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西漢三遺址在哪
㈠ 漢中有哪些名勝古跡
1、張良廟
張良廟為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坐落於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漢中101公里,北鄰鳳州76公里,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廟檯子街上。川陝公路橫越門首,交通較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張良廟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㈡ 西漢三遺址飲馬池公園何時才動工
2014年12月10日,抄漢中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召開會議,會上審議通過了《漢中西漢三遺址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及建設規劃》。對此,相關部門表示,該項規劃既是建設歷史街區,也是改造舊區環境,規劃的核心點在古漢台、飲馬池和拜將壇,預計2015年正式開工,未確定具體日。
㈢ 漢中兩漢三遺址是什麼
漢中西漢三遺址 拜將壇是漢中著名的歷史文物古跡,與古漢台、飲馬池被稱為西漢三遺址。
㈣ 西漢宮殿遺址在哪有旅遊景區么
西漢長安城:
明光宮、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建章宮
參考人教版中國古代史選修全一冊-西漢長安城平面圖
西漢時期宮殿建築,首推長樂、未央二宮。長樂宮修建於楚漢相爭之際。未央宮修建於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蕭何主持。未央宮以前殿為主體,殿內有處理政務的東西廂。長樂宮是專供太後居住的,位於長安城的東北隅,北面與明光殿連屬。宮城周圍約一萬米,內有長信、長秋、永寧、永壽四組宮殿。漢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在長安西南修建章宮,屬於園囿性質的離宮。其中有鳳閣,脊飾銅瓦,又有井干樓和置仙人承露盤的神明台。
長安城的平面布局,可概括為五宮、十二城門、八街九陌,東西九市、一百六十閭里等幾項主要內容。
1.五宮:即前述的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明光宮。
長樂宮位於東南,宮垣東西約2000米,南北約2400米。呂後曾居此,以後成太後居地。未央宮在長樂宮西,位城西南角,東西長2300米,南北長約2000米,皇帝居此,為朝會、布政之地。桂宮在未央宮北,東西長880米,南北長約1800米。北宮、明光宮宮垣未探明,這三個宮為太後、皇後以下的皇帝內室居地。
甘泉宮
甘泉宮為漢武帝僅次於長安未央宮的重要活動場所,它不只是作為統治階級的避暑勝地,而且許多重大政治活動都安排在這里進行。甘泉山,位於淳化縣北約25公里處,出甘泉。
明《讀史方輿紀要》引《括地誌》雲:「甘泉山有宮,秦始皇所作林光宮,周匝十餘里。漢武帝元封二年於林光宮旁更作甘泉宮。」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97362112.html
㈤ 漢中在哪裡
漢中在陝西南部,秦嶺分界以南,溫帶季風性氣候,有西北小江南之稱,自古以來專就屬是軍事要地,在三國中就可以看出它的地位。 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江橫貫東西。西南與甘肅、四川毗鄰,東北與本省的安康、西安、寶雞接壤。全市轄漢台、南鄭、城固、洋縣、勉縣、西鄉、略陽、鎮巴、寧強、留壩、佛坪11個縣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72萬。資源豐富,物華天寶,被譽為「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寶盆」,具有很大的經濟開發潛力。北鄰寶雞(其中漢中北部的拂坪縣與西安市周至縣相鄰),西鄰甘肅,南鄰四川,東連安康。漢中是地級市,全市轄漢台、南鄭、城固、洋縣、勉縣、西鄉、略陽、鎮巴、寧強、留壩、佛坪11個縣區。陽安鐵路東西通過,並連接寶成線等,與西安的公路連接是108國道。並且現在西漢高速貫通 到西安3個小時。十天高速陝南段通車 到安康4個小時。
㈥ 陝西省漢中市古漢台的資料
作為漢中「西漢三遺址」之一的「古漢台」為漢劉邦駐漢中宮廷遺址,位於漢中市中心,楚漢相爭時期築建,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台地構成,台高7米。
公元前206年,一場農民戰爭推翻了秦王朝後,西楚霸王項羽自恃功高,撕毀各路義軍與楚懷王所定「先攻下咸陽者王之」的協定,將先拿下咸陽的劉邦封為漢王。劉邦忍辱屈就,率大軍由子午道進駐漢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宮廷———即今天的古漢台,並用張良計火燒由關中進入漢中的所有棧道,以示他已很滿足當漢王了,不會再北上與項羽爭天下,來麻痹項羽,打消項羽對他的戒備心理。劉邦以漢台為宮廷,以漢中為根基,在漢中習兵練武,廣納賢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韓信為漢大將軍,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陝西寶雞)」的戰術,打項羽個無備,出奇制勝拿下三秦(今以西安為中心的陝西關中地區)。
