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遊記
Ⅰ 請幫忙搜集以下內容的古詩詞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只幫你找到春、夏、秋、冬的古詩,不好意思,太難找了。
Ⅱ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的古詩,急求!!!
春天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描寫春天的古詩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描寫春天的古詩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描寫春天的古詩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
秋天
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請到碧霄。」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的<<山行>>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
冬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唐·孟郊《苦寒吟》
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岩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雲
唐·元稹《南秦雪》
唐·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詩中春
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王維《相思》)
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6.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9.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1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詩中夏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5.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句》
7.殘雲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岑參《休亭送華瞬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詩中秋
1.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4.常恐秋節至,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鍋《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8.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遭中》
詩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2.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
3.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4.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
5.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繳《四氣詩》
6.隆冬到來時,百花亦已絕?(陳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8.兒童冬學鬧比鄰,據岸愚懦卻子珍。(陸游《秋日郊居》)
9.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後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
唐 杜甫《春運》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橙黃橘綠時:指秋冬之交的時節。
宋·蘇軾《贈劉景文》
晴窗早覺愛朝曦 竹外秋聲漸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閣 呼童熨貼舊寒衣 葉浮嫩綠酒初熟 橙切香黃蟹正肥 蓉菊滿園皆可羨 賞心從此莫相違
劉克庄 冬景
春: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
題臨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夏: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秋:
望海潮
柳永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望湖樓醉書
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吹來忽不見,望湖樓下水如天。
冬: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Ⅲ 有關親情的古詩
親情友情愛情都有,你自己挑吧
寸草春暉 cùn cǎo chūn huī 小草微薄的心意報答不了春日陽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難報萬一。 唐·孟郊《遊子吟》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范張雞黍 fàn zhāng jī shǔ 范:範式。張:張劭。雞:禽類。黍:草本植物,指黍子。範式、張劭一起喝酒食雞。比喻朋友之間含義與深情。 《後漢書·範式傳》載:「範式字巨卿……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
北風之戀 běi fēng zhī liàn 比喻對故土的懷念之情。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比翼雙飛 bǐ yì shuāng fēi 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業上並肩前進。比翼,翅膀挨著翅膀。雙飛,成雙的並飛。 《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 居里夫婦在科學征途上~。
碧海青天 bì hǎi qīng tiān 原是形容嫦娥在廣寒宮夜夜看著空闊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涼。後比喻女子對愛情的堅貞。 唐·李商隱《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多情善感 ō qíng shàn gǎn 感情豐富,容易傷感。 唐·陸龜蒙《自遣詩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難忘,只有風流共古長。」
兒女心腸 ér nǘ xīn cháng 年輕男女的柔情。亦指感情豐富、助人為樂的心性。 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情,才成就得~。(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
含情脈脈 hán qíng mò mò 飽含溫情,默默地用眼神表達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對意中人稍帶嬌羞但又無限關切的表情。 唐·李德裕《二芳叢賦》:「一則含情脈脈,如有思而不得,類西施之容冶,眼紅羅之盛飾。」
恨相知晚 hèn xiāng zhī wǎn 後悔彼此建立友誼太遲了。形容新結交而感情深厚。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引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歡,無厭,恨相知晚也。」 後褒坐事左轉高唐令,臨雲,握倫臂訣曰:「~。」(《後漢書·第五倫列傳》)
脈脈含情 mò mò hán qíng 脈脈:兩眼凝神,要向別人訴說心曲的樣子。飽含溫情,默默地用眼神表達自己的感情。形容用眼神或行動默然地表達情意。 唐·李德裕《二芳叢賦》:「一則含情脈脈,如有思而不得,類西施之容冶,眼紅羅之盛飾。」
莫逆之交 mò nì zhī jiāo 莫逆:沒有抵觸,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莊子·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少與崔浩為~。(《北史·眭誇傳》)
情投意合 qíng tóu yì hé 投:相合。形容雙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來。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七回:「那鎮元子與行者結為兄弟,兩人情投意合。」 我們相聚既久,~,豈不知遠別為悲?(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八回)
琴瑟之好 qí sè zhī hǎo 比喻夫妻間感情和諧。 《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他們倆海誓山盟,願永結~。
如膠如漆 rú jiāo rú qī 象膠和漆那樣黏結。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多指夫妻恩愛。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於眾口哉。」《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如手如足 rú shǒu rú zú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唐·李華《弔古戰場文》:「誰無兄弟,如足如手。」
