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坡村遺址
❶ 溫州古文化遺址
首次於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發現,後在許多地點又陸續發現。
80年代以來通過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查明境內二區九縣[市]均遺有古文化遺址,計達百餘處,主要分布在甌江、飛雲江及其支流兩岸,大多依山傍水。
溫州古文化遺址大致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階段,除少數早期石器磨製欠精、器面留有錘擊痕跡外,大多數石器磨製精緻,已採用打、磨、琢兼施技術;陶器主要有夾炭陶。與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以樂清白石遺址為代表。後階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較簡單,其錛類石器橫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質陶、彩繪陶和印紋硬陶等。與福建閩侯曇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這類遺址的發現約占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馬嶼牛頭頸等遺址為代表。
1.白石遺址
在樂清白石鎮白石溪楊柳灘溪床下二三米深處。系沖積形成的遺址。
2.大坪遺址
在瑞安北龍鄉大嶴村北龍山北麓。北龍鄉在飛雲江口外一島嶼上。
3.下湖墩遺址
在泰順百丈鎮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圍約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發現。
4.山前山遺址
在瑞安碧山鎮街路村,南臨飛雲江,面積約250×50米,遺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東南山坡最為豐富。
5.牛頭頸遺址
在瑞安馬嶼荊谷鄉山頭上村牛頭頸山中段,北眺飛雲江,1961年發現,范圍約6000平方米。遺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6.鶴嶼山遺址
在瑞安仙降鎮下社村,與山前山遺址隔江相對,1971年發現,面積約10000平方米。
7.獅子崗遺址
在泰順司前鎮前村,1986年發現,面積約8000平方米。山頂-壕溝斷面和東面山坡遺物較豐富。
8.仙堂山遺址
在蒼南橋墩鎮仙堂村北海拔40餘米山坪上,1985年發現,面積約3500 平方米。.
❷ 深圳境內的考古遺址
咸頭嶺遺址,位於深圳市東南部大鵬街道辦事處咸頭嶺村, 面積30000平方米。出土遺存有新石器時代和商時期的,其中新石器時代的遺存最為重要。根據碳十四測定的數據,該遺址應距今7000―6000年。
屋背嶺遺址,位於深圳市南山區西麗街道辦事處福光村村後,商時期墓葬群,共有墓葬94座,分布密集。均屬小型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壙較小,骨架無存,葬具不詳。
鐵仔山古墓群,位於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臣田鐵仔山公園南坡,被稱為國內規模最大、橫跨歷史朝代最多、埋葬最為密集的古代墓葬群,共發掘出漢代至明清時期墓葬300多座。
❸ 山西呂梁臨縣遺址有哪些
臨縣有個日本人開過赤嘟會的地方——叫官卯上;
臨縣名山——真武山;
臨縣磧口——古鎮;
臨縣劉家會村——文昌廟、廣嚴寺、狐妖山、二十一畝疙瘩、差卷台、長里哇、前塌、果子樹溝等。
名稱 地點 時代 面積
新化村遺址 臨縣雷家磧鄉新化村北1公里 夏商、東周 25萬
許家峪遺址 臨縣許家峪鄉許家峪村北1公里 夏商、東周 4千
吳家灣遺址 臨縣曜頭鄉吳家灣東北 新石器、夏商、戰國 6萬
宋家圪台遺址 臨縣曜頭鄉宋家圪台村東 新石器、夏商、戰國 1萬5千
林家圪垛遺址 臨縣林家坪鎮林家圪垛村東南 夏商、東周 2千
白家坂遺址 臨縣劉家會鎮白家坂村西南 新 石器、夏商、東周 2萬
郝家坡遺址 臨縣白文鎮郝家坡村南300米 商、東周 5千
木椿峪遺址 臨縣白文鎮木椿峪村東150米 新石器、東周 1萬5千
白文遺址 臨縣白文鎮白文村東南800米 新石器、東周 2萬5千
郝峪塔遺址 臨縣曜頭鄉郝峪塔東部 新石器、東周 9千
沙垣村遺址 臨縣林家坪鎮沙垣村東300米 新石器、東周 2萬
歧道村遺址 臨縣歧道鄉歧道村東 東周 3 萬土
