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洪洞師村遺址

洪洞師村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5 22:51:17

『壹』 尋訪調查山西有關歷史的遺址及傳說,進行考察分析。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 、後晉 、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 ,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早在18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就在晉南芮城大(黃)河拐彎處的一個叫西侯度的地方,點燃了人類歷史上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把火,從此,開啟了一個偉大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同位於晉南的襄汾,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丁村人」遺址、陶寺夏代遺址,馳名中外。侯馬的春秋晉城遺址,展示了春秋霸主晉國都城的輝煌雄偉。另外尚有漢末黃巾軍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壘;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築的「普凈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築等寶貴文物。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雄關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懸空寺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朔州旅遊區的應縣木塔、崇福寺;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天龍山石窟、竇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寧寺、文水則天廟;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侯馬晉都遺址;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萬榮飛雲樓,等等。其中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貳』 山西哪有些革命舊址、遺址、歷史古跡

山西的古跡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涌現出一批風景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 、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汾市(13處)
丁村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臨汾縣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縣山西襄汾縣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
牛王廟戲台 元 山西省臨汾市臨汾縣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東大街北一側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
山東岳廟元至清山西省蒲縣城東二公里的柏山之巔
柿子灘遺址舊石器時代山西省吉縣東城鄉西村
曲村--天馬遺址 周 山西省曲沃縣曲村、翼城縣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縣曲村北
侯馬晉國遺址 東周 山西省侯馬市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
廣勝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廟元山西省洪洞縣
晉城市 (14處)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8公里的陳慪鎮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東南15公里的聖佛山東麓
開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遊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遊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東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縣城西15公里的禮義鎮
龍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梁泉村
小會嶺二仙廟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小會村
崔府君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禮義鎮
西溪二仙廟金至清山西省陵川縣晉城市陵川縣西溪村
青蓮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公里的澤州縣硤石山腰
玉皇廟 宋至清 山西省晉城市東13公里府城村後的黃土崗上
晉城二仙廟 宋 山西省晉城市東12公里的澤州縣金村鄉東南村
澤州岱廟宋至明山西省澤州縣晉城市冶底村
長治市 (18處)
正覺寺金至明山西省長治縣看寺村
觀音堂明山西省長治市
潞安府城隍廟元至清山西省長治市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1938年 山西省武鄉縣
洪濟院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沁縣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鄉縣大雲寺宋至清山西省武鄉縣
會仙觀金至清山西省武鄉縣東25公里的監漳村西
沁縣大雲院宋至清山西省沁縣郭鎮
原起寺宋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興寺 唐 山西省長子縣 城東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慶寺 宋 山西省長子縣紫雲山
三嵕廟金至清山西省壺關縣鄉南陽護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順縣東北25公里王曲村
大雲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23公里的實會鄉實會村北龍耳山中
龍門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順縣西北65公里的石城鄉源頭村北二里許的龍門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順縣
明惠大師塔五代山西省平順縣長治市平順縣虹霓村
九天聖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
呂梁市(6處)
馬茂庄墓群東漢山西省離石市
安國寺明山西省離石市
太符觀金至清山西省汾陽市
興東垣東岳廟金至清山西省石樓縣
香嚴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縣
則天廟 金 山西省文水縣
晉中市(11處)
榆次城隍廟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喬家大院清山西省祁縣
平遙城牆 明 山西省平遙縣
鎮國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遙縣
雙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遙縣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平遙文廟金至清山西省平遙縣
祆神樓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後土廟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遺址 商 山西省靈石縣
資壽寺明山西省靈石縣
陽泉市 (2處)
關王廟 宋 山西省陽泉市
大王廟金至明山西省盂縣
朔州市(3處)
廣武漢墓群 漢 山西省山陰縣
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 遼 山西省應縣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縣
運城市(22處)
馬村磚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縣
青龍寺元山西省稷山縣
絳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絳縣
福勝寺元、明山西省新絳縣
稷益廟明山西省新絳縣
太陰寺金山西省絳縣
萬榮東岳廟 元至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後土廟 清 山西省萬榮縣
萬榮稷王廟金山西省萬榮縣
臨晉縣衙元至近代山西省臨猗縣
禹王城遺址 東周至漢 山西省夏縣
司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縣
西陰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西省夏縣
東下馮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山西省夏縣
解州關帝廟 清 山西省運城市
泛舟禪師塔唐山西省運城市
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濟縣
永樂宮 元 山西省芮城縣
西侯度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芮城縣
清涼寺元山西省芮城縣
廣仁王廟唐山西省芮城縣
芮城城隍廟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縣
忻州市(11處)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縣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縣
邊靖樓明山西省代縣
雁門關明山西省代縣
平型關戰役遺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縣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縣
南禪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縣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縣
顯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縣
廣濟寺大雄寶殿元山西省五台縣
大同市(12處)
雲岡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遼、金 山西省大同市
華嚴寺 遼、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遺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龍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懸空寺 明 山西省渾源縣
荊庄大雲寺大雄寶殿金山西省渾源縣
渾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渾源縣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靈丘縣
覺山寺塔遼山西省靈丘縣
許家窯一侯家窯遺址 舊石器時代 山西省陽高縣、河北省陽原縣
太原市 (5處)
晉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龍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晉陽古城遺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竇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龍山石窟東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叄』 洪洞縣的歷史沿革


