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廟廢城遺址
Ⅰ 北京龍王廟
北京香山公園碧雲寺的卓錫泉旁有一座龍王廟,規模很小,至今保存完好。
奧運村的村長院也是一個龍王廟
昌平龍山現存兩處古跡,白浮泉遺址之都龍王廟和九龍池。
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南海火龍王廟位於靈水村西。相傳建於金代,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建。
永定河的龍王廟位於盧溝橋北,始建於清朝康熙三十七年。
海淀區皂甲屯村東的龍母廟——位於南沙河上游,那裡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六一醫院的駐地。軍隊的醫務工作者在這座廟里,寫下一段艱苦奮斗的光榮歷史。龍母廟的建築至今保護完好,戲台猶在。
Ⅱ 漢口龍王廟的傳說
傳說4000多年前,在長江和漢水的交匯處有一條惡龍,經常興風作浪吞噬過往內船隻,所有船家均視容這一帶被為鬼門關,經過此地時都要擺香案叩頭,並向江中扔雞鴨豬羊等犧牲品,以求平安。到大禹治水時,白果老仙被派去降龍,經過108回合大戰,終將孽龍捉住,並將一顆四方金印壓在孽龍身上,使其永睡不醒。為了永記大禹功德,武漢先民在漢口江邊修建了一座廟,並在廟的神龕上供禹王,神龕下供龍王,後人即稱此廟為龍王廟。龍王廟一直香火鼎盛至清代。1930年,國民政府修路,龍王廟及其牌坊全部被拆,結果1931年發大水,漢口城整整被淹了兩個月,死亡33600人,據說,成語「大水淹了龍王廟」即源於此。
Ⅲ 龍王廟廢棄了還有靈性嗎
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雖然廢棄了,但龍王金身還在。
Ⅳ 世界的十大廢城,分別在那
全球最著名的十大廢城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類由最早的游牧式生存過渡到穴居,定居,期間也發生過長途的遷移。伴著人類的足跡,許多大型的都市新興而起,可隨著種種問題的產生,人類也在他前進的道路上,放棄了許多的曾經的家園,我們將介紹其中最為著名的十座荒廢的城市。
1.卡曼斯科(納米比亞)--沙漠吞噬的城市
卡曼斯科(Kolmanskop)是一座位於納米比亞南部,離呂德里茨港很近,現今已被沙漠吞噬的城市。早在1908年,呂德里茨興起了一股鑽石熱潮,一大批抱有鑽石夢的年輕人聚集到納米比亞的沙漠中。隨之而來的,就是這座卡曼斯科的小鎮,人們修建了學校,醫院,娛樂場所以及大片的住宅區.可好景不長,隨著世界戰後鑽石價格的大幅跌落,這座曾今繁華一時的城鎮漸漸落寞,最終在20世紀五十年代被徹底廢棄,淹沒在一片沙丘之中。
2.普里皮亞季(烏克蘭)--核泄漏陰影下的城市
1986年4月26日的普里皮亞季(Prypiat),發生了令世界震驚的切爾諾貝利核泄露事件,這座曾擁有5萬人的城市也於隨後失去了生機,被人類遺棄。當地居民在事故發生後,只允許拿走少量的文件、書和衣裳。許多公寓看上去就像是被打劫過,許多房屋沒有維修已經破敗不堪,由於大廈沒有被維護,屋頂已經漏,建築材料散落。游樂場,教室,也失去了原有的面貌
3.三芝(台灣)--迷失的未來都市
三芝(SanZhi)是台灣北部的一座具現代色彩的廢棄之城,城中多是一些酷似新潮宇宙飛船可分離艙的住宅。興建初衷是造富人豪華度假村,但是建設中,出現了多起意外死亡事件,被無限期擱淺以致被廢棄。雖然之後也有政府組織想重建此城,可由於破敗已久和開發成本過大而紛紛夭折從窗戶中看新潮宇宙飛船可分離艙的住宅
4.柯奧柯(義大利)--戰爭與災害的犧牲品
柯奧柯(Craco)位於巴斯利卡塔大區,馬泰拉省內。距離塔蘭托海灣大約25英里,處在靴子狀義大利的腳面部分。這座中世紀的古鎮是這一帶村鎮的典型代表。柯奧柯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060年。但在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幾十年,由於戰亂,成千上萬的當地人逃往美國等地,在經歷了1959到1972年頻繁的地質災害後被徹底廢棄。
5.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法國)--勿忘戰爭的城市
法國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鎮(Oradour-sur-Glane)曾經歷過慘痛的血洗。二戰時的德國納粹分子先屠殺了642位城中居民,作為對法國抵抗的一種處罰,在遭受了滅絕人性的血洗後,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變成了一座死城。它的廢墟今天作為反戰紀念品被保留下來,記錄戰爭的恐怖,警示當代
6.軍艦島(日本)--生命禁區的島嶼城
軍艦島(Gunkan-jima)是日本長崎縣505個荒島之一,距離長崎市15公里。島嶼外觀形似戰艦。1890年,三菱公司買下此島,並在這里開發海底的煤炭資源。曾是世界歷史上有記錄的高人口密度區之一,平均每公頃的人口密度為835人之多。
隨著資源的枯竭以及經濟的蕭條,三菱公司於1974年正式宣布關閉這個煤礦,所以現在那兒空空如野,也禁止參觀同時,這做被遺棄的城市卻給電影《大逃殺2:鎮魂歌》以及電腦游戲《殺手7》提供了靈感來源。