地廟遺址 臨縣歧道鄉歧道村南400米 新石器、東周、 漢 8千
前曲峪遺址 臨縣曲峪鎮曲峪村東南400米 東周 8千
榆林村遺址 臨縣木瓜坪鄉榆林村西 東周 6萬
大和村遺址 臨縣木瓜坪鄉大和村東 東周 1萬
大有頭遺址 臨縣城庄鄉大有頭村東南300米 東周 6
萬塔地遺址 臨縣城庄鄉城庄村西南500米 東周 1萬5千
赤崖會遺址 臨縣城庄鄉赤崖會村西南 東周 2萬
雷家磧遺址 臨縣雷家磧鄉雷家磧村西南 東周 2萬
崔家坪遺址 臨縣三交鎮崔家坪村西 舊石器、新石器、東周 8千
小塔上遺址 臨縣雷家磧鄉小塔上村北800米 春秋 1萬
塔上地陶窯遺址 臨縣白文鎮張家灣東北 新石器、戰國 6百
石家塔遺址 臨縣城庄鄉石家塔村東南300米 戰國 1萬5千
前塔嶺遺址 臨縣城庄鄉城庄村西南500米 戰國 2萬
堯子坡遺址 臨縣車趕鄉堯子坡村 戰國 8千
城庄村遺址 臨縣城庄鄉城庄村南200米 新石器、戰國 3萬
烏突戍古城址 臨縣曜頭鄉郝峪塔村東北300米 戰國 200萬
劉家會古城址 臨縣劉家會鎮劉家會村東1000米 戰國 100萬
❹ 穆桂英掛帥的穆柯寨遺址
穆桂英掛帥的穆柯寨遺址在:
穆柯寨在山東省肥城市。穆柯寨位於山上,地形十分陡峭。附近百姓家家戶戶都知道穆桂英的故事。
❺ 靜樂縣歷史遺址及墓葬
遺址
編輯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於考古學概念。遺址的特點表現為不完整的殘存物,具有一定的區域范圍,很多史前遺址、遠古遺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如寶雞北首嶺遺址(距今7100_+140年)、西安半坡遺址(距今6000多年),烽火台等。
中文名
遺址
外文名
ruins,relics
所屬范疇
考古學
定 義
人類活動過的遺跡
分 類
文物考古歷史
目錄
1 簡介
2 詞語
▪ 基本解釋
▪ 詳細解釋
3 舉例
4 分類
▪ 舊石器地點
▪ 夏商周都邑地點
▪ 古代手工業地點
簡介
編輯
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於考古學概念,既包括人類為不同用途所營建的建築群體,也包括人類對自然環境利用和加工而遺留的一些場所。遺址的特點表現
遺址
為不完整的殘存物,具有一定的區域范圍,很多史前遺址、遠古遺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下的遺址的發現多與人類活動有關,如:農業生產、建築工地施工等;很多古代遺址屬於探險發現。古代城市、古代建築遺址多為殘垣斷壁,各種生活用品表現為不殘破和不完整,但可以通過考古和人類學研究尋找人類生活軌跡。很多遺址屬於戰爭、災難之後的遺存。遺址為文物,屬於文化古跡。因而在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工作中備受重視。
人類在史前生活的遺存稱為「史前遺址」;
人類文明以後,歷史年代久遠的遺存稱為「古代遺址」;
歷史年代不久遠的遺存多屬於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為紀念地。
遺址為文物,屬於文化古跡。
●人類在史前生活的遺存稱為「史前遺址」。
●人類文明以後,歷史年代久遠的遺存稱為「古代遺址」。
●歷史年代不久遠的遺存多屬於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為紀念地。
●用於命名整個史前文化的遺址,被稱作命名遺址。
詞語
編輯
詞目:遺址拼音:yí zhǐ
基本解釋
古人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或寺廟等建築基地。
古城遺址
英語:ruins;relics
詳細解釋
亦作「 遺阯 」。指年久被毀的建築物所在的地方。
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下》:「今台無遺址,溝池已平。」
遺址
唐劉禹錫《山陽城賦》序:「 山陽故城,遺址數雉,四百之運,終於此墟。」
宋梅堯臣《和劉原父舍人樂郊詩》:「舊池堙猶窳,遺址巋不平。」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京師廣安門內 慈仁寺 ,乃古 雙松寺 遺阯。」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二章:「 北磨石岔 一條小溪旁邊,有一座茅棚的遺址。」
舉例
編輯
半坡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
遺址掠影 (12張)
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分類
編輯
