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書院游記
❶ 白鹿洞書院的主要建築
書院大門
書院大門是一座雙層飛檐單門,門上高懸明正德年間李夢陽手書的「白鹿洞書院」橫額。門前古樹垂蔭,溪水輕吟。由近及遠依次排列著五個高大的院門,由此構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兩至三進。
先賢書院
白鹿洞書院第一個院落為先賢書院。主要景觀有院門、二門、丹桂亭、碑廊、朱子祠、報功祠等。先賢書院由中門分為前後兩進。院門上懸有李時達手書「先賢書院」橫匾。門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手書「朱熹紀念館」金字黑漆豎匾。前院闢作一個花圃。
朱子祠
朱子祠為先賢書院主要建築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應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請,南康知府張象文創建此祠專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畫像石刻,左有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有《白鹿洞書院教條》碑刻。作為朱熹紀念館,室內還陳列《朱熹生平事跡》共九部分。
報功祠
報功祠位於朱子祠西,原稱先賢祠、三賢祠。曾先後祀李渤、周濂溪、程頤、程灝、張橫渠、陳了前、陶靖節、劉西澗父子及其他有功於白鹿洞書院之諸先賢。作為紀念館,祠內陳列《白鹿洞書院史展覽》共五部分。
欞星門院
欞星門院位於先賢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二個院落。主要景觀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禮聖門和禮聖殿。這一組院落由禮聖門辟為前後兩進。
欞星門
欞星門始建於明成化二年(1447年),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蘇葵重建。原為木構建築,後由知府周祖堯改為六柱五門的石坊。欞星石坊是白鹿洞書院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禮聖門
禮聖門原稱先師廟門、大成門。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遷浙東提舉,出資30萬囑南康知軍錢聞詩修建禮聖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開工興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學副使邵寶以顏體書「正學之門」。
禮聖殿
禮聖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者。禮聖殿是書院祭祀孔子及其門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師孔子行教立像,原為唐代吳道子摹繪。上懸清康熙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像下有石龕、石香爐、石花瓶等。後壁有朱熹手書「忠、孝、廉、節」四字。殿中左右神龕有線雕「四聖」石像: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於、亞聖孟子。殿旁兩側神龕還有十二賢(又稱十二哲)線雕小石像。
白鹿書院
白鹿書院位於欞星門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三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院門、御書閣、明倫堂、鹿洞、思賢台等。白鹿書院門樓重檐灰瓦,檐下花崗岩石額上由趙朴初題寫「白鹿書院」四字。門內又是一個小院,東西各闢出一排廂房,廊柱卜有詩聯。西廊柱聯:「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東廊柱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院中設六邊形石桌一張,桌下石柱刻有精緻的浮雕獅子滾綉球、猛虎下山、奔馬以及狼嚎圖案,石桌周圍另設六個青石鼓墩。
御書閣
御書閣又名聖經閣、聖旨樓。始建於南宋,現閣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葉謙、知縣毛德琦重修,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閣中先後藏有朱熹奏請宋高宗御賜《九經註疏》、《論語》、《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賜《十三經註疏》、《廿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集》等書。
明倫堂
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學僉事蘇葵重建。明倫堂原為書院講堂,是白鹿洞書院中的重要場所。堂內現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寫的《御書閣碑記》。
白鹿洞
白鹿洞書院最初沒有洞,有人認為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刻湛若水《心性圖說》於碑屏、《四勿總箴》於洞壁。呂棺撰《新辟白鹿洞記》。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於洞中,井作《石鹿記》。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參議葛寅亮認為不應開洞置鹿,於是將石鹿從洞中取出埋於地下。1982年,維修禮聖殿時發現石鹿,又重新置於洞中。這是一尊跪式石鹿,雙耳直豎,神態機敏。在雕刻上刀法簡練,線條柔和。這尊石鹿是書院儀存的明代實物。
思賢台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築思賢亭,並作《思賢亭記》。思賢台依山而立,為全院的最高點。