7.卡達柯(俄羅斯)--前蘇聯的記憶
卡達柯(Kadykchan)是蘇維埃聯邦解體時代中,眾多被廢棄的小城市之一。居民被迫搬遷以獲得如自來水,學校教育和醫療照顧。他們被帶到其他城鎮,而且政府為他們提供新的房屋。曾經是1.2萬人口的錫礦城市,至今已經化為廢墟。仍然可以在城裡找到陳舊的玩具,書籍,衣物和其他物品
8.九龍寨城(香港)--沒有法律保護的城市
九龍寨城(KowloonWalledCity)只有6英畝大,約2.7公頃,曾是一塊被英國割占而仍是中國行使領土主權的地方,身份非常特別。原來在《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議定,中國官員仍可駐扎九龍城內,並保留附近碼頭以便往來。城寨因此成了'界中之界'。但實際上,清朝、國民黨時期和解放後,中國都未在此治理;英國雖不斷覬覦,都無法得逞。結果城寨成了'三不管'地方,寨內藏污納垢,環境惡劣到了1984年,中英兩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處理香港問題,1987年兩國共同決定清理拆除寨城,遷徙居民。在1993年被拆除前,曾經讓成龍拍攝《重案組》電影,並容許一群日本探索家以一星期時間描繪寨城地圖。有指九龍寨城在拆毀之前有50,000多名居民;以寨城面積0.026平方公里推算,城寨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90萬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9.瓦羅莎(塞普勒斯)--旅遊天堂的沒落城市
瓦羅莎(Varosha)位於塞普勒斯的法馬古斯塔(Famagusta),原本是一個現代觀光城市,而且是世界上最豪華的度假勝地之一。1974年,土耳其進攻塞普勒斯,分裂了這個島嶼。當地居民紛紛逃走,期待著有一天能重回故土。土耳其軍隊在其四周都圍上鐵絲網,完全控制了這座城市。除了他們自己人以及聯合國的工作人員,誰也不準進入此城。這座城正慢慢倒塌。盡管從好的一方面說,這片荒蕪的沙灘成了稀有海龜的棲息地
10.阿格達姆(亞塞拜然)--流失15萬人口的城市
阿格達姆(Agdam)曾經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城市,人口有15萬人。在1993年期間的一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中,城市淪陷。雖然城市已不再作為戰略根據地,但亞美尼亞人對城市進行搶掠及破壞。建築物被燒毀,只有被塗鴉的清真寺能倖免被毀。阿格達姆的居民已遷往亞塞拜然的其他地區,也有居民遷往伊朗。
Ⅳ 河南很久以前陷臨河城有誰知道
臨河古城,建於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位於臨河區古城鄉。曾出土金絲鳳冠,據考證曾為匈奴首領頭曼單於的都城;西漢王朝時為代恭王劉登之子劉賢的侯邑,時稱臨河侯劉賢,為西漢王朝400個侯國之一;唐時一度為西受降城。
《綏遠通志稿》對臨河故城作如下記述:
臨河故城,亦漢朔方郡屬縣,在黃河北今臨河縣境,古所謂南北兩河之間也。
《水經注》:河水又屈而東流,為北河,漢武帝元朔二年,大將軍衛青絕梓嶺,梁北河,是也。河水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劉賢為侯國,王莽之監河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又東逕臨河縣南。
《清一統志》:臨河故城在朔方故城西北,漢置,屬朔方郡,後漢省。《水經注》:北河逕高闕南,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又南河東逕臨戎縣故城北,又東逕臨河縣南。按黃河北流,逕故朔方之西,行五百餘里,一支分為二歧,東注,水經所謂南河也,其北河流至套外之阿爾布坦山南,迤西溢為大泊,土名騰格里腦兒,即古屠申澤也。自此屈而東流,過古高闕南,行二百里許,稍東南流,又折而西南,與南河合,水經所謂北河南屈,逕河目縣左,又南合南河,是也。始直後東行,逕古五原之南,至大土爾根河入河處,始轉向東南行,過古東勝州境。以地勢測之,漢臨河縣在北河之南,南河之北,水經所謂自高闕南,東逕故城北者,北河也,自臨戎縣北而東逕縣南者,南河也。
《方輿紀要》:臨河城在臨戎城東,漢初屬朔方郡,武帝封代恭王子賢為侯邑,後漢省,或曰,唐西受降城即其地。
案清董祐誠氏《箋校水經注》曰:漢志,縣屬朔方郡,後漢省。《元和郡縣志》:西受降城,漢臨河縣故里,蓋臨河兼有河北地也,故城當在今鄂爾多斯右翼後旗北,兩河之間。此說與《一統志》及今地形均相符,至《方輿紀要》謂在臨戎城東,則移臨河於河南矣,殊為失考。
(《綏遠通志稿·卷十二上》)
《巴彥淖爾盟志》對臨河古城做如下記述:
位於臨河區古城鄉,邊長約1100米,按《水經注》記載和出土的漢代磚、陶器等文物考證,屬漢臨河縣城遺址。城呈方形,北牆和南牆現存有基礎寬約5米,高1—1.5米,四角基礎寬大。據當地人介紹,他們在拉土時,挖出銀罐、金條、銀八吊、珠寶、金絲鳳冠等金銀器皿和大量的鐵錢(拉十幾膠車賣給供銷社)。城內現存有大量的漢磚、陶器等物。此城根據出土文物和有關史料記載,還被匈奴、北魏、西夏、唐、元、明等朝代沿用過。
