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山遺址
❶ 塗山氏的遺址揭秘
安徽 電視台年曾報道「大禹治水,大禹娶塗山氏女,建立塗山氏國」的傳說一直困惑著人們,成為中華文明探源的重大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市文化局不間斷地對蚌埠西郊的塗山進行科學探討。專家們對塗山腳下的禹會村進行了試發掘,探測到50萬平方米的地下遺址,並且有重大發現。「塗山氏國」遺址有望證實,也有望填補中華文明探源的空白。
曾經主持發掘蒙城尉遲寺遺址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王吉懷主持了這次禹會村的考古工作。遺址面積大概有50萬平方米,考古人員發覺了非常豐富的器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出土的東西讓他很高興,這都屬於龍山文化比較常見的東西。而且更典型的呢,就類似於這樣的,鬼臉式的鼎腿,這個是最典型的龍山的東西。所以判斷它禹會村遺址是龍山文化遺址,那就距今四千年前後的。
這個時間段印證了傳說 中大禹治水,大禹娶塗山氏女和禹會諸侯於塗山的傳說。《史記》記載「夏之興也以塗山」。地理位置吻合,地下又有大型建築遺址,使「塗山氏國」的記載有了被證實的依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表示龍山文化就正處在這個階段,它就發展到原始社會末期了,已經到國家形成這個門檻邁進了。另外我們還相信這個禹會遺址跟大禹治水有關系
禹會村遺址已經列入「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課題,正式發掘也將開始。大量塵封地下幾千年的秘密也將逐漸被揭示!
❷ 想知道: 重慶市 塗山窯遺址 在哪
1.先坐車到南坪車站----轉上新街公交車-----再坐公交車或小麵包車-----塗山下------再問哈
2.自駕用GPS導航,或者先看一下衛星地圖。
❸ 發現的大禹時代遺址,當時真的是被外來力量摧毀的嗎
距今4000多年前,中原華夏族部落聯盟在大禹帶領下,同南方的三苗部落聯盟,為了爭奪奴隸和生存空間,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史稱“禹征三苗”。
大禹治水之後,先後做了三件事,最終才建立夏朝確定統治權,即禹征三苗、建都陽城、禹會諸侯(塗山之會,這是一次權力認可大會)。
然而,禹征三苗傳說缺少考古證據支撐,那麼到底存不存在呢?上世紀湖北發現一系列與大禹同時期的遺址,證實四千年前河南人改寫過湖北歷史,大禹的禹征三苗傳說或非虛構。
然而,由於王城崗遺址是大禹“陽城”的結論,並沒有得到100%確定,加上歷史上堯舜禹都征討過三苗,史書有“堯服南蠻”、“舜卻苗民”等的記載,所以盡管可以確定河南龍山文化征討了三苗,但卻很難說一定是“禹征三苗”。
值得一提的是,從石家河文化中,的確很難100%認定禹征三苗,但大禹治水、塗山之會、建都陽城、劃分九州等,都有一定的考古依據,再印證史料的記載,已經形成了一條相對完整的證據鏈,足以證明大禹傳說的真實存在。令人遺憾的是,西方學界卻一直不予認可,一定要看到大禹時代的“大禹”文字記載,猶如證明“你爸是你爸”一樣。
❹ 塗山郡離中國境內有多遠
荊塗山風景區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坐落於懷遠縣境內,風景區因大禹治水、禹會諸侯、娶妻生子的歷史故事而聞名。景區內著名景點有禹王宮、白乳泉、卞和洞、望淮樓、靈泉、聖泉、台桑及農家樂禾泉農庄等。
主要景點:塗山、系馬石、曠覽石、卧仙石、台桑、啟母石、聖泉、禹王宮、禹會村、禾泉農庄、荊山、荊塗山峽、荊塗大橋、白乳泉、望淮樓、卞和洞、三聖宮. 龍子湖風景區座落於蚌埠市東郊,主要由龍湖、曹山、雪華山、西蘆山及錐子山組成,大體呈三山夾一湖的獨特地貌。作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龍子湖風景區青山碧水相連,湖岸曲折多變,水面縱深開闊,絕壁怪岩裸露,既有風景怡人的自然風光,又有韻味無窮的人文景觀;既有城市交通幹道環繞,又以現代化的城市為依託,景區內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古銀杏(唐代)、石屋(唐代)、棲岩寺遺址(明代)、玲瓏塔遺址(東漢)等古跡或遺址。近幾年,景區建設跨步發展,已獨具特色。
