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長城遺址公園
1.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公園簡介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位於市中心地域,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東起城東南角樓,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西至崇文門,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總面積約:15.5公頃,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其中城牆遺址及城東南角樓佔地3.3公頃,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綠地面積12.2公頃。
2. 明長城遺址公園的梅花節怎麼樣
http://sheying.club.sohu.com/r-zz2109-39534-0-12-900.html
登陸這個網址回!答
3.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節慶活動
北京明城牆文化體育節
活動名稱:梅花文化節
活動內容:3月底開展「賞梅、畫梅、植梅、詠梅」系列特色文化活動,其中包括主題畫展、青少年攝影比賽、碳匯宣傳等多個精彩項目。
東便門至崇文門明城牆遺址是北京城內僅存的兩處明城牆之一,綿延古樸、氣勢恢宏的城牆遺址全長1.5公里。站在殘缺、斑駁的青灰色古城牆下,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會油然而生。
春風拂面,草木返青,明城牆遺址公園內具有現代藝術氣息的梅花小品以及千株梅樹競放。公園相關負責人說,梅花的高雅清淡更能與城牆凝重、古樸的氛圍交相輝映。2003年,公園開始進行梅花的引種栽培研究,2007年初步形成梅花景觀。遺址公園共種植了綠萼、宮粉、硃砂等50多個品種的近千株梅花,每到春風送暖,明城牆成為首都市民踏青賞梅的聖地,遊客紛至沓來。
第七屆賞梅會暨第五屆北京明城牆梅花文化節,以「賞梅花古樓新春 品城垣悠久文化」為主題,「覽梅之怒放、觀樓之新景、品城之文化」,注重傳承梅花精神,充分展現歷史文化資源。同時,2012年恰逢明城牆遺址公園建園十周年,公園以圖片展示、影音播放及實物陳列的形式,全面記錄發展歷程。
此外,梅花節還將配合盛花期,在4月1日至4日開展「賞梅、畫梅、攝梅、詠梅、品梅」系列活動,包括梅花科普知識宣傳、「美麗城市」主題畫展、「梅贊」青少年攝影比賽、少數民族原生態表演、「綠色使者」樹木認養等10餘個精彩項目,全方位展示梅花的形態、品質,弘揚源遠流長的梅花文化,打造寓教於樂、休閑旅遊、文化交流的和諧氛圍。
4. 坐幾號地鐵去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
明城牆遺址
地址: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旁,坐一號線
5. 南京明城牆破壞的一些情況
南 京 明 城 牆
南京城垣沿革
南京建城史從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冶城山建冶城始,迄今已2500年。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 越大夫范蠡在中華門外長干里築越城,成為建南京城垣之始。
時隔一千八百年後,朱元璋攻入南京,於公元1366年到1386年間進行大規模改建。歷時二十年,建成南京歷史上最具規模的城牆。其後的五百多年,南京城垣基本上保持明代以來的格局。1955年1月起,因為各種原因,拆除了部分城牆。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保護城牆的通告,1988年1月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多年來,南京市政府與民間機cxcx一直致力於南京城牆的恢復與保護工作。
南京明城牆不僅是我國現存的第一大城牆,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牆(巴黎城長29.5公里)。
明城牆的建造思想
據《明史》記載,公元1356年,朱元璋召見隱居老儒朱升,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朱元璋欣而採納並實施。
明城牆的格局
明都城由宮城、皇城、京城、外廓四層牆垣由內而外迭套組成。
現今所稱的明城牆一般是指京城的城牆,亦稱內城。
歷代建都,概取方形。明城卻違背古制,呈不規則形,依山形地勢而成。它利用南唐都城南面和西面的城牆拓寬加高,並向東、西延伸,依山據水,轉而合攏,正所謂「東盡鍾山之南崗,北據山控湖,西阻石頭,面臨聚寶,貫秦淮於內」。城周長度號稱96里,實際全長33.676公里。
明城牆共建城門十三座,其中除改擴建南唐的聚寶(今中華門)、三山(今水西門)、石城(今漢西門)三門外,又在適當位置新開十座門:南曰正陽(今光華門),南之西曰通濟;北曰太平,北之西曰神策(今和平門)、金川、鍾阜;東曰朝陽(今中山門),西曰清涼(今清江門),西之北曰定淮、儀鳳(今興中門)。