(《巴彥淖爾盟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火鷹先生對臨河古城做如下記述:
今臨河縣城北、狼山口正南、烏加河南岸,有一座土質板築古城遺址。城近方形,經實測,東西850米,南北800米,城牆殘高1至2米,基寬8米,西牆全部,南牆大部被毀成平地,今臨狼公路在西牆外通過。南牆西南段有幾座現代墓葬,城內西半部和西牆外為現代居民區,住宅旁農耕。南牆外東南部為現代居民區。古城南北牆中部有門,門有瓮城門向東開。古城四角有觀烽火的角樓遺跡,角樓基礎圓形,直徑20米。
在城內採集和考察發掘情況如下:
一、古城南門東側,發現薄麻布紋磚,東城牆南部內側發現兩座窯址,牆壁上有紅燒結土,並發現薄、厚麻布紋磚灰陶片。
二、經探測發現地下有兩層文化,城東北角深探6米全為文化層,出有草木灰和碎磚塊。
三、經發掘在城中部出土石珠、金器一批,其中有雕花金盤、金飾件等。
四、一九五八年、大躍進中群眾拉土,挖中部台地,出土銀瓮一口,內盛金銀首飾、珠寶、金質沙冠一頂,此物當時被破壞私分。城內東北角出土很多鐵塊,鐵塊上有圓形硬幣樣,揭開可看到「乾佑通寶」字樣。乾佑是五代後漢高祖劉暠年號,為公元948年。
古城的時代,以文獻記載,匈奴首領頭曼單於公元前209年前,統一各部立大單於,建都頭曼城,據學者們考證,認為五星古城為匈奴都城,經探測該城下層文化為頭曼時代文化是可能的。另據發現金質沙冠可證都城是可信了,無閼氏(皇後)、嫂居次(公主)居住不會有鳳冠,是秦漢時的用物。《綏遠通志稿》臨河條中曰:漢置臨河縣於黃河分流處。即北河之南。南河之北。當是五星古城,即漢之臨河故城遺址。《通志稿》認為,故臨河縣城,亦即今縣治所在地,經調查今臨河縣四周無古城遺址皆誤也。
城郊不見墓葬群,城東15里有漢墓群。 (《巴彥淖爾史料》第二輯,火鷹撰《巴盟境內的故城、古墓遺址考》)
Ⅵ 西周王城遺址內發現大型墓了嗎 墓主確定是誰了 嗎
西周都城鎬京和豐京一起並稱為「豐鎬兩京」,是西周時代的首都,京城版,作為西周首都沿用權近三百年,又稱西都、宗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武王即位後,由豐遷都鎬京。
豐鎬遺址(豐京、鎬京)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為西周都城遺址。豐鎬是西周文王所建豐京和武王所建鎬京的合稱,豐在河西,鎬在河東。近年的考古已經基本確定了豐鎬的城址和遺址面積,通過多學科的精確定位,確定了豐鎬兩京的遺址面積總計近17平方公里[1] ,是一個巨型都城遺址。1933年調查發現,1951年起開始發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馬王村、洛水村、客省庄等地有夯土建築基址,客省庄附近的10餘座基址,多數在100平方米上下,其中4號基址的面積超過1800平方米。在張家坡、客省庄及普渡村等地發現了墓葬,以及祔葬的車馬坑、馬坑、牛坑等,總數有1000餘座。
1984年在張家坡發掘 3座大、中型墓,其中的157 號墓是有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墓中所出銅器有井叔銘文,發掘者認為是井叔的墓葬,位於其兩側的是井叔妻室的墓。井叔應該是西周時期的一個地方官員。
Ⅶ 龍王廟是什麼東西
龍王廟:歷史
白龍王廟位於鄭州西郊賈魯河東岸的二砂牛奶站外。 據民國五年(1916年)《鄭縣志·建置志》記載:「州西有白龍王廟」。關於白龍王廟的來歷,在鄭州西郊民間廣為流傳著一個膾炙人口的傳說。 在很早很早以前,賈魯河東岸住著一位忠厚善良而又勤勞的老農。一日清晨,有一衣衫襤褸的漢子找上門來,自稱是外地人,逃荒到此,願投在老農門下當一長工。老農見他外表朴實,年輕力壯,欣然應允。次日用過早飯,老農叫漢子去菜園澆地。漢子答應一聲背起鐵鍬便向菜園走去。傍晚時分還不見漢子收工,老農來到菜園一看,見菜地仍然乾旱著,長工正在井旁酣睡著,心裡就有點氣,但又一想,長工初來乍到,也得讓他歇歇腳吧。 第三日凌晨,老農又來到菜園。見菜地大部分已澆了水,心中暗暗稱贊長工能幹,但不免對長工又犯了猜疑,為什麼他白天睡覺,夜晚幹活,而且比一般人幹得都快呢?到了夜深人靜時,老農借月光一瞧,只見一條白龍尾巴纏在轆轤上,龍身扎進水井,井水就像銀柱般直沖雲天,然後落到壟溝里,向菜地流去,老農不由驚叫一聲,嚇癱在地。那條白龍聽到人的驚叫聲,急忙化為人形,見是主人,慌忙上前施禮,並道出實言:「我本是上天一小白龍,前幾日,在行雨時,因記錯了時辰,違犯了天律,被玉帝打下凡間。我見東家以善為本,又年老體弱,便投在你門下效力,以求贖罪,不想被東家看破行藏,傷了元氣,因此,此處再難棲身,只得向東家告別。」老農聽後恍然大悟,極力挽留,但為時已晚。 事後消息不翼而飛,鄉親們成群結隊來菜園焚香禱告,祈求白龍保佑此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後來大家為紀念白龍便集資在菜園附近修建一白龍王廟。日後,白龍王廟香火旺盛,每年陰歷二月二為白龍王廟會,屆時張燈結綵在龍王神像前擺設供品,男女老少燒香致祭,還有唱戲,熱鬧非凡。 建國後,經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人們不信有什麼「龍王爺」了,白龍王廟被拆除。 後來此地更名為「龍王廟」村!
