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潁川遺址

潁川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07 02:14:48

❶ 為什麼古代名士多出在潁川

這個題目@歷史滄瀾來回答,題目過於絕對,應縮小范圍,換成漢末三國時期更為貼切。

如時間范圍太廣,就會出現謬誤,比如再往後的魏晉南北朝,世家大族有很多,並不全在潁川。比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的“琅琊王氏”“太康謝氏”,在魏晉時期名動天下。

一、不在潁川,聞名於世的世家大族舉例

潁川屬於豫州,避開了豫西的部分山脈地帶,處於山水交匯的平原地區,本身又處於黃河中下游,潁河上游,潁河又是淮河最大支流,二者相臨的地方,水文條件好,土地肥沃。

同時交通便利,人口眾多。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史記·帝王世紀》

大多數正史記載,都認為陽翟是是夏朝的都城,有華夏第一都之稱。

除了史料之外,禹州現存的瓦店遺址,也是被認為最接近夏朝的遺址,是龍山文化晚期全國面積最大的人類聚落遺址之一。潁川郡一直是古代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在夏商周之時曾三次作為一國之都。許多人了解潁川是在三國時期的人才爆發,其實不止如此,秦漢之際,呂不韋、韓非、張良、晁錯等許多人都出身潁川郡,往後還有褚遂良、吳道子等人物,人才一直就沒停過,只是沒有三國時期那麼耀眼了。

總結:潁川三國時期多名士,和歷史制度,自然地理條件等多方面原因有關

❷ 大宋官窯遺址在哪裡

你好!
鈞瓷,始於唐盛於宋,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早期的鈞窯廣泛分布於古豫州潁川郡扒村(今河南省禹州市神後鎮)一帶,因宋鈞官窯位於夏啟大享諸侯、均封天下的「鈞台」附近而得名。
大概在這一帶

❸ 迄今所發現的我國最早之城位於哪一處遺址

據《呂氏春秋》記載,城市早在夏代就已形成。「夏鯀作城」,這大概是回我國最早的城市了。在《史記答•夏本紀》中說,「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據裴駟的《集解》說,陽城在今河南潁川之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於1975年發掘出龍山文化晚期的一個小城堡(遺址),據分析它可能就是鯀作之城,但這畢竟有些無稽,所以更可能是夏禹時代的陽城。這座城市遺址是迄今所發現的我國最早之城。

❹ 三國時期,的,穎川在哪來

三國時候的和東漢沒什麼變化
潁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後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歷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原始社會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塗山和今浙江的會稽與夷夏諸部落首領會盟。這次會盟,歷史上稱為「塗山之盟」,通常被學者看做是夏王朝的開始。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在首都陽翟鈞台舉行盛大的宴會來招待眾多的氏族部落首領。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正式確立。
陽翟,即是今天的河南禹州。此後,中國開始出現較完整的行政區劃和賦稅條律,國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都是在禹州進行的。這使得禹州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黃河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來,禹州又成為秦朝36郡之一——潁川郡的郡邑。據史載,那時的潁川已相當繁華,轄「17城,戶263440,口1436513」,堪稱全國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史記》載:「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天下。潁川太守黃霸在郡前後8年,政事愈治;是時鳳皇、神爵數集郡國,潁川尤多。」傳說中的稀世寶物「鳳皇」、「神爵」,能在潁川大量出現,或許正是因為那裡的繁華和富有吧。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悠久的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使這片土地成為孕育出無數優秀兒女的沃土。這里形成了陳、賴、韓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許由、大禹、夏啟、太康、仲康、少康、呂不韋、張良、晁錯、徐庶、司馬徽、吳道子等名垂華夏歷史的人物……
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而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中華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至今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夏商周斷代工程重要成果--禹州瓦店遺址作為禹州是夏朝都城的見證。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秦以降,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2000多年,均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
潁川郡
潁川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設立以後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潁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生於此,夏禹建都於潁川。也因此成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祥地。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
潁川郡屬於豫州八郡之一,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中樞,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戰國時期,秦兵東來時,很多大的戰役都發生在潁川這一區域。東漢定都洛陽,更突出了它的位置的重要性。
《後漢書》寫道「潁川郡,秦置。洛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陽翟、襄、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臨穎、潁陽、潁陰、許、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輪氏」。自東漢到魏晉,中州(指潁川、汝南、南陽三郡)既是學術中心,也是政治中心。中州士人的活動影響著歷史的節奏。
東漢時期潁川郡行政區劃:隸屬於豫州刺史部
1陽翟 2郟[順帝前改為襄,桓帝後旋復其舊]3襄城 4昆陽5定陵6舞陽7郾 8臨潁 9潁陽10潁陰11許 12新汲13鄢陵14長社15陽城16父城17輪氏[漢初省並,建初四年(79年)復置]附:崇高[漢初省並]成安[漢初省並]周承休[漢初省並]