洪洞縣,漢語拼音為hongtong xian,讀錯的比較少,《蘇三起解》里的那句「蘇三離了洪洞縣」起到了積極的推廣作用 。
洪洞縣因城南有洪崖古洞而得名。趙城為周繆王封造父之地,後為趙簡子食邑,故名趙城。
在唐、虞、夏、商時代,洪洞、趙城均為冀州之域。西周時洪洞為楊侯國,古城在今縣城東南18公里的范村附近。趙城當時為趙國,今趙城東北三里簡子城為故城。
春秋時,洪洞為悼公之弟乾的食邑,號日楊干,後為羊舌肸食邑。到魯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始為楊縣。趙城為趙簡子食邑之地。洪、趙均屬晉國。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洪洞為楊縣,治所在今范村。趙城屬彘縣,治所在今霍州,均屬河東郡,西漢因之。東漢陽嘉三年(134年),彘縣改為永安,洪洞仍稱楊縣。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洪、趙屬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陽郡,轄楊縣、永安。西晉因之。永安縣治所曾一度在今趙城東北十五里仇池。十六國時,兩縣均屬平陽郡。北朝均屬晉州總管府。北魏仍屬平陽郡,洪、趙屬禽昌縣。隋義寧元年(617年)始置趙城縣。義寧二年改楊縣為洪洞縣。兩縣均屬臨汾郡。
洪、趙二縣自隋置縣以來一直沿傳當代。唐時,洪、趙屬晉州,趙城縣治遷今趙城鎮。
五代十國時,設建雄軍節度使,轄洪洞。趙城無考。北宋洪、趙均屬平陽府。其間熙寧五年(1072年),趙城曾省人洪洞為鎮。元豐三年(1080年)又復縣。金代洪、趙均屬平陽府。元代洪洞屑晉寧路,趙城屬霍州。明清洪趙屬平陽府,府治在臨汾。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霍州為直隸州,領靈石、趙城二縣,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屬平陽府。 民國初,洪、趙均屬河東道,道治在運城。抗戰爆發後,洪、趙屬第六專署。洪、趙淪陷後,洪洞縣政府駐河西韓家莊,趙城縣政府駐羅雲、雙昌。日偽時期,洪、趙歸冀寧道管轄。抗戰初期,洪、趙歸太岳行晉綏九分區管轄。日本投降後,洪、趙兩縣又成立民主政府,洪洞縣人民政府駐師村,趙城縣人民政府駐興旺峪。
解放後兩縣政府各駐縣城,均屬臨汾專署管轄。1954年7月1日洪、趙兩縣合並為洪趙縣,縣治在洪洞,屬晉南專署。1958年10月洪趙縣與霍汾縣合並,稱洪洞縣,縣治在洪洞城。1959年9月霍汾從洪洞分出,恢復原置。1971年臨汾與運城分署分置,洪洞歸臨汾行署管轄至今,縣人民政府駐洪洞縣城。

