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昌遺址
A. 烏隆有什麼景點
烏隆部分旅遊資源:
挽昌遺址:位於泰國的烏隆地區,是泰國東北部呵叻高原諸多遺址中廣專為人知的一處,也屬是研究的最為徹底的一個遺址;
廊巴乍湖:位於直轄縣,為一大型湖泊,除作為繁殖各種淡水魚外,還作為休閑娛樂的公園;
目曼那卡村和曼堂村:位於直轄縣,出產著名織布製品,花紋鮮艷奪目,物廉價美;
Huai Luang水庫:水庫位於烏隆-黎府高速公路上。該巨型水庫由水利部管理,景色秀麗;
Than Ngam 瀑布:這是一個中等大小的瀑布,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這里享受游泳池的樂趣;
烏隆塔尼:坐落在泰國高原的東北部,也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學地。除了景色迷人之外,烏隆也有美麗的河流和富麗堂皇的神殿;
朴菩蝙蝠歷史遺跡公園:位於Phu Phan山的斜坡上,公園內有62處考古及文化遺址,及2000~4000年前的史前壁畫,以及許多他叻瓦滴到高棉文化時期的古藝品。
B. 生活指南,泰國烏隆有什麼好玩的
挽昌遺址
烏隆府旅遊景點
挽昌遺址位於泰國的烏隆地區,是泰國東北部呵叻高原諸多遺址中廣為人知的一處,也是研究的最為徹底的一個遺址。然而,它只是組成挽昌文化傳統眾多遺址中的一個。這種傳統已經擴展到周邊的許多地區,如烏隆地區、 沙功那空地區、 那空拍儂地區和孔敬地區,其覆蓋面積達49,000 多平方公里,而挽昌本身有可能是這種文化相對重要的一個中心。挽昌被視為東南亞發掘地區最重要的史前聚居地,是人類文化、社會、科技進化現象的中心。這處遺址反映了當地在農業耕作、金屬器製造及使用方面的情況。 在挽昌發現的早期黑色雕刻陶器有點象馬來亞、菲律賓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發現的早期黑色雕刻陶器。皮科克等人在1978年宣稱,其後的著色陶器與中國甘肅東部仰韶地區的繪畫陶器有驚人的相似性,雖然二者前後相差幾千年的時間。他們認為這種相似性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周朝的戟出現在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211年,有人在挽昌附近發現了它,戟的發現至少成為泰國東北部和中國進行直接或間接貿易的證據。由於陶器種類繁多,幾乎令人難以置信,呵叻地區的古代制陶者作出的陶器形式也多種多樣,並且許多陶器雖然經歷了好幾代,卻依然保持完整,所以僅憑簡單的類型創建年代表是不可靠的。
廊巴乍湖:位於直轄縣,為一大型湖泊,除作為繁殖各種淡水魚外,尚作為休閑娛樂的公園。
目曼那卡村和曼堂村:位於直轄縣,出產著名織布製品,花紋鮮艷奪目,物廉價美。
Huai Luang水庫:水庫位於烏隆-黎府高速公路上。該巨型水庫由水利部管理,景色秀麗。
Than Ngam 瀑布:這是一個中等大小的瀑布,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這里享受游泳池的樂趣。
烏隆塔尼(udon thani)坐落在泰國高原的東北部,也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學地。除了景色迷人之外,烏隆也有美麗的河流和富麗堂皇的神殿。此外,她也為遊客提供了眾多的飯店,餐廳和咖啡屋。烏隆是一座平靜而美麗的城市,泰國在保護大自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烏隆蘭花園
位於直轄縣,有各類品種的蘭花圃,並有花費十年時間而繁殖成功的新品種,園內環境優美。花園種植、銷售芳香氣味的泰國新品種蘭花,叫做烏隆陽光。這是目前唯一的雜交萬帶蘭,清晨至下午兩點時段散發芬芳,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可以用於香水生產的蘭花。蘭花是泰國的國花,倍受當地人重視,東北部的氣候更適宜種植數千種的蘭花,位於烏隆的「蘭花園」,除了有各種蘭花圃外,更有一種花了十年時間而配製成功的新品種--跳舞蘭,其小葉會隨著聲音自然跳動,只要你輕聲對它說聲「你好嗎」,它會報以美妙舞姿。
史前遺址
泰國境內也有特有的恐龍種類及新石器時代的壁畫,最好的參觀地點在東北部高原,例如距烏東他尼府約59公里處是世界知名的萬昌遺址,這里有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陶瓷器皿。在坤敬(Khon Kaen)的 班塔 (Ban Prasat) 考古所挖掘出土的陶器及工藝品證明當時高度的文明。往南距離不遠的喀拉邢及坤敬府,尤其是在Phu Wiang國家公園,已發展成泰國的「侏羅紀公園」。最著名的展出是暹邏暴龍 ( Siamotyrannus Isanensis,Isan(伊森)是此區的簡稱),比一般的暴龍體型來的小,卻是唯一發現的2萬年前凶勐、肉食性暴龍。1984年為表達對泰國公主Maha Chakri Sirindhorn的敬重而命名。
Phra Buddha Bat Bua Bok這個佛塔是當地的歷史公園,於1920年建立。園內有佛塔及佛祖的足印。這個洞穴是生活在3,000年以前石器時代人類的居住地,岩石上有手工畫,繪有人類,動物以及幾何圖案。
朴菩蝙蝠歷史遺跡公園
這座公園位於Phu Phan山的斜坡上,公園內有62處考古及文化遺址,及2000~4000年前的史前壁畫,以及許多他叻瓦滴到高棉文化時期的古藝品。公園內還有一座建於1920年的佛塔及佛祖的足印。公園內每年10月都會為遊客舉行特別慶典,附近地區也會舉行Usabaros日及萬昌世界遺產日。朴菩蝙蝠 歷史遺跡公園位於烏隆他尼的Ban Pue 區。
C. 《挽易昌陶》全詩的原文是什麼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來。
愁殺芳年友,悲嘆有餘哀。
衡陽雁聲徹,湘濱春溜回。
感物念所歡,躑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淚侵雙題。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雲西。
方期沆養游,零落匪所思。
永訣從今始,午夜驚鳴雞。
鳴雞一聲唱,汗漫東皋上。
冉冉望君來,握手珠眶漲。
關山蹇驥足,飛飆拂靈帳,
我懷郁如楚,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茜,願言試長劍。
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
盪滌誰氏子,安得辭浮賤。
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
琴絕最傷情,朱華春不榮。
後來有千日,誰與共平生?