龍王廟:現代
隸屬:鄭州市中牟縣白沙鎮。 經濟繁榮、農民富裕、交通四通八達、毗鄰全球最大的物流工業園(正在建設中······)。 鐵路:隴海鐵路。 公路:北鄰鄭開大道、東鄰鄭州四環、南鄰鄭汴大道(G310國道)和物流大道、西鄰萬三公路。 是中國的:大蒜基地、小麥基地、西瓜基地、蔬菜基地等等農產品出口基地。
編輯本段一、南昌市龍王廟
龍王廟不是一條路,而是一個范圍,解放西路、國葯廠、塔子橋立交橋附近范圍都稱為龍王廟。 早期因為有龍王廟批發市場而聞名。 鎮名,位於單縣城東南10公里,總面積88.8平方公里,人口5.4萬,耕地8.9萬畝。該鄉地理位置優越,省道新、老定碭路均橫穿境內,交通便利。小城鎮建設日趨完善,集貿市場日趨繁榮,鄉駐地開發高標准商業等10華里,新建商貿樓1200間,商貿經濟區和工業園區達800畝。 該鄉農業基礎好。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進入良好階段,高效農業、現代農業初步規模,已形成1萬畝山葯、2萬畝桑園、3萬畝花生、4萬畝小麥良種基地的種植業發展布局,糧經比例達到了4:6。畜牧業發展強勁。年存欄魯西黃牛1萬頭,青山羊15萬只,生豬5萬頭,雞禽類養殖40萬只。 工業基礎較好。現已建起南、北兩個工業園區,其中南部羅庄工業區總佔地500畝,黃楊路、孫孟路縱橫其間,交通便利,工業起步較早,北部龍王廟工業區屬新建工業園區,總佔地300畝,位於鄉政府駐地、省道新定碭路一側,地理位置優越,現代化小城鎮建設和大型商貿市場都建在這里。現工業園區已吸引青島、漳州、淄博等地的八家客商來此投資廠,共集中了大小企業和個體工有500餘家,初步形成了糧油加工、木材加工、紡織器製造等為主的發展新格局。
編輯本段二、煙台龍王廟
位於煙台,始建於明代,是當地人為祈雨保豐年而修建,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煙台山重獲新生。94年,煙台山管理部門對龍王廟進行過一次維修。2000年又對龍王廟進行了一次維修,使這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廟宇恢復原貌。
編輯本段三、大連龍王廟
大連龍王廟旅遊度假區位於大連的北大門——瓦房店市李官鎮。南距大連120公里,北至沈陽240公里。該度假區包括海濱浴場、森林公園、游樂場、別墅群和服務區。這里灘緩、沙細、水清、浪穩,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海濱浴場;岸邊,山巒起伏,林木蒼翠,古跡眾多。每當陣陣海風傳來漁歌唱晚,令人油然而醉,留連忘返。
編輯本段四、菏澤牡丹區龍王廟
菏澤市西南22.5公里王浩屯鎮刁屯河之東,有一個樹木蓊鬱的龍王馮村。該村馮氏之祖馮重禮原為山西省襄恆縣人,於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年間(1488-1505)遷此建立庄園。此處本是黃泛區遺址,地勢低窪,鹽鹼地多,遂取名為馮家窪。 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七年(1512年),相傳有一個名叫焦義行排行老三的壯漢到馮家窪投宿,願意幫助馮重禮種地。馮重禮許諾之後,焦三便起早貪黑,奮力幹活,砍刨荊根,播種糧棉。每逢天旱苗枯,焦三卻能興雲布雨,有求必應。焦三做短工三年期滿,便於馮重禮約定在濃雲密布、雷震驟雨時再來相會。焦三話音剛落,忽然天昏地暗,雷聲隆隆,焦三已騰入雲空,杳無蹤影。馮重禮這時才知道「焦三」是龍王的化名。馮家窪百姓為答謝龍王之恩,就在馮家窪村南蓋了一座龍王廟,馮家窪也更名為龍王馮。 龍王廟院落佔地5畝。廟門高聳,巍峨壯觀。廟內有一古潭,謂之龍坑。廟院正北,建有大殿、配殿各一座。大殿之前,建有迎接香客的彩棚,重檐疊起,脊獸排立,儼若龍宮前的引道。彩棚這後,乃三間龍宮大殿。殿中塑有金色龍王面南正坐,龍目閃閃,俯瞰下界。龍王之後,塑有廒山圖影,指點江山風水。殿東塑有蒼髯老翁,慈眉善目,喜色盈眶。殿西塑有二侍者並立,南為牛頭爺,手執三股鋼叉,欲除暴安良;北為夜叉爺,怒睜二目凝視,待打抱不平。殿頂縱貫二梁,各盤一龍,頭朝南,尾向北,名為雨師爺,又稱雨布爺。大殿四壁,皆繪龍王傳說中的各種圖形,光怪陸離,栩栩如生。 大殿左側,有三間配殿。中間掛有1944年定陶縣城南晁村晁秀立要筆撰寫的一副對聯:詢野老村農羨馮家為東道主,撫殘碑斷碣知焦姓乃上方神。 龍王馮村北有一口八角琉璃井,水質清洌苦甜,從未乾涸,被譽為奇觀。 龍王馮村至今尚珍藏關於龍王爺傳劉的一卷畫軸,圖文並茂,繪錄著龍王逸事百餘幅。例如《龍坑龍井通東海》:講焦三在馮家窪第三年春天,天旱無雨,田間禾苗半枯,人們焦灼異常。焦三對馮重禮說:「東家且勿驚慌,明天便可澆地。」馮重禮不大相信,只是唉聲嘆氣。可是到了下半夜,忽然雷雨交加,大雨下得坑滿壕平,這一年莊稼獲得了好收成。又如《十八畝地一棵苗》:說焦三為馮重禮種了一塊十八畝地紅高粱,焦三在間苗時,只留下了五棵苗——中間一棵,四角各留一棵,馮重禮見了,沒有好氣兒地說:「鋤得不錯,就是留苗太稠。」焦三隨即把地角的四棵鋤掉了,把馮重禮氣得直想發火。這棵獨苗長到處暑,高粱稈長得有屋粱粗細。到高粱抽穗時,遠看像一片火燒雲,近看像一團紅瑪瑙。焦三把這十八畝地軋成一片坦場,便上到高粱棵上,掄開棗木桿子一甩,高粱粒子像下紅雨一樣落下,足有1米多厚。焦三說:「東家,你要不了這么多,我就往外倒吧。」