紫陽書院
紫陽書院位於白鹿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四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門樓、崇德祠、行台等。這一組院落,因朱熹別號為紫陽,故名為紫陽書院。花崗岩門樓上,由馮友蘭先生題寫「紫陽書院」四字匾額。全院由中門分為二進。前院兩側有碑廊,總稱為白鹿洞書院東碑廊。
碑廊
前院中有翰墨雲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記文、洞規教義、詩詞歌賦、游記題詞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書的《游白鹿洞歌》。相傳明萬曆年間,一位身著麻衣芒鞋的道人雲游至白鹿洞。飽覽這里的山川景物之後,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牆上寫下這首長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學子們聞聲趕來,只見牆上游龍舞風,墨色燦然,卻不見道人的蹤影。人們盛傳,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間的頭名狀元羅洪先,因為他棄官後雲游四方,晚年隱居廬山。
崇德祠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頭門三間,祠東添建號舍四間,祠後老新八間,今改三重共九間。」1989年,重修為凹字形平房。
行台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行台前頭門三大間」。1989年重修,現為四柱五問的長方形平房。行台現用作「白鹿洞書院歷代名人蠟像陳列館」,其中陳列「李渤與白鹿」、「朱熹與生徒切磋」等神態逼真的蠟像群。
延賓館
延賓院位於紫陽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最後一個院落。原主要建築有延賓館門、憩齋、逸園、貫道門、春風樓等。延賓館建成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學僉事李齡出資建館。當時的洞主胡居仁作《延賓館記》,文中記述白鹿洞書院盛況,「好古學義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賢,來游是洞者接武聯鑣」,於是李齡建立延賓館,熱情款待四方來客。延賓館最北端的春風樓,為歷代洞主著述下榻之處。
獨對亭
獨對亭在延賓館東南,左翼山下,這里西對五老峰,下臨聖澤泉,崖石峻峭,澗水湍急。原為北宋丞相李萬卷校勘書籍之所,因此又稱為勘書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學副使邵寶為紀念朱熹,在此擇地建亭,取名獨對亭。
枕流橋
獨對亭東行數十步,貫道溪在這里遽然劈為兩支。溪上石橋獨立,橋下溪流出峽,飛湍陡絕,大石橫枕。由此,巨石名為枕流石,石橋名為枕流橋。峽門中水石相激,怒若飛霆,激起而噴,若煙若霞,這是書院中一處勝境,稱為小三峽。
流芳橋
貫道溪出峽口向東,迂迴流山南折而下。山上原有六合亭,山下跨溪有流芳橋,又稱濯纓橋。朱熹知軍時所建。流芳橋面對五老峰,溪流紺潔。最初小橋無名,宋嘉定十—年(1218年)四月,南康知軍陳宓與張琚、羅思、姚鹿卿、張紹、潘柄、李燔、胡泳、繆惟一等會講洞中,歌頌朱熹之芳澤,並特別將橋名為「流芳」。陳宓在橋北刻「流芳「兩字,又在橋東石壁上刻《流芳橋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流芳橋圮塌。此後,經過多次修建。現橋為解放後重修。
❷ 暑假日記100字大全
早晨起來,特別悶熱,室內溫度達到32度,早餐後趁氣溫還沒有達到最高,抓緊時候做作業,剛剛做完,姐姐學完外語回來了。我和姐姐玩跳橡皮筋游戲,在北京,小朋友不玩這種游戲。姐姐告訴我,在市場上,有各種各樣彩色橡皮筋買,很漂亮但是不結實,奶奶買的松緊帶就很結實。姐姐教我,我很快就學會了。兩人跳得滿頭大汗。
暑假生活 7月15日 小雨
今天,開始下雨了,氣溫開始下降,這幾天爺爺的電腦有病毒了,發不了郵件,發不了帖子,奶奶的手機還沒有充值,跟爸爸媽媽無法通信。我很想念他們,下午姑姑回來了,我用姑姑的手機給媽媽通了話,我才知道他們到壩上草原去了。壩上草原,去年我和姐姐到過那裡,那個地方很美。那裡有遼闊無垠的草原,有奶山羊,還有奶牛。在那裡我喝過香甜甜的奶茶,我還騎了駱駝和馬,還有山羊拉的車。我們住在蒙古包里。那種感受沒法形容。
暑假生活 7月16日 暴雨
今天,下了一場暴雨,所以涼快許多,感到真舒服,上午大大來了,幫我們修好了電腦,我很高興。我首先試一試原來打不開的網,能夠打開了,我可以在網上學習英語了,也可以發電子郵件和帖子了。
做完功課,姐姐教我跳舞,她的舞跳得很好,我們用錄音機伴音,我們跳,爺爺奶奶姑姑圍著看,他們都說跳得很好。
今天是愉快的一天
!
暑假生活 7月17日 晴
今天,是姨媽媽的生日,吃完早飯小舅舅來接我。我們乘車先到小舅媽家。後去姨媽家,轉了好幾趟車,我們才到姨媽媽家。姨媽媽看見我,很高興,說我長高了.中午在餐館吃的飯很熱鬧,外婆,舅舅,舅媽,表哥,表姐都去了,我和姨媽媽敬了酒,祝姨媽媽生日快樂,吃完午飯,下午2:35他們就送我回家,在轉車的中途,姨媽媽還給我買了衣服和鞋。
暑假生活 7月18日 晴
今天,大大給我送來了旱冰鞋。吃完早飯趁天氣涼塊,我提著旱冰鞋,下去滑旱冰。我選了個沒有太陽的林蔭大道。大道兩邊有大樹青草。我在上面像一陣風的滑過去滑過來,滑的滿頭大汗才回家。
晚飯後,奶奶帶我到下面花園里乘涼,花園里有很多小朋友。有的是姐姐的同學,我們很快就相識了。我們做捉迷藏游戲.玩地真高興!
暑假生活 7月19 晴
今天,我翻爺爺奶奶的抽屜。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有爸爸姑姑小時候的照片,那時候爸爸總是笑眯眯的,一看就知道是個調皮的小孩。姑姑臉蛋是圓圓的,很漂亮。還有爺爺奶奶二三十多年前的照片,那時候的爺爺奶奶比現在年輕多了。我還看到了爸爸在中學時多次獲獎的證書。還有大學新生獎學金證書。他的學習真棒。
最有意思的是我發現了幾張全國的和省的糧票。我和姐姐都不知道做什麼用的。爺爺說:這是以前買糧食用的。那個時候,市場上的東西很少,糧食是計劃供應.沒有糧票就不能買糧食。很多東西都要憑票才能買到.不象現在,什麼東西都有買.