如膠似漆 rú jiāo sì qī 象膠和漆那樣黏結。形容感情熾烈,難舍難分。多指夫妻恩愛。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感於心,合於行,親於膠漆,昆弟不能離,豈惑於眾口哉。」《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那張三和這婆惜,~。(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回)
深情厚誼 shēn qíng hòu yì 深厚的感情和友誼。 向秀麗,你當得起這樣的~。(陳毅《向秀麗歌》)
水乳交融 shuǐ rǔ jiāo róng 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結合十分緊密。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七:「致使玄黃不辨,水乳不分。」 幾日工夫,同吳仁擾得~。(清·劉鄂《老殘游記》第十九回)
手足之情 shǒu zú zhī qíng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唐·李華《弔古戰場文》:「誰無兄弟,如足如手。」宋·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
溫情脈脈 wēn qíng mò mò 脈脈: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達情意。形容飽含溫和的感情,很想表露出來的樣子。 宋·辛棄疾《摸魚兒》詞:「千金曾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總之,資本主義制度把無數家庭的~的氣氛都給敗壞了。(秦牧《衰老》)
相親相愛 xiāng qīn xiāng ài 形容關系密切,感情深厚。 明·王世貞《鳴鳳記·拜謁忠靈》:「與嚴家大相自幼往往來來,嘻嘻哈哈,同眠同坐,相親相愛,就是一個人相交,不放下懷。」 想起昨天晚上,還是有說有笑,~的何等有趣,今天晚上變了這個情形。(清·吳趼人《情變》第五回)
心心相印 xīn xīn xiāng yìn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說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黃櫱傳心法要》:「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 撫台看了,彼此~,斷無駁回之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
一往情深 yī wǎng qíng shēn 指對人或對事物頃注了很深的感情,嚮往而不能剋制。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清·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詞)
言為心聲 yán wéi xīn shēng 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從一個人平時的言談之中,就可以了解他的思想狀況。
一唱一和 yī chàng yī hè 一個先唱,一個隨聲應和。原形容兩人感情相通。現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應。 《詩經·鄭風·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自此~,漸漸情熟,往來不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誼切苔岑 yì qiè tái cén 切:親近;苔岑:志同道合的朋友。形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晉·郭璞《贈溫嶠》詩:「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余臭味,異苔同岑。」
張敞畫眉 zhāng chǎng huà méi 張敞:漢時平陽人,宣帝時為京兆尹。張敞替妻子畫眉毛。舊時比喻夫妻感情好。 《漢書·張敞傳》:「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使御史驅,自以便面拊馬。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撫。」 假如~,相如病渴,雖為儒者所譏,然夫婦之情,人倫之本,此謂之正色。(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五)
海誓山盟 hǎi shì shān méng 指男女相愛時立下的誓言,愛情要象山和海一樣永恆不變。 宋·辛棄疾《南鄉子·贈妓》:「別淚沒些些,海誓山盟總是賒。」 非是我誇清正,只為他星前月下,親曾設~。(元·石君寶《曲江池》第三折)
流水桃花 liú shuǐ táo huā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愛情。 唐·李白《山中問答》詩:「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不出人間。(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記·盤江考》)
天長地久 tiān cháng dì jiǔ 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之死靡它 zhī sǐ mǐ tā 之: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現也形容立場堅定。 《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妾此生不二,~。(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剎海市》)
至死靡它 zhì sǐ mǐ tā 至: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現也形容立場堅定。 《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淡水交情 dàn shuǐ jiāo qíng 友情像水一樣清澈。指不以勢利為基礎的朋友。 《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情深潭水 qíng shēn tán shuǐ 比喻友情深厚。 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桃花潭水 táo huā tán shuǐ 比喻友情深厚。 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Ⅳ 蘇軾寫的游記有哪些
蘇軾
(1037~1101)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生平
與思想嘉佑元年(1056),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其父蘇洵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他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僥幸被釋後,謫貶黃州。元佑元年(1086),舊黨執政。蘇軾被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後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進行某些興革。紹聖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佑舊臣,蘇軾被一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於常州。蘇軾在儒學體系的基礎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學結合起來,各家思想對他幾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佛老思想一方面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又有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作用。這種人生思想和生活態度,在他的創作中都有明顯的反映。蘇軾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於他主張改革但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因而既與變法派發生矛盾,又同維持現狀的保守派有所上蘇軾為人表裡澄澈,講究風節操守,這就使他既不見容於元豐,又不得志於元佑,更受摧折於紹聖。然而這正好有利於他加深閱歷,擴大視野,使他在文學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文學成就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注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他認為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於革新獨創,「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進一步「瞭然於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但更多地方則針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關懷生產的詩歌,如《次韻章傳道喜雨》、《答呂梁仲屯田》、《石炭》、《秧馬歌》、《游博羅香積寺》等,表現了人民的痛苦,針砭了時弊,情真語摯,朴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樓晚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描繪了長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勝景;《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詩,則逼真地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蘇軾不但善於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系。