望靈薦杯酒,慘淡看銘旌。
惆悵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D. 關於五古 挽易昌陶
寫作背景:1915年5月7日,日本向中國政府提出二十一條非法要求,隨即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這一天被稱為國恥日。湖南第師范的師生編寫了《明恥篇》一書,匯集了師生們反對袁世凱的文章。在這五月間,第一師范的學生蝗詠畦病世。毛澤東既痛失去一位交往密切的學友,又感到國家命運艱難,生者責任重大。他悲憤交織,遂寫了這首悼念亡友的五言古詩,此詩錄自1915年6月25日毛澤東致湘生信。信中說:「讀君詩,調高意厚,非我所能。同學易昌陶君病死。君工書善文,與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詩,乞為斧正。」
易昌陶,又名易詠畦,湖南衡陽人,是湖南第一師范長八班品學兼優的學生,是毛澤東的同學和摯友。1915年8月病逝於衡山縣家中。
五古,王言古體詩的簡稱。它是針對唐代新產生的律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而言,把律詩稱為近體詩,把律詩以外的詩體通稱為古體詩。五言古體詩不受句數的限制,平仄要求也很自由。
【注釋】
去去:越離越遠,表示決絕的意思。
余哀:很多的哀痛。
徹:透徹、清晰。
湘濱:湘江水邊。
春溜:春水。溜,小股水流。
回:旋轉。
感物:接觸外界事物如花草、春光等受到的感染或感觸。
躑躅:徘徊不前。
隈:山、水彎曲的地方。
雙題:全額。
采采:鮮明。
孤景:即孤影,孤獨的身影。「景」,通假字,同「影」。
衡雲:衡山的雲彩。
方期:正當……日期。或正在……時候。
沆漾:廣闊無邊的樣子。這里指水深且廣的樣子。意思同「汪洋」。漾同「漾」。
鳴雞:公雞。
汗漫:廣遠無邊際。
東皋:東邊近水的高地。
珠眶:眼眶,指眼睛。
關山:關隘和山頂,指徵人所在的邊塞之地。
蹇:困苦,不順利。
驥足:千里馬的腳,喻指俊逸之才。
飛飆:急速的暴風。
靈帳:遮靈柩的帳子。
郁如楚:憂愁又痛苦。
列嶂青且蒨:列嶂,群山。嶂,高聳險峻的山峰。青,綠色。蒨,同茜。茜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茜草的根可作在紅色染料,因此又借指大紅色。
島夷:古代指我國東部近海一帶的居民。
北山:《詩.小雅》中有《北山》篇,是怨憤之詩,舊說「大夫刺幽王也」。此處指賦《北山》以抒發內心的「仇怨」。
浮賤:輕賤。地位低下。
子期:鍾子期,春秋時代楚國人,精通音律。伯牙鼓琴,子期盡解其意,謂之知音。子期死後,伯牙因世無知音而不再鼓琴。
牙琴:伯牙的琴。伯牙,姓俞字伯牙,春秋楚國人,善於彈琴。
朱華:紅花。
銘旌:即明旌,豎在靈柩前面寫有死者姓名的旗幡,也叫靈幡。
泓:水深。
【賞析】
這首詩通過悼念學友易昌陶,抒發了對亡友的懷念之情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悼詩與輓聯情調一致,國恥之恨,友亡之痛,水乳交融,纖毫畢現。
此詩比輓聯的意境更深遠,可謂蒼涼徹骨,極似漢魏古詩,曹植風格。於迂迴婉轉、九曲回腸之中催人奮起,以試長劍。
作者五言古詩的寫作已較為圓熟,詩中用典和化用古詩較多,達到了大量化用古詩的意境和辭句而又踏雪無痕的程度。
E. 中國各地古墓遺址
4.1 古文化遺址4.1.1 窯鋪崗窯址名稱:窯鋪崗窯址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唐類型:古文化遺址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錦江鎮石港村委會窯鋪崗李家與占家村簡介:窯鋪崗窯址位於余江縣錦江鎮石港村委會窯鋪崗李家與占家村。據當地群眾反映,當地古代異常繁榮,一說叫錦溪鎮,又說叫興安鎮,只是在黃巢起兵後,因戰亂而蕭條衰敗,這一帶有古窯址二十一處。李家村旁的丘地上發現的呈龍窯型,發現大量碎碗片與次品碗。同時還發現殘破小高頸青瓷罐一隻,園口鼓腹四系罐一隻,殘破窯具等。秞不及底,呈蟹殼青色,碗中都有五個支點的痕跡。經省文博專家鑒定為晚唐瓷窯。4.1.2 霄沖山遺址名稱:霄沖山遺址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2004年12月27日時代:商周類型:古文化遺址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鄧埠鎮倪桂村委會霄沖倪家村小組簡介:霄沖山遺址位於余江縣鄧埠鎮倪桂村委會霄沖倪家村小組,面積約50多畝,山上栽滿了梨樹等果樹,霄沖山下面有一口大水塘。在霄沖山發現了許多陶片,有籃紋、方格紋、繩紋、曲折紋等,該遺址屬商周文化遺址。4.1.3 象山書院名 稱:象山書院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南宋類 型: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第一中學簡 介:象山書院舊址在上清鎮東十里許的應天山。據《貴溪縣志》記載:宋淳熙中(1174—1189)彭世昌與侍郎張運之侄伯強行已等開山結廬,延青田陸子講學,以山形如象,更名象山,齋日:象山精舍,自號象山翁。紹定五年(1232),江東提刑袁廣微以山間不近通道,改建三峰山下之徐岩,具以本未上於朝,有詔賜額「象山書院」。此後,三峰山下的象山書院多次進行修建,並在城內梅花墩和掛榜山建過象山書院,至清末,又在三峰下進行了重新修建,其規制為:講堂五間、文昌官三間,山長居所三間,學員居所三棟15間,象山祠一座10間,文峰塔一座,藏室一座在山岩。現應天山象山書院房舍已盪然無存,遺址難辨。三峰山下的石壁上尚存鐫刻的「象山書院」四個大字,字體為楷書,每字一米見方,山下僅存山岩藏室一座。解放以後。三峰山下象山書院的舊址上已改建為貴溪第一中學。4.1.4路水坑古城牆名 稱:路水坑古城牆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清代類 別: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冷水林場桂港工區東北十五華里處簡 介:路水坑古城牆位於本市冷水林場桂港工區東北十五華里處的深山密林中。