『肆』 洪洞師師村交通如何

去的最多的是 ◎古槐尋根祭祖園
其它景點有以下
◎明代監獄

◎興唐寺
◎萬聖寺
◎唐堯故園——羊獬姑姑廟
◎廣 勝 寺
◎泰雲寺
◎青龍山玄帝宮
◎乾元山真武廟
◎女媧廟

◎歷山舜王廟
◎洪洞的國寶——辛北村玉皇廟
◎霍泉水神廟
◎霍泉

◎廣勝寺好漢宮
◎廣勝寺地震紀念亭

◎廣 勝 寺
◎關 帝 樓
◎干河融寧宮
◎伏珠彌勒寺
◎分水亭
◎大 士 庵
關爺樓

◎碧霞聖母宮

◎左家溝左大夫墓
◎永凝堡西周遺址
◎姚庄朝議大夫墓碑樓
◎揚候國遺址
◎小河范家墓碑樓
◎蜀村韓仙君墓
◎塾堡辛氏墓碑樓
◎石止崔氏墓碑樓
◎師曠墓
◎上紀落石坡
◎何家墓碑樓
◎高池許元帥墓
◎皋陶墓遺址
◎伏羲畫卦處
◎坊堆商周遺址
◎東溝五女墳
苑川柏樹泉
◎楊家掌龍爪柏
◎南官莊銀杏樹
◎毛姑姑洞
◎寥天洞
◎九箕山洗耳泉
◎賀家莊六大古楊樹
◎韓侯古楊樹
◎堤村龍眼泉
◎仇池古楊樹

◎趙城元代民居
◎趙城劉家宅院
◎趙城劉家祠堂院
◎尹壁馬家民居
◎西昌史家宅院
◎王緒村王士達宅院
◎萬安劉家書院
◎石止福香媽舊居
◎上寨民居
◎普安崔家院
◎南社郭家大門
◎馬牧許家宅院
◎澗頭閻家大院
◎侯家堡侯家大院
◎賀家莊賀氏宅院
◎師村范家祠堂
◎趙城誰院
◎棗坪村張煌舊居
◎玉峰山普潤中學
◎刑必強宅院
◎馬二村八路軍總部舊址
◎杜戌董壽平故居
◎陳玉麟舊居大門
◎白石溫壽泉舊居
◎祖師亭
◎中鎮廟
◎鄭家賽三官廟
◎趙城文廟
◎趙城龍彰世顯坊
◎早覺二郎廟
◎早覺村村門樓
◎苑川魁星樓
◎楊窪庄觀音廟
◎楊家莊觀音堂
◎許村龍泉寺
◎效古興隆寺
◎下張端關帝廟
◎西義玉皇樓
◎西義媧皇聖母行宮
◎西李村閆張廟
◎趙城二次解放紀念碑
◎楊家掌烈士亭
◎蜀村烽火台
◎沙窯烈士陵園
◎廿里鋪烽火台
◎韓略烈士陵園
◎韓略烽火台
◎高池烈士亭
◎曹順起義舊址