❺ 請問許昌有什麼關於三國的歷史遺址呢

許昌起源】許昌之名始於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而考其沿革,則更為悠久。相傳,「許」源於堯時,因許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後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啟建都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鈞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東麓)。【殷商時期】殷商時期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禹州市境內),有熊氏(今長葛市境內),昆吾(今許昌縣境內),康(今禹州市境內)。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潁川郡,治陽翟(音狄,今禹州市)。潁川郡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屬之。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治今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治今長葛市老城)、鄢陵縣(治今鄢陵縣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三國時期及以後】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黃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到了元代許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長社縣,並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萬曆三年(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初,許州、禹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新密市)、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中華民國時期】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為許昌縣,改禹州為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 1926年,廢道為區,許昌為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鄭縣(今鄭州市)。鄢陵直屬河南省。1932年,許昌為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轄許昌、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1944年5月,長葛、許昌、鄢陵、禹縣先後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同年10月,八路軍進入豫西,開辟了禹密新(今禹州市、新密市、新鄭市三地交界處)、禹郟(今禹州市、郟縣交界處)抗日根據地,建立了禹密新辦事處和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5月,八路軍冀魯豫部隊在鄢陵、扶溝交界處開辟了水西抗日根據地,建立鄢扶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許昌復為國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許昌(今魏都區),轄許縣、鄢陵、襄城等9縣。長葛、禹縣仍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專區與五專區合並,成立許昌專區(專員公署駐許昌市今魏都區),轄許昌市(今魏都區)、許昌縣、長葛、鄢陵、臨潁、漯河市、郾城縣、舞陽、葉縣、襄城、禹縣、郟縣、寶豐、魯山、臨汝15個縣市。1960年,撤銷許昌縣,並入許昌市(今魏都區)1964年3月,平頂山市改稱平頂山特區,從許昌專區劃出。1965年5月,扶溝、西華、商水3縣劃入周口專區。1979年,舞鋼區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地區。1982年11月復劃入平頂山市。1983年10月,許昌地區所屬的魯山、寶豐、葉縣劃入平頂山市。1986年2月,許昌地區撤銷,許昌市升為省轄市,轄魏都區、許昌縣、長葛縣、鄢陵縣、禹縣。襄城、郟縣劃歸平頂山市。舞陽、臨潁、郾城劃歸漯河市。1988年6月25日,禹縣改為禹州市。1993年12月14日,長葛縣改為長葛市。1997年8月25日,襄城縣從平頂山市劃入許昌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許昌市升為地級市,原許昌地區所屬的禹縣、長葛、許昌、鄢陵4縣劃歸許昌市管轄。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許昌市總人口4124086人; 魏都區 373387 許昌縣 737384 鄢陵縣 564477 襄城縣 679863 禹州市 1122669 長葛市 646306 http://ke..com/view/3046.htm

❻ 三國演義的穎川在什麼方位

潁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後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

❼ 求河南三國遺跡

許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傳上古高士許由曾隱居在許昌附近,堯欲讓位於他,他堅辭不就;再請他任九州長官,許由不僅不受,反說污染了耳朵。即到潁河邊洗耳,以示清明。許由死後葬於鄢陵縣許由寨村,墓地猶存。遠古人們稱許由生存活動的地方為許地。西周、春秋時,此處為許國國都,秦代實行郡縣制,許國都城為許縣治所。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登基建立魏國;因「魏基昌於許」,遂改稱許昌,沿用至今。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古遺跡、遺址眾多。從太昊伏羲到軒轅黃帝,從上古高士許由到音樂始祖葛天氏,從大禹治水到夏啟建都等,中華民族發展史在許昌留下了許多閃光的足跡。具茨山上的神秘符號,展示了人類先祖的聰明才智,逍遙觀是軒轅黃帝問道的所在,鎖蛟井記錄著大禹治水的功績,古鈞台昭示著華夏第一都的輝煌。這里還是海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地方…… 許昌作為漢獻帝舊都和魏國五都之一,當時即與國都洛陽、西漢故都長安等齊名。在名著《三國演義》的120回中,有51回與172次涉及許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後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世族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北中國。 說三國,離不開漢魏;說漢魏,離不開許昌。曹操雄踞許昌25年,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治軍理民、屯田積谷、廣攬人才、東征西討、克平群雄、抗擊吳蜀,為最終實現「三分歸一統」的皇圖霸業奠定了扎實基礎。「三曹七子」創造出的慷慨悲涼、剛健沉雄的「建安風骨」,使「建安文學」開始了中國文學史的新篇章,使許昌成為中國在「三國」時代的文化中心。