(按年代)
舊石器地點
人類起源於地質年代的第三紀末,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相當於更新世時期。中國當前所知人類化石產地和舊石器地點共計200餘處,除新疆、海南兩個省(區)外,各地都有發現,特別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分布很廣。這些地點的地層堆積,主要有 3種類型:
①河湖相堆積。元謀猿人遺址是一處典型的地點,沉積物以粉砂亞粘土和粘土為主,猿人化石和石器出自沉積層的下部。丁村遺址和水洞溝遺址,是在黃土底部的砂礫層中發現人類化石和石器。
②土狀堆積。北方是在黃土層下的紅色土層中發現人類化石和石器,藍田猿人遺址的公主嶺、陳家窩村兩地點都是如此。南方則在耕土層下的紅土層中找到石器或化石。
③洞穴堆積。最有代表性的周口店遺址,第 1 地點(即北京猿人產地)為長約 140米、寬約 20米的巨大山洞,角礫岩堆積厚達30餘米。金牛山遺址、和縣猿人遺址、穿洞遺址等地點,也是比較典型的洞穴堆積。另外,大窯遺址是廣泛分布於山坡沖溝的石器打制場,臘瑪古猿化石地點則在第三紀褐煤層中發現古猿化石。[1]
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包括住地和葬地。廣大平原地區的古遺址,常位於河流轉彎或兩河交匯處。西北黃土高原的古遺址,由於河床沖刷下沉的關系,多在距現今河床和村莊較高的二級台地上。江淮等河網地帶的古遺址,常見於地勢高亢的土墩 (堆)。靠近海濱和河湖岸邊的古遺址,因其堆積物中包含大量的貝類介殼,在考古學上被稱為「貝丘」遺址。
中國目當前所知新石器時代遺址總計約有1萬余處,其中作過發掘的近千處。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①新石器時代主要考古學文化的發現地。例如:河北武安的磁山遺址為磁山文化發現地,河南澠池的仰韶村遺址為仰韶文化發現地,西安半坡遺址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發現地,甘肅臨洮的馬家窯遺址為馬家窯文化及其馬家窯類型發現地,青海民和的馬廠塬遺址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發現地,山東泰安的大汶口遺址為大汶口文化發現地,山東章丘的城子崖遺址為龍山文化發現地,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為中原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發現地,湖北京山的屈家嶺遺址為屈家嶺文化發現地。
②保存較好的住地或葬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范圍往往很大,面積幾萬、幾十萬以至幾百萬平方米。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都由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墓葬區組成,居住區的房屋環繞中心廣場排列,周圍又有人工挖掘的濠溝。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發掘的房屋基址多達 240座,前仰韶階段和仰韶文化早、中期為半地穴式建築,仰韶文化晚期則為地面建築。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適應江南水鄉的地理條件,發現的主要是木構干欄式建築。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的中心區域,有女神廟和積石群,分布范圍 200多萬平方米。河南淮陽平糧台古城遺址及其他龍山文化晚期城址,則是中國最早的城市遺跡。
夏商周都邑地點
夏商和西周王朝的統治中心,都在黃河中游地區。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和鄭州商代遺址,均屬商代前期,都發現長、寬各1000多米的城垣以及成組的宮殿基址和其他重要遺跡。商代後期的安陽殷墟,包括宮殿宗廟區、王陵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住地及其墓葬區等,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等商代方國遺存,文化面貌既有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又有明顯的地方特色。西周時期的周原遺址和豐鎬遺址都曾發掘大型建築基址、較多的墓葬以及青銅器窖藏等。應屬周初燕國都城所在的北京琉璃河遺址,包括規模不大的城址和貴族墓地,有的大墓出土了記載燕國早期史實的有銘銅器。