有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小道沿著小溪曲徑通達。路水坑古城牆用大塊鵝卵石鋪成,堅固結實。長59米,高4米,厚:頂部1米,底部1.5米,中段有一門,高2米,闊1.5米,上端為拱形,如城門。由於城牆修築在兩座高山的陡壁懸崖之間,有一人防守,萬夫莫開之勢。古城牆里50米處有屋基一處,包括圍牆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似為防守人員居住,再進去3華里,有殘存屋基10多處。《貴溪縣志》無路水坑石城牆記載,在對當地群眾進行調查中,有兩種說法:一說這里是唐王躲番處;二是躲「兩兵」(外國侵略者)而修築的,據此,路水坑古城牆有可能是南明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1645)或唐王朱聿粵(年號紹武—1646年)而築,也有可能是近代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軍為防止外國侵略者而築。4.1.5 皮子嶺商代遺址名 稱:皮子嶺商代遺址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商代類 型: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河潭鎮毛爐村皮子嶺簡 介:遺址位於本市河潭鎮毛爐村皮子嶺一帶。東西走向,寬約2華里,長5公里,這里屬丘陵地帶,坡緩,向陽,近信江河。由於雨水沖刷,1979年1月,毛爐大隊護林員阮從光發現了暴露地面的石器,後經文物人員考察,在這五平方公里的地帶,共獲取石予8件,石鏃30件,石刀6件,穿孔石刀9件,石斧6件,有肩石斧6件,石錛2件,在這67件文物中,除6件石鏃完好無損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殘缺。這些石器磨製精細,經考察屬商代遺址,由此可以推知認定,在四千年前就有人在這一帶勞動、守獵、繁衍、生息。該遺址於一九八六年四月,被貴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4.2 古墓葬4.2.1江汝壁墓名 稱:江汝壁墓級 別:貴溪市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4年4月時 代:明代類 型:古墓葬地 址:貴溪市金屯鎮南坂村簡 介:江汝壁墓座落在本市金屯鎮南坂村委會螃蟹形村西約50米的一座山丘上。據《貴溪縣志·人物》記載:「江汝壁,字懋谷,號貞齋,正德辛已進士,延試二甲一名世宗朝,歷官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修撰,充經筵講官,纂修玉碟,講述太極圖,繼充日講官……,官至詹事府少詹,致仕十有餘年而卒。有《碧洋集》行世。」江汝壁墓建在圓形山包的中央,東南向,兩旁有弧形山嶺,呈螃蟹形。墓外形宏偉,中間有石階通山下,寬5米(現已無存)。兩旁有石俑、石馬、石羊、石獅各一對,造型逼真,工藝精湛,上述石雕雖歷經風雨,但保存完好。此墓於1985年被盜。另該墓原有「江汝壁之墓」石碑一塊和石香爐一座,也無存。4.2.2 明代夏鼎碑名 稱:明代夏鼎碑級 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八十年代時 代 :明嘉靖十八年(1535年)十二月十五日類 型 :古墓葬地 址 :龍虎山上清鎮桂洲村東首簡 介:墓碑坐落在上清鎮東首。碑為漢白玉石刻,碑高3.75米、寬1米、厚0.33米,其中碑頭高0.5米。碑頭有4龍戲珠,明嘉靖十八年(1535)十二月十五日。4.2.3 饒國公吳全節墓名稱:饒國公吳全節墓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元類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前周家南面簡介:饒國公吳全節墓位於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前周家村南面。據《縣志》載,宗師吳全節乃元代壽楊村人,博古通今,元成宗時授「法教嗣師」,元順帝時,贈饒國公爵上卿,死後葬十二都山田村,現僅存石人四具(三具無頭),石馬兩樽,墓早年被盜,僅留墓坑一個。4.2.4 大窩象形山明墓群名稱:大窩象形山明墓群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明類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東南一公里簡介:大窩象形山明墓群位於余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東南一公里處,此山原是璜塘姜家村祖墳地,墓群葬於山腰,共有四座墓。第一座為姜明所夫婦合葬墓;第二座為姜石谷夫婦合葬墓;第三座為姜文峰之墓,墓碑刻有「明中憲大夫」;第四座是姜雲木夫婦合葬,墓碑上刻有「明中順大夫」。四墓前後連成一條直線。墓場兩側豎有兩層大石墩,高1.5米,相距40米。姜文峰即薑桂,系明弘治進士,曾任知縣、知府,至浙江左布政。
F. 紹興有哪些革命遺址
卷35 第三章 近現代革命遺跡
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進駐紹興,遺有來王陸順德府第及壁畫4處,於諸暨留下一幅《勸諭》。光緒三十一年(1905)起,光復會骨幹徐錫麟、陶成章、秋瑾等,以紹興為革命活動基地,為聯絡同志,培養幹部,所創大通學堂等,至今保存完好。民國時期,紹興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浙東革命斗爭活動中心地區之一,創建基層組織,發動民眾抗日,成立民主政權,遺蹤遍及各縣。
本章所載,計太平天國遺跡6處,辛亥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6處,新民主主義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11處。
第一節 太平天國遺跡
越 城
來王殿 位於下大路。清代建築,以太平天國將領來王陸順德府第而得名。原屋規模宏大,日軍侵華時被毀。存門廳、第二進前石庫門樓及西廂房。