三國勝跡 國內其它地方三國真跡遺存不多,許昌著名的三國遺跡遺址卻有80多處,或與三國史實有關,或與三國人物有關,或與三國傳聞有關。許昌遺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記錄漢魏更迭的「三絕碑」,蔡邕真跡《尹宙碑》和畫聖吳道子為關羽造像的《勒馬挺風圖》等。許昌歷來人傑地靈,賢臣名士層出不窮。曹操周圍的謀士文人、悍將勇夫,屬許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詩雲: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在許昌與三國文化相關的古跡遺址分布於各縣(市)區,主要的有: 漢魏故城:位於許昌縣張潘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里。據民國廿二年《許昌縣志》記載:「許昌古城(即漢魏故城)在城東30里,圍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傳曹操所築,今存遺址。」至今城垣輪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層清晰可見,漢磚瓦塊俯拾皆是。據考,當時城內建築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築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國魏人卞蘭作的《許昌宮賦》和韋誕、何晏作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受禪台:位於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鎮。公元220年,漢獻帝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宣告願意讓位。曹丕在此接受獻帝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稱魏文帝,自此開始了我國魏、蜀、吳三國時代。

曹操墓: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宣布,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發掘出一座東漢大墓,經專家認定系魏武王曹操高陵。雖然,「曹操墓」的考古挖掘工作還在進行,關於曹操墓的爭議還沒有平息。但是,作為一代梟雄的陵墓,除了考古價值和文化價值外,曹操墓開發的商業價值更加引人關注。2010年1月 20日,從河南省文化工作會議上傳來消息:曹操墓原址上可能會建起遺址公園。以往安陽旅遊主打「建安文化」、「殷商文化」牌,曹操墓的發現無疑給安陽旅遊帶來了新亮點。
三國故城遺址:「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與三國有關的名勝古跡有500多處,許昌就佔了80餘處。曹丞相府、魏武游園、魏武帝雕像、關羽千里走單騎的始發地灞陵橋、關公夜讀《春秋》的春秋樓等都是三國文化旅遊景點。其中三國故城遺址位於許昌縣張潘鄉古城村東南一里許,系周時許國國都。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漢獻帝遷都於此,曾為一代帝都。該遺址分內外二城,內城系皇城,外城周長「九里一百二十九步」,曹魏時為五都之一。南北朝劉宋景平元年(公元432年)該城為北魏奪取,潁川太守李元德曾收復,魏大將周幾復奪取後,將城焚毀。現存遺址,仍依稀可見。故城城垣蜿蜒起伏,狀如小丘。在遺址內先後出土有玉璧、青銅器、陶器及建築構件等。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文物部門對遺址進行鑽探勘察,確定了內城牆及東西南北大道,並繪制圖紙,為進一步開發提供了依據。
就在曹操墓被發現的消息公布後的第3天,「許昌三國文化苑」項目正式簽約。「許昌三國文化苑」由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規劃設計、禹州市政府和北京一家傳媒有限公司合作建設。主要包括300個三國文化景點、中國東方第一攝影棚、三國古戰場拍攝基地等。
另外,開封附近有官渡之戰遺址,如今稱為官渡橋村,這里有關帝廟,存有清乾隆年間石碑,碑文雲「官渡乃關帝拒袁斬將處」;洛陽有知名的關林,為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是中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群。

請樓主明察回答時間,,望採納!!

❽ 潁川的潁川

原始社會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塗山和今浙江的會稽與夷夏諸部落首領會盟。這次會盟,歷史上稱為「塗山之盟」,通常被學者看做是夏王朝的開始。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在首都陽翟鈞台舉行盛大的宴會來招待眾多的氏族部落首領。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正式確立。
陽翟,即是今天的河南禹州。此後,中國開始出現較完整的行政區劃和賦稅條律,國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都是在禹州進行的。這使得禹州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成為黃河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後來,禹州又成為秦朝36郡之一——潁川郡的郡邑。據史載,那時的潁川已相當繁華,轄「17城,戶263440,口1436513」,堪稱全國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史記》載:「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鳳皇、甘露降集京師,赦天下。潁川太守黃霸在郡前後8年,政事愈治;是時鳳皇、神爵數集郡國,潁川尤多。」傳說中的稀世寶物「鳳皇」、「神爵」,能在潁川大量出現,或許正是因為那裡的繁華和富有吧。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悠久的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使這片土地成為孕育出無數優秀兒女的沃土。這里形成了陳、賴、韓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許由、大禹、夏啟、太康、仲康、少康、呂不韋、張良、晁錯、郭嘉、徐庶、司馬徽、吳道子等名垂華夏歷史的人物……
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而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中華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至今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夏商周斷代工程重要成果--禹州瓦店遺址作為禹州是夏朝都城的見證。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秦以降,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2000多年,均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 潁川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設立以後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潁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生於此,夏禹建都於潁川。也因此成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祥地。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
潁川郡屬於豫州八郡之一,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中樞,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戰國時期,秦兵東來時,很多大的戰役都發生在潁川這一區域。東漢定都洛陽,更突出了它的位置的重要性。
《後漢書》寫道「潁川郡,秦置。洛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陽翟、襄、襄城、昆陽、定陵、舞陽、郾、臨穎、潁陽、潁陰、許、新汲、鄢陵、長社、陽城、父城、輪氏」。自東漢到魏晉,中州(指潁川、汝南、南陽三郡)既是學術中心,也是政治中心。中州士人的活動影響著歷史的節奏。
東漢時期潁川郡行政區劃:隸屬於豫州刺史部
1陽翟 2郟[順帝前改為襄,桓帝後旋復其舊]3襄城 4昆陽5定陵6舞陽7郾 8臨潁 9潁陽10潁陰11許 12新汲13鄢陵14長社15陽城16父城17輪氏[漢初省並,建初四年(79年)復置]附:崇高[漢初省並]成安[漢初省並]周承休[漢初省並]