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台就被後人尊稱為古漢台。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殘存的高台。清代的陳毓彩有詩雲「赤帝龍興事已陳,層台鞏固尚如新。當日宮廷湮沒跡,此時郡國有仁人。」
古漢台如今是漢中市博物館所在地,台內古樹繁茂、修竹參差、亭榭遙相,碧池內荷葉繁盛,有江南水鄉之感。門票20元,優惠價10元。
博物館館內所藏文物十分豐富,珍藏各種文物達12000多件,成為漢中文物的薈萃之地。漢中八景中的「梁山石燕」、「月台蒼玉」與褒斜棧道、石門石刻均為文化珍品。有「國之瑰寶」、「漢中石門,日本之師」等題詞的贊譽。其精華所在是「漢魏石門十三品」陳列室。它們屬於國內外久負盛名的漢魏摩崖刻石,被喻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內容對研究我國交通、水利、科技、書法藝術的發展,尤其是研究漢隸演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彌補了史書的缺漏,校正了史書的訛傳,堪稱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獻,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東漢鐫刻的《襵君開通褒斜道》與《石門頌》摩崖為一級中的甲品,更體現了《石門十三品》的價
值。
古漢台內的望江樓,始建於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府署東北隅有「天漢樓」,即望江樓的初稱。物換景移,幾經興衰,如今的望江樓,更給人一中庄嚴隆重之感,它以其別致的造型,巍巍的風姿,早已成為漢中古城的標志性古建築。登樓遠眺,四面雲山,如展畫卷;俯視城區,樓台林立;環顧庭院,古樹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樓,使人心曠神怡,追往撫今,感慨萬千。望江樓高約17.5米,登樓可以眺望漢中市全貌,此樓歷代多有損毀,現存為民國四年重建。望江樓是一座八角寶塔形建築,分三層。從正面可見一副對聯:「漢水東流幾千里,秦雲北望第一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e87fc0100gr21.html
這是我的博客,裡面有詳細介紹,還有我自己照的古漢台的照片
㈦ 漢中在哪
漢中位於陝西省南部,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轄漢台區、南鄭區、城固縣、留壩縣、勉縣、佛坪縣、略陽縣、寧強縣、西鄉縣、鎮巴縣、洋縣2區9縣。
(7)漢中市西漢三遺址在哪擴展閱讀:
漢中歷史:
漢族以前被稱為「華夏」族,戰國時代秦國設漢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漢中由此而得名,為後來秦統一後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楚漢戰爭時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漢軍」,駐扎在漢中後劉邦率漢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首先佔據關中,進而統一天下,定國號為「漢」。
強盛的漢帝國為反擊匈奴入侵,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的,慘烈的戰爭,強悍的漢軍鐵騎大規模追擊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數千里,甚至翻越了蔥嶺,使當時非常強大的匈奴屢次遭受重大打擊,最後灰飛煙滅,極少數殘余遠遁歐洲,致使「漠南無王廷」當時各國震動,談漢色變。
由於空前強大的漢軍在西域,中亞各地演繹了一百多年不敗的神話,使漢軍,漢人威名遠播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強大的漢帝國用鐵和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使其子民在異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聲說「我是漢人!」。
從此以後,無論中原華夏後裔怎麼改朝換代,人們都稱其子民為漢人,這就是漢民族的來歷。
華夏族是個逐步融合化擴大化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著古藏緬族,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北部居住著夏族(首都今寶雞市),晉南關中洛陽一帶居住著華族(首都今淮陽縣),淮河以南和漢江流域居住著蚩尤的先人。
公元前2700年夏族領袖黃帝東進,戰勝華族領袖炎帝,並在今新鄭縣定都,後來二族將漢江和淮河的領袖蚩尤滅掉,占據整個中原,華夏二族逐漸融合成華夏族。禹的兒子啟破壞禪讓制,建立了聯邦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縣,這是華夏族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