後來,清末開草場門,1909年開豐潤門(今玄武門),1921年開海陵門(今挹江門),1926年開雨花門,1929年開武定門,1931年開漢中門和新民門,1933年開中央門,1952年開解放門,再增九門。
明南京內城的十三座城門中現存只留下中華門、漢西門、神策門、中山門和清江門五座,以及清以後所開的玄武門、挹江門和解放門三座。
在引秦淮河水入城的出、入口處的通濟、三山二門還各建水門一道。已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拆除,僅餘下部石壁和壁上閘門石槽。
明城牆的高度和厚度因地制宜,尺寸不一。城高度一般在14米到18米之間,總體是城南較高,城北較低。頂寬7至12米,底寬10至18米,整個牆身呈梯形,上窄下寬。城頂外側建垛口(雉蝶)13616個,垛長2.75,垛距0.4米。城頂還建有窩鋪200座,以作御敵堡壘之用。
明代城門上當時都建有城樓,但均已毀廢。現僅存的神策門上的歇山頂重檐城樓,經專家鑒定系清末建築。當時每座城門都有木門、千斤閘各一道,以資防守。
中華、通濟、水西、漢西等在軍事上據顯要位置的城門都建有瓮城。現僅存中華門瓮城。
明城牆的建造
城牆由城基、牆身、雉蝶三部分組成。
大部分的城牆都先用花崗岩或石灰岩的條石做基礎,上面再用大磚壘砌內外兩壁和頂部,內外壁之間常用碎磚、礫石和黃土層層夯實。城牆頂部和內外兩壁的磚縫里, 都澆灌一種「夾漿」。據傳這種夾漿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 或再加桐油摻和而成, 凝固後粘著力很強,使城牆能夠經久不壞。牆頂用磚鋪成地面並砌成「雉蝶」(指城牆頂部靠外一側的鋸齒狀矮牆),並有石制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離也設有排水洞,將城牆內側的積水排出城外。
南京明城牆,據初步估算共耗費了數億塊城磚。城磚一般長40厘米, 寬 20厘米,厚 10厘米,實物標本則有略大或略小於該尺寸的,這是製作中的誤差。每塊磚重為10至20公斤。
磚分瓷土磚和黃土磚兩種,以後者占絕大部分。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 5省的府、州、縣, 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 200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制坯、燒造。
明朝廷為了確保磚的質量,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 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 多則 70 余字。要求各地生產的城牆磚上燒制出府、州、縣、總甲、 甲首、小甲、制磚人夫、窯匠等 5至 6級責任人的名字, 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這不僅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大特點, 也是南京明城牆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牆建造過程中,動用人力、工匠無數。
明城牆的破壞與恢復
明城牆自建成以來,歷經六百多年,風雨侵蝕、年久失修,又幾經兵亂,倍顯滄桑。
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對城牆進行查勘,城門及城牆共損壞300多處。
1954年實測南京城牆周長約34.36公里。
1956年,南京市擬定並執行了拆城計劃。
1958年測知,城牆基本完整保留的長度為15.308公里,由於拆除等原因半損壞的長度為13.375公里,兩者總長28.683公里。
1983年南京文物普查辦公室進行了又一次城牆普查。經實測得出,外形完整的城牆19.802長度公里,半損壞的城牆長度1.549公里,總長為21.351公里。與1958年相比,完整和半損壞的城牆總長減少了7.332公里。
2004年5月,經恢復與保護的明城牆完好總長度已經達到 23.743公里。
為凸現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南京市政府自1988年以來投入巨額資金用於老城保護和環境綜合整治。從長遠規劃看,全面修繕後的明城牆將會連成一片,屆時人們就可在明城牆上繞南京城行走。
中華門
中華門(即明代的聚寶門),是最雄偉並完整保存至今的一座明代古城門。它位於城南偏西,東西寬128米,南北深129米,城高21.45米,佔地16512平方米。南臨秦淮河,內依內秦淮河。有三道瓮城,四通城門,27個藏兵洞(即外牆砌實的城門洞,可藏兵三千人)。每道瓮城城門上建有閘樓,最上層築有重檐、廡殿頂的敵樓以供瞭望。清嘉慶年間倒塌,重建後又於1937年毀於炮火。在第二層有藏兵洞7個,中間一個最大,長44.34米,寬6.84米,高6米左右,面積303.3平方米。下層中間是城門洞,西邊有藏兵洞6個,各長43.1米,寬3.62米,高6米左右,每洞面積156平方米。
西安明城牆