門廳南向。面寬九開間,現存明間及西側四間,殘余部分寬19.60米、深6.80米。 石庫門樓天盤石碩大,額坊有人物浮雕,兩側石柱有雲龍紋彩繪。西廂房面寬10.45米 、深6.05米,保存尚完整。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家台門太平天國壁畫 台門位於都昌坊路。明晚期建築。坐北朝南 ,磚木穿斗式結構。原有四進,存第三進中廳。
壁畫在中廳明間東、西壁上和退堂屏門上,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駐紹興時繪。每壁4幅,高4.80米、寬9.20米。東壁,中間兩 幅為神話故事,南側一幅為鳳凰、麒麟,北側一幅為大象、獅子;西壁為八仙圖。屏門上繪團龍。畫面墨繪敷色,色彩濃重、清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探花台門太平天國壁畫 台門位於蕭山街。明代建築。探花謝丕府第 。坐北朝南,磚木穿斗式結構。原有五進,現存門斗和第二進石庫門。壁畫作於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駐紹興時,共6幅:第二進明間樓下東、西兩壁各3幅,均寬6.30米、高2.85米。南側2幅左右對稱,繪鳳凰飛天;其餘4幅為水戰圖、陸戰圖和神話故事等。畫面人物眾多,墨繪敷色,色彩濃烈。屏門彩繪雲龍圖案,高2.85米、寬4.40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家台門太平天國壁畫 台門位於昌安直街。清代建築。坐西朝東,共三進。壁畫作於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駐紹興時期,繪於第二進大廳東側山牆,雲龍圖案。因經石灰多次塗刷,僅隱約可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凌家台門太平天國壁畫 台門位於前觀巷。清代建築。坐北朝南,共三進。壁畫作於清咸豐十一年至同治二年(1861~1863)太平天國革命軍駐紹時, 繪於第一進明間天花板,雲龍圖案。畫面長4.40米、寬2.50米,剝蝕嚴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諸 暨
宣何公館太平天國革命軍《勸諭》
公館位於諸暨紅橋鄉宣何村。明 代建築。《勸諭》書於門樓內壁,系太平天國革命軍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所書宣傳標語。柳體楷書,硃色,正文四豎行,行30字,共110字。款文豎行14字,徑5×4 厘米。因風化,筆劃已剝蝕。文為:「雄師到來臨,爾民不須驚。放膽在屋內,何必據山林 。我國最愛民,只喜那雞(豕)。財帛吾不取,婦女不姦淫。爾等胡亂行,聚眾成匪群。伊乃自作禍,免得受(極刑)。諭爾細細聽,休更(跟)韃靼行。胡兒山河末,快為天國民。吾今(細)盡言,爾民自詳(忖)。早早來投順,家業免刁零。爾為我國民,共享樂昇平。太平天國辛酉拾壹年玖月拾陸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節 辛亥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
越 城
大通學堂 全稱大通師范學堂。校址原為貢院,清代改作豫倉。位於勝利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九月,徐錫麟、陶成章等為聯絡同志,培養軍事幹部而創辦,系光復會在浙大本營。三十三年,秋瑾接辦。七月,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秋瑾被捕,學校受查封。大通學堂原有房屋50餘間,其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東、北、西三面為操場。中軸線上共三進:第一進門廳,5間,門廳正中懸「大通學堂」匾額;第二進禮堂,今辟為光復會史跡陳列室;第三進為「徐社」,系徐錫麟生平事跡陳列室。三進之間,有長廊 相連,長47.32米、寬1.57米,為當年學生雨天練操之所。東、西兩軸線上,原各有四進平房,每進五開間,東西對稱,布局規整,今存部分。東軸線第一進西首間為秋瑾工作室,亦為秋瑾被捕處。1980年修復,按原狀布置。1982年開放。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秋瑾紀念碑 位於解放北路軒亭口,即秋瑾就義處。民國19年(1930)建。通高7米。碑座兩層,呈正方形。下層邊長3米,四周設水泥欄桿。碑座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於右任書《秋先烈紀念碑記》。碑座承托碑身,鐫張靜江書「秋瑾烈士紀念碑」鎏金大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風雨亭 位於府山西巔。民國19年(1930)為紀念秋瑾烈士而建。以烈士就義前絕筆「秋風秋雨愁煞人」(一說「秋雨秋風愁煞人」)而名。亭為八角攢尖頂,正面(東面)上方懸田桓手書「風雨亭」匾,兩邊石柱刻有民國5年(1916)孫中山蒞紹致祭烈士所撰輓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81年重修。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陶社 在東湖公園內。民國3年(1914),紹興各界人士為紀念 陶成章烈士,將原東湖通藝學堂改作烈士祠,名為陶社。5年8月,孫中山親臨陶社致祭。抗日戰爭時,毀於戰火。1981年重建。南向,三間三進。屋面青山,門臨碧水。正中懸孫中山題「氣壯山河」匾,兩側懸長聯:「半生奔走,有志竟成,開中華民主邦基,君子六千齊下拜;萬古馨香,於今為烈,是吾越英雄人物,湖山八百盡增光。」室內陳列陶成章事跡。
徐社 在大通學堂內。民國元年(1912)6月,紹興各界人士為紀念徐錫麟烈士,於下大路建徐公祠;同年,建立徐社,設徐公祠內。日軍侵紹時被毀。徐社系民間集社,有社員200餘名。自徐社成立至民國30年紹興為日軍侵佔止,每年均舉 行公祭。1982年,於大通學堂復設徐社。社廳正中懸掛田桓手書「徐社」匾額,有陳列室三,陳列徐錫麟所用手槍、刺刀及就義血衣等。東梢間後壁嵌蔡元培撰《徐烈士祠堂碑記》。
