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家遺址
❶ 昂昂溪遺址的考古發掘
昂昂溪遺址是由若干沙丘組成的出土典型細石器的遺址群。 文化遺存時代為新石器時代,代表著早晚兩個不同時期。
昂昂溪鎮附近有很多沙丘,高數米至十餘米不等,沙丘之間是窪地,遺址就分布在沙丘上,迄今共在四個沙丘發現有文化遺物。
1928年,遺址被時任鐵路員工的俄國人路卡徐金發現(在第一座沙丘上發現了一座墓葬)。
1930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首次在五福遺址發掘(對這座墓進行試探性發掘時,又在該墓的北邊發現了一座墓葬),出土了大量小型壓琢石器、陶器、骨器和裝飾品等有科學價值的文物,並於1931年發表了《昂昂溪史前遺址》的論著,開始了嫩江流域的史前文化研究。
1949年以後,在其附近地域又陸續發現多個同類遺址,使這個遺址群的遺址總數達39處;同時又出土了大量精琢石器、骨器和陶器,以及灰坑和墓葬等遺跡,這些充實了遺址的內涵。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僅在1980年對昂昂溪遺址進行過一次挖掘,且挖掘面積較小。2010年4月,中國社科院及黑龍江省的考古專家聯合對昂昂溪滕家崗遺址進行初步勘探,確定了2個考古挖掘點,7月開始發掘,11月底結束,共發掘古墓葬9座,出土100餘件珍貴文物,出土獸骨、蚌殼、魚骨等大量動物骨骼,在後期室內文物整理中復原陶器一件。
從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石器可以分為三類,即細石器、大型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其中以細石器為最多。細石器有鏃、尖狀器、刮剝器、刀形器和梯形石片等。石鏃的原料為隧石和石髓,多數為凹底的三角形,少數為桃核形。梯形石片是鑲嵌在刀柄上使用的。磨製的石器有網墜、刀和盤狀器等。
骨器主要是槍頭和魚鏢,大型的長16.4厘米,每個有一列倒刺,在柄端穿孔以便捆綁在長柄上使用,這類漁獵工具在昂昂溪遺址發現較多,同時在遺址發現很多動物的骨骼,包括鹿、豬、狗、兔、鳥、魚、蛙的骨骼,表明漁獵經濟在當時經濟生活中占居有主要地位。
陶器均為手制的,灰褐色,火候較低。器形簡單,基本上只有小口罐和帶流缽兩種,紋飾也很簡單。
❷ 馬丘比丘遺址為什麼叫「古老的山巔」
另一處印加古城是位於庫斯科城西北約70公里處的馬丘比丘遺址(MachuPicchu)。馬丘比丘在印專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屬,它建在安第斯山西南部兩座險峰之間的一個馬鞍形山脊上,由於所在地實在是十分陡峭,入浸的西班牙人居然一直都沒有發現它的存在,直到1911年才被考古學家所發現。
❸ 廈門的歷史遺址有哪些
南普陀寺、廈門北辰山、梵天寺、胡里山炮台、曾厝垵
❹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遺跡在哪裡
最古老不好界定。按朝代給你排下去好了。(全是手打,親身經歷或很有價值,希望能得到懸賞分)
商朝:殷墟,在河南安陽,是華夏族的遺跡(符合你要求,漢族的前身),主要就是甲骨文一類。周朝:主要看春秋戰國,春秋戰國保留下來的大多是墓葬,比較有名的是曾侯乙的墓,他墓中編鍾現在在湖北省博物館,你可以去看一看,還有很多銅車馬。地面建築基本是別想看到了。
秦朝:秦始皇陵(也就是個土墩,但是兵馬俑要看下的,確實不錯)
漢朝:西漢的皇帝都埋在西安,比如漢武帝的茂陵,但是也基本就是黃土墩(兩千年該砸的盜的都差不多了)。
南北朝:北朝三大石窟,我只去過雲岡,應該來說,還是很值得看的,其實是鮮卑人最早搞得,但是這些少數名族慢慢都被漢化了。後期造像風格基本是漢化的。南朝可以去紹興看看王羲之的祠堂還有蘭亭。
唐朝:西安有皇帝們的墓,比如乾陵,武則天的無字碑就在那裡,不過其實也沒什麼,唐朝據現在也要一千多年,所以地面建築基本無存。有一些古代寺廟什麼的還能保存下來,你可以看到唐朝的建築風格,比如大雁塔,雖然是後期修造,但是建築風格是沒什麼變化的。如果你留意就會看到唐朝的建築和明清是多麼迥然不同,如果有條件,建議去日本的京都,那裡有真正唐朝的建築。我在正定去過一個寺廟,大殿什麼的保存的不錯,是隋朝開皇時期始建的。風格基本是隋唐原樣。(主要是斗拱什麼的)
五代:杭州的六和塔、保俶塔這些都是五代始建的,蘇州虎丘塔也是。都很值得去一下。
宋朝:宋朝的可以多看看蘇杭這邊,比如紹興的沈園(陸游唐婉相遇的地方)。
明朝:如果想看漢族的遺跡,建議多看看明朝(時間比較近,也就六百來年,文物古建保存的比較好,現存能見到的大多是明朝),十三陵去看看吧(我最近也想去趟十三陵,以前去過了,最近想全看一遍,不是跟團那種,我從來不跟),南京的孝陵(朱元璋的陵墓),鍾祥的顯陵(我去過的保存的相當完好的明朝遺跡,就是位置比較偏),其他蘇州園林大都是明朝始建的。山海關(明朝滅亡的門),其實還很多,我去的挺多也一時想不起了,一個一個說說好久,就這么多吧,要是有興趣,你問我,我在詳答。
❺ 封丘境內的兩座歷史遺跡