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城牆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指導下,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自建成後歷經三次大的整修。明隆慶二年(1568年)陝西巡撫張祉主持修復使土城第一次變成磚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陝西巡撫畢源主持對城牆和城樓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並建成環城公園,從而使這座古建築煥發了昔日風采,成為西安的一大旅遊景觀。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
歷史上明城牆全長40千米,始建於明永樂17年(1419年),是明清北京城的重要象徵。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目前,北京明城牆遺跡僅余兩處,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最長的一段明清北京城牆,全長1540米,佔地15.4萬多平方米,連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北京城東南城角樓,構成明清城牆遺址比較集中的地帶,也是明城牆遺址公園的核心保護內容。
市政府投入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對明城牆進行了全面修繕。修繕工程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城牆的歷史原貌為原則,按照保留現狀、恢復原貌、維修險情、加固殘狀、適當復建的做法,使城牆恢復為連續的整體。2003年9月,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一期工程竣工,對外開放。
遺址公園外圍是一片沿200米長的帶狀公共綠地,根據不同功能可分為老北京南城根文化區、現代雕塑公園、東便門角樓市民休閑區、城樓遺址公園紀念林、北京站南出口及廣場等五個部分。2003年與北海公園、菖蒲河公園、元大都遺址公園、密雲奧林匹克健身園等12個公園被評為北京市第二批精品公園。
以古老的城牆為背景,從西往東,由園林工人精心設計的老樹明牆、殘垣漫步、古樓新韻、雉堞鋪翠等景觀一一呈現,其間點綴以樸素自然的菊花、海棠、萱草、馬藺等花卉,移步換景,更增添了古老城牆的魅力。
註:圖為南京中華門瓮城
交通線路:乘44路或地鐵到崇文門下車,向西步行5分鍾即到。
6. 南京明長城
南京明城牆最有代表性的應該是中華門城堡。南京沒有明長城,只有明代的城牆,為現存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垣,長度約23公里。有600多歲了,它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下令修建的,主要是用來抵禦外敵入侵而建的。
現在西安雖然也有城牆,但建於明代,那時西安早已不是國都,只是一個省會級城市的城牆,而北京城牆全都拆了,所以南京城牆是古代國都城防的唯一孤本,可以說價值連城。
南京明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產物和象徵,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統一全國的都城城牆。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於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歷時21年之久。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牆構成。 其中,南京京城牆,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鍾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牆還長出0.776公里。而南京古城牆的外廓城周長則為60公里。
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廓三圈城牆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牆,除城門等木構建築不復存在,城牆依然屹立。所以,現在通常所稱的「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即指京城牆。
南京的城牆,為我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我國秦長城之後的又一歷史奇觀。
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並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佔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當然,南京十朝建都史中最輝煌的一頁當數元末至正二十六年,明太祖朱元璋攻佔南京後開始建造的明城牆。它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區,北帶玄武湖,將歷代都城都囊括其中。朱元璋為建造這座都城,動用各類築城人員達百萬余眾,涉及長江中、下游數省的廣袤地區,具有強烈的民族親和性及地區代表性。
經近年搶救性修復,現在南京明城牆的完好總長度已經達到23.743公里。南京市委、市政府還不惜撥出重金,先後建成了以古城牆為背景、護城河為依託的「月牙湖公園」,建造了能夠傳遞歷史信息的「水西門遺址廣場」和以瓮城、城牆為主題的新建築群體「漢中門市民休閑廣場」等。