焦三把棗木桿子往不南一掄,「嘩」的一聲,一片紅雲往東南去了,使東南百里以內的高粱,整整豐收了三年。 因為焦三是龍王的化形,龍王馮一帶居民為紀念龍王爺恩德,曾在明代集資修建過龍王廟,立過石碑,刻過碑文。可惜原來的廟宇、石碑和《康惠龍王傳》在歷次戰亂及「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損毀,現僅存有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三年(1877年)御筆題字「澤沛蒼生」一幅金匾,龍王馮附近百姓捐資於1988年重新修復龍王廟,以志紀念。 現在,每逢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和「七月初五龍誕辰」之吉日,蘇、魯、豫、皖等各方人士,按時參加龍王馮的龍王廟會,這已成為訪親問友、繁榮經濟的民間節目。
編輯本段五、織金縣龍王廟
位於城關鎮清泉路龍潭南側。始建於清代中期。坐南向北。由大殿、兩廂、山門組成。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現存大殿,面闊五間,通面闊19.1米,進深五間,通進深11米許,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懸山青瓦頂。前後帶廊,分別深3.5米、2.9米。隔扇門窗。
編輯本段六、海淀黑龍潭及龍王廟
黑龍潭及龍王廟在海淀區壽安山北山腰。傳說山上產黑石,質細膩,金代曾採石為宮女畫眉,稱為黛石,山亦因此叫畫眉山。 山腰有圓潭,徑10餘米,水從山峽石隙中流入潭內,溢時流瀉山下田野中。傳說有黑龍潛藏水底,故名黑龍潭。周圍建有迴廊33間,潭後有廟,名黑龍王廟,東向依山而築,殿宇層層上升。廟建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祭祀黑龍王,天旱時在此祈雨。廟內現存明清及民國重修碑、御制碑及祈雨靈應碑等多塊。
編輯本段七、鹽城龍王廟
龍祠,是鹽城東門外龍王廟(今東門閘附近)。此廟建於明萬曆十年 (公元1582年),坐落在范公堤畔。廟前林蔭夾道,四旁古柏參天,甚為幽靜。清人高岑題《龍祠勝慨》詩曰: 百年華構古神祠,勝概逢春信覺奇。 殿柳綠圃清晝永,宮花紅襯夕陽遲。 樓台金碧征遺構,霖雨蒼生樂盛時。 愧乏鄭虔三絕筆,新圖畫取更題詩。 緊靠龍王廟旁邊,還有一座八蠟廟,此廟是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鹽城知縣黃垣為紀元末殉國的吳川劉猛將軍所建,始稱劉將軍廟。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鹽城知縣陳蔭培改建為八蠟廟,臘有八者,指先嗇、司薔、農、郵表輟、貓虎、坊、水庸、昆蟲,意思是祭祀八位神靈的廟。清人王兆熊有《春日過八蠟廟》詩雲: 精廬春自好,徐步入方塘。 溪柳勻新綠,瓶梅綻暖黃。 雲低棲野寺,竹影瘦匡床。 徙倚經壇晚,清風度夕陽 站在龍王廟前,可遠眺范公堤外的煙墩。煙墩為明嘉靖三十二年 (公元1553年),抗侯名將戚繼光率軍駐扎鹽城西北姚家盪和鹽城東南西團時,發動軍民新建,共73座之多。東門閘下的頭墩、伍佑的三墩等,均為煙墩。每墩有士兵5名,負責瞭望與守衛。一旦倭寇入侵,立即在墩上舉火報警,各墩見一墩起煙,皆相繼舉火,內地官員見了即急馳救援,合力狙擊。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四月,盤據在崇明三沙的倭寇三萬多人,欲進犯揚州,在如皋被千戶王良、呂雄打敗,向北逃竄。白駒村民戴選和校秀因事外出,路遇倭寇犯境,二人奮力阻擊,戴選用鹽叉戳死一個倭寇,因鹽叉生銹,尚未來得及從倭寇身上拔出,另一倭寇就從側面斷其左臂,戴選不顧疼痛,用右手奪下倭刀,獨臂再戰,終因寡不敵眾,二人英勇就義。是年八月,倭寇又竄至劉庄場,副使劉景韶率軍還擊,連戰皆捷,將倭寇圍困在劉庄。這時,副總兵劉顯偕同參將曹克新率領本部兩千精兵增援,經過一場惡戰,全殲倭寇600餘人。倭寇見有了戒備,多少年不敢輕易來犯,至今人們仍傳頌戚家軍的抗倭功績。清康熙七年 (公元1668年)鹽城知縣陳繼美有《初春巡閱墩台二首》,其一雲: 墩堡星羅接大荒,憑高遠眺海雲翔。 射城廬舍臨蛟窟,淮甸桑田逼水鄉。 試武春堤追細柳,談文紫陌憶長揚。 年來城外波濤靜,島國猶知有聖王。
編輯本段八、武漢漢口龍王廟
漢口龍王廟位於漢江與長江的交匯處的漢口岸。全長1080米,曾經是一座廟在那裡,為的是鎮水患。在98洪水時國家領導人還親臨龍王廟指揮工作。據《漢口竹枝詞》記載,龍王廟碼頭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明洪武年間,漢水改道由沌口改為龍王廟出口,龍王廟地段,河面狹窄,岸陡水急,船多傾覆,素以險要著稱,故有人修築龍王廟祈求龍王爺保佑平安。但是,有幾十的時間里龍王廟是有址無廟的。在抗戰時期,日本人對這一帶進行了大轟炸,使現在的江漢公園、和平里這里成為一遍廢墟。解放以後,龍王廟碼頭為武漢市水運公司專用碼頭。沿漢江而上有打扣巷碼頭、肥運公司碼頭和集家嘴碼頭等。 另外位於漢口龍王廟的龍王廟國際廣場正在全力打造集批發、購物、時尚、休閑、娛樂、旅遊於一體的國際化商貿旅遊航母,即將建成集漢正街現代批發中心、時尚生活中心、商貿旅遊中心三大板塊為一體的大型國際廣場,以「吃、住、行、游、娛、購」形成大武漢濱江特色商貿旅遊區,成為集購物、休閑、旅遊、觀光、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超大型商貿旅遊航母。