封丘縣古為兗州或豫州地域,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炎黃系統的羌族就生活在這里。據《唐·宰相世系表》記載,羌族姜鉅因佐黃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戰有功,在公元前21世紀,夏啟立國、姜鉅的後人姜封父被封為諸侯,食邑於封丘,並建立民族封幫稱為封父侯國。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克殷,封父民族侯國被看成殷商頑民賜於魯公伯禽為奴,全族遷往山東。西周建立,封丘為康叔封地。由於封丘地處兩濟要沖,北扼燕趙咽喉,南鎖大梁門戶,地理位置優越,為水陸交通樞紐,春秋戰國時期,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為衛國封地,戰國初期屬韓。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宋、韓兩諸侯國發生黃池之戰(今荊隆宮鄉桑園村東),宋桓公奪黃池於韓。公元前254年,趙伐衛,攻佔衛國的戚城,此時,封丘為三國宋、衛、趙合占。公元前242年,秦攻下韓的平丘等12城,建立東郡,從此封丘屬秦。公元前207年,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兵敗延鄉(封丘縣城內),遇翟母贈飯解危,突圍西遁,得免於難。漢立國,劉邦為感翟母進飯之德,將延鄉建制改為封丘縣,不久又在封丘縣東南部置平丘縣。漢元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劃全國為13部,封丘屬兗州部陳留郡。漢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封光祿大夫王遷為平丘侯,平丘為侯國。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平丘侯國改為平丘縣。到東漢、三國時仍屬兗州部陳留郡。西晉初,撤銷平丘縣,合並入封丘。南北朝時,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撤封丘歸並酸棗。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恢復封丘縣建置。北齊高洋建國(公元550年)二廢封丘。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復。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廢封丘,置守節縣。公元619年,恢復封丘縣建置。唐初,封丘屬河南道,汴州陳留郡。五代襲唐制。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率兵駐扎陳橋驛,發起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開創了大宋王朝300年基業。宋代,屬京畿路開封府。金歸南京路開封府。元屬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明屬河南布政使司開封府。清因明制。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劃歸衛輝府。辛亥革命後廢府制,封丘縣直屬河南省,民國五年(1916年)省下設道,封丘歸河北道。民國十三年(1924年)撤道歸省。民國二十一年全省劃分為11個行政區,歸第四行政區。民國二十六年日寇占據封丘,日偽在省下設道,歸豫北道。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仍恢復原建制,封丘仍屬第四行政區濮陽專員公署。1949年歸平原省濮陽專署。1954年濮陽專署撤銷,劃歸新鄉地區。1986年,新鄉地區更名為新鄉市,屬新鄉市轄縣。 清順治十五年(1658)《封丘縣志》記載:封域廣八十里,袤六十里。縣境東止平丘,南止神馬,西止史固,北止居廂。民國二十六年(1937)《封丘縣志》記載:封丘廣七十五里,袤六十六里。
❻ 湖南有哪些文明遺址
主要史前文化遺址 - 玉蟾岩遺址、高廟遺址、城頭山遺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古 跡,分別代表了中華民族最早的稻作農業、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
❼ 深圳有哪些考古遺址
咸頭嶺遺址、屋背嶺遺址、鐵仔山古墓群、新安故城遺址、大鵬所城遺址。
1、咸頭嶺遺址
咸頭嶺遺址位於深圳市東南部大鵬街道辦事處咸頭嶺村, 面積30000平方米。該遺址是1981年在考古普查中發現的,出土的遺存有新石器時代和商時期的,其中新石器時代的遺存最為重要。根據碳十四測定的數據,該遺址應距今7000―6000年。
2、屋背嶺遺址
屋背嶺遺址是1999年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是商時期墓葬群,共有墓葬94座,分布密集。均屬小型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壙較小,骨架無存,葬具不詳。
隨葬品位置無規律,有的呈碎片散置墓中,有的顯系放置之前已殘缺。少者1件,多者5件,以陶器為大宗,有少量玉、石器。陶質較軟,極易破碎。
3、鐵仔山古墓群