東周列國都城遺址
幾乎都建在鄰近大河的沖積平原上,保存情況一般較好:臨淄齊國故城、曲阜魯國故城、侯馬晉國遺址、禹王城遺址 (魏國早期)、鄭韓故城遺址、趙邯鄲故城、燕下都遺址、秦雍城遺址、楚紀南故城以及中山古城遺址、薛城遺址等。一般周長達10餘公里,有夯築城垣二重,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宮殿集中在一定的區域,並築有宮城。布局情況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①宮殿區被郭城包圍,例如曲阜、薛城、禹王城等;
②多數城址宮殿區在郭城的一角或一側,城內或周圍還有各種手工業作坊遺址。
秦漢及以後城市遺址
秦漢及其以後時期都城最集中:秦咸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鄴城遺址(曹魏、十六國、東魏、北齊)、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北宋東京城遺址、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上京會寧府遺址、金中都遺址、元上都遺址、元大都遺址等處。通過勘察,大部城址的城垣范圍城門位置、主幹大道以及宮殿區、里坊和其他重要遺址的分布情況已基本清楚。兩漢時期的長安和洛陽,宮城約佔全城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基本上屬於帝王和貴族的專用城市。大約從曹魏鄴城開始,都城布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唐代的東西兩京,宮城和皇城約佔全城十分之一,已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都城由宮城和外郭二重演變為由宮城、皇城和外郭三重組成。宮城由包括多處並分布在城區南部演變為集中於城區北部和中部,並以南門為正門,門前大街為全城的中軸線。居民區和商業區則由位於城區北部改為位於城區的南部,區劃和排列也由不規整趨於規整。歷代都城城內及其附近的重要遺址,作過大規模發掘的頗為不少,例如:秦咸陽的宮殿遺址、漢長安的未央宮遺址、武庫遺址和王莽九廟遺址、洛陽的東漢靈台遺址、北魏永寧寺遺址、唐長安的大明宮遺址、興慶宮遺址、青龍寺遺址和西市遺址等。
秦漢及以後時期的地方城邑遺址遍及全國各地,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城邑、長城及其沿線的烽燧,在歷史研究和考古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漢代的如崇安漢城遺址、西海郡故城遺址、樓蘭故城遺址以及居延遺址、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唐代的如西北的北庭故城遺址、高昌故城和雅爾湖故城,西南的太和城遺址(南詔),東北的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還有東北地區漢代以後的高句麗前期王都丸都山城、金代蒲與路故城遺址等。它們或為邊陲重鎮,或為方國都城,在建立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在歷史上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西藏阿里地區的古格王國遺址,現有建築群殘跡數量之多,各類遺跡、遺物保存情況之好,都是已知古遺址中甚為罕見的。
望採納
❻ 龐家堡鎮的抗戰遺跡
在龐家堡的山上,還保存著戰爭年代完整的炮樓、碉堡等歷史見證。同時,日專本侵略者霸佔龍煙鐵屬礦的8年間,殘忍殺害數萬人礦工,紅石山山溝被礦工屍體填滿,形成駭人聽聞的萬人坑,俗稱肉丘墳。在抗日英雄何金海的家鄉壩口村南坡建有何金海烈士紀念碑。宣化區和龐家堡鎮政府對這些紅色旅遊資源進行了深入整理、挖掘和重新規劃。抗戰遺址、地下長城和紅石山愛國主義教育博物館將生動再現歷史,發揮其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從而更加深刻地喚醒人們對歷史、現實的再認識,凝聚人心和力量,為龐家堡的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❼ 在我國境內發現的遠古人類遺址主要有哪些