『伍』 公民與法炮聲背後的風波,洪洞縣士師村鬧離婚

過幾天耳朵

『陸』 「大槐樹」(洪洞移民)的故事是怎麼一回事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大規模地移民是有其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的,這自然要從元末年間的歷史談起。 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89年,雖然盛極一時,但「只識彎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於蒙古貴 族及封建地主對農民殘酷剝削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斷,民不聊生,使河南、山東、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人民無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國的殘暴統治,僅至正元年( 1341),山東、河北、湖廣等地就以生了百餘次人民反元起義,以後人民起義更加頻繁,力量也越來越大,至正八年方國珍在台州起義,至正十一年劉福通在穎州起義,號稱紅巾軍,徐壽輝在蘄州起義。至正十二年郭子興、朱元璋在濠州起義,第二年張士誠也在江蘇泰州起義,其後十餘年,特別是劉福通的紅巾軍與軍決戰於兩淮、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廣大農民紛紛響應,元軍出其精兵銳將與農民軍決戰,攻城掠地,擄掠殺人,干盡了殘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脫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脫脫傳》),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軍察罕帖木兒部與農民軍戰,「兩戰皆敗之,斬首萬余級」(《元史察罕帖木兒傳》),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軍「劉起租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元史順帝本紀》),後來元軍正規軍精兵使盡,無力把農民起義軍鎮壓下去,一些地主武裝,為了維護本身利益也配合元軍與農民作戰,山西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父子,陝西的李思齊,也出兵豫、陝、魯和兩淮,終於把紅巾軍鎮壓下去。在這些戰斗中,元軍和地主武裝,對農民軍所據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順帝本紀》),使豫、魯、蘇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揚州城中當時被殺的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實錄》卷五)溫縣牛窪村《牛氏族譜》也載:「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境地後來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進取山東,收復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這樣元末長達十六年的兵亂才算結束。 元朝末年除兵亂之外,水、旱蝗、疫也接連不斷。黃、淮河又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據《元史》載,僅元朝末年的雨旱災,山東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沒民廬、死者眾」(《元史.順帝本紀》,「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至正元年,汴梁、鈞州大水...二年四月,睢州儀封縣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濟南山水暴漲,沖東西二關,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龍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沒上下居民千餘家,溺死者無算。三年二月,鞏昌寧遠、伏羌、成紀三縣,山崩水涌,溺死者無算。五月黃河決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溝、尉氏、洧川四縣,鄭州滎陽汜水、河陰三縣大水。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數百家。濟寧路兗州、汴梁、鄢陵、通許、陳留、臨穎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灤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廬舍漂沒甚眾。東平路東阿、陽谷、汶上、平陰四縣,衙州西安縣大水……五年七月,河決濟陰,漂官民亭舍殆盡。十月,黃河泛濫。七年五月黃州大水……八年正月辛亥,河決,陷濟寧路。六月已丑,中興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沒六十餘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膠州大水。七月,高密縣大水。九年七月中興路公安、石首、潛江、監利等縣及沔陽府大水。夏秋,蘄州大水傷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漂民居千餘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縣大水。十三年夏,薊州豐潤、玉田、遵化、平谷四縣大水……十四年六月,河南府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沒居民,溺死三百餘人。秋,薊州大水……十六年,河決鄭州河陰縣,官署民居盡廢,遂成中流。……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廣平郡邑皆水。秋,薊州縣皆大水。十八年秋,京師及薊州皆大水。十九年九月、濟州任城縣河決。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澤縣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濟源、溫縣大水。七月,河決東平、壽張縣,圮城牆,漂屋廬,人溺死甚眾。二十四年三月,益都縣井水溢而黃。懷慶路孟州、河內、武陟縣水。七月,益都路霆光縣、膠州高密縣水。二十五年秋,薊州大水。東平須城、東阿、平陰三縣疔決小流口,達於清河,壞民居,傷禾稼。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東明、曹、濮,下及濟寧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水溢,深四太許。漂東關居民數百家秋七月薊州四縣、衛輝、汴梁、鈞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決,濱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無遺。濟寧路肥城縣西黃水汛溢,漂沒田禾民居百有餘里,德州齊河縣境七十餘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在《元史》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特別是河南地區幾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中書省戶部曾上言:"連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順帝本紀》)當時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說中原地區「連年飢饉,民不聊生。」(《元史紀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大蝗災也頻頻而至,從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災計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時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開、滑、浚三州元城十一縣,水旱蟲蝗,飢民七十一萬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順帝本紀》)中原地區從元統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飢荒就達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飢。十八年「京師大飢,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魯、豫大飢,通州民間五殺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軍士掠孱弱以食。山東、河南之孟津、新安、澠池出現「民食蝗,人相食」的慘狀。同時,危害極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於河南、山東、河北、陝西以及南方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種種,兵亂水旱蝗變疫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為州,如「降徐州路為武安州」。(《元史.順帝本紀》)就是到了明朝,由於人糧劇減也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名城開封由上府降為了下府(《明太祖實錄》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國各地仍把不足3000戶的30餘州降為縣。(《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後,各地官吏紛紛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涼情形,中原地區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八),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六),「多是無人之地」(顧炎武《日知錄》卷十),累年租稅不入,」(《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就連朱元璋也深知:「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於是採納了萄州蘇琦(《明太祖實錄》卷五十),戶部郎中劉九皋(《明史.食貸志》),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明太祖實錄》),一場大規模的歷經數朝歷史50餘年的移民高潮就開始了。} 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大量移民,農業生產剛剛有所恢復,又發生了「靖難之役」,四年的戰爭又加劇了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面,為此仍又有永樂遷民之舉。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繼位,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採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誅奸為名,從北京進取南京,所過河北、河南、山東、皖北、淮北等地,與政府軍反復拉鋸作戰,進行了四年的戰爭,這就是中原地區盛傳的所謂「燕王掃碑」。