根據地理位置、地貌及景觀特徵,龍子湖風景區劃分為北湖景區、南湖景區、西蘆山景區、錐子山景區等四大景區。
❺ 禹王廟的考古
關於禹墟的傳說在禹會村代代相傳,但由於沒有確鑿的實物證據,「傳說」僅僅被當作「傳說」。直到1981年,當地文物部門在這里發現了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址,使禹墟的傳說有了考古學映證。
首先,禹墟遺址時代與大禹所處的時代相同。據蚌埠市文化局副局長朱孟珍介紹,禹會村遺址分布范圍自淮河東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300米,同時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殼、螺螄殼、紅燒土層、燒土塊、灰坑等。通過比較,其文化性質屬於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范疇。
龍山文化因1982年首先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被發現而命名,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傳說中的大禹剛好處於這一時期,時間上吻合。
其次,發掘現場與歷史記載的地點非常接近。從史料研究論證的結果,專家普遍認為「夏之興以塗山」「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中的「塗山」在安徽蚌埠市境內。
2006年10月下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率隊在禹墟試掘,發現「甲」字形遺址頭部是一處面積達2000平方米以上的早期龍山文化大型建築基址時,「禹會諸侯」的歷史遺存似乎具備了可能性。
事實上,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問題,歷來在史學界爭論頗多。從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上溯至新石器時代早期,這八九千年的「先秦」歷史由於文獻資料匱乏,史前記載皆為傳說,故又稱為「傳說時代」。這個時代的英雄,形象人神相揉,超越現實,所留下的史料只言片語、歧義紛紛。
大禹也是如此,根據史書記載,他在舜死後,「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正式開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將中國歷史帶入文明時代。因此,重構大禹時代的歷史,有助於中國古代文明「正本清源」。 2007年5月31日上午,連綿的小雨絲毫沒有減弱考古者對禹墟的熱情。來自國內考古界的多位知名專家聚首蚌埠禹墟,對禹墟考古發掘現場進行了實地的考察。據了解,專家們一致認同了禹墟遺址屬於龍山文化晚期,對王吉懷研究員前期發掘出的一些遺址跡象,特別是夯土層功能這一關鍵點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測定禹墟距今4000餘年
5月30日夜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讓禹墟發掘現場變得泥濘不堪。這也使得31日上午進入發掘現場勘查的專家們不得不都穿上了鞋套。在禹墟兩個發掘點,附近有不少村民自發地圍了起來,仔細傾聽專家說法。
早前因為考古隊的進入,他們都對自己腳下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產生了極大的好奇。據了解,多數專家都是剛下火車就直接趕到了發掘現場,有的還背著碩大的背囊。在現場的專家們似乎不願放過任何一處細節,總是仔細端詳著現場的每一處。
據了解,此次來蚌的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實驗室專家還帶來了一份碳14年代測定報告,其中得出了禹墟遺址的准確年代。
據了解,王吉懷率領的考古隊在2006年10月在禹墟進行了試挖掘,其中出土的木炭等標本被送交考古所實驗室。經過專家測定後確定,該標本的年代為公元前2350至2190年,這個結果使禹墟遺址的斷代有了科學依據,同時也印證了考古隊員根據現場出土文物而作出的斷代推論。
夯土層成專家考察焦點
在夯土發掘點因為之前意外發現的清代墓葬坑由於深入到夯土層內部,已經揭示了部分土層結構,成為專家此次考察的焦點。