南京城的城牆高度一般在14米到21米之間,城基的寬度為14米左右,頂部的寬度在4米到9米之間。大部分的城牆都先用花崗岩或石灰岩的條石做基礎,上面再用大磚壘砌內外兩壁和頂部,內外壁之間常用碎磚、礫石和黃土層層夯實。城牆頂部和內外兩壁的磚縫里,都澆灌一種「夾漿」。這種夾漿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或再加桐油摻和而成,凝固後粘著力很強,使城牆能夠經久不壞。
南京城牆牆頂用磚鋪成地面並砌成「雉堞」(指城牆頂部靠外一側的鋸齒狀矮牆),並有石制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離也設有排水洞,將城牆內側的積水排出城外。因此,南京城的基礎工程和防護工程都是比較牢固的,故能屹立至今600多年之久。城牆現存21.35公里,仍然是我國最大的一座磚城,並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南京明城牆為應天府城,即京城,城門計有13座,水關2座。城牆上還有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以供軍事防守之用。在城的中央還建有鍾樓和鼓樓。
這13座城門的上部,都建有高聳的城樓,而以聚寶門最為雄偉。聚寶、三山和通濟三座城門各有城牆四道,每兩道之間的空間稱為「瓮城」,可作為戰時的防守之用。聚寶門是這些城門中最堅固的一個,城樓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謂「藏軍洞」的特殊設施。「藏軍洞」實際上就是里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這種「藏軍洞」在聚寶門最南一道的城牆上計有兩層共13個,左右兩側的城牆下部又各有7個,加起來有27個。據說,每洞可容納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達3000人以上。這種設施在我國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極為少見的。
每座城門都有內外兩道門,外面一道是從城頭上放下來的「千斤閘」,具有堅固的防禦作用;裡面一道則是木質再加鐵皮做成的兩扇大門。在平時,行人車馬都從城門洞里通過。
南京明城牆的防、排水系統科學適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對城區的防、排水兩部分。城牆填層上部,採用桐油、石灰、黃工拌合的灰漿封頂夯實,厚約1—2米,在其上面和沿牆體兩側直至牆根用灰漿砌築5—10餘層城磚;牆體頂面設置了石質排水明溝,在其明溝約50米距離設置石質出水槽將水排出牆體。城區的防、排水系統,主要是利用城牆底部設置的水關、涵閘。
在秦淮河出入口處分別建有東水關和西水關,水關設有閘門3道,前後2道為木閘門,中間設鐵柵門以防潛水入城之敵。東水關內側還設有33座瓮洞,分為3層(上面兩層為藏兵洞),下層(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還設有金川河閘、玄武湖的「通心水壩」(即武廟閘)、前湖的半山園閘與琵琶湖的琵琶閘等多處涵閘。這些涵閘,設有銅、鐵管和銅水閘,只能進水不可進人,設計巧妙、結構合理。
朱元璋攻入南京,於公元1366年到1386年間進行大規模改建。歷時二十年,建成南京歷史上最具規模的城牆。其後的五百多年,南京城垣基本上保持明代以來的格局。1955年1月起,因為各種原因,拆除了部分城牆。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保護城牆的通告,1988年1月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多年來,南京市政府與民間機構一直致力於南京城牆的恢復與保護工作。
南京明城牆不僅是我國現存的第一大城,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巴黎城長29.5公里)。
明城牆的建造思想
據《明史》記載,公元1356年,朱元璋召見隱居老儒朱升,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朱元璋欣而採納並實施。
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軍在採石磯被朱元璋殲滅,集慶城裡元軍投降,朱元璋勝利進入集慶。他將集慶改名應天府,從此有了一塊比較穩定的有發展前途的根據地。
但是,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還不夠強大,所以盡管此時占據浙江、四川、湖廣的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等已紛紛稱王稱帝,朱元璋還只默默地壯大自己的力量,在太平,僅設立太平興國翼元帥府,在金陵,僅僅稱吳國公而已。
在徽州,朱元璋徵求學士朱升對他今後戰略方針的意見,朱升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非常地高興。朱元璋正是在這一方針下,一步步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的。
