,對揭開我國西南地區「邛」人消失之謎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調查中發現,東坪漢代冶銅遺址集采礦、冶銅、鑄幣於一體,遺址中殘留有五銖錢、貨泉錢范,旁邊是生活區。據專家考證,這里可能是漢代南方設置的一個官方「鑄幣廠」。在8月12日的專家評審會上,專家們眾口一詞:這次考古發現,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不僅使整個「南方絲綢之路」考古提高了一個層次,而且為「南方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同時,對研究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文化內涵均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四川日報
回答者:O愛之戀O - 助理 二級 12-5 05:59

『柒』 澄縣鑄錢遺址還存在嗎

有的

1979年9月24日,業善公社東白龍大隊坡頭村生產隊社員馬冬春等人在村東北土壕取土時,發現西漢五銖錢銅范41件。10月6日省文管會和縣文化館對銅范出土地進行勘測。1980年10月14日到11月3日進行發掘和清理,確定為西漢鑄錢遺址。《考古》雜志1982年第1期發表了該遺址的發掘簡報。該遺址位於坡頭村東北200多米處。西北據縣城35公里,東南距大荔縣雙泉鄉1公里,南北長220米,東西寬147米。從斷崖中暴露出的堆積物看,文化層厚度30—80厘米。發掘過程中,除在銅范出土地點周圍,採集到大量的薄厚不等的西漢粗、細繩紋板瓦殘片、粗繩紋殘磚塊、灰陶罐殘口沿、指甲紋陶片和粗繩紋殘筒瓦外,還清理發掘出四座陶窯(編號一二三四號),一二號陶窯嚴重破壞,三四號陶窯基本完好。
一號窯在土壤的斷面上,座南面北,以窯室的東壁為准,方位零度,窯室約有1/3的地方受到破壞,僅留工作室、火門、火膛和窯床部分。工作室南北長1.72米,東西寬1.25米。火門南北長32厘米,東西寬60厘米。火膛南北長90厘米,東西寬1.25米。窯床東西寬1.25米,南北殘長5.5厘米,高17厘米。由火膛底至地表1.40米。窯室內壁是厚5厘米的青色硬燒土,外為厚10厘米的紅燒土。在火膛內發現銅范、陶范和鐵器。在工作室的東北角發現了煉銅用的鐵鍋。在火門兩壁有火燒過的痕跡,底部有大量的木炭灰、紅燒土塊及零星的木炭塊。證明當年在這個窯內進行過生產。因為窯室不大,窯床面積有限,不可能燒制大量的陶范,可能為烘烤陶范上面的錢模用,擬屬烘范窯。
二號窯在烘范窯西北55米處。窯址上部被村民取土時挖掉,下部保存完好,該陶窖座西面東,以西壁為准,方位10度,火門、工作室和窯室相連。窯室內前部為火膛,後部為窯床、煙囪。窯址南北2.7米,東西7米。工作室為長方形,南北2.8米,東西1.7米。進火門的通道,南北45厘米,東西1.2厘米。火門寬75厘米,殘面隔火牆磚4層。火膛平面似梯形,前接火門,後接窯床。上底即火門,南北長75厘米,下底即窯床前端,南北長2.7米,兩條斜面長1.7米,上下兩底間相距54厘米,由底部至窯床面高55厘米。在火膛內發現大量草木灰,證明是以草木為燃料。窯室內火膛、窯床和煙囪的周壁,均為青色的硬燒土面。
三號窯位於烘范窯下北38米處,座北面南,以窯室東壁為准,方位9度,形制結構分窯室、火膛、煙囪、火道和火門五部分。窯室為方形。頂為磚砌穹廬形,殘高1.94米,復原高度2.82米,窯壁塗有草泥一層,頂殘留1—7層,窯床南北長2.85米,東西寬2.72米。火膛橫深1.88米,弧頂,下低於窯床40厘米,上高於窯床1.08米。近火門處呈圓口狀。煙囪在窯室北壁有三個,中間一個為主囪,高1.6米,寬42厘米,深57厘米,兩下角的煙囪高41厘米,寬28厘米,深30厘米。火道在火膛中間,兩端分別與主煙囪和火膛相連。火道口寬10厘米。火門口寬67厘米,用磚圈底,復原高度為94厘米。
四號窯位於三號窯西南2米處,座西面東,以北壁為准,方位276度。通長6.53米。形制結構與三號窯基本相同。