當時一部分地區的老百姓也自行組織武裝,拒抗燕王軍隊,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樂業,恢復生產的願望。 根據《明史》記載,燕軍在戰爭中,搶掠屠殺甚為嚴重,如「燕軍掠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明史.恭閔帝本紀》)在真定「斬首三萬級」,白溝河仗,燕王「乘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明史.成祖本紀》)中原地區的老百姓自動幫助政府軍抗擊燕軍朱棣勝利後,對忠於建文帝的軍隊和百姓殺無遣漏,河北、山東等一些族譜中記載,燕兵所至,村城成墟,當燕王打到冀、豫交界處時,遭到地方武裝「十八村聯誼會」的把抵抗,燕王無標轉路攻取南京,後燕王把一帶人殺的只留狐、劉兩家,山東臨清縣寨村光緒四十年寫的《李氏族譜》記載,蓋燕王靖難兵起,在建文時南北構兵,南兵大軍追襲,則南兵自南而北,北兵勝大軍犯闕則自北而南,想爾時,或殺,或刮,或逃,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 因此,靖難之役「,加劇了中原地區荒涼局勢,民非殺即逃,這也是永樂移民的又一原因。 當元末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區也沒有發生大的水旱蟲災,風調雨連豐收,同鄰省相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元人鍾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說:當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而河東一方居民叢雜,仰有所事,俯有所育,這雖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詞,但也說明晉垌帶比較安定,再加鄰省難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卻達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口,等於河北、河南人口的總和。(《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 山西的人口和中原的人口相比,極不平衡。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為189.1萬人,河北人口為189.3萬人,而山西人口卻多達403.04萬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總和還多25萬。再從人口密度來看,同樣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這樣,山西「地狹人稠生計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連朱元璋也認識到「山西民眾而地狹」。這時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應從山西移民到中原,如洪武三年(1370年),鄭州知州蘇琦提出「時宜三事」,其中一事就是移民中原,洪武十五年(1382年),晉府致仕長史桂彥良上《太賓士要》20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戶部侍郎劉九皋又奏請遷移山西之民以實中原,終於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於是拉開了—場轟轟烈烈移民活動的序幕。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說是從洪洞大槐樹下遷走的,實際上遠遠不止如此。根據《明史》記載,「成祖核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辦法進行移民。這個范圍是相當大的,包括現在的晉中、晉南、呂梁和晉東南等地區。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區劃,所謂太原指太原府,轄6個州20個縣;平陽即平陽府,轄6個州29個縣;澤是澤州,為省直隸州,轄4個縣;遼是遼州,省直隸州,轄2縣;沁指沁州,省直隸州,轄2縣;潞是潞州,省直隸州,轄6縣;汾指汾州,省直隸州,轄3縣。這樣,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個縣。在當時關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條件下,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縣的大槐樹下,有沒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沒必要也不可能的。但是,由於洪洞大槐樹下是當時最大的移民「點行地」,在後來的歷史上影響特別大,移民後裔們自然也就樂於認同這樣一個出發地了。 關於移民的次數,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經學者們的反復考證,洪武、永樂兩朝共有17次。簡單的情況是: 洪武六年(1373年),從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鳳陽墾荒。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再從山西及正定府移民至鳳陽墾荒。因為是冬天,政府發給移民過冬的棉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從山西招募2.4萬戶百姓從軍,後又都復員為老百姓,就地安置墾荒種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又從山西的澤州、潞州,挑選「田少丁多」或無田之家,遷往彰德、正定、臨清、歸德、太康等地墾種。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百姓張從整等116戶自願外遷屯田,戶部給予獎勵,讓他們回沁州招募居民。 同年同月,後軍都督朱榮向朝廷報告:由山西遷居到大名、廣平、東昌三府的百姓,一共分給他們2.6萬頃土地。 同年十一月,命後軍都督府僉事李恪等遷移山西百姓,到彰德、衛輝、歸德、臨清、東昌等地栽桑種棗,墾荒種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馮勝、傅友德與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從軍,共設16個衛所。大約是平陽府選了9衛,太原、遼、沁、汾選了7衛,每衛5600人,共有9萬餘人。 同年十二月,朝廷命後軍都督僉事李恪、徐禮去山西招募移民共598戶,分別遷至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2.66萬人,往塞北築城屯田。 建文四年(1402年),戶部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遷至北平各府、州、縣。 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從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移民1萬戶,充實北京。 永樂三年(1405年)九月,再次從以上地區移民1萬戶,充實北京。 永樂四年(1406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縣吏李懋等214戶人願到北京為民,戶部給他們發了安家費。 永樂五年(1407年)五月,朝廷命戶部從山西的平陽、澤、潞及山東的登、萊等州,招募了5000戶到北京的上林苑監,牧養栽種。 永樂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向朝廷申請到北京、廣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宮等府州縣為民,開荒種地,依律交稅,得到政府的獎勵和資助。 綜上所述,明初從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半個世紀中,從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數百戶,甚至上萬戶,前後人數達到100萬以上。回顧我國歷史上政府組織的移民活動,漢代僅限於屯墾戍邊,並沒有形成全國規模;三國割據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墾興盛,但安史之亂以後廢弛;宋代重文輕武,屯田時盛時衰;元代全國興屯,但很快天下大亂。所以說,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官方移民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那時候還創造了一個詞叫「解手」,一直流傳到現在仍然使用,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百姓們被迫登記以後,為了防止他們途中逃亡,官兵們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後用一根長繩串連起來。那時候,遷徙路上,到處是一串串的移民,他們一步三回頭,天愁地也愁。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人們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繩子拴幾個甚至幾十個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於是只好向押解官兵報告說:「老爺,請解手,我要大小便。」這樣子日復一日,人復一人,次數多了,日漸簡化,只要說上一聲:「老爺,我要解手。」 明初有個袁公正,字成甫,曾隨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戰,屢建戰功,官拜鎮威將軍。明朝統一後,首要的大計,是移民墾荒。袁公正又自動報名,舉家從洪洞遷至山東曹縣黃崗集落戶。當時彳艮受朱元璋欣賞,親賜一塊「袁氏題名玉碑」,還給他提升了三級頭銜。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約20公里處的關王廟北土崗上安下家來,取名「袁家固堆」,並題詞曰:「洪洞分枝老門第,曹州安居舊家風。」 陝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較多,大概是與山西一河之隔距離近的緣故。據徵集的譜諜看,武功縣的戴氏、麟游縣的趙氏、邢氏、扶風縣的劉氏、彬縣的陳氏、固源縣的鄭氏、米脂縣的楊氏、並氏、眉縣的劉氏,其先祖都是明初從洪洞遷去的。 綜前所述,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當初直接遷入地是豫、魯、冀、京、皖、蘇、鄂、陝、甘、寧、晉等省市。然而數百年間,峰迴路轉,這些地方的移民後裔,又輾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東北、港台等地。特別是近幾十年裡,遷移的浪潮此起彼伏。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下關東」、「下南洋」,建國後的城市知青「支邊」、「上山下鄉」,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出國留學、探親、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後裔的足跡,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