蘇軾善於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餘味不盡。還有些詩常常滿涵著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傲視磨難的精神。此外,蘇軾寫過不少品詩、題畫、鑒賞書法的詩歌,如《讀孟郊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石蒼舒醉墨堂》等。蘇詩奔放靈動,逸態橫生,才思四溢,觸處生春,藝術上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蘇軾體察敏銳,詩筆爽利,無論描寫風光、物態和人情,都可做到寫物傳神,頗饒情韻。蘇詩想像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貼切,引人入勝。蘇詩有時直抒胸臆,議論英發,文思如潮,極富氣勢。蘇詩的議論化,固然有助於抒寫的自由和格調的流暢,但對詩的形象性和韻律美則不無影響,又由於應酬賡和,某些和韻詩近於文字游戲;矜才炫學,某些作品有用典過多或粗率冗長之弊,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創作成就。蘇軾對古近各體均能駕馭自如,但更長於古體和七言。他的七古波瀾壯闊,變化莫測,最能體現奔放的才情,妙筆馳騁,奇氣橫溢。五古則寫得樸厚無華,詞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見勝。蘇軾的七律也很出色,氣韻天成,格調流麗圓轉,略與白居易、劉禹錫詩風相近,而更為奇警。蘇軾對五言近體用力較少,五律五絕不多,而七絕則寫得精美明快,有不少傳誦頗廣的名篇。
在北宋詞壇上,蘇軾突破詞必香軟的樊籬,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來寄託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蘇軾在詞中,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滿江紅)「江漢西來」即景懷古,用禰衡的遭遇暗寓憤懣不平的感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而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則以清新雋秀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村生產和生活小景,描繪了黃童、白叟、採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所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
元佑詞人以詩文句法入詞,始於蘇軾。蘇軾把陶淵明《歸去來辭》改寫成(哨遍),將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括成(水調歌頭),在詞體上也堪稱創制。以前詞家於調名外極少立題,蘇軾不少詞作不但始用標題,有的還系以小序,小序長者達數百字,文采斐然,頗能引人入勝。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體的表現力。蘇詞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聯翩,逸興遄飛。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憑高眺遠」、(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類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開辛棄疾的某些清曠奇逸之作。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蘇軾的創新精神。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彙,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採的風尚有所改變。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於音律。蘇軾詞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除了「大江東去」一類壯麗詞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曠奇逸,或清新雋秀,或婉媚纏綿,都各具風韻。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龍吟)詠唱楊花,幽怨纏綿;(蝶戀花)寫佳人的歡笑攪動了牆外行人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
蘇軾對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實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蘇軾政治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無當帶有濃厚的制科氣外,確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頗具識見的優秀篇章。如《進策》、《思治論》、《留侯論》等,見解新穎,不落窠臼,雄辯滔滔,筆勢縱橫,善於騰挪變化,體現出《孟子》、《戰國策》等散文的影響。敘事紀游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潮州韓文公廟碑》,記樓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其寫景的游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如《石鍾山記》、前後《赤壁賦》,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的和諧統一。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於一爐,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於創新;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影響。書札、題記、敘跋等雜文,在東坡集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所寫書札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最能顯現出作者坦率、開朗、風趣的個性。蘇軾寫了不少題記、序跋、雜著,品詩評畫,談論書法,總結創作經驗。如《南行前集敘》、《書吳道子畫後》、等。此外,蘇軾還有一些記述治學心得的雜文,如《日喻》、《稼說》等,寫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淺出,內容上也有不少獨得之見。蘇軾還有流傳較廣的筆記文《東坡志林》,此書東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傳本實後人編輯。《稗海》所收《志林》,內容較多,史論而外,還有不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如《記承天寺夜遊》、《記游松風亭》,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此類文字,實開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筆記》,亦系後人輯錄而成。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後進,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後學,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蘇軾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於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等。蘇軾論畫卓有所見,主張「神似」、「傳神」,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畫史上很有影響。他善畫竹石,學文同而又自具風格。蘇軾畫真跡,今僅存《古木怪石圖》等。蘇軾在學術上的著作有《易傳》、《書傳》等。
蘇軾詩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東坡七集》本。包括附錄的《年譜》,共112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備要》鉛印本。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較著名的:詩注有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王文誥的《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文注有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詞注有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東坡樂府》和今人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
Ⅳ 古代詩人資料