暑假生活 7月20日 晴
今天起伏,這里的風俗,起伏吃路邊姜<一種野生植物>炒雄雞,早晨,門口有不少農民提著家裡養的土雞來賣.每斤10元.我特別愛吃,味道好極了.我有很長時間沒有吃過雞肉了,在北京很難吃到真正的土雞.市場上賣的,雖然叫土雞,實際上是關起來養的.過去奶奶是到超市買一種叫草原綠鳥雞,味道還可以.自從發生禽流感以來,報道內蒙古有,也就不敢吃了.
❸ 和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有關的文化名人有哪些
李渤
書院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此李渤即蘇軾名篇《石鍾山記》中「蓋笑儷道元之簡,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個。因為兩人活動時間類似,活動地點類似,身份類似。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權在李渤隱居的地方建立學館,稱「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這是一所與金陵(今南京)國子監相類似的高等學府。北宋初年,江州的鄉賢明起等,在白鹿洞辦起了書院,「白鹿洞書院」之名從此始,但不久即廢。直到著名理學家朱熹重修書院之後,白鹿洞書院才揚名國內。朱熹不僅重修了白鹿洞書院,而且還建立了嚴格的書院規章制度。
《白鹿洞書院教條》不但體現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而且成為南宋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樣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自朱熹之後,白鹿洞書院「一時文風士習之盛濟濟焉,彬彬焉」它與嶽麓書院一樣,成為宋代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
胡適
1928年,胡適來到白鹿洞書院,並對其贊不絕口。胡適盛贊白鹿洞有兩個原因,一是「白鹿洞書院是最早的書院,是中國書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親定的《白鹿洞規》「簡要明白,遂成為後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在他的《廬山游記》中,他有一段著名的論斷:「廬山有三處史跡代表三大趨勢:(一)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二)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代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三)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劉少奇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劉少奇同志曾由武漢到達廬山白鹿洞書院,住在御書閣,從事革命活動。1959年8月劉少奇主席再次來到白鹿洞書院,舊地重遊非常高興,據當時陪同來的原九江專區專員朱冰同志回憶:「8月19日上午,我接通知乘車到廬山腳下威家公路邊迎候少奇同志。會車後,一同沿公路南行」。「當時進書院沒有公路,要走三、四里路。少奇同志堅持前往,他一下車,就順手在隨從人員手中接過一頂草帽,戴在頭上,興致勃勃地同大家一起走著山村田埂羊腸小道」。「進院時,大家都已汗流浹背。」走到藏書閣前,他若有所思地說:「我曾在這里住過,當時上面有不少書哩。」因閣樓維修,藏書已轉移到星子縣文化館保存,不再保存在御書閣里。
❹ 白鹿洞書院長什麼樣
白鹿洞書院 ,坐落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
書院坐北朝南,為幾進幾出的大四合院建築,布局相當考究;從建築材質結構看,書院建築多為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禮聖殿、朱子祠、御書閣、明倫堂坐落在樓閣庭院。
書院大門
書院大門是一座雙層飛檐單門,門上高懸明正德年間李夢陽手書的「白鹿洞書院」橫額。門前古樹垂蔭,溪水輕吟。由近及遠依次排列著五個高大的院門,由此構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兩至三進。
先賢書院
白鹿洞書院第一個院落為先賢書院。主要景觀有院門、二門、丹桂亭、碑廊、朱子祠、報功祠等。先賢書院由中門分為前後兩進。院門上懸有李時達手書「先賢書院」橫匾。門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手書「朱熹紀念館」金字黑漆豎匾。前院闢作一個花圃。
朱子祠
朱子祠為先賢書院主要建築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應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請,南康知府張象文創建此祠專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畫像石刻,左有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有《白鹿洞書院教條》碑刻。作為朱熹紀念館,室內還陳列《朱熹生平事跡》共九部分。
報功祠
報功祠位於朱子祠西,原稱先賢祠。曾先後祀李渤、周濂溪、程頤、程顥、張載、陳了前、陶靖節、劉西澗父子及其他有功於白鹿洞書院之諸先賢。作為紀念館,祠內陳列《白鹿洞書院史展覽》共五部分。
欞星門院
欞星門院位於先賢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二個院落。主要景觀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禮聖門和禮聖殿。這一組院落由禮聖門辟為前後兩進。
欞星門
欞星門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蘇葵重建。原為木構建築,後由知府周祖堯改為六柱五門的石坊。欞星石坊是白鹿洞書院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禮聖門
禮聖門原稱先師廟門、大成門。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遷浙東提舉,出資30萬囑南康知軍錢聞詩修建禮聖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開工興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學副使邵寶以顏體書「正學之門」。
禮聖殿