『柒』 歷史上洪洞人有哪些名人8110

1.伏羲:今洪洞縣卦底村,相傳是其畫八卦之地。
2.女媧:今洪洞候村有女媧陵、媧皇廟及補天石等女媧傳說遺址。
3.皋陶:法律之祖。偃姓,舜帝時掌管刑法、定五刑、弼五教,以正直著稱,今洪洞縣士師村人。一說為李氏始祖。
4.造父:西周著名御車者,受幸於周穆王,以功封於趙,為趙國之始祖。趙氏始祖。
5.師曠:前600-530年,字子野,春秋晚期晉國著名音樂大師,創五律,世稱音樂鼻祖,今洪洞縣師村人。師氏始祖。
6.薄姬:漢文帝劉恆之母,今洪洞縣薄村人。
7.范郭鼎:1626-1707年,一作范鎬鼎,字彪西,一字漢銘,清代著名理學家,今洪洞縣師村人。
8.力空:1891-1972年,俗名任重遠,字毅儒,法號力空,自號念死,曾任廣勝寺主持,在保護《趙城金藏》中做出過突出貢獻,今洪洞縣許村人。
9.張瑞璣:1872-1928年,字衡玉,號羦窟野人,自號誰園主人,人稱老衡,清末民國初名聞晉陝的革命家、書畫家和詩人,今洪洞縣趙城人。
10.南漢宸:1895-1967年,學名南汝箕,字漢宸,著名革命家、財政金融家、國際活動家,曾任中國人民銀行第一任行長,今洪洞縣明姜韓家莊村人。
11.董壽平:1904-1997年,原名揆,中國當代書畫大師,今洪洞縣杜戌村人。
12.賈題韜:1909-1995年,著名學者,中國象棋理論奠基人,棋壇一代宗師,今洪洞縣羅雲村人。
13.溫壽泉:曾任山西副督軍。
14.張煌:革命黨人,曾刺殺巡撫。
15.蘇光:原名張樹森,著名畫家。山西省美術家協會前主席,生前被山西省政府和中共山西省委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作品有《翻砂》、《秋收》、《鳥兒與草人》等。今洪洞縣樊村人。