南京明城牆,據初步估算共耗費了數億塊城磚。城磚一般長40—45厘米,寬20厘米,厚10—12厘米,重為10至20公斤。由於城磚來自各地,故其城磚材質的土性也呈多樣性(有粘土、沙土、高嶺土等等)。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餘字,這不僅是南京明城牆的一大特點,也是南京明城牆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京明城牆所用如此巨量的城牆,究竟依靠哪些區域燒制單位提供?由於史料記載的匱乏不詳,近幾十年來文物工作者或有心人對城磚銘文孜孜不倦的考證、補定,才有了一份目前尚未完全統計精確的資料:南京明城牆所用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游的廣袤地區,其中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5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200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制坯、燒造。
為確保建造南京京師城牆的城磚燒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生產的城牆磚上燒制出府、州、縣、總甲、甲首、小甲、制磚人夫、窯匠等5至6級責任人的名字,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甚至殺頭。這種嚴酷的「責任制」,卻保證了南京明城牆建造過程中的高質量。
南京城磚銘文的書寫,大體可分「書齋式」與「民間式」兩類。前者屬官府內的官吏文人、鄉間秀才,其字體流暢工整,點、撇、勾、捺極具文人氣息;後者屬於粗通文墨、甚至沒用筆寫過字的工匠,當磚坯出模後,只是揀了身邊的一根小樹枝,在磚的一側小心翼翼留下所在縣、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體上透出幾許村野之氣。城磚銘文的字體,篆、隸、魏、楷、行各體皆備,蘊含著淡淡的金石味。其中有一種書體最具神韻,在中國書法字典上也難找到它的歸屬,卻一筆一劃不扭不顫,那是來自民間的書法藝術。從銘文技法上,又可分為模印、刻劃、書寫三種形式。其中,銘文的雙線模印由於字體的筆劃較細,故對制磚泥土的質量有較高的要求。
更令人驚奇的是在明城牆的牆磚上還發現了當時明代字典上查不到的簡化字,如「鄧」、「劉」等等。
7.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遺跡保留
明城牆只保留正陽門、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城角樓、內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殘段。明代北京內城垣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垣。元大都城垣周長60里,設城門ll座,城垣全部是板築夯土牆,高12米,寬31米。明洪武元年(1368),徐達在修整元北城垣的同時,在距北城垣以南3公里的地方,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新建北城垣的西端正值長河的河床,故將城垣改道,自德勝門以西起,城垣即向南偏斜。造成北京內城西北缺一角。
新建的北城牆較內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高且寬,高4丈多,頂寬5丈,而其他三面則高3丈余,頂闊2丈。南城垣是在東、西長安街一線上,永樂十七年(1419),因修皇城營建大內,為把五府六部都擺在皇城前面,便將南城垣向南拓展約O.8公里,即今天的南二環路。明正統元年(1436)修築了九門的城樓。經過修整過的城門,不僅建築了城樓,門外還設立了箭樓、瓮城,並在城垣的四角設立了角樓。除正陽門箭樓設門外,其餘均不設門。除正陽門瓮城辟門兩座外,均於瓮城內側辟門一座。此外,又把護城壕加深,有些地方還用磚石壘砌。九門的外面,原來是木橋通渡,全部改成石橋,並設立了水閘。為加固城垣,從洪武年間起就在城垣的外壁加一層城磚。這項工程,一直延續到正統年間,才將城垣的內外壁全部用磚包砌。
新建的內城垣周長約25公里,平面呈東西略長的長方形。整個城牆內外壁均下石上磚,內為土心,牆體高約11.36米,雉堞高約1.8米,通高約13.2米余,牆底層寬約19.84米,城垣頂部寬約16米。城垣外側周築馬面,城垣上內側築宇牆。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尚書聶豹等聯名提出修築外城。先修城的南側,用半年時間即告竣工,從而使北京城垣的形狀變成凸字形。外城以內城南端東西兩側為起點,寬於內城一里余圍起內城的南端。外城的北端為凸字形的兩肩,兩肩各設有一門,東為東便門,西為西便門,均北向。共設城門7座,除2座便門外,其餘5座皆為皇帝命名。每座樓門各設單檐門樓1座,各門皆築瓮城,其門辟於正中,與城門相對。城垣四角各設角樓1座,東西便門各設水關1座,皆為三孔洞,內外護以鐵柵。外城垣周長約28里,內外壁均為下石上磚,牆內為土心,牆體高約6.4米,雉堞高約1.28米,城牆通高約7.68米,城垣下寬約6.4米,上寬約4.48米。明代修築的城垣,內城東、西城垣大部分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礎上修築而成的,其他部分都是重新修築的。前者一般是在夯土上進行包磚灌漿而成。