自1983年以來,深圳市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鐵仔山南坡山腳下(今華寶飼料廠內)搶救發掘了漢代至明清時期的各類古墓葬130多座,發現了「熹平四年」(175年)的東漢墓,出土了東漢人頭印紋磚和銅鏡等一批重要文物。
4、新安故城遺址
新安故城(又名新安古城),位於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天橋北8米處(深南大道旁),佔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是目前深圳最具規模的歷史文物旅遊景點,又稱南頭古城,具有1730餘年的悠久歷史。
5、大鵬所城遺址
大鵬所城,位於深圳市東部龍崗大鵬新區大鵬鎮鵬城村,佔地約11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它是明清兩代中國南部的海防軍事要塞,有著600多年抵禦外侮的歷史,涌現了賴恩爵、賴信揚、賴恩錫、劉起龍、劉黑仔等一批傑出的民族英雄。
❽ 第一個發現馬丘比克丘遺址的是誰
「馬丘比克丘」來在源土著印第安人語言中意即「古老山頂」。相傳當年印第安人為對抗皮薩羅的血腥掠奪,將1575萬磅黃金埋藏在一座隱匿於安第斯山深山幽谷里的城市附近。後來西班牙人以及300多年來不少探險隊,都曾在群峰密林之中尋找過這座「古老山頂」上的城堡和這批失蹤的黃金,但不是徒勞往返,便是一去不復返,始終沒有發現任何蹤跡。悲觀者在失望之餘乾脆聲稱,根本不存在什麼「馬丘比克丘」。然而,1911年6月美國耶魯大學研究拉丁美洲歷史的年輕助教海勒姆·亞·賓厄姆卻發現了這座失蹤400年之久的古城。賓厄姆當年騎著騾子跋涉在安第斯山的羊腸小道上。一次,他投宿在烏魯班巴河畔的一家客店裡,店主無意間告訴他馬丘比克丘山中有一座廢墟,這使他興奮不已。第二天清晨,他在店主帶領下披荊斬棘,終於登上了山頂。他率領考察隊經過一年的發掘整理,使雲霧古城馬丘比克丘終於露出了真面目,成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名勝古跡之一。
❾ 重慶沙坪壩區的歷史遺址有哪些
東鄰渝北區、江北區和渝中區,南、西界九龍坡區、璧山縣,北接北碚區,緊鄰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北部新區。50餘年間,沙坪壩歷經5次區劃調整,目前區轄石井坡街道、童家橋街道、磁器口街道、山洞街道、聯芳街道虎溪街道,陳家橋街道,西永街道等13個街道,歌樂山鎮、井口鎮、青木關鎮、鳳凰鎮、回龍壩鎮、土主鎮、西永鎮等8個鎮。
中文名稱: 沙坪壩區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重慶市
電話區號: 023
郵政區碼: 400000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東部
面積: 396.2平方公里
人口: 90萬
方言: 西南官話成渝片、灌赤片、黔北片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機場: 江北國際機場
火車站: 重慶站
車牌代碼: 渝A
目錄
區情概況
自然地理地理簡介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區劃最新調整
經濟發展
工業概況
商貿服務中心商圈
專業市場
美食街
展望
綜合實力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工業經濟運行穩健
商貿與服務業提檔升級
重慶西部新城重慶大學城
西永微電園
鐵路物流園
文化教育幼兒教育蓬勃發展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普高教育持續發展
高等教育快速發展
城市規劃
交通旅遊區情概況
自然地理 地理簡介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區劃最新調整
經濟發展
工業概況
商貿服務 中心商圈
專業市場
美食街
展望
綜合實力 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工業經濟運行穩健
商貿與服務業提檔升級
重慶西部新城
重慶大學城 西永微電園 鐵路物流園文化教育
幼兒教育蓬勃發展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普高教育持續發展 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城市規劃交通旅遊展開 編輯本段區情概況
沙坪壩區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重慶市沙坪壩區是紅岩精神發祥地(渣滓洞、白公館)、抗戰遺址密集區,國共和談、百年學府、千年古鎮,融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岩文化於一爐。沙坪壩歷史上是與江津白沙壩、成都華西壩、北碚夏壩齊名合稱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壩;也是中國大後方四大文化區之一。全區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雲集了19所高等院校、 87所全市最好的中小學。全區90萬常住人口中有30多萬學生,8萬多科技教育工作者,是西部的人才聚集區。域內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城市發展繁榮興旺。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簡介