夏國所直屬的領土只包括中原和晉南,夏族老家黃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經被藏緬族和吐火羅人占據,遺留在當地的夏族接受異族的殖民統治。
漢代,華夏族與南蠻融合成漢族,漢族形成。從此綿延至今!隋朝時,鮮卑族融入了漢族,形成新漢族。新漢族與漢代漢族文化上、血緣上一脈相承,沒有太大差別,但差別還是有的,你可以看一下漢賦與唐詩的差別。
㈧ 古代漢中是現在的哪個地區
古代的漢中指的是陝西省漢中市。
漢中市,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位於陝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
漢中的歷史發展如下:
1、約120萬年前,在漢江沿岸的今梁山鎮龍崗寺地區就有古人類活動,龍崗寺遺址是我國發現的為數不多的超過1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存。龍崗寺古人類遺址公園的文化面貌接近北首嶺中期前段,屬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較早的階段。
2、夏代,境內有褒國。《國語·鄭語》及《史記·周本紀》中均記有夏末褒國國君化龍故事。褒國地望約在今漢中地區中部漢江以北、秦嶺以南一帶。
3、商代:此地屬褒國(漢江以北)及古蜀國(漢江以南)。
4、西周先後屬梁州、雍州。境內仍有褒國,為周朝「南國領袖」,又稱周南(國務院公布漢中為歷史文化名城,稱漢中上古時期為周南)。
5、春秋戰國時,漢中境內為南鄭地,先後分屬於秦國、蜀國。
6、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前451年,秦國進攻南鄭,蜀人一時手忙腳亂,人力糧草等補給供應不上,丟失了南鄭,秦左庶長修築南鄭城。蜀人在其後的10餘年時間里,不斷集結兵力反攻,最後將南鄭艱難奪得。
公元前387年,秦國再度大舉進攻蜀國,奪取南鄭,但不料,蜀國再次反攻,占據南鄭。
公元前312年,秦攻楚,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設南鄭縣(今漢中市漢台區境內),西漢初郡治遷至西城縣(今安康市漢濱區境內)。東漢初郡治復還南鄭縣(今漢中市漢台區境內)
7、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刺史部。漢中郡隸屬於益州刺史部。
8、東漢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遷南鄭(在今漢中市區)。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據漢中,仍設漢中郡。
9、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漢,分梁、益二州,梁州領八郡,治於南鄭。
10、晉太康十年(289年)改設漢國,不久即廢。
11、南北朝時,漢中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蕭梁、西魏、北周,境內設梁州、興州(今略陽縣)、洋州(今西鄉縣),並僑置秦州及70多僑縣。
12、隋初,境內仍置梁、興、洋州,後改為漢川郡、順政郡、洋川郡。
13、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年(627年),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
14、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唐、後蜀先後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
15、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即「峽路」,路治夔州今重慶奉節)。熙寧五年(1072年)設利州路(川峽四路之一)及所屬興元府,治所均設於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
16、南宋紹興十年(1141年)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兩路,東路治設於興元(漢中),西路治設於興州(略陽);後利州東、西路幾經分合。
17、元代為了加強對四川地區的控制,設興元路於漢中,為隸屬於陝西之始。
18、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為府,設漢中府。
19、清代設陝安道於漢中,轄漢中府、興安府(今安康市)。
(8)漢中市西漢三遺址在哪擴展閱讀
漢中北依秦嶺,南頻巴山,中部為漢中盆地。漢中盆地是中國著名的糧倉,也承載著漢中絕大多數的人口。這里是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江河分水嶺,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並因此造就了物種的多樣性。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
㈨ 想知道: 漢中市 第三號橋 在哪
漢台城區漢江段下游4.5公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