禮聖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者。禮聖殿是書院祭祀孔子及其門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師孔子行教立像,原為唐代吳道子摹繪。上懸清康熙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像下有石龕、石香爐、石花瓶等。後壁有朱熹手書「忠、孝、廉、節」四字。殿中左右神龕有線雕「四聖」石像: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於、亞聖孟子。殿旁兩側神龕還有十二賢(又稱十二哲)線雕小石像。
白鹿書院
白鹿書院位於欞星門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三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院門、御書閣、明倫堂、鹿洞、思賢台等。白鹿書院門樓重檐灰瓦,檐下花崗岩石額上由趙朴初題寫「白鹿書院」四字。門內又是一個小院,東西各闢出一排廂房,廊柱卜有詩聯。西廊柱聯:「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東廊柱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院中設六邊形石桌一張,桌下石柱刻有精緻的浮雕獅子滾綉球、猛虎下山、奔馬以及狼嚎圖案,石桌周圍另設六個青石鼓墩。
御書閣
御書閣又名聖經閣、聖旨樓。始建於南宋,現閣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葉謙、知縣毛德琦重修,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閣中先後藏有朱熹奏請宋高宗御賜《九經註疏》、《論語》、《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賜《十三經註疏》、《廿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集》等書。
明倫堂
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學僉事蘇葵重建。明倫堂原為書院講堂,是白鹿洞書院中的重要場所。堂內現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寫的《御書閣碑記》。
白鹿洞
白鹿洞書院最初沒有洞,有人認為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刻湛若水《心性圖說》於碑屏、《四勿總箴》於洞壁。呂棺撰《新辟白鹿洞記》。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於洞中,並作《石鹿記》。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參議葛寅亮認為不應開洞置鹿,於是將石鹿從洞中取出埋於地下。1982年,維修禮聖殿時發現石鹿,又重新置於洞中。這是一尊跪式石鹿,雙耳直豎,神態機敏。在雕刻上刀法簡練,線條柔和。這尊石鹿是書院僅存的明代實物。
思賢台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築思賢亭,並作《思賢亭記》。思賢台依山而立,為全院的最高點。
紫陽書院
紫陽書院位於白鹿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四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門樓、崇德祠、行台等。這一組院落,因朱熹別號為紫陽,故名為紫陽書院。花崗岩門樓上,由馮友蘭先生題寫「紫陽書院」四字匾額。全院由中門分為二進。前院兩側有碑廊,總稱為白鹿洞書院東碑廊。
碑廊
前院中有翰墨雲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記文、洞規教義、詩詞歌賦、游記題詞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書的《游白鹿洞歌》。相傳明萬曆年間,一位身著麻衣芒鞋的道人雲游至白鹿洞。飽覽這里的山川景物之後,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牆上寫下這首長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學子們聞聲趕來,只見牆上游龍舞風,墨色燦然,卻不見道人的蹤影。人們盛傳,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間的頭名狀元羅洪先,因為他棄官後雲游四方,晚年隱居廬山。
崇德祠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頭門三間,祠東添建號舍四間,祠後老新八間,今改三重共九間。」1989年,重修為凹字形平房。
行台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行台前頭門三大間」。1989年重修,現為四柱五間的長方形平房。行台現用作「白鹿洞書院歷代名人蠟像陳列館」,其中陳列「李渤與白鹿」、「朱熹與生徒切磋」等神態逼真的蠟像群。
延賓館
延賓院位於紫陽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最後一個院落。原主要建築有延賓館門、憩齋、逸園、貫道門、春風樓等。延賓館建成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學僉事李齡出資建館。當時的洞主胡居仁作《延賓館記》,文中記述白鹿洞書院盛況,「好古學義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賢,來游是洞者接武聯鑣」,於是李齡建立延賓館,熱情款待四方來客。延賓館最北端的春風樓,為歷代洞主著述下榻之處。
獨對亭
獨對亭在延賓館東南,左翼山下,這里西對五老峰,下臨聖澤泉,崖石峻峭,澗水湍急。原為北宋丞相李萬卷校勘書籍之所,因此又稱為勘書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學副使邵寶為紀念朱熹,在此擇地建亭,取名獨對亭。
枕流橋
獨對亭東行數十步,貫道溪在這里遽然劈為兩支。溪上石橋獨立,橋下溪流出峽,飛湍陡絕,大石橫枕。由此,巨石名為枕流石,石橋名為枕流橋。峽門中水石相激,怒若飛霆,激起而噴,若煙若霞,這是書院中一處勝境,稱為小三峽。
流芳橋
貫道溪出峽口向東,迂迴流山南折而下。山上原有六合亭,山下跨溪有流芳橋,又稱濯纓橋。朱熹知軍時所建。流芳橋面對五老峰,溪流紺潔。最初小橋無名,宋嘉定十—年(1218年)四月,南康知軍陳宓與張琚、羅思、姚鹿卿、張紹、潘柄、李燔、胡泳、繆惟一等會講洞中,歌頌朱熹之芳澤,並特別將橋名為「流芳」。陳宓在橋北刻「流芳」兩字,又在橋東石壁上刻《流芳橋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流芳橋圮塌。此後,經過多次修建。現橋為解放後重修。
❺ 描寫三疊泉景色的文章 要有氣勢!