針對墓坑剖面顯示的紅燒土、黃土、白膏土等較為清晰的土層結構,專家們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社科院考古所何弩研究員說,該處顯示的夯土性質和結構與黃河流域的典型夯土有所不同。黃河流域的夯土夯窩痕跡清晰、層疊關系明顯。
江淮地區的土壤與黃土土性不同,由於含水量大,夯層結構不明顯。且江淮地區考古發現的夯土數目少,只有一處西周時期的夯土祭台,比對有困難。此處的夯土也可能是古人堆積碾軋而成。
由於該夯土層上已有龍山時期文化層存在,夯土層的斷代應相當或早於文化層年代。因為沒有更大的剖面顯示該處夯土層的邊界和堆積厚度,尚需要進一步的發掘來考證。
首次發掘與大禹有關遺址
此次來禹墟的專家雖不乏「大腕」級人物,但都出言謹慎,無人遽下結論,體現出考古學者嚴謹求實的學風。「四川、浙江、陝西、安徽都有大禹傳說,但發掘與大禹有關的遺址,這是第一次,對研究夏代、研究中華文明起源非常重要。」社科院考古所趙春青博士就夯土層的性質和功能說,「在禹墟遺址的重要部位發現了這一不尋常的現象,這個層究竟是人工的還是自然的,必須首先解決,然後才可探討層上的建築是不是與大禹有關。目前的發現很有價值,結果非常值得期待。」傅憲國研究員建議在夯土部位沿墓坑打一道探溝,探清夯土范圍,以期獲得更多研究線索。 2008年4月28日,在禹墟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工作人員已經開挖了四個10米見方的探方,每個探方挖掘深度有50厘米左右。
懷遠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張振忠:「我們的挖掘已經按正常的速度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就是堆築層的跡象。因為有些方裡面有一些坑啊,以前老百姓講的地頭窖,通過這些坑我們想更好地觀察一下地層。坑裡面都是一些晚期的明清、民國的一些磚頭瓦器。
據禹墟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王吉懷研究員介紹,根據2007年第一次發掘揭露的跡象,在這次發掘的四個探方下面可能保存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類堆築的遺跡現象:「我們去年挖了一部分,挖了不到二分之一,那麼今年在這一塊要把剩下的部分全部揭露出來,最終來判斷這個遺跡的最後面積和確定它的性質,就是這個地點到底是干什麼的,我們正在做這個工作。」
由於禹會村修公路、築河堤破壞了禹墟遺址的文化層,考古人員又選擇了第二和第三地點進行發掘,在淮河岸邊,八個五米見方的探方也已經布好。王吉懷:「今年准備是按1500到200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來做,因為去年才發了500平方米,今年要多出個2倍、3倍或4倍的發掘面積,因為這個遺址呢從文化性質,從時代上我們都已經比較清楚,但是呢就是內容比較少,我們渴望從大的發掘面積來獲得更多的資料。現在我們就缺少一個發掘面積,因為面積大了,文化跡象暴露的多一些,一個是從文明探源來說能提供一些資料,這樣呢對考證大禹也是重要的一件事。」 作為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研究課題之一,蚌埠禹會遺址考古項目第三次考古發掘2009年10月15日正式啟動。與之前兩次的發掘面積1000餘平方米相比,此次考古發掘面積將超過5000平方米,為歷次面積最大的。另外本次發掘人員規模也超過前兩次,歷時2個月,歷史上眾說紛紜的「禹會諸侯於塗山」之謎有望揭開。
據蚌埠禹會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王吉懷研究員介紹,禹會村遺址在2007、2008年度兩次考古發掘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證明禹會村遺址是江淮地區的一個新的文化類型,入選了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項目。
王吉懷研究員向記者介紹,第三次發掘將歷時2個月,在前兩次發掘的基礎上,對祭祀台、文化層和夯土層進行充分發掘,為了保證工程的進行,此次發掘投入人力也大大超過前兩次,有二十餘位專業人員,在實際操作中還將投入百餘名民工。通過對祭祀台的全面發掘整理,歷史上眾說紛紜的「禹會諸侯於塗山」之謎將可得到完全印證,也就是說,即將開始的第三次發掘將會有確定性的答案公諸於世。