新建城垣牆體夯土層的下面、在深達5米左右的流沙層中,橫豎排列著l5層原木料,每層約達60-70根不等,每根長約6-8米左右,直徑在20-30厘米之間,絕大部分是紅松和黃花松,木料之間都用大扒釘釘死,連接成一牢固整體。夯土層上面還鋪有三合土。在牆體外壁包砌大城磚的裡面還砌一層小城磚,城磚的下面均墊砌三層襯基石,外部基石露出地表一層,內部基石露出地表二層。城牆頂部海墁一層大城磚。明代北京內外城共有城門16座,內城9座、外城7座,內城的城門大多是根據元代古城門改建而成的。門樓均朱楹丹壁、封檐列脊、灰筒瓦綠剪邊,三層檐歇山重樓式建築。除正陽門樓為面闊七間外,其餘八門皆面闊五間。通高在30-40米之間。外城的城門樓稍低一等,為單檐歇山式建築,且面闊3間,通高ll米左右,瓮城位於城門以外,將城門、城垣、箭樓、瓮城門等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整體。其上建有雉堞、宇牆。內城瓮城與城門相對之垣牆正中皆築箭樓一座,為重檐歇山頂,高30餘米,樓左右3面牆體各闢箭孔,角樓位於城牆轉角的結合部。北京城的內外城樓垣四角都建有角樓。角樓全稱應為城垣角箭樓,為重檐山頂,平面呈曲尺形,兩闊面與兩窄面牆體上分別辟有4層箭孔,闊面每面56個窄面16個,每座角樓有箭孔144個。外城角樓形體較內城要小,共有箭孔20個。馬面是宋代的叫法,明清稱之為城垛,是凸出城垣外側的墩台。其高度與城垣相同。馬面的尺寸一般在14-15米長、寬為13米左右。又有一種稱為大馬面的墩台,其尺寸為長20米、寬35米左右。馬面間的距離不等。馬面的後面城垣上都建有硬山頂鋪房,面闊3間,進深l間,是供守城士兵休息或堆放武器等物之用。另外在城垣的內側還建有可供上下的馬道,內城計有9對城門馬道、4對角城馬道、14對城垣馬道,總計27對馬道共54條。城垣外側建有齒狀雉堞,起盾牌作用。城垣內側建有字牆,清代城垣沒有變動。1949年後城牆逐段拆除,並在原址基礎上建為二環路,路下為環線地鐵。
8.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地理位置
明城牆遺址公園屬於古建築遺址類型的景區。位於北京市中心地域,崇文門東大街至東便門。東起東便門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牆遺址及城東南角樓佔地3.3公頃,綠地面積12.2公頃。東便門至崇文門明城牆遺址是北京城內僅存的兩處明城牆之一。歷史上明城牆全長25公里,始建於明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
9.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公園保護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由於年久失修和人為損壞,城牆破損嚴重,為保護文化遺產,再現古都風貌,北京市委、市政府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決定徹底整治城牆遺址的周邊環境,修復城牆,建設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綠化實施方案是由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設計,崇文區園林局組織施工,公園建設以保護城牆為主,通過營造滄桑、古樸的自然環境,充分展現古都城牆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風貌。 建成後的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簡潔、樸素、大方,結合城牆遺址自然面貌和各綠化景區的風格特色,由西向東依次形成「老樹明牆」、「殘垣漫步」、「古樓新韻」等景區。城牆遺址的保護工作以現狀保護、排險加固為主,以少量補缺為輔,最大程度保存城牆的現狀,站在城牆下,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會油然而生。
2002年8月17日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整體綠化建設工程正式啟動。明城牆遺址公園主體工程已經竣工。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內土建工程及電信電纜、高壓加空線、路燈照明等配套設施管線入地工作已經完成。在建設中,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原有的200多棵古樹保留了下來,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內種植了以國槐為主,銀杏、油松為點綴的喬木,以及花色淡雅的山桃、山杏、海棠等能很好地烘托明城牆氣氛的樹木品種。在跌宕起伏的微地形上,鋪種了12.2公頃大片草坪,形成了開朗的透景線。
10. 明城牆遺址公園的景區特點
公園運用簡潔的設計手法,突出展現城牆的殘缺之美。漫步公園內,古樹掩映,綠草茵茵,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及深沉凝重的角樓彷彿在向人們訴說民族的滄桑。公園內「老樹明牆」「殘垣漫步」「古樓新韻」「雉堞鋪翠」等景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展現崇文深厚之文化積淀,令人平添無限的遐思。