夏秋冬,年復一年,祖國山河更俊美。生活、工作在廬山的人們,熱烈歡迎中外朋友登廬山!
古人雲:「泰岱青松,華岳摩嶺,黃山雲海,匡廬瀑布,並稱山川絕勝」。廬山之美,素享「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而廬山之美,瀑布居首。
相傳秦始皇在為自己建造陵墓的過程中,曾得到一根威力無窮的神鞭,那神鞭所到之處,山朋地裂。秦始皇將神鞭向驪山的一角抽去,只見驪山的那一角變成了一座脫離秦嶺的孤山。秦始皇再連抽幾鞭,不料把那山就趕到了長江南岸的鄱陽湖畔。此時日暮黃昏,天色漸暗,秦始皇決定暫作小憩,等第二天天一亮再趕山下海,鋪平去蓬萊神境的道路。那知當夜失去神鞭的南海觀音聞訊趕到,乘秦始皇酣醉之時,換走了神鞭。第二天,秦始皇醒來,便舉鞭趕山下海,那知山是巋然不動。秦始皇一氣之下,竟在山上連抽九十九鞭,直打得那山滿身鞭痕,汗如雨下,可仍紋絲不動地屹立在原地。秦始皇無可奈何,只得將鞭子扔下,垂頭喪氣地回京都去了。從此,那山便在鄱陽湖畔紮下了根,這就是今日的廬山。由於秦始皇抽了九十九條鞭痕,後來就變成九十九道錦鄉深谷;秦始皇扔下的趕山鞭了了,變成了龍首崖外高聳入雲的桅桿峰;那滿身流淌的汗水,也化作了群山之中的銀泉飛瀑了。
廬山瀑布多姿多彩,景色迷人。唐朝詩人張九齡在湖口望廬山瀑布,便吟詩一首,流傳至今。詩曰: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廬山瀑布群的主要瀑布有:三疊泉瀑布、開先瀑布、石門澗瀑布、
❻ 嶽麓山游記作文3000字
我見過松樹成林的黃山,攀登過峰巒雄偉的華山,可如今我卻想游覽游覽四季如春的嶽麓山。
從家中出發,我們全家一起興高采烈地駛向嶽麓山。立馬,我們便來到了山腳下,我立刻感覺到山相當高,突兀森郁,怪石嶙峋。我就叫難了,這么高,叫我怎麼爬上去呀!我爬呀爬呀,終於爬到了半山腰。
我累得要命,氣喘吁吁,大汗直流。突然見到眼前一片明媚,啊!好美呀!蝴蝶在翩翩起舞,蜜蜂在采蜜,花朵張開它那嬌艷的花瓣,小草伸起腰,好像在鼓勵我們繼續向前。看到這里,我的汗水也不再往外冒了,氣也緩和了許多。我鼓起渾身的力量往上沖,「沖啊!不能錯過山頂那美麗的風景!」我邊奔邊喊。果然,有了萬物的鼓勵,再加上我自己的努力,我終於又奔上了終點—那就是美麗的山頂。在接近山頂的地方,有一座藍色的塔,可惜的是我們沒進去,山頂上的景色比山腰的景色好看多了:紅的花,綠的樹,五彩繽紛。尤其是那碧綠的草地上,鑲嵌著幾朵五顏六色的小花,顯得十分愜意。
漸漸地,天色拉攏了黑幕,我們為了下山安全,只好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在離開的那一剎那,我想起了我夢中的地球不就是這樣嗎?一定要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不能再糟蹋它,否則夢中的地球就會離我們遠去。
嶽麓山,岳是指南嶽衡山,麓是指山腳下
古籍講,南嶽72峰,回雁為首,嶽麓為足
由此說來,嶽麓山是南嶽衡山山脈北側邊緣的一座山
嶽麓山海拔300米,還沒有我們伊春的南山高;南嶽最高峰祝融峰1289米,也沒有小興安嶺最高峰平頂山高
南嶽72峰,峰峰有名有宗;伊春有多少峰不清楚,貌似極少有名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其實仙又有幾人見到,多數的山是因人而靈
嶽麓山就因其有諸多歷史名人曾棲身於此,而聲名顯赫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些層次的驢友,一般對山山水水的來龍去脈都有所掌握
如果能了解到所游之山是哪次造山運動而成,是由什麼岩石構成,那基本算是骨灰級的了
坐在飛機上,總是希望能趕上一個晴朗的天,望著白雲下連綿起伏的山巒,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嶽麓山風景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區,AAAAA級,但進去是不收費的
全國5A級景區105個,伊春目前還沒有一處
景區橫跨湘江兩岸,是包括橘子洲頭的。我的方向感也一般,感覺是從西門進的,東門出的,再通過一座橋就是湘江上的橘子洲頭
「嶽麓書院」四個字為宋真宗所題,這個是仿本,真跡在這座書院的博物館里
嶽麓書院又稱千年書院,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嵩山的嵩山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歷經戰火,多次翻修,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千年學府,弦歌不絕」,是至今還活著的書院。
書院制度是中國古代有別於官學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於晚唐,盛於宋,歷經元、明,延至清末。
書院的名稱始於唐代,最初是官方修書校書和藏書的場所。盛於宋初。唐末五代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官學廢弛,教育事業多賴私人講學維持。四大書院一般是由私人隱居讀書發展為置田建屋,聚書收徒,從事講學活動;設置地點多在山林僻靜處,後世認為這是受了佛教禪林精舍的影響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是一著名集句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惟,語助詞,沒有意義。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 」囑諸生應對。正沉思未就,明經(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聲對曰:「於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