❾ 宣威市的歷史

宣威歷史悠久,文物勝跡頗多,有文化遺址10處、古建築15座、墓葬碑刻18處、館藏文物7種、風景名勝7個,既有市(縣)級文物保護,也有省級文物保護。
文化遺址。一、格宜尖角洞新石器時期遺址,經省、曲靖市、宣威市三級考古鑒定確定;二、潁川營遺址,在宣威城東古城村,明徵南大將軍傅友德(潁川侯)築;三、烏撒衛後三所城牆,在宣威城東岳家巷東口,現存部分殘牆,建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四、可渡關關址,位於楊柳鄉可渡村,明洪武初年建;五、可渡古驛道,位於雲貴兩省交界的可渡河兩岸,長約10千米,石板鋪成,始建於秦;六可渡古炮台,位於楊柳鄉可渡村旁,明傅友德築;七、宣威關遺址,在宣威城下堡街、西門街交叉口,明代築,清道光後期毀於大火;八、上營古堡遺址,在宣威城西北上營村,清嘉慶年間由繆御齋倡建;九、諸葛營遺址,在宣威城東河東營村,三國蜀將李恢建;十、紅九軍團駐地舊址,在板橋一中(原板橋小學)校園內,1935年4月26日下午,紅軍長征過宣威,紅九軍團在此設指揮部。
古建築。一、沾益州土知州家廟,在宣威城東河東營村,明洪武十六年建;二、倘可巡檢署,在倘塘鎮倘塘村,清雍正十一年在原倘塘驛丞署的基礎上改建而成;三、松鶴寺,即東山寺,建於明初,系佛、道兩教合一的建築群;四、善慶寺,位於市印刷廠內,建於明代;五、三台洞,在城西35千米的西澤河谷斷岩上,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六、觀音閣,位於城西南25千米多樂小學內,建於民國19年(1930);七來賓石塔,位於城北15千米的來賓村南,1912年建,屬風水塔;八、侯氏宗祠,在城西南灰硐村,建於民國初年;九、魏金階庄園,在城東南50千米的兔場村,民國19年建,是宣威較有特色的私人庄園;十、四里座大橋,在田壩新民革香河上,清同治時建木橋,光緒時改建石橋,民國10年毀於兵災,13年重建;十一、可渡石橋,在楊柳鄉可渡村北的可渡河上,1916年建;十二、文廟大成殿,在宣威一中,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十三、榕城書院,在宣威二中,前身為明倫堂,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建為書院;十四、浦在廷故居,位於城內,建於民國初年;十五、朝陽洞,在落水黃路,寺廟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墓葬、碑刻。主要有螃蟹坡梁堆墓、顧家堆梁堆墓、耿興祖孫合葬墓、繆良玉繆文龍父子墓、李將軍夫婦墓、按於蕃墓、王世雄墓、耿讓墓、清世祖教條生員卧碑、《重修玄武祖師殿序》碑、《耿屯合堡受長發害老少形魂之總墓》碑、免差碑、楊福禎《誥封碑敘》碑、《成章季子紹堯家言》碑、「飛虹佇鶴」石刻、「高山流水」、「水流雲在」石刻、水營山墓闕。
館藏文物主要有南園硯、玉壺春瓷壺、李仰亭《風雨歸舟圖》、康熙銅鍾、徐人龍字幅、照鶴葡萄畫、民國要人題詞冊等。
風景名勝主要有東山公園(省級旅遊景點)、宛水公園、天生橋(雙河)、來賓龍洞、廟山森林公園、大響水、榕峰日出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