紹 興
熱誠學堂 位於東浦鎮。清光緒三十年(1904),徐錫麟創辦,以徐氏撰聯:「有熱心人可與共學,具誠意者得入斯堂」取名,學堂提倡軍訓,實行男女同校。三十三年,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學堂一度受損。民國4年(1915),教學樓毀於大火,後以徐錫麟撫恤金重建。
學堂門廳西向,三開間,面寬14.25米,進深6.50米;石庫門上方嵌石碑一方,橫書陽刻「熱誠學堂」。教學樓為西式建築,坐北朝南,八開間,二層樓屋,面寬29.80米,進深8.95米;正中兩間闢作「徐錫麟紀念堂」,入室上方懸徐生翁書「徐錫麟紀念 堂」匾額,室內陳列徐氏生平史料。北側之徐錫麟藏槍小池為曲尺形,明池長7.85米、 寬5.90米,暗池長10.95米、寬1.80米。學堂今稱東浦鎮熱誠小學。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諸 暨
中山紀念塔 位於城南薴蘿山東麓今市人民醫院住院部內。民國15 年(1926)建。台基正方形,邊寬5.50米,四周置欄板和望柱;塔座上層正方形, 邊寬0.80米、高1.18米,下層六角形,邊寬0.60米、高0.50米;塔身三角形,高2.50米,一面豎鐫隸書「孫中山先生紀念塔」八字,另兩面分別鐫刻:「民國十五年五月諸暨縣民眾捐造」和「民國十九年十二月諸暨縣建設委員會重修」。均楷書陰刻。 1985年5月,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再次重修。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
紹 興
後堡橋革命標語 後堡橋位於樊江鄉後堡村。橋為梁式結構。主橋東西向,單孔,長15米,凈跨4.60米,橋面寬2.15米。
標語書於主橋東西兩側橋墩內側,文為「誓復失地」、「沖過錢江」。隸體,字徑55×55厘米,為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皋北抗日自衛大隊隊長朱鐵群所書。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 虞
中共上虞縣直屬支部成立處 位於謝橋鄉謝家橋村。民宅。東向三開 間,面闊7.30米,進深5.60米。青瓦粉牆,原系葉天底書房。民國15年(1926)7月16日,中共上虞縣直屬支部成立於此,並作為活動場所。27年2月,葉天底被捕後停止使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虞縣民主政府舊址 位於豐惠鎮東大街。原系文廟,今存大成殿、 東廂房和泮池。殿南向,重檐歇山造,五開間,面闊22.10米,進深19.90米。廂 房硬山式,平屋五間。池半月形,中架三孔平板石橋。民國34年(1945)4月20日 ,上虞縣民主政府在永徐鄉三益小學成立。6月30日,新四軍解放上虞縣城(豐惠鎮),民主政府遷入文廟。9月底,新四軍浙東縱隊奉命北撤,民主政府工作終止。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撤會議舊址 位於豐惠鎮世濟弄。有樓房與後廂兩進,南向。樓房五開間,單檐硬山造,闊21.50米、深12.80米;後廂平屋三間。民國34年(1945)9月23日,中共浙東區黨委擴大會議在此舉行。會議決定奉中共中央指示北撤,並部署北撤後工作。9月27至30日,中共浙東區委與浙東新四軍分批從後海登船北撤。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夏蓋山摩崖題刻 夏蓋山位於蓋北鄉與謝塘鎮之間,海拔168米。 石刻位於山頂西側面北石崖,為抗日戰爭前期一些進步團體所題刻。自西向東依次為:草書 「前進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十日 上虞三進小學童子軍團題」;隸書「還我山河 二十七年一月一日 海嘯劇團一周紀念 全體團員舉行談心會於此 敬題四字藉作自勉」;隸書 「卧薪嘗膽 湔雪國恥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九日 中國青年勵志會浙江上虞分會旅行團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嵊 縣
中共嵊新奉中心縣委舊址 位於小柏鄉東林村王氏宗祠。民國34年(1945)2至9月,嵊(縣)新(昌)奉(西)中心縣委駐地。
宗祠坐北朝南,共三進,晚清建築。民國23年(1934)2月24日,浙東行署委員會決定 將奉西區劃歸嵊新縣委領導。嵊、新縣委改稱嵊新奉縣委,下轄里東、上東、下東、新北、奉西五區,縣辦事處即由里東遷入東林王家祠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諸 暨
諸暨北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位於阮市鎮,即原阮家埠育嬰堂。民國19年(1930)4月,諸暨北區蘇維埃政府在此成立。今存樓房3間。
民眾圖書館 位於西江鄉斗門村西經堂山腳。民國建築。坐北朝南, 臨池而建,平屋一楹三間,通面寬11米,通進深6.30米;前檐設廊。硬山造。
民國22年(1933)中共諸暨地方組織創建,館分藏書、閱覽、借書三室。原有藏書2萬余冊,1956年,大部送交省圖書館收藏。「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圖書及設施盪然無存。1986年,集資重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革命烈士紀念碑 位於城關鎮鷂鷹山東麓。1978年8月始建,1982年10月竣工,建築面積944平方米。碑身高7米,條石砌築,中鐫趙朴初書「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字,碑座承托。平台與台基間有垂帶踏跺10級。台基四周築欄板和望柱 ,望柱柱頭浮雕仰覆蓮瓣紋。紀念碑至山麓鋪設垂帶踏跺284級。
齊村慘案紀念碑 位於化泉鄉齊村。為紀念民國33年(1944)3月30日被日偽軍殺害的48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而建。碑高6米,石塊疊砌,上鐫「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台基面積70餘平方米,從地面至墓台鋪設垂帶踏跺14級。