1、詩仙-李白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 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
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 年病逝,享年 61 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2、詩聖-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 1400 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 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3、詩王-白居易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公元 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4、詩鬼-李賀
李賀(約公元 791 年-約 817 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 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 歲英年早逝。
5、詩骨-陳子昂
陳子昂(約公元 661~公元 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士,歷仕武則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遺。解職歸鄉後受人所害,憂憤而死。
其存詩共 100 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 38 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 首和《登幽州台歌》。
6、詩狂-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漢族,唐越州(今紹興)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
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 19 首。
7、詩囚-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
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 500 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8、杜牧
杜牧(公元 803-約 852 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Ⅵ 關於孟郊和王安石的資料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於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考中進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萬言書針砭時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時任參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變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於新法中關於土地改革影響到地主階級與相關的官僚,變法遭到他們的強烈抵制,在民間由於改革推行難度大,反而對一般民眾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又遭到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敵視。使得他在民間形象一直不佳。在1074、1076年兩次被罷免職務。宋神宗死後,原反對派司馬光(曾因與王安石政見相左而被排擠)任宰相,幾乎廢除了所有法案。變法失敗後,退居江寧(江蘇南京)。
20世紀俄國共產黨領導人列寧稱贊他為「11世紀的改革家」。
王安石為人特立獨行。據載,他常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入神時則會隨手拿東西吃,吃了魚食也不知道。普遍認為蘇洵的《辨奸論》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寫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蘇軾和王安石也歷來不睦,王安石好做驚人之言,蘇軾曾作文譏諷。民間也有不少兩人鬥智的故事。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父庭玢,任崑山縣尉時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一說45歲),始登進士第。然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任為溧陽尉。在任不事曹務,常以作詩為樂,被罰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
時,因母死去官。鄭余慶鎮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唐人認為孟詩是「元和體」的一種,「元和已後」,「學矯激於孟郊」(李肇《唐國史補》)。唐末張為作《詩人主客圖》,以他為「清奇僻苦主」。宋詩人梅堯臣、謝翱,清詩人胡天游、江□、許承堯,寫作上都受到他的影響。對孟詩的評價,持褒義論的,韓愈、李觀以後,有貫休、黃庭堅、費袞、潘德輿、劉熙載、陳衍、錢振□、夏敬觀等;持貶義論的,有蘇軾、魏泰、嚴羽、元好問、王□運等。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蘇軾稱之「郊寒島瘦」(《祭柳子玉文》),後來論者便以孟郊、賈島並稱為苦吟詩人代表,元好問甚至嘲笑他是「詩囚」(《論詩三十首》)。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編刊,黃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見。陸心源所藏汲古閣影宋精本,今歸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閣本,閔刻朱墨本。《四部叢刊》影印杭州葉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注釋有陳延傑《孟東野詩注》,夏敬觀選注《孟郊詩》。事跡可參考韓愈《貞曜先生墓誌銘》、新、舊《唐書》本傳、夏敬觀《孟東野先生年譜》、華忱之《唐孟郊年譜》。
遊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體裁:【樂府】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
Ⅶ 結合蘇軾的文藝創作,談談情中有理,理中有情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注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他認為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於革新獨創,「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進一步「瞭然於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但更多地方則針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關懷生產的詩歌,如《次韻章傳道喜雨》、《答呂梁仲屯田》、《石炭》、《秧馬歌》、《游博羅香積寺》等,表現了人民的痛苦,針砭了時弊,情真語摯,朴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樓晚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描繪了長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勝景;《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詩,則逼真地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蘇軾不但善於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系。蘇軾善於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餘味不盡。還有些詩常常滿涵著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傲視磨難的精神。此外,蘇軾寫過不少品詩、題畫、鑒賞書法的詩歌,如《讀孟郊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石蒼舒醉墨堂》等。蘇詩奔放靈動,逸態橫生,才思四溢,觸處生春,藝術上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蘇軾體察敏銳,詩筆爽利,無論描寫風光、物態和人情,都可做到寫物傳神,頗饒情韻。蘇詩想像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貼切,引人入勝。蘇詩有時直抒胸臆,議論英發,文思如潮,極富氣勢。蘇詩的議論化,固然有助於抒寫的自由和格調的流暢,但對詩的形象性和韻律美則不無影響,又由於應酬賡和,某些和韻詩近於文字游戲;矜才炫學,某些作品有用典過多或粗率冗長之弊,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創作成就。蘇軾對古近各體均能駕馭自如,但更長於古體和七言。他的七古波瀾壯闊,變化莫測,最能體現奔放的才情,妙筆馳騁,奇氣橫溢。五古則寫得樸厚無華,詞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見勝。蘇軾的七律也很出色,氣韻天成,格調流麗圓轉,略與白居易、劉禹錫詩風相近,而更為奇警。蘇軾對五言近體用力較少,五律五絕不多,而七絕則寫得精美明快,有不少傳誦頗廣的名篇。