編輯本段九、河北省大名縣龍王廟鎮
龍王廟鎮位於河北省大名縣轄內,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4.75萬。轄2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龍王廟村。106國道和邯(鄲)大(名)公路縱橫過境。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冀、魯、豫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 1953年置龍王廟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鎮。1996年元月趙站鄉並入。1997年,面積50.4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廟一、廟二、廟三、廟四、石槽坊、北漳、東范堤、中范堤、西范堤、東高村、西高村、三角店、鄭村、雙廟、東木堤、西木堤、甘庄、東曹口、西曹口、前街、冀拐、寨里、王莊、東苑灣、西苑灣、新苑灣、花二庄等27個行政村. 龍王廟鎮屬黃河沖積平原,黑龍港流域,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有漳河、衛河、馬夾河三條河流橫貫全境,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適合花生、小麥、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和各類干鮮果品的種植。
編輯本段十、山西潞城縣東邑龍王廟
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潞城縣東南5千米處的東邑鄉東邑村中,東北緊依盧醫山,西南與農舍毗鄰居,松柏蒼翠,綠樹成蔭,景色十分優雅。該廟創建年代不詳,金代以後多次重修。現存主要殿宇屬於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廟坐北向南,共為兩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山門,戲樓、正殿,兩側有耳殿、廂房等,共有殿宇33間。山門位居廟前、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琉璃脊獸,筒板瓦作。琉璃以黃綠紅三色為主,色彩艷麗。柱頭科三踩斗拱單下昂,昂呈琴面式,耍頭同昂型。明次間各施補間科,斗拱同柱頭科。明間辟門,以作通道。倒座戲樓位居山門之後,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上下兩層,下面明間辟通道,上建戲樓,硬山頂。柱頭科五踩斗拱雙下昂,昂呈琴面式,明次間各施補間科兩朵,斗拱形制同柱頭科。前後檐圓柱方額,結構精巧。屋頂琉璃脊獸,筒板布瓦裝修,古樸雅緻。正殿系廟內的一個主體建築,建於高台之上,廣深三間,六架椽屋,四椽栿對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單檐懸山頂。斗拱為柱高四分之一,柱升起與柱側角明顯。柱頭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昂為琴面式,耍頭同昂型。明次間各施補間鋪作一朵,出四十五度斜拱。殿內四椽栿上置平梁,用脊瓜柱,大叉手,梁架規整,結構簡練,雖經後人多次重修,仍保留金代建築風格。殿頂琉璃脊獸,筒板布瓦裝修,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前檐破子欞窗,隔扇門裝修。殿內三壁殘存人物故事,壁畫依稀可見。整個殿堂氣勢雄偉,古樸壯觀。
編輯本段十一、山東泰安大汶口龍王廟
該廟位於大汶口鎮和平村以東,現水電站以北處,始建於1756年,佔地約30畝,原為當地群眾供奉龍王,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祭祀場所,並逐步演化成為群眾進行商業及娛樂活動的場所。在解放戰爭期間毀於戰亂,現僅存遺址。
編輯本段十二、青島市龍王廟
建於1931年,廟址在青島市黃島區轄區大石頭頂東頭沿海邊處,廟內有龍王爺等神像。院內有紙池1個,四周有圍牆,大殿3間,副殿2間。每到初一、十五,沿海來往船隻進港上廟祭奠,佔地近1畝。解放後,廟宇被拆除。
編輯本段十三、黑龍江興凱湖龍王廟
龍王廟就是興凱湖東端與俄羅斯的交界點,在邊防站里邊,一般人進不去;裡面有個碑,寫著「興凱湖」和「察河源」。沒有到龍王廟的車,而且路況很差,不是越野根本進不去,兩邊都是漫漫濕地。那裡有個觀火樓,可以看看周圍一望無垠的濕地。從興凱湖農場出發,半天可以來回。
介紹