就為何選擇在國慶之後發掘,王吉懷研究員解釋說,之所以選擇秋季,是因為此時雨水較少,考古工作最怕的就是在施工過程中遇到雨水天氣,不僅影響工作進程,而且也影響文物的最初出土狀態。在前兩次發掘中受天氣影響耽誤了部分時間的他,這次刻意選擇了在秋季進行。 2010年5月26日,禹墟開始了第四次考古發掘。在文化層探方發現多處成排柱洞,呈南北對稱分布,專家判斷為大型棚屋建築遺跡,面積可能超過1萬平方米。棚屋區的發現,是禹會諸侯歷史的又一重要物證。
禹墟考古隊負責人王吉懷介紹,在第三次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在淮河大堤以西河灘地上發現一排柱洞,專家推測可能是臨時性類似工棚的建築遺跡。2010年又在禹墟核心區夯土台西南百米處的文化層探方發現多排柱洞痕跡,從排列方式、朝向、跨度,以及新發現的疑似土牆拐角的基槽等跡象,判斷此處為棚屋類建築遺跡。
王吉懷說,龍山時期文明程度已相當發達,聚落居室比較考究,建築的牆體、地面一般都經過夯築,有的還用火燔燒,以增強牆體、地面的強度;有的牆面還用白灰裝飾,反映了較高的建築水平。但是禹墟發現的棚屋建築遺跡沒有上述特徵,地面沒有夯築等處理痕跡,推測這樣的棚屋可能是臨時性住所。
據了解,兩次發現的建築遺跡分別在淮河大堤兩側,如果連成片,面積將超過1萬平方米,規模相當驚人。王吉懷介紹,禹會諸侯事件是夏代立朝之前的一次大規模的盟約活動,祭祀過程必不可少。禹墟定性為大型祭祀性遺址在考古界已無爭議。
在夯土祭祀台附近發現如此大型居住場所,為解釋當年祭祀人群在何處生活、工作提供了一種答案。棚屋遺跡處散布大量陶器和燒坑,說明此處也可能是大型的陶器作坊群,為大型祭祀活動提供祭祀禮器和貢品。對應禹會諸侯的年代、方位和歷史記載,可以說棚屋區的發現,是禹會諸侯歷史的又一重要物證。 記者從位於安徽蚌埠市的禹墟考古發掘項目處了解到,禹墟考古發掘中再次有了新發現,考古專家在對此前5次的發掘所提取的禹墟土壤標本浮選過程中,發現了史前大麥。據了解,這一發現將人類的大麥種植史延伸至4000年前商周之前,是史前農業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❻ 世上真的有青丘這個地方嗎
菏澤青丘青丘就是在山東西南部的菏澤。中國自古就有分野的說法,即天上的二十八宿和人間的地域相對應,而二十八宿又與一動物對應,比如室火豬,心月狐,即室宿的分野是豬,心宿的分野是狐。而室宿的分野是河南的北部,河南北部古代就有一個豕韋國,是一「豕」為圖騰的國家;以此類推,那麼心宿的分野是以狐狸為圖騰的國家,而心宿的分野是宋國,即是河南的東部,山東西部的菏澤一帶。青丘國顧名思義是以丘為地貌的地方,盡管古代地形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但是翻開古代的地圖,依然在此地聽到許多以丘命名的地方,比如商丘、蔡丘、犬丘、楚丘、陶丘等等,更讓人驚奇的事情是,據《左傳》記載,菏澤東明縣一帶竟然有一個青丘,是著名青丘會盟的地方!可見菏澤、商丘一帶古代是以丘陵為地貌的地方。
據《太平寰宇記》和《元和郡縣志》均載:「舊傳初置縣在濮水南,常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離狐。」而古代的離狐縣在山東省菏澤市一帶,至少到唐代這里依然是神狐出沒的地方。青丘與塗山,塗山歷史悠久,是塗山氏族的發源地。相傳塗山便是今菏澤市曹縣境內之前,古稱塗山,今稱土山集(「塗」通 「土」)。大禹治水時,往來於塗山一帶,在路上遇到塗山氏女,相傳塗山氏女便是一隻九尾狐,兩人一見鍾情,禹想到自己三十歲還沒成婚,治水回來一定要娶此女子為妻。禹治水回來又見到在此等待的塗山氏女,於是與其在桑台(景山,後改楚丘,皆在今山東曹縣境內)成婚。婚後四日,禹即受命外出繼續治水。《呂氏春秋·音初》記曰:「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於塗山之陽。塗山便在今菏澤市曹縣土山集。據《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據說蚩尤活動在青丘一帶,而蚩尤墓自古就在菏澤、巨野一帶,可能此地是黃帝處死蚩尤一帶。可見事情已經很明了了,青丘國在豫魯交接一帶的菏澤。
今在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西南部,現名馬嶺崗鎮,距市中心4公里,220國道縱穿全境,交通便利,轄66個行政村,農業人口15萬人,耕地面積14萬畝,是菏澤的西南大門。