在北宋詞壇上,蘇軾突破詞必香軟的樊籬,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來寄託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蘇軾在詞中,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滿江紅)「江漢西來」即景懷古,用禰衡的遭遇暗寓憤懣不平的感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而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則以清新雋秀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村生產和生活小景,描繪了黃童、白叟、採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所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
元佑詞人以詩文句法入詞,始於蘇軾。蘇軾把陶淵明《歸去來辭》改寫成(哨遍),將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括成(水調歌頭),在詞體上也堪稱創制。以前詞家於調名外極少立題,蘇軾不少詞作不但始用標題,有的還系以小序,小序長者達數百字,文采斐然,頗能引人入勝。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體的表現力。蘇詞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聯翩,逸興遄飛。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憑高眺遠」、(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類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開辛棄疾的某些清曠奇逸之作。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蘇軾的創新精神。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彙,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採的風尚有所改變。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於音律。蘇軾詞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除了「大江東去」一類壯麗詞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曠奇逸,或清新雋秀,或婉媚纏綿,都各具風韻。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龍吟)詠唱楊花,幽怨纏綿;(蝶戀花)寫佳人的歡笑攪動了牆外行人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
蘇軾對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實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蘇軾政治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無當帶有濃厚的制科氣外,確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頗具識見的優秀篇章。如《進策》、《思治論》、《留侯論》等,見解新穎,不落窠臼,雄辯滔滔,筆勢縱橫,善於騰挪變化,體現出《孟子》、《戰國策》等散文的影響。敘事紀游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潮州韓文公廟碑》,記樓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其寫景的游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如《石鍾山記》、前後《赤壁賦》,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的和諧統一。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於一爐,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於創新;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影響。書札、題記、敘跋等雜文,在東坡集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所寫書札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最能顯現出作者坦率、開朗、風趣的個性。蘇軾寫了不少題記、序跋、雜著,品詩評畫,談論書法,總結創作經驗。如《南行前集敘》、《書吳道子畫後》、等。此外,蘇軾還有一些記述治學心得的雜文,如《日喻》、《稼說》等,寫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淺出,內容上也有不少獨得之見。蘇軾還有流傳較廣的筆記文《東坡志林》,此書東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傳本實後人編輯。《稗海》所收《志林》,內容較多,史論而外,還有不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如《記承天寺夜遊》、《記游松風亭》,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此類文字,實開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筆記》,亦系後人輯錄而成。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後進,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後學,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蘇軾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於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等。蘇軾論畫卓有所見,主張「神似」、「傳神」,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畫史上很有影響。他善畫竹石,學文同而又自具風格。蘇軾畫真跡,今僅存《古木怪石圖》等。蘇軾在學術上的著作有《易傳》、《書傳》等。
蘇軾詩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東坡七集》本。包括附錄的《年譜》,共112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備要》鉛印本。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較著名的:詩注有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王文誥的《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文注有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詞注有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東坡樂府》和今人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
Ⅷ 親情的古詩句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1.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孟郊:《遊子吟》)
2.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詩》)
3.爺娘聞女來,
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
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
磨刀霍霍向豬羊。
(《木蘭辭》)
4.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
5.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憶舍弟》)
6.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張籍:《秋思》)
7.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邯鄲驛里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牽衣問:
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
贏得鬢邊絲?
(杜牧:《歸家》)
Ⅸ 古代文學
157.唐末詩人如抄 皮日休、曹鄴襲 、捏聶夷中、杜苟鶴等直接繼承杜甫的傳統,形成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派。
158.中唐時期,以 、韓愈為代表的作家掀起了一場反對駢文 ,提倡古文的文學革新運動。中唐古文運動理論主張的核心「文道合一 」。
159.古文是與當時流行的駢文相對稱的。因為這種文體的倡導者主張恢復先秦和漢朝時代的散文傳統,故稱之為古文。
161.韓愈的雜文《馬說》以千里馬比喻賢才,寄寓了作者心中的不平。
162.柳宗元的寓言小品代表作是《三戒》。他的《永州八記》是山水游記的代表作。
163.蔣防的《霍小玉傳》是中唐傳奇的壓卷之作。
164.韓孟詩派的代表人物是韓愈、孟郊。
165. 寫詩孟郊與賈島皆以苦吟著名,在文學史上有「郊寒島瘦」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