三峽廣場
沙坪壩區位於重慶主城區西部,東濱嘉陵江, 西抵縉雲山,幅員面積396.2平方公里。 區境中部歌樂山縱貫南北,東為沙坪壩,是重慶市的科教文化中心和工業基地,建成區面積35.26平方公里;西為梁灘壩,是農業、鄉鎮工業為主的地區,2003年重慶市大學城在這里動工興建;中部歌樂山是重慶市風景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綠寶石」之稱。 沙坪壩區地貌歸屬於川東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的一部分,全區呈丘陵、台地和低山組合的地貌結構。中部歌樂山海拔高度在550~650米之間,最高峰歌樂山雲頂寺海拔680.25米。嘉陵江由北往東南流經沙坪壩區19.3公里。氣候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熱量和水分資源豐富,最冷月平均氣溫7.8℃,最熱月平均氣溫28.5℃,年平均氣溫18.3℃,無霜期341 .6天,具有冬暖夏熱和春秋多變的特點。降水充沛,全年降水量1082.9毫米。中部歌樂山森林區年平均氣溫比山下低2℃左右。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的水量豐富。全區水體除嘉陵江外,梁灘河、虎溪河、清水溪、鳳凰溪、詹家溪、南溪口溪是區內較大的溪河。全區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歌樂山、中梁山地區,歌樂山森林公園1938年定名,2003年創建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重慶地鐵一號線小龍坎站
歷史沿革
沙坪壩從周朝的巴國屬地至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20世紀30年代初,沙坪壩隸屬於四川巴縣第一區,治所設於古鎮磁器口(龍隱鎮)。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大批學校、工廠、醫療機構遷入,沙坪壩從此人才薈萃,蜚聲中外。1938年2月6日,重慶大學、四川教育學院、南開中學、重慶電力煉鋼廠和由京滬平(北平)津等遷入該區的中央大學、國際廣播電台、中央研究院博物院、北平師范大學勞作專修科、葯學專科學校等科教文化機構及工業企業界、金融界發起創建重慶沙磁文化區。1939年劃入重慶建置重慶市沙磁區,成為戰時中國的文化區和重慶主要工業區。1950年建置為重慶市第三區,功能定位於文化區,1955年正
❿ 邱城遺址的考古
考古工作者曾對邱城遺址作過多次調查和發掘,弄清楚它的總面積約有三萬平方米,可分上,小,下三個文化層。其小下層疊壓在最底部,距今約六千多年,屬於馬家浜文化,不僅是這個遺址中年代最早的地層,也是堆積最豐富的地層。在這一層中發現了較大的建築遺跡,其居住面是由砂粒,蛤蜊殼,螺螄殼並和上粘上夯成的,其上有兩行並排的柱洞,每行四眼,洞內殘存有木柱,柱底墊有一塊叫「鑕」的木板。柱洞四周還發現有水溝的痕跡,據推測可能是木架草頂原始房屋周圍的排水溝,是為了適應南方水鄉的環境而採取的排水,防潮措施,在排水溝附近有石砌的長條形公共燒火溝。當時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器身較厚重,磨製較精,以背面弧突的錛和斜背舌形刃的穿孔斧最具特徵。有相當數量的鏃,鑿,錐,針等骨質工具。生活器皿多用陶器製作,以夾砂紅陶和外紅里黑的泥質紅陶為主。炊器全用夾砂陶製作,其中以外壁附有一道寬邊的腰沿釜最具特色,鼎以釜形鼎為主,鼎足根部常有雙目紋裝飾。食器和盛貯器,上述兩種陶質都有,就器形特徵來說,以喇叭形圈足豆和腹部有一對牛鼻式器耳的陶罐十分流行。還發現較多的動物遺骸,以牛、鹿、豬和魚類數量最多。在這一地層中,還發現了一件陶豬,製作手法簡練朴實,說明豬是當時人們很熟悉的一種動物。當時的人們巳過著定居生活,在經營原始農業的同時,兼營捕魚和狩獵,並且還織布,制陶和飼養家畜。 中層距今約五千多年,屬崧澤文化。石器以扁平穿孔石斧和長條形石錛為主。生活器皿多為黑陶,常見器形有鼎、豆、盉盉、缽、罐和杯,還有盉形器、觶,筒形器等,形狀規整,有些施有圓形和三角形的鏤孔圖案。製作技術較下層所出器物進步。 上層即城牆部分。南城牆全部用灰土築成,含有大量的印紋陶,釉陶、紅陶,有少量的青銅鏃,黑皮陶碎片、石器和玉器。城牆被東漢墓帳葬打破,城牆底部壓著以黑陶為主要隋葬品的墓葬。這些跡象說明,原來的上文化層,巳被掘來建造了城牆,而到東漢的時候,這座城牆又被廢棄了,作為埋葬死人的墓葬區。邱城遺址依次疊壓的三個文化層,好像是一部埋在地下的歷史書,雖然沒有一個字,然而通過它所包含的實物,忠實地記載著這個地區的歷史,只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