該遺址共出土文物220件,計有五銖錢銅范41件,鐵鍋1口,鐵卡鉗3件,鐵拐脖鼓風管1件,鐵鉗1件,鐵鏟1件,銅五銖錢2枚,砂磨石2個,陶錢范100多件,坩泥坯圓筒56件,陶窯墊4個,小陶罐1個,陶甑1個,條磚兩塊。五銖錢銅范分大小兩種,均為明文范母,形狀均為長方鏟形,底角剁角,錢模上「五株」二字反刻。大銅范39件,每件重5.5公斤,小銅范每件重3.25公斤。帶柄長41.5厘米,口寬3.5厘米,厚0.8厘米,正面中部有凹槽,槽上寬下窄,長38厘米,口寬3.5厘米,深0.5厘米,各錢模之間均有分槽,兩邊有排氣道,錢模四行,以主槽為中軸對稱排列,靠主槽兩側各排11枚。兩邊各排十枚,每范共42枚;小銅范2件,每件重3.25公斤,造型與大銅范基本相同(附大小銅范拓片)。鐵鍋用於煉銅,沿寬9厘米,口徑52厘米,口沿有一喇叭形流槽,流槽長9厘米,寬8—10厘米,鍋厚一厘米,高20厘米,鍋內塗一層0.5厘米厚的細加沙紅膠泥耐火材料,背面上部鑄有兩個圓形對稱的短足,短足長9厘米,直徑4.5厘米,流槽兩旁偏下處有鐵環一對,直徑為5厘米。
此外,在烘范窯附近,還發現了大量的木炭灰和小木炭塊,說明當時煉銅鑄錢時用木炭作燃料。
坡頭西漢鑄錢遺址出土的錢范數量之多,居全國第一位。西漢坡頭鑄錢廠,史書並無記載。這一發現彌補了歷史上的空白,給中國貨幣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資料。幾座陶窯較為完整,設施齊備,工具齊全,給我們研究西漢鑄錢工藝及具體生產流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銅范製作精美,造型大方,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高度的智慧和才能。它對我們研究漢五銖錢的鑄造歷史和祖國貨幣史的發展過程,有著十分重要的史學價值。

『捌』 臨淄城遺跡的臨淄舊縣城

在臨淄古城漫步,還可看到冶鐵遺址6處、冶銅遺址2處、鑄錢場1處、制骨場4處。從這些遺址中不斷發出了巨型鐵渣和銅渣、爐渣以及大量齊刀幣、錢范等。面對這些古跡,人們彷彿看到,2000多年前無數勞動人民憑著簡單的粗苯工具在忙碌、在創造,是他們創造了知識的淵海,是他們創造了歷史的宏偉畫卷。
望著這些歷歷在目的文物、古跡,不知不覺就能進入臨淄舊縣城。 臨淄舊縣城據清咸豐《青州府志》載:「臨淄縣城在古臨淄城西南,跨其南部故址,不及古城之半,元末,達魯花赤李仲明築,周六里,高三丈……。」城垣略呈長方形,唯東南一角稍虧。外環有寬二大余的城壕(護城河),城牆均以三合上粘合夯築而成。明成化二年即公元1466年,蔣鳳再築,並於四門建敵樓,上嵌石刻篆書楹匾東曰「朝陽」,上嵌「淄流斜抱」;西曰「通畫」,上置「愚嶺遙盤」;南曰「迎恩」,上鑲「牛峰翠靄」;北日:「望京」,上著「澠池衿帶」。正德、萬曆、崇幀年間,不斷重修加固成為元、明、清以來的縣署治地。
臨淄盡管從西漢末年開始衰落,但一直沒縣,相沿不廢。因此臨淄舊城街道之上,店鋪齊全,人來車往,頗為繁鬧。有一條東西大街直通東門和西門,路面寬六七米,是這所縣城的主要街道。舊縣衙就坐落在東西大街路北。據民國9年《臨淄縣志》載:「縣衙原在城西北隅,元至元十五年建,明洪武四年知縣歐陽銘移建城中。正德六年,毀於流賊。知縣馬罹復修。」縣衙的主建築是大堂,前出廈,青磚灰瓦,稍出飛檐,硬山頂,前面為木雕槅扇,布局協調,建築風格莊重朴實。大堂兩翼各建有曹吏房。堂前建有戒石亭。東邊建有土地祠,西邊是監獄。獄牆為磚石結構高約5米,略向里傾。旁邊蓋有馬廄。縣衙大門上建有樵樓。大門外在邊建申明、旗善二亭,右邊建惠民葯局。大堂後有追思亭。再往裡去是知縣住宅。
知縣宅左邊是縣丞宅,右邊是主簿宅、典史宅等。崇禎末年縣衙毀於兵亂,清順治十八年,知縣於芳又重建大堂,後經康熙、光緒年間不斷重修,基本保持原建築風格。解放前後舊縣衙一直為臨淄縣縣治地,1974年縣治移往辛店後改建為淄博色織布廠。 為考證龍山文化時期臨淄地區古文化中心,探討齊文化的淵源,9月16日,北京大學、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臨淄區文化局聯合開始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桐林田旺遺址」展開挖掘。這是自1965年發現遺址後,第一次大規模重新發掘。
臨淄區文物考古隊的王隊長告訴記者,該遺址為原始社會龍山文化遺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復查中發現環繞遺址的夯土遺跡,城址呈不規則狀,東西最寬處達400米,南北最寬處為450米,面積達18萬平方米。因這里距離齊國古城臨淄不足10公里,從遺址的規模、文化內涵及出土器物的特徵觀察,該遺址在龍山文化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絕非一處普通村落居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