全聯的意思或可理解為;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嶽麓書院更是英才齊聚之會所。
❼ 作文 九江風景游記
廬 山 瀑 布 群 古人雲:「泰岱青松,華岳摩嶺,黃山雲海,匡廬瀑布,並稱山川絕勝」。廬山之美,素享「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而廬山之美,瀑布居首。 據考證,廬山之名,早在周朝就有了。古人對千里平川上竟突兀出一座如此高聳秀美的廬山,山上又有眾多的瀑布溪流,曾感到迷惑不解。於是,就編了許多神話故事,來解釋廬山及其泉瀑的來歷,其中秦始皇趕山塞海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 相傳秦始皇在為自己建造陵墓的過程中,曾得到一根威力無窮的神鞭,那神鞭所到之處,山朋地裂。秦始皇將神鞭向驪山的一角抽去,只見驪山的那一角變成了一座脫離秦嶺的孤山。秦始皇再連抽幾鞭,不料把那山就趕到了長江南岸的鄱陽湖畔。此時日暮黃昏,天色漸暗,秦始皇決定暫作小憩,等第二天天一亮再趕山下海,鋪平去蓬萊神境的道路。那知當夜失去神鞭的南海觀音聞訊趕到,乘秦始皇酣醉之時,換走了神鞭。第二天,秦始皇醒來,便舉鞭趕山下海,那知山是巋然不動。秦始皇一氣之下,竟在山上連抽九十九鞭,直打得那山滿身鞭痕,汗如雨下,可仍紋絲不動地屹立在原地。秦始皇無可奈何,只得將鞭子扔下,垂頭喪氣地回京都去了。從此,那山便在鄱陽湖畔紮下了根,這就是今日的廬山。由於秦始皇抽了九十九條鞭痕,後來就變成九十九道錦鄉深谷;秦始皇扔下的趕山鞭了了,變成了龍首崖外高聳入雲的桅桿峰;那滿身流淌的汗水,也化作了群山之中的銀泉飛瀑了。 廬山瀑布多姿多彩,景色迷人。唐朝詩人張九齡在湖口望廬山瀑布,便吟詩一首,流傳至今。詩曰: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廬山瀑布群的主要瀑布有:三疊泉瀑布、開先瀑布、石門澗瀑布、黃龍潭和烏龍潭瀑布、王家坡雙瀑和玉簾泉瀑布等。三 疊 泉 瀑 布「五老峰北磋峨巔,龍泉三迭來自天。」這里所指的便是廬山瀑布群中最為壯觀的三疊泉瀑布了。 三疊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緩慢流淌一段後,再過五老峰背,由北崖口懸注於大盤石之上,又飛瀉到第二級大盤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噴灑到第三級大盤石上,形成三疊,故得名三疊泉瀑布。在《紀游集》中,曾遼樣描寫三疊泉:「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三疊泉瀑布素稱「廬山第一奇觀」,故有「未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然而,三疊泉瀑布的發現,在廬山眾多的瀑布中,是比較晚的。直至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始被一個砍樵人發現,當時朱熹正在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聽說三疊泉之奇景,夢寐不忘,可年老多病,無法親自觀賞,便請人畫三疊泉瀑布圖給自己欣賞,仍然感到非常惋惜,不禁嘆曰:「未能一其下以快心目。」更令人遺憾的是曾寫出「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的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太白讀書堂中隱居我年,而太白讀書堂就在屏風迭上,屏風迭下便是三疊泉瀑布跌落的九迭谷,然而,李白卻一直沒有發現,否則又該留下傳世之傑作了。 遊人前去觀賞三疊泉瀑布,既可以由牯嶺街至五老峰傍的「青蓮寺茶場」,再循澗至屏風迭,由上向下俯視三疊泉瀑布,亦可從五老峰山麓的東風鄉帥家村,涉行10餘里山徑澗溪,過玉川門,再登鐵壁峰,直至懸崖僻徑的塘塍纖,由下向上仰觀三疊泉瀑布。當然,俯視使人有凌虛而飄飄然之感,仰觀則具有氣勢磅礴之豪壯感。遊客於鐵壁峰昂首遙望,拋珠濺玉的三疊泉瀑布,宛若白鷺群飛,雪浪翻流,又如鮫綃萬幅,抖懸長空,萬斛明珠,九天拋灑。遠踞數十步外山崖之上的觀瀑者,目睹此景,雖衣履臉發為谷風吹落的水霧盡濕,仍情不自禁地歡呼雀躍。亦許他們想品評一番,然瀑布轟然落潭之聲,使對坐說話,語不相聞。轉眼之間,瀑布又經兩次折疊,直瀉谷底之龍潭中,出龍潭後,水流沿山澗繼續流向下游山壑之中。描寫三疊泉瀑布之美的游記文字甚多,而以清嘉靖年間進士王世懋的《游五老三疊開先瀑部記》最為著名。其文寫道: 「澗逐山止,而三疊泉從山南最高處冉冉旋空而降。初級如雲如絮,噴薄吞吐,流注大盤石上,水石沖激,乃始瀠洄作態,珠迸玉碎。復注二級石上,匯為巨流,懸崖直下龍潭;飄者如雪,斷者如霧,綴者如旒,掛者如簾,散入山足,森然四垂,涌若沸湯,奔若跳鷺,其聲則蘊隆之候,風掀電馳,霆震四擊,轟轟不絕,又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瓦缶相應;真天下第一偉觀也。······」 的確,那飛流而下的三疊泉瀑布,前來觀賞的遊人無不為之傾倒,流連忘返。 詩人歌詠三疊泉瀑布的佳作,更是不勝枚舉。「九疊峰頭一道泉,分明來去與雲連。幾人競裳飛流勝,今日方知至味全。」自宋以來,詩家名流,競相前來觀瀑,留下多少吟詠三疊泉的詩篇!有雲「激石成三疊,驅雲到四溟」的,有雲「無人知此勝,來往水精靈」的。劉過的《三疊泉歌》作了這樣的描寫:「初疑雪崩涌天谷,翻若雷奔下岩宿。散為飛輕煙,垂似銀絲貫珠玉。隨風變態盡難名,觀者同駭心與目······我欲攬之作玉虹,笑騎揮斥繞太空,窮源直到天河東。」