G. 五古·挽易昌陶的創作背景
1915年3月,毛澤東的同學——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第八班學生易昌陶於假期病逝於專家中,由校長張干屬、學監王季范、教員楊昌濟發起,學校於5月23日為他開了追悼會。為紀念同學,毛澤東寫了這首《挽易昌陶君》。這首詩最早收錄於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油印的《易君詠蛙追悼錄》,又見之於1991年3月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蕭永義編著的《毛澤東詩詞對聯輯注》一書,存於韶山紀念館。此詩錄自毛澤東給湘生的信,信中說:「讀君詩,調高意厚,非我所能。同學易昌陶君病死。君工書善文,與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哀悼,吾挽以詩,乞為輔正。」毛澤東同時還寫了一副悼念易昌陶的輓聯:「胡虜多反復,千里度龍山,腥穢待前,獨令我來何濟世;生死安足論,百年會有歿,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時。」正直袁世凱接受日本帝國主義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國事危急。毛澤東此詩表達了對良友早逝的悲痛心情,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改造舊世界的志向。
H. 昌昌古城的詳細資料
秘魯昌昌城復址,文制化遺產,1986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奇穆帝國以昌昌為首都,15世紀達到鼎盛,不久便被印加人征服。這里是西班牙人到來前美洲最大的城市,它的城堡內劃分為9個宮殿,顯示出政治和社會方面嚴格的等級制度。昌昌,奇穆語為"太陽、太陽",昌昌城址分為10座自成一體的"城堡",它的布局反映一種嚴謹的政治、社會觀念。
昌昌古城全城佔地約36平方公里,中心地帶6.5平方公里,包括10個長方形的城堡。每個城堡平均長約400米,寬約200米,四周有高9~12米的圍牆,最高的可達15米,牆基厚3米。目前,古城只挖掘出很少一部分。古城完全由土磚建造而成,為世界最大的土城遺址,也是南美建築中的傑作。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由於大自然的侵蝕,盜寶者的破壞,加之暴雨和洪水的威脅,使這座舉世聞名的古城岌岌可危。在1986年11月28日的世界遺產大會第10次會議上,被納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
I. 山東莘縣有哪些遺址
名勝古跡【莘亭伊尹耕處】 位於莘縣莘亭鎮大里王村西。莘亭,始建於漢代,後亭廢基存,清康熙55年東昌知府程光珠書「莘亭伊尹耕處」,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聖作物睹,龍雲虎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重修莘亭,亭東側有伊尹廟。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間,他協助成湯打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國君夏桀,廢夏立商,後又輔佐外丙、中壬為王,曾放逐太甲,「攝行政當國」,直至太甲悔過。大文豪蘇軾稱贊他是「行之天下不以為驚」和「臨大事而不亂」的古之君子。據《孟子》記載,伊尹相商前曾躬耕於有莘之野,後來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馬陵道古戰場】 位於莘縣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鎮道口村之間,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馬陵、道口兩村相距6公里,皆順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無一不斜,且拐彎甚多,極為曲致。至今進村後仍極易使人迷失方向。當年著名軍事家孫臏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伏兵於馬陵道旁,一舉打敗了驕縱的魏兵,魏軍主將龐涓自殺。2005年5月,由大張家鎮出資,修建了馬陵之戰紀念館。原北京軍區司令員李來柱上將題寫了館名。【太子冢】 位於莘縣十八里鋪鎮太子張庄村旁,是春秋時衛國太子伋和他弟弟壽的合葬墓。雖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沖刷,至今仍有三丈多高,十畝多大,遠遠望去象一座小山。據載,衛宣公納太子伋妻宣姜為妾,生二子壽、朔。伋生性寬厚,宣姜多次陷害他,想讓己子繼位。宣公派伋出使齊國,並與朔合謀,派人在莘野殺伋。壽救兄長,設法將伋灌醉,自己代兄前往,結果被伏兵殺死。伋醒後趕往莘野說明真相,也被殺。當地百姓感懷兩人義烈,自動湊錢出工,將其收斂合葬,名曰太子冢。一張姓人家自願守墓,後此處逐漸發展成一個村莊,名太子冢張庄。伋之同母妹妹聞兄死訊,私自逃出,奔向莘野,行之當時的杜婆村,患病身亡。後人便把杜婆改稱「妹冢」,即現在的妹冢鎮駐地。【文廟】 清代祠廟建築。位於莘縣東街路北。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約150年。原有大門、大殿、奎文閣等建築,今僅存大殿3間。大殿建於高出平地0.5米的平台之上,東西長16.5米,南北寬9.4米,高9.1米,磚牆,歇山,青磚灰瓦,重梁疊架,飛檐斗拱。建國後曾辟為「烈士祠」。每年清明節,縣直機關幹部職工在此開展紀念活動。80年代,因大殿破損嚴重,烈士遺物被移往丈八烈士陵園。文廟內現僅存大殿和幾株古柏、古藤。2002年對文廟進行重修。1999年4月被聊城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窪遺址】 古遺址。