興凱湖龍王廟歷史悠久,早在清末民初,當地居民為乞求龍王多獻魚蝦,保佑福祉,募資興建了龍王小廟。裡面供奉的是小白龍,當地的老百姓逢年過節都要來拜拜龍王,尤其是漁民去湖中打魚之前,經常要來燒一燭高香。興凱湖龍王廟是我國最東部的一座廟宇,也是我國迎來早晨第一縷陽光的一座廟宇。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帝國主義者侵佔了東北土地,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興凱湖地區成了抗日聯軍經常活動的地帶,並在興凱湖西岸、白泡子,建立了密山縣最早的一批黨支部,領導人民進行抗日斗爭。龍王廟也在抗日斗爭時期遭日本侵略者的嚴重破壞,早已村毀人離,龍王小廟也片瓦無存。 興凱湖龍王廟 1955年,興凱湖農場的誕生,揭開了古老興凱湖歷史上嶄新的一頁。如今的興凱湖成為我國惟一的國際自然保護區,也是「新開流文化遺址」的所在地。2000年,興凱湖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按著興凱湖中心景區總體規劃的要求,為弘揚民族民俗傳統文化, 興凱湖龍王廟
保留當地漁民崇尚龍王,祈福平安、豐收、祥和的風俗習慣。在西山恢復建設了龍王廟景觀,由楊成久先生個人出資重新恢復修建,佔地寬廣,廟宇雄偉壯觀。這里森林茂密,曲徑通幽,東為興凱湖養殖場,南鄰小興凱湖,西靠興凱湖自然歷史博物館,北接興凱湖旅遊公路。主幹工程已於2003年竣工,二期、三期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施工當中。龍王廟的恢復,吸引著哈、齊、牡、佳等八方遊客,行人日增,香火不斷……」
「二月二」龍王廟會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興凱湖「龍王廟」都舉辦龍王廟會,為一方百姓祈福納祥,為八方信士帶福還家。 我國農歷每年二月初二離春耕之時已經不遠,自古傳說,這時龍已抬頭,百蟲已經出蟄,預示著大地復甦,萬象更新。龍,是行雨管水的神靈。所以人們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年景寄予了龍神。從古至今,雨,對於以農業立國的中國有非凡的意義。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而及時雨就是糧食,就是生命,也就是國本。龍神恰恰掌管著這命脈。因而為人們世代尊崇。從這個意義上講,古人在對龍神崇拜的觀念中包含有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人和萬物息息相通,人與大自然和諧就有幸福!因此在每年的二月初二,人們禮拜龍神,爭先「剃龍頭」,這個習俗一直順延至今,這已不僅僅是祈求龍王賜雨以保人壽年豐,而且充分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二月二」龍王廟會 興凱湖龍王廟舉辦龍王廟會的民俗活動,是想把這一習俗發揚光大,同時也是為挖掘興凱湖民間風俗和弘揚傳統的地域文化做一有益嘗試。歡迎廣大信士和朋友光臨,帶來您美好的願望,這里將給您一份真誠的祝福!
歷史
龍王廟位於興凱湖畔,中俄交界的地方,來到這里的人們聽到這個名字都饒有興趣的想去看一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當時的黑龍江稱為白龍江,由完達山的一條白蛇化成的白龍管轄,因其身材矮小,所以稱其為「小白龍」。有那麼一年,從山東遊逛來了一條形粗體壯,只有半截尾巴的黑龍。他見白龍江水深流長,自己又無家可歸,便潛入江中與小白龍爭奪王位。經過十幾個日夜的生死搏鬥,黑龍擊敗了小白龍,從此白龍江便改稱為黑龍江了。這就是黑龍江人耳熟能詳的「禿尾巴老李」的故事。 再說那小白龍戰敗後逃到了興凱湖,把這里作為自己的新家。他打敗了湖中胡作非為的老鱉精,勤勤懇懇地為沿湖百姓行雲布雨。為使沿湖百姓免受水災,它在河東開了一條松阿察河,在湖西修了一條湖崗,把興凱湖治理得井井有條。興凱湖沿岸,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表達對小白龍的愛戴,便在興凱湖的東南角修了一座龍王廟,每年6月13日小白龍生日這天去祭拜。 據說後來,這里一度成了中俄兩國人民物資交易的地點,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甚是紅火。來到這里的人們,都畢恭畢敬地朝拜龍王,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幸福。由於日偽時期的「並屯內遷」,人們都向內地遷移,加上自然的變化,這里漸漸被人遺忘,廟址也不復存在了。但是這個傳說仍然在人們的口中流傳,成了人們美好的回憶。 有人說:「大自然是有生命和感情的。人類尊重她,她便回報人類以溫馨的笑容」。歷經千年的滄桑,興凱湖仍保持著其聖潔的處水身,正以其溫馨的笑容回報人類對她的尊重。 從這個意義上講,古人在對龍神崇拜的觀念中包含有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人和萬物息息相通,人與大自然和諧就有幸福! 為弘揚民族民俗傳統文化,保留當地漁民崇尚龍王,祈福平安、豐收、祥和的風俗習慣。在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湖崗上恢復建設了龍王廟景觀。景觀的復建不但為興凱湖景區增添了新的景點,而且結束了興凱湖當地龍王廟有其名無其實的歷史,深受當地漁民的歡迎,也吸引了大批前來觀光的外地遊客。
···