『捌』 山西洪洞有哪些景點

洪洞大槐樹
山西洪洞廣勝寺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
洪洞明代監獄
水神廟
廣盛上寺
廣勝下寺
霍泉
坊堆遺址
興唐寺
人仙洞
天主堂
侯村遺址
永凝堡遺址
差不多就這些吧,望玩的愉快!

『玖』 洪洞最有意思有旅遊景點是那裡還有什麼其它景點

去的最多的是 ◎古槐尋根祭祖園
其它景點有以下
◎明代監獄

◎興唐寺
◎萬聖寺
◎唐堯故園——羊獬姑姑廟
◎廣 勝 寺
◎泰雲寺
◎青龍山玄帝宮
◎乾元山真武廟
◎女媧廟

◎歷山舜王廟
◎洪洞的國寶——辛北村玉皇廟
◎霍泉水神廟
◎霍泉

◎廣勝寺好漢宮
◎廣勝寺地震紀念亭

◎廣 勝 寺
◎關 帝 樓
◎干河融寧宮
◎伏珠彌勒寺
◎分水亭
◎大 士 庵
關爺樓

◎碧霞聖母宮

◎左家溝左大夫墓
◎永凝堡西周遺址
◎姚庄朝議大夫墓碑樓
◎揚候國遺址
◎小河范家墓碑樓
◎蜀村韓仙君墓
◎塾堡辛氏墓碑樓
◎石止崔氏墓碑樓
◎師曠墓
◎上紀落石坡
◎何家墓碑樓
◎高池許元帥墓
◎皋陶墓遺址
◎伏羲畫卦處
◎坊堆商周遺址
◎東溝五女墳
苑川柏樹泉
◎楊家掌龍爪柏
◎南官莊銀杏樹
◎毛姑姑洞
◎寥天洞
◎九箕山洗耳泉
◎賀家莊六大古楊樹
◎韓侯古楊樹
◎堤村龍眼泉
◎仇池古楊樹

◎趙城元代民居
◎趙城劉家宅院
◎趙城劉家祠堂院
◎尹壁馬家民居
◎西昌史家宅院
◎王緒村王士達宅院
◎萬安劉家書院
◎石止福香媽舊居
◎上寨民居
◎普安崔家院
◎南社郭家大門
◎馬牧許家宅院
◎澗頭閻家大院
◎侯家堡侯家大院
◎賀家莊賀氏宅院
◎師村范家祠堂
◎趙城誰院
◎棗坪村張煌舊居
◎玉峰山普潤中學
◎刑必強宅院
◎馬二村八路軍總部舊址
◎杜戌董壽平故居
◎陳玉麟舊居大門
◎白石溫壽泉舊居
◎祖師亭
◎中鎮廟
◎鄭家賽三官廟
◎趙城文廟
◎趙城龍彰世顯坊
◎早覺二郎廟
◎早覺村村門樓
◎苑川魁星樓
◎楊窪庄觀音廟
◎楊家莊觀音堂
◎許村龍泉寺
◎效古興隆寺
◎下張端關帝廟
◎西義玉皇樓
◎西義媧皇聖母行宮
◎西李村閆張廟
◎趙城二次解放紀念碑
◎楊家掌烈士亭
◎蜀村烽火台
◎沙窯烈士陵園
◎廿里鋪烽火台
◎韓略烈士陵園
◎韓略烽火台
◎高池烈士亭
◎曹順起義舊址

『拾』 洪洞縣曲亭師村李娟娟離婚事件

公民的婚姻狀況信息,涉及公民的個人隱私,是任何個人無法通過網路等回形式查詢的,因為答法律保護公民具有隱私權。同時,民政局或者法院必須嚴格保密。另外,如果當事人確實有知情權或者有必要查詢,可以委託律師採取正規的渠道到當地民政局或者具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進行查詢。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