它寫出了三疊泉的勝狀,讀來令人遐想無窮。相比之下,宋代詩人白玉蟾的《三疊泉》長詩,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詳細地描寫出了三疊泉瀑布的磅礴氣勢,其詩曰:緣溪深入桃花塢,紫霞隱隱幽禽語。九層峭壁劃青空,三級鳴泉飛暮雨。落日銜山紅影濕,冷雲抱石蒼崖古。激回澗底散冰花,噴上松梢飄雪樓。點點濺濕嫦娥衣,潭潭下有扶桑府。朝來似展朝天帶,夜半如聞搗葯杵。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銀河轟萬古。廣寒殿上銀蟾飛,水晶宮中玉龍舞。瓊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織女。初疑魚鱉謁龍門,復恐星辰會牛渚。欲尋當下點額蛟,但見天上拉腸鼠。溶溶浸濕一潭霜,滴滴結凍千年乳。月照神珠灑翠麟,風吹天粟沾蒼虎。瑤虹界碧翻地軸,鐵馬盤渦卷天宇。······ 元代詩人兼書畫家趙孟頫作《水簾泉詩》,更描述了三疊泉瀑布的月夜之美景,讀來感到充滿詩情畫意:飛簾如玉簾,直下數千尺,新月如簾鉤,遙遙掛碧空。 游覽三疊泉,還可觀賞九疊屏。九疊屏又名屏風疊,因山如屏風,九疊而成得其名,又因鐵色壁立,似裂雲制錦,故稱之為屏風疊盡。當年李白曾隱居於此,如他所雲的那樣:「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的確,「匡山雲錦九疊之勝神所棲,界天絕壁雲為梯」。 在距三疊泉瀑布數里,有一澗名「相思澗」,相傳漢武帝下長江,登匡廬,曾臨澗築「羽章館」。此後,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女李女貞來此修道,大詩人李白在宋女貞來廬山修道時,曾感慨賦詩曰:「羨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素手掬秋靄,羅衣曳紫煙,一往屏風疊,乘鸞策玉鞭。」後來,李女貞在相思澗傍的詠真洞中,修煉成仙,便騎鶴而去,至今仍流傳著關於詠真洞天的神話,遊人還可在深澗的一塊大石頭上看到「詠真洞天」四個大字。 從三疊泉瀑布的觀瀑亭處,繞道下行,可尋覓觀音洞,洞旁鐫有鄧旭所書「竹影疑蹤」四字。相傳此處是仙人洞內的竹林寺後門。自從竹林寺隱去後,多少人只見其影而不見其門。其中有一個砍樵人,無意中發現了一片竹葉沿山泉逆流而上,感到非常驚奇,於是便追蹤溯源而上,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刻有「竹影疑蹤」四字的洞中。進入洞中,他看完和尚走了一盤棋,出洞後,便再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家,方知「洞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了。開 先 瀑 布 古人雲:「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 秀峰,座落在廬山南麓的星子縣境內,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景色十分迷人。秀峰之美,在於瀑秀、潭秀、峽秀、水秀,諸秀匯聚,各施其妍。從歸宗寺驅車5公里,便可至秀峰風景區。 所謂秀峰,實際上是香爐、雙劍、文殊、鶴鳴、獅子、龜背、姊妹諸峰的總稱。著名的廬山開先瀑布就在鶴鳴、龜背二峰之間,它是同源異流的東西兩瀑。東瀑自鶴鳴、龜背兩峰之間奔流而出,由於受到兩崖窄隘迫束,瀑布跌落過程中,水流散開,形若馬尾。故名馬尾瀑。西瀑自黃岩山巔傾瀉下來,跌落在雙劍峰頂的大龍潭中,再繞出雙劍峰東,緣崖懸掛數百丈,名黃岩瀑,漸與馬尾瀑合流經青玉峽狂奔至龍潭中。李白著名的《望廬山瀑布》詩兩首,就是描繪這里的瀑布景觀,其一曰: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
❽ 白鹿洞書院朱子白鹿洞教條在什麼地方
在朱子祠朱子像旁邊
書院大門書院大門是一座雙層飛檐單門,門上高懸明正德年間李夢陽手書的「白鹿洞書院」橫額。門前古樹垂蔭,溪水輕吟。由近及遠依次排列著五個高大的院門,由此構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兩至三進。 先賢書院白鹿洞書院第一個院落為先賢書院。主要景觀有院門、二門、丹桂亭、碑廊、朱子祠、報功祠等。先賢書院由中門分為前後兩進。院門上懸有李時達手書「先賢書院」橫匾。門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手書「朱熹紀念館」金字黑漆豎匾。前院闢作一個花圃。 朱子祠朱子祠為先賢書院主要建築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應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請,南康知府張象文創建此祠專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畫像石刻,左有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有《白鹿洞書院教條》碑刻。作為朱熹紀念館,室內還陳列《朱熹生平事跡》共九部分。 報功祠報功祠位於朱子祠西,原稱先賢祠、三賢祠。曾先後祀李渤、周濂溪、程頤、程灝、張橫渠、陳了前、陶靖節、劉西澗父子及其他有功於白鹿洞書院之諸先賢。作為紀念館,祠內陳列《白鹿洞書院史展覽》共五部分。 欞星門院欞星門院位於先賢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二個院落。主要景觀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禮聖門和禮聖殿。