興凱湖龍王廟濕地保護區,水域廣闊、水草茂盛,位於興凱湖北部,具有天然綠洲的神韻和高品位的人文景觀,被拉姆薩爾濕地公約組織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濕地廣闊,水草茂盛,多種集聚東亞特徵的綠色植被中棲息著幾十種水禽、候鳥和野生動物,其中丹頂鶴、東方白鸛、海雕、黑熊、水獺、雪兔、馬鹿等在這里築窩育子,隨處可見,到此一游會給您留下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美好感覺。 一個有經歷的人往往也是有故事的人,興凱湖也是如此。興凱湖本身是兩國共有的一個界湖,又經松阿察河流入烏蘇里江,而烏蘇里江最後注入黑龍江。於是,與有著豐富生活經歷的人一樣,在興凱湖人的心裡,有著好多關於興凱湖的迷人故事,這使本身就風光旖旎的興凱平添了一份神秘與傳奇。 在很久很久以前,當時的黑龍江稱為白龍江,由完達山的一條白蛇化成的白龍管轄,因其身材矮小,所以稱其為「小白龍」。有那麼一年,從山東遊逛來了一條形粗體壯,只有半截尾巴的黑龍。他見白龍江水深流長,自己又無家可歸,便潛入江中與小白龍爭奪王位。經過十幾個日夜的生死搏鬥,黑龍擊敗了小白龍,從此白龍江便改稱為黑龍江了。這就是黑龍江人耳熟能詳的「禿尾巴老李」的故事。 再說那小白龍戰敗後逃到了興凱湖,把這里作為自己的新家。他打敗了湖中胡作非為的老鱉精,勤勤懇懇地為沿湖百姓行雲布雨。為使沿湖百姓免受水災,全在河東開了一條松阿察河,在湖西修了一條湖崗,把興凱湖治理得井井有條。興凱湖沿岸,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表達對小白龍的愛戴,便在興凱湖的東南角修了一座龍王廟,每年6月13日小白龍生日這天去祭拜。 有人說:「大自然是有生命和感情的。人類尊重她,她便回報人類以溫馨的笑容」。歷經千年的滄桑,興凱湖仍保持著其聖潔的處水身,正以其溫馨的笑容回報人類對她的尊重.
Ⅷ 最大的龍王廟在哪都有什麼傳奇封建迷信
全國有多個 龍王廟 不過在長江上能和上海的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聯動,稱為「長江三廟」的就屬漢口龍王廟了。。
漢口龍王廟地處長江中國角:漢水和長江兩江交匯的入口處。是武漢市一處旅遊景點,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1398年) 龍王廟公園,也就是明朝的第一個年號,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唯一的年號。
據《漢口竹枝詞》記載,龍王廟碼頭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 30年代漢口龍王廟
明洪武年間,漢水改道由沌口改為龍王廟出口,龍王廟地段,河面狹窄,岸陡水急,船多傾覆,素以險要著稱,故有人修築龍王廟祈求龍王爺保佑平安。 但是,有幾十的時間里龍王廟是有址無廟的。在抗戰時期,日本人對這一帶進行了大轟炸,使現在的江漢公園、和平里這里成為一遍廢墟。解放以後,龍王廟碼頭為武漢市水運公司專用碼頭。沿漢江而上有打扣巷碼頭、肥運公司碼頭和集家嘴碼頭等。 1930年,國民政府修路,龍王廟及其牌坊全部被拆,結果1931年發大水,漢口城整整被淹了兩個月,死亡33600人,據說,成語「大水淹了龍王廟」即源於此。 2005年,武漢市恢復重建龍王廟。原江漢公園將擴容近一倍,佔地達16500餘平方米,並更名為龍王廟公園,擬於年內開放。記者昨日看到,其臨江、臨街地域正以人工造坡的方式,被整體疊加抬高,佔地7000平方米的三級觀江平台已基本形成。施工負責人稱,新龍王廟就建在第三級觀江平台上,殿高6米,仿唐代建築風格, 古碑面積比1930年拆掉的舊龍王廟大十幾倍,由重建蘇州寒山寺的班底打造,月內即動工,今年「十一」前建成。而第一級觀江平台下,則建大型地下車庫,直接容納大型旅遊巴士15輛,小轎車百餘輛。
龍王廟公園是武漢唯一的龍文化主題公園。園內設「萬龍壁」、「漢口文化牆」、「漢口源點」、「八龍獻瑞」等景點,是中華5000年龍文化展示中心。龍王廟公園已建成武漢市規模最大的觀景平台,不僅可觀兩江交匯的世界奇景,更是縱覽武漢三鎮的最佳觀賞地。
傳說4000多年前,在長江和漢水的交匯處有一條惡龍,經常興風作浪吞噬過往船隻,所有船家均視這一帶被為鬼門關,經過此地時都要擺香案叩頭,並向江中扔雞鴨豬羊等犧牲品,以求平安。到大禹治水時,白果老仙被派去降龍,經過108回合大戰,終將孽龍捉住,並將一顆四方金印壓在孽龍身上,使其永睡不醒。為了永記大禹功德,武漢先民在漢口江邊修建了一座廟,並在廟的神龕上供禹王,神龕下供龍王,後人即稱此廟為龍王廟。龍王廟一直香火鼎盛至清代。1930年,國民政府修路,龍王廟及其牌坊全部被拆,結果1931年發大水,漢口城整整被淹了兩個月,死亡33600人,據說,成語「大水淹了龍王廟」即源於此。
Ⅸ 昌平區有哪些古建築主要是廢城與聚落遺址。謝謝回答。
明十三陵
「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
十三級浮屠的遼代銀山塔林
Ⅹ 墳墓後四十米左右有個廢棄的龍王廟好不好
墳墓。後40米左右,有個廢棄的龍王廟好不好?那有什麼不好的。還求之不得呢。有龍王做伴,你是什麼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