位於莘縣朝城鎮西孟庄村北。遺址佔地約180公頃,低於四周0.7-1米。表面有大量漢代灰陶片、灰坑及宋、元時瓷片。1974、1978、1979年曾先後出土5件漢代灰色陶罐,1985年出土1件唐三彩道士。遺址東北部為東漢東郡太守臧洪之堌堆,制高點9.5米,佔地約6000平方米,三合土築成,夯土痕跡層次甚清,清代《朝城縣志》稱此台乃春秋時齊桓公會諸侯之處。1978年被聊城地區行署列為地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干故城】 漢代城址。位於莘縣城東北20公里的馬橋村。北長570米,東西寬450米。遺址中心高出四周3.5米。地表暴露有漢代灰陶片和唐、宋、元時期的瓷片。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車騎將軍衛青率3萬騎兵擊敗匈奴右賢王,俘獲匈奴裨王10餘人、將士1.5萬人,漢武帝晉升衛青為大將軍,衛青的3個兒子皆被封為侯。其中第三子衛登被封為發干侯,發干始成為侯國所在地。遺址東1公里處曾有一碑,記載大名府發干縣的沿革情況,1958年毀掉。1974年冬,遺址東挖出一眼古井和木製車輪以及陶缸、盆等。1983年,遺址內出土了12個明代瓷盆。1999年4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韓氏墓群】 唐宋石刻群。位於莘縣董杜庄鎮梁丕營村東北。系唐末魏博節度使韓允中及其父韓國昌墓葬神道石刻群。墓葬坐北朝南,地表封土已平。石刻存有韓允中墓碑、韓國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馬、武士俑。韓允中墓碑和韓國昌神道碑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碑身與碑額為整石雕出,通高6.8米、寬2.13米、厚0.77米。額上浮雕6條龍,曲折盤繞,層次分明,龍首飾在碑首側,碑首正中留有圭字形額。碑文多有殘缺,可辨者有2500字,書體工整秀勁,波折險峻,有褚體韻致。墓表,位於神道碑的最南端,八棱形,通高3.49米,表首圓形,飾仰蓮,座方形。八稜柱體刻有宋紹聖二年的簡短文字,記敘了宋代補添神道石刻的經過。石豕,首殘,殘高1.12米。肌肉雄健,四足有力,蹲坐於方形基座上,隱露出勇猛不可侵犯的樣子。石羊,高0.96米,俯卧在長方形基座上,雙角大而彎曲,安祥地注視前方。石馬,首尾長2.36米,高1.60米,著鞍轡,雕琢渾朴。馬左前雕出一胡服束帶牽馬石俑,頭部已殘,高1.40米,形象威嚴,神態逼真。武士俑,頭戴冠,雙手持劍站立在方形台基上,高2.73米,短頸,雙目圓睜,威武庄嚴。韓氏先世為河南汝南人,世為魏將,國昌官至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節度使,乾符元年(874)卒。父子俱為顯官官,故神道石刻之高大雄偉有異於常。1992年6月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武陽故城遺址】 隋代古城遺址。
於莘縣十八里鋪鎮東段屯村西北150米處。遺址高出四周耕地1.5米,東西寬60米,南北長200米,地表暴露出宋、元時期的瓷片,多為碗盤。1978年被莘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代鐵鍾】 金代鑄鐵器。鐵鍾體高2.41米,鈕高0.49米,通高2.90米,唇部直徑1.77米,圍徑5.56米;頂部鈕由兩條氣度兇悍的蠕龍交織而成。鍾重約10噸。鍾體上的紋、字大部清晰可見。下部為一周陽線植物形花紋;上面是較小的方各,其中一格內有「承包四年六月初六日鑄造」字樣及鑄造者姓名;下為大方格,與小方格以八卦文作界,格內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國泰民安」等鑄字,頂部為氣象雄渾的雲雷紋。現存於莘縣古城鎮,2002年建有鍾亭。【三槐堂】 宋朝一代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縣套廟王莊村。蘇東坡在《三槐堂銘》中寫道:「魏公之業,與槐俱蔭。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蔭滿庭。」史載王旦的父親王佑官至兵部侍郎,雖有經世之才,但仕途坎坷,壯志難酬。他在院中親手植槐三棵,祝願說:「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後其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王旦一生為官清正廉潔,不謀私,不受賄,不置田產,不蓄聲妓,忠奸分明,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創王家世代家風。其後輩子侄多經科舉入仕途,僅在宋史有傳的就有11人之多,且均為官清正,各有建樹。三槐王氏自王佑起,至今已有48世,其後裔散居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不斷有新加坡、菲律賓、香港等地的名人來莘縣「三槐堂」尋根訪祖,延續家譜,追思先人之高風亮節,宏揚中華之傳統美德。正如古詩雲:「三槐始植兆三公,不與陶門五柳同;朝代更替星斗轉,至今堂下播清風。」 【燕塔】 亦名寶塔、雁塔、燕塔。位於城中西北隅今文化館院內。建於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說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拆於1968年春。據舊志載。塔東西闊十四步,南北長十三步,高十三級,頂上有銅籠容二十餘人,可望七十里,曾為「拒寇護城」起過重要作用。「望氣者謂宜發科名」。明清代曾數次維修,邑人亦「迭賦鹿鳴」,將塔視為莘縣的驕傲和莘城的象徵。1944年解放莘城時,塔作為全城的最高點被我軍首先佔領。據老教師趙仙如測記,塔底面積533平方米,高48.6米,每級有四門,至頂可望數十里,並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下有古廟,廟內有石雕女神像,傳為南海大士,俗稱「石奶奶」。