這一組院落由禮聖門辟為前後兩進。欞星門欞星門始建於明成化二年(1447年),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蘇葵重建。原為木構建築,後由知府周祖堯改為六柱五門的石坊。欞星石坊是白鹿洞書院最古老的建築之一。禮聖門禮聖門原稱先師廟門、大成門。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遷浙東提舉,出資30萬囑南康知軍錢聞詩修建禮聖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開工興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學副使邵寶以顏體書「正學之門」。禮聖殿禮聖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者。禮聖殿是書院祭祀孔子及其門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師孔子行教立像,原為唐代吳道子摹繪。上懸清康熙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像下有石龕、石香爐、石花瓶等。後壁有朱熹手書「忠、孝、廉、節」四字。殿中左右神龕有線雕「四聖」石像: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於、亞聖孟子。殿旁兩側神龕還有十二賢(又稱十二哲)線雕小石像。 白鹿書院白鹿書院位於欞星門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三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院門、御書閣、明倫堂、鹿洞、思賢台等。白鹿書院門樓重檐灰瓦,檐下花崗岩石額上由趙朴初題寫「白鹿書院」四字。門內又是一個小院,東西各闢出一排廂房,廊柱卜有詩聯。西廊柱聯:「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東廊柱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院中設六邊形石桌一張,桌下石柱刻有精緻的浮雕獅子滾綉球、猛虎下山、奔馬以及狼嚎圖案,石桌周圍另設六個青石鼓墩。御書閣御書閣又名聖經閣、聖旨樓。始建於南宋,現閣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葉謙、知縣毛德琦重修,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閣中先後藏有朱熹奏請宋高宗御賜《九經註疏》、《論語》、《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賜《十三經註疏》、《廿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集》等書。 明倫堂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學僉事蘇葵重建。明倫堂原為書院講堂,是白鹿洞書院中的重要場所。堂內現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寫的《御書閣碑記》。白鹿洞白鹿洞書院最初沒有洞,有人認為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刻湛若水《心性圖說》於碑屏、《四勿總箴》於洞壁。呂棺撰《新辟白鹿洞記》。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於洞中,井作《石鹿記》。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參議葛寅亮認為不應開洞置鹿,於是將石鹿從洞中取出埋於地下。1982年,維修禮聖殿時發現石鹿,又重新置於洞中。這是一尊跪式石鹿,雙耳直豎,神態機敏。在雕刻上刀法簡練,線條柔和。這尊石鹿是書院儀存的明代實物。 思賢台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築思賢亭,並作《思賢亭記》。思賢台依山而立,為全院的最高點。紫陽書院紫陽書院位於白鹿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四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門樓、崇德祠、行台等。這一組院落,因朱熹別號為紫陽,故名為紫陽書院。花崗岩門樓上,由馮友蘭先生題寫「紫陽書院」四字匾額。全院由中門分為二進。前院兩側有碑廊,總稱為白鹿洞書院東碑廊。碑廊前院中有翰墨雲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記文、洞規教義、詩詞歌賦、游記題詞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書的《游白鹿洞歌》。相傳明萬曆年間,一位身著麻衣芒鞋的道人雲游至白鹿洞。飽覽這里的山川景物之後,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牆上寫下這首長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學子們聞聲趕來,只見牆上游龍舞風,墨色燦然,卻不見道人的蹤影。人們盛傳,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間的頭名狀元羅
❾ 中國四大書院是哪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