1、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約70-2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北京猿人是生活在遠古北京周口店,屬於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類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種自然力的能力。
2、 元謀人:發現於1929年5月,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
3、 丁村人:遺跡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 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 因發現於中國北方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包括1954年發現的3 枚小孩牙齒和1976年發現的一塊小孩頂骨殘片。1954年進行大規模發掘時在汾河東岸共發現十個石器地點,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發現了新的石器地點。
4、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
5、 河套人: 我國新人化石。1922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河河岸砂層中發現。
6、柳江人 :我國新人化石。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縣通天岩洞穴中發現,故名。
7、 麒麟山人 :我國新人化石。1956年在廣西來賓縣麒麟山洞穴內發現,故名。
8、 資陽人 :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1951年在四川省資陽縣城西黃鱔溪修建鐵路橋時,在橋墩基坑中發現。
9、 峙峪人 : 1963年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工作者在朔城區峙峪村北的黑駝山腳下,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這處遺址距今約兩萬八千年,1965年被確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十坡村遺址擴展閱讀:
西藏古人類遺址
人類的棲息,繁衍總是選擇在自然條件比較好的環境里,像西藏這樣大高寒地區,一般想像中,人類不需要到那裡去,至少,毋須很早以前就去了。可是,事實上,據考古發現,5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已在那裡活動了。
1966年7月-8月間,珠穆朗瑪峰綜合科學考察隊在喜馬拉雅山聶拉木縣亞里村南面,中尼公路和波曲河的東側,海拔4300米的河流階地上發現一件打制的石核和石核刮削器,以及20多件用燧石,玉髓,水晶製作的細石器。
隨後,又在中尼公路上羊圈(第九道班)東南約1千米的地方,朗弄曲河左側的階地上(海拔4900米),撿到3件打制石器。由於當時再進一步說明時代的材料不夠,認為大約是全新世初期的物件,那麼,也說明距今1萬年前,西藏就已經有人類活動了。
到1981年,隨著西藏考古發掘工作的收獲,可以斷言,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類的足跡就已經到達那裡了。
1964年,青藏科學考察隊在定日東南10千米的蘇熱,在第二級階地上發現49件石片和用石片做的刮削器及尖狀器。
這些石器的加工方法,於東北地區舊石器中期或晚期的石器頗為相似,但與鄰近的印度聶瓦斯早期或晚期的文化不同,定日石器的特點,可以從中國猿人使用的石器中找到祖型,由此推測,當時的西藏人是從內地遷去的(這批石器雖然發現較早,但研究較晚)。
1976年,在藏北3個地點也發現舊石器100多件,其中盧令地點的最有意思,有各種的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和尖狀器。製作比較精緻,刃口比較薄銳,刃緣也較勻稱,頗顯示其進步性質。其文化面貌頗與寧夏水洞溝(河套人時期)的舊石器相似。
與印度聶瓦斯晚期巴基斯坦索安晚期文化也有類似之處,似乎這里是喜馬拉雅山南北兩坡兩處文化交流的結合地。
至於細石器,分布很廣,已發現25個地點,分布的范圍:北緯28度15分-34度47分,東經82度0分-88度41分。海拔4600米-5200米不等。共獲細石器265件,有契形石核,錐形和半錐形石核,柱形石核,刮削器,雕刻器,尖狀器等。