莘城一帶百姓舊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趕廟會之俗。1958年破除迷信,拆廟拉神,古廟不復存在。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之由拆毀,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座小銀塔和一具石函。函內有舍利子,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銀塔屬板金工藝,玲瓏剔透、工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經書、銀塔現存山東省博物館,石函存縣文物館。1981、1982年《文物》雜志對其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八十年代以後,歷屆縣領導及文化部門曾起議重建,後因資金問題終止。至今人民仍熱切期盼著記憶中的寶塔重現,改變古州郡無古跡的缺憾。2005年8月由縣政協組織成立莘縣燕塔研究會,籌備重修燕塔事宜,受到多方關注和支持。現燕塔正在修復之中。【野豬林】 位於莘縣觀城鎮郭海村北,相傳是《水滸傳》中好漢林沖由汴京發配至滄州途中化險為夷、絕處逢生之處。北宋時期,野豬林經常有野獸出沒,很多人在此喪生。《水滸傳》第八回寫道:「枯蔓層層如雨腳,喬枝鬱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據《觀城縣志》載,野豬林村東是徒駭河,村西是馬頰河。這兩條河都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疏通治理的較大河流,村北有三溝(於溝、王溝、馬溝),村南有三廟(紅廟、朱廟、雙廟),地形較為復雜。【十字坡】位於莘縣和河南省范縣交界處,相傳是《水滸傳》中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開店、結交江湖好漢的地方。據說,孫二娘娘家在櫻桃園,婆家住在現在的張青營。十字坡、櫻桃園、張青園三足鼎立,相距不遠。幾百年來,民間藝人在這一帶串鄉演出,都忌諱說唱《武松打店》以及《水滸》中有關孫二娘賣「人肉包子」的故事。十字坡有一大橋,站在橋頭,可以飽覽金堤河上的秀麗景色。【琉璃井】 位於莘縣觀城鎮東南7華里古井村,井筒上半截全是青磚砌成,水面上下部分為硬如石滑如鏡的琉璃疙瘩。每有物體擊水,便發出銅鍾般的嗡嗡聲。大旱之年,其他水井皆乾涸見底,唯有此井水量不減,而且特別甘冽清爽。相傳古時候有一張姓人家,為躲避官府豪紳的盤剝,攜妻子兒女來此定居,每逢大旱,吃水就發生困難。為此張家女兒翠玉,經常跪求嫦娥仙子幫助,經仙子指點從雲峰山上採下10條紫荊,放入井中燃燒,井中流沙很快被燒的堅如石亮如鏡,井底也有泉水湧出。紫荊尚未燒完,雲峰山守山老人趕來,把火熄滅,拿走紫荊,於是這口井就成了現在的樣子。【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張魯鎮南1公里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當地政府和群眾立碑、築亭、植樹,修建了「馬本齋烈士陵園」。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
陵園坐北朝南,佔地10畝。整個陵園由紅磚花牆圍合,主要建築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築式六角形紀念亭,回族埋葬習俗用的墳丘和烈士紀念祠堂。紀念祠堂內安放著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兩側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寫的輓聯。「馬本齋烈士陵園」門額系烈士之子馬國超所書。這些主建築坐置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一條甬道貫穿其中。園內翠柏掩映,綠草如茵,庄嚴肅穆,樸素典雅。每逢清明節,張魯鎮人民都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老一輩革命家來莘時都曾來此憑吊。馬本齋是河北獻縣人,曾在舊軍隊中闖盪20年,由士兵升為團長。後因對舊軍隊不滿而回鄉閑居。「七七」事變後,他組織回民支隊抗擊日寇,屢屢重創日軍。1942年秋轉戰到魯西北,一直活躍在莘縣、觀城、朝城、濮縣一帶,給盤踞在這里的日偽軍以沉重打擊。當時的冀魯豫邊區主任黃敬稱他是「後起的天才軍事家」。【丈八烈士陵園】 又名魯西北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大王寨鄉東丈八村西北隅,建於1945年,佔地約百畝,是聊城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70米。陵園坐北朝南,由門樓、紀念碑、紀念室組成,門樓為古典式建築。紀念塔高16米,四面八角,樓閣式建築,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二層塔壁鑲嵌著八面石碑,刻有當時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人親書的碑文和為革命犧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錄,其中師級幹部3名,團級幹部10名,營級幹部6名,連級幹部9名,排級幹部102名,班長和戰士643名。紀念室中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親筆書寫的輓聯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跡。園中北首是魯西北全體黨政軍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張炳元、史欽琛等烈士陵23座,園內蒼松翠柏,冬夏常青,白楊參天,果樹成方,鮮花盛開。整個陵園庄嚴肅穆,生機勃勃,是聊城市廣大幹部群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