❼ 大禹治水的治水遺跡
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塗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為妻的塗山氏國遺址,並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台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跡,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歷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游覽憑吊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❽ 中國原始時期的部落有都城嗎就比如青丘,塗山
偏你要指的是什麼原始部落,什麼是7的原始部落?我是指新石器時代的原專始部落話,那我告訴你屬肯定是有的。但如果說你是說吸食器是在以前,那多半是沒有的,因為在新石器時代以前根本就沒有糧食生產,沒有多餘的糧食生產是不可能產生城市。新石器時期的中國都城有很多。一不同部落文明的都有各自的首都。哥,你可以去看看中國通史紀錄片裡面都有詳細的講解。
❾ 蚌埠的文化遺產
蚌埠是花鼓燈、泗州戲、鳳陽花鼓戲的發源地。
花鼓燈:
花鼓燈是漢民族中集舞蹈、燈歌和鑼鼓音樂、情節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於一體的民間舞種。
2006年5月20日,花鼓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6。
2006年鳳陽花鼓戲入選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塗山遺址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有A級旅遊景區28個,4A級旅遊景區5個,3A級旅遊景區10個,2A級旅遊景區13個。
蚌埠的風景名勝包括雙墩遺址,大禹治水聖地塗山,垓下古戰場,龍子湖,湖上升明月,張公湖等。
❿ 直轄市重慶南山風景名勝區簡介,關於TA的資料
重慶南山風景名勝區 -主要景觀【南山公園】南山公園位於汪山之上,內有眾多的名卉奇草,有上百個品種的杜鵑、一百餘個品種的四川茶花,數十個品種的桂花,還有喜馬拉雅山的雪松,東南亞的金雞納霜,日本的櫻花,墨西哥的萬壽菊,英國的桂花等品種的花卉。真是春有桃李櫻花;夏有海棠杜鵑;秋有桂花菊花;冬有臘梅怒放。 雲岫別墅【陪都別墅】景區中的黃山現亦被辟為游樂園地。這里有重慶淪為陪都時興建的各類別墅,堪稱陪都別墅游覽區。內有蔣介石的雲岫別墅,宋美齡的松廳,馬歇爾的草亭,美國顧問團住宿的蓮青樓等。 【塗山寺】塗山寺坐落在塗山之上,是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因寺內供有尊武祖師,因此又稱為尊武寺。塗山寺廟齡悠久,年代悠久已不可考。據查,西漢年間為禹王祠、塗後祠、廟宇供奉大禹與塗後的塑像。唐時,任忠州刺史的大詩人白居易曾寫有《塗山寺獨游》一詩,可見當時此寺已易名為塗山寺。塗山寺中現有殿宇8重,房間100間,佔地1萬多平方米。主殿之內即供有釋迦牟尼像,又供真武祖師像,第三層殿中則供有禹王、塗後像,立有「禹王治水碑」,可稱是佛道和睦共處的廟院。【南山石刻】南山石刻系道教人物造像。題記上刻有「紹興」、「淳祐」等字樣。計有碑碣3道,雕像4窟,題記11則。宋淳十年,大足縣令何光震所作之碑記,敘述了南宋末年川東一帶由於合川釣魚城被圍,戰亂兵災,殃及庶民之情景。 【三清洞】所謂「三清」,系指居於三清天、三清境的三位尊神:即居於清微玉清境的元始天尊(亦稱天寶君)、居於禹余天上清境的靈寶天尊(亦稱太上道君)和居於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亦稱太上老君)。此三神主三清天三仙境,為三洞教主。洞高4米許,寬7米許,深5米。龕之正面刻有"三清"像,左壁刻道君6身;右壁刻天尊220身。造像頭戴蓮瓣冠,背後毫光閃爍,與佛教造像規范同。 【龍洞】「龍洞」窟為正方,長寬皆3米許,刻有石龍一軀,龍無角,身軀矯健,昂視長天,前二爪向上急攀岩頂,後爪攫地,勢欲凌空,刀法粗獷、線條蒼勁。布局構圖精巧,雕刻手法或淺浮雕,或深浮雕,或鏤空,立體感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