在這縱橫千餘里的細石器分布區內,所見到的石器面貌,基本上一致。研究者認為,這些細石器與青海,新疆南部所見到的細石器是同類的,因此認為,約在四五千年前,游牧部落早就在西藏廣袤的范圍內活動了。
❽ 范縣的遺跡與遺存
十字坡遺來址 十字坡遺址,自位於范縣城南一公里(新區以北),遺址北依古金堤和孫二娘故里英桃園村,南臨黃河,東三里是張青的家鄉張青營村,東北六十公里處是武松打虎之地景陽崗,正東六十五公里是水泊梁山,西五里和春秋戰國時期孫臏誘殺龐涓的馬陵道道口村相望。
在北宋時期,「十字坡」為順河大街,當時人煙稠密,道通東西南北,並有定期的集會,車水馬龍,較為繁華,因此孫二娘就開店於此。《水滸傳》中的「武松打店」一事就發生在此地,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
一九五八年以前,這里原有龜座殘碑一通,碑刻「十字坡」三個大字尚可辨認,大躍進時期,將此碑運到臨黃堤作為廢石墊入堤壩之上。同時,遺址的周圍碎石爛瓦到處都是,由此可知,這里便是當時的集會建築。但由於此遺址緊靠金堤河岸,天長日久,原址遺物淹沒於河中,付於流水。
此地久負盛名,前來參觀弔古者屢屢可見。後因交通需要,一九七三年在此遺址的西側建起南北大橋一座,我縣人民為緬懷此地,將此橋命名為「十字坡大橋」,現已是范縣的重要文物保護景點。
❾ 江門五邑地區哪裡的古代村落遺址保護得最好
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是一個開基久遠、歷史文化內涵非常豐富而且至今保護較為完好的古村落。村內現存明、清、民國各個時期的古建築,其中羅氏大宗祠、護城牆、羅貴墓以及五部堂等建築為其代表作。 據專家學者們考證,在南宋紹興元年(公元一一三一年),由於南雄珠璣巷人滿難以為生,由一名叫羅貴的人帶領三十六姓共九十九戶人家攜妻帶子遷徙至此。這一批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耕作技術和文化,為珠江三角洲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子孫繁衍,構成珠江三角洲居民,據估計,其後代總數有二千多萬人。如果加上移居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後裔,總數大約有四千多萬人。良溪位於棠下鎮區棠下圩西北部約3公里的山坳里,東鄰沙富、虎嶺、南接中心等村委會(古稱鄉),西面和北面與鶴山市雅瑤鎮接壤。良溪屬山地丘陵地區,以將軍山最高。鶴山的兩條山水——泥河、沙河流經這里,河寬約10米,流入天沙河經江門市匯入西江。山青水秀,環境幽雅。良溪周圍地勢低窪,田園常被洪水淹沒。這里長滿蓈草,最早在這里建村居住的人,稱之為「蓈底」(即今良溪村北里巷)。到元末明初,蓈底人始在西江邊築起圍堤阻隔西江水流入,低濕之地逐漸乾涸,後人辟為屋地及農田。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後,村人依「蓈底」諧音,雅稱「良溪」,又稱「良底」,寓意「良才大用,溪水長流」。
良溪面積8.33平方公里,居民500多戶,約1700人。下轄良北、良中、良東、佛寧、大亨、北坎共6條自然村。聚落沿坡地分布,呈階梯塊狀。有稻田523畝,魚塘1012畝,主種水稻,兼種花生、紅煙。
關於良溪古村落的建立,有多種說法:
其一,《江門市地名志》載: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謝姓先祖從南雄珠璣巷遷往蓈底,隨後羅姓97人來此居住。
其二,北宋年間,南雄珠璣巷有一姓謝的人首先來到龔坑裡結廬耕種,建成一村,名「謝坑村「,它就是今良溪村崇仁里。
其三,良溪人說法,見於良溪村委會編纂的《羅氏貴系源流》。它與羅貴南遷事件有直接關系。羅貴生於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因天災地劫,糧食作物失收,加上人滿之患,更增加了謀生的困難,因此貴祖與同里諸姓相議,有志南遷,舉公為首領,向州縣申報,取得通關文獻。是年正月十六日,貴祖率36姓97家人從珠璣巷起程,於四月十六日到達岡州蓈底時,蒙土人龔應達接應,會同赴縣立籍繳引,蒙批准增立圖甲,以定戶籍。
羅貴南遷時,攜帶原配金氏所生5子,到蓈底後續娶田氏,再生4子,又收養了侄兒做兒子,合共10個兒子。羅貴一家及同來者,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結草為廬,墾地種糧,圍堤截水,勤耕苦作,歷27代傳人,逐漸將良溪建成為今日的富饒之鄉,聚居有羅、胡、葉、廖、謝等姓氏的著名古村落。今良東、良中、良北三條自然村,就是羅貴為首的羅姓逐步建立起來的,是良溪鄉的「核心」部分,這里的古建築及文化遺存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